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娃娃闯天下

娃娃闯天下

一、古代“宗法+皇权”社会制度太死板僵化,朱家没有人才,换一个非朱姓的人上来却又死不可想象的,这才导致那个各方面都不适合的信王朱由检被推上皇位。一个不合适的、性格和才能都不配的人当皇帝,结果会怎样呢?二、朱由检运气也不好,身边没有一个好的类似于托孤大臣的人,比如像张居正那样的,倒是有一个魏忠贤。魏能力有,但德不能服众,手段也太残酷。三、从我们后人的角度看,崇祯施政,出了很多昏招。四、还是为他辩解一句:主观意愿和个人尽心尽力上没有瑕疵。还是一块真玉,“我为的是我的心”。

wuhababa

wuhababa

屁话,万历皇帝不上朝的三十年老百姓安居乐业,一看就是没读《明史》,明朝灭亡始于万历。

万历皇帝把他的老师张居正刨坟鞭尸,推翻新政。万历朝三大征战,国库消耗待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民不聊生。

万历皇帝派到各地的太监和矿监税使,敲诈欺压地方,官逼民反,后金就是在万历朝反的。哎!总之万历朝的事罄竹难书,,,,

苏格兰方格儿

苏格兰方格儿

崇祯是个亡国皇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奇怪的是,他是一个比较不挨骂的亡国之君。且看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亡国之君。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无耻有了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最后做了违命候,连个小周后都保不住,生日都过不了。北宋二帝,徽宗与李煜差不离。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李煜因词而幸免)。

但崇祯不一样。先看看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登极诏)李自成是在明朝统治下活不下去才铤而走险,与崇祯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这段却说的客气之极,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文雅说法。连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事实上,明朝早在崇祯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实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是没一个说的过去的,有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亲爹妈争名分而与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欢封自己做什么将军、什么侯的皇帝,有喜欢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红丸的皇帝,有喜欢微服私访调戏良家妇女的皇帝,真是一蹋胡涂到了极致,整个二十五史,没有这么胡闹的朝代。

而且,明朝自始至终,外有边患,蒙古、瓦剌、满州相继而起,战事纷纷。内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刘瑾、谷大用、魏宗贤、王承恩,相继把持朝政,而且自从有了奸宦的擅权,就有了阉党与朝党之间的党争,正邪之争、门户之见,都使朝政内耗于此。

所以崇祯帝即位时,明朝已是风雨飘摇了。这样的国家接了手,已无机会可言。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没有学他的祖先们,登基伊始,他就体现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断,二是勤政。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人们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但是他随后又继续宠信宦官王承恩,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样的错)。

至于他的勤政,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已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

如在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时的罪己诏上,皇帝是如此说的。

“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为爪牙,受奸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谁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但就这样一个果断、勤政、爱民的皇帝,为什么会亡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崇祯的果断是有据可查的,诛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辉的事情。之后,他的果断就用错了地方。

怀疑+果断,是皇帝给所有忠臣良将最大的毒药。袁崇焕,一个打死了努尔哈赤的功臣,一个让所的满州人心惊胆寒的军人,一个赤胆忠心,一心想学岳飞的人,最终与岳飞有了同样的下场,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袭来的反间计上,自毁长城,是崇祯的果断。“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崇祯的疑心是明朝皇帝中最大的一人。在杀了袁崇焕后,他越发的不信任大臣,在他的任上,究竟杀了多少封疆大吏,罢了多少内阁首相,没数过,但若算算年平均数的话,尤其是他在位的最后几年,可能没有人能比的上他。

如果一个皇帝在政事上是这般的果敢,那么,亡国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至于他的爱民,他的罪已诏,他动辄就下的“减膳、撤乐”的命令,那真是“汲汲于誉”,掩人耳目。崇祯年间,边患纷扰,流贼频仍,战事纷起十余年,北方大旱十余年,百姓无以为生,已到了易子为食的地步,国库无钱。显而易见。

