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
雨小匪
这是真正的高手,
mldhz
走入红尘,看破红尘,哪有红尘,终归红尘。
不会做生意的点点来
他是为了推翻北宋朝廷!
澜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公孙胜的高明之处。
公孙胜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号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厉害,晁盖的十多个庄客都拦不住他。
但公孙胜厉害的不仅仅是武功,还在于江湖经验。
书里说,公孙胜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谓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盖一伙抢劫了生辰纲案发,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孙胜也和阮氏三雄他们一起杀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后,晁盖他们发现王伦不愿意收留,又无处可去,就联合林冲火拼了王伦。
当时,公孙胜就感到了危险。
外面是大宋官兵围剿,内部还有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盖这个老大很讲义气,也重情义,将公孙胜列为第三位,仅次于晁盖和吴用。
但是,公孙胜以自己的江湖经验,认为晁盖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不够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难以约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时候晁盖的部下还比较简单,不过是阮氏三雄、刘唐之流,都是比较直爽的汉子。
但宋江上山以后才几天,公孙胜就借口回老家探望母亲,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盖拿出一盘金银作为路费,公孙胜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当时十万贯生辰纲可是公孙胜出力抢走的,他应该至少分1万贯巨款。
但现在公孙胜连一盘金银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装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亲,另外则是说明他是不惜代价,宁可不要钱也要离开梁山。
为啥?
公孙胜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绝对不是什么好角色。
以当时江湖名气来说,宋江名气远远大于晁盖,也强于柴进,堪称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来说,宋江毕竟是个官吏,很懂政治,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老粗晁盖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对仁慈的晁盖可以相比的。
宋江为什么杀阎婆惜?并不仅仅是阎婆惜接着梁山的书信敲诈他。
其实阎婆惜就是个弱女子,宋江劈头盖脸捶几拳,抢回书信烧掉就是了。
空口无凭,阎婆惜没了证据还能要挟他吗?
而宋江却直接杀人,摆明了是灭口,不让他私通梁山的风声泄露出去。因为私通贼寇,是满门抄斩的罪名,宋江不愿意冒险,就干脆杀人。
阎婆惜虽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杀起来毫不手软,头都割了。
再看,宋江为了招收霹雳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杀死了青州城外无数百姓。
这些百姓又有什么罪?仅仅为了招募一个将领,宋江就能残杀这么多无辜,可见这个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盖主政梁山以后,下令不得滥杀无辜,连抢劫也是只要东西不杀人。
这些公孙胜都看在眼里,他明白晁盖绝对不是宋江的对手。
宋江上山以后,梁山的局势会发生变化,下面肯定是一场内斗。
后来聪明的如吴用、林冲、刘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边去了,不和晁盖一条心了。
相比起来,公孙胜聪明程度不亚于吴用,但他比较正直,不愿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干脆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实证明,公孙胜跑的很正确。后来没多久,晁盖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吴用、林冲、刘唐大体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则被冷冻。以阮氏三雄的武艺,又是对于梁山极为重要的水军,阮小二不过排列36将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几乎都是最末流了。
书中最后写道,平定淮西后,公孙胜就脱离了宋江阵容,回到老家继续做道人,最终得以善终。
而其他107个兄弟,善终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孙胜,也是一个高人。
kevin_yu82
刀墓观点:特性,不如说是心性。作为道人,他是失败的;作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单八将里,最神秘的要数入云龙公孙胜。之所以神秘,不仅因为他能呼风唤雨兴云起雾,还因为他的一些行为确实让人捉摸不透。相比吴用,公孙胜才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说,他还占着两个“一”:
他是一百单八将中唯一一个中途出走“躲猫猫”的人,也是第一个和宋江说再见拜拜的人。单就这两个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讨论一番。
生辰纲东窗事发后,公孙胜和晁盖等人死力杀退官军,逃到梁山泊,火并王伦,晁盖当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孙胜也扶摇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当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公孙胜始终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他为的是什么?是权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为了今天吗?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公孙胜怎么会去做道士呢?怎么会突然离开权力场,躲进了深山呢?
