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___沛哥儿

___沛哥儿

没有。你是受了《水浒传》的误导。

appleliaojx

appleliaojx

存在……不过在宋朝之前,确实发生过许多武将单挑的故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在军中服役的军人,大多都是被抓来充人数的壮丁,而非真正接受过训练的军人。许多人上了战场,也不会拿起武器战斗,有些人甚至会在大敌来临之前丢下武器逃跑。武将单挑由于双方的军队都是如此,为了以最高的效率决定战争胜负,双方便会派出一名主将进行单挑决斗,以此来决定输赢。只是这种武将单挑的情况,并不会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出现,往往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局部战斗中,才会出现武将与敌军将领决一死战的画面。

下一站,稻

下一站,稻

在不少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古人打仗的流程一般都挺套路。

大致就是己方武力值爆表的大将出阵挑衅,找人单挑。随着谩骂、辱骂的不断升级,最后对方阵营里总有不长眼、不服的小哥上来迎战,双方你来我往,交战几个回合后,己方大将“唰”一刀劈下之后,对方便被劈落尘埃。

随后,胜利的一方大将往往会再秀一个拉风的挥刀技,身后的兵卒们一看这个暗号,便打鸡血一般兴奋地喊着“冲啊”,无畏地冲杀了过去。

一人决定一场战争,让人不禁感慨,名将往往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那么斗将这种打法在古代真的存在吗?有,但没这么夸张。

太信,你就被坑了

大家之所以会对古代战争有如此的概念,是因为国人对《三国演义》中的单挑桥段实在是太熟悉了。

不管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吕布虎牢关单挑十八路诸侯、还是许诸裸衣斗马超,整个《三国演义》给我们灌输的一个概念就是,古代的仗就是这么打的,阵前单挑,谁的将牛,谁就能打胜仗。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呀,小说首先要求就是看着爽,突出个人,强调英雄主义。这样你才能在热血沸腾中记住书中繁芜的名将,否则按照史料来写:蜀军克之,魏军攻破之,那谁还能记得住名将的风采。

但好看归好看,真假可就不一定了,毕竟罗贯中这种书贩子,在深度加工史料时,可是没有多大心理负担的。

而陈寿写《三国志》时,他就不敢走这种缥缈的风格。

整个《三国志》里,除了吕布单挑郭汜,孙策PK太史慈之外,很少再有单挑的记载。这也客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斗将风行的场景,可能是有问题的,过于相信,很可能会被坑。

不过,历史上偏偏还真有笃信之人,《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东亚文化圈里影响深远,特别是日本民众,对此书更是痴迷非常,以至于有些武将们就真的以为中国古代打仗就是这么个流程。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策划日本入侵朝鲜,刚刚踏上朝鲜领土的日本将领遇到了明朝李如松将军率领的辽东铁骑。

带队的日本将官恰巧就是个三国迷,当其看到中国军队之后,便策马出阵,对着对面的辽东铁骑叫嚣道“谁敢和我一骑打?”

这里所说的“一骑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单挑的意思,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日本将领这一嗓子吼完,对面总该有个应战的吧。

然而,令对面日军目瞪口呆的是,明军回应日军单挑的动作是,一顿火铳,顿时将叫嚣单挑的日军将领达成了筛子。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恰恰就是如此骨感。

那么古代什么时候会出现单挑这种行为呢?这就要说说斗将的雏形,致师了。

古代的单挑,致师

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为之威武以观敌。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之上,军队的士气很重要,这就跟俩人掐架一样,谁先怂了,那这架输赢也就注定了。

为了鼓舞士气,在两军对垒之际激发己方将士们的斗志,沮灭对方士气,军队往往会派出勇士出来致师。

而这里的勇士可不是个人的单挑, 而是一个团队。春秋时期,战车是战场上的大杀器,因此,致师往往是一个战车团队。

致师的规模一般是三人,车左,车右,御者,通俗讲就是一个司机,俩战士。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一般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的,战前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裹上厚实的皮革,罩上铠甲,全副武装到位,车上的两个战士手持长戈,有多长呢?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样子,这么长的家伙伸出车外,戈这个东西像矛又带着镰刀形状,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钩,借着战车的冲劲横冲直撞。

