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刘秀在历史中存在感不高?

提到的作品

[穿越]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清】褚人获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杨家将演义

《杨家将演义》是“古代通俗小说精编”丛书中的一本。它通篇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激情,故事沿着北宋年间杨门祖孙三代前仆后继、英勇抗辽的事迹展开,雕刻出一组组忠烈勇武、可歌可泣的英雄群雄。不仅有杨老令...

最新跟帖
alisonbeckham

alisonbeckham

刘秀并不优秀,完全是顺势而已。

开国不立威,守成之主而已。

没有王霸之气略,田舍翁而已!!!

kuangru

kuangru

这个就跟贵圈一样,只有槽点、黑料、负面新闻才能炒作,才能火,不要以为历史学家都是什么公正客观的!其实古代的史官跟现在的狗仔队一样,只有皇帝有负面新闻,有槽点,有人能够茶余饭后的谈资,史官才会记载,所谓的柬官才会显示出他的能力,你皇帝不犯错,怎么能体现我作为臣子的用处,才能体现我为国为民的铮铮文人傲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要么前期英明后期暴政、要么是穷兵黩武、要么就是得位不正,开国皇帝最爱干的就是良鸟尽、良弓藏、要么就是对前朝赶尽杀绝,要么就是骄奢淫溺,反正正常人干的事,正常人的缺点,这些皇帝都会无限放大

刘秀呢?位面之子,延续汉朝两百年多年的国祚,中兴之主的天花板(当然刘秀不能算是中兴,而是算开国皇帝),同时代最能打的人(同时代最会打仗的居然是皇帝,这在整个中华文明里都非常罕见),善待功臣(几乎都得到善终),只要他出场连上天都帮助他(什么天降陨石、又是大风大雾的,诸葛亮还得开坛设法,刘秀是一出场就是要啥来啥)最钟情的皇帝(没有什么杀兄娶嫂、也没有什么横刀夺爱,从一而终和初恋),三年称帝,十五年扫平天下,没杀功臣,换个太子还后宫安定,国力日强

这么说吧,刘秀把儒家理想中的皇帝该做的都做了,而且不但把皇帝的事情做了,连文臣武将的事情都做了,最关键的是在他的时代,根本没有人能给他带来一丝丝的困难,简直就是开了金手指,带了小老头的网络小说的男主,不对,网络小说的男主都不敢这样写!没有一点点的槽点,没有槽点怎么八卦 ,不八卦怎么弄绯闻,没有绯闻你怎么红

刘秀真乃中国封建王朝皇帝功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最高标准

小和

小和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汉建立的新朝末年,天下分崩离析之际也乘势起兵,最终延了续刘邦的基业,史称东汉。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精减机构,经济上解放生产力,仍然采取休养生息策略,东汉一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光武中兴时代。

因为刘秀的缘故,使的汉朝天下又延续了近二百年历史。尽管如此,光武帝刘秀在非学术的范围内很少被提及,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秀在建立东汉之前个人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加上本人也很低调,没有进行政治宣传。

其次,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也姓刘,尽管他在王莽篡汉后又建立的新的朝代,但他改变不了自己是刘邦的孙子、刘家血脉这一事实,所以他只能延续汉朝的历史,这样一来,在历史上基本认同了他只是汉朝的延续者,而不能与其他建立王朝者相提并论了,故而知名度就下降了。

再者,刘秀在建立东汉后,治国方略上基本采取了西汉武帝的政策,对国家大一统方面没有明显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没太大的影响,基本上是一个好皇帝,没什么比较出名的政策,所以史书就记载的少了。

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星辰小故事

空

谢谢邀请。

一句话:这是因为刘秀太低调,不符合中国人的宣传口味,他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降低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

一、中国人的喜好

中国人最自豪而且最喜欢宣传的是什么?

