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撺掇梁山聚义第一人,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水浒

救冻犬的脖子上挂着酒瓶和面包,它们在寒冷的山区救助被埋在深雪中的行人。蚯蚓吃进垃圾后排出的粪便,是上等的天然肥料;秃鹫吃光了动物尸体的腐肉,不仅饱了肚子,也清理了自然环境;鸟的腿内具有振动小体,能感受...

施耐庵

最新跟帖
shanshanmufeng

shanshanmufeng

不离开梁山的话,水浒故事就写不下去了。假设公孙胜还在,那么水浒好汉征辽征方腊就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就不再具有悲剧意义了。所以,公孙胜的离开,是作者特意安排的。

公孙胜的出现,也是作者特意加入的,是为了满足当时嘉靖帝对道教的宠爱。所以公孙胜号称“入云龙” ,龙可不是随便叫的。公孙胜排名第四,可圈可点的事迹却不多,整体形象单薄含糊,这就与他是特意被加进去满足嘉靖帝的想象有关。

解颐Viva

解颐Viva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要素。公孙胜离开梁山是其基于人性做出的决断,是对梁山享有天时、地利有利,人和却不明的反应。

什么是《水浒》中的天时?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连年给他岳父蔡京进献数额惊人的生辰纲,此为不义之财。奸臣当道,政以贿成,盘剥百姓的整体社会态势,导致民怨沸腾,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所以百姓自然希望有人出来打击下蔡京、梁中书等的嚣张气焰。而晁盖、公孙胜等人智取生辰纲,正好打击了蔡京、梁中书的嚣张气焰,让他们不舒服,不痛快,顺应了民心,也就是顺应天意。所以,天时就是民心。

智取生辰纲

地利,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境内,有一片八百里的梁山水泊。看过《水浒传》的读者肯定都了解,这片地域就是宋朝时期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的根据地,地势复杂多变,易守难攻,所以,动乱时代在水泊梁山发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水泊梁山

梁山虽然占有天时、地利,但公孙胜却看出,但梁山即将迎来人心不和——“一宅二主”的格局已然形成,从宋江上山排座次,接风宴李逵等人的表现中,从晁盖的反应和应对中,从吴用的态度中,公孙胜已经看到梁山社会的复杂性已经陡然增加,梁山发展的不确定性,兄弟相残的可能性已经很大了。公孙胜还发现,自己追随和扶持的晁盖不是宋江的对手,梁山将会走过一段坎坷的历程。公孙胜不愿意参与到有较高概率的兄弟相残中去,所以选择离开。他的离开恰是基于人性做出的决断,是对梁山天时、地利有利,人和不明的反应。

人生就像在拉屎

人生就像在拉屎

公孙胜在《水浒传》里的表现并没有达到读者的期望,他在的时候总是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而正需要他时他却总玩消失。而公孙胜这个名字也很有内涵,复姓公孙,这个姓满满的都是朝廷的气息,再拆开就是公子王孙,正是暗指朝廷;胜既是胜利,所以我们从公孙胜的名字上也间接能知道无论梁山最终会走哪条路,胜利的总会是朝廷。

公孙胜第一次正式离开梁山是在宋江上山后,他给出的理由是回乡去看望母亲和师傅。百善孝为先这本无可厚非,但为什么偏偏在宋江上山这个节骨眼选择告辞呢,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倘若不是后面的高唐州事件以及自己本也是妖星下凡,那公孙胜这就是一去不复返的节奏。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孙胜知道了宋江到来后他(宋江)和晁盖必然会产生矛盾,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具体分析过,今天暂不详细解释了。

而公孙胜在征辽后正式请辞,也有很多方面,最直观的,从罗真人的偈语中我们也能看出和南军的战斗梁山方必定损失惨烈,自己的爱徒没必要白白的去牺牲(我估计公孙胜想牺牲也难)或者滥杀无辜,不如让他及时归隐,“遇汴而还”,这是其一,也是读者都能找到的线索。

