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jaity

jaity

向来亡国之君,不是任人操纵的傀儡,便是荒淫无道的昏君,祟祯恰恰都不是,他皇权紧握还爱岗敬业,在崇祯同志十余年辛劳勤奋的工作中,大明朝完了。

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大明朝没完,他回来后又当了皇帝,万历懒的连朝也不上。天启皇帝天天躲在后宫做家俱,大明朝也在运转,偏偏我们努力工作的崇祯皇帝.....唉,去哪儿说理去。

崇祯一贯特征,用人怀疑,疑人还用。导致上下不能一条心。心存高远却能力不足,对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内外政策失当。李自成的志向并不是推翻大明朝做皇帝,以当时国力,皇太极也没有统一中原的野心,只不过想讨些便宜而巳。而一步步最终把李自成推上皇位,让清军得了天下,这些连李自成和多尔衮自已也想不到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崇祯自已造成的。

崇祯上吊和楚霸王抹脖子一样壮烈,从这一点来说,崇祯是个有气节的人。

区宁宇不做微博控

区宁宇不做微博控

崇祯以非亡国之君却担亡国之运,明朝之不幸,汉人之悔怨。满金以一对百而捡漏,虽是运气,也是明制度的刻板,造成的

祟祯在军事方面,对卢象升,孙传庭,陈奇瑜,秦良玉,周遇吉,黄得功…的提拔,重任,都很明智。

政治治民却象袁绍,智策对上号了,却虎头蛇尾,南辕北辙,薛国观的借富绅,官缭富裕财物去救灾,抗击满金,南迁之议都是对的,却被权贵,阻扰破坏,杨嗣昌八方布置围困民军也是对的,偏偏杀鸡取卵,急于求成。大灾面前当效朱一世,奖生产,惩浪费,高筑墙,广积粮,灾减税…等良性循环措施方能以退为进,化解明末综合危机。

效司马昭扩固中央军,就可控制钟会,邓艾那样的功高盖主的军首。就可以放权卢象升,孙传庭步步为营收复失地。

等积累下国力,实力,精练骑兵,箭士,修围堡步步为营向满金方向收复。

皇帝专权,一个圣旨,若有针对性能对症下药,当然便有了,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取得的辉煌战果。若居深宫被权贵蒙蔽,所以昏招频出,自我损耗,终至亡国。

锦衣卫,太监本是代替皇帝巡访实情的皇家机构,灾情已知却不减税,民生艰难却不休兵暂伐,不积累国力,象个大高个病人,却要去做抓土匪的苦活。

崇祯疏失,上述原因。

lemon_cy

lemon_cy


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秋风萧瑟。偌大的衡州城(今湖南衡阳)兵马萧萧,鲜有百姓。衡州行宫外一大群文臣武将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疑问:66岁的吴三桂还能撑多久?

对此,吴三桂心知肚明。弥留之际的吴三桂内心痛苦万分,不断鞭问自己,“我吴三桂难道真会成为遗臭万年的汉奸吗?不啊!不啊……”

几声呐喊,万籁俱寂。

吴三桂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我一定会下地狱!”吴三桂对此毫无疑问。

也不知道在黑暗中走了多久,吴三桂看到前面有一道青色的大门。 “这难道就是阴曹地府?”吴三桂喃喃自问。

毕竟是一代枭雄,吴三桂也不畏惧,毅然推开了大门。

“呵,最后一位证人来了!” 大门推开的一刹那,无数双眼睛向吴三桂投来。

“他怎么会坐在那里!!!”