因为一个人——宋江。
公孙胜判断:一个不爱钱财也不好色的人,一定会热衷于权力;一个热衷于权力而放着二把手不当的人,就是想当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经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盖。
如果宋江真的当上了老大,梁山泊还会有晁盖的立身之地吗?而没有晁盖,还有公孙胜吗?是晁盖让公孙胜当了三把手,是晁盖给了公孙胜现在拥有的一切权力和富贵。他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才开创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已经看出了宋江不是个好鸟,与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于是借探母之机返回二仙山跟随罗仙人继续深造。
但是即使公孙胜在看清了宋江的为人之后,对于自己昔日的战友们还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时再度出山,显示了其对革命战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怀疑“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把戏就是他一手操作的,毕竟他是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员,很难想象没有他这样的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么能如此完美的泡制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决定,那么第二次彻底离开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愿,还是遵从师父罗真人的法旨。
这一点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孙胜时,高唐州的军情已是十万火急,可公孙胜还跟戴宗,因为这回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他师父这个强有力的“后盾”。罗真人当戴宗面替徒弟回绝“吾弟子已脱火炕,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
这个“火炕”,很显然是公孙胜对罗真人述说的那个梁山,也许是晁盖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孙胜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动的服从师命而并非出于真心。总而言之,公孙胜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洒脱道家不甘沦落红尘的体现。
尊师重孝、足智多谋、道术多变、嫉恶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视友情,体恤民生,拥有了一个道家不该有的济世情怀。
辨别善恶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适的地方,公孙胜用俗人的肉体完成了济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终其一生的修道生涯。
定居点和后续
公孙胜受过高人指点传授,是一个得道的高人。他早己看破红尘,视钱财、利禄、功名如粪土,他也先知先觉,知宋江还未彻底放下功名仕途,早晚走招安之路,梁山好汉迟早散伙。所以提前隐身而退!
Sylvia1021
这个问题裸官回答更确切。
Sherry & She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梁山,是因为宋江领导的梁山一把单八将,已经把路走偏了,这与公孙胜下山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他本来是想把一百零八个魔君凑齐,最后改朝换代,以避免后来的靖康之耻以及中原百姓饱受金兵蹂躏的。
大家都知道,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本身就是一位活神仙,他手下的一千多金甲力士足以颠覆任何一个王朝。由于修道者不能逆天而行,甚至也不能过多参与凡俗红尘事务,所以他只能假借尚未得道的徒弟公孙胜之手,来达到“下山救世的目的。
公孙胜下山,一定是奉了师父罗真人的密令,要不然以公孙胜的道行,就是到宋徽宗那里露上几手,换个国师之位那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公孙胜费劲巴力撺掇托塔天王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就是断了众人后路,为梁山聚义铺平道路,为此他们还干掉了注定难成大事的白衣秀士王伦。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孙胜偷偷摸摸想逆天而行救民于水火,贼老天这时候偏偏睁开了眼:托塔天王晁盖被一支来历不明的暗箭伤了性命,郓城县押司小吏宋江成了梁山总瓢把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宋江这样格局小、心眼小的伪君子真小人主导梁山,即使改朝换代,也未必就比老赵家那帮小心眼儿强,可能重文轻武更厉害,这样一个鸟朝廷,还是无法跟金兵铁蹄抗衡。