第二点,大聚义之后,公孙胜在梁山上的定位就很模糊,贵为元老的他排名很靠前,但每逢出征梁山基本都是两头进攻:宋江和吴用负责一路,卢俊义和朱武负责一路,我们发现贵为核心的他多多少少有点被“忽略”的意思,换作你是公孙胜,你会开心么?所以干脆识趣点自己“滚”吧…更何况宋江的理念与公孙胜素来不合,早在截取生辰纲至火并王伦拥晁盖为寨主是,公孙胜的想法就比他人简单,夺取革命资金,干一番大事业(可并不是接受招安),可惜晁盖等人只劫富却没有济贫。等到晁盖死后,公孙胜也并没有把宋江当中推心置腹之人,所以由这两方面组合而成的第二点,也成为了公孙胜离开的一大原因。

最后一点,《水浒传》并不是一本完全架空历史的小说,历史上宋江有没有参与征方腊却有争议,但征南之后梁山众人各奔东西,时间定格在了1124年,至此《水浒传》结束,北宋却还在继续延续着它的“传奇”。两年之后的1126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就是“靖康之耻”了,谁也没想到在金兵的围攻下北宋是多么的羸弱,我想在金人围城时二帝或许真的向天祷告祈求天兵天将下凡来救国吧。巧的是,《水浒传》中有不少法师可是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喔,公孙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假想公孙胜没有离开梁山,凭他的法术自然可保北宋江山,那金兵也不会打进来了。但是历史不能改变,靖康之耻必须发生,北宋必须在1126年灭亡,所以法师们必须提早离开。于是公孙胜走了,乱入的乔道清、马灵走了,平南后樊瑞、朱武也走了。这样一来,大家就喜闻乐见等待两年后金兵围城了~这是历史原因,或许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文/车逻辑的逻辑

晚安~

陆爷

陆爷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公孙胜在入伙梁山后排行第四,绰号“入云龙”。在上山前是紫虚观道士,道号一清。在上梁山之前,他与晁盖、吴用等七人结义,一同劫取生辰纲。之后被官府追捕,才跟晁盖等人一同上了梁山,可以说他是资历最老的元勋之一。那他为何要第一个弃梁山而去呢?

在晁盖上山没多久,就听闻宋江有难,硬是把宋江救了回来,没过多久,宋江就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公孙胜看出了晁盖的本事完全不及宋江,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在怎么说,以前也是当官的,精通尔虞我诈的政治手段,这是大老粗晁盖比不了的。所以没多久就借老母亲病重,离开了。

在之后宋江攻打高唐州,却败于太守高廉的妖法。吴用让戴宗去蓟州寻取公孙胜,找到他后好说歹说才把公孙胜请了回来。晁盖死后,公孙胜的心态更加倾向于离开了,但苦于江湖道义,兄弟情谊,公孙胜可能一直不好意思开口离开,只得跟着宋江全体受招安,跟着宋江征辽、征田虎王庆。在这些年跟宋江的相处中,公孙胜也看出了宋江的心狠手辣。这下公孙胜要走的心更加坚定了,打蓟州时,借着师父罗真人的口,把这些话说了出来。后来宋江也答应了。

后来梁山兄弟,死的死伤的伤,幸亏他走的早,才保全了性命,安度晚年,寿终正寝。不得不佩服公孙胜的智慧跟远见。

许愿池里的叹息

许愿池里的叹息

公孙胜梁山座次第四,归位天闲星,诨号入云龙,道号一清。历史上并无公孙胜的可考证据,他是否真的存在,仍是一个问号,但他在《水浒传》中却是一个开挂的存在。公孙胜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因此他武艺高强,乱世之中,拥有高强武艺已经可以安身立命,但公孙胜却不止于此,他还会道术,他曾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得道号一清先生。

公孙胜跟着他习得高强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可日行千里,常年在外云游,因此江湖里留下名号“入云龙”。 其他好汉只有物理攻击属性,而他却拥有物理和法术两种特性。公孙胜与与晁盖、吴用、阮氏三雄、刘唐七星聚义,劫下生辰纲后遭官府严厉追捕,无奈被逼上梁山。公孙胜与晁盖一起上的梁山,原寨主见他们本领高强并不想收留,但是在离去的时候与林冲火并,后占领梁山。

