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菜花宝宝

菜花宝宝

“入云龙”公孙胜,梁山好汉排名第四位,对应天闲星,是最早加入水泊梁山的一批人之一,但是他也是最早退出梁山集团的,这是为何呢?

一、道士公孙胜

公孙胜在《水浒传》中,最基本的身份就是他是一个道士,道号一清,他的师傅是著名的罗真人。这样的背景下,公孙胜始终给人一种神秘的形象,在罗真人那里,他确实也学到了很多道术,比如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等。

他因为不满朝廷搜刮民脂民膏而造生辰纲,因此与晁盖等人一起智取生辰纲,之后一同上了梁山。他就是这么嫉恶如仇,但是因为他是一个道士,喜欢云游四海,因此早早的追随自己本心离开了梁山好汉大家庭。

二、一下梁山

在《水浒传》之中,公孙胜曾经两次离开梁山,第一次离开梁山的理由是要回家照顾老母,然而事情就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他第一次离开的背景是宋江等人刚上梁山,并且他刚刚接上来自己的老父亲,此时的公孙胜已经感觉到了宋江的政治理想可能与公孙胜的逍遥自在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此,公孙胜以照顾母亲的名义下了梁山。可是后来可能看到梁山发展日益壮大,所以又抱有一定的幻想,回到了梁山。

三、巅峰离去

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的时候是在梁山大军征辽大胜回归的时候,此时的公孙胜完全对梁山失望了,他并不希望招安但是迫于大的形式没有办法。

并且因为他跟随征辽也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此时的梁山也到了巅峰时刻,威望达到了顶峰,此时功成身退,正是最好的时机,另一方面是接下来梁山即将要去征讨方腊,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预料到此次前去凶多吉少,因此把公孙胜强留到了身边,最终让他隐居江湖,是梁山中为数不多的圆满结局之人。

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并不是那么的入世,这也与道家的思想相一致,他不喜欢官场的是是非非,也看到了大宋王朝没有多少希望,朝廷当中奸臣当道,因此他选择了离开。

向阳花

向阳花

一清老道倾心的晁保正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宋寨主挂起了"替天行道"杏黄大旗,而且改"聚义堂"为"忠义厅",如此一系列整改措施,根本没把老道放在眼里,让老道伤透了心

Wilson_11

Wilson_11

看透人生的人,不会争名夺利。什么叫髙人。并不是他有多高。而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但不图名利,不图回报。使金如粪土。使人平等。善待人,而除恶。俠客心之人。

华夏凌志

华夏凌志

公孙胜自幼好习枪棒,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道号一清先生,学得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神龙见首不见尾因此得名入云龙公孙胜。

他家中虽有老母在堂,但却常年云游在外!那公孙胜为什么云游四海,他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其实道家不仅仅只是“出世”的,而且道家也是非常“入世”的。

道家认为“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状态,那么“不自然”的乱世,则是不好的状态,“拨乱反正”则是在行当为之事。

因此历史上就可以看到,乱世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道家人物,以各种面目出现,他们或者致力于试图挽救王朝的衰微,或者干脆起来摧毁旧王朝,扶持新王朝,救国安民。但是在天下已定,天下太平的时候,道家人物往往就“消失”了,往往“化身”为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因为这时候社会需要“无为”。所以也就有了大家熟悉的一句话

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当时宋王朝腐败无能,社会黑暗而又混乱不堪,官府横征暴敛,百姓唉声载道,苦不堪言!

公孙胜身为一名出色的道士,自然要“补偏救弊,所以他云游四海的目的就非常的明确了,其实说白了就是找机会搞事情,效仿张角等前辈,扯旗造反,逐鹿天下!

所以大家别看那些道士平时都挺低调的,清静无为,但其实都是些狠角色,动不动就是地火风水,重开天地,要么就是直接煽动老百姓,来个造反玩玩的!




