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提到的作品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作品]三朝要典

《三朝要典》共二十四卷,初拟名《从信鸿编》,又称《三大政纪》。 在明朝历史上,《三朝要典》是一部臭名昭著的“名著”。为了达到陷害东林党人的目的,顾等三人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

顾秉谦等

最新跟帖
米可

米可

诚谢悟空邀请:

1.崇祯作为帝王,个人品格无可挑剔。

能做到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他在执政期间,诛灭了权倾一时的魏忠贤阉党,能起用文武双全的袁崇焕,注重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有一定成效,是名副其实的有远大理想、励精图治、身体力行的好皇帝。

2.但由于个人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基本上 与臣子的关系处于彼此仇视,共同依存、相互利用状态。

在风雨飘摇中登基的崇祯,在位的十七年,对内要镇压农民军,对外要抵抗后金侵略,于朝庭还要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他严苛、刻薄、猜忌、对文武百官动辄问罪、下狱、凌迟,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造成国家人才灭失,众多志士仁人不敢主动参与安邦兴国。

3.他既无治国战略思想,在用人方面又无驾驭能臣之术,还广培私人集团,重用大批太监;而战乱又迫使他摊派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直弄得民不聊生,明末的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起义就是他敛财苛政导致的。

4.死要面子活受罪。

有勤政爱民的一面却错误百出,在辽东战局屡败之际,拒不采纳周皇后等人的迁都谏言,自己却上煤山自缢;让大明江山易人,令人扼腕叹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Jenny1999

Jenny1999

谢邀。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后世称为崇祯帝。

其即位时还不足18岁,但是这位’少年天子’即位之初 ,即罢那位人见人怕的“九千岁’魏忠贤,定逆案,诛杀其党羽;毁《三朝要典》,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大有励精图治之志,使得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崇祯在位十七年,勤政理事,几无一日安枕,鸡鸣起床至夜半,往往焦劳成疾。其不好奢侈,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曾六下罪己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可惜生不逢时,其接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内外交困,已积重难返。且崇祯帝性多疑,朝廷门户之争未绝,疆场将骄兵惰,大势已倾,内地灾荒频繁,农民起义军遍地烽火,愈演愈烈,几遍海内,虽经残酷镇压,亦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外有后金屡屡犯边,不堪其扰。

史上评价崇祯求治太急,所用非人。尤其是宠任阉党,各镇将帅,必令阉党人监军,屡屡败北,尤未醒悟,直一败涂地,仍用阉党出守要害关口,一误再误!前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后有后金金戈铁马,虎视眈眈,乘虚而入。崇祯曾想出战,却因胆怯错过最佳时机,至使外城陷落。当是时,孙传庭战死,关宁铁骑在抵御清军不能来救,大明已无将可用,无兵可调,全无退路,观乎京师,已是岌岌可危,直到后妃自尽,性情刚烈之崇祯帝无奈喋血书诏,披发投繯一命呜呼尔!

yao_yao

yao_yao

作为前明粉我太想回(黑)答一波了!……死社稷一般说崇祯吧,然而崇祯并不想死社稷啊喂[允悲]城都快破了,才急急忙忙下了一道“亲征诏书”宣布:由东宫“监国”、自己“御驾亲征”。尼玛,这不就是留下太子守城、自己要跑路的意思。虽然大家挺同情崇祯,然而他可不想“死社稷”,只想让太子“死社稷”。可惜没能跑成而已。回宫杀了皇后妃子和女儿们,换上太监的衣服是谁?带着一群太监准备趁夜混出城去的又是谁?可惜这会崇祯早就众叛亲离了,跑路了三个城门都被拒之门外,去找他信任的大臣,也被拒之门外。你说皇帝混成这样也好意思说诸臣误朕?袁崇焕(有争议)、卢象升、孙传庭都是谁害死的?总不能是皇太极吧?(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阎崇年在百家讲坛里讲咸丰逃热河那集提出来的,某群体从来不提这茬。[允悲]) 都把崇祯底裤扒了,诸位自有公论。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

勤而不智,检而多疑。亦难持国也。

当时千疮百孔的大明需要一位能足够力挽狂澜的人带着它沿着历史的车辙继续前行,很可惜崇祯不是这样的君王。也可以说在经历了很多荒唐帝王的统治,朝政腐败还有农民起义军还有满清鞑子的虎视眈眈加上小冰河时代的到来。终于在历史的尘埃中大明王朝这座三百多年的大厦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李自成的兵败,满清入关,剃头令,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湘潭屠城等等之后无数的汉人奋起抗争,但均被镇压。 整个神州大地尸横遍地血流漂杵。

