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
唯潇
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道人,当年智取生辰纲“七武海”之一,晁盖集团骨干,梁山好汉第四把交椅。
算得上是梁山最顶级元老与核心人物,不过在梁山招安后,公孙胜助宋江平定淮西,随即以侍奉老母,从师学道的理由“退群”,从此追求仙道,不问世事,而他也因此成为梁山众好汉中,少数得以善终的人。
作为梁山元老,公孙胜为何那么早就退群了?
钟情晁盖,厌恶宋江:
公孙胜并非凡俗之人,而是一位仙风道骨,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他之所以屈尊出山,参与凡俗之事,为的是锄强扶弱、济世救苦。
朝廷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推翻万恶的朝廷,才也有机会建立一个理想的仁爱之国,所以公孙胜将内心深处的梦想投资在了晁盖的身上。
晁天王有情有义,为人仗义疏财,仁义无双。
公孙胜敬佩晁盖正义的精神,投身晁盖麾下,为其出谋划策铲平乱世。
公孙胜与晁盖之间的联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智取生辰纲”、“谋定梁山伯”、“江州劫法场”,这三步棋下的是稳稳当当,堪称绝妙。
只可惜晁天王命途短暂,在讨伐座头市一战中不幸被毒箭击中,命丧梁山。 晁盖死后,宋江成为了梁山的一把手,宋江原本是一介郓城小吏,只因他为人仗义,孝养老母,而被江湖上的好汉们称作“孝义黑三郎”。
宋江在基层社会中的名气很大,口碑很硬,因此绝大多数的梁山好汉们都心甘情愿的效忠宋江,但是宋江的理念却和晁盖背道而驰。
宋江是一个过份迂腐的人,他对大宋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愚忠”的地步,因此宋江掌权之后提出的政治理念是“落叶归根,加入朝廷”。
公孙胜对宋江的理想嗤之以鼻,当宋江在梁山上公然提出“诏安计划”的时候,公孙胜便已经产生了退隐之心。
晁盖的惨死、宋江的计划以及梁山政权的颠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公孙胜“退群”的导火索,然而这些还并不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最终原因。
尊重师命,跳出火坑:
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是一位修成了正果的活神仙。
能够窥探天命的罗真人一早便看透了宋江的命运,所以送给了宋江八句“探命诗”,诗中的最后两句道出了宋江的下场:“始逢冬暮,鸿雁分飞。”
这句诗暗指宋江的计划必然会失败,梁山的好汉们将会劳燕分飞。
公孙胜必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所以更加坚定了离开梁山的决心。
再来,由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到了后期已经完全成为了朝廷的棋子,朝廷屡次命令梁山出征只不过是利用战争来削弱梁山的实力。
宋江对朝廷的“愚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梁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朝廷利用,可宋江却如同一只哈巴狗一般乖乖的向着朝廷摇尾巴,公孙胜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兄弟们去为宋江送死,只好继续追随宋江。
直到梁山征讨方腊时,罗真人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字真言,公孙胜方才明白,如果继续追随宋江,那么死的有可能是自己。
公孙胜听从了罗真人的话,帮助宋江攻下幽州,又把宋江送入汴梁之后,便以侍奉老母为名,向宋江辞行,一去不回。
作为第一个退出“梁山聊天群”的英雄,公孙胜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他看透了宋江的为人,看透了诏安的弊端,看透了水泊梁山的下场。
有人说公孙胜是一个逃兵,可在我看来,公孙胜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破灭后绝望的人。
夏小满
公孙胜,江湖人。看破红尘,又耐不住寂寞。消消撒撒玩一把,看看自已的能耐,再收手而去。即浪漫又出名。得意非凡。
Sherry & She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梁山,是因为宋江领导的梁山一把单八将,已经把路走偏了,这与公孙胜下山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他本来是想把一百零八个魔君凑齐,最后改朝换代,以避免后来的靖康之耻以及中原百姓饱受金兵蹂躏的。
大家都知道,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本身就是一位活神仙,他手下的一千多金甲力士足以颠覆任何一个王朝。由于修道者不能逆天而行,甚至也不能过多参与凡俗红尘事务,所以他只能假借尚未得道的徒弟公孙胜之手,来达到“下山救世的目的。
公孙胜下山,一定是奉了师父罗真人的密令,要不然以公孙胜的道行,就是到宋徽宗那里露上几手,换个国师之位那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公孙胜费劲巴力撺掇托塔天王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就是断了众人后路,为梁山聚义铺平道路,为此他们还干掉了注定难成大事的白衣秀士王伦。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公孙胜偷偷摸摸想逆天而行救民于水火,贼老天这时候偏偏睁开了眼:托塔天王晁盖被一支来历不明的暗箭伤了性命,郓城县押司小吏宋江成了梁山总瓢把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宋江这样格局小、心眼小的伪君子真小人主导梁山,即使改朝换代,也未必就比老赵家那帮小心眼儿强,可能重文轻武更厉害,这样一个鸟朝廷,还是无法跟金兵铁蹄抗衡。