对整体,是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所以,三皇五帝等半人半神的传说也被纳入正史,而且对汉、唐、元、清的版图尤其津津乐道;

对个体,是开疆拓土、武功赫赫。于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至成吉思汗被千古推崇,而给亿万黎民百姓带来福祉、让其实现安居乐业的汉文帝、景帝、宣帝以及宋仁宗、明宣宗们,在历史教材中仅仅是一笔带过甚至是绝口不提。

二、刘秀偏离了中国人的喜好

光武帝刘秀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个人品行,都几乎无可挑剔,他的综合实力在中国历史上绝对能排到前三。但是很遗憾,如前所说,他的性格和做事方式降低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

首先是谦虚低调。他虽然光复大汉、接续刘姓江山,但是,他起事的初衷根本就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和野心,而是他认为作为刘姓宗室,有责任终止王莽的胡闹、恢复祖上的基业。所以,从起事之日起,他就一直心平气和、不温不火、按部就班,即使在天下大势已定,他于洛阳称帝后也一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割据陇右的军阀隗嚣首鼠两端,派马援分别出使蜀地的大成(白帝公孙述)和洛阳的东汉想探探口风,结果,在迎接仪式上,曾经是马援发小、盘踞弹丸之地的公孙述趾高气昂、盛气凌人,一副穷人乍富的井底之蛙之相。而同样是迎接,当马援来到洛阳的时候,却发现在柔和的夕阳下,刘秀一袭布衣,随随便便地坐在大殿之下的台阶上,微笑着等待着他的到来。那一刻,马援清晰地看到了人心的向背和帝国最后的归属。

其次是关注民生。虽然帝国在公元36年完成平蜀后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但实际上,从公元25年称帝的那一天起,他就像先祖文帝和景帝一样,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上。经过王莽理想化的胡折腾和公元纪年前后的农民起义以及统一战争,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帝国已经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刘秀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把主要精力和举措放在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上,尤其是绝不轻启战事。像对于隗嚣和公孙述,他不仅先礼后兵,而且是数次往来忍无可忍才出兵征讨。再比如西北方向的匈奴,借帝国初建、百废待兴无暇西顾之机,不仅频频在边境挑起事端,而且全面接管西域各国。面对西域各国的求援和众将的请战,刘秀丝毫不为之所动,不惜把数万边民内迁也不派兵出征。因为首先他清楚当前发展经济稳定民生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征讨匈奴;其次是他明白帝国的财力还不足以撑起一场战争,即使打赢,也是双输的局面。在征隗嚣时他一句话很能反映他的心境:“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在这里可以对比着想一下:如果换了汉武帝刘彻,他会因为保全民生而放弃抗击匈奴的“伟业”吗?

三、光武帝一点也不弱

光武帝实力如何,伟人最有发言权。

毛泽东同志不仅熟读史书,而且喜欢作批注。对光武帝刘秀,他就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这样评价到:“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尤其是对他在昆阳大战中以一千大破王莽军四十万评价极高,并作为以少胜多的战例收入他的名著《论持久战》。在这里,伟人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但就这么一位堪称“千古一帝”的皇帝,就因为没有像汉武帝刘彻一样打匈奴、通西域、开疆拓土,没有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吐纳天下、万国来朝,也没有像成吉思汗一样纵横欧亚、大扬国威,而被国人和历史教材选择性地轻视和忽略。看来,我们部分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待调整。

xyqzmh

xyqzmh

因为他的事迹很多都带有幸运的成分。

如果把建立“新”的王莽,比作穿越之子,那么刘秀就相当于位面之子。

每次的作战,刘秀赢得都很幸运,仿佛是老天爷故意眷顾,又或者是在惩罚王莽。

虽然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但是却没有像其他朝代的皇帝杀害开国功臣,表现得也很是和守城皇帝一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秀是个风评不错的皇帝,但也没有很突出,没有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有很大的政绩,也没有像隋炀帝等败坏国运。

可以说:刘秀就是个“三好学生”,但不是最优秀的学生。

qiongyou

qiongyou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历史上,有好几个皇帝,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一流的,但就是不怎么出名,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等。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探究。下面我将分析汉光武帝刘秀存在感低的原因:

