明治时期 (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家的赞许。卓立于这一运动之外的作家夏目漱石,其代表作《我是猫》以嬉笑怒骂的讽刺给予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有力抨击。 大正时期 (1912~1925) 近代文学进入末期,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 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为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悲观的结论导致其自杀,也意味着大正文学发展的终结。 昭和时期(1926~1988) 及其后 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初期文坛的主流是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1899~1958)的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是典范之作。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1898~1947)和川端康成 等在 当时有一定影响。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许多作家被征集从军,文坛冷寂不振。
近代外国文学名著
蛟川后人
1 从2种的抒情原则来看,西方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为:理性是古典主义抒情原则的灵魂,它既强调“古典”有崇尚“理性”,理性对于情感具有绝对的有限性。认为人类不仅有情感,更有理性。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要由尺度,并非一味的宣泄感情。它需要理性、意识的参与和评判。要“言有序”,即井然有序的表现情感。西方古典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不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要超越原始的情感状态,重新给予对象以认识、体验、评价。它有别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原则。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抒情原则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都是属于“发乎情,止乎礼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2 从2者的抒情传统来看,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即“诗”的出现;而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举个例子,莎士比亚被西方人称为诗人,并不是因为他写了100多首十四行诗,而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戏剧。而换在中国,关汉卿、马致远的戏剧再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被称为诗人。
总的来说,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的文学成就是以戏剧为标准的,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是以诗歌为标准。
我笼统的写了2点,因为这牵扯到很多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问题。
someonehch
古代欧洲文学包括两部分: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 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都是欧洲古代文学的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集中体现。古希腊文学在公元前8-6世纪就产生了希腊神话和史诗,在公元前5-4世纪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古罗马文学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很大,但它不是希腊文学的简单重复,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古希腊文学,但是他继往开来,成为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
原贴:近代欧洲文学特点
白菜cd
美国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揭露战争的罪恶,开创了“黑色幽默”式的战争小说。
美国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篇小说,绝对推荐),写了一头狗(巴克)在北极拉雪橇的故事,文明的人类把一头狗逼入狼群的故事。
双子人生
先秦:顾名思义,就是在秦朝之前的年代
古代:鸦片战争以前
近代: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新中国成立前
当代: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是中国历史上的近代.近代社会是古代的终结和现代的前夜.而近代文学不仅标志着古代文学的终结,还下启现代文学的新生,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现代文学都是从五四新文学说起的,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谴责小说都是与五四新文学一脉相承的,但由于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把二者隔开来,使得现代文学不关注他,古代文学更不关注它.
另外,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进行的,但实际上革命文学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学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就不好进行研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笔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以此为参照,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这样使用“ 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现在同是2004年,我们却可以说欧洲比非洲“现代”,还可以说某件东西很“现代”.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时段上的差异,而且包括空间上的差异.
让我们分别列举并进行简评.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shining晗妞
诗歌一定不能错过泰戈尔的小说我自己比较偏爱欧亨利的短篇,长篇小说我建议您看.戏剧说实在的还是莎士比亚比较有看头.
泰戈尔的诗文字很美,有郑振铎和冰心的译本.他的诗歌常能给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充满了温和\明丽,如果内心不平静看看它会得到很多启发.
欧亨利的小说以奇特出乎人想象的结尾著称.都很感人.其实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为了女儿开始写作赚稿费.
雨果的也有一个温情的故事构架,虽然带有悲剧性,但也是宣扬爱与责任的长篇.
虽然莎士比亚诗歌被人谈得太多的剧作家,但他的台词还是能给人思考的空间,有时他讨论人生\女人的言论还非常精辟.
﹏✪sherry.雪
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文学从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文学是1949年至今。
林杉的私人生活
我也挺喜欢那些写的精彩的玄幻小说。
从阅读上来讲,在创新性、流畅性、故事性等方面不少玄幻小说都做的挺不错,阅读时让人觉得有兴趣、有新意。而传统小说往往比较枯燥,写作特点限制了想象力的发挥。
从内容上讲,玄幻小说更加浅显易懂,同时更加贴近网络,贴近实时的读者。不乏国内流行的实时网络热点和关键词。
其实,个人觉得不应该拿玄幻小说和传统文学作比较,两者侧重点甚至本质都不一样。一个是寄托于文字的娱乐方式,一个是精神文化的沉淀。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思想深度或者说写作目的不同,它们可以使用类似的情节、写作手法、艺术方式,但是玄幻小说一般仅是为了更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而传统文学往往是借助故事来表达情感。
现在的玄幻小说同轻小说一样严格来看应该归属于ACG文化,越来越多著名的玄幻小说被改编成漫画和动漫。我们也往往把听音乐、看动漫、玩游戏和看小说归为一类,这本就是默认了其娱乐性。中国玄幻小说同日本动漫一样是一种新兴独特的文化形式,它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是由于写作门槛低,发布方便等原因,网络小说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者为博眼球也会加入一些敏感的内容。因此加强监管,杜绝平庸化、低俗化,提高小说质量也是各大平台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陌无痕
Icy_waters
先秦:顾名思义,就是在秦朝之前的年代
古代:鸦片战争以前
近代: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新中国成立前
当代: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是中国历史上的近代.近代社会是古代的终结和现代的前夜.而近代文学不仅标志着古代文学的终结,还下启现代文学的新生,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现代文学都是从五四新文学说起的,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谴责小说都是与五四新文学一脉相承的,但由于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把二者隔开来,使得现代文学不关注他,古代文学更不关注它.