更何况宋江根本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意思,他的“只反奸臣不反皇帝”其实就是一个幌子,他不但不反昏君,连奸臣也不反,对高俅擒而不杀、卑躬屈膝,对童贯俯首帖耳一口一个“恩相”。
宋江不但没有帝王之福,也没有帝王之志,更没有帝王之气。公孙胜一看自己的一片苦心付诸流水,心灰意冷之下,也发现贼老天的力量无法抗衡,只好飘然而去归隐深山。至于公孙胜师徒道法大成之后,有没有再次挑战贼老天,那只能从后来的王朝更迭中去寻找答案了……
喵喵喵summer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真正地看得通透的明白人并不多,除了浪子燕青外,也就只有公孙胜了。整个梁山的兴盛可以说是由公孙胜而起,但公孙胜却在梁山最强盛的那一刻离开梁山,后来勉强出山帮助宋江征辽结束后又毅然回山修道,得以真正解脱。
梁山泊作为小旋风柴进资助的一个不起眼的势力,原本只是叫作蓼儿洼,里面占山为王的只是以白衣秀士王伦为首的几个人。这其中的还有云里金刚宋万、摸着天杜迁,以及后来加入的旱地忽律朱贵。论起势力的雄厚程度,在当时的绿林势力之中完全排不上号,兵不精,马不壮,将不强。也就是占着地势之险才勉强得以生存。
公孙胜原本是师从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道号一清,除了武艺不凡之外,还习得一身高明的法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腾云驾雾只是等闲,因此得一绰号入云龙。下山之后结识了托塔天王晁盖,七星聚义后合谋上演了一出智取生辰纲的好戏,在白胜被捕招供,事发后无奈一起上了梁山。
但梁山的第一任首领王伦胸怀和格局太过狭小,害怕晁盖一行人上山自己的地位不保,晁盖忠厚老实,见状打算下山另觅地入伙,吴用却看中了梁山的地势险要,三言两语就激得原本就有梦想、有追求的林冲反水,火并王伦后占据了梁山。梁山也由此开始了走向兴盛之路。
后来冒险给晁盖一伙人提供消息后宋江因把柄被自己的小妾阎婆惜抓住,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结果被判发配。晁盖一伙人劫了法场,将宋江一伙请上梁山。本来梁山添了许多生力军是好事,但作为聪明人的公孙胜又怎会看不出其中的弊端?
晁盖忠厚老实,野心不大,只想做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草莽英豪,但宋江却有一颗追名逐利之心,一心想光宗耀祖,封妻萌子。宋江底层小吏出身,为人八面玲珑,江湖名声远较晁盖为盛,更擅为人心狠,擅长谋划,懂得人心,很快就得到了原属晁盖一伙的智多星吴用的投靠,两虎两争,必有一伤,二人的争斗从宋江上山不久就开始,只是晁盖不曾发现,更不曾在意罢了。
但公孙胜却明白了这点,他很清楚,晁盖压根不是宋江的对手,迟早会输得一败涂地。但作为晁盖一系的元老级人物,公孙胜是一位聪明人,为何不早早提醒晁盖多做准备,尽早提防?我想这和公孙胜下山的目的有一定的关系。
作为当时的道家高人罗真人的高徒,公孙胜对自己的使命非常的清楚。乱世入世,引导时势变化,是有些道家高人奉行的重要使命。当时的朝廷腐败,诸多弊政积累之下,必然会导致天下反抗力量此起彼伏,而梁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原本公孙胜选定效忠的梁山首领是晁盖,只是在晁宋都上了梁山,二虎相争时,公孙胜就明白了晁盖远远不是宋江的对手。看得通透,看得明白的公孙胜夹在其中左右为难,他既不忍看着自己的旧主晁盖惨败,结果悲惨,又不能动宋江动手,改变天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在宋江取了老父亲宋老太公上山后灵机一动,以下山探望母亲为由一去不返。
只是后来宋江攻打高唐州时遇到了高廉这个法术高人,派戴宗两请公孙胜,公孙胜知道梁山内部的胜负已定,这才出山帮助宋江打下高唐州。更是在梁山好汉聚齐时,施法帮助宋江天降石碣,排定了梁山好汉座次。勉强留在梁山帮助宋江征辽成功,帮助朝廷清除了外患后,公孙胜的使命就已经结束,自然不会强留在梁山,看着内部反抗力量内斗,于是以出家修道为由飘然远走,再也没回到梁山,也因此得以善终。
我想公孙胜第一个离开梁山,除了跟师父罗真人交代的使命有关外,还在于他看得通透,北上征辽对外战争,是国家大义,自然是可以参与的,但征辽成功后,梁山必然会沦为棋子,因此朝廷上下是不可能容忍一个兵强马壮的招安势力存在的,梁山的结局是注定了的,不想牵连到自身,又不愿看到梁山众多兄弟惨死,干脆一走了之,早早从这个大泥潭中脱身。
给你小气质
这是因为公孙胜早已经预料到梁山和大宋朝廷不会尿到一个壶里。大宋官僚系统以及皇帝不可能真正信任,接受梁山的。梁山最终的结局那肯定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以宋江,卢俊义为首的大部分支持招安的将领是不相信的,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赤胆忠心的为朝廷卖命,朝廷就会接纳自己。
公孙胜知道自己无法说服这些人,又不能在众兄弟中散播这种信息,这相当于挑拨离间。所以,他只好在打完王庆后,只身一人离开了这些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最后的事实证明,他不但法术高明,对时局的判断也是高人一筹啊!
实际上,公孙胜在宋江上山不久就起了离开梁山的念头,他以探望老母的借口下山,一去不回头。
直到宋江在攻打高唐州时遇到高廉这个大麻烦,让戴宗和李逵去请他,两个人一唱一和,软硬兼施,后来经过师父罗真人的同意,公孙胜才第二次出山。
很可能此时公孙胜已经看出了一些端倪——宋江和晁盖在梁山的发展路线上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而晁盖又远远不是宋江的对手。按说,自己于情于理也应该支持晁盖,可是,现实是只有宋江才能掌控住梁山,要么就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既然这样,公孙胜只好选择逃避,打算回到二仙山继续隐居修仙,“眼不见为净”吧!
