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战争论

这本《战争论》精华本使读者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就能了解《战争论》的精髓和克劳塞维茨思想的重点,对于喜欢军事理论书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

克劳塞维茨

[作品]左传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学名著卷”中的一本,该卷包括《左传》、前四史及《资治通鉴》,它们是中华史学的精华,认识历史,当从此着手。本书是为普通读者提供的一个《左传》选本,所选篇章或长或短,基本上囊括...

左丘明

[作品]水浒

救冻犬的脖子上挂着酒瓶和面包,它们在寒冷的山区救助被埋在深雪中的行人。蚯蚓吃进垃圾后排出的粪便,是上等的天然肥料;秃鹫吃光了动物尸体的腐肉,不仅饱了肚子,也清理了自然环境;鸟的腿内具有振动小体,能感受...

施耐庵

[作品]高卢战记

盖约·尤利乌斯·凯撒(公元前102或100—前44),古罗马统帅,政治家。他出身于罗马一个古老但已中落的贵族家族,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和老一辈的民主派领袖马略和钦奈有姻戚关系,青年时代受贵族...

盖约·尤利乌斯·凯撒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Sunny

Sunny

阵前单挑很少见,但春秋时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春秋后便不多见了!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小说中,每逢战斗,敌我双方都会列好队形,此时,双方各出一名大将,互报姓名,互放狠话之后,开始厮杀,进行单挑。这种阵前单挑出现了很多名场面,如三英战吕布、张飞战马超、李元霸战裴元庆等,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但是,很遗憾,这些都是演义!在真正的历史当中,阵前单挑很少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将军的生死可能关系的全军的存亡。

阵前大挑的不确定性太大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武力值一定就比对方的高,而将全军的安危寄托在一场单挑上,未免太过儿戏;一旦失败,对军队士气打击太大;一旦成功,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取胜。

二、将军的职责是指挥军队

主将的主要职责是指挥军队,取得战役的胜利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是主将应该干的事情,因此,保证将军的安全十分重要。在古代某些军法中,甚至有主将一旦被俘,护卫将士将遭到惩罚的规定,可见,即便你想单挑,下面的将士也不敢啊。

虽然站前单挑很少出现,但某些历史时期,还真的存在阵前单挑的雏形!这便是春秋时期。

春秋时,曾经存在过一种武将单挑的形式,即车站。敌我双方的主将、副主将分别站在战车的左右两侧,手持戈矛,冲刺在战争的最前线,与对方的主将在战场上进行对决。《左传》中就记载了一场由楚王与晋国将领阵前对决的案例:

彭名御左广, 屈荡为右。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游。赵游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

但是春秋之后,这种主将阵前单挑的情况就很少发生了,只有一些猛人才敢于发起单挑!

譬如楚汉相争时楚军勇士与汉军楼烦单挑,结果被楼烦射杀,于是楚霸王项羽亲自出列,吓退楼烦,提出与刘邦单挑定胜负,被刘邦拒绝;三国时,虽然没有三英战吕布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单挑场面,但江东小霸王孙策单挑太史慈、吕布单挑郭汜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唐朝时名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便是阵前单挑射死了九姓突厥的三名将领,吓的敌人投降。但这些都是少有的情况了,具体单挑过程也比不上小说中描述的那般神奇,


以上便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Babe

Babe

古时候大将都是做指挥,鼓舞士气,不会去上前拼命的,如果军队大将死了那整个军队就士气涣散,这仗就不用打了。

ofishooo

ofishooo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描述了很多,感觉与中国古代的斗将很像,也要夸耀祖上功绩历数来历

jakeny

jakeny

古代两军对垒,阵前各出一将,互相挑战争斗,直至分出胜负,是为“斗将”,关于“斗将”,很多古代影视剧中的战争场面都有描述,尤其是三国时代,两军主将往往都要大战三百回合才能分出胜负。

可能有的人对这种场面持有怀疑态度,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像一些历史剧本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如此,那么这种“斗将”的场面就一定是空穴来风,必然不会完全杜撰而来。

事实上,“斗将”在古代是出现过的,正如关羽斩颜良其实就是“斗将”的一种,三国志·蜀书中有载: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关于关羽斩颜良,《三国演义》颇有一些虚构和夸大,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三国志》去看这件事,关羽策马于万军从中斩了颜良,其实并非关羽的马快,颜良来不及反应,而是关羽的马上技术是强于颜良的,所以,两人马上缠斗,几回合下来,颜良便被关羽斩杀,而这一段时间是非常短的,短到袁绍军来不及反应,关羽才能从容而退。