在崇祯九年,其实就有人提出了解决财政空虚的方案,明季北略卷十二载有钱士升论李琎搜括之议,便是这件事情:“ 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国,请搜括臣宰助饷。”学士钱士升拟下之法司,不听。士升上言:‘ 比者借端幸进,实繁有徒。而李琎者乃倡为缙绅豪右报名输官,欲行手实籍没之法。此皆衰世乱政,而敢陈于圣人之前,小人无忌惮一至于此!且所恶于富者兼并小民耳,郡邑之有富家,亦贫民衣食之源也。以兵荒之故归罪富家而籍没之,此秦始皇所不行于巴清,汉武帝所不行于卜式者也。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已而温体仁以上欲通言路,竟改拟。”

“上仍切责士升,以密勿大臣,即欲要誉,放之已足,毋庸汲汲。……”这位李琎,在明亡述略作为李琏,言“李琏者,江南武生也,上书请令江南富家报名助饷”,大学士钱士升加以驳斥。

其实这个李生也是迂腐,大明朝存在了两百多年,哪有穷皇帝的道理,何况前朝还有好几个小气的把银子放的发了霉的皇帝和好几个特别会搜刮的皇帝。肯不肯拿出来才是关键,要皇帝向臣下要钱,那多没面子,而且他这样说,是不是暗指皇帝也留着私房钱不肯拿出来?他这个折子仅仅就这样处理了,是他的命大。

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打开内库一看,其“ 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这么多钱,若真是放用来放库赈灾助饷,可能李自成也不反了,清兵也进不来了,自己也不用煤山自尽了(只是可能)。就算不够用,也比下罪已诏、“减膳、撤乐”要实惠的多,老百姓也会买他一点账。

崇祯的亡国,明史.流贼传中说的还是很全面: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佚12

佚12

应该说,崇祯是一个有道无福的皇帝。他接掌明朝的时候,明朝实际上已经处于败亡的边缘,不是靠人力就可以挽回的。其实明朝早在嘉靖时期就应该亡了,但是因为张居正的横空出世,让这个国家又得以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是当到了崇祯手中的时候,却已经无力回天。

应该说,崇祯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皇帝,也是想要做事情的皇帝。和他之前的历任明朝皇帝相比,崇祯算是相当不错的了。但是因为之前明朝两百五十九年的沉淀,让这个国家已经深深的陷入泥淖之中不能自拔。皇帝不作为,宦官乱政,党争激烈。这些都让明这个国家,掏空了身体。最终在崇祯手中积重难返。

应该说,从崇祯皇帝上任伊始,他就展露了自己的才华。登基当年,就扳倒了一代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之后,更是励精图治,要让这个国家恢复往日的荣光。但是,崇祯皇帝在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的时候,也显得过于急躁了。通过一个数据就能够清晰的看出崇祯急迫的心情。在崇祯在位的短短十七年中,他更换了五十多位内阁首辅。在明朝这个内阁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甚至其重要性要超过宰相的时代,这样频繁的更换内阁首辅,直接导致了中央行政效率降低,难以形成持续的政策改革,让明朝这个国家不断的变幻前进的路线,导致这个不能快速有效的对遇到的问题作出反应,行政效率极为低下。

崇祯的急躁在面对武将方面也有所体现。勾住了著名的关宁防线的孙承宗,明代岳飞袁崇焕,都不能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进而不能大展拳脚,孙承宗被贬,袁崇焕被杀,这些都是自毁长城之举。虽然袁崇焕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多一份信任的话,可能明朝的命运也不会如此凄凉。

虽然崇祯皇帝非常亲政,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多次下发罪己诏安抚民心。但是最终也不能挽回明朝的命运。

除了时代的大因素之外,崇祯皇帝在位时,遇到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小冰河时代的异常气候,导致北方气温急剧下降。依靠游牧为生的民族在生存上遇到了极大的难题,只能南迁,和明朝争夺生存空间。在明朝国内,也不断发生自然灾害,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最终出现了颠覆明朝的力量,流寇。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在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中,算是比较有能力的,但是因为没有赶上好时候,再加上自身急功近利,最终成为一个亡国之君,吊死在煤山上。

咩哈哈1991

咩哈哈1991

其实说崇祯是一个昏君,糊涂帝,垃圾货色,这话言过其实!有几个方面可以说明:

一,除了魏忠贤这个权阉,试想魏阉党羽朝中,地方有多少?能查实罪行,并以迅雷之势把他除去并非易事。

二,为君十分勤政,能多听臣下意见,而且在位其间没有大兴土木,更没有极度享受,连后妃的数量都极少,不符“昏君”标准。

三,为人忠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就错在太相信自己的力量,以为可以灭了“闯匪”力量。结果,错估形势,身死国灭。其实,怕死一点,完全可以逃到江淮地区,甚至偏安江南,再图复国。

当然,朱由检同志生错了年代,只能做一个守成之君,却偏让他生在“内忧外患”时代。

崇祯并非英主,在朝中不会玩平衡术,以致东林党人势大,这帮儒臣,乱世岂能偏重,乱世当用重典,沉疴应用猛药呀!

再者识人不明,忠奸难辨!剿“闯匪”六易统帅,军国大事,岂是儿戏?中皇太极离间计,错杀袁崇焕,而且抗清将领,也是屡屡走马换帅,人心不稳,事不谐矣!

最后,没有对豪强收重税,国库空虚。赈灾大臣工作也没有做好,以致盗贼四起,皆是亡国之因。

kevin_wang

kevin_wang

崇祯其实被史书美化了。因为明史是清朝编的。而明亡于李自成,清朝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关,为了表明自己夺天下是顺应天意,特意把崇祯美化了。史书上记载的崇祯,勤政(每天起早贪黑的批奏折、处理政事)、简朴(衣服打补丁)、爱惜百姓(临死前留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崇祯的优点。但是他也有缺点,而且是很严重的缺点,他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多疑而又死要面子的皇帝。应该说崇祯上台时手里还是有一手好牌的。他手下的武将有袁崇焕、孙传庭、卢升象、洪承畴、曹文昭等一帮猛将。如果用好这些人,根本是不可能把大好江山丢掉。但是由于崇祯的多疑和瞎指挥,斩了袁崇焕,关了孙传庭,逼死卢升象,在松锦大战中逼洪承畴和清军打野战,结果洪承畴一败涂地投降了清军。从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而对文臣崇祯同样的不信任。他在位17年,内阁首辅居然换了19个,大臣的频繁更换造成政局不稳和政策难以连贯实施。另外崇祯的致命弱点是死要面子,正是这点把大明几次免于亡国的机会白白错过了。崇祯决定和清朝议和,他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这事。本来这是一条良策。但是陈新甲不小心把消息透露出去了。这时死要面子的崇祯居然推说自己不知情,把陈新甲斩了,终止了议和,大明免于亡国的第一个良机就此错过。后来李自成势力越来越大,大臣们建议迁都,结果崇祯又因为死要面子不肯自己开口提出迁都,他想等大臣们提议,但是大臣们早就从陈新甲事件吸取经验教训,都闭口不谈迁都,大明免于亡国的第二个良策又此错过。最后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派人和崇祯议和,应该说李自成的条件还算合理,朝廷封李自成为西北王,提供钱粮,李自成负责剿灭造反的人。这个大明最后免于亡国的计划再次因为崇祯的死要面子而无法实现。所以崇祯其实是昏君,因为他登基时局势还不算太坏,手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如果崇祯能够知人善用,大明根本不可能灭亡。大明亡,崇祯绝对要负主要责任。

chen24juan

chen24juan

都说崇祯勤政,只是生不逢时当了亡国之君。在我看来:崇祯的亡国之君名副其实!

历史上亡国之君大致就那么几类:要么暴虐、要么荒淫、要么醉心其他。我们崇祯大皇帝还真就不属于这几类。要是给他归个类,我觉得他就属于“好心办坏事”那类的!

崇祯勤政不假,可是他几次在重要关头下错误命令!

在天灾的背景下,百姓本就食不果腹。明王朝也面临着农民起义、满清袭扰。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竟然还要强行加派三饷!无疑是把农民起义推向了高潮,本来满清也是靠烧杀掠夺来生活的,可想当时的天下治安是多么的糟糕!

崇祯节俭不假,可是在粮饷欠缺的情况下不肯掏自己腰包!