林冲推举晁盖为寨主,并推吴用为军师。公孙胜则居第三位,此时的公孙胜也算是梁山的开山元勋。后来宋江上了梁山,通过宋江的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公孙胜看清了宋江的为人,这个突如其来的宋江,一上山就不把自己当外人,表面是兄弟情意重千斤,尽力拉近与大家的关系,实则是争夺梁山的领导权,而憨厚的晁寨主还浑然不知。

公孙胜心想,好不容易有了安身之所,我可不能卷入这场权利斗争,于是在一次头目聚会中抬手作揖,留下一句:“蓟州老母在彼,欲待回乡省视一遭。”便回了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有趣的是,宋江上山后,探母的有两人,李逵与公孙胜。一人朴实烂漫,以接母为名,行人子之孝,一个智慧过人,以探母为名,行避争之实;第一次下山足以见公孙胜的明智。

公孙胜下山后就改名清道人隐居,后梁山事急,派李逵下山寻公孙胜,公孙胜心想自己始终还是与梁山有感情,没必要真的撕破脸皮,于是又重返梁山。宋江带军攻打高唐州时,公孙胜大破高廉的妖法,宋江部队打芒砀山时,公孙胜破了樊瑞的妖法,收服樊瑞做小弟。宋江决定招安后,公孙胜仍然一直辅佐他,公孙胜开挂一般的能力多次帮助军队取得胜利。



_.bēē葒

_.bēē葒

公孙胜《水浒传》里面的四号人物,绰号入云龙。上应天闲星,梁山机密军师,一身神秘莫测。

征方腊前夕,以借口毅然离开梁山,独自云游修道。在梁山关键的节骨眼,他为什么选择离开?

道士身份

公孙胜是一个道士,道士讲究得道升天。俗话说“盛世和尚乱世道士”。为什么这样说,来看看道教的三大教义:道、德、一

道教讲万物自然,以德修道。护民、敬祖、礼神,济世利人等为基本原则。

公孙胜其实很看重自己的道行,他已能呼风唤雨,兴云起雾,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济世利人。我们可以想象,他为什么选择社会最乱的时候出山?就是因为如果他成功推翻腐败王权统治,能建立一个利民的新秩序社会,对于天下众生他的功绩有多大,比一个一个人救济来得快吧。假以时日功德圆满,岂不和他师傅一样就能快速得道成仙了。

精心布局

公孙胜打定这个注意后,他的下一步就是要布局了。他自己毕竟只是一个道士,依靠自己的力量肯定完不成这样的创举。

首先,他依附有同样理想的晁盖操作了一番智取生辰纲,又顺利占据梁山。以“义”字之名拉起了大旗,招八方英雄来拜山头,共谋大事。

然后套路“忠义堂石碣受天”,给英雄排座次。这样的操作简直完美无缺,地利人和全齐了,下一步算准天时就可以一举成事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晁盖的意外死亡和一个人的上位,打乱了他所有的布局。

那就是天魁星——宋江,天魁星北斗七星首星。宋江的理念和他完全背道而驰,公孙胜是想建立新秩序解脱大众于水火,而宋江根本就没想过要推翻统治阶级,而是归顺朝廷给兄弟一个前程,朝廷以后怎么对待老百姓与梁山没什么关系。

这就完全颠覆了公孙胜的初衷,顺利招安以后朝廷利用梁山人马征讨方腊,这其中会产生什么样后果,公孙胜是算得一清二楚了,他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

