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评价崇祯皇帝?

最新跟帖
Z

Z

感谢邀请!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继承皇位,从自己的木匠哥哥接过来一副烂摊子。崇祯即位的时候明朝内忧外患。外有努尔哈赤的后金,内有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都是被崇祯逼反的。李自成本来为一名驿卒,崇祯为了节省开支,居然把驿卒裁撤了。李自成一下就失业了,没有工作的李自成只有造反啦!

朱由检每天勤勤恳恳,在位17年不看歌舞,不宠嫔妃。一生之中只有一个皇后、三个贵妃。但是崇祯皇帝是一个悲剧的皇帝,“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皇帝是替祖宗受过,明亡始于万历。

崇祯皇帝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导致他刚愎自用,17年换了51个内阁大臣,平均一年换三个。崇祯皇帝对臣子尖酸刻薄,让你半年平定反贼,大臣说好。半年到了,眼看就要平定了,还需要三个月,崇祯说你骗我,于是就把你杀掉。这怎么行呢?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崇祯皇帝杀死了自己的儿女,然后在梅山上的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行走中的白羊

行走中的白羊

大明王朝的终结,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崇祯帝不幸,承担了亡国的历史结果。因此,与其纠结于“冤不冤”,不妨问一句“可能不可能”。

大明王朝自从1368年创立,朱元璋手定各项制度,朱棣祖孙三代相继完善内阁制度,由此成为明朝三百年的祖宗成法。这套成法制度里,皇帝、文官、太监构成权力者主体,四书五经以及科举制度构成权力的逻辑基础,以农为主、守定故土的战略内敛则是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一祖宗成法,有效的防止或遏阻了中国政体内部的动荡和乱源,文官集团空前的团结一致,成为皇帝的思想工具兼行政工具,太监则旁逸斜出,成为皇帝防范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的制衡工具。虽然如此,但这套制度也压制了技术的创造活力和思想的突破可能。全部知识分子,都被禁锢于四书五经的道德藩篱中,不能自拔;四书五经仿佛是一座画在知识分子脑海中的囚牢,把一切再创造的可能都圈死在了里面;农业为主的经济,保持了经济的稳定性,却创造不出大量的资本;即便有资本,却也构不成一种运动的力量,形不成开放的气候,而只是一种葛朗台式、静止的守财奴资本。晚明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实在只是中国历史学家一厢情愿的梦呓而已。

祖宗成法,有如今日之宪法,神圣不可亵渎,实乃文官集团以及全部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样一来,四书五经所确立的轨范系统,以及这一系统所塑造的经济氛围,便成为皇帝也不能撼动分毫的铁则(对此,太监就更无能为力了)。于是,经济的停滞,政治的紊乱,内外威胁接踵而来,皇帝(太监)和文官集团为此互相较量,宪法逐步失效,终至于天下大乱,家破国亡。清朝入关,也没有什么新创造,不过是承袭明制,并将皇帝专制加强而已,其所加强的部分,恰恰就是明朝诸皇帝被四书五经所压制的部分(这一部分在明朝,原本属于文官集团)。

所以,最后一个结论:崇祯帝中兴大明,几无可能。

猴子

猴子

在我个人感觉,崇祯真不算什么明主。胸怀大志却短视多疑,多贤才却不尽用,勤政却多做无用功。

初继位没多久就把阉党干了,杀魏忠贤是没错的,但把阉党干死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后来又扶持身边的近侍,却有点力不从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剿个叛军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换帅。打个满夷却不敢竭尽所有去供给边疆。朝廷大臣也是一换再换闹得人心不稳。崇祯忠臣名将吗?不缺。但被他委以重任的臣子却得不到崇祯的信任。这是明主所为吗?

至于罪己诏,第一次下,群臣百姓会自责。第二次下群臣百姓会内疚。第三次下,我的陛下别闹了行吗?你罪己罪己,只见罪不见做不见改,何用只有?要是认错就能解决问题,还要军队干什么?这样做只能无端消耗朝廷信用,降低皇室威严。


大七

大七

朱由检出生后封号信王,17岁继位,在继位前,他从没有想到他这一辈子还能当上皇帝,他哥朱由校年纪轻轻就死了,这是他无法预料的,正是因为他是作为王爷从小培养教育的,所以在当上皇帝后,他没有从小没有受到帝王之术的各方面教育,在这方面为他以后当上皇帝后不管是在用人之道和处理朝臣关系上,埋下了很大的祸根,什么事情都是由着他的性子来!
他在位十七年换了十几个首辅,杀了几个抗金名将,如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等人,卢象升和孙传庭虽然不是经他手而杀,但却是他逼死的,关于他的性格描述,历史上已经说的很清楚,刻薄,自私,死要面子,急功近利,没有担当等等!