那么,除了“关羽斩颜良”之外,正史中还有很多关于“斗将”的记载,比如南史·萧摩诃传有载:

摩诃饮讫,驰马冲齐军,胡挺身出阵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齐军"大力"十余人出战,摩诃又斩之,于是齐师退走

那么相比于“关羽斩颜良”,这段关于萧摩诃的记载就更加清晰明了的解释了“斗将”,萧摩诃驰马冲向北齐军,北齐军一胡将出阵迎敌,而后被萧摩诃射落马下,然后北齐军又有十余膂力过人的战将出战,皆被萧摩诃斩杀。

如果将这个情节印证到影视剧中的话,不难发现,萧摩诃此战就是典型的“影视剧式”的斗将,主将阵前被斩,而后敌军败退。

其实若细看《南史》,北史这些南北朝史书,还有《三国志》,会发现,像萧摩诃这般斗将场面并非时常出现,虽然其他朝代的史书中也有过一些类似的记载,但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斗将”作为古代战场战斗形势的一种,既然被正史记录在内,自然也是必然存在的,可是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应该要进一步的了解“斗将”。

即,古代斗将往往都是几回合内便见分晓,根本不会出现大战三天三夜又或者几百回合不分胜负这种情况,像萧摩诃射杀北齐胡将,他所凭借的并非一味的缠斗,而是弓马骑射的娴熟,伺机而发,一发定乾坤。

而且,正如前面所说,“斗将”并不会经常性出现,毕竟主将是军队的核心,战争的最终获胜往往依靠的是主将的谋略与指挥能力,而非气力,若随意与敌方进行斗将,主将一旦有失,军心必然会大乱,所以,古代战场往往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派出军中骁将,以“斗将”的形式来挽回颓势,因此,古代“斗将”虽然有但不多。

百合山谷

百合山谷

问题: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何为“斗将”?即两军对阵时,各出一员战将进行搏杀。

三眼君个人认为“斗将”是存在,但这种现象多半在战国以前,战国之后的所谓“斗将”的描述大多都是人们为了凸显某个战将的勇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战国以前,虽说诸侯间最喜尔虞我诈,但行事多半遵循礼纲,也就是“迂腐”的意思。

要不然宋襄公又怎么会闹出“仁义之师”那样的洋相。

估计也正因宋襄公“仁义之师”的失败,人们开始意识到战争不能按部就班。

在春秋末,兵圣孙武就在自己的著作《孙子兵法》中提出“兵者,诡道也”,其后韩非子也首次写下了“兵不厌诈”的典故,人们对战争战法有了重新的思考。

像“斗将”这种近乎脑残的方式自然没有人会用了,即便用了也多半自取其辱。

汉书》曾记载,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欲亲身与刘邦交战,刘邦自知不敌,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拒绝。项羽又派出手下勇士与刘邦斗将,哪知刘邦无信,命楼烦神射手在城墙之上射杀了项羽的勇士,足以可见“斗将”行为的“无知”。

随着历史的发展,战争形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兵法的使用,像单打独斗的“斗将”行为近乎被人们视为不理智行为,也很少有武将愿意以身试险去“斗将”了。



淡月轻风

淡月轻风

斗将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肯定不会是一军统帅去参加这种斗将,在咱们古代历史上面将领出征一般会分为五军。

跟我们现在的影视剧里面差不多,共分为前、后、左、右、中五路军马!

俗话说的中军大帐里面的就是军队的统帅,军队的统帅作为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头脑,您觉得会去参加这种斗将吗?

我们古代军队当中拥有着十分复杂的体系,十月就拿隋唐时期军队体系来简单介绍一下:

站在最高层的就是上大将军、尚书主仆射、兵部尚书,这一类人就是在中军大帐里面统筹万军的首要人选,他们这些人都是可以将兵马调动熟记于心的人!

站在中间位置的是直阁将军、车骑将军这一类人,他们这些人一般就是统领前、后、左、右四军的首要领导人!

大家伙可别小看他们这一类,他们统领的军马一般也在一万多人左右,为了保证军队万无一失,他们也不会去参加斗将这种行动。

最尾端的就是镇远将军、安远将军这一类人就是斗将的主要人选,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平民子弟担任,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将领。

而是往往在战争当中,牺牲频率最多的也是这类将领,对于这种将领的选拔任用,当时的朝廷类似于后世选拔武状元那样!