一般来讲,前面的战车开道,后面的士兵紧跟补刀那些跌倒、受伤的敌军们,因此战场的情况往往是战车领着士兵冲杀,很是拉风。

而后面的士兵也是本着战车不倒我不跑的原则,胜则跟上补刀收获军功,战车倒了就一哄而散,四散逃开。

在春秋时期,小团队形式的致师占据主流,直到后来秦汉时期,骑兵逐渐代替战车,致师团队才变成了骑将单挑。

不过这个时候的单挑就有些一厢情愿了,早先致师还是战车团队之时,不管对方愿不愿意你都可以一头扎进去,毕竟盔甲裹得严实,武器超长。

但骑将单挑,对方倘若真不愿意,非要硬冲的话,分分钟就被对方射成刺猬。

从历史上看,单挑的效果也都不理想

当年吕布约架郭汜,郭汜脑子一热,就答应了,成为了正史当中,唯一与吕布PK的将领。

郭汜被吕布捅了之后,全赖亲军拼命将其救下,这以后,郭汜是再也不敢玩这么冒险的动作了,后续大军一口气围了长安十几日,最终逼走吕布。

此时的单挑,多限于主将的个人冲动,遇到个对方不喜欢玩刺激的,那就没戏。

比如当年项羽约架刘邦,对方就很鄙视地拒绝了。

大家从战火里走出来,好容易混到领导层了,怎么能说冲动就冲动呢,冲动是魔鬼,冲动要人命。

因此后来的大将多在中军大帐之内,排兵布阵,身边有着亲军护卫,很少有人真去一线找人单挑的。

毕竟一个人混到大将,不容易,担着全军的安危,哪能那么容易,轻易给别人送人头呢?

碧云

碧云

将领先单独打斗的战法应该是存在的,古代战争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多的是讲究近身对战,那么对双方的士兵心里素质,个人技巧,战场气势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将领的单挑可以了解对方的实力,战胜方可以提升己方士兵信心,我觉得三国演义里面的武将单挑场面是存在的

麥麥麥麥

麥麥麥麥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真的是会等双方站好队之后,再开始打仗的,但是主将单挑无论在春秋时代还是其他时候都不过是个例。

下面我们先说说是什么时候,双方打仗会等对方列好队形再开始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时期是被我们称作春秋时期的。这段时间周王朝的权力逐渐减弱,各地强大的诸侯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春秋包括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但是虽然春秋时期十分混乱,他们打仗的方式却很有意思,就是上面所说的双方会等对方列好阵型,然后才开始打仗。

首先,在春秋时期打仗的不是普通的平民或者是奴隶,而是贵族中最下层的战士,他们被称为“士”,也叫战士,所以那个时候,战场还并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呢。而那些普通的平民和奴隶的工作,在战时就是侍奉好这些战士就行了。

春秋时期,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做“礼”。双方如果要开战的话,会事先下好战书,约定好时间和地点,双方也不会提前去约好的地方埋伏什么的,同时,在战书上的用语也充满了礼仪。

并不会说我看你不顺眼,就要揍你这些话,而是带有商量的语气,比如我们能不能打一架这样的。很有意思吧。

等到了约定好的时间,双方会带着数量相同的兵马到达约定的地点(为什么数量要相同,因为需要每个人都有对手,不能出现以多欺少的情况),这个时候双方就会摆出自己的阵型,比如你是一字长蛇阵。我是二龙戏珠什么的,不管谁先摆好阵型都不能先动手,一定要等对方也完成自己的战阵之后才能开始。

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多的兵种,什么骑兵步兵啦,都是用战马拉着的战车,双方就位之后,就会开始击鼓,然后战士们驾车冲锋,冲过去然后再冲回来,主要击打打的也不是对方的士兵,而是乘坐的战车,一直到一方战车支撑不住败退,然后胜利者可以追击一段距离,但是不能超过五十步的距离。还有就是如果活捉了对方的士兵,如果是有白头发了,就需要把他放回去,这叫以礼待之。

但是这种打法还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后来就慢慢的消除了,不再出现在历史舞台了,毕竟打仗都是因为涉及到两国利益而且出人命的大事,不得玩笑。

有没有双方主将在阵前单挑的时候

我们在电视剧或者演义小说的时候,经常能看见双方主将阵前单挑,比如温酒斩华雄啊,三英战吕布啊还有岳飞枪挑小梁王等等的故事,但是这大部分都是小说的一厢情愿,完全是为了吸引读者目光的做法,当不得真。

但是确实也是有过主将单挑的时候存在的,比如三国时期的吕布战郭汜、太史慈单挑孙策,还有唐朝时期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战负伤被擒最后导致十五万大军瞬间瓦解。这就是后来几乎不会有主将阵前单挑出现的原因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一旦开战说明双方已经达到不死不休的程度了,如果再有主将在双方阵前打仗,那不是给对方可乘之机吗,你知道对面有没有神箭手一下子射死你啊,毕竟能当上主将的人都是国家的宝藏男孩啊。

而在明朝时期,就有一个日本人看中国小说入迷的人,这个日本将领在和明朝对阵的时候,单枪匹马的冲到阵前大喊“谁和我一骑打(一骑打就是单挑的意思)”。明军还以为他是个神经病呢,一顿火枪就把他达成了筛子。

结语

虽然历史上出现过双方列阵打仗,还有主将阵前单挑的事情,但是却只是占据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并且那些为数不多的单挑也应该都是提前约好了的,并不是真的一直如此,双方真实的冲杀才是古代大战的主旋律哦。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

leiacat

leiacat

有多少被弓箭手射死多少!

