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死刑都是要秋后问斩?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黄帝内经

天地之间,万物翻备,莫贵于人。而人体之保全,又赖于命于天地滋养,违之则病。而人又能治病,医之则救。古之医者,黄帝也。读了《黄帝内经》,即知病从体中生,体在自然中,心与自然万物相应,则病不生,故治病先治...

论敏编

最新跟帖
发卷

发卷

问斩的季节正常在冬至或大寒,问斩时间正常是午时三刻。冬至,大寒属于万物精灵处于沉睡状态(也就是冬眠),午时后属阴时,可以问斩。

miko

miko

這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道家思想源於上古黃帝時期。道法自然、順天而行。是一大特征。按道家文化,四季分屬陰陽,春夏屬陽,秋冬屬陰。陽主生榮,萬物生長,陰主肅殺,萬物寂藏。春夏之時天地在長養萬物,如果那是去斬殺罪犯,那就是沒有違背天意之舉,會有殃咎。所以必須進入秋天之後,天現殺機,才可以行刑,那樣就符合天意了。在奇門八卦中立秋、處暑、白鷺這幾個節氣的氣應是在坤宮,坤宮為陰土之位、坤宮之門稱死門,主萬物殺藏、入土為安。此時行殺戮,不僅應天時,而且是順地勢。

陶器

陶器

五行学说,秋属金,主刑杀,古人为政讲究顺天应人,所以处决之刑多在秋季进行,当然也会有例外!

骆曦

骆曦

古人讲究秋后算账,但是,你知道古代的死刑犯,为什么要秋后问斩吗?其实,这代表了对正义的一种呐喊在里面。

大家都对古装影视剧中的情节有印象,就是死囚犯一般都要秋后问斩,为什么不是秋前问斩呢?小雪也从小就好奇这个问题,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因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还是一位考古专家告诉我的呢,今天,小雪就跟随这楼主的这道题,和大家聊聊关于古代秋后问斩的故事。

古籍中早有记载,秋后问斩,来源于一种自然生物规律,而其中的隐喻就是对正义的呐喊,因此,秋后问斩有其文化渊源

秋后问斩一词,来源于礼记·月令,原文是这样子的。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大致的意思,小雪在这里给大家翻译一下:当凉风吹起的时候,白露变成了霜降,夏秋的知了不时鸣叫,鹰也在这个时候开始捕鸟,杀戮的开始。

这里有一个隐喻,就是说,秋分以后,人类可以和鸟类一样,问鼎罪犯。

这个起源,也是秋后问斩的由来,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项对死囚执行的法律基本都被历朝历代沿用了下来,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秋后问斩被写入了国家的法典内。

当然,古代的人不像我们现代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他们认为,古代秋分过后,白天变短,夜间变长,这是一种神的暗示,因此,在这个事件,杀掉那些亡命之徒,是最能伸张正义的。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不是全部的死囚都会被执行秋后问斩,那些公然反叛的人除外,他们都会被执行斩立决。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就拿我们耳熟能详的《红楼梦》为例,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曾经红极一时的贾府,到后来全部没落。

充军的充军,问斩的问斩,令人唏嘘不已,这里面,有个情节就是贾琏等人被捉拿以后,秋后问斩,至此,贾家一路衰败。贾宝玉在以前朋友的帮助下,仓皇出逃,才幸免于难。

所谓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瘋ふya ♀

瘋ふya ♀

沋这主要过去,多半都是按风水阴阳,按一年四季,春夏多阳,秋冬多阴,并秋后问斩,还午时三刻,什么意思,午中午三刻即到下午。

城晨

城晨

我国历史上,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

“秋后”一词与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所以“秋后”也可以理解为“秋收后”。古代人敬畏天地,为人处世素来顺应天时。春夏二季乃万物复苏滋养生长的季节,这时候处决死刑犯就是违天时,无论是当时的统治者还是老百姓万万不想看到这两季时不时有人被砍头腰斩什么的,通俗讲就是晦气。那为何选择秋冬二季实行呢?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而这时候农民庄稼基本都从地里收了起来,乃是一年里最闲的时候,而积攒了一年的死刑犯想来也不会太少,古装电视剧电影里一般播放死刑犯行刑的镜头的时候必有一大群好事者聚集在行刑场看热闹,其实仔细一想除了那些心理变态之人谁会吃饱了撑着的去看别人被砍头,兔死狐悲不说血滋呼啦的多恶心,几十个人一起被砍头,想想都胆寒,而统治者为了警示民众,每每秋后处斩的时候都会让官兵威逼一群人去看,借此震慑宵小。

