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死刑都是要秋后问斩?

最新跟帖
众人都是

众人都是

中国古时候砍头不仅仅是秋后问斩,而且都要在午时三刻问斩,并且每个朝代都是如此,这中间当然是有说法的。很多人可能以为,在古时候官府杀个人很容易,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之前有在其他文章内说过,古人是非常重视死亡的,哪怕是死刑也是如此,古代不会轻易的就判处一个人死刑。

首先第一个接触到这个案件的官员要严格的审理案件,确定这个人犯了必死之罪,然后这个官员要上报,一层一层审核,最终确定了罪名,犯人才会被彻底定性为死刑,至于一些古装剧中所演的冤死的人,在真正的历史上相对较少。判处死刑之后,只要不是谋逆造反之罪,都不会立刻就砍头。

全部都是等到第二年秋后问斩,在这期间犯人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可以伸冤,如果说犯人家属拿出有效证据,官府便会重新审理案件,这个便是秋后问斩的一个原因,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这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秋后大家都闲了,所有人都有时间来观看砍头的过程。

官府在处置死刑犯之前,还会专门的张贴告示,告诉所有人这个人犯了什么罪,这个人要在何时何地被砍头,百姓们会奔走相告,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农业大国,百姓们在农忙时间自然是没有时间去观看这个,等到秋后大家都没什么事情,便有时间去看行刑了。

那么统治阶级为什么希望百姓都能去现场观看呢?原因很简单,杀鸡儆猴,对其他百姓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警告人们不要触犯律法,否则也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所以说古代砍头定在秋后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刚拿

刚拿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遇上皇帝要处死死刑犯,通常都会吩咐官员一句“秋后问斩”,那“秋后”指的一定是在秋天之后吗?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之后问斩,那春天和夏天不行吗?

古代处以死刑,画面通常十分凄惨,行刑者通常被称为刽子手,官兵们押着囚犯跪在高出地面一截的处刑台上,刽子手肩扛大刀,刀刃无比锋利。要行刑时,刽子手们通常还喝一口烈酒、对着刀刃喷吐,再一刀落下、人头落地,血溅三尺,围观的百姓们无疑不被这壮烈的画面惊到,随后又拍手叫好。

而至于一定要“秋后处斩”的原因,古时候讲究传统,而传统最开始又源于讲究。这个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汉,经过一段时间的无为而治后,汉武帝开始思考不同于秦朝、要以儒术治国,而当时尊崇儒家礼节的大臣中,有人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就是斩首犯人要遵循“时节”,以秋后问斩为佳。

最开始的讲究是,秋天是万物凋零、落叶归根的季节,秋日的时节节气寒凉,宜行哀悼、丧葬之事,斩首犯人也不例外。被处决的犯人亦有鬼魂,而如是春夏、容易让这魂魄的气息躁动,不利于落叶归根一说。但秋后问斩,犯人人头落地,气息魂魄自然归根归祖,得到净化,来生不会再行恶事。

不过儒家的这种学说,最早还是起源于《周礼》,意思是在更久远的周朝,人们就有了秋后问斩的习惯。《周礼》中书,处刑亦为杀戮,而杀戮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时节,应为每年的七月、八月和九月为佳,这三个月份为一年之中的秋季。秋季的时候,万物开始逐渐失去生息,在万物失去生息的节气杀伐犯人,将不会违背万物的生长规律。如果在春天和夏天、万物茂盛生长的时节处刑犯人,将有违这一规律。而古时候的人们遵循自然时节和作息习惯,如果违背了自然,也就是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到最后必然会迎来不好的结果。

作为这样一个曾经于文有据的规定,“秋后问斩”也就逐渐地出现在历朝历代的法律里,也被各个帝王作为不成文的习惯履行。秋后问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古代注重农业的社会,春天夏天,人民百姓都忙着在田里劳作种植,是没有机会来观看行刑的。古时候处以死刑基本都会设在闹市和街口,第一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第二则是给百姓一个交代。只有在农活都忙完了、收获完成的秋季,百姓才有空闲脱开手中繁忙的事务,抽空观看死刑犯斩首。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还有不定期抽奖送红包哦。

eiszhai

eiszhai

相信看过古装断案电视剧的朋友们都听过一句很耳熟能详的台词:“刀下留人,先打入死牢,秋后问”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这样的情景,刽子手都已经磨好刀,结果这时就有一道圣旨下来说要秋后问斩。

说起古代的刑罚,实在是数不胜数,手法残忍至极,比如五马分尸,凌迟,剥皮抽筋、等等一系列不忍直视的刑罚,个个都是令人发指,但是有一点很奇怪的是,很多已经是死刑的犯人,并没有当场就押往刑场执行斩首,偏偏都是要等到秋后问斩,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秋后问斩呢,这里面有什么说法讲究呢?