可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宋江挥舞的道德大棒压力下,公孙胜不得不重新出山,从此跟着他们南征北战,东挡西杀。
打完王庆,公孙胜清楚,接下来朝廷肯定要让梁山去对付方腊。
可方腊绝不是田虎,王庆这些小虾米可以比的。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和梁山的实力不相上下,这一战,肯定惨烈异常。即使自己拥有强大的法术,也无法避免,这也是天数使然。
自己不忍眼睁睁看着的曾经看着一起喝酒,大吹大擂的兄弟一个个的倒在自己身边。
所以,只有离开。
当初也和宋江达成过协议,这次他再也没有理由强留自己了。公孙胜就这样离开了梁山。
lvase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公孙胜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他也是梁山108将中唯一一个懂得一些道术的人物。绰号“入云龙”。公孙胜最初上梁山是因为劫了生辰纲之后无路可走,所以和晁盖等人上梁山避难。也可以说公孙胜最早是晁盖一系的人马。
很多人看《水浒传》觉得梁山108位好汉上下一心确实值得称赞。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梁山之上实际也是派系林立。大家之间虽然互相都是为了兄弟情谊聚在一起,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在一起抱团取暖。而且梁山之上人员也确实复杂。有原先白衣秀士王伦时期的残留人物自成一系,有晁盖的人马自成一系,有拥护宋江的人马,还有二龙山之类其他小土匪首领的人马自成一系。可以说他们内部其实竞争还是蛮激烈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内部对于招安的态度。可谓是泾渭分明。双方之间也因为招安吵的不可开交。而这其中以晁盖和宋江两个阵营为首。晁盖原本就不相信朝廷根本不愿意招安,而宋江呢?原本就是一个小官吏,一直还对朝廷抱有期望。实际上在整个小说故事中。梁山好汉的陨落和宋江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们的死可以说是宋江一手导致的。尤其晁盖死后宋江掌握大权之后。公孙胜就逐渐生出了离开梁山的打算。因为最初他看好的就是晁盖,而晁盖死后没有了人可以制约宋江。而宋江就是一股脑的要把梁山兄弟往招安的火坑里带。这在公孙胜看来是十分愚蠢的。而且宋江掌权之后对于晁盖的原手下也不是很放心。因为当初宋江上山之后晁盖想要让位给宋江,但是受到手下众人抵制。公孙胜想要把全自己,所以就假借思念母亲跑回了家,再也不回梁山了。
我说宋江自私小心眼可能很多人都不赞同。但从一些桥段中确实可以看出宋江的自私。林冲可以说是梁山的元老级人物了。一家人被高球迫害的是家破人亡。在宋江力主接受招安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林冲的感受。甚至也没有好言安抚林冲。反而是强逼林冲不可以坏事。这简直就是不近人情。还有宋江在最后临死之前还用毒酒毒死了李逵。理由就是怕自己死后李逵再次造反。天可怜见,李逵可是宋江最忠心的马仔。就是这么一个人宋江都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害死了。这足以证明宋江的自私。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宋江。就是看出了因为宋江的关系。梁山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并且宋江的所作所为就是让大家去送死。用大家的命去搏一个前程。事实上公孙胜也是非常明智的。之后梁山兄弟好汉死的死伤的伤,公孙胜及时的退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逍遥的生活到了晚年,可谓是梁山好汉中头脑眼光双全的一位英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加拉太熊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中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然有名,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似乎还节选这段文章,作为课文。如果第一次读这段故事,的确会觉得吴用下蒙汗药的方法,确实令人难以防范。
参与智取生辰纲的人中,有一人是公孙胜。
当时,晁盖、吴用、刘唐等人在谋划生辰纲之事时,公孙胜要见晁盖,庄客不同意,公孙胜还动手打人。为了能取生辰纲,公孙胜可谓是真心实意加入。后来,公孙胜也因此上了梁山,坐了第三把交椅。
然而,公孙胜后期却离开了梁山,而且是两次,这却是为何呢?私以为,有两方面原因,分别是原著设定和人物处理。
从原著设定来看,是因为公孙胜知道自己的定位。
公孙胜虽然是108将之一,但是他的师父罗真人说过,他上应天闲星。何谓天闲星?就是算清闲的,不会因为世事而忙碌的,哪怕是为了梁山大业。后来天降石碣,108将大排名,公孙胜的确时天闲星。
从整本书来看,公孙胜的确是很清闲的,不是每一场战役他都参与。
智取生辰纲时,他就提供了消息;后来上梁山,他做了点法术,打败了来追捕的官兵;再以后,就是高唐州斗法破高廉,降服混世魔王樊瑞。二败高俅时,公孙胜又祭风,火烧官兵战船。
南征北战时,公孙胜主要破贺重宝的妖法,助宋江破太乙混天象阵,降服乔道清和马灵,击败金剑先生李助。
可以这么说,公孙胜虽然道术高,但是基本不出手,只在对方出现术士的情况下他才出手。他就像是梁山的大杀招,轻易不出手。
另外,公孙胜是道士,道士讲究清闲打坐修道,若一直在梁山,经常面对打打杀杀,就无法修道了。所以,公孙胜第一次下山了。
至于第二次下山,则是因为师父告诫过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因为天命不可违。公孙胜若参与征讨方腊,梁山肯定能少损失一些将领,但他不能违背天命,这是原著的设定。
还有一点原因,是人物处理方面。
侯会在水浒探源中说过,公孙胜是水浒流传过程中,由后来人加进去的,最初劫取生辰纲的人中没有他。所以,那几回故事中,对生辰纲的人数,书中有时说“七人”,有时又说“六人”。
公孙胜道法高强,但法术战役毕竟是少数,如果公孙胜一直在梁山,普通战役他不出手,就会很尴尬,显得他很多余。毕竟他是第四位好汉,不发挥点左右就名不副实了。作者为了处理好这个人物,只能让他下山,有意让他避开这种情况,直到碰到法术战役时,才让他继续出现。
这样的好处是,避免了公孙胜的尴尬地位,同时也能在别人找他的时候,继续拉拢其他好汉,为其他好汉的出场,埋下伏笔。比如戴宗和李逵下山找公孙胜时,就拉拢了杨林、石秀等人。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公孙胜前后两次离开梁山,都和宋江无关,没有所谓的“公孙胜看透宋江故而离开梁山”之说。
连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都说过,宋江是忠义辅国,替天行道之人,公孙胜又怎么违背师父的意思呢?说他看透宋江,说他和宋江理念不合,书中并没有这样的文字。
如果公孙胜真的看透宋江,又或者所谓的理念不合,以他的本领,别说杀了宋江,就是举手之间,梁山也化为灰烬了。即便再不济,躲到别人找不着的地方也可以,还至于被戴宗找到?
