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怎么理解会更好?
他和她
虚者实也,实者虚也。阴阳交合,无中生有,有生一…………三生万物;无非无,有非有,一非一,二非二,三非三,万物皆虚,亦皆实。
maymay
老子《道德经》中第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来注家,各据理争鸣。观得老子《易经》所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私以为此两篇可作合参,而互文其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论在道与万物,若因着淮南子·天文之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论述于自然科学之向度有偏颇,解释自然难得完足,又不解其道与一之关联。
又有老子·河上公注所谓:“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亦为自然科学之向度所偏,然可略胜于《淮南子》于“道生一”之解,又其“一生二”之“生”较之《淮南子》解“分”更为贴切。由此,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生”解如生发,却并未言明何为“道”,何为“一”。只由“阴阳”解之“二”,凭“和、清、浊”解之“三”。谓之阴阳和合而气分清浊,清于天,浊于地,天施地化而养于清浊和合之人。所以天地人共生万物,虽不可说此解至善,也可以言明大体。
依循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王弼解得如此,与前者迥异,先说万物由何归一,“由于无也”。“一”可理解为“源”,故而“一”本当归于“无”。“无”是其“隐”,“一”是其“显”。“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盖有一则有二,“数尽乎斯”,而至于万物。王弼解得虽有天才之份,可也未成上善。其解出“道生一,一生二”便由此延展至三、四、五以至于万。至于“物”当何论,王弼只由“有”于“无”之存在而释之,就其两面相并未深究。
奚侗以《易经》阐《老子》,谓之“道”与“易”同体,“一”及“太极”,“二”及“两仪”,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生物,三生万物。后人谓之牵强,援《周易》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未有三之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事”同为自然有序之说。前者之“生万物”与后者之“定吉凶、生大事”可以由序列解。
吾以为,“道”与“物”可有“隐、显、分、定、执”亦为“不可说”,“可说”,“说起可说”,“说”,“说之为物”之过程。然纵观百家,而食笋去箨,可得如下结论。
1. 道具总体、根源意;
2. 道论或解为存有论,或价值论,即可由定吉凶生大事之序列回溯;
3. 道之总体、大根源解,可观其天地人之类域之哲学、处所之哲学;
4. 天地为隐道之显,故而天地不当为人之外为天地,而当是人迎向之天地,人所迎向之天地。由此相互迎向而成万物世界;
5. 天为乾阳,地为坤阴,阴阳和合,乾坤并建,乃成创生之动力(即所谓“矛盾”);
6. 人居于天地之间,可由其主动而参天地,效天地之法而接天通地;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中学习之理解,可见根源之根源即自发无为,不必苛求强逼之自然而然;
8. 天地有其德性,其刚健不息与厚德载物;
9. 道不离天地,不离人,不离万物,可推知总根源必不离场域处所,不离人之主参,亦不离由之生发表象万物;
10. 道隐而不显,一显而未分,“道生一”则喻之隐而不显的根源开显为显而未分的总体。此道之“无名天地之始”,乃不可说状态;
11. 一显而未分,二则分而未定,“一生二”喻之现而未分的总体开显为分而未定之两端。此乃自不可说而可说状态;
12. “三”为对象,“万物”则为“对象物”,三定而未执,万物执定已矣,则三生万物乃说,而说定状态。
品茶品你
老子言:道先于天地生,古人认为天地之初,为混沌,道先于混沌,混沌可具象为太极、元始,道可理解为一种物质、能量、更或者一种极为广大的场力,将以上统称为道,道之为物,为恍为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中蕴含物、象、精、信,道中蕴藏万物,且其中之物混成
老王休闲游
说起《道德经》我们先说其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他的职业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负责对国家图书整理编撰的工作。老子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接管国家图书馆后更是如鱼得水,通过多年的研读学习逐渐形成了以“道”为中心的哲学思想体系。《道德经》问世后其研读追随者不计其数,从其内容逐渐分散处诸多分支,如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养生、社会、管理、伦理、天文等学科等,被称为万经之王。据相关数据统计《道德经》的发行量已经超过《圣经》,成为世界第一奇书。
从老子的职业来推断,其编撰道德经功能极有可能是为当时皇族管理之用的工具书。《道德经》所说的无为而治,就是对领导者所说的,是要领导者放下自己的欲望,不去刻意的捞取,顺其自然之道,顺其民心民意。
《道德经》中的道实际上是讲了两中道的存在,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这两个道即有联系,但是也不一样,要分开讲。老子在道德经里面隔一段讲天之道,然后再讲圣人之道。他这样布局是为了提示,我们要向天之道去学习做圣人之道的道理。有点绕,这样说吧,天之道就是原始法则规律,它符合天地轮回运转的道理,而圣人之道就是管理者管理下属的道理,那怎么管理要向天之道学习。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就是天之道,也就是最为原始的东西。道生一,有人解释道是独一无二的。我不这么认为,一应该是道衍生出来的生命的本源物质,从而一生二分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并不是道本身。