李自成马上要打到家门口了,无计可施的崇祯特想要调在东北的吴三桂军队紧急入卫北京。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提出,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可是明朝国库只有40万两,没有办法,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皇帝能拿出属于他个人的内帑以充军饷。崇祯皇帝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始终不肯拿出一分一厘来充作军费。后来,等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宫内搜出的白银即多达3700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其中。

崇祯纳谏不假,可是毫无分辨能力,多疑猜忌,朝中大臣最终无人可用!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在位17年,总共换了51个宰相、刑部尚书换了17个、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部长)换了14个,还总共杀了11个总督(大军区司令员),其中就有最著名的袁崇焕。当然地方省长也跑不了(巡抚)也杀了10来个。对于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把能打的都弄死了,剩下的也都心惊胆战,谁还会为他卖命?自己上下都不一心,怎能抵抗外敌?

崇祯有气节不假,可是他却愚蠢,拿国家社稷来做赌注,最终断送了江山!

明朝的灭亡原因是多元的,可是如果能做些取舍,还是可以断臂自保,再谋求兴盛的。李自成打到京城之前不敢冒进,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只是想捞些好处就撤,派使去谈判要求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

崇祯竟然没有同意!

守着自己的廉价的自尊,面对起义军的主动上门求招安竟然拒绝了!断送了大好江山。

总之一个朝代的灭亡不能怪罪到某一个人,况且明朝灭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作为一个君王如果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也许就会真的改写历史,显然崇祯不是好人选!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每天更新新观点!

anemony

anemony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崇祯帝应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

用我们现在的眼观来看,崇祯矫枉过正,当时的大明已经岌岌可危,就像一个风雨飘摇中的小舟,这艘小舟应该需要的是随波逐流,尽可能的先保证别翻船,待平稳之后在增加船的面积,使其具有远航的能力,而不是在风雨之中增加个大大的风帆,想一下子航行远方。不翻才怪。

崇祯帝就是这样做的,虽然北京沦陷之后,死的悲壮无比,我觉得这是懦夫的行为,死容易,活着才艰难,以发覆面无颜面对列祖列宗,说的好听,虽然明朝讲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是这个时候,我相信各位先帝都希望崇祯保存实力东山再起,而不是在那里吊死。

崇祯是勤劳的,但是又是糊涂的。

披塔鱼

披塔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崇祯是真的很想做好这个皇帝,但是崇祯确实是不适合做皇帝。崇祯如果不是生在明末,或许是一个能守业的皇帝。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像一个好皇帝,看着好像什么都没错,但是明朝就这么亡了。但事实是,崇祯只学到了形,没学到实。

有人说崇祯太多疑,实际上历史上哪个枭雄不多疑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多疑?但是即便是多疑,他们能很好用好有能力的大臣。没有人是完美的,刘邦明白,朱元璋明白,曹操明白,赵匡胤明白,但是崇祯没有明白。

崇祯认为阉党是恶人,他就把阉党一网打尽。但是崇祯却没明白,阉党只是皇帝的工具,而工具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汉武帝有自己的酷吏张汤,曹操有满宠,朱元璋有锦衣卫,但是崇祯却自断了自己的手臂。最后导致崇祯在朝中变成了聋子,变成了瞎子,崇祯也就成了一个多疑,摇摆不定,不辩忠奸的皇帝。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会不会谋反并不重要,重要的刘邦需要不需要韩信。对于朱元璋来说,蓝玉,胡惟庸有没有谋反也不重要,重要是的是朱元璋已经不需要他们了。对于曹操来说,荀彧是忠于汉还是忠于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荀彧是个人才。

刘邦能容忍韩信,朱元璋能容忍蓝玉,曹操能容忍荀彧,但是崇祯却不能容忍李自成,李自成最初的要求并不高,他只是想要一个西北王。甚至在他打到北京城的时候,还想着和谈。反观后金,能一口气封三个王,大不了最后秋后算账就是了呗。