更何况宋江根本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他的“只反奸臣不反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幌子,他不但不反昏君,连奸臣也不反,对高俅擒而不杀、卑躬屈膝,对童贯俯首帖耳一口一个“恩相”。
宋江不但没有帝王之福,也没有帝王之志,更没有帝王之气。公孙胜一看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诸流水,心灰意冷之下,也发现贼老天的力量无法抗衡,只好飘然而去归隐深山。至于公孙胜师徒道法大成之后,有没有再次挑战贼老天,那只能从后来的王朝更迭中去寻找答案了……
喵喵喵summer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真正地看得通透的明白人并不多,除了浪子燕青外,也就只有公孙胜了。整个梁山的兴盛可以说是由公孙胜而起,但公孙胜却在梁山最强盛的那一刻离开梁山,后来勉强出山帮助宋江征辽结束后又毅然回山修道,得以真正解脱。
梁山泊作为小旋风柴进资助的一个不起眼的势力,原本只是叫作蓼儿洼,里面占山为王的只是以白衣秀士王伦为首的几个人。这其中的还有云里金刚宋万、摸着天杜迁,以及后来加入的旱地忽律朱贵。论起势力的雄厚程度,在当时的绿林势力之中完全排不上号,兵不精,马不壮,将不强。也就是占着地势之险才勉强得以生存。
公孙胜原本是师从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道号一清,除了武艺不凡之外,还习得一身高明的法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腾云驾雾只是等闲,因此得一绰号入云龙。下山之后结识了托塔天王晁盖,七星聚义后合谋上演了一出智取生辰纲的好戏,在白胜被捕招供,事发后无奈一起上了梁山。
但梁山的第一任首领王伦胸怀和格局太过狭小,害怕晁盖一行人上山自己的地位不保,晁盖忠厚老实,见状打算下山另觅地入伙,吴用却看中了梁山的地势险要,三言两语就激得原本就有梦想、有追求的林冲反水,火并王伦后占据了梁山。梁山也由此开始了走向兴盛之路。
后来冒险给晁盖一伙人提供消息后宋江因把柄被自己的小妾阎婆惜抓住,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结果被判发配。晁盖一伙人劫了法场,将宋江一伙请上梁山。本来梁山添了许多生力军是好事,但作为聪明人的公孙胜又怎会看不出其中的弊端?
晁盖忠厚老实,野心不大,只想做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草莽英豪,但宋江却有一颗追名逐利之心,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萌子。宋江底层小吏出身,为人八面玲珑,江湖名声远较晁盖为盛,更擅为人心狠,擅长谋划,懂得人心,很快就得到了原属晁盖一伙的智多星吴用的投靠,两虎两争,必有一伤,二人的争斗从宋江上山不久就开始,只是晁盖不曾发现,更不曾在意罢了。
但公孙胜却明白了这点,他很清楚,晁盖压根不是宋江的对手,迟早会输得一败涂地。但作为晁盖一系的元老级人物,公孙胜是一位聪明人,为何不早早提醒晁盖多做准备,尽早提防?我想这和公孙胜下山的目的有一定的关系。
作为当时的道家高人罗真人的高徒,公孙胜对自己的使命非常的清楚。乱世入世,引导时势变化,是有些道家高人奉行的重要使命。当时的朝廷腐败,诸多弊政积累之下,必然会导致天下反抗力量此起彼伏,而梁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原本公孙胜选定效忠的梁山首领是晁盖,只是在晁宋都上了梁山,二虎相争时,公孙胜就明白了晁盖远远不是宋江的对手。看得通透,看得明白的公孙胜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他既不忍看着自己的旧主晁盖惨败,结果悲惨,又不能动宋江动手,改变天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在宋江取了老父亲宋老太公上山后灵机一动,以下山探望母亲为由一去不返。
只是后来宋江攻打高唐州时遇到了高廉这个法术高人,派戴宗两请公孙胜,公孙胜知道梁山内部的胜负已定,这才出山帮助宋江打下高唐州。更是在梁山好汉聚齐时,施法帮助宋江天降石碣,排定了梁山好汉座次。勉强留在梁山帮助宋江征辽成功,帮助朝廷清除了外患后,公孙胜的使命就已经结束,自然不会强留在梁山,看着内部反抗力量内斗,于是以出家修道为由飘然远走,再也没回到梁山,也因此得以善终。
我想公孙胜第一个离开梁山,除了跟师父罗真人交代的使命有关外,还在于他看得通透,北上征辽对外战争,是国家大义,自然是可以参与的,但征辽成功后,梁山必然会沦为棋子,因此朝廷上下是不可能容忍一个兵强马壮的招安势力存在的,梁山的结局是注定了的,不想牵连到自身,又不愿看到梁山众多兄弟惨死,干脆一走了之,早早从这个大泥潭中脱身。
nonofo
公孙胜在梁山最辉煌的时刻,放弃了自己显赫的地位,第一个选择离开梁山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有小编来分析下原因?