这么做对那些统治者而言有很多好处,首当其冲的就是给普通士兵一个希望,只要你愿意奋勇杀敌,那么就有成为将军的希望!

哪怕这位士兵没有读过书写过字,依旧可以凭藉的自己的武力,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然后改变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处境。

给这些士兵一个错觉,那就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实现从白身到贵族这种阶级的跨越。

不可否认斗将既然存在了这么长时间,那么也肯定能体现他的作用,相信玩过穿越火线的朋友就可以理解士气带来的作用。

十月当时队伍里有一位厉害的人物,在新年广场里面一个人干掉了对方三个,十月跟其他几人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争先恐后唯恐的冲了过去。

我们当时是杀敌120人可以结束,在这位人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当时的战绩是15/48,之后有一位队员退了出去,这位大神才可以进入我们的阵营。

这位大神以一人之力改变了一场战斗的结局,这或许就是古代都会挑选一些勇猛无比的人来参加斗将的原因之一吧。

我是@十月谈历史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可以看我更多作品,和我一起分享历史上的精彩事件!

super萝卜萱小萱

super萝卜萱小萱

古希腊,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的时候是这样,那个时候强调个人勇武,民间纠纷也是靠“决斗”判定。欧洲古代人口稀少,领主却多如牛毛。发生战争的时候,都是一群拿着棍棒的农夫充当吃瓜群众,看着自己的领主老爷们决斗。决斗也是一种高雅的贵族运动,不是他们这些粗鄙的村夫能够参与的。

qhdscdjj

qhdscdjj

扯淡,大将那么金贵,一个国家培养一员大将除了人力物力关于要机缘,就这么在战争还没开打就斗完了,谁会那么傻。

Meg

Meg

当然是真的有。

中国古代,杀伐从来都是被认为不祥之举,非常避讳的。早年,打仗就算胜利的一方,后遗症严重得很。甚至整个氏族几年都不能从血腥的杀戮中缓过劲来。那时候,巫术祝由等术除了祭祀治疗以外,就是原始的心理治疗术。

后来不得不同类杀戮的时候,两方不得已为了减轻压力,就开始大量出现双方最厉害的人出来单挑一战决定输赢。他们的逻辑就有点像现在的奥运冠军一样,可以表示这个国家比那个国家强大。其他不用打了。

直到后来,战争的局势越来越复杂化后,单纯的武力单挑不能叫另一方认输(比如喜欢战场用诈术 反间买通 经济消耗战等等等等)后,情况才开始变化。

尽管这样,最厉害的武士单挑因为其特殊的竞技性刺激性,一直还是人类骨子里的偏爱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双方士气影响上意义极大。可以说,单挑的身影,至今尤在。

一天到晚游泳的二筒

一天到晚游泳的二筒

单挑的确存在过,比如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其他朝代,比较有名的如五代的铁枪大将王彦章,那是单挑成瘾的人物。

主将被擒全军溃败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关之战,窦建德轻骑出阵负伤被擒,十五万大军顿时崩溃,他在河北经营多年,轻徭薄赋,被认为是可以和李渊,王世充争天下者,结果一战就覆灭了。

事实上,历史上两军对垒基本上是没有单挑这么一个环节的,不过也有极个别的,就是项羽和孙策。当年项羽想跟刘邦来一场单挑直接定输赢,也省得双方战士再打来打去的了,当然,这个话是项羽提出来的,而刘邦自然是不答应的,除非刘邦傻了。

隋唐时代讲求的是“出将入相”,所以那时候的男儿都希望的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时代,尚武之风对整个社会影响很大。同时唐朝非常重视骑兵,而凭借骑兵的机动能力,屡屡可以冲击敌人的阵型,唐代作战经常“以轻骑扫除群雄”。

唐初以来集结列阵的作战方式开始流行,如果交战双方的兵力相近,很难在战场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于是,一种在战将之间流行的对决方式蔚然成风,成为冲锋陷敌前的序幕战。 从两方对垒列阵,然后作出邀战与迎战,再发展至彼此大军合战。

比如,在五代梁晋交锋之时,梁之将帅明知晋军好战,多采持重策略,刻意回避。为了能够达到冲击敌阵的效果,李克用和李存勖手下大将周德威等人屡屡采用“挑战”的方式先于对方大将进行对决,在进行混战。 周德威也在数十年的作战时间里,屡次在斗阵中取得胜利,为晋军最终的获胜做出贡献。

