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天狼
汉光武帝刘秀被史学家一致称赞,人格魅力爆棚。主要是同样都是开国皇帝,对比汉高祖对待功臣和后宫的态度两极分化,没有给后世人留下多少演绎的机会和口舌。刘邦杀韩信,逐英布,飞鸟尽良弓藏。宠戚姬,厌吕雉,忘恩负义薄幸郎。这样的人可说的故事太多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是非功过评说。而刘秀则功臣全封侯,一个也没杀还都善待。唯一一个缺点是废后,还是给原配让路,废了的皇后还给了太后待遇,得了善终。这样的大团圆故事虽然都喜欢,但不够曲折离奇,所以就很少人提及。再加上哪个帝王愿意面前树立这样一个榜样?
历史的存在感跟民间传说有很大关系。比如好人做好事经常被遗忘,而做了坏事也会被人一直记着,并引以为戒。
其实在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看来,帝王将相大都是一样,做出的各种不同选择不过是各自利益所需罢了。
苗小眯
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因为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不但不低,反而很高。
刘秀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不过寥寥可数,这种特殊身份就注定他在历史中绝不可能存在感低!尤其还是刘秀这种帝王中的佼佼者。
如果不是受益于影视作品或者文学名著,某些历史人物在当今社会名气会高于刘秀吗。就文言文这一点就把绝大部分人拦截在历史门外。
其次什么叫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区区天朝几十载就能代表整个历史吗。网络普及发达也是近年吧。以前网络不普及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这个问题吗。
正儿八经研究历史的,谁能跳过东汉不去了解?虽说术有专攻,业有所精,但朝代都搞不清楚是自豪的事吗?
刘秀历代以来都倍受推崇,除了天朝初期把他打成夺取农民果实的豪强。但伟大的领袖依然说他是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想要了解刘秀在整个历史上是什么存在,查查古籍里光武,汉世祖等名称出现的次数,刘秀高居榜首。再看看历代都是哪些人评价刘秀,评价基本是一边倒,因为刘秀从来就不是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就是苏轼石勒这种认为高祖更优的人也不会说刘秀弱。
曹植和诸葛亮的汉二祖优劣论,不要太出名。晋简文帝说刘秀雄主之最,梁元帝说刘秀极优(最完美)。王夫之说刘秀允冠百王,杨廷和等人说刘秀最贤,宋太祖只给两个皇帝立庙,其中之一就是刘秀。赵构从登基一直在模仿刘秀,光武两个字在赵构一朝频繁出现,可以说赵构每做一件大事重要的事必提光武。元朝郝经弄了个帝王排名,刘秀居第二。明朝朱元璋设置了个帝王庙,里面光武与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并列为一档君主。到了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直接说刘秀允冠百王,南明有个隆武帝,他被大臣拥立为皇帝的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而南阳是刘秀的家乡,大臣希望他做明朝的光武帝。清朝乾隆等也多次提起刘秀。诸如此类的高地位高评价,比比皆是。这些人的评价和古籍刘秀出现的次数不能说明什么,难不成网络上一些都不具备历史知识或者只会断章取义的人能证明刘秀在历史上没存在感?
关于刘秀的传说一堆,光武庙至今有迹可循还好多。安徽有个镇叫光武镇,就是以他名字命名,比这个档次再高的可能就中山市和秦皇岛了。有条路叫光武大道,有一座桥叫光武大桥。有种面叫刘秀面,有一种酒叫光武酒。
一些人对于刘秀的认识要么停留在晋江文学上。要么停留在洗脑包上,比如什么刘秀是世家(门阀)推举的,符合世家利益才当上皇帝。简直不知所云,东汉时期根本没有什么世家门阀,门阀是曹魏以后的九品中正制才导致的,和刘秀有什么关系?