其实《水浒传》中,公孙胜有两次出走,
第一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后不久,公孙胜以看望母亲为由提出下山。看望母亲当然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这样想问题就太简单了。当宋江带领了宋江势力上山后,晁盖虽然势力上勉强可以抗衡,晁盖驭人之术上不如宋江。 公孙胜是何等聪明之人,宋江愚忠招安的思想他都看在眼里,他知晓宋江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涌动,在预测了晁盖的败亡后及时抽身,也是为了明哲保身。后来果然梁山的发展局势如公孙胜所料,权利发生了变更,晁盖不幸而亡,宋江成了梁山的老大。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本想在江湖上快意的生活,安静的做一个道人。可惜宋江不想放过他,宋江认为公孙胜是一个能完成自己理想的人物,宋江招安需要公孙胜这样的人才帮助,于是宋江便派戴宗下山找公孙胜。公孙胜隐姓埋名,戴宗开始也没找到。后来公孙胜被邻居出卖,迫不得已之下,公孙胜又再次上了梁山。
第二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征讨王庆后,公孙胜遵从他的师傅的指示离开梁山一伙,回到蓟州。那公孙胜为什么要离开呢?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梁山可是处于鼎盛时期,对内缴贼胜利,皇帝对宋江一伙看重,要了解公孙胜离开一定要了解他离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完全为朝廷所利用,成为朝廷对外征讨的一枚棋子,说是为了维护稳定,其实是分化梁山的势力,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公孙胜果断决定离开。
总结:公孙胜之所以会放弃梁山,其实就是看破了宋江,看透了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会走向灭亡。
唯潇
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道人,当年智取生辰纲“七武海”之一,晁盖集团骨干,梁山好汉第四把交椅。
算得上是梁山最顶级元老与核心人物,不过在梁山招安后,公孙胜助宋江平定淮西,随即以侍奉老母,从师学道的理由“退群”,从此追求仙道,不问世事,而他也因此成为梁山众好汉中,少数得以善终的人。
作为梁山元老,公孙胜为何那么早就退群了?
钟情晁盖,厌恶宋江:
公孙胜并非凡俗之人,而是一位仙风道骨,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他之所以屈尊出山,参与凡俗之事,为的是锄强扶弱、济世救苦。
朝廷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推翻万恶的朝廷,才也有机会建立一个理想的仁爱之国,所以公孙胜将内心深处的梦想投资在了晁盖的身上。
晁天王有情有义,为人仗义疏财,仁义无双。
公孙胜敬佩晁盖正义的精神,投身晁盖麾下,为其出谋划策铲平乱世。
公孙胜与晁盖之间的联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智取生辰纲”、“谋定梁山伯”、“江州劫法场”,这三步棋下的是稳稳当当,堪称绝妙。
只可惜晁天王命途短暂,在讨伐座头市一战中不幸被毒箭击中,命丧梁山。 晁盖死后,宋江成为了梁山的一把手,宋江原本是一介郓城小吏,只因他为人仗义,孝养老母,而被江湖上的好汉们称作“孝义黑三郎”。
宋江在基层社会中的名气很大,口碑很硬,因此绝大多数的梁山好汉们都心甘情愿的效忠宋江,但是宋江的理念却和晁盖背道而驰。
宋江是一个过份迂腐的人,他对大宋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愚忠”的地步,因此宋江掌权之后提出的政治理念是“落叶归根,加入朝廷”。
公孙胜对宋江的理想嗤之以鼻,当宋江在梁山上公然提出“诏安计划”的时候,公孙胜便已经产生了退隐之心。
