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
善解人衣
个人也是钟情于水浒传,感觉公孙胜的离去有以下原因。
首先,他是修行时间更长的出家人,梁山的兄弟情义没那么容易打动他。若不是李逵的粗鲁和他师父罗真人的命令,公孙胜是不会再去梁山的。
然后,就是与宋江的关系不好。他毕竟是和晁盖一起上山起义的。宋江上山之后,公孙胜马上就跑了。感情更是不合。而且新老寨主更替之时也没少排挤那些元老,导致矛盾更大。不少的聪明人还碍于情面纠结于灭了方腊再离去,而公孙胜直接就跑了。
其次,公孙胜虽然走了,但是把本领传给了樊瑞和乔道清。他们两个的法术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对此也没有什么愧疚的。
最后,就是天命所归。公孙胜学道之人,领会了师父留下的偈语的意思。算到了结局,就早早地离去了。没有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潜心地修道学习。
综上所述,他的离去也是理所当然,谁也没必要苛责他。
bactboy
这里有一个细节:宋江刚上了梁山,公孙胜立马就离开了梁山!
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都做了什么事情?宋江又给梁山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公孙胜又为什么无法容忍,坚决离开梁山?
诸位听我慢慢道来:
宋江梁山立威宋江被从法场上救下来,上了梁山之后,并没有感激晁盖的救命之恩,而是立马就给了晁盖一个下马威!
晁盖道:“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该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宋江道:“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究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头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结果左边只有林冲,刘唐,阮氏三雄,杜迁,宋万,朱贵,白胜九个;右边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等等,共四十个!
宋江这一招很是耐人寻味:山寨排位哪有不按功劳大小的?与其说分什么新旧头领啊,倒不如说分成了晁盖派和宋江派!
宋江这意思很明显:你晁盖不是梁山老大吗?你有几个心腹呢?你可看清楚了,梁山还是我宋江说了算!
有人说:你这是在黑宋江,宋江没那么阴险,也不想当什么梁山老大!我只能说你图羊图森破!
宋江想不想当梁山老大我的答案是他想当,非常想当!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宋江不服晁盖的能力
晁盖为人比较义气,推让宋江做老大的时候就说了,没有你当年救我们的命,就没有今天的梁山,所以你要当老大!
宋江呢,既没有感谢晁盖的恩情,也没有夸赞晁盖的能力,就只是说:你年龄比我大,所以你应该是大哥。
这就是说宋江根本不服晁盖,从心里就不认为晁盖比自己强!
其次宋江有政治野心
对一个男人诱惑最大的是什么?钱和权!当然,酒色的诱惑也很大,但是只要有了钱和权,其他的就都不是事儿!
宋江呢,是个大富豪,随随便便就能给人十两银子,要不怎么这么好的名声!而且买套房子做外宅,养个阎婆惜,也是随手一挥的事。
这么一个大富豪,又是个押司,也就是说大宋公务员,那么你说他宋江最缺什么?
答案很明显是权力!也就是说宋江想往上爬,实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
有政治野心的宋江应该是想着升官掌权,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吧!为什么他上梁山落草呢?
被逼无奈落草为寇的宋江野心勃勃的宋江是因为升官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才不得已上梁山落草为寇!为什么这么说呢?
晁盖曾多次邀请宋江上山
面对晁盖的邀请,宋江数次拒绝,为什么呢?一心想通过正经途径升官掌权,光宗耀祖的宋江,能心甘情愿落草为寇吗?即便宋江此时上了梁山,没有自己的势力,也无法和晁盖叫板,做不成梁山老大的!
黄文炳的出现扭转了宋江的命运
宋江是不甘心落草为寇的,即便是杀了阎婆惜,宋江为没有放弃前途,出去躲一段时间,回来再花些银子就能摆平了。
可是宋江万万没想到,自己在江州会被黄文炳给盯上,而且这家伙死死地咬着自己不放,差点就被咔嚓掉!好在梁山人马劫法场救了宋江,才捡了一条命。
这下好了,劫了法场,杀了朝廷命官,彻底与仕途无缘了。这时候的宋江正好也积累了一些心腹人马,即便上梁山,也足以和晁盖抗衡,因此宋江才无奈的上了梁山。
上山之后的宋江立马就想到了另一条当官掌权的途径———招安!
宋江上山给梁山带来的变化宋江是一心想招安,那么他必须要壮大梁山的势力,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朝廷来谈条件。要想梁山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壮大,宋江就必须要当上梁山老大,或者说实际意义上的梁山老大(架空晁盖)。
这也是为什么宋江一上梁山就把人马分成了晁盖派和宋江派。
晁盖是耿直忠义之人,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他带领下的梁山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
宋江则是野心大,心机重,想着发展壮大以求招安,那么他必须要玩一些权术,搞一些政治斗争!比如,晁盖的老朋友吴用,就很快地看清了形式,转而投靠了宋江!
