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rovingboat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启者,他作为一个完美无瑕的一朝开国圣明之君,就因为他是史称的汉朝“中兴之君”,而把他看作“守成皇帝”是大错特错的。刘秀虽有皇族血统,到他那一代也是相当于平民了(仅仅是个“血统”而已)。其功绩主要有――一是推翻王莽新朝,续延大汉朝史。二是厚待功臣,分赏优待。三是薄役轻赋,重视民生。四是严守疆土,民族团结。那么,其存在感为什么让后世认为很低呢?分析来看有五点值得一起讨论――第一,前朝西汉风头强劲“盖帽”。让后世认为没有“大动静,大动作”,也就没能造成“大功勋,大业绩”。第二,低调自认是续朝之君只能享受“中兴之誉”。相比开朝之君的轰轰烈烈,撰史者也动有小心思。第三,后世无能贤之君,东汉无“盛世之赞”。这也是拖累光武帝英明只能一世的关键。第四,得民心得天下,但是“造势不够”,让后世无痕迹感。现代人说的“刷存在”。第五,曹魏尾巴做大做强,最后亡汉。又反抵了东汉自光武帝以后的一代不如一代而亡朝。
周祺然LOVEU
只因秀的对手太菜(人称新朝特朗普),所以刘秀同字就不秀了。。比比比比,刘邦开国打败项羽,刘彻打跑了匈奴。。秀啊秀!打赢生意人,史学家不好形容您老人家勇猛啊[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繁花落尽╯
历史上刘秀还算是个不错的开国之君,但相比于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等著名皇帝,汉光帝刘秀和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东汉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实在太多。小扎罗列了5个原因供大家探讨:
1、前有刘邦草根上台,后有三国群雄并起,两头都太过耀眼,被西汉压住了风头,西方的著名皇帝太多了,西汉之后又有三国,各种名流之士层出不穷。
2、刘秀其人本人较为低调,注重韬光养晦,隐忍多年一举干掉王莽。
3、刘秀夺天下太顺,没有出奇的战役和战事,就一仗干掉王莽之后,刘秀就光复汉室江山,可以说江山来得太容易了,相比于历朝历代经过长年战争才打来的江山,刘秀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4、西汉末年群雄割据,绿林豪起,刘秀称帝后,手下派别林立,割据集团太多,刘秀坐的江山也平平淡淡,各个集团分别管理各自一块,这就让刘秀难有大作为,很多制度都是模仿西汉。
5、除此之外还跟时事相关,刘秀理政之后,先很少见到突出的政治人物、热门事件,因此很难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以至于正史野史都不太想费笔墨来评说。
总之,对于刘秀来说,一切都太顺了。果然太顺也不是什么好事。。。
crystallife
或许这是另一种大功无名。汉宣,汉光武都是这种情况吧。
lin-茶茶蛋
刘秀的东汉属于“汉朝中兴”,而非“朝代新建”。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王莽改制的失败,引起绿林赤眉起义,最终将王莽新政推向灭亡。
作为汉景帝后裔的刘秀起兵,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已示与“西汉”的区别。
东汉建立后,刘秀积极恢复因战争受到破坏的农业和手工业,使东汉呈现繁荣景象。
东汉属于西汉的延续,是汉朝的中兴时期,历史评价为“光武中兴”。
因此,在所有”中兴之主“中,比如周宣王、汉昭帝、汉宣帝、唐宪宗、唐宣宗、宋孝宗、明孝宗、清同治、清光绪,汉光武帝刘秀地位极高。
BFY童鞋
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搞不定外戚、豪强,导致整个东汉王朝从头到尾都受其掣肘,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极其罕见。从一开始就只是个共主,存在感不强也正常。
维特
很简单,东汉的史书是晋朝写的,因为经历了三国时期,时间太长,写得不好。西汉有司马迁和班固,都是文学家,所以写得好。
minovmino
汉朝是一级名称,西汉和东汉是二级名称,有些人甚至连西汉和东汉都分不清楚又怎么会知道汉光武帝刘秀呢?一般人提到汉朝只知道开创者是高祖刘邦,只有喜欢历史的人才会去分西汉和东汉。
宋朝也一样,一般人也不会知道宋朝还有北宋和南宋之分,只知道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南宋开创者赵构也就被忽略了。
gratia
我倒是非常怀疑问题的前提。读书读到刘秀时总是会生出无数个问号,这是真的吗?真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突然间就有了运气和能力的外挂级加持,无往不胜,佛挡杀佛,没有他不会的。更要命的是这位还是道德万完人,恨不得没有做错过事情,如果有不幸发生也是对方对不起他。最后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
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完美中的完美,有很大可能不是真实的历史。任何一个开国皇帝都有血腥残忍杀伐决断的一面,刘秀却动不动特别仁慈特别讲义气。。
一句话,我不信。
早上初升的太阳
光武帝刘秀的存在感不强,主要是因为在他的前面有一个西汉,西汉的那些人被司马迁的一支笔写的活灵活现。
刘邦、项羽、张良、萧何、韩信、范增......。
这些牛人大V各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各自的看家本领,所以,关于他们的事迹,即使是街头上的老百姓,多多少少都能说出那么一星半点来。
再加上小说,演绎,戏曲,影视,课本,历史,文学等作品的大肆的宣传,这就更让西汉的这些人大放异彩了。
再对比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能说出刘秀事迹的人,就很少了。比如说他旗下的大将是谁?他的智囊是谁?他的皇后是谁?