还有就是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因此死刑多于秋季执行。再则大概是因冬天百物萧条,亦是进入一年的尾声,亦适合行刑。另外,秋冬气温较低,尸体上的微生物不易繁殖,大大减少尸体处理不当后瘟疫的发生率,毕竟在得个小感冒都能一命呜呼的古代人人都是谈“瘟”色变的。

爱丽丝

爱丽丝

秋后算账

宫崎娃娃

宫崎娃娃

秋后农闲,不缺劳动力,还省张嘴吃饭,当然按五行学说,秋属金,主肃杀,是动刀的时节。

看遍山河

看遍山河

长篇大论我就不说了,最主要是下达死刑到执行有个缓冲期,防止冤假错案,不要以为古时政府一片黑暗,做皇帝的都希望国泰民安,法律还是有的。

阿兹猫320

阿兹猫320

在古代,因为科学水平落后,绝大部分人都相信有神论。

虽然人民信奉的神仙不一样,各个时期的信仰也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观点。

尤其是在人与天或者是人于神的关系上,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要顺应天道行事。

如,无论是有天灾,还是风调雨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天意而然,人力难违,只能接受一切,并顺势而为。

其实,关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也应该敬畏上天。

不然的话,就会被上天惩罚。

牵扯到按照各个时期的律法,斩杀犯人的大事,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更是应该遵循天道。

按照古代人的理解,春夏秋冬分别是滋生、发育、收获、储藏的季节。

最重要的是,秋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到了冬天,气温更是很低,北方的各种植物大都会枯死,因而秋冬有肃杀的意味。

因此,为了顺应天道,避免被天道惩罚,并得到上天的欣赏和表扬,古人大都喜欢,在秋冬季节,斩杀各种死刑犯。

本人认为,就是秋后问斩的原因。

一句话,在本人看来,绝大部分古人都信奉各种有神论,而秋后问斩反应了古人对上天、天道等的敬畏之心,不可盲目批评!

我随你动

我随你动

在古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在古代如果是要处斩犯人的话,那么一般都是在秋后处斩,在古代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犯人都是在秋后处斩的,还有斩立决,其实把处斩分为两类在西周的时候就有了,立即执行和秋后执行两种。立即执行属于犯人情节十分严重的,秋后处决的话情节稍微轻一点。那么在古代为什么面对罪大恶极的犯人还要在秋后处决呢?

其实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顺应天意,这个顺应天意不是说这些人该不该死,而是顺应自然,合符天意。在古代天意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任何人包括最高的统治者都是要顺应天意的,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造反的人也都是要找一个顺应天意的理由,或者干脆说自己是上天之子。古人认为:“夫春生秋杀,天道之常,春一物枯即为灾,秋一物华即为异”。也就是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代表着生气,生机,如果这个时候要逆天而行执行死刑的话,那么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而秋天主杀,万物凋零,在秋后更是万物枯谢了,这个时候执行死刑是合天时,顺天意。

其次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古代都是以农业为主的,而农业国家我们都知道最清闲的就是在秋后了,春天要播种,夏天要管理,秋天要收割,而在秋后,冬天的时候也就是什么事也没有,这个时候杀人的话就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在清朝的时候执行死刑都是在菜市口,目的也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其目的也是一样的,秋后没事的人多,那么更多的人看到,就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还有就是执行死刑一般都是在午时三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不会受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影响。

殊途归点

殊途归点

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古代犯人要被处决时通常会出现在“秋后处斩”、“午时三刻”等特定的行刑时间,这种情况跟我们国家是农业国有很大的关系。

附图,古代行刑

众所周知,华夏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所以对农业有影响的事情都极为重视。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所以认为万物皆有灵,人们的一切行为必须要符合天意,否则就会有天灾人祸发生,自然杀伐、赦免这种大事就更不能违背天意。

古人认为春夏之间生命旺盛,不应杀人否则有违天意;秋天时生命萧瑟,这时才应当处刑。“秋后问斩”最早追溯自春秋时期的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在汉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完善为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天人感应”的学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学说并罢黜百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大意是指庆、赏、罚、刑四种行为应当和季节变化相对应,这样才符合天意。