另外,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进行的,但实际上革命文学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学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就不好进行研究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笔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以此为参照,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这样使用“ 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现在同是2004年,我们却可以说欧洲比非洲“现代”,还可以说某件东西很“现代”.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时段上的差异,而且包括空间上的差异.
让我们分别列举并进行简评.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plum910
王小波的青铜时代,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王朔的也可以看看,痞子气十足。外国可以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奇幻点的可以看看魔戒,或者魔兽世界的官方小说。中国的必读金庸古龙
rosychild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1、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冰山理论”
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50年代后,他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长篇:《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
短篇:《白象似的群山》
中篇:《老人与海》
2、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主要著作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等。
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英)乔伊斯《尤利西斯》和伍尔夫;(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补充: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主要作品为剧本37部,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代表。
炮兽——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节选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
补充: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主要作品为《人间喜剧》百科全书(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是世界文学中规模最宏伟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马克思称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4 蒲宁
安东诺夫卡苹果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俄】蒲宁,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
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伟大作家。
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
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
主要作品: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等。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称《母亲》是部“非常及时的书”。
6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他的被誉为当代经典的《炼金术士》又名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评论家把这本书誉作是一部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美国出版的英文版封面介绍文字称:“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籍,或许几十年才出现一本,您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美国图书馆协会将该书推荐为“青少年最佳读物”。法国文化部部长将保罗・戈埃罗称为“数百万读者心中的炼金术士”。
此后,保罗・戈埃罗又陆续出版了笼头、主神的使女们《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第五座山、光明斗士手册和《韦罗妮卡决定去死》等多部作品,每部作品都风靡一时,使保罗・戈埃罗成为当今巴西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作家。
7、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娜塔莎——长篇《战争与和平》节选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补充:
普希金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始祖)”;其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主要作品为抒情诗《自由颂》、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
屠洛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散文故事集《猎人笔记》描写农奴的悲惨生活,抨击农奴制度,被誉为“一部点燃火种的书”。《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他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钦差大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死魂灵》吝啬鬼形象(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20 世纪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泰戈尔 ——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