晁盖的惨死、宋江的计划以及梁山政权的颠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公孙胜“退群”的导火索,然而这些还并不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最终原因。
尊重师命,跳出火坑:
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是一位修成了正果的活神仙。
能够窥探天命的罗真人一早便看透了宋江的命运,所以送给了宋江八句“探命诗”,诗中的最后两句道出了宋江的下场:“始逢冬暮,鸿雁分飞。”
这句诗暗指宋江的计划必然会失败,梁山的好汉们将会劳燕分飞。
公孙胜必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所以更加坚定了离开梁山的决心。
再来,由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到了后期已经完全成为了朝廷的棋子,朝廷屡次命令梁山出征只不过是利用战争来削弱梁山的实力。
宋江对朝廷的“愚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梁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朝廷利用,可宋江却如同一只哈巴狗一般乖乖的向着朝廷摇尾巴,公孙胜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兄弟们去为宋江送死,只好继续追随宋江。
直到梁山征讨方腊时,罗真人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字真言,公孙胜方才明白,如果继续追随宋江,那么死的有可能是自己。
公孙胜听从了罗真人的话,帮助宋江攻下幽州,又把宋江送入汴梁之后,便以侍奉老母为名,向宋江辞行,一去不回。
作为第一个退出“梁山聊天群”的英雄,公孙胜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他看透了宋江的为人,看透了诏安的弊端,看透了水泊梁山的下场。
有人说公孙胜是一个逃兵,可在我看来,公孙胜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破灭后绝望的人。
奕心
续书征四寇中说,公孙胜在打完王庆之后,梁山人马回师驻扎在汴京行营时,忽然想起罗真人的话,随即辞别宋江,“遇汴而还”了。
续书前言不搭后语,在七十回书中作伪,给罗真人加了“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八字真言。但是,公孙胜并没有在打完辽国后止住,继续参加了打田虎、王庆的战斗。而且,征辽的故事是在田虎、王庆事之后才补写的续书。所以,原著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公孙胜离开梁山的伏笔。
《水浒传》中,公孙胜根本就没有离开梁山,只是在宋江从还道村脱险后,回蓟州探望母亲和师父。那么,这一次公孙胜为何离开梁山,真的是去探望母亲和师父吗?
蓟州九宫县二仙山在哪里书中说,宋江在高唐州遇到了会法术的高廉,打了几场败仗。宋江赢不了高俅这个堂兄弟,吴用便出主意说,除非请回公孙胜,才能打破高唐州救出柴大官人。于是,宋江派戴宗、李逵前往蓟州寻找公孙胜。戴宗、李逵在蓟州四处探访,终于得知公孙胜的家在九宫县二仙山。
施耐庵的这个地名写得十分奇怪,蓟州在《水浒传》故事时期属于燕云十六州之一,为辽国所辖。书中却写了杨雄在这里做两牢节级,公孙胜、戴宗、李逵也能随意出入。而且,罗真人惩罚李逵时,蓟州大牢中竟然都是北宋的官吏。
难道施耐庵又写错了?其实,蓟州在北宋时期一度为大宋所管。同时,北宋把燕云十六州设为“遥郡”,并且,设有遥郡官员,象征“复燕”大计。历史上,高俅的儿子高尧康就做过遥郡的官员。而且,北宋与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灭辽之后,金国把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北宋,这其中,就包括蓟州。
《水浒传》中,隐藏着“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因而,蓟州被写成北宋的领地,同样是这段隐藏历史的写照。