刚推开门的吴三桂一眼就看到一人披头散发的坐在凳子上,那人他太熟悉,虽然他已经死了34年,可那张面孔好似昨日才出现过一般。

“崇祯!崇祯!”吴三桂内心怦怦直跳,双腿几近不支,就要下跪。

虽然他已登基为大周皇帝,但在崇祯皇帝面前他已是噤若寒蝉。

“吴三桂就等你了,快来坐吧。” 吴三桂还没从眼前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就被两位青衣小童扶着坐到一人旁边。

“啊!是你,洪承畴!”吴三桂发现坐在他旁边的那人正是梳着金钱鼠尾洪承畴。

洪承畴对吴三桂尴尬一笑,没有说话。

此时,刚刚让吴三桂落座的那位青衣人又说话了。

“如今,最后一位证人吴三桂已经来了,我们的辩论开始吧。”说完,看看了无比震惊的吴三桂。

就当那位青衣人说话的时候,吴三桂又看到了坐在洪承畴旁边的多尔衮、顺治……还有坐在他对面椅子上的崇祯、杨嗣昌、左良玉、孙传庭……还有坐在更远处的李自成、刘宗敏、李岩、牛金星、宋献策……“

啊!爹!圆圆!”

吴三桂看到大厅里坐着无数他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有他的敌人,曾经的敌人、皇帝、同僚、家人、爱人,他们都怀着不同的眼神看着他,有怒目,有痛恨、有嘲讽、有心疼、有泪眼婆娑…… “

第一个辩题是……”青衣人的声音收回了所有的人的目光,让吴三桂如释重负。

“明朝为何而亡?

第一道题,就请农民军代表先答吧。”青衣人面无表情的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农民军代表坐席。

李自成站起来说,“我叫李自成,想必大家都认识。我祖上世代为民,万万未生过反意,我也曾是银川驿卒,奈何朝廷裁撤驿站,失去了生计。然后我又去参军吃饷,又奈何长官克扣饷银,实在活不下去才起兵反抗朝廷。明亡,亡于贪官污吏横行!亡于不顾天下百姓死活!亡于亿万贫苦农民,不是亡在我李自成手里……”

刘宗敏忙站起来附和,“陛下说的是!我刘宗敏也是那般想的!”

一时间农民军代表席群声鼎沸,纷纷附和,“陛下说的是!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啊……”

“安静!”青衣人轻喊一声,躁乱一下子就停止了,显然所有人都很怕他。

“牛金星你本是大明举人,小康之家,生活本不困苦,你怎么说?”

青衣人问。 牛金星慌忙站起来作揖说,“学生牛金星,河南宝丰人,天启七年中举。学生本无反意,奈何受人诬陷,昏官欺诈,致使身陷囹圄,闯……陛下攻略河南……”

说到这里,牛金星偷偷看了眼旁边的李自成,李自成正冷冷的看着他,一脸鄙视,而刘宗敏,李过等人则恨恨的瞪着他,对面坐着的崇祯,杨嗣昌、洪承畴等人也一脸不屑。

此时的吴三桂已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静静听着他们在说什么,时不时的偷看一眼在场的有哪些人,心想,“这里难道就是阎王殿?并暗暗琢磨,问到自己,自己该怎么说?”

“牛金星你接着说!”

青衣人挥一挥袖子。

“是!”

牛金星再作一揖。

“陛下攻略河南,诚意相邀,学生见明朝气数已尽,天下大乱已无可避免,当时的大顺军秩序井然,常常开仓赈济百姓,有夺取天下之势,学生想风云际会,成就一番不世之功,拯救万民于水火……”

“屁!”刘宗敏再也忍受不住,站起来指着牛金星的鼻子大骂道:“你个蛇鼠两端,背信弃义的小人,说什么拯救万民于水火!”

“刘宗敏!”

青衣人不怒而威。

刘宗敏悻悻坐下,牛金星则满面通红。

多尔衮等人则冷冷看着这一小幕笑剧。

“我背叛大顺,实事万不得已……”

“说重点!”

青衣人狠狠的瞪了牛金星一眼。

“是!是!明朝三百年江山,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统治体系已然腐朽到极致,官民关系视同水火,上升之阶仅掌握在少数权贵手中,此举已伤天下士人之心,不仅普通百姓对朝廷充满痛恨,十年苦读的书生也对朝廷多有不满。学生认为,明亡,不仅失了民心,也失了士人之心。”

牛金星说完,坐了下去。 此时现场一片寂静。

青衣人又说,“李岩你本是官宦子弟,世受皇恩,你怎么说?”