入主中原后清朝政权以极其冷血的方式杀了数以万计的汉人坐稳了江山。少数民族得了天下后似乎都很排斥汉人,总是把汉人作为下等人(声明一下并不是挑拨民族关系,包括元朝,五胡乱华也是一样)旗人自视高人一等享有很多的特权,不用劳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加上闭关锁国和满清政府的狂妄自大。天朝大国的美梦最后被英国人用船舰利炮轰碎了!又引发了中国数十年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崇祯皇帝和满清统治者面对国破家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崇祯帝比较有骨气严格的执行了明朝的国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策。最后的遗诏: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毋伤百姓一人。反观慈禧太后:尽天朝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

keyuw

keyuw

谢邀。

崇祯帝朱由检是统一明朝的末代皇帝,在农民军和后金政权的双重打击下,他最终不得不在煤山自缢。

一般来说,悦史君对末代君王,都持否定态度,但面对崇祯帝,情感上要复杂很多。

第一,勤政富于进取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没有子嗣,皇位留给了异母弟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世的崇祯帝。

崇祯帝即位后,采用先拉后打的方式,迅速铲除了大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大快人心。

崇祯帝有远大抱负,想让大明在自己手上中兴,事必亲躬非常勤政,“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第二,应对天灾失策

明末灾祸不断,先是连年旱灾、蝗灾,接着又是瘟疫爆发,造成“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的惨剧。

由于北方后金政权不断入侵,崇祯帝不仅无法对苦难的百姓进行赈灾,反而加征赋税,导致有了“重征”之名。

更可怕的是,大量无法生存的农民组成了多股反明势力,迫使崇祯帝在多线作战中,陷入穷于应付的境地。

第三,君臣关系紧张

崇祯帝的性格很复杂,“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崇祯帝想尽快整顿朝纲,却求治心切,17年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对文武百官严重不信任,最终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他“五年复辽”狂言,结果后金军绕过宁锦防线直逼京师,崇祯帝也只能痛杀袁崇焕,造成更大危机。

第四,犹豫错失良机

崇祯帝在长期多线作战过程中,也知道无法继续苦撑,而京师的第一线危机,更是非常严重,很早就有了南迁的想法。

但大部分朝臣鉴于南宋教训,不肯与后金政权接触,崇祯帝也一直摇摆不定,无法下定决心,最终只能以身殉国,失去了重整旧山河的机会。

而从后来的多个南明政权可以看出,反清复明的势力很强大,如果崇祯帝能够顺利南迁,历史改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第五,后世普遍同情

崇祯帝虽然没能挽救危局,也有不少资金的硬伤,但他悲剧般的人生,让后世充满了同情。

南明礼部尚书余煜曾言:“先帝(崇祯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明史》对崇祯帝也有总评:“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悦史君认为,崇祯帝绝非无能之辈,在朝野纷扰、狼烟四起的复杂局面下,他苦心焦虑,进退失据,铸就千古遗憾。

悲哉,崇祯帝!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leiacat

leiacat

崇祯也算是生不逢时,他是个心里有抱负的人。但识人不明,好大喜功,过分的信任东林党,这帮人装模作样还可以,做事蠢到自己都怕,所以崇祯勤政这个说法也自然成了笑话。可是崇祯生在嘉靖时期的明朝,肯定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明朝还是很强大的。只能说小冰河后期的明朝已经是王朝末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女真虎视眈眈,再加上心中有沟壑,但什么都办不成的皇帝,以及内斗内行的东林党!明朝其实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农民起义,这点也算是无力回天。看过1942的应该都知道那种场景,可是在崇祯末期,整个国家基本都是那样,两极分化严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士人撑死,农民饿死,武将地位地下,兵士军饷只发宝钞,边镇将领比赛走私,在加上各种苛捐杂税,他又不敢改革,这种情形下真是想不亡也难。假设说他能把士人的财产查抄,用于救灾,用于招募新军,或许明朝还有救,要知道李自成在京城可是抄家抄出了几千万两白银啊,但庞大的士人阶层已经不是他想动就能动的了。也算是有心杀賊,无力回天,生不逢时,留下亡国之君之骂名。

追夢欣怡

追夢欣怡

如果用六个字来形容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那可以这样说:有理想,没能力!