这些关于刘秀的事迹,曝光度太低了。就连我们学的历史书上,关于东汉的那个时期,也仅仅是用了一个章节,一带而过的,我们似乎仅仅知道的是,东汉基本上是亡在了宦官的手中。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还是因为三国,三国和东汉交替的时间,也正好是曹操和刘备、孙权争夺天下的时候。
很不幸的是三国这段事迹,好像比西汉更能让人乐意叙说,就是因为罗贯中那部三国演义小说的问世,带来了大量的流量。
这么光彩无比的三国,一下就把东汉的辉煌给掩盖住了,使东汉顿时没有了,哪怕一丁点的光辉。
我们知道刘秀,可能很多是从毛泽东对刘秀的评价开始的。
毛泽东说刘秀是个完美皇帝,他的机智,以及应变能力,丝毫不比刘邦差。他的胸襟,刘邦更是没法比。
你看在刘秀知道他的部下,曾经在他不行的时候,都有了去投靠敌军的意思时,他仍然不为所动。在这些部下写的信落到了刘秀的手中后,刘秀二话没说就把书信全部给烧了。
搁在刘邦身上,他肯定是做不到这样的。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杀了开国功臣,刘秀一个都没有杀呀。这就是刘秀能得到比刘邦更多的赞扬声的原因。
刘秀的存在感不强,还在于他这个人太完美了,完美到一点缺陷都没有,所以这样的人,也正是人们很难记住的,因为他没有特点。没有特点就不容易让人记住。
总之,刘秀建立的东汉,也是很光彩夺人的。但是恰恰比他牛的一个西汉,一个三国,把他的光芒个掩了下去。
yiran0311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刘秀之所以存在度不高是因为曝光度不高,而曝光度的高低和一个人的好坏有关,要么遭后人口诛笔伐,要么遭后人敬仰,或者两个都有的矛盾体,能引起话题的,像刘彻,曹操,赵匡胤,李世民,话题性比较足,故事性强,野史记载比较多的,容易让后人讨论的其好坏的,像刘彻,一方面是雄才大略,一方面范的错事也多,容易引起讨论的。而光武帝刘秀本身确实是一个好皇帝,好领导,污点极少,又没有开创盛世,所以没什么话题性,不能让人围绕他争得面红耳赤的,一生也过于顺利,没有太大的起伏,一步步朝上,比较平坦,又没什么绯闻,人伦惨剧,屠杀功臣,故事性不强,所以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关于刘秀的演义都不多,因而就显得存在感不高。
josiane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几个开国皇帝,他们的名气都不怎么高,例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南宋开国皇帝赵构。
就拿汉朝来说,大部分人只知道汉高祖刘邦,但是东汉的汉世祖刘秀就没有人知道,其实这个非常简单,因为西汉相对于东汉来说,西汉的国力各方面都比东汉强。
西汉有所作为的皇帝有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大帝刘彻,以及汉昭帝和汉宣帝在整个西汉王朝都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而且西汉的皇帝都是比较勤政,比较有实权的皇帝。
东汉给我们的感觉就知道一个汉光武帝和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而且东汉是一个宦官相权、都是一些年轻短命的小皇帝,都没有什么出名政治人物在里面。所以大部分提到汉朝,就只知道西汉的历史,知道一些东汉的历史也就是黄巾起义后期,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不是汉光武帝的存在感低,在中国历史上,只要延续着相同的国号,后者都是没有前者那么有名气。西晋我们都知道是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建立的,而且八王之乱也是发生在西晋,西晋的历史可能也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反观东晋的历史就大不一样,我们只知道开国皇帝是晋元帝司马睿,这是一个比东汉汉光武帝的存在感还要低的皇帝,比较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可以说是只有南方的江山,北方被众多的政权所盘踞。
北宋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听过他的陈桥兵变,通过黄袍加身,然后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但是经过一百多年以后,北宋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两个皇帝被金人所抓走,面对着国家的状况,康王赵构当上皇帝,改国号为南宋,大部分人也只知道岳家军,知道宋高宗的人也是非常少。
所以只要是用同一个国号的,后面的政权是没有前面的政权那么响亮。
小妖谢谢
纵观开国皇帝中,基本上全都是大智,大勇,大幸运,能打仗,会用人的超级人精。
虽然关公战秦琼这种比较比较困难,但对比这十几个大朝代的开国之君中,尤其是靠武力打下来江山的,刘秀的总体数值是可以排进前几名的。
这个人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古代皇权中,做皇帝的功业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最高水准了。
纵观整个历史中,每次天下大乱后的分久必合都成为了小说家的耕耘土壤。
秦末的楚汉争霸;
汉末的三分天下;
隋末的李世民灭各路反王;
宋和塞北三朝的恩怨纠葛;
世界灯塔最终对蒙古人的惨烈悲壮;
元末的朱元璋灭陈友谅、张士诚;
明末的三桂领兵南下去,大清一统坐金銮。
基本上大概熟悉历史脉络的,人们都会有印象,能说出个大概。
不光是历史小说层出不穷,像蒙古郭驸马侠之大者守襄阳,元末明教张教主和赵郡主的情感纠葛,李闯手下的胡苗恩怨,这些精彩年份,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都以其为时代蓝本,你说知名度有多高。
唯独有三个例外。
东汉开国,八王之乱后的东晋南北朝,唐亡后的五代十国。
这三个例外中有两个是大乱世,太过于混乱,皇帝和政权换的跟走马灯似的。
主角太多就没办法立中心,主线不明确就不容易把角色塑造成关羽诸葛亮这种天皇巨星来帮你撑场。
其实像石勒、刘裕、慕容垂这都是超级大咖!但无奈时代太过混乱精彩结果全给淹进去了。
这两大乱世最终没有被细致的挖掘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还算有情可缘。
最后一盘算,唯一的例外,就是王莽灭绝人口后的东汉开国。
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东汉咋就稀里糊涂的给搞上市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东汉开国的过程不足够精彩。
要知道东汉的开国功臣可是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的,牛人着实不少,像冯异,岑彭,耿弇这种人物放在哪朝开国都得是天皇巨星级别的。
但这二十八将的知名度和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比起来,就显得太单薄了。
像人家秦琼、尉迟恭那都进了门神编制走进千家万户了。
细分析下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帮开国的功臣宿将全部得到了善终。
这在打下来的天下中极其罕见,都善终的故事是缺乏吸引力的,所以很少会有人说。
反面案例就是第一代刘老三和朱重八。
第二,刘秀本人的皇位资格没有任何争议,男女作风问题表现良好。
从这人身上无法营造狗血新闻,没有豪门恩怨,跟初恋情人从一而终,真没劲。
反面案例就是李世民的杀兄灭弟。
第三,刘秀是整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没有之一。
咱也不知道他那么能打跟谁学的,光知道在长安留学时学的是《尚书》啊!
