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排名
1Baidu
2QQ
3新浪
4soso搜搜
5QQ空间
6百度知道
7优酷
8百度视频搜索
9百度影视
10搜狐
文学网站:
001:起点 76 位。
002:小说阅读 110 位
003:逐浪 1004 位。
004:榕树下 1250 位。
005:世纪文学网 1647 位。
006:去看书 2424 位。
007:纵横中文 2415 位。
008:翠微居 3334 位。
009:17k中文网 , 4612 位。
010:天下书盟 3629 位。
zita-yea
综合排名
1Baidu
2QQ
3新浪
4soso搜搜
5QQ空间
6百度知道
7优酷
8百度视频搜索
9百度影视
10搜狐
文学网站:
001:起点 76 位。
002:小说阅读 110 位
003:逐浪 1004 位。
004:榕树下 1250 位。
005:世纪文学网 1647 位。
006:去看书 2424 位。
007:纵横中文 2415 位。
008:翠微居 3334 位。
009:17k中文网 , 4612 位。
010:天下书盟 3629 位。
茉緋
十七年文学的一些特征及探源
隔水观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左右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揭开了又一个文坛大一统局面的序幕,而五四新文化传统,如民主自由、个性化创作、独立思考等则在政权的强力控制下逐渐进入沉潜期。五四传统的沉潜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一个宣称无产者的政权建立了,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无法支撑五四先驱们达到的探索深度,同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社会“先进阶级”也没有能力消费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国家初定,既不能无视五四新文化的传统,又不可能放弃对大众精神领域的宣传与占领,于是左翼文学的观念便借助政权力量扩张而至全面贯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与创作手法。周扬给了它一个新名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与西欧、俄国19世纪的“旧”现实主义相区别,即文学要“从革命历史发展上”来反映现实革命的远景,并注重对民众的教育。可见,现实主义的两大任务,一是反映革命的现实,二是对大众的影响教育。文学的现实功用被摆在艺术追求之上。丁玲说:“我也承认,今天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写新人物的这些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作者对于他所喜欢的新人物,还没有古典文学对于贵族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这里找不到巴尔扎克,也没有托尔斯泰。”从某种程度上看,所谓“现实主义”是五四文学传统沉潜的“非精英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政权出于现实功利的性的考虑,排斥这种执著于高层次精神探索的活动,排斥精英化的启蒙,虽然实际上精英式探索是更深一层意义的启蒙与提高,但是已经说过,这个政权本身负担不起这样的高度与深度,它也不愿意使大众的目光过多地投注到内心、终极等精神领域,而希望能集中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政权自身,从而尽快实现政治统治、经济建设等外在征服的目的。至于作品艺术水平的低劣,丁玲又说:“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因为一切都是新的,当文艺工作者更能熟悉与掌握这些新的内容与形式时,慢慢就会使人满意起来。我希望读者们不要强调这个缺点,因为强调只有增加你的成见,加深你对于新事物与新文艺的距离,让我们不要留恋过去。”
然而实际却并不能使人满意,理论指导与实际执行发生了偏差。其一体现在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上。现实主义创作是“非精英化”的结果,亦即有“平民化”的要求与趋势。而根据当时的阶级划分,小市民阶级被定为类似于“亚小资产阶级”,是一个落后的,需要工农改造的阶级。对通俗文学的批判也主要基于它所服务的读者层是小市民阶级。但是,与欧洲相比,中国由于工商业与都市的欠发达,“小市民”作为一个阶级,从未强大到有左右政局的力量,而掌握了文化的工农极其容易与小市民在审美趣味取向上达成一致。因否定城市而否定小市民,到否定通俗文学,再到否定平民化,这是政权力量控制下文学方针与实际情况的悖论。导致的结果是使得一批艺术水平不高,吸引不了知识青年的作品,在面对工农兵时又显得曲高和寡,完全沦于说教。这一点虽然在实践中又逐渐被修复,一批在艺术形式和结构上借鉴通俗文学的作品,如《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的出现所代表的开创意义,却也使得对通俗文学的批判变得模糊与不合理。
其二体现在作家队伍上。可以说,新文学发展到四十年代,内心化伤感化的倾向十分明显,甚至一部分走进了象牙塔。纤柔,秾丽,哀婉的美学风格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解放区文艺此时带着泥土的香气出现了,使得那一批作家得到了解脱,他们为这种刚健、质朴、有点粗野的风格所吸引。同时政权对文艺的重视,使“以文致仕”的古老传统在解放区推行下去,文人与政治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实现。于是大批作家投入到解放区文艺的阵营来,从天上的玄思转到人间的生活,从内心的独语转到土地上的歌唱。这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观察现实主义的美学意义。然而政治的束缚一旦过紧,现实主义在美学上的吸引力减退,这批作家的创作也就失去了光泽,或退出主流,或艺术水准大打折扣。