绿-莜-莜

绿-莜-莜

是,但后期因参战人员多,战争规模大的情况想下,大将单挑的情况就相应减少了。

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01

关于古代打仗时,武将阵前单挑决胜负的现象,相信不少朋友是通过一些古代战争影视作品或者《三国演义》中了解。特别是小说《三国演义》,武将阵前决斗在罗贯中的浓墨重彩之下,让观众看的如痴如醉,正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于万军中取颜良文丑首级、张飞与马超大战二百回合等等。

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完全是作者为了使作品内容引人入胜而故意添加的。因为古代一场战争所投入的兵力一般是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不可能仅仅靠将领单挑取胜就取得战役的胜利,这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只不过武将单挑也并非没有存在过。

02

在春秋时期,武将单挑的现象就曾出现过。当时用来战争的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有三个人,而主将收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辅助性武器居右,在中间的则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三个人和四匹马都会裹上皮革,罩上铠甲,全副武装,这样在冲锋陷阵时,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而将领们所持戈的长度大概是人体的三倍,戈头既像矛、又像镰刀,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在作战时无论对方召集多少人,战车驾驶员都会朝敌军中人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击,而战车上两名将领则挥舞着长戈就如同在割稻草般,敌军如同草芥,瞬间大批的翻到在地,而战车后面紧紧跟随着大批自家军队。

只不过当敌军也有战车时,比的就是谁的驾驶技术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加高强,于是战争就演变为战车与战车之间的较量,将领与将领之间的过招了。在古老的战车时代,如果某方乘着战车的将领战死,那么其兵众便会作鸟兽散,两军胜负自然也就知晓了,这就是最古老的武将单挑模式。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武器越来越先进之时,将整场战争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指挥官的位置开始越来越往后移,充分发挥其指挥的作用,因此武将单挑的现象也就逐渐退出了舞台。

ludi137

ludi137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春秋战争礼仪,其中第一条就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第二条就是不鼓不成列;第三条是不追逃兵;第四条是战场上见到对方国君要行礼。

打仗等对方站好队再打,就是春秋战争礼仪里的第二条,即不鼓不成列,意思就是说,打仗一定要等战争双方摆好阵型再开打,如果对方阵型还没摆好,另一方不能开始攻击。除此之外,如果战事正酣,一方打累了,也可以随时叫暂停,休息过后,双方再继续接着打。

左传》里曾经记载过一则这样的故事。

公元前638年,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宋国和楚国两国约好在泓(泓属于今河南地区)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战争。

当时宋国的军队比楚国的军队先行到达泓这个地方,于是早早的便列好了队形,只待与楚军大战一场。然而,此时楚国的军队才珊珊来迟,在宋军严阵以待的时候,楚国的大部分部队还在慢悠悠的过河。宋襄公的手下纷纷请战,宋襄公不许,过了一会儿,楚国军队全部度过泓水,但尚未摆好队形,宋襄公的部下再次请战,宋襄公依然不允。

一直到楚国军队摆好攻击队形后,双方才开战,最后以宋军大败而告终。

宋楚战争结束后,国人怪宋襄公不尽早攻击,宋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君子作战,不打受过伤的人,不俘头发斑白的人,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我即使成了亡国之君,也不愿意攻打还没有列阵好的敌人。

这就是春秋战争礼仪,这就是宋襄公,这就是不鼓不成列。

除此之外,春秋战争礼仪还要求,不逃兵追。

大家都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春秋时期,因为春秋战争礼仪规定,逃兵一旦逃出五十步,另一方不得再追。所以,在战场上如果战败了,你跑五十步和跑一百步是一样的,都可以摆脱追兵的骚扰,这个时候你是打算先睡个觉还是准备发个呆都是没人管你的。