这是中国历史的罕见案例,皇帝本人居然是整个时代最能打的。(当然后面还会出现这种牛人)
任何困难僵局,只要刘秀去了,全都平。
而且他不光能打,运气还好,开国的过程是豪族投票站队,连成名战都被妖魔化了。
这就导致了整个东汉开国变成了单核突出,没法进行多维度的包装,也使得东汉历史都存在感不强,他这位男一号自然也就那么回事了。
举个例子,来看一下刘秀的成名战,昆阳大战吧。
这场大战的最终战报,刘秀以七千人打垮了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和各种野兽,以1比60的悬殊比例创下了冷兵器战场上的奇迹。
这场奇迹,其实论起来,并没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那样的高技术含量。
胜利的核心在于刘秀的大勇和千载难逢的猪对手。
而且似乎猪对手的比重要更大一些。
更重要的,不仅仅是猪对手送礼的问题,刘秀面临的挑战,其实并没有像史书中说的这么艰险。
因为他面对的敌军并没有42万大军那么的海量。
这个42万大军的说法,是《汉书》中出来的:(定会者四十二万人)
《资治通鉴》虽然也提了四十万人的茬(定会者四十三万人,号百万),但重点却和《后汉书》中是一个口径“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
也就是说,这两部史书中的观点,是到了昆阳城下的莽军有10万人左右。
东观汉纪中的说法是“二公兵已五六万到”。
《论衡》中的说法是“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战于昆阳”。
刘秀面对的大军从42万到10万再到5、6万再到3万。
一路大跳水。
谁的可信呢?
先从时代来看。
南朝宋和北宋的学界态度比较明确,刘秀打的是10万人。
《汉书》(42万)、东观汉记(5、6万)、《论衡》(3万)这都是一个时代的,都是东汉完成的。
《汉书》“定会者四十二万人”的说法,应该被我们首先否定,这和“号称百万”一样,应该是个噱头。
因为他根本来不及!
更可能的是,王莽拿账本扒拉完算盘,预期能来的总兵力,是42万。
刘秀等人三月份拿下昆阳等地,消息传回长安,王莽愤怒,然后五月王邑的大军就已经出颍川了。
这42万大军集结需要这三个步骤:
1、民夫征调需要时间。
2、粮草辎重需要时间。
3、军队从各地集结都赶到洛阳去武库拿上兵器同样需要时间。
此时关东已经大乱,公元22年夏天,史载“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
此时是公元23年夏天。
也就是说,就在去年,还有几十万关东人涌到关中全饿死了。
仅仅过了一年,以洛阳为中心又能组织出来42万的军队,还是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说,东汉学界态度是3到6万。
那么两宋和东汉的说法差距比较大,一个说三五万,一个说十万,谁的可信呢?
其实细想想这并不冲突。
三五万是应该是昆阳城下的真正战斗人数。
十万应该是军队的总人数。
按照一个战士配两个民夫的基本公式计算,王邑带出来的这个队伍应该是战斗人员在三四万,总人数在十万左右。
这也就把所有史料中的材料比较统一的结合起来了。
再具体的咱就没有史料支撑继续往下分析了,我们姑且可以先这么看,大体应该相差不多,也就是王邑带着10万人的队伍,要攻打昆阳了。
王邑自颍川回合诸将后南下后行至汉军的第一个城池昆阳,随即下令围城。
将军严尤建言:昆阳城小坚固,而且城池周边地域狭窄,不利于大部队展开,而且无关大局轻重,汉军主力都在宛城苦战,而且宛城还在我们手中,应该直接扑向宛城,和汉军会战,利用兵力和城防优势碾压汉军。
一旦宛城解围,昆阳自然不攻自破。
但王邑压根就没听,而且给出的回答不仅牛气哄哄,还摆足了资历。
王邑道:当年翟义造反(王莽篡汉前的零星忠臣)时,我就因为没有生擒他而被皇上责骂,现在统帅百万大军,这么个小城竟绕道而过,如何显得出威风!如何对得起皇上!
往死里打!尽屠此城!让这帮反贼知道知道我的厉害!
昆阳城中此时有多少人呢?
所有能动弹的拢一块,八九千人。
这可并不是全部的战斗人员,起义军的战斗人数跟总数比起来水分是极大的。
城内,气氛十分凝重。
因为得到的探报是“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
黑云压城城欲摧!
绝大多数的人又准备开始鸟兽散回高老庄了。
但这个时候,一个很少发言的人说话了。
不能跑!
也跑不了了!
战前先来看一下,严尤劝王邑绕过昆阳打宛城的那个建议靠谱吗?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很靠谱,因为此时宛城的守将是更靠谱的岑彭,后来的云台28将中的老六,朔江灭蜀的云台之光,汉军已经被他从正月到现在整整拖了五个月了,早已师老兵疲。
但岑彭同样坚持不了多久了,宛城饿的已经快吃人了,打昆阳直接导致损失了救宛城的宝贵时间。
但刨除王邑的玩造型吹牛X的心态,其实打昆阳并不是错误的选择。
南阳平原被群山环绕,如下图所示,只要自中原地区进南阳,就得从昆阳方向进来。
但是问题又来了,看到上图我们可能会有疑惑,昆阳城明明是探出去的,并不在南阳群山的保护圈内啊?
这么一座城,为啥刘秀要求死活守?王邑要求必须打呢?
相反南边的堵阳却很像是兵家必争之地啊?