总之,现实主义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生命力大大减弱,非但不能保持原意旨,甚至走向了现实的对立面——对现实的粉饰、夸张、歪曲,而确实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二 革命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个类似于“儒道互补”的命题。浪漫主义更加靠近了文学的艺术性追求,更偏重于内心的东西。然而它的妙处就恰恰在于,它同时又是“革命”的,这就意味着这种内心感觉是开放性的,而非封闭的。这极其适应了当时政治宣传与太平粉饰的需要,它不要过多的思考,而只是“光明”基础上的升华,就好比一团蘑菇云,所需的原料并不多,却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外显的,绝不引向深层思考,然而又时在内心前面扣了一下门,这一扣便弥足珍贵,补充了现实主义所缺乏的丰富内涵。“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浪漫精神,我们的创作也需要美妙无边的幻想。”两者的结合实现了艺术的更上层楼,作者与读者产生巨大的激情共鸣。原本缺乏激情的现实主义充其量只是概念的文字显现,是死板的政治说教,但在浪漫主义激情的巨掌扶持下,现实主义充盈起来,不再笨拙蹒跚。好像因了这激情,所有的一切立刻真实感人而光彩重生。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同时,不论是美好信仰还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在作品中看来是从未失去乃至毁灭的,英雄总是能够凭借着崇高的信仰战胜敌人,这使得整个十七年文学基调是喜剧式的,即使激情的宣泄也是喜剧式的。这些作品只提供给读者一些精神支持与情感寄托,而缺乏真正反思的力度与悲剧的最终净化心灵的效果——但这对于它来说是大不必要的,这不是它的目的。由此衍生出十七年文学的美学风格:奔放雄伟刚健热烈。可以看出,这是基于对现实的绝对自信而生成的,也更成功地为不断的政治运动提供激情库存。
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过程中,可以看出文学在“情节化”与“宗教化”上的深层次结合。情节是反映现实的,在世俗意义上宣传政策吸引读者;“宗教化”则有终极旨归性质,情节是它的依托,它又使情节本身成为先验的,不可质疑的存在。情节在宗教的笼罩下不可以被思考,只有“信”与“不信”两种选择。相应地,读者付出的也是类似宗教体验的庄严与激动。这个结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治抒情诗,那些对现实的描述和讴歌,读起来多么感人,读者与作者两方面都表现出皈依来,一同进入理想的圣地。
尽管如此,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即在一个限定如此之严的文学环境中,“两结合”并非万全之策。那些喜剧式的激情最终变成一种虚妄,没有深厚动力支持的狂喜只能造成愚昧滥情虚伪,渐渐地这种喜悦也不能再吸引人了。也许是耗费太多了吧,它给民族心理带来的疲乏和理性的匮乏都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恢复的。情节的“宗教化”产生了迷信的恶果,极端缺乏思考同时又极端敏感导致对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不加区分。因为按照它的逻辑,情节的真实性是不可以怀疑的,加之其上的宗教情感也必然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是观之,便不难理解五十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和后来一部《海瑞罢官》引起的文革巨浪。“两结合”的出现,反映了文学当时夹缝中的两难处境:既要迎合政治,又得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这是文学扭曲与变形的一种表现,一旦有了轻松的环境,沉潜的五四传统便
会露出头来找到接续者。
三 断裂与重生
新文学的两大主题:对未来中国现代性的思考与对古老中国“家园”印象式的依赖,或由于阶级斗争的观念,或由于美学风格的差异,都在十七年文学的主流中发生了断裂,极少有人对生存本身做超出马列范围的反思,或者对遥远的故乡唱一曲异乡漂泊的惆怅歌谣。
这有现实的原因,社会在大规模建设时期,建设取代了思考与怀念。更深一层则是因为对于“现代性”这个命题,政权和工农都不熟悉,在他们的概念中,这是与城市,资本,金钱,诱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里面充斥着不可把握的罪恶,于是,既然无法把握它,那就干脆消灭它好了。同时,解放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消磨了对“家”的远距离的观照,更没有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家国命运之感。所以,从这些意义上说,新文学的两大主题是被时代断裂,被政治断裂的。两者的重建又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索是一个民族必然要进行的活动,然而由于断裂的原因不同,重建的时间也不同。
关于现代性的思考直到后朦胧诗运动时才真正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实力与文化程度达到某个高度时,现代性的问题才有机会被探讨,“城市”的概念也开始复苏。当然,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现代性思考远远达不到西方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深度,加之十七年文学与十年文革的排斥,这种思考更显得稚拙。因此便不难理解十七年文学中工业题材与城市题材的浅薄与缺乏生命力,正是由于现代观念的缺乏所致,而同时,这种观念却又是在政治操纵下人为祓除的。