谈汉必言西汉

说起汉代的历史,大家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汉高祖刘邦的创业史、吕后的专权、“文景之治”、汉武帝击退匈奴、汉末大乱等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生都在西汉,而不是在东汉。所以在我看来,人们普遍不关注东汉史,而容易将目光投向西汉史。从我们接触到的电视剧、电影、书籍等作品就可以看出来,这些作品中很少反映东汉历史,当然也包括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历史。

“不精彩”的创业史

比起刘邦和朱元璋,汉光武帝的创业史显得“不精彩”。刘秀说到底还是有背景的人,他在成功的路上走得较为平坦,据《后汉书》记载: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县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

可以看出,刘秀具有深厚的背景,比刘邦创业的时候容易多了。比起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朱元璋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白手起家”。从朱元璋身上总是能看到,甚至能学到实用的创业知识,那种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经历,对我个人也有激励作用。所以,人们更愿意传颂在这一方面比刘秀更为突出的刘邦和朱元璋。

刘秀所处时代与《三国演义》所述时代接近

此外,汉光武帝存在感低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他所处时代和三国时期很近。汉光武帝于公元26年建立了东汉,但是在158年后,中国历史迎来了最具魅力的时代,那就是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和后来的三国时代。这一时期,无论是出现的人物还是发生的事件,都吸引着人们,出现了曹操、诸葛亮、孙权、司马懿等说不完的传奇人物,为这个时代圈了不少粉儿。

这一时期还因电视剧和小说《三国演义》的烘托,让它成为了中国人最熟悉的时代,没有之一!正是因为三国时期精彩的历史,才导致了人们无暇顾及东汉前期的历史,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结语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帝王,他改变了王莽篡权以来的政治局势,让中国重新又回到了大一统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反映东汉历史最权威的史书《后汉书》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道:“光武诞命,灵贶自甄。沈几先物,深略纬文。”、“明明庙谟,赳赳雄断”。体现出了光武帝在乱世所表现出的果敢与智慧。所以,虽然汉光武帝在人们的视线中的存在感很低,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而看低刘秀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nanzihan

nanzihan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刘秀自己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了,他没有把自己看做一个开国君主,而只是一个中兴者。一个是东汉夹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极大的西汉和三国之间,被分走了注意力,没了谈资。不止刘秀的名气达不到他应有的名气,整个东汉的历史存在感都不行,这个朝代,这个朝代的皇帝,这个朝代的将相,这个朝代的各种名人存在感都不行。

当然也可以说与两本书关系很密切,一本史记一本三国演义,这两本书把西汉和三国的名气一下子就抬到了很高的地位,东汉缺少这类书。

虽然说刘秀统一天下,建立(东)汉,有他作为刘邦后人的原因,但是这不是主要因素,还是主要源于他自己的实力。但是他自己都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创立者,而是主动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了,只把自己作为一个王朝的中兴者,国号仍然为汉,后人也称之为光武中兴。这样一弄自己的历史地位就低了。如果刘秀把国号改了,那他的名气应该类似于朱元璋,肯定比现在的名气大多了。当然不是说刘秀没名气,只是说他的名气没有达到他该有的高度。

西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非常高,刘邦、刘彻、汉初三杰、卫青、霍去病,可供人们拿来吹牛的人物和故事非常多。三国(大三国,人们一般印象中黄巾起义后就是三国了,当然实际上不是)更不用说了,这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名气最高的时代,不止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人名气如雷贯耳,就是一般将领廖化、马忠等人都非常出名,名气甚至超过了东汉初年的云台28将。而且三国时期千古流传的故事更是数不胜数,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等。

前面的西汉后面的三国名气都比自己大的多 人们都去讨论韩信关羽、张良诸葛亮去了,谁还来谈论邓禹马援。实际上东汉的历史也很辉煌,就连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各方势力都能吊打周边政权,它历史存在感不足,只是缺少一本堪与史记三国演义相媲美的后汉书或东汉演义而已。

整个东汉历史存在感不足,拉低了这个阶段所有历史人物的影响力,再加上刘秀没有改国号,地位从帝国开创者下降到了中兴者,所以刘秀的历史存在感明显达不到他该有的高度。

Miss Sherry

Miss Sherry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光武帝刘秀的存在感其实很高,刘秀白手起家,硬生生在王莽之乱后再次一统天下,再造汉室。虽然史称“光武中兴”,但实际上刘秀跟历史上其他开国皇帝都是一个地位。

