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扎女孩的小辫子
我认为古代战争是有单挑的事发生:一是因为贵族传统,有人挑战就要应战,以示自己的勇气;二是为了炫耀自己武力,两军阵前击败甚至斩杀对手是名扬天下的绝好机会;三是为了快速结束战争,减少双方士兵的牺牲。
现在的黑社会火并,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双方也会各选一人出来单挑,以最经济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古代贵族精神、骑士精神的熏陶下,两军阵前单挑也是有的。出于贵族或者骑士的尊严,被挑战者就算明知不敌,也会出战,虽死亦荣。
如果别人要跟你单挑,你不敢应战,则在敌我双方你的名声都会下降。在一定情况下,你也可以找一个你认为信任的人替你出战,他的胜负结果由你承担。权力的游戏里就有替人单挑的一个武士!
如果你认为你武功高强,是千军万马中的百人斩,那么你也可以主动挑战别人。在阵前挑战别人,胜了扬名立万,败了遗臭万年!因此敢于在两军阵前单挑的将军都是猛将,武艺高强,心智强硬,是真正的军中猛士。
当两方实力相当时,两军对抗必然会死很多士兵才能分出胜负。因此有了将军对阵比武的选择,两军可以各出自己最强的勇士来比武,胜负用来决定双方的成败!当然战败一方还是可以继续顽抗,但免不了失败的下场,因为士气没有了!

玉喋霜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春秋时期,确实偶尔会有这种场面。
这主要是当时诸侯国很多,人口又稀少。
小诸侯国之前为了争夺一些利益,比如少量领土、税收甚至人口,很容易发神魔餐。
而这些小国往往都和邻国通婚,说起来大家都是亲戚。
所以,如果各自出动人马杀个敌死我活,为了区区这点利益是不值得的。
而且,当时诸侯国很多,你们杀的两败俱伤,第三国趁机灭了你们。
所以,确实也有两个小国选择武士单挑,根据单挑决定利益归属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方式的和解。
但进入战国时期以后,这种单挑就消失了。
因为国家逐步成为大国,小国很快消失。而大国之前涉及的利益不再是那些小东西,而是事关重大。
甚至很多战争一旦开始,失败一方就亡国灭种。
这种情况下,单挑自然不可能,甚至把本国民众都驱赶去战场拼命。
以赵国为例,在长平之战死亡40万。而赵国总人口推算350万,原则上可以使用的青壮年男人也就是40万。此次一战损失40万,等于赵国适龄男人死光了。
这当然不可能,因为后来赵军还同秦国作战多了。
唯一的解释是,赵军早已经不只是适龄男人当兵,而混杂了大量少年或者中年男人,能打仗的男人全部都用了。
即便如此,长平之战惨败后,整个国家“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战争到了这个地步,怎么可以还靠武将单挑决胜呢?
很多时候连老幼妇孺都上战场拼命了。

藍&櫻
古代大将单挑不是普遍现象,但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比如三国志·孙策传、东汉文人王粲所著的英雄记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就分别记载了孙策与太史慈,吕布与郭汜,赵匡胤与皇甫晖,单挑的故事。
一、孙策单挑太史慈
《三国志》中对孙策与太史慈的这场单挑记载基本上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差异。缺乏想象力的同学可以去看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九集的内容。
(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二、吕布单挑郭汜
吕布杀董卓后,李傕、郭汜攻打长安城,吕布看见西凉军来了,就让手下们先撤,他在城门口单挑郭汜。等到吕、郭对垒时,吕布一矛刺中郭汜,差点要了他的命。幸亏郭汜的保镖拼死营救,郭汜才捡了条命。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三、赵匡胤单挑皇甫晖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奉周世宗柴荣命令攻打南唐的清流关。南唐军不敌后周军,南唐军大将皇甫晖便于阵前对赵匡胤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你给个机会,等我把阵型摆开了再一决胜负。”赵匡胤笑笑答应了他。待皇甫晖整队出城后,赵匡胤单人单骑抱着马脖子径直上前,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他活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宋史·太祖本纪除了以上单挑外,其它的典籍中,也有一些关于武将阵前单挑的记载。比如宋朝人周南撰所著的山房集中,就详细描述了一场宋军武将与金军武将单挑的故事。
公元1131年,宋军与金军于陕西宝鸡的和尚原对峙。由于当时宋军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形死守关隘,令金军的多次攻击都没效果,金军统帅就急眼了,派出了一位铠甲鲜明的将领到关口向宋军挑战,说你们躲在关内算什么本事?是大丈夫就出来单挑!
