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seaboyyuan

seaboyyuan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谁舍得斗将啊,再说绝大部分将帅都是贵族,那个贵族会亲自下场拼杀

离会

离会

不单挑,比战术

明月

明月

如果能够斗将,那还征兵干嘛??打仗就是群殴,主要看谁家人多,又不是拍电视,还斗将,,,斗给谁看?

emilychang

emilychang

很少 大部分不存在

四季果

四季果

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事实上,历史上两军对垒基本上是没有单挑这么一个环节的,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就是项羽和孙策。当年项羽想跟刘邦来一场单挑直接定输赢,也省得双方战士再打来打去的了,当然,这个话是项羽提出来的,而刘邦自然是不答应的,除非刘邦傻了。

隋唐时代讲求的是“出将入相”,所以那时候的男儿都希望的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时代,尚武之风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同时唐朝非常重视骑兵,而凭借骑兵的机动能力,屡屡可以冲击敌人的阵型,唐代作战经常“以轻骑扫除群雄”。

唐初以来集结列阵的作战方式开始流行,如果交战双方的兵力相近,很难在战场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于是,一种在战将之间流行的对决方式蔚然成风,成为冲锋陷敌前的序幕战。 从两方对垒列阵,然后作出邀战与迎战,再发展至彼此大军合战。

比如,在五代梁晋交锋之时,梁之将帅明知晋军好战,多采持重策略,刻意回避。为了能够达到冲击敌阵的效果,李克用和李存勖手下大将周德威等人屡屡采用“挑战”的方式先于对方大将进行对决,在进行混战。 周德威也在数十年的作战时间里,屡次在斗阵中取得胜利,为晋军最终的获胜做出贡献。

当然后梁也不乏斗阵的大将,比如朱全忠魔下的王彦章、寇彦卿、葛从周和张廷寿等,都是非常善于在阵前单挑的大将。

项羽很是生气,骂刘邦懦弱,到那时刘邦就是不为所动,反正刘邦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项羽很气刘邦的不按套路出牌,还是派大将出战,结果被刘邦安排的善射的人射死,项羽遇见刘邦这种不按套路的人真的是要气疯了,直接自己亲自出山,直视射箭的人,把射箭的世界看怂了。不过,这场单挑到底是没成。

虽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军如张飞、赵云等等的象征意义和领头意义很重要,他们有时候的冲锋是激励士气的做法。但其实真正的大将是不会随便把自己置于这么一个危险的境地。 因为在古代战中要是将军战死了,基本上就代表着战争的彻底失败。

所以一般来说都会保护将军,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同时一旦将军战死,军队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将军,整支军队就会指挥不灵,这也是为什么将军不能战死的首要原因。 能有效保护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己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

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了。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一定要用个人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但是也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骑兵将军,一般骑兵将军是需要带队的,主要是因为骑兵移动速度比较快,只有一起移动才能确保战术的传达与运用。

同时主将通常在「中军」,不是「稳扎末尾」。主将在,将旗在,意味着即使战败,也能有战败的方式后退,而不是「溃败」。骑兵追杀溃败的军队轻易义举,所以主将必须被保护,才可以确保军队还有撤退的能力。同时每一个战败或战胜后活着回去的将士,都是军队宝贵的财富,历练过阵仗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轻易战死的将军,只能说是匹夫之勇,重新收拾重头再来,才是真正合格的将军。

作为现代的我们,单挑定胜负这种方式是十分草率的,但是也因为这种草率的方式减少了很多的伤亡。大家知道的单挑事件多数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而仔细一想,《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人物的传记,而并非是历史事件本身,这也就造成了武将之间的对决的吸引力大于敌我双方混战的本身的吸引力。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单挑的事件就被夸大,夸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单挑的次数,而另一个就是单挑的结果对整体战争的结果影响程度。

单挑是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符合战争的逻辑,这种方法也过于滑稽。还有大家都会疑惑的一问题就是,单挑的结果算数吗? 这个问题主要是取决于武将的想法,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和自己的名誉。

其实想一想,如果当自己一方有绝对实力优势时,因为单挑而输掉战争,无论是害怕皇帝的怪罪还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位将领都是没有办法交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单挑为什么会比较少的原因。

庐州D炭

庐州D炭

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军阵前,先是将领单挑,获胜的一方士气大振,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是比较少见的,像“温酒斩华雄”“斩颜良”等情节,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真实的情况是,华雄是在阳人之战中,被孙坚击败,在此战中华雄被孙坚斩首。