其实并非是虎牢关这种一夫当关的位置才算是险要。
有些大物流的关键枢纽,往往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再上一张图,大家就明白了。
昆阳是整个中原水系入南阳平原的最后一站。
这个位置不拿下来,整个后勤给养就不踏实,无论是中原的粮食还是敖仓的粮食,全都进不来。
而且自昆阳到宛城,这一路近300里再无水路可借,后勤给养的成本和难度要成倍的增加,这就更意味着昆阳城必须成为最近的物资汇聚地,来保障入南阳的给养。
所以王邑拿下昆阳的这个决策并不能说是错误。
水路物流网对军事征战有多么的重要呢?
举个例子吧,后来曹操先生在给大汉拆房梁换房本捞政绩的时候,宁可一次次的走上千里的水路去祸祸孙权,也不愿意走这300里的陆路进南阳去南下找关二爷的麻烦。
昆阳城中此时的最大领导王凤信心严重不足,看到城外扯地连天的兵势,他的第一想法已经不是该不该跑了。
而是该怎么跑?
所有的高级官员聚集在了一起,开了个心急火燎的会,大家想在会中确定几件事,就是:怎么跑?往哪跑?以及这个临阵脱逃的黑锅决定谁来拍板?
每个人都两腿哆嗦的希望有人冒出来“劝”大伙一把。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平时很少发表意见的人冒出来了,不过发言稿却一点也不正能量,要把大伙往火坑里推。
咱得跟他们干!
大家聚焦到说话的这个人,强大的反差感扑面而来。
说这话的人是平时最惜命的刘秀。
趁着所有人面面相觑都在懵圈,刘秀紧接着说道:现在虽然大军压境,但昆阳城小坚固还靠着水,他有百万人也只能一万一万的上!
如果我们集中力量拼死抵抗,那可能还有我们的活路,如果我们现在四散而去,肯定会被追兵撵上各个击破,更何况现在城外已经围城了,我们已经跑不出去了!
我们的主力现在正在围攻宛城,迟迟不能攻下,更不可能现在分兵救我们,如果我们现在放弃,昆阳一旦失守,宛城的主力军也会被王莽的大军赶来吃掉,到时候各部全都会被各个击破!
如果我们把他们拖在昆阳,等宛城拿下咱们就能合兵来击溃他们!
现在我们要同心协力的去成就功业,而不是贪生怕死的只顾着家里的妻小与财物!
刘秀这番义愤填膺的讲话起到了强烈的效果。
赢得了在场所有将领的大骂:
闭嘴!你小子算什么东西!平时跑得最快的就是你!今倒好还敢教训起我们来了!
刘秀被骂后笑了笑,不再说话。
恰巧此时探马来报:王莽大军已经抵达城北并开始围城,队伍绵延百里,一眼望不到边。
王凤等人一向看不起刘秀,因为这小子很少发表什么意见,也没啥战功,能够混上台面来完全是因为他哥哥的关系,但这个平时不表态的刘秀在这个节骨眼却喊打喊杀,不禁让人怀疑这是刘演安排他弟弟在借刀杀人。
不过事实也确如刘秀所说,现在不是该讨论往哪逃的时候了,因为压根就跑不了了,人家大军已经撵上来了,你这点人根本就冲不出去。
一众将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将皮球再次拍回给刘秀,既然你这么能耐,你看现在该咋办吧。
刘秀很快给出了自己的方案:王凤和王常等人坚守昆阳,他刘秀自己出去搬救兵。
这个方案再次让所有将领骂大街:你小子跑了让我们在这背黑锅,这也能叫个方案?
刘秀坚定的给出了他的回应:定陵、郾城还有我们的队伍,我不分兵,只带几个兄弟去搬救兵!
当夜,刘秀带着宗佻、李轶等十三骑,从昆阳南门突然溜出,在刚刚合围的王莽大军的缝隙中突破了出去。
刘秀的夜色突围在时间上非常幸运,因为再晚一点儿就连只鸟也飞不出去了,很快王邑的十万大军就将全部集于昆阳城下。
而且王邑为了显示自己的排场,将大军以摊煎饼的方式以小小的昆阳城为圆心整整包围了好多层,一百多座军营旌旗遍野,锣鼓声响彻数十里之外。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出不去,这似乎是场根本就打不赢的阻击战。
但是,总会有奇迹的,比如,昆阳城的自身城防开始显露出了优势。
昆阳是个很小的城,而且周边地区多水多山,并不适合大部队铺开进行攻击,而且因为它北可达颍川伊洛,南可通南阳,在地理位置上又属于水系关键位置,所以城防一直非常坚固。
一是扑上来的人少。
二是禁折腾抗造。
这两个点,给昆阳的守军提供了暂时来说,最伟大的帮助。
合围完成后,王邑下令攻城。
王邑向当时的昆阳守军展示了那个时代最高科技的各种攻城手段,多维度的打击向昆阳开始招呼:
有工兵挖地道的,有冲车撞墙的,有弓弩齐发的。
城外矢如雨下,城内的人出门都要扛着门板。
陆地版的“草船借箭”在昆阳上演,财大气粗的王邑向昆阳城内释放着自己的大手笔,他的这种震撼打法也确实把昆阳城内的王凤等人吓傻了。
王凤一众在开过班子会后决定投降。
绿林军使者在王邑营中表达了自己失身于贼,悔过自新,望天兵天将给机会的想法。
但被王邑一口拒绝了!
白日做梦!
晚了!早特么干什么去了!
就是拿你们当儆猴的鸡来宰的!
别废话!我大军誓屠此城!回家洗脖子去吧!
投降都不招人待见,叛徒都当不了的王凤开始横下一条心,跟丫拼了!
此时此刻,他的所有指望就是之前从来没瞧上眼的刘秀。
三爷您一定得回来啊。
此时的刘秀,已经到达了周边的定陵、郾城等地,在调集各地兵马时,绝大多数的将领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去!
在这我还有兵有粮有财宝,去了昆阳大概率是回不来了。
刘秀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再次没有放弃,展开了人生当中的最重要演讲:
大家跟我杀回去,财宝军需比现在要多出上万倍!