宋军当时听了这话也冒火了,便有两个将军先后出关接受挑战,但结果都被打败。金军一看是这个情况,士气大振,就在阵前直呼宋军统帅吴玠的姓名,逼他出来决斗。众所周知,吴阶也是个暴脾气,他当年跟金国大将完颜娄室还在阵前单挑过。这种憋屈他怎么能忍受?被骂了一阵后,吴阶就撩膀子准备去应战。这时候,宋军中的一员叫曹武的小将站了出来,主动对吴大帅请战,说杀鸡焉用牛刀啊?我去就行了。
吴玠认为对手太厉害,曹武名不见经传,恐怕难以取胜,就不让他去。不过曹武的一席分析让吴阶改变了心意。他说敌将虽然很勇猛,但是那家伙的马在转弯有点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如果吴大帅能给自己一匹好马,他有很大把握能砍了对方!吴阶认为曹武说的对,便让曹武骑着自己的好马出战。
待双方开打之后,金将直冲曹武而来,曹武依计划行事,不做应战,转身就往回跑,金将以为曹武怕了,就催马加速急追,曹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当金将与曹武并身驱驰,贴得很近的时候,曹武抓住机会,突然一个转身,绕到了金将侧翼,而金将的马因为有转身不灵的缺点,没来的及转身,果然就被曹武抓到机会,一榔头敲到了脑袋,将其临阵打死。
金将的死给双方士气带来了很大影响,宋军士气大振,而金军则士气低迷。和尚原之战最终也以宋军胜利告终。
前面说了四个例子,其实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古代确实存在“斗将”,古人在进行战争时,也确实有阵前单挑的现象。单挑这个行为“其来有自”,而并非全是文艺工作者的凭空虚构。
当然,阵前单挑虽然并非是凭空想象,但还是实事求是的说,单挑在古代仍然是属于非主流现象。大规模的战役,几乎不可能出现阵前单挑,如果有阵前单挑发生,大概率的一定是小规模,且低水平的战斗。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古代战争的特点决定的必然结果。
古代军队中,职业官兵比较少,像世袭武将和老兵油子虽然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但他们数量太少。当时真正在军队中占绝对数量的其实就是临时投军,或者临时通过拉壮丁的方式,吸纳到部队的非职业军人。
这类人因为都是临时拉来凑人数的,没有所谓的军人荣誉,也几乎没有战斗力。如果大部队打了胜仗,这类人能添砖加瓦,如果大部队打了败仗,这类人肯定是逃之夭夭,扰乱军心。
↓你以为古代打仗都是这样的?
↓实际上当时绝大多数小规模战斗,都是这样的。真打的人少,看热闹人的居多。
所以,古代小规模作战时,武将很有必要在阵来一场单挑。因为一旦挑赢了,会极大的动摇对方非职业军人信心,鼓舞本方非职业军人的士气。
这是非常有效果,也很有效率的一种战术。
不过前文也说了,单挑仅限于小打小闹,真的大规模团战时,单挑还是很稀罕的。
至于原因,不用说你也懂。大规模的军队能成型,这说明这支部队已经有相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了。不需要再通过单挑这种低劣手段鼓舞本方、动摇对方的士气。这类高素质军队打仗靠的是阵法、军纪。
其实在古代通俗小说中,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军阀们前期之间小打小闹时,武将单挑的描写很多。但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大家都开始玩大战役后,单挑的描写就很少了。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靠的智商取胜,而不是像早期章节那样靠武将单挑就能分胜负。

Cedronella
古代斗将是确实存在的事情,并不是子虚乌有之事。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人可比一些演义的里面的人物强的多。