《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中篇《四个人》
短篇《还债》、弃绝、《素芭》、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9、志贺直哉
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日本】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10.海因利希·伯尔
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德国】海因利希·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正点到达(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小丑之见》(德国“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是其全部创作的结晶,获次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1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
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
是当代欧洲文学大师之一。他的父母都是侨居拉丁美洲的意大利人。卡尔维诺生于古巴,2岁时回到意大利,后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不久这部作品得了奖,他就此步入文坛。卡尔维诺当过新闻记者,后来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不存在的骑士》等等。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擅长用童话的方式来写小说。所以他的小说也可以说是童话。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像德国的格林兄弟一样,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付出了两年时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12斯特林堡
半张纸——短篇小说——【瑞典】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瑞典国内被视为宝贵的民族遗产,在其它国家也受到不少人的推崇。斯特林堡是瑞典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欧洲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有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小说《红房子》等,他还曾创作了瑞典文学史上优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女仆的儿子》(4卷),以描写群岛风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说海姆斯岛上的居民,被认为是“欧洲自然主义剧作的典范”的《朱丽小姐》和债主,以及中篇小说在海边等。
13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04年,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935年,辛格追随哥哥来到美国。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辛格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其中一次是奖给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的。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辛格去世。
主要作品:
n 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n 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14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等,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电影文学剧本《绑架》等。
15博尔赫斯
《沙之书》——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阿根廷】博尔赫斯,20世纪短篇
小说大师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16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骑桶者——荒诞派短篇小说——【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鼻祖。长篇:《城堡》《审判》;短篇:《变形记》。
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且生前大多未发表,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MissYeon
以佛罗伦萨为中心。拉丁文是共享文字。
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成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焦点在上帝,人是上帝创造的一部份;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焦点集中于自然,即科学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焦点是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
这种区分只是可以用多种方式组合的三种倾向之间的区分,没有严格的界线,更不是如孔德的三阶段规律的另一个翻版:人文主义模式超越神学模式、科学模式又超越人文主义模式,因为这三种模式都陆续有代表,继续发挥影响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竞相自称垄断真理与不同形式的共存之间摇摆。
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尖锐攻击经院哲学的,是它们一心扑在逻辑范畴和形上学的问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脱离人的日常生活。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想用另一种哲学思想来代替经院哲学,他们只想把经院哲学所忽略的作用复活起来。
人文主义讨论中最喜欢谈到的话题,就是积极活跃的生活、和沈思默想的生活孰优孰劣?沈思默想的生活不再像中世纪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话题是命运的无常,和拒绝对之屈服的精神。这种要制服命运的决心,产生对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兴趣,因此肖像画、自画像、传记和自传数目越来越多,而且是用写实笔法,而不是象征或比喻风格。