你们知道王邑带来多少财宝吗?如果大伙惦记着自己手里这点东西,昆阳一破,咱们都得完蛋!更别提你眼下这点家当了!
“养生刘秀”突然变成了“拼命刘秀”,刘秀平时的惜言如金所营造的强烈反差再次在这个存亡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
诸将被刘秀拉上了船。
其实除了刘秀的口才和魅力外,还有一个隐形原因。
而且这比那演讲重要多了。
先来说一下,为啥刘秀让新市军的王凤和下江军的王常守昆阳,这帮人就真那么听话呢?
因为此时昆阳里的兵全是绿林军。
王凤带着队伍出昆阳就得被新莽军咬死,所以他只能困守昆阳。
谁的队伍谁控制,他也不可能撇了自己混社会的筹码出来搬救兵,而且他出来也不好使。
因为那两个地方的军队他又指挥不动。
刘秀带出来的这十三个人,全都是南阳豪族头领,来搬的救兵,都是南阳豪族的队伍。
再来看看定陵郾城的位置在哪呢?
在昆阳东边。
他们的老婆孩子家族产业全在南阳,是不可能独立出去发展一摊的,如果人家打破了昆阳就把这帮本地人关外地了。
且不说于公,就算是于私,也只能硬着头皮往昆阳闯!
这要是绿林军驻防这里,刘秀甭管多大魅力肯定死也劝不回来!人家指定往东边的兖州豫州落草为寇去了。
人家流民四海为家,一无所有就不怕倾家荡产,根本不可能跟你趟这个浑水来。
结果就变成了这么个局面:
昆阳的绿林军让王邑围的想跑也跑不了。
东面的南阳军让王邑截的想回却回不去。
战前无意间的部队驻防安排,莫种意义上决定了这场关键决战的胜负手!
就这样,刘秀从各地拢了七千多人,开始赶回昆阳前线。
此时已经十多天过去了,昆阳已经快打得山穷水尽了。
由于不让投降,再加上王邑老早就放出了屠城的风,所以整个昆阳的军民开始通力合作,拼死抵抗,再加上城小山水多,大部队一股脑抡不上去,所以昆阳城虽然一直看上去晃晃悠悠,但就是踹不倒。
副将严尤再次给王邑提出了建议:眼下昆阳难以攻下,是因为他们困兽之斗,围师必阙,应该散开一座城门让他们逃跑,我们再跟上撵着打,必能一举歼敌,还能把这伙溃兵放给宛城的守军看。
王邑再次拒绝,理由同上,那样抖不出威风,新闻报道不够震撼。
投降不同意,打落水狗也不行,王邑为了玩造型,生生的让十多万大军被本来能轻松拿下的小小昆阳城绊住了半个多月。
能赢不赢非得浪!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这大半月中,大势开始剧烈逆转!
第一个逆转,就是整整坚守了半年的南阳省会,全国前五的大都市宛城在弹尽粮绝人吃人的无援窘境下开城投降。
五月二十八日,宛城投降!
守城悍将岑彭被刘演看中,顶住了一致喊打喊杀的绿林高层们的压力保了下来。
事实证明,英雄相惜的刘演眼光的确独到,后来岑彭展现将才光芒,为光武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演是个伯乐,他会相将才,却不会看小人。
拿下宛城也成为了他短暂将星闪耀的最后光辉。
此时此刻,他仍不知危险已来的如此之近,只是将眼光望向东北方,老三啊老三,你现在咋样了?
第二个逆转,老天爷开始吓唬人了。
王邑围着昆阳可劲造的时候,老天爷面对这个天予不取的货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一天夜里突然有流星砸军营里了。(夜有流星坠营中)
这还没完,白天又有大山一样的云彩铺天盖地的朝着王邑军营拍了过来。(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
这也就是所谓大魔导师刘秀召唤陨石的评书出处。
其实跟人家刘秀没关系。
人生就是这样,赢者通吃,胜利者拿走所有的光环。
第三个逆转,也来了。
刘演拿下宛城后的第三天,六月初一,刘秀率领七千人马赶到昆阳战场!
牛X闪闪开始放光芒了。
刘秀率领步骑千余自当为前锋,离王邑的围城大军四五里时开始对峙。
王邑派出数千部队接阵,但被刘秀率先锋军冲垮,刘秀早年干农活时的好底子开始帮忙,劳动人民最光荣的战神附体般大砍大杀,亲手杀了数十人,极大地鼓舞了汉军士气。
汉军将领纷纷表示:“刘将军平时看到小股敌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见了大敌,反而很勇猛,真奇怪,老少爷们咱们跟着冲上去帮忙吧!”
我们再次要提到反差,这种关键时刻的反差往往是很唬人的,胆小人大勇,厚道人急眼,这都是自带群众效应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牌大鸡贼都豁出去了,极大地鼓舞了这七千援军的士气,刘秀冲破王邑前阵后会合后军主力再次整队向王邑大军冲杀过去,斩杀近千人,一直冲到了昆阳城下。
刘秀在昆阳城下开始大撒虚假传单,“宛下兵到”的传单和呼喊声开始传遍昆阳战场!
王邑军团继流星大云拍脸上后再受巨大打击。
城外汉军越杀越兴奋,胆气雄壮,无不以一当百!
城内绿林军老泪纵横大喊他奶奶的可特么来了!
刘秀在两次大胜后不休息,选出了三千敢死队,绕到了城西水上,以居高临下之势再冲王邑指挥部!
刘秀此时并不知宛城战况,他喊出的“宛下兵到”的传单攻势也就能管个两三天的用,他扔的这堆传单的真实性很快就会被印证。
他的这点人也根本禁不住王邑消耗,他在赌,赌王邑会被自己唬住,赌他的大军会在他这接二连三的冲击下自我信心崩溃。
很遗憾,刘秀赌错了。
王邑根本没被他唬住。
但刘秀的押宝却产生了戏剧般的效果。
王邑不仅没有被刘秀唬住,反而看穿了刘秀的想法,他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这成为了本场战役最关键的一次命令!