《资治通鉴》记载了晋朝时期的将领陈安的事情,陈安在当时割据一方,前赵的刘曜派兵征讨陈安,陈安率领军队突围的时候就发生了历史上的著名斗将事件。按照史书的记载,陈安突围时仿佛演义中的猛将附体,他左手挥舞七尺长的大刀,右手挥舞丈八蛇矛,一旦敌人逼近自己,陈安就大刀和长矛一起向前格杀,一下就能够杀死五六个人,远方的敌人,陈安就拿起弓箭射杀,但是刘曜军队里的平先也不甘示弱,他上前前去和陈安单挑,两人交手三次,陈安的蛇矛就被平先夺取。最后到了傍晚,陈安带着部队藏在山上,最后被赵军抓住被杀。此后又有隋朝的史万岁,史万岁此人也是勇猛无比,在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征讨突厥的战争里就单挑获胜。当时隋军和突厥军队在沙漠里相遇,干旱无水,两军多次征战,都没有取得大的成果。最后窦荣定和突厥阿波可汗约定武将单挑,窦荣定选择了史万岁,结果交战的时候,史万岁一下子冲到突厥骑将的面前将其斩杀。突厥人士气下降,最后双方约定议和之后退兵。
而唐朝到五代之间,是当时军事战斗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大批武将阵前单挑成为一种当时的战斗模式,当然这不像演义中双方单挑,一方将领取胜之后,趁势掩杀,在真实的战斗中,这只是打击敌方士气的一种行为。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派手下刘龙仙率领五千铁骑前去河阳城下挑战,当时河阳城驻扎的是李光弼的军队,刘龙仙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在马上痛骂李光弼,李光弼问手下谁敢出战,仆固怀恩想出战,被李光弼以大将不适合上战场为由拒绝,最后是白孝德出战,白孝德单枪匹马渡河来到刘龙仙的面前,但是故意不前进,刘龙仙有点疑虑,最后城上和阵前擂鼓呐喊,喊声震天动地,刘龙仙慌张逃窜,最后被白孝德斩杀。唐朝末年五代时期的武将张归霸,他是朱温手下的一个武将,在朱温围攻秦宗权的时候,当时的秦宗权派手下张郅前来抵御朱温,双方在赤堈交战,双方就开始这种单挑,张郅手下的骑兵将领和张归霸单挑,当然这种单挑不是拿着武器互殴,而是有弓箭存在的,张归霸在单挑的时候就被对面的飞箭所中,但是张归霸骑着马往回走,向后设了一箭,敌方将领直接脖子被射穿最后坠落马下,张归霸把对方的马匹给带了回来。
这种武将单挑到了后期在大规模减少,因为大将不会以身犯险,只有次级将领为了功名利禄额才会如此拼命,单挑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ouyangke
斗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不多见,更不会像演义中那样成为战争的主旋律,但并非有些激进的历史课代表所说的那样完全虚构。
很多人认为,即便历史上有斗将存在,也是来回几个对冲就结束战斗。诚然多数的斗将确实如此,但也有一些他的精彩程度甚至趣味性丝毫不逊色于演义小说。
下面就来和大家简单介绍几个比较有意思的斗将,看一看真实历史上的“单挑”是怎样的。
仪式感满满却不讲武德收场春秋时期礼仪、仪式感这些东西很有市场,诸侯国之间征战多数也会依照所谓的礼法来欲盖弥彰,而单挑也是满满的仪式感。
当时斗将的大致次序是这样的,一方发起,一方应战。之后双方自我介绍,然后俩人商议好比什么,比如是弓箭还是兵器还是格斗,输了的怎么办,这些都商量完了,然后清场、奏乐,之后准备开始。这叫规矩。
大家一定听过一句话,叫做“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次斗将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庆父的弟弟季友,与他对战的叫做公子拿,两人分别代表鲁国和莒国。二人商议好比试拳脚格斗,输了的一方所在国家就等于这场战争战败,哪来的回哪去,可以说,两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二人手中。
我们都知道,马战一个对冲叫回,在冲回来叫合,一来一回叫一回合。但是这俩人格斗打了五十多回合,咱也不知道是咋打的,反正书上这么写的。这时候,季友的儿子坐不住了,大喊一声:“老爹,你剑呢?”季友也是不讲武德,一听儿子这话,拔出随身佩戴的短剑“孟劳”噗嗤给公子拿捅死了。