古今名人对于刘秀也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许多人都认为就“中兴”而言,没有人能达到刘秀的水平。而刘秀的部下都把他比作刘邦。我们还是来看看后世皇帝对这位前辈同行的看法吧: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历史上大部分中兴之主都超过了四十岁,只有刘秀称帝时才三十三。

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朱元璋评价刘秀是: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至于文人墨客对于刘秀的评价就更多了,随便一艘都有很多很多。

比如《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比如三苏之一的苏辙说:东汉光武,才备文武,破寻邑,取赵、魏,鞭笞群盗,算无遗策,计其武功若优于高帝。

叶适说: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难有甚于高祖。

陈亮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奋寡而击众,众弱而复强,起身徒步之中甫十余年,大业以济,算计见效,光乎周宣。

这样一位帝王,如何会存在感不高呢?

而且在民间而言,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更是传颂已久。

年轻时的普通草根刘秀,第一次见到阴丽华就许下了“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愿望。而随着时代浪潮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刘秀对于阴丽华是真爱,这种感情在历朝历代皇帝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根据这一故事改编的民间故事影视剧更是层出不穷。

到了现代,“王莽穿越,刘秀位面之子前来纠错”的故事虽然是个玩笑,但是刘秀“位面之子”的调侃也让他在新时代的网络上人气极高。

可以说刘秀无论正史还是野史,他的存在感其实是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帝王的。

但是题目中的这些疑惑我也理解,毕竟大家熟悉的都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千古一帝,他们在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多多少少会有一些“黑点”,这就容易让人讨论,质疑,从某种方面来说更像是一个有话题性的人。

比如刘邦的混混脾气,李世民宣武门之变……都是值得正反双方互相争辩的话题。

而刘秀这里基本上都是正面事迹,打天下是位面之子,坐天下是仁慈君主,连功臣都好好善终,个人感情上也非常专一……这样的一个完美型皇帝,自然话题就少了,这可能就是刘秀所谓的存在感弱吧。

我是以史为鉴,为您讲述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began in~1

began in~1

主要是因为刘秀是刘邦的后代,始终笼罩在汉高祖刘邦的光环下,所以刘秀的存在感不太高。但实际上,刘秀的各方面素质都比刘邦高出了不少。

刘秀素来有“位面之子”的绰号,是因为他在汉王朝灭亡之后又复兴了汉朝,也是后来三国时期刘备的推崇对象之一。

刘备也想学他,再把汉朝延续两百年,可是最终只建立了三国之一的蜀汉,比之刘秀可谓远矣!

一、刘秀的能力虽然高出刘邦不少,但也是依赖汉朝后裔的身份,所以笼罩在汉高祖刘邦的光环之下

刘秀是历史上东汉王朝(25年-220年)的开创者,史称东汉光武帝。他将汉王朝的国运又延续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所以西汉、东汉两个朝代加起来是400多年的汉朝江山。

公元9年,王莽篡位,废除西汉末代皇帝刘婴,建立新朝(9年-23年)。西汉灭亡后,新朝又在王莽的胡乱改革中走向崩溃。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南阳宛城刘氏家族的刘秀脱颖而出,最终统一了全国,建立东汉王朝。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也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不过,刘秀这一支距离西汉皇室的嫡系血脉已经十分遥远了,只能算汉朝宗室远支。刘秀的军事才能和文化素养都比当年的汉高祖刘邦要高得多,毕竟刘邦只是泗水亭长出身,而刘秀的家庭是中产阶级。

尽管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也是一代开国皇帝,但由于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所以知名度不如汉高祖,甚至都不如汉武帝。与刘邦的白手起家不同,刘秀毕竟是宗室子弟,汉朝后裔的身份给他带来了不少实惠。

他能够娶得阴丽华、郭圣通这样的美女,与他是汉朝后裔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而他迎娶郭圣通本来就是为了得到河北士族的支持,这为刘秀平定天下奠定了基础,河北的士族集团与精锐的幽州突骑全部加入到刘秀的阵营中。