什么刘秀不敢改革,简直乱七八糟。
皇帝的本职是治理国家,使社会安稳,不是搞改革。最重要,刘秀度田是成功的!度田也不是改革土地,度田是核查人口,丈量土地,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史书从未说刘秀度田失败,刘秀度田失败论是天朝初期一些人根据刘秀迁徙了一部分豪强粗暴的下定论。现在很多论文已经改口说成功了,因为有出土文物证实了刘秀之后仍在度田!
amandachou
首先我们谈历史都会先想到历史辉煌的时代,谈汉朝必定先说西汉。西汉抗击匈奴,吕后专政这都是很具有历史色彩的事件,大家一定会被先吸引去了解西汉。所以刘秀虽然创造了东汉王朝,可现在一提汉朝先想到的是刘邦,汉武帝,所以刘秀生不逢时。
他的生不逢时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西汉的能人太多,体现不出他对汉朝的建树。刘邦打下大汉王朝的根基,吕后专政保留并发展了刘邦当初实力。汉武帝更是抗击匈奴,犯我华夏虽远必诛。可刘秀的时代是东汉,我们常说东汉末年分三国,大争之世天下大乱,汉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并且在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操,司马懿,周瑜,孙策孙权,诸葛亮,庞统等等实力雄厚的人数不胜数。再加上东汉后期羸弱,谁还会记得刘秀呢?
旅行梦想家-鱼
位面之子,天选之帝!刘秀堪称运气最好的皇帝,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没有横扫八荒的伟业,没有狗血奇葩的剧情,没有后宫明争暗斗,没有子孙相互残杀,没有屠戮功臣名将,没有血腥屠城灭族,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什么阴谋权诈。
君臣同心、后宫平静、子孙贤良、寿终正寝,拍影视剧缺乏卖点,写演义小说缺乏情节,因为太过顺利,反而大家对光武帝印象不深。再加上前面有汉高祖、汉武帝的雄图伟业,有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后有三国群雄逐鹿,无数精彩故事足以吸引大众眼球,而东汉初期的波澜不惊被忽略,光武帝的文韬武略被低估,导致存在感不高。
实际上刘秀无论道德操守、才华能力还是治国安邦都几乎无可挑剔,毛主席称赞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善用人的皇帝。
荒烟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其创业之艰辛曲折,绝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创业君主。兄长刘演被冤杀后的忍辱负重,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等等,充分说明刘秀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英主。
为何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呢,一是人们常常认为东汉是西汉的延续,只不过中间为王莽篡权了十几年,汉室宗室起兵复国而已。二是刘秀建国后,休养生息,恢复民生,主张无为而治,缺少焚书坑儒,玄武门之变,杯酒释兵权等重大事件。虽然也有云台二十八名将及一系列经典战例,但留存后世传奇故事也不是很多。这也和刘秀低调仁慈的性格有关。
虽然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不是很高,但是不可抹煞他近乎完美的人格和作为开国帝王对历史的贡献。
變態娃娃
刘秀12走南阳,成就了光武中兴的伟业。后世的历朝皇帝,对他的能力和威望都是很尊崇的。
刘秀对老虎说要吃我就点点头,你不吃我就摇摇头。民间传说,刘秀被追逃至一个山口,后来老虎救了刘秀,刘秀封老虎为兽中之王。所以今天的老虎头上就有个王字。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妇孺皆知。还有好多好多,我就不。我就不多说了。咋能说刘秀历史存在感没有呢。
安静的菜菜
刘秀存在感不低,但是他确实有两方面问题影响了他的地位。第一是刘秀面对的是王莽篡汉,他登基依然是汉的传承,不像开国君王那样耀眼。二呢,他并未留下传世的统治者的工程。比如祖龙是扫六合,统一度量衡。刘邦是汉制度的奠定者。汉武的光芒主要是击匈奴。刘秀最重要的事迹是破王莽,只是汉室内战。而制度上,刘秀是个偏保守的君王。并未对制度本身,文化本身做什么决定性的工作。从皇帝个人能力个人表现来说,刘秀可以竞争中国最优秀的皇帝。但是从皇帝的重要成就而言,他就显得不突出了。至于刘备,那是有伟大的小说捧场,和他个人没太大关系。
需要正能量的坏姑娘
老无历史观给你回答。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他把新末军阀割据的中国重新统一,他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官场风气,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文化上,大兴儒学,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
这么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为什么存在感不高?