当然后梁也不乏斗阵的大将,比如朱全忠魔下的王彦章、寇彦卿、葛从周和张廷寿等,都是非常善于在阵前单挑的大将。

项羽很是生气,骂刘邦懦弱,到那时刘邦就是不为所动,反正刘邦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项羽很气刘邦的不按套路出牌,还是派大将出战,结果被刘邦安排的善射的人射死,项羽遇见刘邦这种不按套路的人真的是要气疯了,直接自己亲自出山,直视射箭的人,把射箭的世界看怂了。不过,这场单挑到底是没成。

虽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将军如张飞、赵云等等的象征意义和领头意义很重要,他们有时候的冲锋是激励士气的做法。但其实真正的大将是不会随便把自己置于这么一个危险的境地。 因为在古代战中要是将军战死了,基本上就代表着战争的彻底失败。

所以一般来说都会保护将军,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同时一旦将军战死,军队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将军,整支军队就会指挥不灵,这也是为什么将军不能战死的首要原因。 能有效保护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己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

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了。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一定要用个人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但是也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骑兵将军,一般骑兵将军是需要带队的,主要是因为骑兵移动速度比较快,只有一起移动才能确保战术的传达与运用。

同时主将通常在「中军」,不是「稳扎末尾」。主将在,将旗在,意味着即使战败,也能有战败的方式后退,而不是「溃败」。骑兵追杀溃败的军队轻易义举,所以主将必须被保护,才可以确保军队还有撤退的能力。同时每一个战败或战胜后活着回去的将士,都是军队宝贵的财富,历练过阵仗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轻易战死的将军,只能说是匹夫之勇,重新收拾重头再来,才是真正合格的将军。

作为现代的我们,单挑定胜负这种方式是十分草率的,但是也因为这种草率的方式减少了很多的伤亡。大家知道的单挑事件多数是在《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而仔细一想,《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人物的传记,而并非是历史事件本身,这也就造成了武将之间的对决的吸引力大于敌我双方混战的本身的吸引力。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单挑的事件就被夸大,夸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单挑的次数,而另一个就是单挑的结果对整体战争的结果影响程度。

单挑是很多人都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因为不符合战争的逻辑,这种方法也过于滑稽。还有大家都会疑惑的一问题就是,单挑的结果算数吗? 这个问题主要是取决于武将的想法,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利益和自己的名誉。

其实想一想,如果当自己一方有绝对实力优势时,因为单挑而输掉战争,无论是害怕皇帝的怪罪还是自己的面子问题,这位将领都是没有办法交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单挑为什么会比较少的原因。

annales谈恋爱

annales谈恋爱

我们看古代的影视剧,两军交战的时候都是一方将领出来,对对面的敌方阵营大喊“儿等鼠辈,可敢前来一人与我一战!”而这个时候敌方阵营也会出现一人,“来者何人,报上名来,吾之枪下不死无名之辈。”然后两军战士就开始进入吃瓜群众的队伍,看着两方头头单挑,一方如果认输或者投降,那么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历史上真的有单挑么?打仗真的这么儿戏么?

是的,历史上真的有,而且很多,大部分都发生在春秋末年,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经常打仗,很多国家就是一个城池,一个家族这样,人数不多,打仗的时候还特别讲究,会出现一人,声明为什么打你,就像美国打叙利亚,说人家有生化武器,古代也是,必须说出个正确的理由,而对方也可以反驳,如果将攻打一方派来的说客说服,那么这场仗也就打不起来了,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可能觉得好笑,其实真的,国家太多,打仗耗费钱粮,而且很多壮丁就是去凑人头,打起来也会跑,所以往往一场战役靠的是头领。当年齐国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的说客回答的好,齐国哑口无言,就没打起来。

那个时候的打仗就像现在的斗殴一样,提前约好时间,一般都是早饭后,一会就打完,最多也就是打一天,而且打仗是不能杀老人和小孩的,投降也不能杀,所有才有缴枪不杀这个词。

如果敌军败退,追击的军队是不能超过50步的,超过50步的就不可以了在追杀了。有一次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军战败而逃,其中有一辆马车坏了,还是楚军去给修的呢,晋军临走的时候还对楚国开了个玩笑“还是你们逃跑的经验丰富啊。”