首先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理想,这位十七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可以说无比坚定,甚至在登基初期,当身边的大臣们把他比作唐太宗汉文帝时,都把他惹得龙颜不悦:这两个人算什么?我要做的,就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帝王!

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这样一个自信的人,甚至这种自信,也表现在他日常的好多工作中,其中典型的一条,就是批阅奏折。他批阅奏折,已经不能用勤奋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火眼金睛,别说奏折里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奏折上写了几个错别字,只要有就会被他挑出来,然后找借口把写奏折的大臣骂得狗血淋头。堪称是明察秋毫的等级!

他工作起来,更是无比勤奋。以明朝起居注里的形容,在大明王朝最忙最苦的几年里,崇祯皇帝朱由检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基本是天不亮就起来工作,深夜才小睡一会,而且每天累死累活,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简直是憋足了一股劲,要带领大明王朝勇攀高峰。

但是无情的事实是,他越努力,大明王朝越是下坠加速度,他越是勤政爱民,民间反抗越如同烈火。难道真的是他背的锅太沉重?真实的原因其实更残酷:就是他能力太差。

崇祯皇帝最大的短板,就是根本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素质。一个英明的帝王,不一定非要学富五车,也未必都是英明神武,但一定要有冷静的战略规划意识和清醒的用人方略,恰恰这两条,崇祯基本不具备!他执政十七年,在抗清和对抗农民军的大事上多次摇摆,白白葬送好局。用人更严重眼歪,信任的陈演魏藻德之人,在他上吊后却争着做叛徒。这样一个能力欠缺的帝王,就好比一个根本不会开车的司机,把本来就在险路的大明朝,提前开进了悬崖里。

我方团队张嵚

寡淡

寡淡

明代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可悲可怜的皇帝了,但是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啊!要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要从这个人的所有功过来说起。

崇祯皇帝在明朝岌岌可危的时候接过哥哥手里的江山。一上台就除掉魏忠贤,干掉了一大批阉党,大有奋发图强之意!!

事实也证明,崇祯皇帝和其他所有末代皇帝不一样,他没有破罐子破摔,他希望他自己能重新振兴大明王朝,所以他兢兢业业,执政以来,没有一刻停息,他重用一大批人,提拔人才,严惩贪官污吏,自己也以身作则,节约宫廷开支,不铺张浪费,自己也不近女色。一代美女陈圆圆他都不放在眼里,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起的都奉献给了大明王朝。

不过这也是崇祯的可悲之处,一辈子勤勤恳恳,没有享受过一个皇帝应当享受的生活。可是老天还是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年年的蝗灾,旱灾等等一年比一年严重,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大明王朝更加危险。当最后他希望大臣捐款时,一大批文臣都说自己没钱,拒绝了帮助绝望的崇祯。可是最后我们也知道,李自成搜刮他们府邸时可以说是家财万贯!!随着一大批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崇祯皇帝上吊前说了:文官误我。结束了自己可悲的一生。

但是崇祯皇帝也有他可恨的地方。

虽然勤勉,可是太过激进,过于求成,并且用人疑心太重!在他执政期间,他一共换了五十几任的首辅!对外积极作战的将军,他也是及其不放心,最后冤杀了多名大将!!让大明王朝的有生力量一步一步削弱。

还有他过于爱面子,生怕背上辱没祖宗的骂名,在暗示大臣劝自己南迁无果后,他就断了南迁的念头,但是他有阻止太子南下,让他的后路被完全堵死,再也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他这样的行为让南明也群龙无首,谁也不服谁,结果在自相残杀的局面下,被清朝一锅端了。从此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时间!!

崇祯皇帝没有颓废适合当一个忠君为国的的臣子,但是却不适合当一个末代皇帝,虽然勤勉执政,爱惜百姓,可始终缺少了雄才大略,不能力挽狂澜。

可悲可叹的一代末世皇帝啊!!

song_yu

song_yu

关于这位明朝的崇祯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一直是同情多于谴责,甚至认为他作为亡国之君是很冤枉的,就连他的老对手李自成也曾说过“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说的意思就是皇帝是好皇帝,但是大明天下就让一帮贪官污吏搞坏了,不是皇帝不行,而是臣子不行,非但不行,而且不忠。

真的是这样吗?