我们无法回避奥古斯丁笔下充满罪恶的存在,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看法之间的冲突。大多数文艺复兴人没有对这冲突困扰,继续把信仰基督教视为理所当然。
至于少数感到困惑的,可以采取两条道路:新伯拉图主义和圣经人文主义,它们以不同方式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中的宗教因素。
新伯拉图主义认为和谐匀称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人通过沈思默想这种最高的人类活动,可同这两个原则求得一致,这种信念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宇宙的等级层次中,人是创造的中心,同所有已被创造的东西联系的环节,是属于物质的较低层次,但仍能够再提高自己与上帝求得相通。
从新伯拉图主义很容易走到神秘主义,所以文艺复兴对魔术、占星术也很着迷,并有兴趣于毕达哥拉斯式数字象征主义、神话及寓言,这都对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圣经人文主义,就是把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应用到圣经的文本、以及教会元老著作的研究。对他们而言,文艺复兴尽管以人为中心,但宗教性不一定就弱。圣经人文主义以北欧为主,也因此,北欧就成为宗教改革运动最主要的泉源之一,许多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开始都抱有改革教会的目的,他们认为精通古典研究,并把它用于圣经,是恢复基督教导的本来面目的钥匙。而且,路德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做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正如他坚持把圣经译成各国当地语言一样。
日耳曼境内,路德对初生的民族感情有吸引力,但出了日耳曼,其它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要追随他,至少得排除两大障碍:1.路德在放弃教会传统与信念方面,越来越走极端,最后干脆与教会决裂。2.路德和卡尔文复活了对人的罪恶本性 的强调;这最后会与人文主义彻底不兼容。
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艺复兴,是在发现世界、发现人。回归自然、回归古人,是一切看的见的景物的模仿者。
他们描绘具体而普遍的东西,把普遍真理与具体经验结合。
1527罗马遭到洗城之劫后,那布勒斯与佛罗伦萨继之遭到围城之难,接着又是饥荒与鼠疫。意大利剩下最后的一个共和国是威尼斯,它能幸存是因为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
当布勒哲尔画死神的胜利之时,早期人文主义对人的尊严和创造力的信心肯定,成了对实际状况的一种讽刺。这种讽刺会在十八九世纪对进步的信心,到二十世纪瓦解后,再度出现。在这种幻灭中若仍要坚持信念,就得安于悲剧。这就是出现莎士比亚悲剧的背后原因。莎士比亚不再相信勇气、美德能掌握命运,人所能做的,不过是以坚毅不拔的态度面对他的失败。
共和国公民精神的失败,也导引出马基维利的《君王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们看待人物,不再如新伯拉图:像神,或米开朗机罗:像英雄。不过,尽管如此,人仍位居中心。
宗教战争期间,不管新教改革、或天主教反改革,都着手压制人的精神自由,也不再强调今生今世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因此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而当某些人组织起来把它当作异端邪说或虚妄幻想加以压抑时,这种软弱性就更加明显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对人的经验和价值的中心地位,对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尽管在十六世纪末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是未来站在它们这一边。
二、启蒙时代
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巴黎是中心,法语是共享语言。
启蒙时代开启之前,已经有哥白尼与伽利略、培根,探险航海。
宗教战争,使所有思想开始跟神学分家。笛卡耳、史宾诺沙,以及霍布斯。霍布斯把道德社会的基础置于自我保存,最能看出英国内战造成的焦虑感。
启蒙时代开始的十八世纪,开始从宗教战争的怀疑论走出,其乐观,是建立在试验性科学。培根曾在十七世纪时预料到此点,他于1626年去世,结果牛顿诞生了。牛顿生于1642年,死于1727年。大自然开始从神秘中走出,变成可知。
启蒙运动影响力最大的,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冲击力,让人文学科也脱离神秘的宗教启示。
洛克:政府是一种契约关系,信托是可以撤回的。因此帮英国革命提出辩解。洛克反对笛卡耳所说的人类思想来自天生,他认为来自我们的感官印象。他像牛顿发现自然世界的科学规律一样,发现人心的科学规律。
牛顿和洛克都是英国人,他们在启蒙运动第一期发挥很大的影响力。这是英国比较早享受到自由的结果。
启蒙时代开始攻击笛卡耳的唯理论。他们谈到理性,都是在谈对智力批判性、破坏性的运用,而不是它建立逻辑体系的能力。他们是经验论者。
因此启蒙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是有连续性、而不是同一性的。他们的解决办法不同。文艺复兴仍可把古典思想和哲学,跟基督教信念、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多少互相容纳起来,神圣,仍是他们的中心主题。
而启蒙时期,宗教复兴已经失去了势头了。尽管宗教建立起来的权力结构仍旧存在,包括财富、迫害异己、剥夺思想自由、垄断教育等等。因此启蒙人士,对教会用尽力量攻击的。
如今他们可以得到自然主义的宇宙观、成功的科学方法,以及批判、怀疑、经验主义的支持,这种用新的思想方法扩大到人类状况和人类社会的改造,是一门人和社会的科学。
而伏尔泰或牛顿,其实都是对上帝虔敬的人。只是他们从人类是堕落救赎的面向,转到上帝的慈爱,一种更跟自然宗教(我们或可称为创造论,韵琳注)结合的观点。
当然这种批判理性,也就用于权威、传统、习俗,不管它们是来自宗教、法律、政府、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题、要求进行实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就是启蒙时代的方法论与时代精神。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有雄心,想为人类和社会研究,做牛顿在十七世纪为自然研究做的事,这样一个设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他们最大胆、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已经成为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份。启蒙运动成败参半的纪录,对后世是有预言效果的。
经济学:杜尔戈、亚当‧思密
孟德思鸠:「法意」可说是现代社会学的启蒙,对气候、法律、宗教、治理原则、过去事例、习惯风俗等等形成社会总精神的一切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尽管这会导致社会决定论、历史相对论,他却将自由在道德上的必要性,置于决定论相对论之上,而他也违反自身前后逻辑的,坚持反对专制统治,认为它是不合道德的。对英国宪法分析出「分权」的基础。