鸳鸯哼哼唧唧
金批《水浒传》里,金圣叹夹批: 写宋江取父一片假后,便欲写李逵取母一片真,以形激之。却恐文情太觉唐突,故又先借公孙胜作一过接,看他下文只用数语略递,便紧入李逵,别构奇观,意可见也。
这种写作手法,是也《水浒传》在故事构架上的一个技巧。有公孙胜寻亲作为衔接,李逵寻亲就不显得太突兀。这就是纯粹的写作技巧了。如果没有公孙胜的寻亲作为缓和链,李逵的行为就太“急转弯”了。
公孙胜可以因宋江父子团聚而感动,可以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然后想回家探母参师,但李逵不配。
因为李逵的人设并不是这种很感性的角色,他是著名的鲁莽冲动派。如果换李逵因宋江父子团聚而感动,想到要去接母,那就显得李逵智商情商忽然升高了,那么这种升高比血压升高好不了多少,会破坏李逵这个人物形象的丰满度。
所以,这就是一个很棒的写作技巧。用公孙胜作为缓冲链,逐渐引出李逵接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编撰技巧,在现如今的小说里是比较难以看到的,也足以说明,现在很多小说作者的水平,实在是比较烂的。
二,是突出了公孙胜的为人,并为将来公孙胜回蓟州打下伏笔。公孙胜是个修道之人,应该有一种与世无争的仙风道骨。他与晁盖等人一起劫夺生辰纲,这是义举,是侠义英雄情怀的展现,所以劫夺生辰纲的时候他可以在。
而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是梁山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里,不论是攻打祝家庄也好,攻打高唐州也罢,这种杀戮征伐并无法凸显出大义,而是梁山部分人的小团体私义。如果这时公孙胜仍在,去帮助梁山征伐,这不符合他这个“修道之人”的设定,以杀戮为能,哪来的仙风道骨?
也就是说,如果《水浒传》让公孙胜在这个时间里帮助梁山打仗,也会损害公孙胜这个人物“清高”“修德”的形象。
所以,下文才让戴宗、李逵好不容易把公孙胜请出场。公孙胜高唐州斗法,他这个时候登场,一来显得他的确是一位修道高士,迫不得已才出手;二来显得公孙胜重情重义,为了情义,不惜打破自己的原则;三来,所谓“好饭不怕晚”,晚一些登场,加重了人物的分量,让读者对公孙胜的能力更加期待,并且在公孙胜战胜以后,读者的满足感也更强。
而读者能理解,公孙胜不是一个争名逐利之人,不是一个好杀的武夫,那么他后来退场,安心回去修道,也就更为人接受了。
个人不喜欢过度解读名著。过度解读,最终都只是一些不靠谱的臆想。实际上,《水浒传》这一段故事,金圣叹早有夹批,而金批的准确性,也是几百年来得到公认的。几百年来这么多文人墨客研究者都以为然,而今天却有一些人像吃了毒蘑菇一样去歪解,那么这种歪解的哗众取宠行为就是很讨厌的了。栖霄
自水浒问世以来,相信大家疑问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宋江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崇拜他?为什么他只要一报名号及时雨就有同学召唤一帮同学一样跪舔?为什么他招降人才都是一松绑二磕头三让位的?他一个县城的小吏,说不定都不到科级,凭什么这么有影响?