崇祯此时坐了坐身子,显然也很想听听李岩怎么说。

李岩站了起来,气度不凡的神采中充满了几思哀伤。

“中州大乱,民不聊生。李岩世受皇恩本不想反明,仍对大明多有奢望,希望又朝一日能海晏河清,还百姓朗朗太平。然大明国运一天不如一天,天下大乱似乎已无法避免。时常李岩会想,然天下乃人民之天,不是朱家一族之天下,倘若李自成能给百姓太平生活,又有何不可?李岩认为,明朝之所以亡,不仅仅亡于贪官污吏横行,更亡于严重的土地兼并,亿万百姓几近皆无田产,一家生死往往一朝一夕之间,十三省处处是藩王,处处是藩田,公产、土地兼并已到极致,富着巨富,贫着巨贫。然国家赋税皆出民,而不出于王,然民几无土地,何有赋税?然还层层剥削,稍遇天灾,则必死无疑矣。”

说完,李岩也不看满眼愧疚的李自成,眼含泪水的坐了下去。

李岩一席话,让现场人人低头暗暗思考,坐在旁观席位明朝藩王们的白净面皮上则渗出了层层冷汗。

“现在请明廷代表发言。”青衣人说。

崇祯本想先听臣僚如何言对,但他也知道,倘若他不说,没人敢先说。 崇祯站了起来,整理一下散乱的头发。

“朕十七登极,十七年来兢兢业业,宵旰图治、朕本不是亡国之君,奈何诸臣误朕!”崇祯说着环视了一眼坐在他身边的大明朝臣,臣僚们都不敢望他,把原本低着的头,低的更深了。 “

十七年来,朕很孤独,亡国纵然悲痛,何尝又不是一种解脱?”

说着崇祯放声痛哭起来,似乎十七年的委屈一下子爆发了。

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看崇祯痛哭,一时无法自制,也跟着哭了起来。

多尔衮则面带讥讽的看着流泪的洪承畴,李自成等农民军将领也静静地看着崇祯,他们内心都知道,明亡并不全是崇祯之过也。

“十七年来,朕一直有三个敌人,一是越剿越多的流贼,二是虎视眈眈的关外东虏。三是只知门户侵扎的群臣。群臣武将对内剿贼不肯用全力,直至养虎为患一发不可收拾,对外惧敌,往往不战而逃,致使大局糜烂,终酿亡国之祸!岂非我崇祯之责呼?”

说完,崇祯放声大哭。 崇祯的痛哭感染了现场很多人,就连吴三桂也心怀感伤,他深知崇祯待他不薄,而自己却屠戮明朝宗室。

青衣人待现场气氛缓和说,“杨嗣昌你有什么话说?”

杨嗣昌虽然还未能从崇祯的讲话中缓过神来,但作为明末大明朝廷的重要参与者,杨嗣昌确实有话要说。

“嗣昌身为天子督师,剿贼不利,致使大祸滔天,臣之责也。”

杨嗣昌说着向坐在旁边的崇祯深深作了一揖。

崇祯深知,剿贼不利非杨文弱一人之责,崇祯对杨嗣昌微微点点头,表示会意。

“嗣昌认为,明之亡,因有三。一是天灾延续近二十年,陕甘大旱,河洛蝗灾、江淮水患、寒流、瘟疫、鼠疫肆虐,致使国家处处破烂,百万百姓聚拢为贼,然天祸如此,岂非人力可逆也?二是朝廷政策失当,对内剿扶两失,对外和战不定,空失底定之机,乃至回天乏力。三是武将只知拥兵自保,往往不战而退,纵敌只为自保,倘若上下视听,何愁流贼不灭!”

说着,杨嗣昌狠狠地瞪着坐在不远处的左良玉,贺人龙等人……

zhangyi

zhangyi

先说评价:我个人认为崇祯帝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要肯定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人。

从崇祯帝当上皇帝开始,明朝其实都已经像条破船一样到处漏水,距离沉没不远;崇祯疑心重,偏偏耳根子又软,上台就弄死了魏忠贤,大力提拨东林党人,什么都听东林党的,甚至把东西厂都关掉了,一个皇帝手上连吓唬朝臣的手段都没有,难道就靠官员自觉吗?