这个时候梁山众好汉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单纯了:兄弟之间少了肝胆相照,快意恩仇;取而代之的则是拉帮结派,尔虞我诈!
说了这么多,回到正题上,这就是为啥公孙胜要离开梁山!
世外高人公孙胜入云龙公孙胜,道术神通,他讲究的是清净无为,可以说是世外高人的存在。
那么很明显,晁盖带领下的梁山,更是公孙胜想要的梁山,聚义厅讲究的义气,惩治贪官污吏,扶助贫民百姓!
宋江带领下的梁山则是招安的梁山,忠义堂讲究的是做朝廷的鹰犬,玩的是权术,这显然是公孙胜所不屑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梁山从此无真情!公孙胜眼睛是雪亮的:他明白玩权术的话,晁盖万万不是宋江的对手。
上边四位核心头领:晁盖,宋江,吴用和公孙胜。吴用投靠了宋江,即便自己站在晁盖这边,最多是个平局。
下边的众多头领站队更明显了:晁盖这边只有九个,宋江那边四十多个,力量太悬殊了,这还怎么玩啊?
再想想晁盖的为人,宋江的为人,结果这不明摆着吗?梁山最终会变成宋江的天下,当然也会按照宋江的意思发展!
看明白这一切的公孙胜也只能长叹一声:贫道去也!
王小P
公孙胜是个得道之人,也是个出世之人,没有青史留名封妻荫子的追求,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世界,比常人看问题更清楚更深刻。
公孙胜追求的是闲云野鹤的逍遥生活方式。截生辰纲事发后,被迫上梁山,晁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的执政理念正和公孙胜之意,因此安心留在了梁山。
但宋江被梁山好汉从江州刑场救下上了梁山后,第一次在聚义厅议事,宋江就反客为主,不与晁盖商量就发号施令,安排座位时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头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结果左边一带只坐了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等9人,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坐了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燕顺,吕方,郭盛,萧让,王矮虎,薛永,金大坚,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石勇,侯健,郑天寿,陶宗旺等27人, 晁盖一看这阵势,心中一惊,知道梁山已是宋江说了算了,公孙胜则看清了野心家宋江的面目,借回家探望老母之名离开了梁山。
后来梁山为救柴进,攻打高唐州,怎奈知州高廉有法术守得住城池,宋江派戴宗和李逵硬把公孙胜拉回,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交代: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罗真人说那八个字,道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罗真人比公孙胜的道法要高出一截,公孙胜怎能不听他的话,因此在征剿完辽、田庆、王虎之后,宋江带领梁山人马到汴京受恩之际,征方腊之前,公孙胜绝然离开梁山集团,再未回归。公孙胜的结局,也是应了他师傅的话,在事情了结后,早早抽身脱离,得以善终。
kasanuowa
我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梁山变味了。
无疑,入云龙公孙胜是个高人,他很有智慧,看得清人性,更看得明白形势。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卢俊义正式登台的首秀,是他撺掇聚齐了七星,打探到了梁中书生辰纲经过的路线和人员配备情况,也是取生辰纲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
这里面有件事情要注意,那就是,为什么卢俊义不去找江湖名气更大的宋江,而是去找晁盖呢?要知道,在江湖上,宋江的名气可比晁盖大多了,一般好汉听到宋江的名头,立马跪下叩拜:“久闻哥哥大名,请受小弟一拜”!可从来没听到过有人见了晁盖就纳头便拜啊!
如果说,公孙胜不找柴进,是因为柴进根本不差钱,他作为柴氏子孙,自然不会将十万贯珍珠宝贝看在眼里。那他不找宋江,是为什么?难道宋江不缺钱?宋江和晁盖,经济条件相似,离得距离也不远,宋江在江湖上名声又比晁盖旺,公孙胜闯荡江湖,两人的姓名肯定都听过,不找宋江找晁盖,说明公孙胜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或者说,公孙胜有自己的判断,甚至是接触,知道宋江的名声大,多半是虚伪,而晁盖是实打实的值得结交的人。
后来公孙胜对宋江的一系列态度,也同样说明了公孙胜对宋江的认识,是高于江湖上一般人认识的。
公孙胜认为,晁盖这个人,是真义气,做事光明磊落,是个值得跟随的肝胆汉子,但是宋江,更多的是手段,很虚伪,跟着这样的老大,无疑会被算计,最终走向深渊,所以自从宋江上山后,公孙胜便在寻找机会下山,因为他知道,宋江一上山,梁山就变味了,不再是那个义气深重的梁山,而是手段和权术。
从两个小人物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晁盖和宋江两人的区别。这两个人,分别是白胜和唐牛儿。
白胜好赌,生活穷困潦倒,原来经常投奔晁盖,晁盖也没事就给他几两银子帮一下,后来智取生辰纲,白胜的演技在线,可以说,没有白胜,智取生辰纲有可能演变成武力夺取,这样代价就大极了。白胜是给晁盖出了大力的。后来,白胜被捕,即便是受尽苦打,也没有出卖晁盖,后来何涛直接点出晁盖的名字,白胜不得已,才说,的确有晁保正,但其他几个人都不认识。算得上十分义气了,要知道,一旦进了公堂,被打之后,连武松、李逵这样的人都熬不住,只能曲招,对比白胜的骨气,就更令人佩服了。