所以我认为他既不是与宋江不合,也不是先见之明,而是和他想要修仙干的事背道而驰了。

dannyniu

dannyniu

公孙胜与梁山其他人其实都不太一样,他代表着世间的一类人。 通常,一个人的生命追求基本逃不出“利、欲、正法、解脱”四端。普通人的一生围绕着前两个奔忙一生,而梁山好汉绝大部分人的生命特质主要在于“正法”,所谓的替天行道、聚义、忠义等口号、标语都是其表现。公孙胜一开始也有这种特质,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一个颇有良知的理想主义者”,这才以道士身混迹于一群造反者群体中,屡次发挥重要作用。 但与众多梁山好汉不同的是,公孙胜还有强烈的追求解脱的生命理想,类似于刘邦阵营中的张良。对这种的人来说,如果不在人间做一番事业,以实现自己对正法的追求、抱负,他的修道将永远无法寸进。但人间的“一番事业”并非真正的追求,只是自己的一个“执念”罢了。 其师罗真人对此肯定洞若观火,所以才放任他之前追随晁盖、宋江等人。但到了后期,恐怕连公孙胜也已经看透了一切,所谓的正法追求不过是镜花水月,失败是肯定的,遂彻底放下,找了个借口离开了梁山,从此专注于道业。 这样的人现在仍有不少。

houjixin

houjixin

公孙胜要离开粱山是早晚的事,性格使然,作为一个道士,远离凡尘,应是坐观天阶玉露,心底澄澈无欲无求,超脱世外的。

入伙晁盖截取生辰纲时,是愤世嫉俗,心性使然,助晁盖夺取这不义之财,而并非象白胜那样贪财的心理。兼又敬佩晁天王义薄云天,是位真英雄,所以追随左右。

而晁盖一死,宋江上位。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语。让梁山变了味道。你想,一向行云野鹤的公孙胜,夲是奔着义去的,喜欢自由民主的生活。一旦变成了忠心,忠义,这些领导一手遮天的氛围,他那颗野马一样的心怎么能够收住缰绳。不管公孙胜是否看穿了宋江投降派的龌龊嘴脸,但那颗向往自由的心一刻也不想停留。所以找个借口,下得山来,躲进山中,打坐修道,不问世事,终成正果。



我叫_刘小怪

我叫_刘小怪

公孙胜,何许人也?就是一打卦先生,四处奔波流浪的主,可能小时候家境不错,读了个本科硕士博士,……,家里没后台,四处打工!……,碰到豪强地主村霸地头蛇晁盖哥哥,吃喝不愁,……,时常在想,人生在世,不能吃喝玩乐拉撒睡……,总得找点乐子,证明自己人生价值,……,于是乎,反抗朝廷,……,碰到好时机,说不定,做个大将军,出将入相,流芳百世!

不巧了,来了个黑三郎宋江,也不老老实实做贼,偏要用热脸蛋贴朝廷冷屁股,……,公孙胜气的睡不着,……,朝廷的人,心黑得很,……,吃人不吐骨头,喝人血白蛋白的主儿,……,惹不起躲得起,……,罢了罢了……,走吧!救条命再说,只好离开梁山,云游四海啰!

一簬晑北

一簬晑北

前提:作为一个对《水浒》有特别感情的人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很有趣,很值得探讨。

以下为干货:

要弄清公孙胜出走,就要弄清他什么时候出走。《水浒传》中公孙胜有过两次出走,那么就这两次出走我们可以进行分析。

【1】第一次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不久后,公孙胜提出要下山,我们可以从书中了解到公孙胜出走的理由:

“众人饮酒之时,只见公孙胜起身对众头领说道:“感蒙众位豪杰相待贫道许多时,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从跟着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等等原因,

