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小村拉贾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为第二大行书,可见颜体行书之美,不是凭空瞎论的。
祭侄文稿之美除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其书写中投入的真情实感外,更多的还是颜真卿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
颜真卿的楷书在唐楷四大家中占重要席位,成为今人学习书法的首选范本,行书的篆籀笔法更是世人称绝,提按使转顺意得体,疏密聚散自然流畅,很多现代书法家无不临习效仿。
如果说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胡抹乱画,说明对书法的理解有误区,还没有领悟颜书的真谛,特别对颜体行书之美还没有发现,如果深入进去,自然会爱上颜体行书,大赏他的艺术之美。

mailyucaiyun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不仅仅是因为颜真卿写的好的关系,而且是鲁公忠义给后人留下深刻影响,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艺术鉴赏
结体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
祭侄文稿观其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其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晓风残月
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成就很高,特别是楷书。祭侄文稿是行书,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书法的造诣确实很高,古代行书的出现,第一是为了写文章的速度,要求流畅而又让人好认,一般不会从书法作品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为表达文章的思想服务的,从文章的角度来看,文稿凌乱潦草,涂涂改改,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写文章的人书法功底深厚,像颜真卿这样笔法潇洒,犹如行云流水的作品,在后人眼里,看到的就是书法胜过文章的价值了。对于作者,是不是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呢?

锦瑟
真卿堂兄一门忠烈,所谓“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其为文书写时,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感情激越,悲愤难抑。观其祭侄文稿面貌,通篇一气呵成,时浓时淡,时急时缓,不计工拙,率性而为。如同一极度悲愤之人于亲人亡灵前,顿足痛哭,撕心裂肺,哪管衫履之整饬,容颜之净洁。如此特点,与羲之丧乱帖好有一比。若只论“不计工拙,率性而为”,窃以为真卿之祭侄文稿或可过之。祭侄文稿看似凌乱潦草,实则真性情也,真笔致也!如此书作自然会流传千古!

IK
本人对历史文化犹有兴趣,不请自来了嘻嘻。
颜真卿祭侄文稿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看起来章法凌乱、篇幅毫无美感、。然而就是这篇我们常人看起来不是很“高大上”的书法,千年以来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留名千古。为什么?本人有以下理解。
历史上颜真卿进士出身,唐安史之乱颜真卿抗敌有功,加封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便有颜鲁公之称。其实我们都只知道颜真卿是为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被称为“颜体”,却往往忽视了他还是一位不错的文学家,我们所熟知的一首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催人奋进的《劝学》就是颜真卿所作的诗。可以说颜真卿是集才华与功名于一身的成功者。
祭侄文稿顾名思义就是颜真卿纪念自己的侄子颜季明,唐朝756年间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战死。786年颜真卿在自己侄子灵堂前悲愤至极挥笔写下祭侄文稿,前人评价他的文稿书法如溶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看似不羁的书法,却是颜真卿真实情感的融入以自己的悲愤之情书写下这文稿。
古人讲究书法应当有抒情之意,犹如文学一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唐朝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论述书法的抒情作用就指出书法应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知心”,强调了书法也具有抒情作用。唐代皇帝尤以唐太宗李世民爱书法,由此在唐代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书法也犹如开启了自己的盛唐时期,很多我们所熟知的诗人在书法也是有所成就的,像虞世南、李白、杜牧等等都有作品流传。在唐朝这种百花齐放的时代颜真卿能在众多书法大家开创出自己的书体风格“颜体”可见颜真卿的厉害了。
颜真卿因拒绝贼人反被溢杀,颜真卿死后被追赠司徒,溢号文忠。可见颜真卿对当朝的忠心的气魄。
所以祭侄文稿看似篇幅杂乱仍然千古留名自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安史之乱可谓是唐朝的一大污点,颜真卿为抗敌付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名气与才华著称了他的书法。
祭侄文稿虽是纪念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抗敌而亡所著,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了颜真卿随时为国报效的一种居心,像历史上霍去病、岳飞等人对当朝的忠心使得他们永远被世人记住一样。
祭侄文稿倾注了颜真卿的复杂心情,这种书法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是我们外行人所不能看出的。
颜真卿所创的“颜体”书法,在历史上被很多人模仿。名气和才华使得在书法界的有一定的地位。
对唐朝的忠心骨气使得颜真卿被唐朝领导者推崇。我是一个爱历史文化的‘相遇历史文化’,您的阅读和关注点赞是我的动力,让我们真正一起相约历史文化中。