后来宋江通风报信,直接告诉晁盖,说白胜出卖了他们七个人,已经供出来了,无形中踩了白胜加了自己的功劳。这样一来,晁盖等人自然都认为白胜是叛徒,在江湖上混的,都把义气放在第一位,出卖别人不讲义气,让他自生自灭都没有人能说什么,但是,反观晁盖,不仅没有计较,反而从大牢里把白胜救了回来,还当上了梁山泊的头领,虽然排名倒数,但已经不错了,起码是头领。
再看看宋江是怎么对待唐牛儿的。唐牛儿是郓城县的泼皮,和白胜差不多,也是仰仗别人度日,宋江经常扔给唐牛儿三瓜两枣,唐牛儿对宋江也是死心塌地的跟随,后来,宋江怒杀阎婆惜,唐牛儿卷入其中,一巴掌打了阎婆子,县令有心帮宋江开脱,正好将这件杀人案结在了唐牛儿身上,以“故纵凶身在逃”的罪名,被时文彬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外。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宋江和唐牛儿的交情,就在这“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中落幕了。
比较晁盖和宋江的做法,我们就能看出,晁盖和宋江的真实为人。公孙胜,显然看得明白。
尤其是,宋江上山后,晁盖的一把手,渐渐受到威胁,等到吴用也倒向宋江的时候,公孙胜知道,自己在梁山,位置很尴尬了,而此时的梁山,也彻底变味了,兄弟情渐渐成了权谋的阶梯,他既不想倒向宋江,也无法劝服晁盖离开,所以公孙胜便找个借口,云游去了。
这或许就是公孙胜为何作为新梁山的元老,却第一个跑路的原因吧!
栖霄
自水浒问世以来,相信大家疑问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宋江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崇拜他?为什么他只要一报名号及时雨就有同学召唤一帮同学一样跪舔?为什么他招降人才都是一松绑二磕头三让位的?他一个县城的小吏,说不定都不到科级,凭什么这么有影响?
这部书其实是有许多暗线的,按照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师徒的出身,他们都投入到元末红巾军张士诚部队幕僚来看,可以分析出,第一大可能说的就是白莲教起义故事,第二大可能就是说的元末明初的那段隐史。估计说白莲教的成份更大,而公孙胜作为粱山好汉中唯一的道士身份,又道号一清,可见其不但是教中人物,而且身份奇高,道家有“老子一气化三清”,联系到他的师父罗真人法术通天、阴阳八卦、预知未来的本领,可知他极有可能是教中二代弟子的大师兄。而宋江、柴进、李应以及在逐步发展的吴用等人,都不过是前面的代理人而已。所以,他的动向,往往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他外号入云龙,其实是暗示他本是云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天闲星,实际就是巡游四方起联络作用,粱山,对于整个教派来说,不过是一块根据地而已。我们看他的动作:首先作为晁盖七星撞筹的人物,他突然出现在劫夺生辰纲的队伍里,并随着队伍出现在粱山,同时整顿了粱山人事。随后,随着宋江的上山,特别是宋江从还道村受了天书回来后,就提出了回家探母,第一次离开山寨。我们看到了什么玄机?宋江还道村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天书的大意就是玄女娘娘的话:替天行道,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这是公孙胜或者说白莲教的宗旨吗?我们看第八十五归宋江与公孙胜一起去二仙山拜望罗真人时,宋江请求罗真人给他一些指点,罗真人便给他写下了八句法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意思就是说朝廷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可见,罗真人的话和玄女娘娘的意思截然相反,充分证明,他们是派系不同的教派,所以,这才有了公孙胜的第一次出走。后来,宋江在打高唐州时,派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回来,也是经过很大一番折腾,才得到罗真人允许回山,并给了八字真言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后来正是按照这个八字真言随粱山好汉剿灭王庆后,凯旋到京城汴州就成为了第一个离开粱山部队的好汉,躲开了导致粱山好汉损失惨重的打方腊之战。从罗真人不允许公孙胜参加江南之役的思路可以推测,打方腊不是罗真人的这个教宗的意思,而且宋江执行玄女娘娘的宗旨。那么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如果罗真人代表了北方白莲教,江南方腊代表的就是南方以龙虎山张天师为主的白莲教了,宋江的这次出征就是同教相残了,所以,罗真人自然不放公孙胜参加。联系到后来元末明初的白莲教起义失败,其实也是同教相残这个事实,可见,《水浒传》是写白莲教的故事虽不中也不远了。我们再看《水浒传》最后留下的人的归宿,极有可能是白莲教身份的几个人,宋江、吴用身死,柴进、李应归隐,戴宗穿上了道袍,樊瑞、朱武明确跟从了公孙胜投到罗真人手下,而公孙胜亲自推荐上山的杨林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拉着裴宣(粱山不多的正宗文化人)回到了离公孙胜不远的饮马川,分明在暗示,粱山中残留的势力基本都归公孙胜了,所以,粱山的初兴和收尾,都离不开公孙胜的身影!