相比较而言,“家园”印象的断裂更是一种美学风格的断裂,因为它与刚健热烈的“时代精神”相悖而遭到了摒弃,例如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即因此成为争议之作。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家”的概念则被延续下来,从而与五四文学一脉相承,表现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两大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与农村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是将政权统治合法化的产物,除去政权自身的需要外,还表现了政权甫立,民众包括作者在内的对于前途未知的茫然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党”的依赖。因此,“党”就必须被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历史必然,具有千秋万代不可变更的正义性与合法性。因而,这种证明自己“从何处来”的过程便类似与一个“寻根”的过程,而对这个被塑造出来的历史的坚信依赖也就具有了对“家园”的感情色彩。例如《红岩》中时时刻刻灌输给读者的“党”与“光明”的必然联系。这一点对于占主流的解放区作家来说,意义更加深刻。是革命历史年代赋予他们智慧,光荣,激情以及创作的源泉,解放后的回忆便是一个在“遥想当年”的家园回望中寻找自我肯定的过程。许多作家,例如郭小川,孙犁,都有对战争年代的怀念,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慰藉。
农村小说则更是发于一种对土地的眷恋与熟悉,这是五四文学“乡土性”的直接延续。这里不同的是,没有作家的思考,甚至无关技巧,而主要是对“家”(或者“根”)的直接描述。一切都是深深了解,毋庸置疑的,这就是在拉家常,所有的语言,修辞,逻辑,情感驾轻就熟。鲁迅当年沉痛地提到的隔在他与故乡之间的“厚障壁”在这里被对“家”的强烈情感轻而易举地消除掉,肯定代替了批判,和谐代替了冲突。但是应该看到,假使如此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农村小说在政治宣传上的优点被强化到了极端的地步,成为跟在政治后面亦步亦趋的工具。“怎样描写农村题材,反映农村中的问题,是作家们的重大责任。由于农村发生了问题,也引起了创作上的新问题。1960,1961年,公社问题明确起来,写得多了。到今年又写得少了,情况还不大摸得准。”由是观之,这种对五四传统的重生由于现实的限制,只是在极其肤浅层面上的一种继续。这里放弃了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权力,使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而思考,恰是文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原贴:“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色
心在流浪
Cosmos0027
关于这一条在合同上是有写明的,你自己仔细看看就能找到。
通常情况下(你签的合同是否在这个范围内不敢保证),版税的大头还是属于作者的,但是作者无权授权别人,这个权利在合同里是转给网站的。
说简单点,东西卖了得来的钱你有份儿,但是选择卖给谁不是你说了算。
夏站丶見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这门课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二节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 《上海的早晨》等其他长篇小说创作,第四节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创作,参考资源。
jwscheng
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我认为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
羊城网咖啡因
文学源于现实,现实高于文学。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异中求同,抓住每段话中共性的话题,即“现实”和“创作(文学)”,然后理顺清二者的关系即可。
q1n9m1n9
让我任性一次呗
fallleaf68
@小貓^0^
ytk_aigu
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注:这是本科生的必读书目,请看清楚版本和译者。另外,关于国外的翻译,比较好的版本,有机会再分享吧,那个印出来是5卷本的,足以看到量大,几乎涵盖所有现存作品翻译过来的书目。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文艺学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
6.《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补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
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读通鉴论(王夫之著)、《廿二史札记》(赵翼著)(这些均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国学文库”丛书)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类
1.《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4.《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9.《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1.《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3.《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4.《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16.《茶馆》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五、外国文学类
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神曲》(意)但丁著,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5.《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6.《浮士德》(德)歌德著,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9.《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傅雷译文集》十五卷,安徽文艺出版社。值得全看。)