既然要搞事情,那就要找合伙人了,公孙胜先是去找了宋江,毕竟宋江名声好,马仔众多,只要肯摇旗,立马就能聚集不少江湖豪杰建立起一份势力!

于是公孙胜就编出了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的故事来蛊惑宋江,截取生辰纲,做为创业的第一桶金!

从这一点上也看出了了公孙胜为了造反是早有预谋了。因为古代人们对鬼神之说还是比较相信的,所以自古以来那些造反派揭竿而起的时候都会借助鬼神来给自己造势!

比较有名的就是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以及刘邦的斩蛇起义

所以公孙胜对造反这种事还是挺了解的,并且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不得不说道士搞起事情来的确是有一套,也难怪历代统治者对道士是又爱又恨!

可是宋江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压根就不信!而且宋江当时的理想是报效朝廷,热衷于功名利禄,再说当时宋江也不缺钱啊,不可能为了这些钱财去造反,一笑置之!




公孙胜看忽悠宋江不成,于是又马不停蹄的跑去忽悠晁盖,公孙胜为了造反也是煞费苦心了,早就做了两手准备,不然以他呼风唤雨的手段一个人轻而易举就把生辰纲给劫了,何必费这么多心思!

正巧晁盖等人也正在家中谋划劫纲之事,所以一拍即合,七人当即定下劫纲的计策,是为“七星聚义”!

截取生辰纲之后不久便事情败露,正中公孙胜下怀,于是就和晁盖等人加入梁山入伙,聚义梁山。努力了这么久,眼看造反行动终于有了进展,公孙胜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乐开了花!

公孙胜和晁盖等人投奔了梁山泊,但是梁山的第一任老大白衣修士王伦却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害怕被七星反客为主,就拒绝七人入伙梁山!公孙胜眼看造反计划刚起步就要破产,就和吴用策反了林冲,使林冲一怒之下杀了王伦,并邀请晁盖坐了梁山之主!




随后便和晁盖等人定居梁山,占山为王,学着诸葛亮也混了个军师当当并执掌兵权,只等招兵买马,壮大势力,时机成熟后便可席卷天下!

奈何晁盖虽然义薄云天,仗义疏财,却是有勇无谋,又安于现状,每天只顾得和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逍遥快活,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想法。

面对这种情况公孙胜也是无可奈何,但是努力了这么久也不愿轻言放弃,就仍然留在梁山等待机会!

可是事与愿违,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打破了公孙胜的最后一丝幻想!

宋江手段高明,上了梁山之后便收拢人心,势力越来越大,逐渐架空了晁盖!公孙胜也看出了宋江和吴用的心思,走的是招安路线!这和他要走的道路却是截然不同,他的理想是是要把梁山做大做强,干一番轰轰烈烈类似于农民起义的大事,把大宋取而代之,革鼎天下!

公孙胜和宋江之间可谓是背道而驰,根本没有一丝求存同异的可能!

谋划了这么久,最终造反计划还是破产了,公孙胜也就无心继续在梁山待下去,便以探望母亲和师傅为由离开了梁山,自此潜心修道,一去不回!

公孙胜虽然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但功名利禄对他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求仙问道才是他的人生追求,“入世”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修行。体会了人间百态,见证了梁山从辉煌到落幕,他的道心也越发圆满,十年后终于从金丹突破到了元婴期!百年之后,万丈之颠,渡劫失败,最终化为一劫灰!


bberry

bberry

公孙胜这个人原本就是《水浒传》的那一群作者强加进去的一个“怪胎”。

公孙胜第一次出场,是要参加水浒传离第一宗大案:智取生辰纲。

在这场案子里,公孙胜的作用是什么呢?

“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小道 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 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贫道久闻郓城县 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 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晁盖大笑道:“先生所言,莫非北地生辰纲么?”