1.能折腾的皇帝存在感高西汉文帝、景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给武帝刘彻留下个富庶的国家,这才有了卫青霍去病的驱逐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才有平东南、西南蛮夷,灭朝鲜的功绩。
汉武帝正是因为这些折腾,存在感才明显比爸爸,爷爷高得多。
同样光武帝和他的儿子汉明帝都是以休养生息为主,不愿意耗费民力,因而在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壮举”,这就让史书都没有太多经天纬地的事迹可写。
2.明清小说涉及的少在明清时期,小说比较流行,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产生于那时候,比如《三侠五义》、岳飞全传、狄公探案、《三国演义》等,这些演义的时代要么宋朝、要么唐朝,涉及东汉时期的演义故事很少,这也就造成普通老百姓对于刘秀的事迹知之甚少。
3.现代媒体的影响现代的影视剧要么是明清两代皇帝拍得多,要么是那些有故事的皇帝拍得多,比如李世民、武则天、朱元璋等。
而光武帝除了在称帝之前扫平各地军阀之外,称帝后没有太多曲折精彩的故事。
这就让编剧缺少素材,因而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次数也就少。
恶人L
光武帝刘秀,西汉皇室后裔,结束新莽末年的混乱战局,建立东汉(后汉)。
自古存在争议才会有话题,正是因为刘秀是一个将近完美的皇帝才存在感太低,与其他开国皇帝比起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算得上顺风顺水,且刘秀在位期间,东汉从未有过太大的动荡,在刘秀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刘秀人品也是上乘,善待功臣,很少有是非,到了晚年也是寿终正寝,政权完好的过渡给了汉明帝。没有遗留下什么历史疑云,可以让后人翻来覆去要一探究竟。
刘秀本就是刘氏子孙,建立后汉,延续刘氏江山,名正言顺,无人会质疑他的身份,也不显得意外,不像刘备,说自己是刘氏子孙,但是年代相隔太远,无从查证,半信半疑。
刘秀虽是开国皇帝,但是建立东汉的过程太过顺遂,没有强悍的对手、闻名的战役、心酸曲折的过程,参考下三国,三国的名将估计都比刘秀出名,更加为人所周知。
再者西汉珠玉在前,刘氏江山的风光都被刘秀的前人抢光了,有草根皇帝刘邦推翻秦朝,楚汉相争,文景之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扩土,更近一点又有“昭宣中兴”,又有司马迁、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名臣名将辈出。群星环绕之下的刘秀自然得不到太多的关注。
存有争议才会被后人反复探讨,历史上对刘秀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统一的,不偏不倚的刘秀正是因为完美,没有太多帝王的通病而被忽略。刘秀存在的一点争议便是妻妾易位,废立皇后,曾有史学家因为刘秀废郭圣通立原配阴丽华为后,道刘秀无情。然而这种后宫之事,与家国大事实在没得比。
april_shu
我觉得刘秀在有知识有文化人的存在感很高
lucyinsisu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东汉这个朝代,虽然也有200年的时间,但是好像没有什么存在感,猛一提起,连有趣的故事都很少。连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的生平好像也是寡淡如水。当然,这个存在感不高是相对而言的,换句话说是在普通人的印象里,说起刘秀都知道,要是具体说他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只知道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别的就说不上来了。其实历史上对刘秀的评价是很高的。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说,刘秀这个人是“三代以下,独冠百王”,夏商周三代以后的帝王们,都没有像刘秀这么牛的。为什么呢?因为刘秀这个人“明于治道”,就是特别会治理国家。至于刘秀到底厉害在哪里,王夫之没有细说。下面我们就看看刘秀这个人的到底厉害在哪让王夫之如此推崇。
1、塑造“士大夫”阶层
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管理国家的人叫做“士大夫”。“士大夫”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有两面性:一面是“儒生”,负责传承儒家的文化;另一面是“官吏”,担负起国家的日常行政工作。但是士大夫这个群体,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逐渐塑造成型的。那在中国历史上完成这个塑造的,就是刘秀。北京大学历史系阎步克教授有一本历史学名著,叫《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里面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 “儒生”和“官吏”原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并且这两种人之间的关系还非常糟糕。儒生和官吏分别代表了精神追求和社会治理这两个侧面。儒生讲道德,他们的核心逻辑是社会理想。而官吏办具体事,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治理效率。这两个核心逻辑冲突,到今天还是能够看见。