其实这种单挑,一是因为找来的壮丁都不给出力,这个国家不好混,还可以混别的国家,国家很多,还有就是人口少,不舍得打仗,毕竟还有老弱病残等着男子回家抚养呢。

一战的时候,也是不杀飞行员,因为飞行员比较珍贵,各国约定俗成都会打飞机放过飞行员。

武将单挑也是无奈之举,小兵不出力,最多就干吼两声,不如自己去一战定输赢了。著名的单挑事例就是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这些都是有是有史料记载的,所以确有其事。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linda1881

linda1881

那是很少存在的。斗将只出现在小说中,现实中的战争,将领是军队的核心。他的安全关系着全军的安危,不可能斗将。

闪土曼

闪土曼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2003年萨达姆曾经在伊拉克的电视上嘴炮放下豪言,要跟小布什像西部牛仔那样单挑决斗!

小布什和美国政府都集体发疯,才有可能让这件事发生!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就是以暴力方式达到政治目的。单挑是体育,是私斗,不是战争,更不是政治!


我想,我们或多或少被《三国演义》《水浒》这样小说、电视剧所误导,以为「大将单挑定胜负」是战争中的常态。


我不敢说古代战争中绝对没有单挑的事情,可能双方阵前来个君子约定,单挑一番,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绝对不可能让单挑决定战争的胜负!


你去想:战争是最耗费国力和金钱的,既然组织那么庞大的军队,为什么要「阵前单挑」呢?


不如两国直接摆个擂台打擂,决定胜负岂不是更简单?


但这样,与「石头剪刀布决胜负」或者「终端分歧机解决分歧」有什么区别?


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理解国家文明的战争和军队的性质,就会知道这类描述的不合理性。


(之所以说「国家文明的战争」,就是因为我觉得「决斗」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在两个原始社会的小部落、小氏族之间)


人类进入国家文明,战争就是团队作战,拼的是「系统化」「组织化」:


以全体国民创造的资源和财富为基础,组成「军队」这个团队组织,在必要时候,利用暴力手段,去达成政治目的。

军队是一个中心化的复杂系统,通过制度理性,也即: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所设计出来的一系列规则,规则规避战争中人的弱点,发扬其团队优势。


举个例子:

塔西佗的编年记以及凯撒的《高卢战记》都记载过,金发碧眼的高卢人身躯高大,力大无比,而古罗马士兵相比高卢人,在单兵素质上并不占优势。


如果决斗的话,我相信人高马大的高卢人,能将罗马士兵当垃圾一样丢。但是,罗马人靠「系统」,能把欧洲蛮族当猴子一样杀。


「职业化、团队合作、精良武器、军事工程、后勤补给」等多种因素结合,将古罗马人打造成一只所向披靡的嗜血军团。


罗马人虽然身材矮小,但是靠职业训练,组成纪律严明,互相协作的军阵,不同军种的合作,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这种团队合作让蚂蚁可以吞掉大象。


罗马人的军事工程技术:修路架桥梁、营建军事堡垒。。等等,蛮族人完全不具备。西方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道路其实就跟秦始皇修建的驰道一样,是为了方便运输兵力和物资。


如这是凯撒所带领的罗马军团的组成情况:

引自:杰弗里·帕克, 傅景川, 李军, & 李安. (2004). 剑桥插图战争史. 山东画报出版社.页50


但是,由文明国家所打造的复杂的系统化军队,也有致命的缺点:


第一,养军和战争成本高昂。


相比蛮族的自组织和游击战,国家军队养护、训练、战争成本太过于高昂,一旦战争扩张的成本大于收益,就必须要停止扩张,保卫目前的果实。


所以,古罗马人和古中国人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停止扩张,然后依靠长城、堡垒、屯田战术减少战争成本。


美国一枚战斧导弹是两百万美金,拉登训练出来人肉炸弹,就便宜得多,有些甚至一毛钱都不需要,而且防不胜防。


【基地组织】就是一种典型的「去中心化自组织系统」,运营成本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拉登财产也只不过几十亿美金,也不过美国几架战机的钱,他能发起「圣战」,靠的是意识形态下的「自组织」。而美国打反恐战争,主要就是对付拉登和塔利班,耗费了6万亿美金。


(这个数据来自网上,我也不知道准不准,我也懒得去考证,因为可以肯定,基地组织的运转经费相比美国反恐战争的军费绝对是九牛一毛。)


跟历史上诸多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没有复杂的国家组织和税收体系,但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自组织」,战争抢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来去自由,没有什么成本。