喜欢自驾的老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不离锱重,虽有容观,燕处超然。水浒众好汉人杰地灵,风生水起,少了公孙胜,众好汉会黯然失色,所以重为轻根,公孙胜神龙见首不见尾传奇给了水浒锦上添花。
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众好汉的血性,公孙胜心态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公孙胜是安静的千里马,师父却是上天,静为躁君。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生辰纲劫贪官的财,公孙胜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不费一兵一卒,智取生辰纲,有公孙胜做为主谋,完全是无事取天下。
拿到自己那分钱,公孙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公孙胜早有退出水浒意思。
水浒替天行道,但还有个皇上,公孙胜不习惯天无以清将恐裂的气氛,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坦然而善谋,生辰纲,公孙胜不召而自来。
天得一以清,公孙胜想要天长地久,就要外其身而身存。不敢为天下先,公孙胜计谋相当厉害,还是心里只认义薄云天的晁盖做大哥,大哥既死,公孙胜功成身退,天之道。
夏正正
我是聊城王岗,来回到您的问题。
在整个梁山里面公孙胜是一个阅历最丰富的人了,公孙胜和他的师傅罗真人学的道法,得到了不少真传,加之以后在江湖的磨练,可以说对人对事看的比较清楚。劫生辰纲可以说公孙胜是幕后总策划。公孙胜消息灵通,得知梁中书为了给自己的老岳父过寿,把压榨老百姓的钱财作为寿礼送给老丈人,便精心策划了劫生辰纲并且成功。
走上梁山之后,公孙胜也是排名靠前的核心人物,按说应该和梁山共存亡,可为什么会离开梁山,我认为有下面3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晁盖是一开始梁山的头把交椅,此人武功不错,而且仗义疏财、为人仗义。可弱点就是政治头脑太简单(直肠子)。后来宋江带来一批人明显不与晁盖等元老们同心,表面上互相谦让,实则互相暗斗。晁盖想与朝廷对抗,带领兄弟们在梁山快活一天是一天。而宋江更是想投靠朝廷,二人走到一起,毕竟最后会激发矛盾。而公孙胜早已看出里面的门道,很早就萌生退意,假借母亲生病为由离开。宋江最后有派戴总邀请才二次上梁山,只是顾忌兄弟感情,不好伤了兄弟们的心。
公孙胜是个何等聪明的人,论智谋远在吴用之上。随着梁山的逐渐扩大,公孙胜早已看透宋江的心思,早知宋江会归顺与朝廷,这与公孙胜的价值观严重不符。公孙胜是个道人,喜欢自由自在,云游四方。归顺朝廷受人约束不是公孙胜想要的。他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涌动,在预测了晁盖的败亡后及时抽身,也是为了明哲保身。梁山在是否归顺朝廷一事上出现严重的矛盾,它已经预感梁山不长久,所以他选择急流勇退,很明智。
梁山好汉自称替天行道的好汉,但在官府眼里始终是贼寇,就算最后归顺了朝廷。“贼寇”的帽子一直扣到梁山头上。别以为官府真是为了吸纳人才,明眼人都能看出政府是想利用梁山攻打其他反动组织。这样既可消灭方腊等团伙,也可以消减梁山的实力,是一箭双雕的事情。可宋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谁劝也没用。导致团队内部人心不稳,该走的都走了。公孙胜就是其中的一人。想想公孙胜师傅说的话,就不难明白里面的道理了。罗真人道:“一清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所以火坑指的就是梁山。公孙胜听从师傅的话,道别梁山。最后活的也算是逍遥自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3方面的原因解释为何公孙胜会离开梁山。希望能帮助到你。
村灰哥JUVE1897
我认为是因为公孙胜与宋江理念不合。
公孙胜属于梁山元老之一,早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就入伙了。公孙胜是位世外高人,淡泊名利,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不是他想追求的。当初他智取生辰纲也无非是想除暴安良,后来败露,不得不上梁山落草。
最初上山时,兄弟间只有义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随着梁山队伍越来越壮大,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宋江上山后,梁山好汉马上分成了两派。
