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
茶花女内容简介
《经典译林:茶花女》主要内容简介: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一八四八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一八五二年将其改编成剧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于一八五三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饶有兴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于一八九八年译出这本小说,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开创了近代的翻译文学史。林纾选取了《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译作发表,绝不是偶然的。这至少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茶花女》在欧美各国已获得盛誉,使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适合不懂外文的林纾介绍到中国来。况且,描写妓女的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似乎没有一部写得如此声情并茂,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得如此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如此之强,因此,《茶花女》的翻译也必然会获
热门摘录
正如给狗撒香水一样,它们觉得这种气味难闻,要跑到水沟里去打滚
《茶花女》最早的版本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林氏畏庐刻本,线装两册,上有林纾手书“巴黎茶花女遗事,冷红生自署”,卷末刻有“福州吴玉田镌字”。据称当时仅印百部,流传甚稀。
时人评价其 “以华人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
作者揭露了控诉资本主义的虚伪与残忍,阿尔芒的父亲道貌岸然,给人一副慈悲正直的面孔,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资产阶级伪君子……在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金钱可贵。那些曾经在玛格丽特身上寻欢作乐,满足虚荣的公爵、伯爵、花花公子……造成她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她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
为什么我们要比基督严厉呢?这个世界为了要显示它的强大,故作严厉,我们也就固地接受了它的成见。为什么我们要和它一样丢弃那些伤口里流着血的灵魂呢?从这些伤口里,像病人出污血一样渗出了他们过去的罪恶。这些灵魂在等待着一只友谊的手来包他们的伤口,治愈他们心头的创伤。
在这里,妓女的身份逐渐消失了。陪伴在我身边的只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我爱她,她也爱我,她的名字叫玛格丽特:过去烟消云散了,未来一片光明。我的情人沐浴在阳光中,仿佛一位最贞洁的未婚妻。我们俩在这迷人的地方结伴漫步,这里天生就适合吟诵拉马丁的诗,高唱斯居杜的歌曲。玛格丽特身穿白裙,倚靠着我的臂膀,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对我反复诉说着前一天说过的情话。俗世的生活在远方延续着,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青春和爱情的欢乐美景。
赢得一颗没有谈过恋爱的心,这就于进入一个没有设防的城市。
我认为只有在深入地研究了人以后,才能创造人物,就像要讲一种语言就得先认真学习这种语言一样。
我仅仅信奉一个原则:没有受到过“善”的教育的女子,上帝几乎总是向她们指出两条道路:一条通向痛苦,一条通向爱情。
再说,当上帝允许一个妓女萌发爱情的时候,这个爱情,开始时好像是一个宽恕,后来几乎总是变成一种对她的惩罚,没有忏悔就谈不上宽恕。
我越想越觉得玛格丽特没有任何理由来假装爱我,我还想到女人有两种恋爱方式,这两种方式可以互为因果:她们不是从心底里爱人就是因感官的需要而爱人。一个女人接受一个情人一般只是为了服从她感官上的需要,她不知不觉地懂得了超肉欲爱情的神秘性,并且在以后只是靠精神爱情来生活;通常一个年轻的姑娘,起初只认为婚姻是双方纯洁感情的结合,后来才突然发现了肉体的爱情,也就是精神上最纯洁的感情所产生的有力的结果。
小仲马曰:凡成一书,必详审本人性情,描画始肖,犹之欲成一国之书,必先习其国语也。今余所记书中人之事,为时未久,特先以笔墨渲染,使人人悉事系纪实。虽书中最关系之人,不幸夭死,而余人咸在,可资以证。
茶花女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