这种矛盾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人,分别走向相反的两个极端。
第一个人就是秦始皇。他在中国历史上,把治理效率这个导向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在具体的施政方针上,就是完全用“官吏”来治理国家。那精神追求怎么办呢?秦始皇觉得没必要,老百姓要什么精神导师?你们就“以吏为师”好了。那这条路走不走得通呢?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秦朝是二世而亡。这是一个极端。
那另外一个极端,是西汉末年的王莽。王莽这个人是一个特别虔诚的儒家信徒。他当了皇帝之后,任命了一大批儒生,搞什么“托古改制”。结果儒生们的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比如儒生说要恢复井田制,王莽就真的下令,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多的要自觉把土地分给乡亲们,不然就抓起来。结果当时的监狱里就住满了人,最后各地的豪族就起来反抗,把王莽政权推翻了。
这个难题,到了东汉初年,就摆在了开国皇帝刘秀的面前。刘秀的办法是,既然你们水火不能相容,那就干脆让你们起化学反应好了,让你们变成同一种人。
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叫做“尊儒”。刘秀即位后不久,亲自在太学里讲学,和儒生们在一起辩论,旁听的有几万人,盛况空前。刘秀对儒生这么亲近,让天下人都非常眼红,其中也包括那些曾经对儒家不屑一顾的“官吏”。于是官吏也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想让自己看上去有文化一点。这就让吏主动向儒靠拢了。
第二件事叫做“吏化”。就是把儒生变成真正的官僚。在当时,想要做官主要是通过察举制度,就是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通过察举当上官的人里,儒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刘秀建立了一项制度,规定地方官如果看上了一个人才,必须先让他做一个小官,让他熟悉一下行政工作,等到确定他能够胜任了,再向中央推荐。过去儒生做官没有这个试用期,所以当了官还满脑子理想主义,弄出了许多乱子。现在儒生要做官必须经过试用,要想顺利通过试用,就必须去学习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技能。这就让儒生主动向官吏靠拢了。
这一下,让斗了几百年的儒和吏在东汉开始主动相互接近。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儒和吏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得清了,“士大夫“这个主导了中国历史上千年的阶层就定型了。有了这个阶层,上可制约皇权,下可管理百姓,近可凝结社会,远可传承文化,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
2、整合“中华帝国“”
历史学界有一个分期方法,说中华帝国其实是分成三个时期的。秦汉,是第一帝国。唐宋是第二帝国。明清是第三帝国。这三个阶段的帝国,从社会风貌到文明状态,从基本矛盾到治理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而第一帝国,就是秦汉帝国的最终整合完成,就是在刘秀执政的时期。
前面我们说,是他让“儒生”和“官吏”融合为一个新的阶层也就是“士大夫”。但是,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豪族”问题。
所谓豪族,就是拥有大片土地,拥有很大社会势力的家族,所以又叫“豪强”。这在西汉,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肿瘤。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那怎么办呢?
一方面,物理超度。
既然是肿瘤,那就动手术切除。谁来当手术刀呢?就是所谓的“酷吏”。
酷吏在汉武帝的授意之下,对豪族直接进行肉体消灭。比如当时有个酷吏叫王温舒,在广平这个地方做官时,就杀了当地豪族上千家,流血十几里。
另一方面,消耗家底——“徙陵”。
就是皇帝说要为自己修陵墓,然后就问豪族,你们爱戴不爱戴我啊?爱戴啊,那好,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吧。强迫地方上的豪族全家搬到陵墓的所在地,由他们出钱出人力,为皇帝修陵墓,这样可以避免豪族在地方上形成势力,而且等陵墓修好了,豪族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这个比肉体消灭要人道一点,但还是想从根本上消灭豪族。
到了王莽上台以后,他也想从根本上解决豪族问题。他的思路很简单,就是把豪族的土地都给剥夺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啥?就是全国的豪族干脆起来造反,把王莽给推翻了。
光武帝刘秀,就是造反的豪族之一。而且跟着他造反的人,有许多也是豪族出身。所以刘秀上台以后,面临的形势比当年汉武帝还要严峻。汉武帝对豪族可以想杀就杀,但刘秀手下的豪族,可是功臣啊,这些人都是你的投资人,你现在要上市了,总不能翻脸不认人吧?但留着他们,他们哪天会不会像推翻王莽一样,也给你来这么一次呢?