他一直不想当个亡国之君,拼命的维护着明朝这个风雨飘摇的大厦,但始终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于事无补,仍是挡不住明朝的灭亡,他勤俭节约,辛苦工作,无休止的开会上朝议事,但无论他怎么做,始终挡不了明朝灭亡的步伐,他爸爸爷爷老爷子,一辈子上朝的次数都没有他一个人多,说白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他能做的无非是延缓明朝的灭亡步伐,做的好了再维持十年八年,做的差了,早灭亡几年!

就如当年明月说的,一个王朝的建立到走向灭亡大底不过三百年,都逃不脱这个历史定律和魔咒,明1368年建国1644年灭亡,共276年,他已经气数已尽,谁也无法阻挡,一个没落衰败老态龙钟的王朝和一个冉冉升起朝气蓬勃的新生国家,自然不是对手!不远崇祯帝只愿大明王朝气数已尽,是谁也救不见了!

chen_8508

chen_8508

急功好利,志大才疏。唯一可称道者,不屈耳。然身不屈亡身,国不屈亡国。故毅宗之为君,求为守成之主,或可得焉。身遭乱世,夫复何言?

wimisroom

wimisroom

他太着急了,他的梦想压垮了他,也压垮了整个大明王朝

jaity

jaity

向来亡国之君,不是任人操纵的傀儡,便是荒淫无道的昏君,祟祯恰恰都不是,他皇权紧握还爱岗敬业,在崇祯同志十余年辛劳勤奋的工作中,大明朝完了。

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大明朝没完,他回来后又当了皇帝,万历懒的连朝也不上。天启皇帝天天躲在后宫做家俱,大明朝也在运转,偏偏我们努力工作的崇祯皇帝.....唉,去哪儿说理去。

崇祯一贯特征,用人怀疑,疑人还用。导致上下不能一条心。心存高远却能力不足,对李自成和皇太极的内外政策失当。李自成的志向并不是推翻大明朝做皇帝,以当时国力,皇太极也没有统一中原的野心,只不过想讨些便宜而巳。而一步步最终把李自成推上皇位,让清军得了天下,这些连李自成和多尔衮自已也想不到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崇祯自已造成的。

崇祯上吊和楚霸王抹脖子一样壮烈,从这一点来说,崇祯是个有气节的人。

小名二美丽

小名二美丽

勤政只是王朝兴盛的一个原因,万历虽因身体残疾三十余年不上朝,但国家政局稳定、机构运转正常;而崇祯点“太背”,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腐败、社会予盾尖锐;外部后金崛起,内忧外患之下,崇祯励精图治都上吊煤山了,更别说不干了。

阿月浑子

阿月浑子

崇祯,明朝第十六位,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统观崇祯一生执政生涯,有这么几个标签,可以拿出一述,

①勤政爱民

②铲除阉党

③用人不当

④亡国之君




我们逐条分析,解读一下崇祯到底可当得什么评价。

勤政爱民,

可以说崇祯是个非常勤政的君主,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上任十七年几乎没有享乐的时间,一直是披星戴月呕心沥血主持政务,每天天不亮就处理政事勤政到了几乎病态的程度,也算得在颇为爱民,临死还求侵略者:“有错全由他一人承担,勿伤百姓”

用人不当,

但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兴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没有直接关系。作为一名君主关键还是要会用人,要善于发现贤臣,更要善于用贤臣,信任贤臣,大胆的放权于贤臣,让贤臣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而崇祯在用人有着他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归下,有过全盘托出。崇祯时期毕竟没有名臣良将,一个袁崇焕,一个魏忠贤,他却都不能用,两人双双死于他手。