蓟州可以是北宋的领地,这一点,施耐庵并没有写错。但是,蓟州是没有九宫县二仙山的。公孙胜的家庭住址肯定是虚拟的,问题是施耐庵为何这样写。
其实,九宫县二仙山早在《水浒传》开篇绝句中就伏藏了: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中的十五、五十,说的是河图洛书中的天地生成之数,大衍之数,隐藏着九星飞宫图。
按照九星飞宫所演绎的图像,九宫县二仙山便是“二黑五黄”的运程。因此,施耐庵以这样一个地名,暗示北宋王朝已经到了“五黄二黑”之地,即将灭亡了。同时,书中又以无数个“十五”月明之夜,暗藏了明朝同样走到了这一步,逃不脱“天道循环”的规律。
这样的高级隐喻涉及到明朝国祚,因而,七十回之后便被腰斩,以续书征四寇蒙蔽原著本义。因此,公孙胜便离开了梁山队伍。
因为蓟州九宫县二仙山是这样的隐喻,所以,公孙胜离开梁山回家探母就大有寓意了。
公孙胜什么时间离开的梁山书中说,宋江与宋太公、宋清安全上了梁山。第三天,公孙胜忽然动起了回家探母的心思,便向众头领辞行。
公孙胜此时离开梁山,从故事的逻辑来讲,十分地合理。但是,若是再往前面看,公孙胜选择这个时间节点离开梁山回九宫县二仙山,就大有讲究了。
公孙一清先生是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离开梁山的,这是因为,宋江受了九天玄女的蛊惑,即将脱离霹雳大仙之“道”。公孙胜得知此事,便立即回家,给师父罗真人打小报告去了。
九天玄女是一个假冒伪劣的山寨版货色,不是给黄帝传授兵书、法术的那位道家最高阶神。书中以两个故事,交代了宋江遇到了一个冒牌货。
一打祝家庄时,宋江好不容易杀到独龙冈前,却不见对方一兵一卒。宋江情知中计,在马背上背诵玄女天书,却只得到五个字“临敌休急暴”,这是什么鬼兵法?
打高唐州时,林冲、秦明这支先头部队被高廉的法术打败,宋江非常惊奇地问吴用,这是什么法术。吴用说,想必是妖术,可以用回风返火法破之。宋江此时已经不再“善观熟视”天书,而是临时抱佛脚地翻阅。果然,在第三部分找到了“回风返火法”。第二天,宋江以九天玄女法术对阵高廉,败得比林冲、秦明还要惨。
无奈,只得派戴宗、李逵去搬取公孙胜。九天玄女的法术干不过高廉的妖术,这个玄女真得了吗?
因此,公孙胜在这个时候离开梁山,就是针对假冒伪劣的九天玄女的。那么,公孙胜又是个什么来头?他为何要跑回家,给罗真人打小报告呢?
霹雳大仙主持梁山封神大典梁山凑满一百单八将,宋江便命公孙胜在梁山主持罗天大醮。法事做到第七天夜里时,只听得西北乾方一声巨响,一只大金盘从天而降。这只大金盘落到了梁山正南方向,化作决定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座次的石碣。
这只大金盘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隐喻的就是霹雳大仙。这件事,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讲过了,为了节省篇幅,此处略去不讲。这只大金盘不仅隐藏了从西北方向来的金国兵马,还是明朝被后金所灭的大预言。大金盘落在了正南方向,也预示着南宋的建立,以及明朝建都南京。
西北乾方其实也指蓟州九宫县二仙山,施耐庵就是以九星飞宫暗示了王朝的命运。所以,这只大金盘的出现,意味着“五黄二黑”格局的正式形成,北宋即将被金国所灭。
公孙胜梁山做罗天大醮,照应的是“张天师祈禳瘟疫”。张天师还没有做完七昼夜罗天大醮,伏魔大殿的地窖中就传出了“半夜军中一声雷”,霹雳大仙放出了妖魔。这些妖魔就是来“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霹雳大仙放出妖魔,是张天师亲自操刀的。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此人发明了道家最高法术——雷法。因而,他就是霹雳大仙的化身。雷法就是书中的“五雷天罡正法”,因此,罗真人是霹雳大仙的徒弟,上清宫接待洪太尉的住持真人。无疑,公孙胜就是霹雳大仙的徒孙。甚至,就是霹雳大仙的另一个化身,所以,他的绰号是入云龙。
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却是把北宋乾坤搞得稀里哗啦的。完成这样的使命,霹雳大仙就开始封神了。梁山一百单八将上应天星,都是霹雳大仙所封之神。
公孙胜是封神大使,他怎么可能脱离梁山队伍?