公孙胜提供了一个生辰纲的消息。但其实为了生辰纲的消息,晁盖早就集合了刘唐、三阮、白胜、吴用。换句话说,有没有公孙胜,生辰纲都得劫,而且七星聚义的人数,其实是够的:

晁盖:领头人;

吴用:全盘策划

刘唐:战斗力担当——至少不输给雷横。

三阮:战斗力副担当——可以和刘唐夹击杨志,顺便扫平其他人;

白胜:蒙汗药——智取生辰纲唯一的“智”,不就是白胜的蒙汗药嘛?

公孙胜是干嘛的?

好像没什么用处吧?

这是因为在《水浒传》成书的时候,嘉靖迷恋道法。作为一本给皇帝献礼的小说,没个道士怎么能行呢?所以小说里就把公孙胜的故事提前了,强行加塞。

但加塞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 七星聚义的“七星”现在变成了8个人,总不能说是“八仙聚义”吧?

这个在小说里的描述变成了这样;

晁盖说: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 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

所以还是七星聚义,但白胜就化白光去了。

2. 白胜的身份地位

白日鼠白胜其实应该是水浒传里最悲情的人了。作为晁盖集团的原始成员,最终的排名居然比宋万还低,106位。剩下的俩一个是贼(时迁);另一个是坑死晁盖的郁保四。

所以公孙胜并不是提前离开梁山,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强行插入好汉的故事的。自然对其他好汉的游离感特别强而已。

Miss、Loli&

Miss、Loli&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梁山排名第四的入云龙公孙胜,为何会第一个舍梁山好汉美名于不顾,弃山归故里,超然而去?有的说,这是因为公孙胜后来见了梁山作风,与自己理想背道而驰,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失所望之下,也就不愿呆下去了;有的说,梁山一些好汉的血腥残暴,和大头领宋江的虚伪奸诈,实在难入公孙胜的法眼,他当然不愿置身其中了;也有人说,公孙胜的能耐无人可及,却被宋江、吴用几个厚黑之徒,逐渐驾空,志不得伸,心灰意懒之下,也就飘然而去也--------

呵呵呵,道理似乎都不错。

不过,以今日人们的思维和觉悟,去揣测古人施耐庵的创作意图,和去领会水浒小说的要义,从而去置评公孙胜其人,总有要让人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

以愚观之,公孙胜之所以会第一个弃山而去,乃是作者的创作需要,和“剧情”的发展需要,不得不然!

诸位需知,晁盖等智取生辰冈时,除了阮氏三雄,算属于弱世群体外,其他几个,都不是穷困潦倒之徒。晁盖是不用说了,有足够的资产,仗义疏财。吴用作为私塾老师,且有晁盖相助,生活也还惬意。而公孙胜,自言“觑万贯如草芥”,当然也是个衣食无愁之徒。即使赤发鬼刘唐,能够千里迢迢,只身远赴东溪镇,撺唆晁盖举事,可见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几个背景如此,哪为何还要担着杀头的干系,去做那要被杀头的勾当呢?施耐庵老头,其实早给出了一个理想主义开头:众人发誓,此正是不义之财,取之替天行道!---------乃是有深意的。

再反观各人的作为,也是个性迥异,鲜明卓然。“白龙庙小聚义”时,那个“英雄”李逵,举斧狂砍,快意发泄,然而只有晁盖在发急阻止:“不干百姓事,休得乱砍!”谁是真英雄,谁是狠恶徒,早用事实,呈现给了观众。只是,那个氛围,那个国度,往往是英雄气短,奸雄逞强,最终,本是梁山老大的晁天王,也不得不尽早为“及时雨”让贤,先一命呜呼!

这一伙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披着替天行道的外衣,凭着原始欲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四处抢掠,草菅人命的好汉,果真能始终得意乎?果真能一厢情愿,妄想招安后,光祖耀宗乎?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作者要给这伙草莽,按排个凄惨结局了,最后落得:宋江三十六,回来十八双,内中有四个,谈笑却还乡,十折其八,生还者折臂断腿,且几乎无一善终。试想,过去咱们牛皮的大批什么“宣扬投降主义”,这真是什么“宣扬”吗?