10.《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4.《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年版(范晔译本为全译本, 南海出版公司)
16.《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7.《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21.《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
rainylike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国家教育部推荐)
一、语言学类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文艺学类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中国古典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长生殿》洪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1.《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类
1.《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野草》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4.《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9.《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1.《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3.《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4.《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15.《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16.《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五、外国文学类
1.《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6.《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7.《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9.《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0.《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4.《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6.《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7.《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21.《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
木木美林
一是文学史类:《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钱基博)、《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等等;二是文学批评类:《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顾易生)、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等等;三是语言类:《古代汉语》(王力)、《现代汉语》(胡裕树版、黄伯荣版)、《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等;四是外国文学类:《外国文学史》(郑克鲁)、《西方文论》等等;其他还有《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等。常见的教材大致就这些,不过具体学校使用的教材就各有不同了。
皇小邪
《四书五经》
《易经》
《文心雕龙》
《修辞学发凡》
《文字学概要》
五零后 张若雪
《阅读的年轮》韩少功
《寂寞一点》沈从文
《街灯底下》王安忆
《民俗思维》
《七十年代》北岛 李陀
那个夏季,那个秋天毕飞宇
《如果墙会说话》亦舒
《故都的秋》郁达夫
《苦雨》周作人
《似梦人生》梁晓声
倾听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老舍
《行者无疆》余秋雨
《杂色》王蒙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动物凶猛王朔
《行为艺术》方方
扑捉心跳叶兆言
《青衣》毕飞宇
《美食家》陆文夫
《北极光》张抗抗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迟子建
《古典爱情》余华
《离婚指南》苏童
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信
《受戒》汪曾祺
《同学少年都不贱》张爱玲
《再生缘》张晓风
《昆仑殇》毕淑敏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瘪家沟》贾平凹
《梁实秋散文》
《玉米》毕飞宇
《鲁迅小说集》
鲁迅杂文选编
《四世同堂》老舍
《京华烟云》林语堂
《豪门》林语堂
《北大文学讲堂》钱理群
《从西安到平遥》
《澜本嫁衣》七堇年
《读书与做人》梁漱溟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浮躁》贾平凹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活动公告板
筱沫
oasiser
白兔子和猪
Ray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