公孙胜不可能脱离梁山队伍,但是,赵匡胤是大宋的开国之主,为何要下放天罡地煞搞乱自家江山呢?
《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三重境界却说宋江因躲避赵能赵得的追捕,逃到了还道村,这就意味着宋江必定要率领妖魔们“还道”了。这个道,说的就是“替天行道”之道。
宋江躲在神厨之中,被九天玄女请进了皇宫。书中以“龙墀”、“龙凤砖阶”、“朱红棂星门”、“龟背大街”等符码,暗示宋江进入了北宋、大明两家皇宫。因而,这个九天玄女隐喻的就是宋真宗、朱棣等皇帝。
九天玄女赐给宋江三杯仙酒、三枚仙枣、三卷天书,天书的尺寸是长五寸、阔三寸、厚三寸,这一串数字对应的就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的诞辰,宋真宗、朱棣都是非常信奉玄武大帝的,而三卷天书,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搞鬼搞神,伪造的三卷天书符箓。
因为“杜迁”的金匮之盟,北宋皇位传承乱了世系,宋太宗以后,没有把皇位交给赵廷美,更没有还给赵匡胤这一脉。所以,霹雳大仙就要搞乱他们的江山了。到了南宋赵构手中,皇位才还给了太祖系。因此,那只大金盘就落在了正南方向。
宋江受了三卷伪天书,走出玄女殿,却见到了“二龙戏水”的场景。这处描写,隐喻的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
因此,这些皇帝们给宋江传了伪天言: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九天玄女的“替天行道”,是要宋江辅佐君主。说得更直接一点,九天玄女威逼利诱宋江“替天子行道”。
公孙胜得知这个情况,便立即回到九宫县二仙山,向师父报告。于是,罗真人修正了九天玄女的伪天言,派公孙胜回梁山监督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只保国安民,不辅佐那些妖魔皇帝。
但是,佛家护法天王晁盖却不答应罗真人的主张,带领梁山好汉攻打金国人占领的曾头市。于是,“替天行道”推出了第三重境界:保境安民。
北宋因“宋金海上之盟”而被金国灭亡,宋江率领梁山好汉高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忠义之旗,脱离霹雳大仙的法术,奋战在抗金前线。
所以,公孙胜肯定不会离开梁山。他必定要与一百单八将一起,还道于“保境安民”。
小丢乐
公孙胜在《水浒传》里,是传奇人物。
他本是方外人士,助晁盖夺取生辰纲,一是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所以,此举算是为民,侠义使然。二是希望民间有人勇举起义气,对抗朝廷,所以随晁盖上梁山,助其一臂之力,在大家的努力下,梁山确实也发展成了一支可以对抗朝廷的队伍,多方英雄好汉云集,前途可谓一片光明。那为什么公孙胜又是第一个弃梁山而去的人呢?