在人性的心理和道德分析方面,没有取得像在社会分析方面那样多的成功。
十七世纪的理性时代和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最大的差别,就是启蒙时代推翻理性前提,提出经验论。
休谟使用理性一词,只限于得出思想关连的推论和辨别真假,同道德判断所关心的行动、价值、动机和感情,都没有关系。道德的前提,是感情——追求快乐幸福、回避痛苦不幸,我们认可动机行为,均来自感情,而非理性或天启。任何信念或价值,除了人类经验,没有别的。因此要找到最大多数人都想要的幸福。「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比之「契约」,对政治、政府、法律来说,是个更好的基础。
休谟影响了下一代的边沁,他在法国大革命1789年出版的道德原则与立法工作入门中提出,立法和制度的试金石,是能否最大限度的增进最大多数的幸福,后来就成为他和哲学界激进份子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鼓吹的立法、政治、经济改革的动力。
启蒙时代的新转折,是鲁索。鲁索声称,从感情、感觉、心灵学到的经验的教训,是理性心智永远学不到的真理,也是唯一能提供正确行动指导的真理。 鲁索刺激了情感的复活和对感性的崇拜。
道德的根源不是理性,也不是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或功利原则,而是「内心的呼声」。痛恨文明社会的腐蚀性,要回返自然,人性本善是大自然的意志,道德来自没有教化的良心。因此跟人是堕落有罪的彻底对立。
根据他的观点创作的「社会契约论」,推导而出:主权在民、全体人民,全体人民要尽力表达普遍意愿。他是第一个阐释人民主权的人,其它启蒙思想家瞩目于开明的君主政体,不信任民主政体。鲁索的政治观点和他的人性论一致。
鲍姆加登美学史,让美学独立出来。
温克尔曼开创了艺术史。
十八世纪七零年代,在德国出现了狂飙运动,反对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谴责理性主义把感情的自发性、人的个性、天才的灵感从属于冷冰冰的古典主义理性化规则和不自然的趣味。他们也反对法国霸权。
代表人物是哥德。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赫德。将科学研究的理性方法,跟人类现象研究分开,研究人类,英通过历史科学:群体和他们的文化,包括语言、法律、文学、宗教信仰、神话和象征、制度等,认为每一个时期、民族、文化、社会按期特点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普遍理想与普遍人性,有的只是多元性,强调个别性、多样化。
这种知识领域需从内部掌握,透过想象性的同情,把自己放在其活动的人类群体或社会之中。
最后是康德,康德书房中的肖像是鲁索。
康德沟通了理性与经验。他的哲学研究一样集中于人,而不是超验的或自然的世界。人的思考、人的经验、人的想象力创造。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在人的经验中接触到的东西,人的思考能力对待经验不是随便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范畴,这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桥梁。
而后出现了美国独立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是思想革命,他的对象是知识分子,除了鲁索,对群众并不信任,但它对旧制度的破坏,使革命成为可能。法国革命主要并不是意识型态的,是很多现实因素的结合,但激进派用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把它变成了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愿、人权、以及自由平等博爱。
文艺复兴时代以反人文主义的宗教战争做结。启蒙时代以反人文主义的恐怖统治做结。
三、十九世纪(1789-1914)
理性、自由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运用,使这个阶段永远的影响了二十世纪。当时的人相信,让所有的人的能量彻底释放,世界会永远进步向前,充满了乐观的心情。
科学替代哲学和收到挑战的宗教,提供精神上的保障和对大自然的掌握,牛顿当年寻找的「原动力」,被从神学中释放,而用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来解释。
孔德企图把自然科学中奏效的方法,应用到社会和道德研究。思宾赛和马克斯都自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得出了可以与牛顿的运动定律相比的一套决定论定律,不容有偶然性、神的干预或个人选择的余地。达尔文则废除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研究的分界线。
达尔文的理论基础是进化和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过程观点,这结束了人的特殊地位,把人与动物等同。
法国:政治上的运用
第一个预见到平等的要求是无法抗拒的,并且继续提出民主将会有什么后果的,是年轻的诺曼贵族托克维尔,1825出版美国的民主,从他对美国的观察,他预见到「为了要保障平等,人们会要求增加国家的中央集权,从而即使出于无心,也会造成新的形式的暴政,他们为了要平等而谋求自由,但是平等越是藉自由之助而确立,自由本身就越难获得,这适成反比。」「人们越来越指望国家,为他们提供安全,预见到他们的需要而供应他们必需品,便利他们的娱乐,指导他们的工业,规定他们财产的继承和遗产的分配,只差没有为他们代劳省得他们思想和生活了。」「或许这正是上帝的意旨,宁可让全体人类得到程度稍差的幸福,不让少数人达到十全十美的边缘。」托克维尔认为拥护自由就是拥护人类的尊严,因此他终生致力于参与反对党、强调分权。但他亲眼目睹短命的第二共和国1848-1852 之后,政府被拿破仑的政变推翻,他以拿破仑三世的称号建立了第一个全民表决的独裁政体,第二共和国把选民从二十万扩大到九百万,但是新选民心甘情愿的把权力交给那个对人人许诺一切的人,而他唯一的本钱就是有一个伟大的名字。他代表了条件平等和暴政权力的结合。
托克维尔因此写书证明,中央集权化政府机构不是革命创造的,而是革命之前的旧制度建立的,法国革命不但没有推翻它,反而继续了它,政权变异,但中央集权的结构依然故我。
社会主义则更往前进一步。原先社会主义者基于人道主义一直强调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但马尔萨斯阐明工资不能调高到超过维持生活的水平,否则任何增长都会因为它带来的人口增长而抵销掉。
直到马克斯才把社会主义放到另一个不同但坚实的基础上,他引用的是历史决定论。其实这基础跟人文主义传统正好背道而驰,但马克斯创造了对待社会和历史的全新态度,给人类知识一个新途径。
德国:艺术上的运用
德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艺术中找到表现途径,音乐达到了完美的古典形式,把人类的深刻感情和新形式发展中的无与伦比的创新力量做了完美的结合。
哥德可以代表这个时期的特点。刻意培养平衡与和谐,让文学和其它学科结合,研究自然科学,用客观世界来制约过度主观的时代通病,因着科学研究,也就有了有机体的观念,不相信机械原理可以用到任何活的东西,也不相信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把有机生命本体存在分解开来。