而为了情节需要,作为真正当世高人的一清道人公孙胜,当然只能第一个离山了。不独如此,象什么神医安道全,这样的能人,也只能早早离山。而乐和之类,就只是陪衬罢了。试想公孙胜,号称入云龙,几近神仙一个,山寨一旦有天大困难,有他仗剑行法,一切迎刃而解。如果梁山始终有其人存在,哪还会有征方腊时,十折其八的凄惨?打败仗有入云龙出来解救,伤人有神医安道全出手施治,结果还不是会同战大辽一样,满载而归,高唱凯歌,志得意满?这可真是“宣扬”投降主义了------故让其先离山,再按排众好汉的损兵折将,既合情合理,顺乎自然,又满足了创作需要,不得不为。

其次,逻辑缘故,同时当然要给其,给出离山的合理缘由。公孙胜原是不计个人得失,热衷于造反的高人,然而在眼见了宋江上山后的更旗易帜后,便兴味索然了。更何况,公孙胜与乃师罗真人,是“神仙”一般的存在,早了然这一伙草莽的“结局”,世外高人,当然不愿掺和红尘纷争之中了,在知晓前因后果后,公孙胜便一改原先造反的兴头,要归隐作方外高人了--------作者的用意,便借着不便明喻的玄学,表达了出来。这其实和鲁智深五台山参禅时,师傅知真给他的“谒语”,什么遇夏而执,见腊而擒,听潮而圆,闻信而寂,是一个道理,作者借着玄语,早给这一伙所谓的梁山好汉,义士豪杰,早早按排好了结果,同时作者的著书深意,也隐悔地告示了读者--------这其实也是该名著,见仁见智,众说纷云的原因所在。

所以,今人凭着今日各自的现代理念,去评说古书,实在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味道。

-------------------

看水浒,当看百回本。因为细究书中情节,百回本,才最可能接近原著,其他如一百二十回本,或者其他版本,都是后人凭着自己的“聪明”,要么在添油加醋,要么抽枝断干。只有熟读原著,方能领会著者意图,和原作精神。离开了原著的要义,而去评说书中的人物,不免南辕北辙了。

愚云:个性意味真实,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贯之的独个诌扯,愚人说道,谬误、失实难免,欢迎诸君用更有道理的学识,不吝赐教。

土豆烧鸡块

土豆烧鸡块

公孙胜是梁山最厉害的角色!

传说中的公孙胜,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谋略智慧,无人能及,公孙胜最适合当梁山的军师,可惜这公孙胜的才能,没有引起晁盖和宋江的重视,公孙胜是怀才不遇,没遇见明主,公孙胜当初没离开梁山,也是处于隐居状态,他认为梁山是个适合他栖身的地方,自由自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公孙胜在跟随晁盖的时候,沦落成了路人,晁盖这个莽夫,胸无大志,只知道讲兄弟义气,就重视自己那几个结拜兄弟,过着打家劫舍的生活,公孙胜也只能跟着混日子。

晁盖死后,宋江当家,可惜这宋江也没有识人之能,重用了目光短浅的吴用,这二个没智慧的人,凑合到了一起,玩起了接受朝廷招安的把戏。

公孙胜知道了宋江要接受招安。

公孙胜算是看透了,这宋江也是无能之辈,梁山彻底毁了,公孙胜也知道,宋江等人,只要接受招安,必然不会有好下场,最后会不得善终,但这公孙胜,也是个自私的人,他都没提醒宋江,就直接离开了梁山。