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那时的梁山一共四十位头领,除了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其他三十六位里只有九位是老头领,这九位里,林冲还是王伦时期就上了山的,只有八位是晁盖带上山的,其他二十七位都是跟着宋江来的。主弱客强,晁盖被架空是早晚的事。吴用早就叛变了,其他人也早晚得站队。
这些都被公孙胜看在眼里,他本是个出家人,对这种权利斗争不感兴趣。于是宋江上山不久后,公孙胜就以奉养老母为由,向各位兄弟告辞,离开梁山后一去不回。这是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
公孙胜下山后根本没打算回去,后来宋江攻打高唐州遇到困难,派戴宗去苦苦相求,看在众兄弟的面子上,公孙胜才重新回到梁山。
后来梁山果然易主,宋江上位后主张招安。公孙胜在梁山属于核心领导层,排名第四,英雄排座次这种事情他也全程参与了,背地里的各种技俩他全清楚。估计公孙胜早就想走了,他一个出家人,对当官肯定没有兴趣,只是宋江不肯放过他。
后来平定淮西后,公孙胜才找到机会,以师傅罗真人“遇汴而还”的话为由,向宋江辞行,回家侍奉老母,是梁山好汉里为数不多的得了善终的人。
冰漪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公孙胜是个“谜”
公孙胜是水泊梁山一个谜,自己寻富贵自撞“黄泥岗非常7+1”,宋江上山后匆匆离去,被逼尊师命二回梁山,招安后不久又飘然而去,最后得道于山野,也算得个善终。
其谜一、名号之谜。道人吗,叫一清道人、一清道长多好,可这位偏偏来个一清先生,既道又俗、非道非俗,有点怪怪的。要说道家三清元尊,用一清为号,恐怕也是犯忌讳了啊。可这位公孙先生还有两个大号,一是“公孙胜大郎”,也有点怪怪的,按一般叫法应该是公孙大郎吧,类如西门大官人、柴大官人、武大郎、武二郎。二是“入云龙”。龙已入云,早已不是混江搅海之物,过誉了。不过联想花和尚不是和尚,武行者不是头陀,王道人不是道人,生铁佛不入佛门,吴学究不再教书,哈哈,儒不儒、佛不佛、道不道,施公高人。
其谜二、刘唐、公孙送富贵,这二人真逗,一个从潞州、一个从蓟州远道来找老晁组建“抢劫公司”,还美其名曰送“富贵”,天下豪杰想得此富贵者恐非晃盖一人,为何专找老晁呢?二人一是深信老晁肯定会干此事;二是深信老晁有能力组织此行动。当然这两条恐怕大部分类如“梁山抢劫公司”的哥们都想干、都会干,二人为何不上山入伙,作为投名奖哩,恐怕老晁这“7+1”集团中无一人不想在白道中求一生富贵吧。不过,刘唐俗人一枚,公孙道长一枚,不去炼丹修道,却来做个强盗,怪怪的。
其谜三、何以留守梁山?话说晁盖领众好汉几近倾巢远行江州劫法场,撇下六人留守,萧金暂不论,吴学究二把手暂代寨主也罢,公孙先生道术智谋双全缘何不从?林冲、秦明留一人足矣,缘何“双强”俱留?笔者久思冒言:公孙先生奇人也,恐晁吴难以调遣,不能用;林教头苦人也,劫法场救宋某与己何干?不会用;秦明仇人也,宋江用计害了老秦妻儿老小也“忒毒了”,不敢用。“三不用”也是三哥主政后要明扬暗压的主啊。
其谜四、公孙下山疑点多,话说公孙先生要下山探母参师,晁总本不欲批假,后批了百日,又言“切不可失信”、“切不可爽约”,晁总、宋副总又殷殷盼早日归来,何哉?一是如果说公孙先生游离于梁山抢劫公司白领之外是个闲人,那他可是“自荐”加入黄泥冈“7+1”集团的;二是下山来晁总当众送大锭金银,那么公孙先生的黄泥冈“工程业务提成”哪里去了?三是晁、宋何知先生一去不回吧,或许先生已厌倦了好汉般的生活吧,或许另有原因。
其谜五、三卷天书有“猫腻”。话说宋江避难还道村九天玄女娘娘庙得天书三卷,并告诫宋三哥,此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要说这九天玄女之书,道家读来最易,若无明指,天机星非公孙莫属,但下文又言每日“与吴学究看习天书”。笔者不解这宋老三咋知道吴学究就是“天机星”?玄女娘娘又没明指?有点奇怪不?事后付之一炬,自无查究啊?宋江上山,吴用易主,公孙先生不谜。
其谜六、公孙胜梁山主“醮事”,无论如何不情愿,公孙二回梁山泊,英雄齐聚之时,应宋吴之邀,主行变味的继位大典,“公孙胜作高功,主行斋事,关发一应文书符命,不在话下”。其实这功德做的有点不明不白,一是大典开始之前,道士不齐、诸物不备之时公孙胜已经做了开始做了,或许是“手脚”吧;二是四月十五的电光雷鸣来的真是时候;三是得道之入云龙竟然不识蝌蚪文,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何道士来解读,公孙胜有何苦衷,恐怕一言难尽啊。
谜总归是谜,这位“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的似道非道、非道得道的公孙先生着实是个解不开的谜啊。
hairenme
公孙胜在梁山一直稳居在第3、4位,又是充当军师的角色,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但就是这位在梁山身居显位的人物,却对水泊梁山表现得若即若离、而两度离开,这又是为何呢?