崇祯皇帝17岁登基,一上台就能不动声色搞掉魏忠贤,这说明他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但是会玩权术并不一定就会治国,而且日后崇祯皇帝也是过于迷恋政治技术,过于玩弄驾驭臣子的把戏。

作为皇帝,崇祯确实勤政,非但勤政,而且事必躬亲,他的偶像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不过,他的过度干预,也导致臣子手足无措。崇祯上台之初,就标榜勤俭,衣服坏了,还说“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专门供奉皇室的苏杭织造也被撤了,“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

他真的如此体恤百姓吗?非也!从明朝中期开始,朝廷在正常赋税之外,又搞了所谓的“加征”,这是百姓的额外负担,崇祯时代达到登峰造极。万历时候为了应对关外女真人的“辽饷”,到了崇祯时候,在原额520余万两的基础上又加征140余万两。除辽饷外,加征“剿饷”和“练饷”,合称“三饷”。“三饷”是大明百姓的沉重负担,崇祯哪里体恤百姓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将百姓逼到了造反的边缘,“复增剿饷、练饷,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余万。民不聊生,更起为盗矣”。

崇祯皇帝是以反宦官专权,打掉魏忠贤集团而梳理政坛声誉的。但是,久而久之,他也陷入重用宦官,怀疑朝臣的怪圈中,而且他用的宦官还不如魏忠贤能干了。崇祯还把东厂提督的级别提升为总督,“俨然以将相之职授珰矣”,东厂成为崇祯监视控制大臣的利器,这样的政局中,大臣还能为国尽忠吗?

比以前皇帝更加离谱的是,崇祯还任用宦官监理天下财政,以前宦官只能管内廷财政,这种越权也是前所未有的,这说明皇帝对文官集团已经不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只信得过自己的小班子,这是对正常制度的眼中破坏!

崇祯生性多疑,而且嗜杀。尤其是打了败仗,动不动就杀人,“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而不细究到底该不该杀。崇祯帝在位17年间,诛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其中不少人死得十分冤枉。明朝皇帝喜欢搞朝堂恐怖主义的“廷杖”,崇祯也不例外,“陛下以重典绳下,重者杖死,轻者谪去,朝署中半染赭衣。”

崇祯是个很自负的人,对大臣严重不信任,崇祯一朝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在位的17年间,内阁首辅竟然换了50人,“崇祯五十相”的说法就这么来的。不仅内阁如此,其他六部系统也换来换去,例如刑部尚书,在17年间就换了17人。高级官员的频繁更迭,说明皇帝与官僚系统无法配合,这样的政局能稳定吗?

另外,崇祯时代的内忧外患,外有女真满清,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这样的流寇,他作为最高领袖,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卫政策,攘外安内没有定法,所以最后内忧外患都没解决,大明遂亡!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最后身死国灭,煤山上吊,一点也不冤枉!

欢迎关注朱言论史

走到哪儿跳到哪儿

走到哪儿跳到哪儿

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生于立春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于煤山自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葬于十三陵思陵。


朱由检的早年过得并不幸福,五岁,其母被其父杖杀,公元1622年被哥哥册封为信王。1627年继承皇位,时年18岁,改年号崇祯。第二年,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大旱不断。崇祯十四年,瘟疫爆发,天津爆发肺鼠疫,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内忧外患。崇祯十七年,大同失陷,北京危急,煤山自溢身亡,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史称崇祯皇帝。

评价:

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可是时局所迫,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导致屡屡放错。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

崇祯皇帝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但是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用无力回天,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south_

south_

不上不下、不好不坏才是崇祯最终失败的原因

刚开始接触明末历史,一直很同情崇祯,一直为大明亡于崇祯而感到惋惜。随着了解的深入又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再继续深入却又发现很难用一个明确意义的词语来形容崇祯。