公孙胜是智者,也不会跟宋江讲兄弟义气,觉得没有那必要,宋江是庸才,公孙胜觉得没必要在跟着宋江了。

事后证明公孙胜选择离开是对的,梁山最后彻底瓦解了,梁山的人,死的死,散的散,那些替宋江卖命的,基本上都没啥好下场。

且柔yy

且柔yy

公孙胜看到宋江一上前后左右已经盖过晁盖的气势,宋江一些说话公孙胜早已看穿。公孙胜其实看出来了也没去点明晁盖。公孙胜其实在梁山上想过太平的日子,不想搞的轰轰烈烈。也是看到宋江上山的架势,已不去以前的梁山了。还是回山继续过太平日子。

海兰色00

海兰色00

公孙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也是梁山108将中唯一一个懂得一些道术的人物。绰号“入云龙”。公孙胜最初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和晁盖等人上梁山避难。也可以说公孙胜最早是晁盖一系的人马。

很多人看《水浒传》觉得梁山108位好汉上下一心确实值得称赞。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梁山之上实际也是派系林立。大家之间虽然互相都是为了兄弟情谊聚在一起,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在一起抱团取暖。


公孙胜是晁盖死后第一个与宋江明争暗斗的好汉。公孙胜虽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还是斗不过宋江。公孙胜当时上梁山的初衷只是为了除暴安良,没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头,可如今为了招安争斗不休。公孙胜自然要找出路,后来他找了一个借口,回家探母参师,悄悄地离开梁山返回家乡。而公孙胜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虽与宋江道不相同,不相为谋离开了梁山,但一听说梁山有难,为了一百单八将的兄弟情义,他急忙再次出山,帮助宋江攻破高唐州,并留在了梁山一段时间帮助宋江南征北战。


鲁智深是真的僧,公孙胜是真的道,二人都在找寻自己的终极归宿,也都得了尊师的偈言。鲁智深顿悟后成佛了,公孙胜顿悟后及时抽身而去,志在“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应该是得道了。公孙胜选择在征方腊之前离开,主要原因当然是罗真人有言在先。

eireen

eireen

入云龙公孙胜,神龙见首不见尾,其人如其名。我想作者施耐庵对于公孙胜这个角色这样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一法术高手,也是梁山第一批元老级人物,梁山初期的组建他的功绩是大于晁盖和吴用的,但是他也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晁盖于宋江是代表了两种不同机制的集团势力,晁盖有着绿林豪杰霸气,江湖义气重,没什么心机,公孙胜当初上山就是冲着各路英雄聚义梁山,大举替天行道大旗,做一番事业。

宋江多年混迹于官场,其玩弄权谋的手段是晁盖远不能及的,从宋江上梁山的那一刻起,也就是他架空晁盖的开始,公孙胜其实早就是看破了这点,后面晁盖的死也是必然,当初大举替天行道大旗,做一番事业以变了味,在宋江的带领下梁山又何尝不是北宋管辖下的另一个小朝廷呢?诏安也是必然。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胜的出走也是必然,因此,公孙胜远离了宋江,最后才得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很多人看水浒常常被其中的侠情豪义所敬佩,其实仔细品味,方知其中人情世故冷暖!

JCLoveXNN

JCLoveXNN

公孙胜为何要离宋江而去,其实这一点如果读《水浒传》原著就很容易明白,因为公孙胜有一个想当牛掰的师傅罗真人,在戴宗跟李逵一起去请公孙胜回梁山帮忙的时候,罗真人就已经道破天机了。

比如,李逵趁着夜色去谋杀罗真人,但是罗真人并灭有对李逵痛下杀手。而是告诉大家,李逵就是上天派过来杀人的,所以要留着他,但是也对其做了惩戒,导致李逵特别害怕罗真人,间接地对公孙胜也害怕起来。

一个对天机都了如指掌的人,自然也能够预知到梁山等人的未来。所以罗真人非常明白,梁山好汉征讨辽国、平田虎、打王庆都是有惊无险的事情。所以,罗真人会让自己的徒弟去帮助宋江,顺应天意。也就是说,合该着辽国、田虎、王庆让梁山大军灭掉。