刘秀的做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没有把豪族当成是必须切除的癌症,而是想尽招数,把豪族变成了身体上的一个器官。
刘秀的第一招叫做“怀柔”。主要是对豪族怀柔。由于当时最大的豪族,就是开国功臣的家族,所以刘秀就开始封赏功臣。比如邓禹、吴汉这俩人因为功劳特别大,刘秀力排众议给了他们一人四个县的封地。这还不算,刘秀还让这些功臣自己说想要哪块地方,说了就立马封给他。这些功臣豪族们顿时都感激涕零。
刘秀的第二招,是“强化吏治”。其实也就是任用酷吏。比如当时有个官员叫董宣,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强项令”。原来,他在北海这个地方做官。当地有一个人叫公孙丹,家里也是豪族。他儿子犯了杀人罪,董宣知道了就把公孙丹父子抓起来杀了。结果公孙家有三十多号人,拿着武器跑到衙门前面鸣冤,董宣就把这三十多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了。董宣的上司觉得这太过分了,就向上级打小报告。董宣就被抓起来,判了死刑。刘秀知道这事以后,觉得这是人才啊!立刻派使者跑过去宣旨,刀下留人,然后居然让董宣直接做了洛阳令。在东汉时代,豪族一旦犯法,朝廷的刀也是不认人的。
第三招,就是给出路——“察举”。就是地方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那谁是人才啊?你想啊,谁最容易被地方官发现并推荐呢?当然是当地有势力的人啊,其实主要就是一些豪族子弟。这在本质上,就是豪族被权力赎买,开始沿着权力划定的轨道来活动了。于是“士族”也就这样诞生了。从东汉开始,一直到唐末,豪族演化出来的士族都是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虽然士族政治演化到后期,确实存在成天清谈,不干实事等等现象,但是站在刘秀的时代,他把豪族、儒生、官吏这三个老大难问题,通过各种手段,锻造成一个群体,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良性要素,这其实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成就。事实上,东汉一朝,以清廉正直闻名,不畏强权的,跟外戚宦官斗争的人,大多还真就出身于这样的豪族士族。
归根结底,历史演进总是这样,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副作用,那就要等到后来的人再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样循环往复中,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
如果对这个历史进程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陈苏镇教授<春秋>与“汉道”,这是研究汉代政治史的经典之作。
历史滚滚向前,有的时候虽然风平浪静,但是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平静里,积蓄着往前突破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刘秀开创了一个积蓄力量的时期,很好的缓解了矛盾,没有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所以也就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高光时刻,所谓的“存在感”不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xiaoyi
刘秀是地主阶级、大士族阶级推举出来的皇帝,类似今天的美国总统。这种皇帝与朱元璋、刘邦等一刀一枪打出来的皇帝不一样,首先没有权威,所以政治无建树。,,,,,,,二由于东汉为贵族阶级谋取了太多的福利,为日后三国魏晋豪强做大,留下了基础……
Sonick。
刘邦杀功臣例如韩信之流稳定了天下,剪除异姓王为日后景帝武帝削弱诸侯中央集权减轻压力,西汉没有被功臣、诸侯王所灭。刘秀打压豪强世家失败采取怀柔投降政策,后世子孙江山被豪强世家瓜分。
我不是小妖怪
最权威最可能的解释:刘秀是穿越回去的,或者是他的灵魂被穿越回去的人给夺舍了,真的,他的好多事按当时的社会发展是解释不通的,只有穿越
水蔷薇
其实,回答你这个问题,你就得知道这样一条规律,从古至今,皇帝从来没有手下的人出名。为什么呢?作为皇帝者多是些没有能力的,只会吃喝玩乐,但是有些明君不同,他们会用人,一个明君能很好的利用身边的能臣,治理好国家,这种明君能令后世称赞,反之被人唾弃。
从古至今,流传后世著名的人物都是臣比较凸出,皇帝稍逊些,如作为臣大家熟知的:姜子牙,孙膑,廉颇,白起,商鞅,管仲,乐毅,韩信,张良,萧何,张良,诸葛,周瑜,李靖,刘伯温等等太多了,他们都比皇帝出名,拿他们与出名的皇帝相比如:秦始皇,刘邦,李世明,朱元璋,乾隆等等,作为臣名气不一定输给皇帝。
作为臣打仗基本靠军事能臣,治理国家也靠政治能臣,皇帝只负责用对人,做个明君,皇帝跟臣比,似乎所有的功劳都被臣抢走了,后人记住的基本都是能臣,所以说历史以来,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两个军事家,政治家出名,而皇帝的名气很一般。这是在情理之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