铲除阉党,

朱由检,继位时,年仅十七年,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他刚上任就铲除了权臣阉党魏忠贤,魏忠贤可不是什么好鸟后世往往用残暴,杀害忠良,目不识丁,无赖小人等等一些词汇来形容他。总之凡是负面的词汇都可以集于他一身!朱由检杀他算得上为民除害,可却因此加速了大明的灭亡,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魏忠贤能由一个小太监,一步步成为如今的九千岁,本身能力之强是完全不用置疑的,魏忠贤掌权前期,曾一扫万历年间的颓废之势,甚至大有光复辽东的趋势。

其次魏忠贤虽然臭名在外,但是他最大的能力就是会收税!另外魏忠贤虽然自己中饱私囊,但却没有给农民加过税,他深知点,只有在有钱人手里才能赚得更多的钱,

简单的说这是一个虽然有野心,人品也极差,却有眼光,能赚钱的人才,魏忠贤死后,掌权的一帮东林党人大多数是一些没有接触过社会底层百姓的乡绅巨贾子弟,哪里知道什么民间疾苦,整日除了修仙,空谈玄学,对百姓的生死根本不闻不问,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由检的用人不当。



亡国之君,

有人说,明朝亡于天灾,而非满清,崇祯之亡实属冤枉,这话确有一定道理, 自崇祯元年起,中国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几乎相当于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据历史资料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年大旱,水涝,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 ...

崇祯十三年,长江流域爆发水患,受灾最严重的江南地区沦为泽国;

崇祯十四年,全国大旱,各地庄稼颗粒无收;

崇祯十五年,多地爆发瘟疫,病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年年大灾,不是秋蝗就是大旱,饿的眼发红的灾民,还管你天王老子是谁,饭都没的吃,想活命,怎么办?造反,各省不断传来明变的消息,把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得头皮都挠破了,这谁顶得住?或许真的是大明气数已尽,最终在内忧外患下崇祯只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总结:

崇祯在有明一代,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衰亡的征兆在他出生之前早已初见端倪。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可惜自身能力平平,即没有识人的眼光、也没有用人的气量,更没有纳谏的气度,魂归煤山,最后愿为他的社稷殉葬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我要穷游了

我要穷游了

崇祯帝有志气没能力性格猜忌多疑,还被一帮东林党人大忽悠给骗了。上台除掉魏忠贤后,昏招叠出,忠臣良将辈出而不能用,大明江河日下。

但是,崇祯帝在面临最后关头却是一个有骨气敢负责任的人。是条汉子

小花驴

小花驴

昏君一个!明君怎么会尽干一些亲痛仇快之事!

窝心的笑

窝心的笑

崇祯狠毒有余但是智商不足

RadioHead

RadioHead

错误的时间干了一份错误的工作,生不缝时。

zhangyi

zhangyi

先说评价:我个人认为崇祯帝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要肯定他是一个勤政爱民的人。

从崇祯帝当上皇帝开始,明朝其实都已经像条破船一样到处漏水,距离沉没不远;崇祯疑心重,偏偏耳根子又软,上台就弄死了魏忠贤,大力提拨东林党人,什么都听东林党的,甚至把东西厂都关掉了,一个皇帝手上连吓唬朝臣的手段都没有,难道就靠官员自觉吗?

偏偏崇祯疑心病又很重,从杀袁崇焕就可以看出来:皇太极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把袁崇焕给弄死了,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就当的情况来说袁崇焕如果不死明朝也许就是令外一种样子了。所以说崇祯是一个好人,说他爱民如子也不为过,但却不是个好皇帝,因为好皇帝的素养他好像都没有。

lemon_cy

lemon_cy


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秋风萧瑟。偌大的衡州城(今湖南衡阳)兵马萧萧,鲜有百姓。衡州行宫外一大群文臣武将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疑问:66岁的吴三桂还能撑多久?

对此,吴三桂心知肚明。弥留之际的吴三桂内心痛苦万分,不断鞭问自己,“我吴三桂难道真会成为遗臭万年的汉奸吗?不啊!不啊……”

几声呐喊,万籁俱寂。

吴三桂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我一定会下地狱!”吴三桂对此毫无疑问。

也不知道在黑暗中走了多久,吴三桂看到前面有一道青色的大门。 “这难道就是阴曹地府?”吴三桂喃喃自问。

毕竟是一代枭雄,吴三桂也不畏惧,毅然推开了大门。

“呵,最后一位证人来了!” 大门推开的一刹那,无数双眼睛向吴三桂投来。

“他怎么会坐在那里!!!”