这部书其实是有许多暗线的,按照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师徒的出身,他们都投入到元末红巾军张士诚部队幕僚来看,可以分析出,第一大可能说的就是白莲教起义故事,第二大可能就是说的元末明初的那段隐史。估计说白莲教的成份更大,而公孙胜作为粱山好汉中唯一的道士身份,又道号一清,可见其不但是教中人物,而且身份奇高,道家有“老子一气化三清”,联系到他的师父罗真人法术通天、阴阳八卦、预知未来的本领,可知他极有可能是教中二代弟子的大师兄。而宋江、柴进、李应以及在逐步发展的吴用等人,都不过是前面的代理人而已。所以,他的动向,往往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他外号入云龙,其实是暗示他本是云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天闲星,实际就是巡游四方起联络作用,粱山,对于整个教派来说,不过是一块根据地而已。我们看他的动作:首先作为晁盖七星撞筹的人物,他突然出现在劫夺生辰纲的队伍里,并随着队伍出现在粱山,同时整顿了粱山人事。随后,随着宋江的上山,特别是宋江从还道村受了天书回来后,就提出了回家探母,第一次离开山寨。我们看到了什么玄机?宋江还道村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天书的大意就是玄女娘娘的话:替天行道,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这是公孙胜或者说白莲教的宗旨吗?我们看第八十五归宋江与公孙胜一起去二仙山拜望罗真人时,宋江请求罗真人给他一些指点,罗真人便给他写下了八句法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意思就是说朝廷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可见,罗真人的话和玄女娘娘的意思截然相反,充分证明,他们是派系不同的教派,所以,这才有了公孙胜的第一次出走。后来,宋江在打高唐州时,派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回来,也是经过很大一番折腾,才得到罗真人允许回山,并给了八字真言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后来正是按照这个八字真言随粱山好汉剿灭王庆后,凯旋到京城汴州就成为了第一个离开粱山部队的好汉,躲开了导致粱山好汉损失惨重的打方腊之战。从罗真人不允许公孙胜参加江南之役的思路可以推测,打方腊不是罗真人的这个教宗的意思,而且宋江执行玄女娘娘的宗旨。那么可以大胆推测一下,如果罗真人代表了北方白莲教,江南方腊代表的就是南方以龙虎山张天师为主的白莲教了,宋江的这次出征就是同教相残了,所以,罗真人自然不放公孙胜参加。联系到后来元末明初的白莲教起义失败,其实也是同教相残这个事实,可见,《水浒传》是写白莲教的故事虽不中也不远了。我们再看《水浒传》最后留下的人的归宿,极有可能是白莲教身份的几个人,宋江、吴用身死,柴进、李应归隐,戴宗穿上了道袍,樊瑞、朱武明确跟从了公孙胜投到罗真人手下,而公孙胜亲自推荐上山的杨林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拉着裴宣(粱山不多的正宗文化人)回到了离公孙胜不远的饮马川,分明在暗示,粱山中残留的势力基本都归公孙胜了,所以,粱山的初兴和收尾,都离不开公孙胜的身影!
kasanuowa
我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梁山变味了。
无疑,入云龙公孙胜是个高人,他很有智慧,看得清人性,更看得明白形势。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是卢俊义正式登台的首秀,是他撺掇聚齐了七星,打探到了梁中书生辰纲经过的路线和人员配备情况,也是取生辰纲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
这里面有件事情要注意,那就是,为什么卢俊义不去找江湖名气更大的宋江,而是去找晁盖呢?要知道,在江湖上,宋江的名气可比晁盖大多了,一般好汉听到宋江的名头,立马跪下叩拜:“久闻哥哥大名,请受小弟一拜”!可从来没听到过有人见了晁盖就纳头便拜啊!
如果说,公孙胜不找柴进,是因为柴进根本不差钱,他作为柴氏子孙,自然不会将十万贯珍珠宝贝看在眼里。那他不找宋江,是为什么?难道宋江不缺钱?宋江和晁盖,经济条件相似,离得距离也不远,宋江在江湖上名声又比晁盖旺,公孙胜闯荡江湖,两人的姓名肯定都听过,不找宋江找晁盖,说明公孙胜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或者说,公孙胜有自己的判断,甚至是接触,知道宋江的名声大,多半是虚伪,而晁盖是实打实的值得结交的人。
后来公孙胜对宋江的一系列态度,也同样说明了公孙胜对宋江的认识,是高于江湖上一般人认识的。
公孙胜认为,晁盖这个人,是真义气,做事光明磊落,是个值得跟随的肝胆汉子,但是宋江,更多的是手段,很虚伪,跟着这样的老大,无疑会被算计,最终走向深渊,所以自从宋江上山后,公孙胜便在寻找机会下山,因为他知道,宋江一上山,梁山就变味了,不再是那个义气深重的梁山,而是手段和权术。
从两个小人物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晁盖和宋江两人的区别。这两个人,分别是白胜和唐牛儿。
白胜好赌,生活穷困潦倒,原来经常投奔晁盖,晁盖也没事就给他几两银子帮一下,后来智取生辰纲,白胜的演技在线,可以说,没有白胜,智取生辰纲有可能演变成武力夺取,这样代价就大极了。白胜是给晁盖出了大力的。后来,白胜被捕,即便是受尽苦打,也没有出卖晁盖,后来何涛直接点出晁盖的名字,白胜不得已,才说,的确有晁保正,但其他几个人都不认识。算得上十分义气了,要知道,一旦进了公堂,被打之后,连武松、李逵这样的人都熬不住,只能曲招,对比白胜的骨气,就更令人佩服了。
后来宋江通风报信,直接告诉晁盖,说白胜出卖了他们七个人,已经供出来了,无形中踩了白胜加了自己的功劳。这样一来,晁盖等人自然都认为白胜是叛徒,在江湖上混的,都把义气放在第一位,出卖别人不讲义气,让他自生自灭都没有人能说什么,但是,反观晁盖,不仅没有计较,反而从大牢里把白胜救了回来,还当上了梁山泊的头领,虽然排名倒数,但已经不错了,起码是头领。
再看看宋江是怎么对待唐牛儿的。唐牛儿是郓城县的泼皮,和白胜差不多,也是仰仗别人度日,宋江经常扔给唐牛儿三瓜两枣,唐牛儿对宋江也是死心塌地的跟随,后来,宋江怒杀阎婆惜,唐牛儿卷入其中,一巴掌打了阎婆子,县令有心帮宋江开脱,正好将这件杀人案结在了唐牛儿身上,以“故纵凶身在逃”的罪名,被时文彬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外。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宋江和唐牛儿的交情,就在这“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中落幕了。
比较晁盖和宋江的做法,我们就能看出,晁盖和宋江的真实为人。公孙胜,显然看得明白。
尤其是,宋江上山后,晁盖的一把手,渐渐受到威胁,等到吴用也倒向宋江的时候,公孙胜知道,自己在梁山,位置很尴尬了,而此时的梁山,也彻底变味了,兄弟情渐渐成了权谋的阶梯,他既不想倒向宋江,也无法劝服晁盖离开,所以公孙胜便找个借口,云游去了。
这或许就是公孙胜为何作为新梁山的元老,却第一个跑路的原因吧!