公孙胜的第一次离岗,发生在宋江刚上梁山后的不久。其时,宋江接其父--宋太公上梁山完聚,使得公孙胜有所感怀,便向晁盖等告假回家探母。约好三、五月便回,但自此却是一去不返。直到梁山攻打高唐州遇到挫折,戴宗与李逵去寻求公孙胜的帮助,李逵恫吓公孙胜的母亲,才逼得公孙胜出来相见与再度出山。
公孙胜的二度离开,发生在梁山替朝廷平定淮西王庆后的回师途中。公孙胜是第一个离开梁山队伍的,而自其离开后,梁山的命运也就急转直下。如果公孙胜没有率先离开梁山,那么梁山征方腊的损失也肯定会降低不少。
公孙胜之所以会两度离开梁山,我认为还是在於其对梁山的两任领导-晁盖、宋江的失望。晁盖是一位无大略的领导,只知道贪图眼前的享受,对梁山的前途缺乏长远的打算(也可以说是有所想而没想出办法)。其虽反对招安,却没有任何的对策与行动,只是一味地坐等困受。在宋江上梁山前,梁山也基本没有壮大。
而宋江却始终怀揣着招安的梦想。公孙胜是最早参加聚义的七人之一,智取生辰纲,其是主谋之一,这批人都是主动聚义的。而与那些“被迫”上梁山的不同,这批人是最坚决反对招安的(吴用投靠宋江除外)。所以,公孙胜回家探母是假,对梁山的前景失望而离开才是真。如果公孙胜真的是思念母亲而离开梁山,其当初就不会主动跑出来惹这些祸。再则,其也可以像其他梁山好汉那样,将其母亲接到梁山奉养。第三,更不会躲起来,而对梁山的兄弟“避而不见”。
公孙胜之所以会再度出山,那纯粹是被梁山的“兄弟们”所逼。“梁山好汉”为逼迫朱仝、秦明、卢俊义等上梁山,那是无所不用其极、为断他们的归路,害得这些人家破人亡。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李逵只是拿斧头吓吓公孙胜的母亲而已,李逵连四岁的孩童都下得了手。公孙胜后又以其师-罗真人不准其下山为由来推辞,李逵是抡着斧头去劈砍罗真人的,公孙胜这才被迫再度出山。
左右逢袁
此梁山好汉太任性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宋江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原创 说历史的女人(说历史的女人——第180期)
在水浒108位梁山好汉中,有县衙小吏、也有高级军官、抑或枪棒教头、甚至开酒店的老板,总之是各色人等都有,但若论特殊,有一位好汉最为特殊,这种特殊不仅体现在他的本领,更体现在他的个人身份上。此人就是公孙胜。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公孙胜可算是个一等一的牛人,因为和晁盖劫取生辰纲之后一块上了梁山,之后林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做了山寨之主,而梁山的真正兴旺也是从晁盖开始,因此公孙胜可以说是梁山的主要元老。
就算晁盖死后,宋江做了老大后,先前跟随晁盖上山的好汉地位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林冲从第四(虽然晁盖时没有明确的排位,但是给人的感觉大致如此)掉到了第六,中间多了一个第二的卢俊义和第五的大刀关胜,再比如朱贵、刘唐、阮氏三雄位置都跟着大变化,但是晁盖旧部只有两个人位置没怎么变,一个是吴用,一个是公孙胜。
但是吴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吴用的变节,他已经从晁盖的旧人变成了宋江的旗下的新人,凡事都替宋江着想,时时刻刻都为宋江出馊主意,所以他的位置不变是正常的,因为宋江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公孙胜则不同,公孙胜也是属于晁盖旧部的,但是到了宋江掌管梁山时期,公孙胜依然是我行我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是宋江不但没有降低公孙胜在梁山的位置,还不敢得罪他。这其中的细节倒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那么公孙胜对宋江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以宋江的品行,倘若换个好汉,恐怕待遇就会飞速降低,甚至遭受别样的不公,为何公孙胜却能安然无恙呢?其实这主要跟公孙胜的本领有关。