崇祯非常勤政,在明朝的荒废中能比崇祯更加勤政可能也就只有朱元璋了。崇祯甚至为了处理公文,彻夜不眠。有一次在他在慈宁宫给刘太妃问安时,居然睡着了,太妃为他盖上锦被。在醒来后,崇祯向她诉苦,为了处理政事,已经两天未眠了。但是虽然崇祯如此勤政,但是天下还是越来越乱。

崇祯不明白,作为皇帝他的工作是裁判,而不是运动员。亲力亲为并非裁判的工作,裁判的工作是明察秋毫。但是他能令他明察秋毫的工具阉党,已经被他亲手葬送了。等到他重新培养自己的阉党时,已经晚了,因为他的摇摆不定,朝政早已经风雨飘摇。

崇祯勤俭节约,但是财政仍然入不敷出。他曾为了搜集粮饷问权贵们捐钱,但是却寥寥无几,然而打入北京城的闯王数天时间就软硬兼施的搜刮了数千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当然并不是说崇祯也可以这么做,但是崇祯不该检讨一下为什么他当政这么久,为什么权贵越来劲富,国库越来越穷吗?

崇祯在努力的做好皇帝,他做的也很像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终究不适合做皇帝。

lycarrie

lycarrie

不是昏君,却是庸君。

掌握实权17年,什么内阁首辅、兵部尚书、掌兵大将,想换就换,想抓就抓,想砍就砍。试问除了步子迈大扯到蛋、惹了众怒的杨广,还有哪个亡国之君有这么大的权力?

这么大实权的君主,但凡有点能耐的君主,即使无法使王朝中兴,也能能定局势,把问题留给下一个皇帝吧?

而小冰河前后近500年,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估计,在1500年出现一次高潮,1680年~1720年又爆发一次。结果两个都没事,反而是爆发前夕的崇祯朝出事了。

而且明朝的选官程序有一套,天下英才尽数在朝廷手里【当然,选上来的时候鱼龙混杂,但是天下的鲤鱼化龙的人,基本都在里面了】,就这样的情况,大半被直接或间接的被崇祯朝坑了。崇祯却的识人的本事不行,还说没有朝中人才,多次祈福天降将才给他。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

只能说崇祯有理想,但是没能力。

猫你大伯

猫你大伯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史书记载崇祯皇帝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就勤政来说在明朝是少有的了,就连他的对头李自成的登极诏中,也说是君非甚暗,臣尽行私,似乎对崇祯皇帝的评价也不是太坏,民间对崇祯皇帝的评价,也几乎都是说他非亡国之君,只是有亡国之命。

而且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山,写的最后一段诏书也是说,任贼众分我的尸,但是不要伤害百姓一人,从这方面来说崇祯皇帝不能说是暴虐,残忍的亡国之君,甚至还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然而崇祯皇帝作为一个皇帝也有他的缺陷,刚愎自用,多疑,急于求成,对于大臣一旦有过失动辄砍头,凌迟,残忍程度也不下于魏忠贤,而且崇祯在位期间更换了50位内阁学士,17个刑部尚书,崇祯在位也只17年而已。多疑程度也算前无古人了。他太着急可,太急着改变目前的情况,而又太执拗,他不肯给李自成封大官,若是这种情况换成朱元璋,换成刘邦肯定毫不犹豫给李自成封官了,他也不肯迁都,要知道南明当时给清朝也是造成很大的困扰的,崇祯是正派皇帝,迁都南京肯定比南明朝廷更有号召力。

所以我个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面临的局面太差,能力,性格上不足以面对这种局面,再加上明末官吏的腐败导致没有办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他是有志,勤奋,但是缺才的好皇帝

影子知乐

影子知乐

谢邀,了解我的朋友应该知道笔者是明史爱好者,所以崇贞作为明史的关键人物当然也有很多研究,可是让我评价他我是很纠结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已经被后世改的不成样子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他就是个普通人而已,没有那么多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很聪明很勤奋,有自己的想法仅此而已。他不是一个君王的合适人选,不懂帝王心术,更不懂制衡之道,不过也不能怪他,18岁以前只是个王爷,年纪轻轻就挑了一副重担,做不好也是正常的。