制约自然中的形式规律,和制约一首诗、一支曲子或者一件艺术品的形式规律是一样的。人应当把所有能力——感官、理性、想象力、理解力——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统一体,他对其中任何一种能力本身都不信任,不论是想象的、还是抽象的、或者是意志的。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席勒。
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德国对思想塑造生活的力量、以及个人自我修养的能力有着共同的信仰。
席勒特别相信,艺术形式——在他身上自然是诗歌和戏剧——的经验比别的东西更能唤醒人们,「通过美的晨门,我们进入真的领域。」
德国因着重视自我修养,所以被托克维尔和弥尔批评不关心不投入时局。
洪堡投入教育。
至于施莱马赫,对日耳曼新教影响仅次于路德。
他提出一种人文主义观点的宗教,对上帝的信仰不是通过神学论据或者基督教教条——通过基督的受难而获赎罪——而是来自个人的人性意识:「个人内心中神的最高指示,邀请到时间领域之外去过不朽的生活,不受时间的严格规律的约束。」要发现人内心中会起作用的神,也就是人性最崇高的发现,需要有意识通过培养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这是「感觉的神学」。 (赫德、黑格尔、马克斯)
英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英国诗歌的伟大主题。随着工业化的污染,这主题更被加强了。雪莱、济慈、华兹华斯。
柯立芝矫正之前边沁的观点,认为边沁观点只能用于经济,但对社会与历史与文化的哲学,柯立芝强调有机的观点,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已严重忽略了人之身为人的价值。
弥尔非常欣赏柯立芝。弥尔的「论自由」。
如果仅仅强调一般男女能够达到尊严、善良和伟大的潜在能力,而忽视我们大多数人是有分裂人格的,很少人能够达到人应当达到的程度,那么,这样一种人文主义就是浅薄、说不通的。
小说家就是在扮演这个角色。透过小说呈现出丑陋人性与苦难世界。
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和诗歌、评论家阿诺德。
评论家拉斯金、莫里斯对社会中产阶级的批判。
一般称呼一八七0到一九一四年这个时期是自由主义的顶峰时期是完全有理由的,人文主义传统对此做了不少贡献。但是此后它就丧失了继续成长的力量和气势。贸易保护主义、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纷起。
四、二十世纪
1883年,丹麦批评家布兰迪斯(George Brandes)出版取得现代突破的人们(Men of the Modern Breakthrough),从此「现代」一词流行起来。 尼采激起对非理性的着迷,伯格森的直觉主义、索列尔的暴力说、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和梦境的探索。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崇拜,进行各种试验,一场感官的混乱。这一切都对人文主义传统造成混乱,因为没有客观性对主观性的制约。
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1849-1912),剧中的人物:「 由于他们是现代的角色....比以前更强烈的歇斯底里、分裂的、动摇的,他们是过去和现代的结合、书本和报纸的点滴、人性的残片、上等服装的破烂、拼凑在一起,就像在人的灵魂中一样。」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场地狱危机、一场精神崩溃。(他影响了伯格曼)他的读者群在战后大量出现。
简而言之,开始出现异化、无连续性、非理性、分裂化、经常绝望的世界观,来代替理性、乐观与秩序。
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是不能分家的,否则各自都有偏狭化的危险。
现代社会学的两个领袖人物,涂尔干按照法国理性主义传统,对历史表现出不信任,偏向以定义和分析来进行研究;韦伯则按照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对定义表现出不信任,偏向于根据历史情况来进行理论探讨。前者是让社会学变成实证理性科学,要让社会学超脱历史人文的主观性,后者则是要将它与历史人文结合起来。
宗教心理学:威廉‧詹姆士,容格
心理学:弗洛伊德、阿德勒
现代艺术文学透过他们的新形式,实现双重革命:一是承认人类的分裂本性和非理性因素,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二是承认意识的破碎性、经验的暧昧性和真理的相对性。
于是,构成人文主义的新版本出现了。
但文人主义的核心要素不变:那就是1.人为中心,2.人有价值与尊严,为了让人有价值与尊严,需透过教育和争取自由,让人有选择能力与意志自由。3.重视思想,既不让思想孤立于社会和历史背景,也不想简单的归因,不管是归因于阶级利益、经济利益、性或其它本能冲动。
理性既成为人文主义的核心,也成为辩论的主题,它一再被拿出来辩论:到底它的范围和成就是什么?鲁索和哥德就已对过份高抬理性提出质疑了。极端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有违人文思想所需要的平衡性。
人文思想核心要素的三点,都不妨害人文主义拥有宗教向度。历史以多次证明教跟人文思想的结合。人文思想跟宗教最不同可画出界线的地方,其实不在世俗性,而是在人类堕落的理论、和人文主义对人类能力的信任。这两个极端的例子,显现在神学家巴特坚持人和上帝之间没有通路、和罗素坚持人类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在对人类充满敌意的宇宙中,为理想奋斗,也只有理想是值得尊敬的。
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充满宗教与人文思想的结合。从伊拉斯膜斯的人文主义治学方法,到自然宗教、感情宗教,甚至会跟不可知论结合。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尼布尔的基督教现实主义、史怀哲的尊重生命、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全都兼容,甚至是他们哲学思想中的必要成分。
任何形式的人文主义者,若相信宇宙中存在一个比我们自己伟大的力量,并可以指望他给我们帮助,就结合了宗教信仰。
二十世纪的人文主义还要面对的另一个大课题,就是它跟科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研究人的生理载体。 最初由维科提出,而后伏尔泰、卡西尔等德国思想家,到克罗齐、柯林乌发展的观点,一再提出自然世界以外的人类文化世界,它需要用人文学,也就是社会科学来掌握和了解。哥德主张的平衡,正是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
二十世纪人文主义面对的未来,正是需要把这种大分家的情势结束,二者结合、又能不失各自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五、人文主义的未来
在十九世纪八零年代到二十世纪三零年代之间,一种新版本的人文主义开始出现,打破了较早时期的乐观假定,认为出发点应该是承认人性的双重性质,承认个人和社会身上的非理性力量,这是由易卜生、弗洛伊德、韦伯这样的先驱者早就阐明了的。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在经过了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没有一种能保持完整无损的,同人文主义的观点一样,基督教、马克斯主义、科学的观点都是这样,都要经过一番斗争,才能认识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经历所揭示的人类苦难的深沈和人性邪恶的不可测。因此势必会有新版本出现。