当然看望父母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们单纯这么想这个问题就太简单了,首先我们知道当初公孙胜出山是为了做大事情,这个大事情就是和官场里的贪污玩弄国家的官员作对,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公孙胜找到晁盖智取生辰纲的缘由,而晁盖同意了公孙胜的建议,并一起实施了,可以说,在理想方面,晁盖公孙胜等七人是同穿一条裤子的,之后的上梁山,一切都是按照公孙胜的剧本在走,讲到这里,我想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疑问,那既然事情按照公孙胜的想法走,为什么这个时候的公孙胜没有说要回去看望老母,我们知道,当一项事业正在上升的时间,我们会安排好未来的计划,所以说,当公孙胜选择出山的时候,他就已经安排了老母的生活(截取生辰纲这样的事算小的吗?放在现在来说,不比抢劫银行事小,而且你抢的还是国务院总理的,你能说你不安排好你的后事吗),事情到这边就明了了很多,那就是公孙胜第一次出走肯定是因为他在梁山遇到了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从而导致他选择离开,通过对小说章节目录我们知道在晁盖等人上了梁山后,梁山开始了解救梁山恩人宋江等人的事迹,最终在宋江等人上山后公孙胜选择了离开,可以说,公孙胜的离开和宋江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宋江又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呢?郓城小吏,人称孝义黑三郎,在江湖上名气很大,可以和晁盖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作为一个公务系统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国,他的忠已经到了“愚”的地步,宋江曾说:“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衷心不负朝廷”可见一般,可见一斑,这也是公孙胜和宋江理念的矛盾,其二是解救宋江后,宋江所带的圈子也上了梁山,我们称其为宋江派,这与公孙胜所依附的晁盖派又是一个矛盾,公孙胜作为一个政治嗅觉灵敏的人,他已经看出了宋江等人和自己理念的不同,宋江等人的上山意味这原来排位坐次的重新排序,这也是老梁山派所不愿意的(晁盖派),所以他感觉到了危机感。其三是宋江等人上山后日日饮酒作乐,而公孙胜是一个道教人物,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基于以上三点,最终导致了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

【2】公孙胜的第二次出走是在宋江征讨王庆后,公孙胜遵从他的师傅的指示离开梁山一伙,回到蓟州。那公孙胜为什么要离开呢?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梁山可是处于鼎盛时期,对内缴贼胜利,皇帝对宋江一伙看重,要了解公孙胜离开一定要了解他离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完全为朝廷所利用,成为朝廷对外征讨的一枚棋子,说是为了维护稳定,其实是分化梁山的势力,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他果断决定离开,(罗真人敏锐的意识到出征方腊困难重重,为不让徒弟公孙胜冒险,故执意将其留在身边。半仙罗真人送给宋江的八句法语中,后四句是这么写的: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巴官禄同归。“始逢冬暮”暗指方腊;“鸿雁分飞”暗指梁山兄弟生死离别;“吴头楚尾”指宋江自吴地(江州)造反,而最终死于楚州;“官禄同归”可能是指梁山兄弟虽生死离别,但总算都得到了朝廷封赏。罗真人已知征方腊前途凶险之极,自然不会让爱徒去冒险。此段参考天涯社区论坛)。总得来说,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是因为他收到罗真人的“透露”,以及他看清楚宋江一伙的结局。

很多人看水浒常常被其中的侠情豪义所敬佩,其实仔细品味,方知其中人情世故,冷暖,可谓是凄凄惨惨戚戚啊!

grace1023koo

grace1023koo

要说起梁山好汉中最为神秘的人物,就飞入云龙公孙胜莫属了。不光是因为他是一位修仙的懂得五行道法的道士,而且公孙胜还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人,他为什么要离开梁山呢?只因他彻底的看透了一个人。

公孙胜本是一个道士,他在云游江湖的时候,得知晁盖此人重情重义,所以就和晁盖交好。后来晁盖和公孙胜等几个兄弟智取生辰纲,劫富济贫。后来在几经周折之下,他们更是一起上了梁山。干着一些劫富济贫的正义之事。

但是一个如此充满兄弟情义的梁山,公孙策却是第一个离开梁山的人,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公孙策离开梁山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宋江。公孙胜虽然是一个云游的道士,但是却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之人,这个从他和晁盖交好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后来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当时在聚义厅众位好汉齐聚的时候,宋江就开始分化了梁山上的势力。所以公孙胜一看苗头不对,所以就以奉养母亲和师父为由,率先离开了梁山。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的梁山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只讲兄弟情义的梁山了,而多了一些利益纠纷,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宋江上梁山之后,他第一次离开了梁山。虽然此时他离开梁山,但是对于自己的兄弟还是放心不下的。所以他虽然在家奉养母亲,但是还是心系着梁山上的众位好兄弟的。所以在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时候,被妖道高廉打败。