刚推开门的吴三桂一眼就看到一人披头散发的坐在凳子上,那人他太熟悉,虽然他已经死了34年,可那张面孔好似昨日才出现过一般。

“崇祯!崇祯!”吴三桂内心怦怦直跳,双腿几近不支,就要下跪。

虽然他已登基为大周皇帝,但在崇祯皇帝面前他已是噤若寒蝉。

“吴三桂就等你了,快来坐吧。” 吴三桂还没从眼前的震惊中反应过来,就被两位青衣小童扶着坐到一人旁边。

“啊!是你,洪承畴!”吴三桂发现坐在他旁边的那人正是梳着金钱鼠尾洪承畴。

洪承畴对吴三桂尴尬一笑,没有说话。

此时,刚刚让吴三桂落座的那位青衣人又说话了。

“如今,最后一位证人吴三桂已经来了,我们的辩论开始吧。”说完,看看了无比震惊的吴三桂。

就当那位青衣人说话的时候,吴三桂又看到了坐在洪承畴旁边的多尔衮、顺治……还有坐在他对面椅子上的崇祯、杨嗣昌、左良玉、孙传庭……还有坐在更远处的李自成、刘宗敏、李岩、牛金星、宋献策……“

啊!爹!圆圆!”

吴三桂看到大厅里坐着无数他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有他的敌人,曾经的敌人、皇帝、同僚、家人、爱人,他们都怀着不同的眼神看着他,有怒目,有痛恨、有嘲讽、有心疼、有泪眼婆娑…… “

第一个辩题是……”青衣人的声音收回了所有的人的目光,让吴三桂如释重负。

“明朝为何而亡?

第一道题,就请农民军代表先答吧。”青衣人面无表情的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农民军代表坐席。

李自成站起来说,“我叫李自成,想必大家都认识。我祖上世代为民,万万未生过反意,我也曾是银川驿卒,奈何朝廷裁撤驿站,失去了生计。然后我又去参军吃饷,又奈何长官克扣饷银,实在活不下去才起兵反抗朝廷。明亡,亡于贪官污吏横行!亡于不顾天下百姓死活!亡于亿万贫苦农民,不是亡在我李自成手里……”

刘宗敏忙站起来附和,“陛下说的是!我刘宗敏也是那般想的!”

一时间农民军代表席群声鼎沸,纷纷附和,“陛下说的是!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啊……”

“安静!”青衣人轻喊一声,躁乱一下子就停止了,显然所有人都很怕他。

“牛金星你本是大明举人,小康之家,生活本不困苦,你怎么说?”

青衣人问。 牛金星慌忙站起来作揖说,“学生牛金星,河南宝丰人,天启七年中举。学生本无反意,奈何受人诬陷,昏官欺诈,致使身陷囹圄,闯……陛下攻略河南……”

说到这里,牛金星偷偷看了眼旁边的李自成,李自成正冷冷的看着他,一脸鄙视,而刘宗敏,李过等人则恨恨的瞪着他,对面坐着的崇祯,杨嗣昌、洪承畴等人也一脸不屑。

此时的吴三桂已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静静听着他们在说什么,时不时的偷看一眼在场的有哪些人,心想,“这里难道就是阎王殿?并暗暗琢磨,问到自己,自己该怎么说?”

“牛金星你接着说!”

青衣人挥一挥袖子。

“是!”

牛金星再作一揖。

“陛下攻略河南,诚意相邀,学生见明朝气数已尽,天下大乱已无可避免,当时的大顺军秩序井然,常常开仓赈济百姓,有夺取天下之势,学生想风云际会,成就一番不世之功,拯救万民于水火……”

“屁!”刘宗敏再也忍受不住,站起来指着牛金星的鼻子大骂道:“你个蛇鼠两端,背信弃义的小人,说什么拯救万民于水火!”

“刘宗敏!”

青衣人不怒而威。

刘宗敏悻悻坐下,牛金星则满面通红。

多尔衮等人则冷冷看着这一小幕笑剧。

“我背叛大顺,实事万不得已……”

“说重点!”