国宝级天才
有人说颜真卿的字,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不是没有一些道理的。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单从书法上看,也能看出其情绪的变化,从沉郁到激愤,情绪逐渐递增。这种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用笔的夸张程度,结字的变化以及墨色的变化中体现的。
当知道了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背景之后,再去慢慢体会其用笔和章法,则更能深入体会颜鲁公用笔之神。
祭侄文稿写于唐朝乾元元年(785年),颜真卿的侄儿死于安史之乱之后,颜真卿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援笔写就的,这只是一份草稿,是行书中夹杂着部分草字的草稿,是中华书法史上数一数二的精品之作。现在这件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逸之竹
带有感情色彩,越写越狂,可以想象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应该是一边狂写,一边痛哭。

子曰•秋拾
千古名帖或敢妄加评论,唯颜氏忠义报国之热血凝于此帖,读罢胸中自有一腔愤慨,笔随意走,意由情生,情之所至,笔锋或苍劲不屈,或婉转连绵,变化之多也就是其心理变化的次数,此等绝笔,不可复制,要说情感更优于兰亭序。

清香绿叶
两年后,颜真卿自己用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由于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犟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声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疑,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我上面这些话,是想诱导你们像我一样,在人生过程中一遍遍地观赏祭侄稿,并从中汲取力量,领悟中国古代的大丈夫气质和君子风范。——余秋雨多记一个名字

东西南北中
颜真卿的这个书法作品看似凌乱潦草,其实际上他这个书法中的筋骨没有断,这个书法的筋骨与人体内的经络有直接关联。而人体内的经络恰恰与先天一炁紧密相连。所以说这个文稿里边包含着很多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在这个书法作品中显化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先天一炁在他这个书法作品里边会表露的这么极致呢,主要是因为这是在特定环境下,颜真卿的一种感情真实强烈抒发,真感情流露跟他的思想情操,跟他的精神状态都有关联,在这种特定情况下,他内的这个气感全部显化在这个作品中,这种气感气场,更多的是由他的内在情感显化出来的先天一炁,最终先天一炁通过他的后天之气发力贯穿这部书法作品中,颜真卿自己内在的先天一炁决定了这幅书法作品的生命力和法力。书法作品能否流传长久以及作品本身生命力的长久,跟先天一炁有很大的关联。这就如同人的寿命跟先天一炁是紧密相连的,人活在世间是为了争一口气,带着先天一炁而来,而离开人间的时候,先天一炁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咽气了。

董婕
中国出名的名家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于右任、刘自椟,沈鹏,启功,田氏两兄弟,开创了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后来是方济众、黄胄等人。这几年、刘文西、王西京、吴修、雷珍民、吴三大、钟明善、江文湛、王金岭、陈国勇、赵振川、王海力、张之光、马继忠、贾平凹,
王有政、崔振宽、郭全忠等名气很大。
创建于2018.1.9
编辑