上任第一个败笔就是彻底扫除阉党,这就是不懂制衡的后果,阉党一完蛋,文官集团东林党心里都乐开花了,朝廷上再也没人能阻挡他们了,包括皇帝,于是乎奸臣当道昏招频出,离灭亡也不远了,这就是天启魏忠贤时期辽东还能打好几场胜仗,崇贞时期魏忠贤完蛋后却被敌人杀到京城。

还一个就是看人的眼光,毕竟是年轻,好忽悠,被那些文管一忽悠就容易上头,容易用错人,如果能有更多的好的正直的谋臣武官就会好很多,可惜并没有,明末有权势的无一不是以权谋私之人,至于里面的很多事我也不详细说了,多关注笔者头条号,会发布这方面的文章。

奋斗中的小蜗牛

奋斗中的小蜗牛

感谢邀请!

我感觉,冤也不冤,但总的来说不太冤。这不是讲禅。我觉得都有其必然性。

说崇祯皇帝冤,是因为崇祯确确实实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对大臣狠辣但对子民心软,明明有机会在车厢峡把李自成和张献忠全部斩杀,可是一念之仁,错失良机。到头来还被李自成逼的煤山自尽。

说他不冤,那原因就比较多了,最大的原因当然是明朝在崇祯那时已经积重难返,外部严酷的自然环境加上内部剧烈的斗争,还有勋贵宗室腐败成泥,士绅自私自利,无为国为民之心。多重原因之下,明朝恍如朽木搭建的巨塔,一推就倒。另外,崇祯的性格也是一个大问题,用人猜疑,指手画脚,外行指挥内行。

所以我说崇祯总的来说是不冤的。相反,我觉得李自成才冤呢,好好的江山,就因为路上耽误了几天就没了,还落得个一败涂地。到手的江山还被满清抢走。

蒋喜行

蒋喜行

崇祯丢失江山一点都不冤,第一点卢象升,孙传庭,袁崇焕这些出色的将帅一个都没善用,其二重用只会空谈东林党员,内阁首辅换了几十个,没一个具有统揽全局的能力,第三主次不分在李自成在商烙山即将被消灭张献忠也假意归降时突然停手让洪孙二人带兵赴关外御敌,使李自成张献忠不久死灰复然重新闹僵起来,直致被李自成逼死,最后一点就是犹豫不决死要面子,在大顺军逼近北京前有充足的时间逃到南方去,却因优柔寡断而丧失南撤的机会,在李自成逼近北京时曾向他开出条件割狭西之地,一百万两劳军,封其为王,而后撤军,这最后的一点生机也没有把握住,所以说崇祯丢江山一点不冤

summer---瑩

summer---瑩

曾经的我也同情崇祯。

直到某次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临近考试日期,因为基础太差,复习过程愈感无力,不知从何下手。心情特别烦躁。动不动就和身边的人发脾气。埋怨父母,埋怨同学,埋怨老师。

朋友都说:你那段时间像是变了一个人。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原来根本就没有理解过崇祯。

我面对的那场考试,失败了,还可以再来。

他面对的那场考试,失败了,就是死亡,就是族灭,就是祖先三百年基业一旦尽丧,就是后世的千夫所指,骂名百世。

他急躁,他多疑,但我不愿过多指责他。

因为我知道,在那样的重压下,我也会变得和他一样。

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有活下去的希望。

不管多少功过是非,我始终认为:

这是个了不起的人

意料之内的质疑,意料之外的赞同。

中国人常讲一个词:盖棺定论。实际上,这世上最难的事便是盖棺定论。或许是史家开了不好的先例,往往盖棺几千年,叨叨之口,犹自不绝。

我不愿,也没有能力去论定一个历史人物。

我能做的只是从某种角度尝试去理解他们,得到一些自己的感受罢了。

原谅我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古无不亡之国,在我看来,每一个王朝在它兴起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衰败的种子。

借用黄仁宇的一句话: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的发展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是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身败兼名裂。

你或许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总结出一百条明朝灭亡的原因。

终究不如,“气数尽矣”四字之中的无限凄婉

崇祯也懂气数

有人说,不要用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

可我知道,王侯将相,都是人。只不过,是带了枷锁的人。

读历史,其实就是读自己。

理解他们越深,理解自己也就越深。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