灬`ˊ搁浅
公孙胜作为第一个弃梁山的好汉从何说起?
这个话是宋江在破了方腊损兵折将后发出的概叹。
宋江再拜泣涕道:“当初小将等一百八人破大辽,还京都不曾损了一个。谁想首先去了公孙胜,京师已留下数人。克复扬州,渡大江,怎知十停去七。今日宋江虽存,有何面目再见山东父老,故乡亲戚!”为什么公孙胜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好汉英雄?这是因为,《水浒传》中,充满了不少迷信、宿命论以及善恶因果有循的论调。小说中,施耐庵也不断用出自高僧真人的谒语来印证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这导致了公孙胜成为离开第一人的主要原因。
开篇中。施耐庵便讲述洪太师不顾龙虎山真人劝说, 自以“遇洪而开”为名,放走了妖魔鬼怪。之后,才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的梁上聚首。
有意思的是,梁山108位好汉里,佛道两家,智真长老用“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十六字告诉了鲁智深将做并且该做的事。罗真人用“遇幽而止,遇汴而还”的八字谒语告知了公孙胜未来的命运。
巧不巧的是,智真长老也送宋江“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隻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十六字谒语,而另一位活神仙罗真人同样也送了宋江“忠义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谒语。
所以,智真长老,以及罗真人这两位活神仙是知道各位好汉(宋江鲁智深公孙胜们)的最终归属来去的,他们的论断和建议都是一样的。
公孙胜的命运,入世、出世也都是顺着作者因缘有果的线索来的。一个公孙胜,一个鲁智深,一道一佛,二人收到的谒语何其相似,都是让二人适可而止,借活佛真人的口,告诉他们该退应退的一个定断。鲁智深是愚鲁的,直到听闻钱塘潮声时,方才大彻大悟,体会到了智真长老的用意。
而公孙胜却与鲁智深大不相同,他的道法修炼多年,方可行云布雨,被称之为入云龙,自也有一些掐指而算前途命运几何的本事。他对于道法高深的真人师傅可谓是言听计从,公孙胜对宋江便曾说过,“兄长,此乃是天机玄语,不可泄漏。收拾过了,终身受用。休得只顾猜疑。师父法语,过后方知。在智取生辰纲的故事里,晁盖梦见北斗七星聚义。而此时的公孙胜却是不请自来的,可见其道行也是自带有预测未来之能的,所以才能成为七星聚会的最后一扣。
其实,公孙胜在最终离开宋江时还有一次离去,这里还属于梁山初期发展阶段,并未完全聚义厅排座次,晁盖尚在。文中说到”第三日,又做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
可见,此时公孙胜的离开是因为睹景(宋江父子完聚)生情,提出了探母,而后又归真人门下,而活神仙自然是洞知一切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戴、李二人来请徒弟时,告知他们自己并不愿意让公孙胜离开。
“我本不教他去,今为汝大义为重,权教他去走一遭。我有片言,汝当记取。”公孙胜向前跪听真人指教。………………也正是此时,罗真人强烈告诉公孙胜不可贪欲,并再次强调“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罗真人说那八个字,道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而之后的发展正如罗真人所料,在公孙胜与宋江二回紫虚观时,罗真人与宋江亲自说道徒弟的归来,文中如此描述
罗真人再与宋江道:“将军在上,贫道一言可禀:这个徒弟公孙胜,俗缘日短,道行渐长。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贫道,却不见了弟兄往日情分。从今日跟将军去干大功,如奏凯还京,此时方当徒弟相辞,却望将军还放。一者使贫道有传道之人,二乃免徒弟老母倚门之望。将军忠义之士,必举忠义之行。未知将军雅意肯纳贫道否?”宋江道:“师父法旨,弟子安敢不听。况公孙胜先生与江弟兄,去住从他,焉敢阻当。”罗真人同公孙胜都打个稽首,道:“谢承将军金诺。”可见,做为明晰一切因循的罗真人一已经用语言做好了铺垫,所谓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就此,日后的公孙胜离开已经顺理成章,无所阻碍,并不受个人欲望之变而变了。
而后,大家知道了,平了王庆后,梁山军回到汴京,公孙胜向宋江请辞,并以当初罗真人言语为据,宋江并无法推辞。而宋江挽留,公孙胜也告知了本意,该是归去时了。“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贫道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此去非贫道所趋,仁兄只得曲允。
虽然说后期宋江所作所为让梁山众好汉心冷,也令众读者所不喜,但实际上他对于公孙胜的离开并没有什么关键作用。
同鲁智深的见信而寂一样,公孙胜也只是应对遇汴而回的宿命,而其实,作为全真道教的一位修行者,除情去欲,闭关修炼,不问世事,是他该持有的一种态度,完成了他的使命,是不是第一个走都在其次了。
多带一句,其实水浒英雄里,佛道三位英雄,鲁智深、武松、公孙胜都算是圆满结局了
左右逢袁