没有办法之际,宋江就派戴宗去请公孙胜出山,前来帮助自己。此时公孙胜因为放不下梁山上的兄弟,所以决定再次出山,帮助宋江攻打高唐州。 而夺下了高唐州之后,公孙胜在兄弟们的挽留之下,再次留在了梁山。

而之后,他也为宋江的多次征战的时候也立下了功劳。但是公孙胜甚至自己和公孙胜绝对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所以此时他们是互相利用,互相防备的。此时在梁山上,公孙胜和“智多星”吴用一起担任着梁山军师的角色。

但是和吴用完全信服宋江不同,公孙胜和宋江是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的。而也深知自己不可能收服公孙胜。所以对于公孙胜也是非常忌惮的。当时宋江虽然内心厌恶他,但是也对他完全没有办法。

因为公孙胜的实力强盛,而且作为梁山的元老,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公孙胜在第二次离开梁山的时候,宋江只是表面上挽留一番,但是内心是巴不得公孙胜离开的。而公孙胜的再次离开,同样也是因为宋江。

此时公孙胜彻底看清了宋江此人的本性。从当初他初上梁山的时候,就大搞分裂,后来接受朝廷的招安,将梁山上的兄弟们带上了绝路。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公孙胜在无法阻止事情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激流勇。

最后果然宋江等人惨死,而公孙胜隐居山林,最后享年82岁,得以善终。而公孙胜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完全就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宋江,所以及时离开梁山这个是非之地,才有一个好的结局。

astinalau

astinalau

谢邀!

公孙胜,是梁山108人中与众不同并且比较特殊的人,他一登场就让人匪夷所思,按说他是世外高人,也不需要钱,但为什么要参与抢劫生辰纲?他身怀“五雷天罡正法”绝技,应该是天下无敌,为什么不助宋江攻破东京,“夺了鸟位”岂不快哉!

其实,公孙胜从来不属于梁山,也不属于江湖,与鲁智深,武松不同,他是真正的道教中的人物。

公孙胜应该一直跟着罗真人学艺,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因此,罗真人特意让他下山,闯荡江湖,上梁山,以及一系列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他修行的需要。

看似潇洒,其实是最没有自由的人,他的一切行动实际都在它师傅罗真人的掌控之中,让他下山辅助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又送八字真言,命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可见他的命运早就在别人的掌握中了。公孙胜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像他师傅那样的得道高僧,他离开梁山不过是早晚的事。

一家之言欢迎不同意见!

玉点炮

玉点炮

从公孙胜主动找到晁盖劫取十万生辰纲,到从梁山离开时,晁盖送一盘金银玩公孙胜只去一半,就可以看出,公孙胜开始时志向远大。希望破灭后,顺应天道,急流勇退,看破不可说破,天机不可泄露。他看穿了宋江吴用一心诏安的嘴脸,预料到招安后众好汉的悲惨结局。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原因。公孙胜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奇门法术,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差不多。有了公孙胜,梁山战无不胜。刚下山时,本想象姜子牙一样,扶佐晁盖,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主动找到了晁盖 共同劫了生辰纲,一同奔了梁山,宋江上了梁山后,公孙胜看透了宋江,失望了。于是离开梁山,继续返回到师傅身边修炼。宋江为破高廉,寻找公孙胜,破了高廉后,寻机离开。其师傅罗真人是世外高人,自然对粱山将领办未来发展了如指掌,道家遵循天命不可违。公孙胜是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闲星下凡,上应天意。成为梁山108将之一是命中注定的。

道家讲命,讲缘,但更注重运势。命和运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命是先天的,不可更改的。比如,人的性别,出身于什么家庭,父母是谁,有几个兄弟姐妹等先天条件。运是后天的,通过自身的修练是可以改变的。人生经历和给局也可以改变的。

因此,公孙胜命中注定要上梁山,然后再离开,去跟师傅修练就成了必然。

卉_hui

卉_hui

水浒中公孙胜为何第一个弃梁山而去?真相揭开,让人不敢相信!