刘秀的演出看似将要剧终,但神转折来了!
王邑没有调兵遣将按批次阻击消耗刘秀,而是直接带着司令部跟刘秀单挑来了。
他看穿了刘秀的兵力虚实。
但此时此刻,他的自打来到昆阳后就招不开了的傲慢终于杀死了他。
他认为对付刘秀的这点人马,自己的警卫团就够了。
他玩了人生中最后一次造型,带着一万多的警卫部队亲自来迎战刘秀的三千敢死队。
他认为他的警卫团对付刘秀的这点人马算是牛刀宰鸡了。
但没想到,自己才是那只鸡。
新军这半个多月早已兵疲师老,再加上被刘秀的传单攻势和两战连胜的气势如虹杀没了士气,结果两军刚一接阵,新军的阵型就被刘秀冲破,刘秀的敢死队直奔王邑司令部砍杀而来。
王邑开始慌乱,不断组织队伍进行阻击,但根本拢不住士气已经冰点一触即溃的士卒。
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奇葩的一件事随之出现了。
十万新军由于王邑的先前不许帮架的命令,谁也没有出来支援。
史上数量最庞大的十万主场拉拉队在场下眼睁睁的看着三千汉军将一万新军追的屁滚尿流。
那场面颇有当年霸王巨鹿屠王离的既视感啊!
不过作壁上观的这回超级无厘头的变成了自己人,还是自己司令下的军令!还真就这么听话!
刘秀率军冲至王邑的指挥所,竟然斩杀了副司令王寻。
这颗稻草终于压垮了这匹傻骆驼。
王邑指导带头逃跑,整个警卫团开始四散奔逃。
这个时侯,被恐吓了半个月的昆阳守军也跟着大喊大嚎的杀出来了,震呼声惊天动地!
与此同时,被刘秀感动的老天爷也加入了昆阳战场。
说时迟,那时快,一时间风云突变,狂风骤起,雷声阵阵,大雨滂沱入注,滍川水漫敌营。(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
在天老爷的帮助下,王邑的十万大军开始全面陷入崩溃。
在刘秀这一万多人的驱赶与天灾输出下,十多万新军开始了自我毁灭,自相践踏,死伤惨重,滍川被尸体断流。(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王邑,严尤等人仅带少量亲卫死命方得逃离昆阳战场,并留下了自己对刘秀的最后一次助攻。
战后,汉军缴获了新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军需堆积如山,应有尽有,一连搬了一个多月都没搬完,彻底将汉军的硬件升级换代。
刘秀的名字,开始响彻中原大地。
新莽政权的丧钟,从这一刻,正式敲响!
昆阳战后,更始政权开始正式宣告脱离草寇阶段成为众望所归,王莽那边则再也没有从昆阳之败中恢复元气。
狼们早就想扑上去了,只不过还怕你手中的那最后一颗子弹。
结果您这颗子弹不仅打出去了,还是个橡皮的。
那就啥也别说了,咬不死你的!
昆阳一败,彻底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他的政权在全国开始土崩瓦解。
朝廷内部开始出现叛乱,那个改名“刘秀”的国师刘歆就是在这个时候密谋造反的。
地方上的官员开始纷纷宣布脱离新朝,效忠更始政权或者自立为王,新朝政府军一败再败。
在西北、四川、汉水下游、长江下游沿线和整个关东爆发了各种各样的起义与割据,整个中华大地彻底变成了散沙状态。
如果没有昆阳一战,相信王莽政权仍然会被推翻,因为他确实是个非常不靠谱的统治者与改革家,他祸国殃民的将一个好好的汉末盛世搞成了天下大乱,狼烟遍地,民怨滚滚。
哪怕他打赢了昆阳之战,甚至剿灭了更始政权,还是会有另一股力量来推翻他。
因为这是一个豪族时代,哪怕南阳豪族失败了,全国可有一百多个郡呢!
不能说绿林军不重要,也重要,毕竟想投降没机会怕被屠城使出吃奶的劲得那顶了半个月呢!
但是,真正打败冲垮王莽的,是南阳豪族书记的弟弟刘秀带着的七千南阳军武装。
同是大乱,但王莽的情况和秦末很不一样,如果不是项羽横空出世,也许秦国并非二世而亡。
因为秦虽残暴,但他的统治根基都在,尤其军事力量依然强悍,章指导毁天灭地般的把六国复国政权几乎全突突了一遍。
但王莽则不同,他早已失去了统治这个帝国的各种依仗!
钱,人,兵,他都没戏了。
更始政权的侥幸大胜也是历史中的一个异数,因为几乎从没有任何一个造反团体可以在第一个跳出来另立炉灶反抗旧政权的时候就造反成功。
绝大多数都被拍在了沙滩上。
原因也很好懂,旧有力量哪怕再腐朽,他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一旦你第一个跳出来,然后还称了帝,那么他必然会集中所有的火力跟你死磕。
基本上最后的结局都是后来者捡了大便宜。
昆阳大战,作为目前来看最大的获利者,更始政权要感谢一个人。
不对,是两个人。
首先还是先来感谢幕后的无名英雄王邑指导吧。
这位爷是绿林军的最大贵人。
整个昆阳之战,王指导以极强的超级个人能力走错了每一步,他的存在意义就是不断地给刘秀送礼,亲手导演了一场超级大溃败,以一己之力强行改变整个战局。
哪怕在整个昆阳之战他做对了一个决策,最后的结果都很可能不是这个样子。
他以一己之力,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垮台,彻底把哪都虚的王莽给救死了。
由此可以推测,很有可能王莽上辈子欠了他什么东西,而他又欠了刘秀什么东西。
每个朝代往往都会有个“李景隆”。
水平虽有高低之分,但效果却惊人的一致。
然后,要说说刘秀。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真正的猛士总是去硬杠惨淡的人生,有的人,注定就是为了大场面而生的。
他们也许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真到了众人皆尿的时刻,他们反而会变得专注无我,头脑灵光,沉着镇静,并靠着必胜的信念和伟大的信仰爆发出自己的所有光芒!