但是到征讨方腊的时候,显然是没那么顺利了。方腊手下的悍将如云,一点也不比梁山的差。所以梁山大军此去三停去二,在这种大伤亡的情况下。作为师傅的罗真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爱徒去冒险,所以就把公孙胜留下,继续跟随自己修行。

总结起来,公孙胜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之所以要弃梁山而去,主要是自己有一个料事如神预知未来的师傅罗真人。

匆匆语

匆匆语

公孙胜,(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入云龙,道号一清,蓟州人氏。与晁盖,吴用等人七人结义。一起劫取生辰纲,后上梁山聚义。三十六天罡星排位第四,天闲星。任梁山机密军师。

公孙胜自幼好文习武,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学到一身道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法术无边。

罗真人传授公孙胜五雷天罡大法,修道以满后,叫他下山辅助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又送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尔还)。公孙胜谨记师父教导,下山寻找宋江,后一同入伙水泊梁山。

之后在梁山出谋划策,参与了多次战争,功不可没。战绩显赫。

攻打芒场山时,公孙胜摆下八阵图,擒获八臂哪吒项冲,飞天大胜李衮。降服混世魔王樊瑞。

智取大明府时,公孙胜装扮云游道士,与混天雷登入混入京城,里应外合,智取了大明府。

攻打高俅时,公孙胜做法忌祭风,协助刘唐火烧战船,大败高太尉。

后来为什么这位法术高明,足智多谋的梁山顶级人物,为何选择离开梁山呢?还得从招安之后说起。

梁山好汉们在首领宋江的带领下,接受了朝廷诏安。公孙胜继续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先后征讨大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

淮西平定之后,宋江代领众兄弟班师回朝,驻扎在东京都城外陈桥驿附近。这时公孙胜想起罗真人的八句真言:遇幽尔止,遇汴而还。如今以平定叛贼,凯旋而归,路遇东京汴梁城,正是我归隐深山离别之时。

于是便向宋江辞行,返回蓟州二仙山,继续从师修道,服侍老母,颐养天年。

此举也让公孙胜逃过一劫啊,宋江之后在平定方腊之战中,损失惨重,梁山好汉所剩无几,回京之后虽被朝廷加官封侯,但是不久梁山弟兄就被朝廷害的家破人亡。宋江也喝毒酒自缢而死。

说到这公孙胜这位有道术之人,在梁山好汉中结局还是不错的。离开梁山的选择还是正确的。

刹那芳华

刹那芳华

这个问题中可以找出错误。

说公孙胜是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有些夸大。

不是公孙胜想到可以把梁山作为退路,也不是他鼓捣着要拉起一帮人去抢夺生辰纲,从而导致梁山聚义。公孙胜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要发一笔横财而已。

久闻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从“组团”过程可以看出,吴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吴用知道从哪里拉可靠的人手——也是日后聚义的兄弟,在夺取生辰纲时,他发挥了军师的作用,表现出了智慧。

在官府抓住白胜,知道了机密后,派人来捉拿,危机时刻,也是吴用提议去梁山泊入伙,他是唯一一个想到退路的。

可见,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实际上是吴用。

但是,离开梁山,却表现出了公孙胜的明智之处,特别是和吴用最终的下场对比。

在动念离开梁山时,公孙胜下定了决心,几乎是不惜违背诺言。临走之前,公孙胜信誓旦旦,回想起来,只是他 一时的托辞。

公孙胜道:“重蒙列位头领看待久,贫道岂敢失信;回家参过本师真人,安顿了老母,便回山寨。”

从这时看,公孙胜离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要探望母亲。除了这一个明显的原因,其他可能都是猜测。