有人宣称人文主义是属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阶段的一种意识型态,但这种情况只在人文主义历史中的某个阶段出现,不仅古代世界的人文主义、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都无法套入这种说法中;它还明显忽略掉人文主义中对经济个人主义的批判态度,这种经济个人主义,终于在一再被批判后,出现了政府干预的政治纲领。
因此实在没有理由把经济个人主义,和具有根本意义的人的个体性等同起来;而后者对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性。个体性并不是原子式的孤立,相反的,按照人文主义的观点,社交的冲动、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关怀和合作的需要、要想属于某个人群团体的需要,这一切都是人的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些要求,个人的身份仍是不完全的。
与别人结合在一起采取行动是人类最大的潜在资产之一,人不仅是各有不同特性的个体,而且是社会的存在。
六百年来人文主义传统代表的东西:拒绝接受决定论或简化论的关于人的观点,坚持认为人虽然并不享有完全的自由,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掌握着选择的自由。但是人文主义态度并不保证大家都会做出好的选择,正确的预见结果,或者避开灾祸,而只保证,如果我们能找到勇气和意愿来作选择,那么仍有很多选择供我们去作。
原贴:近代欧洲文学特点
活泼熊妞妞
与乐
apple璇
lucy_ly
楚湘芷
原贴:近代欧洲文学特点
Emily安安
L-Y-Y宝宝
像鲁迅曾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是外国人来中国后才做出的) 但是总的来说 没有达到世界性的影响
当代文学 缺乏划时代的作家 划时代的作品 至于在世界的影响 实话说 我不知道-_-b
花花来了
先说国内。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四大名著各有缺点。
《红楼梦》没有写完,已完成的部分确实写的很好,但心理描写偏简单,且有情节拖沓之病,必须靠宝黛爱情将全书捆扎在一起。当然,《红楼梦》细节写的很好,结构上也有独创性,它确实可以列入世界最优秀的小说行列。
《水浒传》部分章节写的很精彩,但后半部分究竟以谁为准,还有争议,应该说,金圣叹删削是非常智慧的,但这么一来,《水浒传》更像是几个中篇小说合集,没有达到长篇小说的内容深度,这属硬伤,难称世界一流小说。
《三国演义》最精彩的地方是赤壁鏖兵,比较紧凑,人物刻画简练却传神,但后半部分形同流水账,且主要人物过于扁平,非典型人物,在世界小说的角度看,此书亦难称一流。
《西游记》部分故事是很不错的,但整体看来,互相重复之处较多,完全是为了凑齐72难而写,无非是把几十个短篇小说贯通一下就成长篇,所以主题深度不够,这也是硬伤。
《西游补》其实不错,《金瓶梅》也很好,但《金》的节奏太慢。《儒林外史》亦是短篇合并即成长篇,中间还加了10回武侠小说,有些离奇。
整体看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金瓶梅》是比较有世界性的,因为它们写的是人而不是事,超越了讲故事的层面,而两部小说所展现的人性与困境,是不同文化中人都存在的,所以能被不同文明所接受,其他的书恐怕不行。
再说国外。
如果了解世界文学史,有起码的小说阅读经验,大概都会心锐诚服地说,外国小说达到《红楼梦》水准的,乃至超过《红楼梦》水准的,实在是太多了,中国的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外,几乎没法跟人家比。
中国现代文学家们之所以大量引入外国小说,鲁迅先生觉得自己无法获诺奖,郁达夫、巴金模仿外国作家……凡此种种,皆因他们看到了西方小说的伟大传统与丰厚的创造,自愧不如。
技不如人处,应该坦然承认。因为古代中国文学传统将诗歌与散文视为冠冕,不太重视小说,小说被认为是下等文人才写的东西,而西方从古希腊时期便把戏剧与诗歌视为文学冠冕,戏剧以后发展成小说,都是一流文人参与其中。
小说与印刷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中文因为字太复杂,虽然最早发明活字印刷,但至少需要上万活字才能从事印刷,普通人难以经营,所以中国古代人均拥有书籍量很少(清代中期十万人大概是3本),而同时期荷兰已经达到10万人300本以上了。
印刷术让作家可以靠写小说拿版税生活,加上有传统,自然人家越写越好。
受语言、文化影响,中国人初读西方小说会有一点困难,觉得故事意思不大,心理描写太琐碎,这是没办法的,小说总是要多读才有感觉,至少要读到20本以上,才明白人家的规范,可现实是绝大多数国人没这个时间和耐心。
坦率说,像卡拉马卓夫兄弟《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布登勃洛克一家》等,个人感觉都比《红楼梦》给我的震撼要大,以后读到现代派,又是另一种震撼,感觉我们的差距实在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随着中国与世界不断接轨,中国小说现当代也有一些不错的小说,足以达到世界水准。
小屁儿
百年孤独 战争与和平 巴黎圣母院 银河系漫游指南 飘 悲惨世界 都很伟大。简爱是金三顺的祖先 英国那几个屌丝女作家也就是亦舒 琼瑶一流。莎士比亚当然伟大 至少这么多戏剧人家都写完还上演了。不像四大名著搞出这么多版本。
Stephen
你去算算哪一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以及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戏曲,舞台剧,折子戏,地方戏,连环画,评书,比四大名著种类多的,哪一本就超过四大名著,如果比不上就不要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孤独寂寞欣
这条问题问得非常好。我同意IP昵称“老虎他爹”朋友的观点,近代以还的作品,若说在文学性上超越“四大名著”的多得很,但是基本集中在西方文化圈里(西方文化圈包括了拉丁美洲以及中东以色列、土耳其等地区)。
先简说两个问题。西方文化的维度比中国如何;中国小说在艺术为何不敌西洋,理据何在。
回顾四千年人类文明史,在关于“人的存在”问题上,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多了两个维度。一个是“上帝的维度”,神人关系是西方确定人之为人的第一个关口,“在上帝之中”与“在与上帝的斗争之中”构成西方近代自我精神的重大立场。虽然两者观念直接对立,但内在尺度都要求要有十足的虔诚,完全发自内心的“信其然”,这打造了西方文化在神圣性维度上有着极高的表现,是脱离现实功利的只向着信仰的纯粹,不惜为坚持自己的信仰牺牲性命的纯粹。这个维度我们可以称叫“罪性文化”:在上帝面前你本是一个罪人,你努力地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你,的确是个罪人,是不可信的,污秽的,阴暗的,无望的。所以西方艺术在塑造人的时候,极少出现“完人”的形象,热衷于写“有缺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是现实世界里真实的人。本质上说,西方无需通过“人的榜样”来激发同胞的善行,有一个上帝在,你算什么。而这样,反过来说,书写一个英雄的人格上精神上的缺陷也构不成罪过,在上帝面前,大家都是不完美的,你在这方面是英雄,不表示你其它方面也可以成为人的典范。