以体育比赛为例,在平常的竞技情况下,很多人都是能够发挥出自己百分之八九十的水平的,尤其是训练赛,很多人甚至能发挥出百分之二百的水平,全都是梅西、林丹附体。
所以很多运动员的日常实力和巨星都是差不多的。
差别出现在场面上。
绝大多数的运动员,将在大赛中趴蛋。
大场面将淘汰掉绝大多数平时实力很棒的运动员。
我有个靠体育吃饭的哥们,专业水准非常高,穿上裤衩就是超人。
有时聊天时他会和我说电视机上某些大放异彩的同行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然后话锋突转。
不过很神奇,一到关键比赛,这帮人就跟吃了药一样,他却跟喝了酒一样。
这是他的玩笑,他很正色的说了句实在话:这个圈儿说到底是比赛型选手的!
其实哪个圈儿不是呢?
面对训练赛和面对淘汰赛时完全就是两个级别!
面对10个人打比赛和面对10000个人打比赛也完全是两个维度!
像乔丹,马拉多纳,林丹,费德勒这种级别的运动员,他们天生就是为了大场面而生的!
越到生死战,越数据爆表!
某些英雄部队越到关键时刻,越能集体迸发出百分之二百的能量!
星常有,但巨星不常有。
刘秀,就是这样的“大场面巨星”。
在平时,这人你看他不言不语,从不显山露水,但到了这危如累卵的关键时刻,他开始显示出了自己的巨星气质。
整个昆阳之战中,王邑哪怕再怎么送大礼给助攻,如果不是刘秀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昆阳大胜都是不会发生的。
1、坚持抵抗到底。(见识+意志)
2、关键时刻对时局的分析稳住了昆阳守军。(魅力+意志)
3、在人心惶惶时刻的稳定军心并分析退路拉南阳援军下水。(魅力+口才)
4、身先士卒的连续三次率军冲击,身为南阳书记的亲弟弟身先士卒冒矢石。(头脑+勇气+武功+魅力+意志+运气)
谁有本事率几千人就敢冲进号称百万大军的军阵中,然后再亲手杀数十个敌军试试?
正史中,三国勇烈第一首推关公,就是因为人家万马丛中刺颜良是真的!
这么看,士兵突击手刃数十人的三爷跟二爷的差距很大吗?
更不要说三爷一边打着仗一边还想着撒虚假传单一边还面对着随时能助战的十万啦啦队杀进去带队干死对方副司令。
他不是乔丹,是赢不了这场大战的。
他不是李云龙,是带领不了那支七千人的“南阳独立团”的。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一战将对他的人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举个例子,可以看一下咱们留言区中谈到刘秀的时候最常说的是啥?
大魔导师啦、陨石召唤术啦,狂风指战员啦,水魔大皇帝···
某种意义上,刘秀和诸葛亮的历史形象都被半仙儿化了。
谈到昆阳大战时,印象最深的是啥呢?
七千破四十二万!
实际上呢?
确实有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但那是在让你知道刘秀的爱只肯为昆阳而勇敢之前就砸军营里了。
确实敌军不少,但哪里有什么42万!
但是,只要你成为了最终的赢家,这些所有的传说就都会自我繁衍的全部变成荣誉包一股脑绑定在你身上!
昆阳大战之后,刘秀七千破百万的光辉事迹以星火燎原的速度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刘秀不仅仅是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这么简单,这场战役还从此给他披上了“神话”的外衣!
经过民间口口相传的自我酝酿和发挥演绎,刘秀的昆阳表现开始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
再加上他这个“刘秀发兵捕不道”的早已很火的名字,越来越多有想法的人开始在他身上“浮想联翩”。
刘秀还不知道,他的这次“一将功成”,不仅仅是王莽那边“万骨枯”了。
这次的“血战昆阳”将成为日后自己招兵买马的金字招牌!
最好的广告,就是神话。
刘秀从昆阳开始,渐渐被“神化”。
能力是一方面,运气更是一方面。
刘秀的运气后来在他出巡河北时达到巅峰。
他后来的河北之行,整个就是一部跌宕大起伏,剧情大反转的悬疑惊悚大电影。
他这一路上估计最常说的四个字就是:我勒个去!