书里说,公孙胜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谓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盖一伙抢劫了生辰纲案发,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孙胜也和阮氏三雄他们一起杀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后,晁盖他们发现王伦不愿意收留,又无处可去,就联合林冲火拼了王伦。
公孙胜开始时志向远大。希望破灭后,顺应天道,急流勇退,看破不可说破,天机不可泄露。他看穿了宋江吴用一心诏安的嘴脸,预料到招安后众好汉的悲惨结局。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原因。公孙胜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奇门法术,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差不多。


公孙胜之所以第一个离开宋江。就是看出了因为宋江的关系。梁山内部已经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并且宋江的所作所为就是让大家去送死。用大家的命去搏一个前程。事实上公孙胜也是非常明智的。之后梁山兄弟好汉死的死伤的伤,公孙胜及时的退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逍遥的生活到了晚年,可谓是梁山好汉中头脑眼光双全的一位英雄。


他,是一个聪明人,一个聪明人,知道了一点点消息,就能上晁盖家,劝说晁盖截生辰纲,因为他分析过,押送生辰纲的旅途中,只有晁盖那一片的地界有机会得到宝物,也只有晁盖这个地头蛇得了生辰纲才不会惹人怀疑。

在征讨完方腊后,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并且,朝廷里的聪明人太多,他算计不过,所以只能退让,做一个潇洒的国师,辅助混江龙李俊。因此,宋江受招安后公孙胜回蓟州出家。淮西平定后,遵师命辞别众兄弟,功成身退,回家奉母,修习道术。如见首不见尾的入云神龙,从此隐居在山林泉石之中。隐居时以每日作诗饮酒为乐 最后享年82岁。公孙胜淡泊名利,正因为他的性格让他选择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无疑是梁山好汉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kayakaya

kayakaya

“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公孙胜的这段开场白透露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信息:第一、公孙胜有两重身份,即好汉公孙胜大郎和道人入云龙;第二、公孙胜不是自己谋财,而是要送一套富贵给晁盖。

结果吴用假模假样地出来,揪住公孙胜,不管怎么说,公孙胜算是摔了个嘴啃泥,风头全被吴用抢了去;不管怎么说,七星聚义算是成了,吴用崭露头角,公孙胜成了听话的小弟。东窗事发,去投奔梁山还是吴用的主意,智激林冲也是吴用的计谋,公孙胜并未十分出力。我们会发现,公孙胜一直在有意识地远离权力中心。

宋江从还道村回来,说是得了一卷无字天书。其实宋江是想先拉拢公孙胜,然后再拉拢吴用,一山不能容二虎,公孙胜以看望母亲为由,回蓟州去了。真正的道人走了,宋江只能像模像样地跟吴用去研究那本天书了。攻打高唐州时,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出山。公孙胜本不想露面,哪知李逵扬言要杀其母,公孙胜只得出来相救。

接着李逵又斧劈罗真人,逼得罗真人同意公孙胜下山。罗真人的理由是“大义为重”,且公孙胜“应上界天闲星”,还送了公孙胜八个大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讨完王庆,公孙胜跟宋江道别:“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此时的公孙胜是“小道”,不是梁山好汉,也不是朝廷战将。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洞晓天机,公孙胜本人也是道家高人,盛极必衰,不如功成身退。东京城外,公孙胜的江湖恩怨已了,兄弟情义也有了交代,自然也该重归清净。公孙胜先知先觉,不为名,不为利,兄弟情义也不过是过眼烟云。

征完方腊,朱武和樊瑞也对凡尘无恋,投公孙胜出家去了。公孙胜并没有离梁山而去,其实从宋江等人接受招安的那刻起,梁山已不再是兄弟们共同的家园,而是一个军事集团;他们也不再是兄弟,而是上下级关系。兄弟情义还在,因此有人不忍离去,如鲁智深,如武松。公孙胜有师命在先,本就崇尚清净无为,在功成名就时离开无疑是明智之举。再说了,龙本来就见首不见尾,“入云龙”就是要兴风弄雨,然后倏然而去。

一场预谋

一场预谋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