对于这种立场,当下中国人是普遍陌生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没有。在将近三千年前,西周初年,周公等政治家做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史称“绝地天通”。就是把原本自由的各自敬拜自己的神的规矩,通过王朝的武力,软硬兼施地扭转为“你要拜我规定的神”,否则你就是不敬,死罪。政大于教,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孔子很欣赏这一点,周礼的实质就是王(天子)高于一切,集中一切,天子就是代表天,天透过他才显为天。中国人的神性维度慢慢就散乱萎缩了。这就造成什么呢,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完人”,否则人心聚不起来,没有榜样,证明不了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合理性。其二,“万物皆备于我”的自我感觉,就无限地膨胀了;完人是可以效仿,可以达到的,完人就是具天地心。于是你会看到中国文化,离开现世的经国济世,在个人塑造上,就一定是一下子跳升到这种与宇宙齐一的大我上来,中间没有过度,没有阻碍,很少见到公开说其中的疑惑和反叛。但西方不同,在与上帝的关系中,人经常疑惑,经常反叛,经常痛苦,经常无奈。你跟着上帝,并不意味着你就幸福了,快活了,无忧了,不是,《圣经》里面上帝早就对以色列人说“你们从水中经过,火中经过,我必与你们同在”,意思是说,你们在现世的地上一切的苦难都要经历,我不会为你们免去什么,但是,我答应你们,我与你们同在。同在,就是一种最大的支持,一种最有效的爱,最有效的证明!因此,你会看到,西方艺术在表达信仰时,有两个极为显著的特征,史诗式的文笔,故事结构恢弘,拉得很开,二是人物的故事充满苦难、痛楚,幸福和苦涩总是混合一起。这是什么呢?这就是西方宗教精神在人生命身上的化学反应样式,其来源是《圣经》。
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维度,是内心世界的维度。人性的结构分为表面的理性和习惯,相对稳定,也相对外在的,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秘密层面,就是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本质上不是外在世界的自然延伸,而刚好是外在世界的相反,是对外在世界的否定。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极有可能是卑污的,他不释放卑污是因为他有所求有所惧,当他面对孤独,面对情欲的对象出现时,他就不再稳定了。事实上,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以科学的手段完全证实了这一点。现代心理学科和犯罪行为学,极大地启发了艺术,使得西方艺术在表现人性的阴暗和虚伪上,具极高的敏感度和自信心,在近代西方艺术中大发异彩,遍及所有领域。而中国艺术极少在此有具深度的表现,首先我们的道德人伦观压抑了我们,没有上帝,我们依然极度害怕,不敢表现;其次,不愿意直面自己内在的丑恶,粉饰遮掩,而且我们会大声地反驳“难道你不是这样。你就是个东西了?!”我们很有趣,既然大家原来都“不是个东西”,那咱们就啥也别说,互相承认“是个东西”就好啦。所以,西方艺术对人性深处那种血淋淋的揭露,不是因为阶级斗争观念,而是向着任何一个人的揭露,在中国是看不到的。这也造成我们的作品不敢写,不会写的原因。你如果读鲁迅都受不了,你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加缪、贝克特的小说,就更受不了。
好了,有此两层差别。中国小说的差距也就水落石出了吧。如果还不够,还要补充一下的话,就是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小说艺术本身的差异。
中国小说,从先秦的起源时期开始,一直到现代,都肩负着一个“教化大众”的使命。那么,大众是谁,就是没有什么独立思想能力,没有什么高层次品味,业余时间很多又很无聊,喜欢说是非,喜欢攀比的普罗大众,一言敝之“象女人那样无脑子,又好自以为是”的人!面对这样一班人,作品要引导他们明白好坏的尺度标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作品的人物设计要指明,包括他们的命运。《红楼梦》第五回,实际的作用也是这样,揭示人物角色的定位。这就是我们的说书式写作的必然要求了。在此情况下,中国小说可以有多少高层作品出版面世?因此,中国小说,隐喻少,象征少,可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品鉴的空间少,都是直书直说,围绕着人伦家国,日常生活的经验层面展开,很少升华到人性的更高更深的普遍层面,用“上帝的视角”用“外科医生的解剖之眼”去探索与还原。所以中国小说中的人物,要么是理想型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们),要么是直白地反映当下生存经验的(如言情小说)。而且,近年中国小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势头——过度地剧本化,电影电视剧的视觉效果太重,能够通过独特的深沉甚至含糊晦涩的语言让人拓展想象空间的地方太少。这是小说的倒退,退回到“前《红楼梦》”状态中了。
所以,中国小说很高明吗?很有世界水准吗?
最后,有关小说阅读的推荐。我首先还是先推荐两本专业的小说写作著作。判断小说的好坏,如果要言之成理,从业余要提升为专业或准专业,是必经之路。你做不到,就涉及你到底有没有能力做这方面的判断了。
第一本书,夏志清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先生以现代眼光融冶中西小说理论,以新的眼光看中国小说的传统和作为,是继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后的又一名作。对各位深度认知中国小说得失,可作入门津梁。之后,陈平原等当代名家的研究可以涉猎。
第二本书,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此书我在今日头条问答中曾经推荐过。要立体地认知西方文学的水平,感受一下西方一流评论家的尺度,此书可作为西方小说阅读尺度的入门。
然后,我以为完全在四大名著之上的小说,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圈的创作都可轻松达到了。代表性作品,集中在贝诺尔文学奖等作品之中。如果再取其中菁华,我以为有以下几部小说足资借鉴:
2、卡夫卡《城堡》
3、乔伊斯《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
4、普鲁斯特追忆似水的年华
6、伍尔芙达洛威夫人
7、君特拉斯《铁皮鼓》
8、克劳德•西蒙《弗兰德公路》
9、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红》
10、纳博科夫《斩首之邀》
11、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12、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13、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选
朗姆酒冰汽
summerjane
turbing
金毛乐乐
冉DOI
原贴:外国著名的文学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