你比如说识人这一点,洪承畴、卢象升、曹文诏、左良玉、孙传庭……都是崇祯一手提拔并加以重用。并且他们也确实为大明的延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但是洪承畴因为屡屡被催战导致既定战略被大乱而于决定明朝国运的松锦大战中兵败被俘;卢象升以文官领兵,南征北战无一败绩,并且还是继袁崇焕之后为数不多的能与清兵对垒不落下风的明朝军事人才,最后被崇祯联手杨嗣昌卖给了敌军;曹文诏,当世良将,感念崇祯知遇之恩连续追击叛军最终遭俘阵亡;左良玉,屡败叛军,是中原平叛的支柱,可崇祯驾驭不当最后竟跋扈自雄难以调遣;孙传庭,到任不满三月便将高迎祥部一网打尽,又与洪承畴联合将李自成打的只剩下十八骑,帝国境内贼大定,可是竟因为指出杨嗣昌战略的失误之处而被诬陷下狱导致几乎被平息的叛乱又呈燎原之势,再度复出,又是屡屡被催战,最终葬送这个仅剩下的唯一一个能力挽狂澜之人。看完这些你就会发现崇祯虽有识人之明,但却不能人尽其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导致这样本可帮他维持大局的人才只能匆匆凋落。

再如崇祯一直标榜爱民,想博个仁君的好名声,就是对待西北叛军也一直强调‘皆我大明赤子’而力主招抚。确实崇祯十七年你能发现很多关于下诏赈灾,蠲免受灾、遭遇兵乱地区积欠和当年赋税的记载。但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形势危急之时,崇祯派人追比各地积欠的记载。又能看到崇祯不顾国疲民困而加征剿饷、练饷,然后‘暂累吾民一年又一年’,还要改因粮为均输。虽然崇祯那些好的举动确实稳定了部分地区,也有一些效果。可之后这些坏的措施却瞬间将那些好的效果一笔勾销,并且为叛军提供了近乎不竭的力量补充。所以也能常见到‘某支叛军被官军大败于某地损失惨重,而后溃逃路过某地,附近饥民争相附从,然后势复振’类似的记载。崇祯想当个仁君却不能善始善终,想铁腕一下又想要顾及自己的名声。就这样好也不能完全说好,坏也并不十分的坏。

再如对待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危急形势,他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应对战略,后来知道了,又一直难以实施。明末崇祯面对的是强大的外患、愈演愈烈的西北叛乱、接踵而至的西南土司之乱。在崇祯任用杨嗣昌之前,对待这些问题,崇祯一朝就是在玩打地鼠,哪个冒头就集中精力打哪个,结果哪个都没打下去,反而自身的力量越来越弱。好在杨嗣昌给崇祯指了一条明路,‘先定国内,再平外患’。崇祯很明白这条路对于当时的大明是最正确的一条路,可是他却始终难以在那样一个乱世展现帝王应有的强力手腕。本来面对当时已经孤立突出的关宁锦防线,崇祯应该立即放弃宁远以东,以节省开支。然后趁着孙承宗收复四城的大捷,与后金议和。完成这些后要先集中力量平定西南土司之乱,以恢复巴蜀之地对朝廷的输血能力。以后用巴蜀和江南的钱粮,对西北叛乱采取剿为主、抚为辅的策略。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浅见,但归根结底,要想解决明末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坚定的执行下去。否则按下葫芦浮起瓢,明朝必将被这三线作战给拖垮,耗死。

又如对待明末的朝堂,崇祯先是搞垮了魏忠贤,使得原先依附于魏忠贤的楚、浙等党群龙无首。而后又被温体仁利用,相继将剩余的东林大佬赶出朝堂。应该说杜绝朝堂党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打的太散,群龙无首。那彼此合作,各取所需不是更好,谁还会去依附皇帝。这样就造成皇权在这些人面前失去了威力。其实这个时候崇祯最需要的反而是一个根基很深,能总领百官的人物,偏偏这个人地位的稳固还需要崇祯皇权的支持。这样就能避免推诿扯皮,各自盘算。后来崇祯要求朝臣捐资助饷,应者寥寥,不就是皇权在这些人面前失去了威慑力。

又如对待宦官和厂卫。崇祯真是不明白厂卫对于保持皇权威慑力的意义,更不清楚明朝的宦官是皇帝可以随时用来保卫皇权又可以随时丢弃的。当崇祯面对己巳之变,只能听信文官们的一面之词;当崇祯下诏调拨的赈灾粮还没出京就少了一半,结果三法司会审了半天就得出了一个降职、罚奉的处理结果;当各镇索要的粮饷越来越多,兵力、战力却不增反降……崇祯愤怒了,而愤怒到极点就是无奈,于是崇祯就毅然决然的重新开始起用宦官、厂卫。并且无奈的向劝谏的众臣表示‘你们若能忠职任事,我又怎么会需要这些人’。先打后用,出尔反尔,所造成的就是几乎所有朝臣都不怎么信任皇帝。崇祯一朝君臣关系之坏,达到了有明一代的顶点。