二、刘秀所建立的东汉王朝很早就衰落了,并成为了诸葛亮口中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指东汉王朝)所以倾颓也”这样的反面教材。

西汉是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起初没有形成庞大的士族集团,所以政治相对清廉,而且西汉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西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是最富盛名的朝代之一。

刘秀所建立的东汉则是士族阶级建立的政权,从建国伊始就留下了庞大的士族势力,为东汉中期、晚期的外戚乱政留下了基础。东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很短,自光武帝的“光武中兴”以来,又经历了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明章之治”,汉和帝时期的“永元之隆”,在第五代皇帝汉殇帝时期便迅速衰落下去了。

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外戚专权层出不穷,自殇帝以来历代皇帝无一不是年幼继位。子弱母壮,便让母族专权(外戚集团),形成了邓氏、阎氏、梁氏、何氏等众多外戚集团,政治黑暗。东汉王朝的太后临朝称制现象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线,而后世出现太后临朝的现象加起来也不如东汉。

就连诸葛亮都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总体来说,东汉不如西汉强盛,而作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自然也就不如汉高祖刘邦有知名度了。

幸福的我

幸福的我

大错特错,刘秀在历史上存在感极其高,是历代最为推崇的皇帝之一。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毛先生也曾说“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李世民也非常佩服刘秀说“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傲气如朱元璋也说“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只能说刘秀在野史和民间声望上存在感不高。

关于刘秀的演义评书几乎没有,刘秀的故事不够有悬念,敌人素质不行

两汉演义和东汉演义,刘秀的篇幅都不算多,唯独以刘秀为主角的是近代才有的,流传也不广。而且这些评书根本无法跟《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唐》、《七侠五义》、《杨家将演义》等等之类的比较,文学性和流传性都不足。

所以刘秀原本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竟然名气和声望比不上很多后辈,不说三国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甚至刘秀的名气比不过宋江、方腊等人。

为什么会造成刘秀不被演义和评书作者选择呢?以《三国演义》为例,为何三国总被人所津津乐道。早在《三国演义》没有诞生的宋代,三国的许多故事已经非常普及和流传了。因为斗争的烈度高,水平高,同时代的人才太多了,就跟爱情需要势均力敌才不会厌倦一样,故事中正反派最好要有来有往,才显得故事好看、精彩。

刘秀的故事虽然非常传奇,但是同时代没有刘秀能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人。王莽和刘秀差辈了,赤眉军、更始帝、公孙述等人都格局远远不如刘秀。刘秀虽然有云台二十八将,但是敌人没有啊!这样创作起来就是龙傲天式的小说,不精彩,太不精彩了。

刘秀依旧采用了汉的国号,平白矮了刘邦、朱元璋等人的一辈,成了中兴之主,而不是开国帝王

刘秀实际上在昆阳之战前是比较酱油的,主角模板在其哥哥刘縯身上。而且刘秀的性格是谋定而后动的,特别是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上,刘秀原本可以更早的统一天下。但是刘秀登基之后用了12年才统一天下,刘秀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会犯曹操急于攻打江东这样的错误,所以刘秀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刘秀的敌人也没有诸葛亮、周瑜这类的神机妙算,乃至刘备这样的百折不挠都没有。

刘秀实际上开创了新的朝代,但是依旧沿用了“汉”的国号,这对刘秀的名望来说,就无端的少了很多。同时代的精英都汇聚在刘秀身边,绿林军、赤眉军、更始帝以及众矢之的的王莽,其势力和能力都不足以抗衡刘秀。

刘秀本身是皇室、是豪强,又是精通儒学的太学生出身,名正言顺之下又有能力和魅力,其他人一对比就成了跳梁小丑。远不如刘邦和项羽,秦始皇对六国,三国争霸,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赵匡胤搞黄袍加身等等来的更戏剧化。