不过有关公孙胜的本领,在历史上各种版本中都有不一样。比如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蓝本中有一个非常有名,即大宋宣和遗事,在这个版本中,公孙胜几乎还是一个不成形的人物,性格模糊,连名字都没有。当然在另一个蓝本宋江三十六赞中,公孙胜仍然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到了宝剑记中,公孙胜这个形象总算有了一点样子,但是样子却不是什么会呼风唤雨的高人,而是一个小参军。
尤其在《荡寇志》中,公孙胜的本领也没《水浒传》那么神奇,他有两次惨败,其一是和三十六雷将之一的陈希真在汶河渡单挑斗法,公孙胜竟然不是陈希真的对手。公孙胜不但被对方的真武诀打残,还搞得以后再也不能使用自己的绝技法术五雷天心正法。其二是第二次和陈希真斗法,不过这次公孙胜更惨,以前是斗法斗不过人家,这次公孙胜败得更惨,几乎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为何?因为陈希真使用法宝乾元镜摄去公孙胜的魂魄,搞得公孙胜的身体躺在那里不能动弹,成了一个活死人,然后被范成龙轻松抓获,给五花大绑起来。后来公孙胜被押到汴京,被以极刑凌迟的方式处置。
不过在《水浒后传》中,公孙胜可没《荡寇志》那么惨了,他虽然受到奸臣童贯的迫害,被迫再次落草,但他的结局是不错的,因为他来到了海外,加入到了混江龙李俊的集团,还做了大国师。
一般而言,像《荡寇志》《水浒后传》的流传度比较低,所以这些版本中公孙胜的形象一般极少为人所知,我们熟知的还是《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不过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也是有争议的,争议点仍然是公孙胜的本领。
公孙胜最显著的两个本领,一个是呼风唤雨之奇术,一个是撒豆成兵之本领。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施耐庵《水浒传》中公孙胜的原型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为抛开史书,单看《三国演义》的话,诸葛亮简直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一个神仙一般的人,他不但神机妙算,而且还会“借东风”等。但是施耐庵为了避免抄袭嫌疑,就把诸葛亮一分为二,神机妙算这部分让给了吴用,呼风唤雨这部分让给了公孙胜。这样就有了两个人物形象,吴用拿起诸葛亮的扇子成了梁山的军师,但是公孙胜则拥有了诸葛亮的飘逸和仙风道骨,以及更高一筹的本领。
但是公孙胜虽然借身于诸葛亮,不过却只借其形,并未借其忠,所以公孙胜在辅佐宋江期间,并不是时刻追随型,而是来去自如型。在一些时候,宋江还得去请公孙胜,公孙胜则是办完了事后就离开了,并不一定时刻随军。但我们看水浒,尤其是宋江接受招安之后,被皇帝派遣去征战田虎、方腊等势力,总是会遇到一些除了公孙胜再没人能解决的难题。比如征辽国时,贺重宝的妖法就让梁山大军没法对抗,再比如在征田虎时,乔道清和马灵的法术也很强大,再比如征王庆时,李助的剑术让卢俊义都打不过。等等之事,如果不是公孙胜,梁山这方面都没法对付。
所以公孙胜的本领不但高强,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他那么任性,宋江照样不敢得罪他。因为宋江知道,他得罪了公孙胜,万一公孙胜一生气拿着拂尘云游四方或炼仙丹去了,那么宋江遇到的麻烦解决不掉,不能取得战功,也就无法回去向皇帝交代,更别说请功领赏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宋江所有的目的也不过是回去请功领赏光宗耀祖而已。因此在最后战事彻底结束,梁山好汉死伤大半,到陈桥驿,公孙胜想起师父的话:“遇汴而还”,离开的时候,宋江的表现也并没显示出多么强烈的挽留。为何?因为公孙胜对他而言,不再是一个得力的战场助手了,而不过是一个道人而已了。其实在面对很多梁山好汉的时候,宋江的表现都比较类似,这也说明宋江不过是一个口头上口口声声以“兄弟情义为重”但实则系薄情寡义之人。
网际飞侠
因为和自己的信念,替天行道,背道而驰。
灬`ˊ搁浅
公孙胜作为第一个弃梁山的好汉从何说起?