所以自汉朝起,处决只能在秋冬进行。

黄金虾仁炒饭

黄金虾仁炒饭

所谓“秋后问斩”,即是在秋季处决死刑犯!当然了虽然中国古代确实有“秋后问斩”的规矩,但是并非所有朝代都实行,也并非所有死刑都适用。

“秋后问斩”这个规矩最早起源于汉朝,西汉律法明文规定,除谋反罪(造反)、谋叛罪(叛国)、谋逆罪(盗皇陵)、弑君罪、欺君罪、帝王赐死之外,一切杀戮之刑只能在秋冬时节进行,处刑时间为九月至十二月。

唐朝皇帝认为“九和五”这两个数字是至阳之数,象征着“九五至尊”,故五月和九月不能实施杀刑,所以将处刑时间修改为十月至十二月。

唐朝的规定一直延续到元朝,元朝灭亡后,明朝又恢复了“秋后问斩”的规定,而后一直延续清末。

古人认为“杀戮之刑”是人间最大的刑法,所以应当在上天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秋季在天地五行之中对应的是“金”,金在五行之中主管“天地肃杀”。

古籍《黄帝内经》中也提到过,秋天是万物肃杀的季节,庄稼要在秋天收割,欠的债要在秋天还清,当然也包括人命债,因此,在秋天实施“杀戮之刑”有顺应天意的含义。

另外,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曾提出过“天有四时,王有四政”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认为,春季是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季节,作为天下统治者的帝王应当祭天、祭祖,替万民感谢天地的恩赐。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夏季是阳气最盛,正气最重的季节,帝王应当暂时免去一些贫困地区的税收,行大赏之事以昭示天地正气。

秋冬二季是肃杀之气最重,万物隐匿的季节,所以在秋冬二季行刑,符合“先德而后刑”的仁政理念。

到了清朝时期,死刑被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斩立决(拉到菜市口斩了!)。 第二种是斩监候(关入刑部大牢,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相当于“死缓”,各省市分管的斩监候犯人,都必须经由刑部受理,由刑部定案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最终上奏给皇帝进行最后的决断。

这个时候“秋后问斩”的意义,便不再是一种虚无的形式,而是给罪行一个调查、缓冲的时间。

在清代,如果有人被地方官员,依照大清法律判处了死刑,那么地方官员首先要将案件的材料、供词提交给刑部进行初步审查。

刑部确认无误之后,要再将案件移交给大理寺进行法律审核,大理寺审核过后再交给都察院进行监督审核,三道检查程序结束后,皇帝会在死刑名单上用朱砂笔勾绝,犯人将会被斩立决。

所以“秋后问斩”并非仅仅是形式那么简单,他的意义在于“为法律负责,为犯人负责”,

古人的规矩并非都是迷信,只要细细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古代封建社会中,蕴含的文明与智慧。

金秋小且末

金秋小且末

古代罪犯正常是在冬至或大寒时节,午时三刻,武门外。冬至,大寒,午时三刻,武门外,这些都是阴时,阴地。

lengkai

lengkai

秋后问斩的意思最早来自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认为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 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我们中国古代是一个注重农业的大国,尤其早期的时候基本上北方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那就意味着农作物只有一年一熟,所以等到秋天以后才能做很多事,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秋后算账之类的词,所以我们说到的问斩时间也是根据农民的农耕作息来看的,古代的死刑多数都是集中处理,选在秋天一来是因为这个时间人们都空闲了,有闲的时间去观看了,二来也可以给人们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让人们以儆效尤。


另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人类没有办法解释,所以人们就会寄希望于天地,比较看重天意,认为一切所作所为都不可违背天,包括刑法。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所以这样的时间去动杀戮,明显是对自然的违背,而秋天正好是草枯落叶的季节,这个时间处置罪犯符合自然规律,后期我们也能看到有的文献记载:“春夏当行赏,秋冬当行刑”这可能就是秋后问斩的一个主要依据吧!


总的来看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其实都能看出古人的智慧,那个时候已经懂得将人类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更能看出古人律法的完善,从秋后问斩就能看出来在法律中的“秋决”制度逐渐成为传统,也形成古代一直流传的明确条文。

苏晓染

苏晓染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