其实古人所说的“秋后”并不是指立秋之后,二十秋分之后。这种说法起源于儒家经典的礼法书籍礼记月令中,书中说道:“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这种说法最早被明确提出的时候是汉武帝时期的儒家大师董仲舒依据庄子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而人是自然地一部分,董仲舒延展了道家的这一主张,认为在春夏万物复苏,此时是上天赏赐粮食的季节,不宜杀戮,秋冬季节,树叶开始泛黄落叶,此时执行问斩,有落叶归根的寓意。所以若是不遵守,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所以秋冬问斩这一制度就在西汉时期就人们记住一直延续到清末,沿袭了两千多年,逐步在古书籍中就有了秋后问斩的说法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秋后问斩的时间点是恰好老百姓这时候是有时间的可以去观看行刑说我是现场,既不会耽误农作物的收割又可以让老百姓起到震慑的作用,在他们心中升起敬畏之心,以此更加巩固政权。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国人爱看热闹的习惯,特别是这种满城风雨的案子,更是人满为患的观看。,但是这种做法起到的警示作用是绝对真实的。

第三种说法是秋后问斩是为了给犯人一点缓冲时间,让他们在狱中反思自己犯过的错还有给官员一些时间判断,不要因此造成冤假错案的发生,这些原因是不是真正存在还有待考量,但是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古人对于天象之说还是特别相信的,对待鬼神之说也是怀有敬畏之心的,所以一旦有权威人士说了是上天的意寓 ,大家都会遵守的。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秋后问斩的说法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发发表自己的见解。

负剑

负剑

春主生,秋主死

默容璐璐

默容璐璐

秋后老百姓都农忙完了,有了闲时,围观的人比较多,能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SonG小河

SonG小河

众所周知,古代执行死刑,一般都是秋后问斩。好多人都会把秋后问斩理解成秋天问斩,或者是立秋后问斩,其实都不是。所谓秋后问斩,指的是过了秋风节气后问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死囚犯都都秋后问斩。古代还有一种死刑罚,是斩立决。通常犯有忤逆谋反,会斩立决。除此之外,一般的死囚犯,都是秋后问斩。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过了秋分才问斩呢?秋后问斩来源于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之孟秋之月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意思是说:天气渐凉,霜降开始,天气冷的蝉已经哀鸣了,鹰因为要用鸟以祭祀,开始长空抓鸟杀戳。故此,人们认为,鹰都开始抓鸟祭祀了,人们也就可以问斩犯人,以伸张正义。

erica

erica

古人做事是很有讲究的!要合乎天地礼仪!为何要秋后问斩呢?从奇门遁甲的天时局来看,万事万物春生秋死,古人要顺应“天时天意”,秋后问斩,取金秋“肃杀”之气,震慑亡魂。

古人做事都要讲究合理,在秋风正起之时,会给亡魂带来恐惧,古时候罪大恶极之人,都是秋后问斩。也因秋后天地始萧,秋末杀气正盛,正是问斩之时。从奇门遁甲的角度看,万物“生死轮回”都讲究春生秋死,而“秋后”在奇门遁甲中临兑宫,又名七杀宫,有七杀之意,可以震慑亡魂。

古人问斩时不仅要秋后,而且还要在午时三刻,因为古人认为罪大恶极之人,其魂魄也是充满罪孽,会回来复仇。而午时阳气最盛,斩后没有阴魂,金秋的七杀之气,加上午时的纯阳之气,可报阴魂不来纠缠。

综上所述:古人是因为顺应“天时”,并且取秋天的“肃杀”之气的原因才秋后问斩的!道士三成与您分享!希望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并关注!

生活的剑锋

生活的剑锋

众所周知,古代执行死刑,一般都是秋后问斩。

好多人会把秋后问斩理解成秋天问斩,或者是立秋后问斩,其实都不是。所谓秋后问斩,指的是过了秋分节气后问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死囚犯都秋后问斩。古代还有一种死刑罚,是斩立决。通常犯有忤逆谋反的犯人,会斩立决。除此之外,一般的死囚犯,都是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起源秋后问斩来源于战国时期礼记·月令之孟秋之月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说:天气渐凉,霜降开始,天气冷的蝉已经开始哀鸣了,鹰因为要用鸟以祭祀,开始长空抓鸟杀戮。故此,人们认为,秋后,鹰都开始杀鸟祭祀了,人类也就可以问斩犯人,以伸张正义了。


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就有了关于刑杀时令“秋冬行刑”的记载。西汉以后,“秋冬行刑”被写入律令,成为一项制度。即刑杀只能在秋冬在行,立春以后不得刑杀。后来,唐朝规定,死刑的执行时间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顺应天意

秋分之前的天比秋分过后的天要长,而且天气温暖,阳气盛,万物生长,人们认为,在这种气象环境下,更适合行赏;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进行扼止生命事宜。要不然,人类要遭到灾难、瘟疫等上天的惩罚。

而秋分过后,天越来越短,天气变冷,阴气盛,万物凋谢,好多生物自动停止生命。人们认为,在这种气象环境下,更适合惩罚,适合杀戮。所以,死刑的执行,只能放在秋分以后了,即秋后问斩。

