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

作者:童庆炳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7

顾文姬评分

4

145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文学理论教程内容简介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修订二版内容与原版本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编论述文学创造的过程;第四编介绍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作品类型,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及其内在审美形态;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与接受的关系。《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适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被其他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教材使用。《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还配有导学光盘和学习卡,学生通过导学光盘的引导和学习卡上的密码路径即可进入网络环境的学习当中去。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动物的感觉只能是出于所属的种的尺度,因此它是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的感觉;人的感觉除此之外还与后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它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因此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原始人将劳动动作和被狩猎的动物的动作行化为舞蹈,劳动时的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而劳动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和体现的节奏,则为原始人提供了音乐的灵感。

文学的审美观念的萌芽可上追溯到“文”这个字的字源。“文”的本义为斑纹或图式,将文学称为“文”或“文章”,这本身就隐含着一种审美的文学观念,虽然最初不一定是自觉的、纯粹的和明确的。

“美底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当然,文学创造的功利价值只体现在其对生活的情感性“裁判”之中,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对生活的直接干预。

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対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舞台表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三个小时。舞台场景相对固定,不能随时换景。与小说的篇幅的随意性、电影的自由的镜头组接比较起来,戏剧的时空是狭小的、不自由的。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地容纳社会生活繁复广的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要求情节结构单纯、集中。

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不同的叙述频率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效果。比如讲述发生过若干次的事就会形成重复的效果,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再叙述重复出现的事件,如在追捕大鱼时一次又一次的放线、收线,返航时同鲨鱼一次又ー次的搏斗,等等。一次又ー次地讲述反复发生的事件,这种重复的效果是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显示,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老人与海》中对重复发生的行动重复叙述,就是在突出老人强韧的意志。

创作出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符合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我们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审美、娱乐、认识、教育以及人际交流等所必不可少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读者的感性需求,丰富读者的精神生活,鼓舞读者的理想信念,陶冶读者的审美情操,净化读者的心灵世界,提高读者的精神品位,升华读者的人格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层、形象层、意蕴层期待视野。

所谓“隐含的读者”( implied reader),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对自己的文本感兴趣并能为之打动的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的他的文本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我们的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中表露自已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在现实型文学中,突出的是活生生的客观现实,作家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亲自去体验,而不是把自己的感受、态度直接告诉读者。

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那还是死的东西,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读、接受、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具有真理性,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综合性和对话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合古今中外一切经过实践检验后被认为是有益和有用的东西,形成对话的局面。

其次,我们的文学理论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形态的文学理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出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具有深厚的学理性,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政治的需要。过去在文学理论上面一味提倡“文学从属于政治”,铸成了偏差和错误,耽误了许多时间,这个教训必须吸取。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归结为对象化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文学活动”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启示我们,文学活动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其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和人性,人和人性是文学的核心,文学是人性的延伸,是人性这辽阔的土地所开出的美丽的花朵,没有人和人的生活活动,文学就不可能出现。而人也正通过文学活动从一个独特的方面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把文学说成是“人学”。

一部文本如果没有被读者阅读,没有被读者理解和“具体化”,它只是可能的潜在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的审美的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

列宁在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这段话中,艺术和艺术家应当反映生活(革命的生活)的观点被鲜明地提出来。

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发腰的事买证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大流派的文学理论,能够“绕开”马克思及其开创的说。

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内心的实际感受,

文学理论教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