白马之战中,颜良先是被张辽和关羽率军击败,正在整军撤退时,被关羽望见麾盖,关羽策马冲到颜良身边,将其斩杀。

这些演义中的斗将情节,在历史上都并没有真实出现过,但是并不表示“斗将”的情况在古代没有出现过。

楚汉之争中的斗将,项羽一箭射伤刘邦

汉高祖四年,刘邦夺回成皋之后,与项羽大军在广武对峙,两军相持数月,难分胜负。

项羽就在汉军阵前叫阵,要与刘邦单挑,刘邦又不傻,知道自己单挑肯定打不过项羽,出去就是送死,自然不答应。

于是项羽派出壮士,出阵向汉军挑战,汉军中有善于骑射的楼烦人出阵应战,楚军的壮士向楼烦人挑战三个回合,楼烦人张弓搭箭,将其射杀。

项羽看到后非常生气,披上铠甲,手持大戟,出阵挑战,楼烦人准备张弓射项羽,项羽怒目而视,大声斥责,楼烦人惊惧,不敢看项羽,手抖的不敢放箭,退入汉军的壁垒之中。

刘邦得知是项羽出阵挑战后,出来与项羽对话,刘邦的泼皮劲上来,没一阵把项羽说得大怒,要和他单挑,刘邦不答应项羽,于是项羽暗中用弩箭射伤刘邦,汉军退入成皋。

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在长期对峙中,出现的“斗将”情况,是正史中详细记载的一次斗将故事,这说明在古代长期的战争中,“斗将”这种挑战是真实存在的。

史万岁立功赎罪,斩将吓退突厥可汗

隋朝开皇三年,隋文帝派遣窦荣定率领三万步骑大军,从凉州进攻突厥,隋军与突厥阿波可汗率领的大军在高越原对战。

此前因为尔朱绩谋反,被牵连发配敦煌戍边的史万岁,投入窦荣定军中,请求立功赎罪,窦荣定知道他骁勇善终,就接纳史万岁进入军中。

因为高越原处在沙漠边缘,隋军士卒饥渴难耐,只能刺伤马匹,取马血解渴,所幸很快天降大雨,隋军士气高涨,一鼓作气,多次击败突厥大军。

战场环境限制,隋军不能久战,于是主将窦荣定就想出了一个“斗将”的办法,派人告诉突厥可汗:“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突厥可汗派出一名骁勇的将领出阵挑战,隋军派出史万岁应战,史万岁纵马冲杀过去,击败突厥勇士,斩下敌将的头颅返回,突厥人害怕史万岁的勇猛,不敢再次作战,与隋军订立和约,退兵返回草原。

薛仁贵的“三箭定天山”,一人单挑多人的“斗将”

唐高宗龙朔元年,位于天山一带的九姓铁勒叛乱,唐高宗派遣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率领大军前往平乱。

郑、薛二人率军赶到天山后,九姓铁勒出兵十余万抵抗唐军,其首领派出数十位勇猛的骑士来到唐军阵前挑战,想给唐军一个下马威。

薛仁贵单骑出阵,连发三箭,射杀敌军挑战的骑士三人,其余的骑士惧怕薛仁贵的神勇,纷纷下马请降。

由此唐军士气大振,九姓铁勒士气低落,薛仁贵乘势率领唐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薛仁贵担心其再度叛乱,尽数坑杀投降的九姓铁勒士卒。

“斗将”一种贵族战争礼仪的保持形式

古代战场上,“斗将”这种形式一直都是有出现,虽然不普遍,但一直到南宋时期的宋金战争中,都有“斗将”的记载。

就如同刘邦与项羽的对峙、隋军与突厥对峙,这也成为了两军势均力敌,一时难以分出胜负,但又不好再坚持下去,一种相对较为体面的结束战争的形式,毕竟即使输的一方,损失也在承受范围内。

“斗将”这种形式,更像是春秋之前,贵族战争礼仪的遗留形式,交战双方遵循了最传统的贵族礼仪,也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强者为尊的传统。

在春秋时期,战争是讲究礼仪的,交战之前,双方要下战书,约定作战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对方有事不方便,挂起“免战牌”,就不可再战了。