但也是在出巡河北的过程中,后面定鼎四方的云台28将全部集齐,然后召唤出了神龙刘秀登基。(有兴趣可去公众号观看)
刘秀是罕见的开国厚道人,基本上所有的开国元勋全都富贵荣华,得终天年,后世是这么形容这段君臣感情的:“名臣云集,骁将雨聚。君臣同心,始艰危,终克定。”
这段评语,算是那段风云际会的真实情感写照。
主上的光芒太过于耀眼,再加上刘秀私德极佳没有槽点,所以整个东汉的开国缺乏戏说的土壤与矛盾的包装。(实际上相当精彩)
没法包装,存在感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孔子说过。人人都说他是好人的人,比不上好人说他好坏人说他坏。
打天下这事,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搞不了从容雅致。
刘秀显得完美,恰恰说明有些必须做的事情他没做。
比如削平豪强。
杀人不多,所以评价好。
东汉连把豪族迁居五陵这种事都没有,直到末期任然是豪族的天下。
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皇帝总是要唱唱白脸的。
我不是指责刘秀,他在位的时候可能看起来一切都挺好。马后炮总是比远见卓识容易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赞同 2687207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刘秀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并非不高,只是相比较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以及后来的三国群雄纷争,缺少了话题度,所以显得没有存在感。
事实上,汉光武帝刘秀从农民到皇帝,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也奠定了东汉前期的繁荣昌盛。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玄孙。
祖上出自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虽然属于汉室宗亲,但是他这一支属于远支、又是庶出。
而且在汉武帝时期又推行了推恩令,他们家又是由列候进行的递降。到了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刘钦这一代,也仅仅是县令了。
刘秀于公元前 6 年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兰考,后来父亲被调到了河南南顿县(河南项城)任县令,全家也就搬到了南顿生活。
但是到了公元 3 年,父亲刘钦去世,年仅 9 岁的刘秀兄妹就成了孤儿了,生活无依无靠的。所以被叔叔刘良接回南阳舂陵白水村生活,好有个照应,这时候的刘秀就成为了彻彻底底的普通农民了。
刘秀的童年虽不富裕,但还算是不错。刘秀一开始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一心一意种田。
他的后代刘备也这样干过,只不过刘备是为了韬光养晦,而刘秀是真的喜欢种地。因为此事,他经常被大哥刘縯调笑。
不过作为大哥,他还是比较关心弟弟妹妹的。
刘縯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他知道自己是皇族,所以就学习古人养侠士(跟养门客是一个意思,只是官员跟普通人的区别),梦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刘秀则是不以此为然。
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求学,寄住在姐夫邓晨家里,结识了他的一生挚爱——阴丽华。
某天他上街,看到了执金吾威风凛凛地出巡。忘乎所以的刘秀吟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可见他当初的志向并不是当皇帝,而仅仅是到诗中为止罢了。
西汉成帝时期,朝政败坏,所以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独揽了朝政大权。
在汉哀帝驾崩之后,太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接连立了汉平帝、孺子婴两位幼主,犹如当年的周公一般。
但是王莽并不满足「安汉公」「摄皇帝」,于公元 8 年,王莽废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由于王莽改革盲目着急,不切实际,而且又触动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在新朝天凤年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军揭竿而起。
新朝末年,由于王莽的改革触动了富人跟平民的利益(王莽真是牛人,历史上只有他的改革能同时触动富人穷人的利益),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刘縯见时机成熟,就纠合了一众刘氏子弟起兵反莽,史称「舂陵军」。
作为小弟的刘秀见天下大乱,正是时机,便加入了大哥的起义军。
为了集合能够对抗政府的力量,新市、平林、下江、舂陵等规模比较大的绿林义军决定合并,仍称绿林军,并立刘姓宗室刘玄为帝,为更始帝。
这个刘玄性格懦弱,挑中他就是为了好控制。而比较有能力的刘縯对此十分不满。这就埋下了后来的祸根。
见绿林军立了刘氏宗族为帝,其他起义军也纷纷效仿。而王莽作为篡汉的逆贼,自然就成了过街老鼠。
不过王莽毕竟掌握着政府。既然大义上比不过你们,那我就用绝对力量来打倒你们。于是他派自己的兄弟王寻王邑率四十多万大军前去「剿匪」,新生的更始政权顿时遇到了致命危机。
在刘秀的建议下,更始军退守昆阳,王寻随即率兵将昆阳团团围住,欲一举歼灭更始政权。
在这种紧要关头,刘秀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出去求援。仅领十几员士兵的他趁着夜色王寻军休息之时率兵突出重围,赶赴定陵等地调集援兵,共一万七千余人。
可王寻大军足有四十万,更是号称百万。这样的军队怎么对付?
法fhy
我也一直莫名其妙,大概是他自己以及后世本身就不想过多渲染他自己的功业引人瞩目,要不然大家关注他的故事多了,自然研究莽新这一段就多了,自然就会明白他光武帝说到底还是作乱起家,而且莽新得国采取的方式简直就是美国选举人方式,就好比大家刻意回避文ge的细节,顺便也就把耶帅付出到小瓶付出那一段也忽略咯
喝杯咖啡的时间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在历史上作为帝王堪称完美,人们很难看到他的绯闻,他象所有开国皇帝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特别是他在善待功臣问题上,被世人广为称道。为什么这样一个完美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呢?刘秀是不是完美皇帝姑且不谈,但是刘秀的历史地位不仅仅要看其自身的历史功绩,更重要的还要依托于他所开创的王朝。从这个角度上看,刘秀的地位低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是很正常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堪称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好的皇帝,几乎找不出有什么绯闻暇疵,也没有什么凶暴的恶行劣迹。刘秀还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的天下也是打下来的,趁王莽新朝绿林、赤眉起义之机,刘秀兄弟招兵买马讨伐王莽,南征北战扫灭各路豪强恢复大汉江山,其中最大的障碍和威胁是更始皇帝刘玄。刘秀无论从人品上还是从成就上都很优秀,尤其是他善待开国功臣,这一点让后人对他大加赞赏。他对阴丽华的完美爱情让无数人羡慕,他对废后郭圣通的待遇,也让郭圣通成为历史上结局最好的废后。这些都说明了刘秀的优秀。可是,他生错了时代,偏偏生在中国两大重大历史时期之间。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改革失败,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赤眉军,刘秀和哥哥刘演也参与了,刘秀因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领导反莽成功后,逐个剪灭了各个义军,建立了以洛阳为都城的大汉政权,史称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后第三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历史上看东汉虽然比较短暂,只有一百八十多年。
这些关于刘秀的事迹,曝光度太低了。就连我们学的历史书上,关于东汉的那个时期,也仅仅是用了一个章节,一带而过的,我们似乎仅仅知道的是,东汉基本上是亡在了宦官的手中。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还是因为三国,三国和东汉交替的时间,也正好是曹操和刘备、孙权争夺天下的时候。很不幸的是三国这段事迹,好像比西汉更能让人乐意叙说,就是因为罗贯中那部三国演义小说的问世,带来了大量的流量。这么光彩无比的三国,一下就把东汉的辉煌给掩盖住了,使东汉顿时没有了,哪怕一丁点的光辉。
因此,刘秀没有取得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一样的历史地位,更多的原因在于东汉王朝的历史地位不如那些王朝。而这实际上是由于其后世子孙的无能导致的。如果东汉王朝也是明君辈出,那么自然就会抬高刘秀的历史地位。可谓是子孙无能殃及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