青衣人狠狠的瞪了牛金星一眼。

“是!是!明朝三百年江山,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统治体系已然腐朽到极致,官民关系视同水火,上升之阶仅掌握在少数权贵手中,此举已伤天下士人之心,不仅普通百姓对朝廷充满痛恨,十年苦读的书生也对朝廷多有不满。学生认为,明亡,不仅失了民心,也失了士人之心。”

牛金星说完,坐了下去。 此时现场一片寂静。

青衣人又说,“李岩你本是官宦子弟,世受皇恩,你怎么说?”

崇祯此时坐了坐身子,显然也很想听听李岩怎么说。

李岩站了起来,气度不凡的神采中充满了几思哀伤。

“中州大乱,民不聊生。李岩世受皇恩本不想反明,仍对大明多有奢望,希望又朝一日能海晏河清,还百姓朗朗太平。然大明国运一天不如一天,天下大乱似乎已无法避免。时常李岩会想,然天下乃人民之天,不是朱家一族之天下,倘若李自成能给百姓太平生活,又有何不可?李岩认为,明朝之所以亡,不仅仅亡于贪官污吏横行,更亡于严重的土地兼并,亿万百姓几近皆无田产,一家生死往往一朝一夕之间,十三省处处是藩王,处处是藩田,公产、土地兼并已到极致,富着巨富,贫着巨贫。然国家赋税皆出民,而不出于王,然民几无土地,何有赋税?然还层层剥削,稍遇天灾,则必死无疑矣。”

说完,李岩也不看满眼愧疚的李自成,眼含泪水的坐了下去。

李岩一席话,让现场人人低头暗暗思考,坐在旁观席位明朝藩王们的白净面皮上则渗出了层层冷汗。

“现在请明廷代表发言。”青衣人说。

崇祯本想先听臣僚如何言对,但他也知道,倘若他不说,没人敢先说。 崇祯站了起来,整理一下散乱的头发。

“朕十七登极,十七年来兢兢业业,宵旰图治、朕本不是亡国之君,奈何诸臣误朕!”崇祯说着环视了一眼坐在他身边的大明朝臣,臣僚们都不敢望他,把原本低着的头,低的更深了。 “

十七年来,朕很孤独,亡国纵然悲痛,何尝又不是一种解脱?”

说着崇祯放声痛哭起来,似乎十七年的委屈一下子爆发了。

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等人看崇祯痛哭,一时无法自制,也跟着哭了起来。

多尔衮则面带讥讽的看着流泪的洪承畴,李自成等农民军将领也静静地看着崇祯,他们内心都知道,明亡并不全是崇祯之过也。

“十七年来,朕一直有三个敌人,一是越剿越多的流贼,二是虎视眈眈的关外东虏。三是只知门户侵扎的群臣。群臣武将对内剿贼不肯用全力,直至养虎为患一发不可收拾,对外惧敌,往往不战而逃,致使大局糜烂,终酿亡国之祸!岂非我崇祯之责呼?”

说完,崇祯放声大哭。 崇祯的痛哭感染了现场很多人,就连吴三桂也心怀感伤,他深知崇祯待他不薄,而自己却屠戮明朝宗室。

青衣人待现场气氛缓和说,“杨嗣昌你有什么话说?”

杨嗣昌虽然还未能从崇祯的讲话中缓过神来,但作为明末大明朝廷的重要参与者,杨嗣昌确实有话要说。

“嗣昌身为天子督师,剿贼不利,致使大祸滔天,臣之责也。”

杨嗣昌说着向坐在旁边的崇祯深深作了一揖。

崇祯深知,剿贼不利非杨文弱一人之责,崇祯对杨嗣昌微微点点头,表示会意。

“嗣昌认为,明之亡,因有三。一是天灾延续近二十年,陕甘大旱,河洛蝗灾、江淮水患、寒流、瘟疫、鼠疫肆虐,致使国家处处破烂,百万百姓聚拢为贼,然天祸如此,岂非人力可逆也?二是朝廷政策失当,对内剿扶两失,对外和战不定,空失底定之机,乃至回天乏力。三是武将只知拥兵自保,往往不战而退,纵敌只为自保,倘若上下视听,何愁流贼不灭!”

说着,杨嗣昌狠狠地瞪着坐在不远处的左良玉,贺人龙等人……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