之后,需要公孙胜为梁山效力的时候,宋江派戴宗和李逵找到了他家,公孙胜不想见面,想要骗过去,被戴宗施诡计识破,公孙胜重新讲了他不回梁山的原因。

一者母亲年老,无人奉侍;二乃本师罗真人留在座前。

一去一回,影响公孙胜决定的都是老母和罗真人,以此来对照他最终离开时的情景,可以发现还是同样的原因。

只见公孙胜直至行营中军帐内,与宋江等众人,打了稽首,便禀宋江道:“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令送兄长还京之后,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所以,公孙胜第一个离开梁山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侍养老母。公孙胜是学道之人,本来就不看重功名;而且他的老师是罗真人,很受朝廷敬重,所以功名对他来说就是浮云。

公孙胜在宋江等人功成名就的时候离开,对谁都有个交代,从之后的结果来看也是个最好的时机。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shanshanmufeng

shanshanmufeng

不离开梁山的话,水浒故事就写不下去了。假设公孙胜还在,那么水浒好汉征辽征方腊就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就不再具有悲剧意义了。所以,公孙胜的离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

公孙胜的出现,也是作者特意加入的,是为了满足当时嘉靖帝对道教的宠爱。所以公孙胜号称“入云龙” ,龙可不是随便叫的。公孙胜排名第四,可圈可点的事迹却不多,整体形象单薄含糊,这就与他是特意被加进去满足嘉靖帝的想象有关。

yuekan@eyou.com

yuekan@eyou.com

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公孙胜,是有大智慧的人。

这里的大智慧,并不是吴用的那种算计,更不是宋江的那种权谋,而是一种格局和境界。

所以公孙胜早早就看破了宋江的真实面目和手段,并先后两次下山。

且听红尘君细细道来:

早在吴用背叛之时,公孙胜就想离开宋江了

其实在很早,公孙胜就看破宋江的野心了。

公孙胜当时追随晁盖上山,成为资历最老的元勋之一,没过多久晁盖就硬是把宋江从法场救了出来,并且请上了山寨。

很快,宋江就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公孙胜也看出来晁盖的本事确实不如宋江——前者做个几千人的黑社会老大非常适合,但若是队伍再扩大,他的那套简单粗暴单凭兄弟义气管理的方式就行不通了。

毕竟梁山上可不光有鲁智深武松林冲这些义气为先,光明磊落的汉子,也有王英李立秦明董平等人啊。

而那个时候,就连晁盖的第一心腹吴用都已经暗中投到宋江那边去了,公孙胜知道自己一个人独木难支,但他又不忍心跟着宋江对付晁盖,只能借口探望老母,并定下了三个月期限,一走了之。

宋江硬是拉着他不放

这一次公孙胜其实已经下了决心,再也不回来了,所以他隐姓埋名,根本就没有回来的打算。

可是宋江这边缺人啊——尤其是公孙胜这种法师和精神领袖的角色,没有第二个人适合,所以他就让心腹戴宗带着李逵这个打手,名为“请”,实则以公孙胜老娘的性命为担保,硬是把他给“押”了回来。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李逵在二仙山还砍了罗真人,幸亏罗真人是有真本事的,否则就被杀了,有了这个下马威,公孙胜还敢不乖乖从命吗?

但是罗真人也知道时候未到,公孙胜还有“业”未了,就让他再次下山,但是早就已经叮嘱过了,打方腊之前一定要回来,公孙胜也是完全按照师父的话来做。

红尘君说

所以,正因为公孙胜有大智慧,所以才没有跟着宋江一条路跑到黑,而号称全山最聪明的吴用和宋江,却一个被毒死,一个殉葬,结局非常悲惨。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在一个地方已经干到了极致之后,就要提前考虑退路了,否则过犹不及,最后很难顺利收场。

以上

在下红尘君,喜欢历史故事尤其是水浒,也想要分享更有趣的故事给大家。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敬请点赞关注转发,更欢迎留言聊天,红尘君每条必看,再次鞠躬感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场预谋

一场预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