偏偏崇祯疑心病又很重,从杀袁崇焕就可以看出来:皇太极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把袁崇焕给弄死了,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就当的情况来说袁崇焕如果不死明朝也许就是令外一种样子了。所以说崇祯是一个好人,说他爱民如子也不为过,但却不是个好皇帝,因为好皇帝的素养他好像都没有。

RadioHead

RadioHead

错误的时间干了一份错误的工作,生不缝时。

窝心的笑

窝心的笑

崇祯狠毒有余但是智商不足

小花驴

小花驴

昏君一个!明君怎么会尽干一些亲痛仇快之事!

我要穷游了

我要穷游了

崇祯帝有志气没能力性格猜忌多疑,还被一帮东林党人大忽悠给骗了。上台除掉魏忠贤后,昏招叠出,忠臣良将辈出而不能用,大明江河日下。

但是,崇祯帝在面临最后关头却是一个有骨气敢负责任的人。是条汉子

阿月浑子

阿月浑子

崇祯,明朝第十六位,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统观崇祯一生执政生涯,有这么几个标签,可以拿出一述,

①勤政爱民

②铲除阉党

③用人不当

④亡国之君




我们逐条分析,解读一下崇祯到底可当得什么评价。

勤政爱民,

可以说崇祯是个非常勤政的君主,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上任十七年几乎没有享乐的时间,一直是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主持政务,每天天不亮就处理政事勤政到了几乎病态的程度,也算得在颇为爱民,临死还求侵略者:“有错全由他一人承担,勿伤百姓”

用人不当,

但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兴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君主关键还是要会用人,要善于发现贤臣,更要善于用贤臣,信任贤臣,大胆的放权于贤臣,让贤臣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而崇祯在用人有着他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归下,有过全盘托出。崇祯时期毕竟没有名臣良将,一个袁崇焕,一个魏忠贤,他却都不能用,两人双双死于他手。

铲除阉党,

朱由检,继位时,年仅十七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他刚上任就铲除了权臣阉党魏忠贤,魏忠贤可不是什么好鸟后世往往用残暴,杀害忠良,目不识丁,无赖小人等等一些词汇来形容他。总之凡是负面的词汇都可以集于他一身!朱由检杀他算得上为民除害,可却因此加速了大明的灭亡,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魏忠贤能由一个小太监,一步步成为如今的九千岁,本身能力之强是完全不用置疑的,魏忠贤掌权前期,曾一扫万历年间的颓废之势,甚至大有光复辽东的趋势。

其次魏忠贤虽然臭名在外,但是他最大的能力就是会收税!另外魏忠贤虽然自己中饱私囊,但却没有给农民加过税,他深知点,只有在有钱人手里才能赚得更多的钱,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虽然有野心,人品也极差,却有眼光,能赚钱的人才,魏忠贤死后,掌权的一帮东林党人大多数是一些没有接触过社会底层百姓的乡绅巨贾子弟,哪里知道什么民间疾苦,整日除了修仙,空谈玄学,对百姓的生死根本不闻不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由检的用人不当。



亡国之君,

有人说,明朝亡于天灾,而非满清,崇祯之亡实属冤枉,这话确有一定道理, 自崇祯元年起,中国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几乎相当于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据历史资料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年大旱,水涝,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 ...

崇祯十三年,长江流域爆发水患,受灾最严重的江南地区沦为泽国;

崇祯十四年,全国大旱,各地庄稼颗粒无收;

崇祯十五年,多地爆发瘟疫,病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年年大灾,不是秋蝗就是大旱,饿的眼发红的灾民,还管你天王老子是谁,饭都没的吃,想活命,怎么办?造反,各省不断传来明变的消息,把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得头皮都挠破了,这谁顶得住?或许真的是大明气数已尽,最终在内忧外患下崇祯只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总结:

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可惜自身能力平平,即没有识人的眼光、也没有用人的气量,更没有纳谏的气度,魂归煤山,最后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小名二美丽