但是不能否认,刘秀绝对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皇帝,其堪称完美,而且还是对阴丽华忠贞不二的好男人。娶了郭圣通不过是政治婚姻,后来还将郭圣通给废了,不过站在郭圣通的角度来说,刘秀就比较狠了,利用完就抛弃。

蓝调气质

蓝调气质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功绩十分出众的优秀帝王数不胜数,刘秀的历史功绩实际上在诸位耀眼的帝星中是比较不起眼的,存在感不高其实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刘秀最终统一天下,也将汉王朝的寿命延长许久。刘秀做了很多众人皆知的大事,他的天下是在不停歇的战争中获得的,所有的土地都是自己率军拼命打拼出来的。他经历了几乎所有的关键战役,更创下了在昆阳率军以多胜少的传奇。他所创造的功绩后世无法否认,是值得称颂的一位帝王。

但他的东汉王朝,与历史上其他王朝相比,无论是经济文学,还是思想都相对比较落后。前有秦朝秦始皇在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还留下了历史文明瑰宝——长城;刘秀的祖上刘邦从平民起家,打败劲敌项羽,艰难开创了繁荣的西汉王朝;后世唐宋更是在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古代王朝的顶峰。所以实际上整个东汉包括刘秀本人其实在历史的大王朝时代存在感很低。

一个优秀的帝王,后世对他的评价应该基于他创造了怎么样一个盛世,而不是在于他本人是怎样一个人。刘秀确实是一位合格的帝王,但在先秦和西汉以及后世唐宋之类的朝代下,东汉王朝并不如何出众,所以刘秀固然近乎完美,其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却很正常。



msdos

msdos

刘秀作为开国皇帝,存在感确实比较低。原因是有很多的。

首先是刘秀性格比较低调,不是那种霸气外露的人。根据史书记载,刘秀是一个很温柔内敛的人,确实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皇帝很不一样。当年刘秀曾经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见,刘秀的人生目标并不算高,是个容易满足的人。

刘秀当上皇帝以后,非常热爱和平。对打仗、扩张领土什么的,没有兴趣。只是一心处理内政,研究学问(刘秀精通儒学)。作为皇帝来说,经常打打仗,搞点大工程(修个长城、运河之类的),是容易增加名气的。像刘秀这样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皇帝,知名度不容易高。

很多人说刘秀是一位完美的皇帝。确实有道理。刘秀能力出色,擅长打仗、会用人、懂人心;又为人仁厚,不杀功臣、善待百姓、热爱和平;对待妻子、孩子、亲戚也都非常好。不过,太过完美的人,也会让人感觉乏味。

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特别难缠的对手。刘秀的对手有王郎、刘玄、公孙述等人,这些人比起项羽、王世充、窦建德等,可是差远了。所以,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不是特别出彩。这也不利于提高他的知名度。

本身东汉王朝知名度就不高,也相对比较缺乏亮点。尤其是东汉中前期,没有太多大事发生。这大概跟刘秀的低调性格有关系。关于东汉历史的小说、影视作品也相对比较少,让刘秀不是那么知名。不过东汉王朝到了末期爆发了,孕育出了精彩的三国。

ypx轩仔

ypx轩仔

原因如下:

第一,这哥们虽是战神,却不喜欢打仗,统一后国土面积没有明显拓展。

第二,这哥们不杀功臣,没有什么勾心斗角的事好写进史书。

第三,这哥们后宫和东宫总体较稳,生活平淡如水。

第四,这哥们在统治上依靠门阀贵族制度,是历史上少有的像西方贵族制度的时期,且在位时没有贵族制度常有的军阀混战,给人印象不深。

总之,属于默默地就把政权得了,然后默默地就把国家治理的角色,可谓历史上最低调的开国皇帝,而人们往往只记得住喜欢折腾的统治者,自然就没啥名气了。

also

also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这位帝王太过于低调,皇帝圈就跟娱乐圈一样,要么出轨,假唱,抽大麻,时不时再弄点绯闻炒炒热度。要么就裸捐,获奥斯卡,得格莱美奖杯,或者多举办慈善晚会现现身,混个脸熟。

可咱们这个光武帝,既不会炒作,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史官没什么可写啊!就算写出来了,没有波澜起伏,平平淡淡的也没人喜欢看啊!