总结一下,虽然崇祯一心求治,但却总是处于一种不好不坏、不上不下、不尴不尬的境地。要是崇祯能有嘉靖、万历的智慧与手段也行,没有的话像隆庆那样当个甩手掌柜也行。只可惜他偏偏就取了个中间点,这就尴尬了。本来就老迈浑身是病的大明,经过这么一折腾,再也难以抑制的走向灭亡!

ljunyan

ljunyan

谢邀。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崇祯皇帝几乎是评价最高的一位,原因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很简单——他威武不屈、以身殉节、勤于政务,只不过接手的摊子太烂而已。然而大明王朝之所以这么快灭亡,其实和崇祯皇帝爱折腾有着莫大干系,也与崇祯皇帝错过的机会有关。在他的一生中,他至少错过了两大机会,若能抓住其中一次,大明的结局或许就会彻底改变。

▲崇祯皇帝剧照

崇祯算是大明王朝后期难得的勤政之君,他不仅夙兴夜寐,严格要求自己,连家人都要跟他一起吃苦,据说周皇后为减轻财政负担,曾亲自下厨、织布。历史似乎是不公平的,让国家亡在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皇帝手里。然而,历史曾给过崇祯皇帝两次机会。

▲李自成剧照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山西建立大顺政权,不消两个月就要攻陷北京城。这两个月的时间对于大明政权来说,是个极好的缓冲期。当年北宋都城汴京被攻陷后,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让宋王朝多延续了150多年。迁都对于此时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个极具诱惑的选择。

▲南京明孝陵城墙

然而这时,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主张南迁的大臣李明睿认为,南京是六朝古都,繁华万千,又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况且大明王朝一直把南京作为陪都,南京有着完整的行政体系。迁都南京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不二之选。而以首辅内阁陈演为首的一票大臣却反对南迁。他们一方面是思想僵化,认为撤退可耻。另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若是迁都南京,南北政府合二为一的话,自己如今的权势势必大大削弱。

▲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图

因此,他们坚持固守北京。就这样,两拨人相互论战了一个多月,事情都毫无进展。可时不待人,李自成已经越过居庸关,兵临昌平。这时候,任崇祯再怎样决定迁都,都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按理说,上天待崇祯帝不薄。错过了迁都,又给了崇祯一次转圜的机会。

他的对手李自成目光短浅,在对北京城发起总攻之时还派人议和,只要崇祯赐银100万两,赏陕西、山西之地,并封他为王的话。他便可以以明军的身份剿杀奇特起义军,平定辽东的满清势力。这个条件是十分划算的,然而这时的大臣们又满口家国大义,坚决不同意议和。由于此时国库空虚,根本凑不出一百万,崇祯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

▲明思宗朱由检殉国处

历史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它曾给了崇祯皇帝两次机会,可惜后者未能抓住。崇祯皇帝确实是勤恳的,可他又是薄情、多疑的。若他能果断把握住其中一次机会,历史将彻底改变。可惜,这世上并没有如果。

努力向上的XIN

努力向上的XIN

谢邀。

笔者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对于题目中所谓的“安居乐业”,没有任何史料支撑,反而是在万历末期,由于太监暴力征收矿税导致民怨四起,各地地方官由于皇帝不上朝而无法得到任命从而令地方事务混乱;而西北的民变,也是从万历时期开始的。

对于题目中的问题,笔者曾经有一篇回答,如下:

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来讲,只要理清这三个层次,那么,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层,万历的怠政和崇祯的亡国存在因果联系。有说法,明实在亡于万历。这并不是说明万历朝的时候明朝就已经灭亡了,而是在说,万历皇帝干的很多事情,对明朝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都促成了明朝的灭亡。再打个形象的比喻,十个人一起砍树,前九个已经把树砍得只剩下最后一点粘连处,最后一个人轻轻一挥斧子,树就倒了,你不能提这样的问题吧:为什么前九个人使劲砍树树都没倒,而最近一个人轻轻一砍就倒了? 所以,真是万历埋下的因,造成了崇祯灭亡的果,但凡割裂这两者关系的,都是流氓逻辑。