小名二美丽

勤政只是王朝兴盛的一个原因,万历虽因身体残疾三十余年不上朝,但国家政局稳定、机构运转正常;而崇祯点“太背”,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腐败、社会予盾尖锐;外部后金崛起,内忧外患之下,崇祯励精图治都上吊煤山了,更别说不干了。

妮妮

妮妮

感觉崇祯就是个文人,很奇怪,泰昌帝同样没有时间教天启,感觉天启比崇祯会当皇帝

我是大鱼游大海

我是大鱼游大海

崇祯可以称为明君了。现在很多声音说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就有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明朝的灭亡起因是天灾,陕西年年大灾,山西,河南等地也是天灾不断,然而基层官吏横征暴敛,崇祯与中枢机构明知此事又不能有效作为(万历皇帝时期埋下的祸根),导致山西,陕西,湖南等地灾民聚众起事。

直至后来农民军逼迫京城,国库的税银竟然不够用来调派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明朝藏富于官的现实崇祯清楚,于是召集王公大臣募集资金而不得(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都只徇私利)。

崇祯相与清国议和亦被大臣阻止。

崇祯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打算迁都至南,而王公大臣害怕崇祯走后农民军攻入北京把怨气撒在他们身上,所以又一次阻止崇祯的作为。否则江南富庶,少有暴民,那时再与吴三桂南北夹击农民军这群乌合之众也未可知。

以上为崇祯帝所有非常之时的政策均不得行,后身死殉国,可谓壮烈!

有人说崇祯有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秦始皇有暴戾之行;汉武帝亦穷兵黩武,巫蛊之祸。

综合观之,崇祯帝是倒霉的好皇帝,令人惋惜。

甄理

甄理

悲情皇帝朱由检

崇祯执政十七年,从来没有离开过皇城。他的帝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万里江山的重担是突然压在他单薄的身子骨上的。他端坐金銮殿,勉为其难地对天下发号施令。古代太子自幼就开始接受帝王术的教育,为做好接班人作准备,而他十八岁才开始恶补。但是,时不待人。登上皇位,即四面受敌—后金(清);流寇;他心理上永远的敌人—官僚集团;还有老天爷,“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内患外忧,坐困愁城。

皇太极于崇祯元年第一次绕道喜峰口袭击明境,史称“入口之战”。此后,又于崇祯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五年,四次入口犯明。从军事角度看,完全是骚扰式的。皇太极聪明过人,他知道凭他几百万人口的小邦,要一举灭掉有上亿人口的大明,无异于“蛇吞象”。军事行动的目的只是劫掠人口、牲畜和金银物资,壮大自己,消耗大明国力。《明史》记载崇祯十一年,“转掠二千里,攻下七十余州县,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金银百余万两”。十五年,“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他一面劫掠,一面等待时机,等待那最终的一击。

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就在他即位之年(公元1627年),发生了全国性的大灾荒,尤以陕西为重——严重的旱情导致草木枯焦,赤地千里。饥民剥食树皮,吞咽观音土,最后发展为易子而食。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饥民,哄抢粮库,混乱中杀死知县张斗耀。这本来是一起群体事件,采取适当的维稳措施,例如开仓放粮,即可平息。但是当局应对不力,加入抢大户的饥民人数越来越多。1628年,高迎祥等人纷纷起兵,一点星火,燎原成势。

陕北有一句俗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在盛产美女的米脂,却出了两条“汉子”—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条汉子加入造反队伍,搅得大明从此不得安生。农民军首义之时,官军的战略是围剿,农民军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从陕西到山西,从河南到河北,从川楚到皖苏……一路转战,尸体铺路。在官兵的围剿之下,实在走投无路时,还使出诈降的手段,迷惑官军。农民军战术灵活,各部时分时合,忽东忽西,寻找空隙发动袭击,以疲敌之师,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即向北京进军。张献忠也于当年八月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一时中国出现“四国志”的局面:明,清,大顺,大西。

如果说李自成还讲点“政策”的话,张献忠则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史称“杀人如麻”。讲点“政策”的李自成也好不到哪里去,石匮书后集卷六十二记载,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围攻开封,“久攻不下。自成督战,左目中流矢镞,不得出,遂眇一目。大怒,乃筑长堤属河,决水灌之。会大雨兼旬,河水泛滥,汴城百万户,悉没巨浸。”这次决堤,殃及池鱼,淹死百姓三十余万。暴力起义,从来就是百姓的灾难。