第一次离开,是宋江刚上位不久,公孙胜说要去照料老娘,宋江说接他老娘上山,但公孙胜拒绝了,离山而去,第二次离开是在征方腊时碰到了一个啥阵时,宋江这厮解决不了,这时候又想起了公孙胜了,毕竟关于奇门遁甲这一方面是公孙胜的强项,结果就叫了自己的打手李大粗去请公孙胜了,这一次公孙胜是不愿意出山的,只是后面再次出山,一是被李大粗逼的,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与宋江的缘份做个了断吧,这次出山解决事情后,又离去了,这次离去后就再也没有出现。
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第一种可能:公孙胜在梁山来说,自己是不愿投降朝廷的,他是看出来宋江的最终目的是把梁山做大做强,有了更多与朝廷谈判的资本,但是对于他来说,本来就是方外人士,不争名也不争利,当时来梁山也只是为了替天行道,拉一个能与朝廷相抗衡的队伍,队伍是拉起来了,但宋江要走的路却是把这支队伍又重新拉进朝廷,这是自己不愿看到的,加上自己在梁山排名前有宋江,卢爷爷,吴用(确实很无用的),胳膊拧不过大腿,所以走为上计。
第二种可能:最早时,晁盖,吴用,公孙胜带领的梁山,只是替天行道,宋江进入核心集团后,晃盖很快就死去了,这里面有宋江的手段,也有少不了吴用的计策,所以,有可能是晁盖的死确实是宋江吴用所为,公孙胜看透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选择离开,这也不失一个明哲保身的手法。
第三种可能:公孙胜下山本来就是为了历练,梁山起来了,队伍也壮大了,他觉得自己的使命也完成了,所以绝然离去,毕竟名利对于方外人士都只是身外之物。
我觉得公孙胜在整体《水浒传》里,就是起因的一根线,最早的借鬼神扯出了108天煞地罡将,劫生辰纲与带队伍上梁山,后面在梁山排名时,又是借公孙胜之手天降石碣等手段确定了108将的排名,所以,公孙胜在整个梁山的前期发展与排名时,都是功不可没的,他的离去可能是他的使命已完成,也有可能是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
雯小小
自从宋江上梁山以后,公孙胜就托辞“家有老母需要照料,仙师需要侍奉”,就离开了水泊梁山,回到了九宫县二仙山。
公孙胜原本是道家中人,也学得了一些法术。想必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倒背如流,对盛极则衰的道理深有体会。最初跟着晁盖上了梁山,就是想风云际会成就一番大业。
但当公孙胜看到宋江上山以后,也就明白了梁山要变天了。宋江带上山的人马已经远远超出了梁山之前的队伍,宋江集团兼并晁盖集团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公孙胜自己也无能为力,但也不忍心看着这一幕悲剧发生,因此才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梁山。更重要的一点,公孙胜明白宋江的心思,迟早有一天会走招安的路线,这就背叛了他上梁山的初衷。
当戴宗奉命来请公孙胜回山的时候,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就送公孙胜了8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就是告诉他,将来打仗到了幽州就不要再打下去了,到了汴梁城就早早回来,千万不可逗留。
当宋江率领梁山108条好汉打败辽主得胜还朝的时候,公孙胜就向宋江告辞,“先前不忍离去,是不愿被人说薄情寡义。如今帮助兄长功成名遂,自当奉师之命还乡修道”。
其实早在招安的时候,一名军校因为被厢官克扣补给杀人,宋江就让这个军校自杀了。其实这个时候梁山上的人心已经开始再次动摇,上一次是在梁山上决定招安的时候。
兄弟们原本是因为义气聚到了一起,现在却不能因为义气而保全兄弟,说明过去赖以维系梁山众好汉的精神支柱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因为对辽作战也是为朝廷为民征战,公孙胜还是随军出征了。当然他也希望在这里能够大败敌军,为其他兄弟换取一些功名。到那时自己再离开也就心中无愧了。
实际上朝廷是不可能让梁山好汉好好活着的,宋朝皇帝原本就是篡权夺位,他们也担心会被梁山好汉夺了皇位。派他们去征辽,原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意是希望他们两败俱伤。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大胜而还,这就要让朝中的大臣更加惶惶不安。接下来又要安排他们去南征方腊,这更是一条毒计。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对于朝廷来说,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都是一件好事。
如果方腊败了,宋江也会损兵折将,朝廷再来收拾宋江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如果宋江败了,正好可以革掉他的功名,解除他的威胁。再派兵收拾方腊,自然也是一举两得。就算宋江得胜还朝,从此宋江不守江湖规矩的坏名声也就传出去了,更加难以服众,迟早会散伙。
对所有这一切,公孙胜心知肚明,自然不愿意趟这趟浑水。因为他淡泊名利,所以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才会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了离开。
其他那些醉心于功名的人,早就被功名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出来这是一条毒计。这些人中除了个别聪明人物后来选择离开外,要么被朝廷害死,要么在战斗中战死,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