到了战国,战争双方就不再遵循春秋战争礼仪了,战争中开始出现各种尔虞我诈,战争不再以强弱分胜负,而是以最终的胜负分强弱。

至于说打仗双方以主将单挑形式来定战争胜负,多出现在民间演义小说里,事实上历史中并没有几个这样真实的战争案例。

可否可否

可否可否

存在过。

但不是三国演义之类传统历史小说这写的那样。小说话本中的斗将,其实是受戏剧的影响。古代的小说家,同时也是剧作家,他们写小说,也写剧本。在舞台上,如何表现两军对垒?舞台就那么大,怎么办,只好安排主将对打,于是就出现了斗将的桥段。实际的战争中,这样的斗将其实是不存在的。

但为什么又说存在过斗将呢?原来,斗将是西周和春秋时期贵族战争规定的战争礼仪。战国时期,不在讲究战争礼仪了,斗将也就消失了。

斗将的正式名称叫“致师”,就是向对方致敬的意思。说是致敬,其实还是炫耀己方的武力。当然,斗将的方式也不是两员大将对杀对砍,而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样式,出战的人一般是一辆或几辆战车,战车上有三个人:一个驾车,一个持戈,一个持弓箭。那时候的诸侯们,都亲连亲,一般很少大打出手,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方式,有时候就以斗将的结果作为战争胜负的结果,是不是很有意思。

ZPXZ.

ZPXZ.

真实存在,根据对我的催眠,前生我是张飞,确实跟人在战场上决斗

季小忆

季小忆

三国演义看多了吧,呵呵

zoeliuting

zoeliuting

是的这个事情在古代是经常的出现,比如说在三国的时代,他们用来鼓舞士气。

冲击

冲击

古代确实有敌方将领出阵单挑的,如新唐书-秦琼列传中记载:“每敌有骁将鋭士震耀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同时,对另一个妇孺皆知的猛将尉迟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挑战的对手都是敌方猛将,绝不会是主帅。在冷兵器时代,这样做主要起到一个炫耀己方势力,震慑对手心理,鼓舞己方士气的作用。项羽曾经要求与刘邦单挑,被聪明的刘邦拒绝了。

朱0小阿楠

朱0小阿楠

中国的文学作品,小说,都是这么写的。两军对圆,压住阵脚,然后两方的将官出来单挑。

这是不是真实的战场情况呢?

我们先抛开小说中的场景,而翻开孙子兵法,那么各种各样的作战方法呈现出来,而并不单一。

首先,写小说的人并不是战场参予者,他们只是参照前人模写小说的方式,根据戏台子上的戏曲场景来描写小说。

而真实的战场,他们非常陌生。

作战的地域不可能都是平原,河滩,许多战场都在崇山峻岭中,也不是双方约架在某一个场地,而是突然袭击,四面埋伏。利用山川险要箭射,石砸,滚木雷石,火烧,水淹。

在平原地区能够大军团对峙。

比如,在华北平原。安徽的皖北,江苏的苏北,河南,山东鲁南,鲁西北,河北。这些地区是平原,可以进行决战。古代叫逐鹿中原。

双方倾巢而出,几十万人混战。

这时两方都向着对方冲锋,将官在前,刀枪剑戟如云,弓箭弩弓手随后,大批步军,马军,跟随。

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为了避免双方混战在一起,而失去控制,丧失指挥谐调,而止住。固定好距离,大概是一箭之地。

压住阵角,防止士兵称战场混乱逃亡,岀现两军对圆的军阵。

这时会岀现两方的武将单调撕杀的情景,而当一方战败后,双方的弩弓手对射,而后面的马军步军冲击对方的淹杀情况。

岀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戏剧化,而是两方都有管理战场的人,指挥调度战场的人。目地是维持战场秩序,防止混乱不堪,失去控制,士兵乘乱逃亡。

小说中描写的战场场景往往是中原大战的场景。而更多的战争模式,小说淡笔粗描的带过。

古代的战法模式,在欧洲平原上也如此。后来岀现了蒙古骑兵,彻底的改变了这种战争模式。

蒙古人的骑兵对阵冲锋,快接近近突然分成两翼分击左右侧面,正面强攻,放射弓箭,然后逃跑,欧洲骑兵随后猛追。左右,后面的蒙古兵虽少,但用接近放箭,随后逃跑,又接近放箭,又逃跑的战术配合作战。

当把对手引入山谷之地后,蒙古人立即占领山头,封闭道路,用雨点般的箭雨射杀对手。然后冲进谷地刀劈斧砍的屠杀对方,结束战斗。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在固化的战争思想上,中国古代还没有突破古老的战争模式,而出现僵硬的战场模式,长期都不改变。

中国的戏剧,小说,都是按照这个模式书写的。今天这种戏剧化的模式在战场上看不见了。

小渔24

小渔24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