在战场上交战时,也是讲究礼仪的,不能瞎胡打,基本的作战单位是“一乘”,一辆战车,配备二十余名步卒,代表一个最基本的贵族单元。

其中,战车上有三个人员,御手负责驾车,是贵族的家臣,射手是贵族本人,戟手是贵族的副手,一般是亲信家臣担任,随车作战的步卒,都由贵族的奴隶充当。

在交战时,战车上的人只能打战车上的人,战车下面的步卒只能跟对方战车下的步卒交手,战车上的射手与对方射手交战,戟手与戟手交战,胜负主要看两个贵族射手的交战成果,不能乱了规矩,乱了就叫“礼崩乐坏”。

如果打不过的话,可以逃跑,失败的一方跑五十步,就可以了,表示认输,获胜的一方,也只能追出五十步,表示已经获胜了。因为春秋之前,因为贵族之间的亲属关系比较近,所以打仗也都是遵守礼仪,点到为止。

一般的交战都是约定好地方,赢者获得想要,失败的要大方接受,所以春秋之前是很少见到攻城战的,因为在野外的交战就已经订好了,输的城池必须交出来,逃回城里死守那是破坏规矩的表现,大家都不会容忍的。

进入春秋以后,贵族之间的亲情就比较淡薄,利益成为争夺的核心,都开始耍赖了,打仗也开始下死手,不讲规矩的行为越来越多,大家也都习惯了,所以推崇周礼的儒家,把春秋又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大家都不讲规格了。

但是这种类似于战车时代贵族交战行为的“斗将”却被保留下来了,此后在古代战争中,多次出现斗将,斗将的结果大家都会接受,其实很多时候,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你要是死皮赖脸不承认,可能对方也拿你没办法,当然了这样会很影响士气。

这不仅仅是华夏这种曾经有贵族战车时代的民族的特有形式,很多从原始部落时代,过渡到奴隶时代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也有这种形式,斗将这种形式更接近于动物的决斗争夺两地。

比如雄狮争夺狮王,获得狮群的领导权和领地的所有权,所以说斗将这种形式,更加接近人类最原始的以强者为尊的意识,这种意识传统,从古至今,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不爱吃草的牛牛

不爱吃草的牛牛

演义里的事,不能当真。

'*ashshi*'=)

'*ashshi*'=)

看看NBA就知道了,既有团队也存在单挑,要不然NBA没有巨星,古代没有能将

hblfxyj

hblfxyj

一个两千年前就写出孙子兵法的民族,居然还有大量的人迷信战场单挑,都是演义惹的祸。单挑这种事在几千年里肯定有,但绝对是极个别现象,没有借鉴意义。

一、就个人来说,单挑违背人性。主将就算英雄人物,也不会不惜命吧,领兵数万放一边不用,自己单人匹马上去单挑?拿自己的命玩呢?!

二、必须对阵两方将领都同意,才可能出现单挑局面。如果真象演义里说的,一吕二赵三马,实力都清清楚楚排好了,那排位低的为什么要应战?得了抑郁症不想活了?

三、在主君的立场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老子辛辛苦苦省吃俭用给你攒了数万人马,交给你带出去,是对你最大的信任,你不好好的排兵布阵,小心应对,自己上去单挑?你玩过家家呢?

四、实力能解决的战争,为什么要寄托在个人身上。我带兵五十万,你带兵五万,从形势上说,肯定你更愿意通过单挑来解决问题,但我为什么要接招?我这五十万部队是纸糊的?

大馅饺子

大馅饺子

古代行兵打仗讲究士气,两军对垒,双方各派将领出来,既可以打击别人的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

这就像找了一个打头阵的,想试探一下深浅,然后再看看实力。

很多小说,演义里都有这样的情节,两军交战,出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说来者何人,然后对方立刻报上自己的名字,但是这只是开胃菜,还没有进入正题。

小说里的故事当不得真实,真实的战场肯定不会如此简单。

特别是《封神榜》中多有这样的情节,大家往往看到两军交战,总是先派一个人打前锋,然后有一方主将输掉后,好像战役就基本结束了。

如果是这样,那就小看战争的意义了。如果古代战场是那么容易定输赢的,还要什么《孙子兵法》之类的实用技术,派几个武艺超群的人去就好了。

在东汉以前,马镫、马鞍等等还没有问世,军队也没有过多的马匹,还是以步兵为主,将帅的主要职责是用旗鼓等方式指挥军队,很少需要亲自冲锋陷阵。

所以小说家言,只能半信半疑。东汉王朝建立以后,战争模式出现了重要转变,即在战术上出现了骑兵集团冲击敌人步兵方阵,为了适应这个战术,必须要有将领亲自参与骑兵冲锋,从而随时随地指挥出于高速奔跑的骑兵。