崇祯从登基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度过一天安宁的日子。内有流寇,外有强敌,一道道奏章,犹如催命符,他左支右绌,穷于应付。在四面受敌的情势下,忧心如焚,全然乱了方寸。他的独门利器就是一个字:“罚”—对战败的将军,轻则罢黜,重则处死。在位十七年,撤换十四位兵部尚书,处死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在先“安内”还是先“攘外”之间,容不得他去选择。想安内,外敌入侵;想攘外,起义军步步紧逼。战争不仅是杀人的怪兽,还是吞财的机器。战事不断,不得不加重赋税,以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坊间流传“崇祯”者,乃“重征”也。

应付这样的局面,崇祯的确是太忙了。《明史》称他兢兢业业,克勤克俭:“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自控能力极强,不耽于犬马声色,生活俭朴,二十多岁头发已然杂白,眼角显露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当他无计应对、万般无奈时,便下“罪己诏”,企图以自我批评的方式,平息朝野怨气,平均三年一次。比起他的前几任皇帝,称他为“明君”也不为过。但是,大明王朝初期就埋下的炸弹到了引爆的时刻,凭他一己之力,无法扭转乾坤。这也是后来的史家同情他的原因。明史·流贼传评价:“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可谓切中肯綮。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登上煤山观望战事,只见城外大军压境,烽火连天,自觉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回宫发布“罪己诏”:“朕嗣守鸿绪(帝业)十有七年……政不加修,祸乱日至。抑圣人在下位欤?至于天怒,积怨民心,赤子沦为盗贼,良田化为榛莽;陵寝震惊,亲王屠戮。国家之祸,莫大于此。”号召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悉诣军前听用,以歼丑类。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但他也知道,此刻自己的号召力等于零,便开始筹备后事,命太监将三个儿子送往外戚家避藏。留下周皇后,声泪俱下地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哭着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自缢而亡。朱由检又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上吊身亡。此时朱由检陷入绝望,心智全乱,几近疯狂,召来十五岁的长公主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刀,砍断她的左臂。接着又一口气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

危局更加激发了他的求生本能,他不顾帝王的尊严,换上便服,混在太监之中企图出城外逃。但守门兵卒说,要上峰的命令才能开门。太监急忙到城守成国公朱纯臣家,朱家人回说“不在家”。无奈,崇祯又赶到安定门,但门闸太沉,几个太监忙活半天也打不开。崇祯至死也未能逃出这座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皇城。

十九日,太监王相尧打开宣威门投降,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和朝阳门的朱纯臣也相继开门迎降,李自成的大军蜂拥入城。崇祯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亲自在前殿鸣钟报警,可是钟声空响,无人回应。他万念俱灰,意识到死期已到,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脱下皇袍,在上衣背面留下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想当初,立志重振朝纲,却无力回天,自觉无颜见列祖列宗,寻一歪脖子树自缢身亡。偌大一个皇朝,死时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陪在身边,上吊为他殉葬。

“四国志”最后的结果是:皇太极于1643年八月,死于积劳成疾,没有亲见大清王朝一统天下。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于1645年五月逃亡至九宫山被乡团所杀。张献忠于1646年十一月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兵乱箭射死。

门汀

门汀

崇祯如果放到清朝,那就是大帝级别的皇帝!在明朝,他成为了亡国之君。清朝君主是以勤政度(专制程度)来定明暗,在清朝是越专制的君主越是明君。明朝则是以放权度来定明暗,越开明民主的皇帝越是明君。所以明清两代评价明君的标准不同,没有可比性。就拿崇祯来说吧!他太勤政擅权了,在清朝,他会超越康熙,为清朝排第一的皇帝!但是在明朝,他也只能是亡国之君,他的能力使得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如果他能像万历一样,把权力放给孙承宗,内阁是一定会把明末的烂摊子处理好的。

satellite1

satellite1

不杀袁督师 稳做大明江山 大清帝国是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