此梁山好汉太任性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可宋江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原创 说历史的女人(说历史的女人——第180期)
在水浒108位梁山好汉中,有县衙小吏、也有高级军官、抑或枪棒教头、甚至开酒店的老板,总之是各色人等都有,但若论特殊,有一位好汉最为特殊,这种特殊不仅体现在他的本领,更体现在他的个人身份上。此人就是公孙胜。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公孙胜可算是个一等一的牛人,因为和晁盖劫取生辰纲之后一块上了梁山,之后林冲火并王伦之后,晁盖做了山寨之主,而梁山的真正兴旺也是从晁盖开始,因此公孙胜可以说是梁山的主要元老。
就算晁盖死后,宋江做了老大后,先前跟随晁盖上山的好汉地位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林冲从第四(虽然晁盖时没有明确的排位,但是给人的感觉大致如此)掉到了第六,中间多了一个第二的卢俊义和第五的大刀关胜,再比如朱贵、刘唐、阮氏三雄位置都跟着大变化,但是晁盖旧部只有两个人位置没怎么变,一个是吴用,一个是公孙胜。
但是吴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因为吴用的变节,他已经从晁盖的旧人变成了宋江的旗下的新人,凡事都替宋江着想,时时刻刻都为宋江出馊主意,所以他的位置不变是正常的,因为宋江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公孙胜则不同,公孙胜也是属于晁盖旧部的,但是到了宋江掌管梁山时期,公孙胜依然是我行我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但是宋江不但没有降低公孙胜在梁山的位置,还不敢得罪他。这其中的细节倒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那么公孙胜对宋江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以宋江的品行,倘若换个好汉,恐怕待遇就会飞速降低,甚至遭受别样的不公,为何公孙胜却能安然无恙呢?其实这主要跟公孙胜的本领有关。
不过有关公孙胜的本领,在历史上各种版本中都有不一样。比如我们都知道《水浒传》的蓝本中有一个非常有名,即大宋宣和遗事,在这个版本中,公孙胜几乎还是一个不成形的人物,性格模糊,连名字都没有。当然在另一个蓝本宋江三十六赞中,公孙胜仍然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到了宝剑记中,公孙胜这个形象总算有了一点样子,但是样子却不是什么会呼风唤雨的高人,而是一个小参军。
尤其在《荡寇志》中,公孙胜的本领也没《水浒传》那么神奇,他有两次惨败,其一是和三十六雷将之一的陈希真在汶河渡单挑斗法,公孙胜竟然不是陈希真的对手。公孙胜不但被对方的真武诀打残,还搞得以后再也不能使用自己的绝技法术五雷天心正法。其二是第二次和陈希真斗法,不过这次公孙胜更惨,以前是斗法斗不过人家,这次公孙胜败得更惨,几乎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为何?因为陈希真使用法宝乾元镜摄去公孙胜的魂魄,搞得公孙胜的身体躺在那里不能动弹,成了一个活死人,然后被范成龙轻松抓获,给五花大绑起来。后来公孙胜被押到汴京,被以极刑凌迟的方式处置。
不过在《水浒后传》中,公孙胜可没《荡寇志》那么惨了,他虽然受到奸臣童贯的迫害,被迫再次落草,但他的结局是不错的,因为他来到了海外,加入到了混江龙李俊的集团,还做了大国师。
一般而言,像《荡寇志》《水浒后传》的流传度比较低,所以这些版本中公孙胜的形象一般极少为人所知,我们熟知的还是《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不过水浒传中的公孙胜形象也是有争议的,争议点仍然是公孙胜的本领。
公孙胜最显著的两个本领,一个是呼风唤雨之奇术,一个是撒豆成兵之本领。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施耐庵《水浒传》中公孙胜的原型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为抛开史书,单看《三国演义》的话,诸葛亮简直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一个神仙一般的人,他不但神机妙算,而且还会“借东风”等。但是施耐庵为了避免抄袭嫌疑,就把诸葛亮一分为二,神机妙算这部分让给了吴用,呼风唤雨这部分让给了公孙胜。这样就有了两个人物形象,吴用拿起诸葛亮的扇子成了梁山的军师,但是公孙胜则拥有了诸葛亮的飘逸和仙风道骨,以及更高一筹的本领。
但是公孙胜虽然借身于诸葛亮,不过却只借其形,并未借其忠,所以公孙胜在辅佐宋江期间,并不是时刻追随型,而是来去自如型。在一些时候,宋江还得去请公孙胜,公孙胜则是办完了事后就离开了,并不一定时刻随军。但我们看水浒,尤其是宋江接受招安之后,被皇帝派遣去征战田虎、方腊等势力,总是会遇到一些除了公孙胜再没人能解决的难题。比如征辽国时,贺重宝的妖法就让梁山大军没法对抗,再比如在征田虎时,乔道清和马灵的法术也很强大,再比如征王庆时,李助的剑术让卢俊义都打不过。等等之事,如果不是公孙胜,梁山这方面都没法对付。