这个话是宋江在破了方腊损兵折将后发出的概叹。
宋江再拜泣涕道:“当初小将等一百八人破大辽,还京都不曾损了一个。谁想首先去了公孙胜,京师已留下数人。克复扬州,渡大江,怎知十停去七。今日宋江虽存,有何面目再见山东父老,故乡亲戚!”为什么公孙胜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好汉英雄?这是因为,《水浒传》中,充满了不少迷信、宿命论以及善恶因果有循的论调。小说中,施耐庵也不断用出自高僧真人的谒语来印证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这导致了公孙胜成为离开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开篇中。施耐庵便讲述洪太师不顾龙虎山真人劝说, 自以“遇洪而开”为名,放走了妖魔鬼怪。之后,才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的梁上聚首。
有意思的是,梁山108位好汉里,佛道两家,智真长老用“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十六字告诉了鲁智深将做并且该做的事。罗真人用“遇幽而止,遇汴而还”的八字谒语告知了公孙胜未来的命运。
巧不巧的是,智真长老也送宋江“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隻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十六字谒语,而另一位活神仙罗真人同样也送了宋江“忠义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谒语。
所以,智真长老,以及罗真人这两位活神仙是知道各位好汉(宋江鲁智深公孙胜们)的最终归属来去的,他们的论断和建议都是一样的。
公孙胜的命运,入世、出世也都是顺着作者因缘有果的线索来的。一个公孙胜,一个鲁智深,一道一佛,二人收到的谒语何其相似,都是让二人适可而止,借活佛真人的口,告诉他们该退应退的一个定断。鲁智深是愚鲁的,直到听闻钱塘潮声时,方才大彻大悟,体会到了智真长老的用意。
而公孙胜却与鲁智深大不相同,他的道法修炼多年,方可行云布雨,被称之为入云龙,自也有一些掐指而算前途命运几何的本事。他对于道法高深的真人师傅可谓是言听计从,公孙胜对宋江便曾说过,“兄长,此乃是天机玄语,不可泄漏。收拾过了,终身受用。休得只顾猜疑。师父法语,过后方知。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晁盖梦见北斗七星聚义。而此时的公孙胜却是不请自来的,可见其道行也是自带有预测未来之能的,所以才能成为七星聚会的最后一扣。
其实,公孙胜在最终离开宋江时还有一次离去,这里还属于梁山初期发展阶段,并未完全聚义厅排座次,晁盖尚在。文中说到”第三日,又做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
可见,此时公孙胜的离开是因为睹景(宋江父子完聚)生情,提出了探母,而后又归真人门下,而活神仙自然是洞知一切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戴、李二人来请徒弟时,告知他们自己并不愿意让公孙胜离开。
“我本不教他去,今为汝大义为重,权教他去走一遭。我有片言,汝当记取。”公孙胜向前跪听真人指教。………………也正是此时,罗真人强烈告诉公孙胜不可贪欲,并再次强调“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罗真人说那八个字,道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而之后的发展正如罗真人所料,在公孙胜与宋江二回紫虚观时,罗真人与宋江亲自说道徒弟的归来,文中如此描述
罗真人再与宋江道:“将军在上,贫道一言可禀:这个徒弟公孙胜,俗缘日短,道行渐长。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贫道,却不见了弟兄往日情分。从今日跟将军去干大功,如奏凯还京,此时方当徒弟相辞,却望将军还放。一者使贫道有传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门之望。将军忠义之士,必举忠义之行。未知将军雅意肯纳贫道否?”宋江道:“师父法旨,弟子安敢不听。况公孙胜先生与江弟兄,去住从他,焉敢阻当。”罗真人同公孙胜都打个稽首,道:“谢承将军金诺。”可见,做为明晰一切因循的罗真人一已经用语言做好了铺垫,所谓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就此,日后的公孙胜离开已经顺理成章,无所阻碍,并不受个人欲望之变而变了。
而后,大家知道了,平了王庆后,梁山军回到汴京,公孙胜向宋江请辞,并以当初罗真人言语为据,宋江并无法推辞。而宋江挽留,公孙胜也告知了本意,该是归去时了。“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贫道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此去非贫道所趋,仁兄只得曲允。
虽然说后期宋江所作所为让梁山众好汉心冷,也令众读者所不喜,但实际上他对于公孙胜的离开并没有什么关键作用。
同鲁智深的见信而寂一样,公孙胜也只是应对遇汴而回的宿命,而其实,作为全真道教的一位修行者,除情去欲,闭关修炼,不问世事,是他该持有的一种态度,完成了他的使命,是不是第一个走都在其次了。
多带一句,其实水浒英雄里,佛道三位英雄,鲁智深、武松、公孙胜都算是圆满结局了
海兰色00
公孙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也是梁山108将中唯一一个懂得一些道术的人物。绰号“入云龙”。公孙胜最初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和晁盖等人上梁山避难。也可以说公孙胜最早是晁盖一系的人马。
很多人看《水浒传》觉得梁山108位好汉上下一心确实值得称赞。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梁山之上实际也是派系林立。大家之间虽然互相都是为了兄弟情谊聚在一起,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在一起抱团取暖。
公孙胜是晁盖死后第一个与宋江明争暗斗的好汉。公孙胜虽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还是斗不过宋江。公孙胜当时上梁山的初衷只是为了除暴安良,没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头,可如今为了招安争斗不休。公孙胜自然要找出路,后来他找了一个借口,回家探母参师,悄悄地离开梁山返回家乡。而公孙胜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虽与宋江道不相同,不相为谋离开了梁山,但一听说梁山有难,为了一百单八将的兄弟情义,他急忙再次出山,帮助宋江攻破高唐州,并留在了梁山一段时间帮助宋江南征北战。
鲁智深是真的僧,公孙胜是真的道,二人都在找寻自己的终极归宿,也都得了尊师的偈言。鲁智深顿悟后成佛了,公孙胜顿悟后及时抽身而去,志在“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应该是得道了。公孙胜选择在征方腊之前离开,主要原因当然是罗真人有言在先。
过客
最先看透宋江又遁隐有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