再看看其他皇帝,开疆拓土,豪情万丈,秦始皇,汉武帝,把匈奴打的七荤八素。唐太宗也远征高丽,消灭突厥,出征日本。这些都是爱国青年非常喜爱看,喜欢幻想的。想想“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就热血沸腾。

别的开国皇帝,不是“兔死狗烹”就是“鸟尽弓藏”,杀起功臣眼都不带眨的。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把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杀得基本上就一干二净了。咱们的这位爷,愣是一个功臣没杀,除了战死的全部善终。这一点话题度都没有,太顺当了。

还有他可爱的儿子们,也不给他“长脸”。其它帝王的皇子们为了争夺帝位,六亲不认,连亲爹都不放眼里。可刘秀的儿子们倒好,兄恭弟爱,亲的跟一个娘似的。刘秀的大儿子竟然把皇位都给让了。。。

再看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康熙的“九子夺嫡”,这是多么好的题材,多具有话题性。古往今来的小说家,戏曲家,编剧,导演,正史野史,都快写烂了。这么广的传播量,地球人都知道了。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东汉的一切都是在西汉的基础上的,什么都没变。没有改革创新,没有新思想,儒家一统江湖。就像一瓶开了口的白酒,非常的平淡乏味。

但是,光武帝还是很了不得的皇帝,他不搞形象工程,不贪图享乐,不穷兵黩武,不迷恋女色。爱惜百姓,兢兢业业一心为人民服务。唯一的爱好就是研究儒家典籍,成为圣人。

所以,刘秀一生没干过让我们自豪感爆棚的大事,但他绝对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好皇帝。

蓝色@天空

蓝色@天空

我来浅谈三点为题主解析一下刘秀存在感不高的原因


第一,自古中兴之主声名都不显

刘秀虽然实为开国,但名为中兴之主,自古中兴之主声名都不显,不如开国皇帝,这是定律。


如西汉的中兴之主汉宣帝刘洵在位时期,是西汉国力与疆域最盛时,西羌归附,南匈奴称臣,史称“孝宣中兴”,麾下麒麟阁十一臣比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更不出名。


唐朝的中兴之主唐宪宗李纯,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实现了“元和中兴”,还没刘秀出名。


北宋朝中兴之主的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北宋国力达到极盛,仁宗朝的名臣的就有吕夷简、范仲淹、鲁宗道、薛奎、蔡齐、陈尧佐、韩亿、杜衍、庞籍、吴育、王尧臣、包拯、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王德用、赵槩、吴奎、张方平、唐介、赵抃、吕诲、范镇、曾公亮、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吕公弼、吕大防、吕惠卿、曾布、章惇、韩绛、韩维、韩忠彦、傅尧俞、彭汝砺、范纯仁、范纯礼、刘挚、王岩叟等一大批人才。


文学艺术上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欧阳修(以上文学,苏轼、黄庭坚兼擅书法)、蔡襄(书法)、燕文贵、武宗元、许道宁、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以上绘画)等。


思想学术上有孙奭、刘敞(以上经学)、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以上哲学)、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以上理学)、宋敏求、范祖禹、刘恕、刘攽(以上史学)等。


科学技术上有王惟一、钱乙、燕肃、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


正因为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结果还不如刘秀出名。


第二,东汉是大一统王朝中存在感薄弱的王朝


一个皇帝的存在感跟自己所创的王朝取得成就有相当大的关系,如西汉和汉武帝,唐朝和唐太宗,北宋和宋太祖。

刘秀开创的东汉,与其他大一统王朝相比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思想学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里,相比其他大一统王朝取得成就相对薄弱,导致整个东汉整体存在感薄弱。




第三,没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做宣传

前有西汉,项羽刘邦故事的名震天下,因为有《史记》的宣传;

后有三国,刘备曹操的故事无人不知,因为有《三国演义》的宣传。

东汉夹杂在这两汉中间,没有强有力的文学作品做支撑,存在感低。

乖乖晴天娃

乖乖晴天娃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