所以公孙胜的本领不但高强,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他那么任性,宋江照样不敢得罪他。因为宋江知道,他得罪了公孙胜,万一公孙胜一生气拿着拂尘云游四方或炼仙丹去了,那么宋江遇到的麻烦解决不掉,不能取得战功,也就无法回去向皇帝交代,更别说请功领赏了。当然我们都知道,宋江所有的目的也不过是回去请功领赏光宗耀祖而已。因此在最后战事彻底结束,梁山好汉死伤大半,到陈桥驿,公孙胜想起师父的话:“遇汴而还”,离开的时候,宋江的表现也并没显示出多么强烈的挽留。为何?因为公孙胜对他而言,不再是一个得力的战场助手了,而不过是一个道人而已了。其实在面对很多梁山好汉的时候,宋江的表现都比较类似,这也说明宋江不过是一个口头上口口声声以“兄弟情义为重”但实则系薄情寡义之人。
冰漪
一哥“俗人读水浒”之——
公孙胜是个“谜”
公孙胜是水泊梁山一个谜,自己寻富贵自撞“黄泥岗非常7+1”,宋江上山后匆匆离去,被逼尊师命二回梁山,招安后不久又飘然而去,最后得道于山野,也算得个善终。
其谜一、名号之谜。道人吗,叫一清道人、一清道长多好,可这位偏偏来个一清先生,既道又俗、非道非俗,有点怪怪的。要说道家三清元尊,用一清为号,恐怕也是犯忌讳了啊。可这位公孙先生还有两个大号,一是“公孙胜大郎”,也有点怪怪的,按一般叫法应该是公孙大郎吧,类如西门大官人、柴大官人、武大郎、武二郎。二是“入云龙”。龙已入云,早已不是混江搅海之物,过誉了。不过联想花和尚不是和尚,武行者不是头陀,王道人不是道人,生铁佛不入佛门,吴学究不再教书,哈哈,儒不儒、佛不佛、道不道,施公高人。
其谜二、刘唐、公孙送富贵,这二人真逗,一个从潞州、一个从蓟州远道来找老晁组建“抢劫公司”,还美其名曰送“富贵”,天下豪杰想得此富贵者恐非晃盖一人,为何专找老晁呢?二人一是深信老晁肯定会干此事;二是深信老晁有能力组织此行动。当然这两条恐怕大部分类如“梁山抢劫公司”的哥们都想干、都会干,二人为何不上山入伙,作为投名奖哩,恐怕老晁这“7+1”集团中无一人不想在白道中求一生富贵吧。不过,刘唐俗人一枚,公孙道长一枚,不去炼丹修道,却来做个强盗,怪怪的。
其谜三、何以留守梁山?话说晁盖领众好汉几近倾巢远行江州劫法场,撇下六人留守,萧金暂不论,吴学究二把手暂代寨主也罢,公孙先生道术智谋双全缘何不从?林冲、秦明留一人足矣,缘何“双强”俱留?笔者久思冒言:公孙先生奇人也,恐晁吴难以调遣,不能用;林教头苦人也,劫法场救宋某与己何干?不会用;秦明仇人也,宋江用计害了老秦妻儿老小也“忒毒了”,不敢用。“三不用”也是三哥主政后要明扬暗压的主啊。
其谜四、公孙下山疑点多,话说公孙先生要下山探母参师,晁总本不欲批假,后批了百日,又言“切不可失信”、“切不可爽约”,晁总、宋副总又殷殷盼早日归来,何哉?一是如果说公孙先生游离于梁山抢劫公司白领之外是个闲人,那他可是“自荐”加入黄泥冈“7+1”集团的;二是下山来晁总当众送大锭金银,那么公孙先生的黄泥冈“工程业务提成”哪里去了?三是晁、宋何知先生一去不回吧,或许先生已厌倦了好汉般的生活吧,或许另有原因。
其谜五、三卷天书有“猫腻”。话说宋江避难还道村九天玄女娘娘庙得天书三卷,并告诫宋三哥,此书“只可与天机星同观”,要说这九天玄女之书,道家读来最易,若无明指,天机星非公孙莫属,但下文又言每日“与吴学究看习天书”。笔者不解这宋老三咋知道吴学究就是“天机星”?玄女娘娘又没明指?有点奇怪不?事后付之一炬,自无查究啊?宋江上山,吴用易主,公孙先生不谜。
其谜六、公孙胜梁山主“醮事”,无论如何不情愿,公孙二回梁山泊,英雄齐聚之时,应宋吴之邀,主行变味的继位大典,“公孙胜作高功,主行斋事,关发一应文书符命,不在话下”。其实这功德做的有点不明不白,一是大典开始之前,道士不齐、诸物不备之时公孙胜已经做了开始做了,或许是“手脚”吧;二是四月十五的电光雷鸣来的真是时候;三是得道之入云龙竟然不识蝌蚪文,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何道士来解读,公孙胜有何苦衷,恐怕一言难尽啊。
谜总归是谜,这位“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的似道非道、非道得道的公孙先生着实是个解不开的谜啊。
喜欢自驾的老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不离锱重,虽有容观,燕处超然。水浒众好汉人杰地灵,风生水起,少了公孙胜,众好汉会黯然失色,所以重为轻根,公孙胜神龙见首不见尾传奇给了水浒锦上添花。
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众好汉的血性,公孙胜心态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公孙胜是安静的千里马,师父却是上天,静为躁君。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生辰纲劫贪官的财,公孙胜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不费一兵一卒,智取生辰纲,有公孙胜做为主谋,完全是无事取天下。
拿到自己那分钱,公孙胜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公孙胜早有退出水浒意思。
水浒替天行道,但还有个皇上,公孙胜不习惯天无以清将恐裂的气氛,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坦然而善谋,生辰纲,公孙胜不召而自来。
天得一以清,公孙胜想要天长地久,就要外其身而身存。不敢为天下先,公孙胜计谋相当厉害,还是心里只认义薄云天的晁盖做大哥,大哥既死,公孙胜功成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