古代中国、古代罗马主要的国防,就是防御这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蛮族。国力强盛时候,蛮族是牛皮癣,国力衰弱,蛮族就是心脏病了。


崇祯皇帝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战争太烧钱,李自成几乎要兵临城下,都没钱将吴三桂的精锐军队调回北京回防李自成。


说句题外话:西罗马亡于蛮族之手,希腊化的东罗马亡于土耳其。古文明大国,只有我们华夏民族挺过来了,而北方草原的蛮族要么消失,要么被我们同化。


直到清末,李鸿章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说的是非常准确:

航海大发现以后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不是北方骑马的蛮族,而是坐着坚船带着利炮而来的西方列强,经过,差不多一百年的救亡图存,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全面学习「赛先生」和「工业化」。


第二,中心化复杂系统的脆弱性。


越复杂的系统不确定性越大,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系统溃败。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因素引起的「蝴蝶效应」。


比如:「后勤补给切断」、「阵前倒戈」导致兵败如山倒,这我们耳熟能详。如:牧野大战和官渡之战。


甚至是谣言、一个小误判被迅速放大,都能导致几十万的大军军心不稳而崩溃。历史上这种案例也比比皆是,如:淝水之战。


管理数以万计的大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群就是羊群,聚拢在一起就极容易导致「羊群效应」。


所以,不要被《三国演义》误导,「关、张之勇」并不是指挥军队的将帅必备素质,而是凭智力和经验,以及对人性的洞察,驾驭军队这个复杂系统。


除了战争指挥,还有协调整个决策集团进行管理军队、鼓励士气、协调后勤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周到。


因此,军队的将帅是管理、指挥军队的CPU,不可能经常像三国演义中一样,经常的冲锋陷阵,单挑独斗。当然,有关张之勇更好,没有根本就不要紧。


秦国名将白起六十岁出征,长平之战中坑杀数十万赵军,诸葛亮手无缚鸡之力,决胜于千里之外。

----------------------------------------------

综上所述:


正所谓「用兵即用险」:战争是用暴力手段达成政治目的,但并不是毫无风险,战争耗费国力,不确定性大,战争拖垮经济、兵败而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想古往今来,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来说,如果对敌方不是「碾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开战端,轻言用兵的。


孙子说战争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一旦开战,战争就是国力和智慧、经验的全面比拼。


如果单挑能解决问题,组织那么大的军队干什么?足球不是一个人可以踢的,战争也非单打独斗的,而是团队作战,系统对决。


再强大的个人,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就是「分散的沙子」,在组织严密的团队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古代战争中真的有单挑吗?我不敢说绝对没有,但是,《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突出「主角光环」把「将领单挑定胜负」描写成战争中「必备程序」,在真实战争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这样毫无意义!只要是战争,就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其次,指挥官「脑力」作用更胜于「武力」,不可能随便去拼命。小布什可能与萨达姆决斗吗?也毫无意义。

kevingxd

kevingxd

感谢邀请

古代战争单挑是有的,但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史书上记载过多少次武将单挑呢,不过20多次!大部分发生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虽然找不到什么三英战吕布,许褚斗马超,可是孙策单挑太史慈,关羽斩颜良,可都是史书上能找到的真实事件。在隋末好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也有过单挑的举动。过了这个时期,单挑这个方式,就很少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了。

为什么后来打仗很少单挑了呢?

早期战争规模小,参加战斗人员数量少,农民多,职业军人少,而且贵族社会,都注重个人荣誉感,这时候就时兴单挑。你一个贵族武将,出马把对方身份跟你差不多的大将,打败了,或者杀了,其他手下的乌合之众,一看头儿都没了,就都跑了。这一仗就算赢了,你个人的名声,和荣誉也得到了提升。可到了后来呢,就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了,士兵的职业化越来越高,远距离武器也发展起来了。对于将军的要求就不是武艺好了,要懂兵法,要运筹帷幄。手底下成千上万的士兵,需要你去指挥,调动,哪部分进攻,哪部分防御,哪部分包抄。而且战场大了,双方的武将都被一重一重的自家士兵保护的好好的,他不出来,你几乎没办法接近他,而且弓箭,弩这种兵器的射程和杀伤力也越来越远。你来叫阵,刚喊一嗓子,人家远距离一个齐射,你就成刺猬了。

所以说,到了后来,单挑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东西,就从战场上绝迹了。

伊伊不爱冬天

伊伊不爱冬天

古代几百个兵,必然斗将,几万,必然不斗

小渔24

小渔24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