《道德经》的深奥实际上现在很难有什么标准认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希望有兴趣的关注转发,大家相互讨论学习。
谢谢大家支持,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hsutungchu
道是万事万物所尊寻的路径,也是宇宙存在所持的规矩,人在世界之上,需按道所把持自我!是阴阳易理,也是万物发展的必须内因。
票风
《道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著作,是我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约意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思想是“道”。这个“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化生主宰着天地万物。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无形无声、无迹可循,老子为了说明这个无形的存在,故名之以“道”。这个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本人并不主张多言、立言,但为了说明这个“道”,他著了简约的五千言,以示其真诚求“道”之心,以证“道”的存在。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无”中化生万物,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而万物生,可见,“道”是天地万物之根、之母、之本元、之初始。而道的特点是无、低、谷、柔、弱、和,所以老子认为,人作为“道”之产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柔弱中和,和光同尘。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本性,这样才能不失根本。这就是顺道,从而获得大道。
这个“道”由无中生有,并统领万物,贯穿始终。所谓殊途同归,大道归一,无论做人做事,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道”都在起着作用。所以说《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早已超出了哲学范畴,而有广泛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它不只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想和智慧,更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策略和方法。
mintdog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回答了世界的本体问题。这里的“道”是指世界源头性的一种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幽微”之物而又不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真实存在物。一生二中的“一”指的就是“道”,“二”指阴阳,二生三中的三指“天、地、人”,万物指宇宙的一切事物,显而易见,题中这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源头是“道”,“道”创造了世界万物的问题。
薛佳
合乎自然,顺天地之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最原始的,最初的。进而产出一定结果,规律 ,原理,它是术的观点,用术来表述道的思想,可以规定为概念。这种东西存在即合理,需要去用人的心去感触。这个东西可以叫道,也可以不叫道。道是人的思维观念来命名的。动物也有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思维方式,动物管这个就不叫道。生物与非生物,能量与非能量,静与动等以天地大同的方式运行着,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每个事物都有开端,有源头,由无到有的过程。但终点没有尽头。
青桥
道就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但这个法则可能人类永远都认识不到了
leafsun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是万物的总规律,总法则,总根源。这是形而上的道。其孕育了虚空太一。
就人体而言,男女阴阳之气交媾,形成了受精卵,无形的阴阳之道就生一,受精卵分解成各种细胞,形成各种组织,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宇宙而言,虚空中内含精信妙有,既然不懂,感而遂通,在道的作用下精信从无的状态化为有,宇宙中出现了第一个奇点,奇点崩裂,衍生成原子分子,最后形成物质,后大爆炸从一而二,由二二三,形成各种星系星球。
追着小狗跑
命门。
定居点和后续
道 生一一 生二二 生三三 生万物。
万物 生三三 生二二 生一一 生道。
万物演化之根本,一切之规律,謂是道。
道可以理解为“无”“空”“混沌”。
道德经核心为“无为”,“无为”可类比为繁衍的本能反应,对于人类而言由心出发,对下一代的引导、陪伴、信心、环境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