第二层,万历怠政之下,国家运行的真的流畅吗?万历年间,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错觉。除了江南地区因为贸易的原因繁荣以外,其他任何地方都非常差。皇帝不上朝,导致了地方官员奇缺,地方官的缺失,导致了地方税收无法上缴,造成国库空虚;而与此相对,皇帝却为了内廷的财产而放纵宦官四处乱收税,鱼肉百姓,这样做无疑强化了朝廷和民间的对立 除此之外,万历皇帝不上朝,导致了大臣之间的矛盾无人调节,使得党争愈演愈烈,可以说,天启朝与崇祯朝的党争,万历必须背锅。而连年的对外战争,导致了财政严重不足,尤其是在萨尔浒战败后,税收进一步增加。而西北的民变,最早也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 所以,这样说来,万历年间实际上,没有比崇祯年间强到哪里去。

第三层,勤政等于善治吗?作为一君主,崇祯的私德无所挑剔,但是他的为政举措,简直糟糕透顶。不信任将领,不信任大臣,对于大臣怀着皆可杀的心态,过分介入将领的指挥决策,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熟君王应该做的。所以,崇祯虽然勤政,但其实做的不过是无用功,做的再多,也于是无补。

打个很形象的比方:艾滋病本身并不致人死亡,艾滋病人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艾滋病毒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得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到最后,任何的细菌感染都会导致人死亡。所以,如果对于一个艾滋病人,提出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他得了艾滋病没有死,但却最终死于感冒?这显然是错误的。

以上。

好好睡不醒啊

好好睡不醒啊

谢邀。

万历30年不上朝不错,但是他接手的是隆庆中兴的好底子,接手后又有张居正给他打了十年的基础,所以经济上可保无虞。在位期间,虽有几次战争,却都规模不大,对财政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也没有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百姓生活稳定,也就不出现民变之类的现象。

其次,万历年间自张居正去世后,内阁及六部官员相对比较稳定,阁臣、督抚与内官等之间虽互相牵制,但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朱翊钧虽不上朝,但军国大事一应还是要他亲自拍板,君威尚在。况当时辽东一带后金未成气候,所以国内局势稳定,内忧外患之困局。

待皇位到了他孙子朱由检手里,已今非昔比。经济上遭遇连年天灾,入不敷出。人事上党争日盛,官员唯党系利益是从,无暇顾及国家安危。天灾与庸吏结合,产生了风起云涌的农民造反,使朝庭顾此失彼,应接不暇。财政困难又造成无兵可用,虽有能臣骁将数次平判,但东方平了西方又起,终成燎原之势。后金努尔哈赤又借机煽风点火,宣布“七大恨”以励士民,并收拢人心,蠢蠢欲动。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朱由检纵勤勉克己,怎奈日薄西山,无力回天了。

dinglejuan

dinglejuan

崇祯皇帝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不到二十就掌握大权,心计有余而能力格局不足。正因为能力有限,导致许多事情的判断力不足,刻薄寡恩,经常受人挑唆而不自知。越是能力强、功劳大的人,越是猜忌不信任;越是那些只知道坐而论道,挑别人毛病的朋党腐儒,反而不吝名位。

崇祯尤其杀起能臣宿将毫不手软,虽然经常后悔,但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照杀不误。为什么后来北京陷落之时无人敢救,就是因为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杨鎬这些前车之鉴在前,一旦你带着兵将去救他,他一旦脱困,他周围的酸腐文人为了不让你独占功劳,立刻就会明枪暗箭的中伤你,而崇祯最能听进去这种挑唆之言,反而怀疑你的忠诚,你可能就会陷入不测之祸。这谁还敢救。

崇祯不同于明朝许多皇帝的是,他非常勤政,但可是他经常思路方向搞错,简单的事还能辨别是非,但凡牵涉广泛,需要大格局、大战略、大心胸的事情,他总是虎头蛇尾。开始给方面大员以很大的权力,随后就会被太监和文官挑唆着开始猜忌,然后就收权掣肘,到最后事情失败了,不检讨自己的问题和自己周围人的问题,全部推给具体办事的人。

其实崇祯朝还是有更多可用的人才,甚至是大才的人,但是遇上他这样的皇帝,也实在是不幸运。到最后,指责满朝大臣,“朕非亡国之君,卿等皆亡国之臣”,又把亡国的责任全推给别人啦!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