所以,三国期间出现了一批骑兵将领,如吕布、孙坚、公孙瓒、马超等。

但骑兵将领的目的如前所说,并不是为了与对方骑兵将领单打独斗,而是率领本部骑兵冲击敌方,达到冲垮敌人阵列的目的。

斗阵也是为了鼓舞一下士气而已,对战争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sunhil

sunhil

不存在,这种现象只在电视剧中存在,在古代打仗都是直接短兵相见,根本不会浪费时间。

BIANKE1990

BIANKE1990

是的,这叫礼仪

快乐使者

快乐使者

有记载的是看小说演绎,斗将是君子之战,多发生在春秋以前周天子时期,那时候打仗不灭国,是诸侯争霸,都是周天子的子民后裔,属于家事,后来到战国时期,出了个孙子,打仗就没有章法了,

悦嘉安来

悦嘉安来

冷兵器时代,打仗打得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战”。

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曹刿的“一鼓作气”等等,这些著名的战役,将领都充分地将“心理战”运用到了极致,其目的,是打击敌人士气、助长己方士气。

在古代,双方都没有坦克大炮飞毛腿,所有的战争都要凭人肉冲锋。

如此一来,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弊端,即,有的士兵勇猛无比、有的士兵见机行事、有的士兵胆小如鼠……胆大的已经冲出去了,胆小的还在磨磨唧唧,寻思着到底要不要找机会开溜?

人性如此,作为带兵的将领也很为难啊!总不能在那些不愿冲锋的士兵后面,站一排监官,将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统统砍了吧。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点燃胆小的士兵的斗志。

点燃斗志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武将单挑,也就是俗称的斗将;在古代,武将单挑还有个很文雅的名字,叫“致师”。

周礼》记载:

"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

意思是:致师的目的,是提升己方士兵的斗志;古代那些有名的战斗,都会在开战之前,选拔己方威猛的士兵与敌人单挑。

如今的打仗,通常是宣战书扔过去,两边抡拳头就开始打了;比较阴险的,比如说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根本连宣战书都没有递送,就直接开打。打到啥时候为止呢?锤到一方认怂为止。

如果对方一直不认怂,那就一直打。

先秦时期(春秋时期以前),即,还流行致师那会儿,战争更像是贵族间的游戏。

为什么会说那会儿的战争像游戏呢?

简单来说,先秦时期的战争,几乎就是自家人打自家人(都是炎黄子孙、周天子后代),往上数几辈儿都能找到同一个祖宗。打仗的这些王啊、侯啊、士啊,多多少少都有些血缘关系。

俗话说,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既然都是自家人,就没必要打得血淋呼啦,到时候让四夷蛮人趁虚而入。打又不能真打,那就只好吓唬吓唬对方了。怎么吓唬呢?就好比两头猩猩一样,谁的肌肉更发达,谁就获胜,放在人类身上,就是“斗将致师”。

于是,就有了这样神奇的战役——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翻译:周武王让姜子牙带着一帮壮汉迎战商纣王,并让其中块儿头最大的壮汉去致师;商纣王带的人虽然很多,可是大家一块,哇哦,敌人好强大哦!就纷纷丧失斗志,甚至想跟着周武王混。

仗还没开始打呢,下面的小兵就想跳反!

可见,致师对于鼓舞士气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原有经济体系(奴隶制)的瓦解,大量底层老百姓参军,一下子就打破了那种“礼尚往来”的打仗方式——即,过去,只要认怂就行;现在不同了,一定要打到你认怂,乃至打死。

“致师”鼓舞士气虽然没有彻底被丢掉,却成了“公鸡亮羽毛”,以显示自己斗志的一种方式而已。

新唐书》中就曾记载了“致师”的场面:

“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翻译过来就是: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拿着“矟”、骑着马,飞快地从敌方阵地跑过,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着示威。

想来,现如今的小地痞们打群架,也会先“致师”呢——

—“你瞅啥?”

—“瞅你咋地?”

AgLuベ

AgLuベ

说白了当我知道对方武将是马云的时候。当然要冲出去叫嚣单挑,羞辱对方加鼓舞士气。对方武将是泰森的时候必须要嘲笑对方是匹夫之勇了

小渔24

小渔24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