当时中原的诸侯国都看不起楚国,他们认为穷乡恶水出刁民,那都是一群没开化的蛮子,如果这事是楚国人干的,他们一点不奇怪。关键季友是鲁国人,鲁国是什么?那是根正苗红的礼仪之邦,咋还能干这事呢,简直毁人三观。
反正不管咋说,季友依靠不讲武德,把公子拿给干掉了。
有实力未必硬来,猛男也不讲武德这还是一个不讲武德的故事。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有个猛将叫白孝德,我想很多朋友都知道,这家伙极其勇猛,可以说在当时来说,单挑没几个人是他的对手,但有实力不代表就讲究,白孝德也干过不讲武德的事。
安史之乱的时候,李光弼和史思明率军对战,史思明派了猛将刘仙龙去挑衅,问问李光弼敢不敢出来斗将。刘仙龙武艺高强,艺高人胆大,一顿叫嚣。李光弼那边仆固怀恩不干了,这家伙也挺狠,要出去,让李光弼给拦住了。开玩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不能让爱将冒险,估计也是怕打不过人家,就忽悠仆固怀恩,说大将不干这事。
这时候大伙就说,有白孝德这万人敌的猛人在,让他去啊,李光弼一听有理,就把白孝德找来,说你去挫挫他们的威风,用不用给你准备点啥?白孝德自信满满,说派个三五十人给我站脚助威就行。
白孝德不紧不慢骑着马出了城,刘仙龙一看,哟,真有人来,就准备动手,白孝德挥着手说,队长,别开枪,是我。鬼子托我给您带个话……呃,串台了。反正白孝德那意思就是我是出来传话的。
刘仙龙一听,也就放松了警惕了,换上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眼看离得近了,就问,你是谁呀?白孝德就说,我呀,叫白孝德。刘仙龙觉得好笑,心思着糟践糟践这小子,就说,白孝德是个什么猪狗东西。
没想到白孝德冷不丁“嗷”一嗓子,拍马就冲过来了,刘仙龙措手不及,赶紧回马跑,因为来不及准备,连着几只箭全射空了,被白孝德赶上“噗嗤”一下给捅死了。
哎,您说这是智勇双全呢,还是……
也有凭硬实力征服对手的人物隋朝有个大将叫做史万岁,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他,是能与杨素、韩擒虎、贺若弼相提并论的人物。他不仅勇武,而且精于骑射。
本来他仕途坦荡,毕竟战功在那呢,但是因为大将军尔朱绩谋反,史万岁受到牵连,被一撸到底,并发配到敦煌当戍卒。
这块管事的也是个猛人,经常跑突厥里抢东西,每次都满载而归,由于自负,所以脾气不小,看史万岁就不顺眼,动不动就给他找来一顿臭骂。史万岁在人家手底下混饭吃,也不敢得罪,就说其实我骑射也挺厉害。敦煌戍主就嘲笑他,说你会个屁,你给我练练,练不好整死你。
史万岁是练家子,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戍主一看,哎哟我去,有两下子啊。史万岁看人家挺高兴,赶紧趁热打铁,说要不我替您去突厥走一趟啊,戍主说那感情好。于是史万岁率人冲入突厥,抢了一大堆东西回来,从此戍主对史万岁另眼相看,虽然身份还是戍卒,但是地位提高了,起码不用天天被虐了。
史万岁的翻身仗是大隋和突厥干仗,老史一身本事,肯定不甘心这么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于是赶紧去投军。隋朝的主帅窦荣定早听说过史万岁的大名,不仅收其入军,还给突厥首领写了一封信,大致就是说士兵无辜,都是爹妈生父母养的,要不咱俩一人派个人单挑,输了的退兵。
突厥一向以勇武自傲,肯定不拉梭子,于是派了个勇士出来,窦荣定这边就把史万岁派出去了。史万岁一个冲锋,直接把对方秒杀,砍了人头回阵。这一下把突厥镇住了,直接退兵议和。史万岁也咸鱼翻身,做了车骑将军。
所以说金子到哪都闪光,葵花到哪都向阳,人要是有本事,早晚能出头。
您还知道哪些历史上的斗将战例,欢迎分享。

wangzhuo
是的,有存在过这种现象,因为这样可以鼓舞士气,对战斗的胜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