其实这都是与一个观念有关,顺应上天的意愿。因为在古代,科学水平有限,对于自然界发生的事情不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及证实,认为这世间存在这主宰一切的造世主,便是天。但是春天和夏天都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唯独秋天,是树叶纷纷凋零的季节,这种肃穆的氛围正好是行刑的时间。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评论

tiantian

tiantian

我觉得秋后问斩相当于死缓。

现代一样,古代也会没收犯人的财产,如史圣司马迁惹怒武帝面临死刑,当时他有两个选择可以脱离死刑,一个是给钱,这个钱很多很多,司马迁给不起,选择了腐刑。在中国古代许多刑罚是可以通过给钱来免除。秋天收获之时,是旧事中国人最有钱的时候。此时审案,方便犯人用钱赎罪,减免刑罚。

也体现了古代比较人性化的一面,给与罪犯时间让他有悔过自新的机会,赔偿受害者的损失,让伤害降到最低。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复审复核,死罪更要多次复奏后由皇帝亲笔勾决。

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和"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会审京畿附近的死囚,称为"朝审";而每年八月中旬复审各省死刑案件则称为"秋审",朝审与秋审后把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除情实类由皇帝勾决后执行死刑外,其他三类均可免除死刑。

麒麟太子歌

麒麟太子歌

观看行刑是大多数普通百姓难得的娱乐,古代是个农耕社会,把处决罪犯的时间安排在秋冬季节,就不至于因为看热闹,影响了春夏的农耕活计[白眼]

◣典当回忆◢

◣典当回忆◢

从周代开始,受到传统思想影响,周天子就认为杀人要选好时间和日子。

随着古代刑法制度的完善,在汉代起衍生出"秋冬行刑"的规定,一般的死囚都是在秋季后到冬至这段时间问斩,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

在进入隋唐以后,重案大案是需要经过中央,死罪更是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到了明清两代,又引入了秋审、朝审。

candylu

candylu

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古人思想,有“天人感应”说,其应汉武帝之对策云: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第十三认为: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庆赏罚刑,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暑清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庆赏罚刑各有正处,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犹四时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处也,犹四时不可易处也。”。

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

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

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二、据《后汉书》 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记载,东汉章帝(刘炟)元和二年(公元85年)重申:

“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

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

自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三、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

四、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五、“秋后问斩”一词据载始于唐朝。

六、当然,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都规定在秋后;只是到了明、清才固定于秋后;清仁宗嘉庆之后,又曾经改为随判随斩。

七、又说,之所以选择秋冬二季实行,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再则大概是因秋冬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执刑,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

于是,秋冬时节处犯人,成为从古到今的传统。

后渐渐在法律条文上形成“秋诀”制度:春天定罪,秋天问斩。

isacco

isacco

两方面,一,秋后,代表万物凋零,寓意终止,二来,古代从判刑到问斩有个过程,死刑要上报朝廷,朝廷核准后才能执行,并不像电视里演的,这边跑了拉出去砍了,而这个过程会对死刑犯的案子进行审查防止出现错案,可以看看大宋提刑官,里面就是地方判死刑,朝廷有异议派宋慈去复查!

幻想99

幻想99

秋后问斩,杀得顺心,偶然天降白雪也正常;如果是“六月飞雪”,官员和刽子手都不会安心,老百姓更会闹腾。

调侃归调侃,至于秋后问斩的真相,那是有讲究的。古时候,人们很讲究顺从天意,毕竟农业社会是靠天吃饭,谁都惹不起老天爷!

皇帝自称“天子”,也就是老天爷的儿子,代表着“天”来统治人民。他治理天下,世道风调雨顺,那就是顺天而行;否则,世道就会粮食歉收、洪水滔天,那就是逆天的惩罚。

秋冬季节天气转冷,古人认为天地间充满肃杀之气,这是处决犯人的最佳时间点,是附合天意的举动。

“秋后问斩”的源头,最早可追述于《礼记》中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汉代的董仲舒将之升华,提出“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所以,汉代的时候已经基本确定“秋后问斩”的制度,除去谋反、谋大逆等罪大恶极者斩立决,其他死囚均在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

自汉以后,历朝历代基本遵循“秋后问斩”,尤其是明清两代最是坚持,无论犯什么罪,都必须在秋后砍头。

秋后问斩还有一个好处,当时正值农闲的时候,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杀人场面,从而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

此外,秋后万物凋零,病毒活动受到抑制,尸体不容易发生病变,能够预防瘟疫、病毒的流行。

秋后问斩的说法蛮多,你还知道其他的吗?欢迎留言补充……

uerslove

uerslove

根据古人的学说,死人一般会散发很大的阴气,只有阳气才能镇压,哪时的阳气最足呢?当然是秋天的时候了。所以死刑犯最适合秋天问斩了。

苏晓染

苏晓染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