Evaaaaa
冠以“天下第二行书”之名,于侄儿为叛贼所杀后愤然执笔而书,一为祭侄,二为鼓舞士气,三表达心中气愤,运笔时必然心绪难以完全集中,而且是一边构思一边运笔,行文潦草,但更见其功夫。不仅又艺术价值,更有历史人文意义,比一般书法家静心的作品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ノ℉ЁI
我们都知道天下四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为苏轼的寒食贴,第四为王询的《伯远贴》。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已经失传,而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保存之今,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过他的影印版的图片,好多欣赏者不明白祭侄文稿看起来潦潦草草,涂涂抹,而却成为了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
没有人会凭白无顾的对一件事情加以评论,而让人们公认,这得先从颜真卿其人说起。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头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书法家。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 节度使安实录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童关。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 乱,奸相卢札趁机借李希烈 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他毫不动 摇,多次面斥李希烈 祸 国殃 民之罪,表示“死而后已”决心。785年8月23日(七月十四日)他被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志。
半年后颜真卿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诏废朝王晶,举轩悼念。迁守亲分布诏文,追 念颜 真卿 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 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 ,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 ,从不阿于权贵 ,屈意上,以义烈名于时。德宗皇帝追谥颜鲁公。
颜鲁公人品刚正不阿,品德纯厚,他的书法可名流传于后世,世人并以此来怀念其人其品,其书法以情论当之为上品必然。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的“颜体”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隶穆之气象。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更显生动婉转,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且善用中锋、藏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用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于茂密;用笔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点画皆有筋骨,人称“颜筋柳骨”。
书法艺术品是书家情感表露的结果,书家情感影响和决定着书法作品美感
祭侄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稿,纸本横幅墨迹,凡25 行,230 字。是唐乾元元年(758年)9 月3 日,颜真卿50 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祭侄稿是一曲高亢的悲怆交响乐。时年,颜真卿和从兄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安史之乱”,叛军俘虏了杲卿、季明父子,并逼杲卿投降,否则当面杀死季明。杲卿不为所动,于是季明当场被杀,不久杲卿也被处死。后来颜真卿见到泉明带回的季明头骨,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此稿前6 行只用两笔,顿挫转折挥笔较慢,反映了作者处于虽心情激动但尚能理智的情绪中。自第七行“惟尔”向后,字体越来越草,行笔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涩,悲恸的情绪逐渐向高峰发展,再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以后,作者的思路已不能连贯,仅5 行40 余字就涂改了六七处,其为悲恸的情感所驱使,几乎不能自持的创作情态,通过燥中见润,随手涂改的墨迹生动地展现在赏者眼前。这说明了颜真卿写此稿时的唯一原则就是一任感情的倾泻,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充满了对安禄山判军的刻骨仇恨和对贤侄、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及深切哀悼。临书情肠百结,顺管奔流,遂致奇崛纵横、惊心动魄。
祭侄稿本不为书法创作,重点在于作文。但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此稿多用枯笔,多处涂改,抑扬郁屈,墨色苍茫。
1.从用笔看,疾速、急奋之线条跃然纸面,但又不失其健厚沉入,笔法圆转,力透纸背。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无间,既有金石之效果,又有篆籀之韵味。
2.从结体看,祭侄稿字字疏朗,显得气势雄奇,神采飞动。在体势上,大部分字左
冲右突,忽正忽斜,变幻莫测,但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开阔疏朗的地方又不空泛。如“天不悔祸”四字,“天”字呈右上势,“不”字紧势,“悔”字上开下合,险绝至极,“祸”字右侧部件势耸,与上字紧密相连,四个字穿插呼应,敧侧相生,气势流
动,显得动感十足。
3.从章法上看,开张自然,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
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有时几行粘连在一起,有时因为行文的原因戛然而止,可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具体讲,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
愤郁结的沉吟。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
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情感与法度的斗争尤为激烈,其字形、行距忽大忽小、线条时疾时涩。为字笔笔挫衄,字字郁结,好似为血污所凝固,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仿佛
进入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连绵,有如老泪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心之情达到了极点,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缚,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4.从墨色看,祭侄稿尤显突出。涩浑与健雄之墨的熔铸,粗犷与筋性之墨的映衬,飞白与浓墨之混而苍茫,十分生动。
全文笔中蘸墨次数一目了然,一共7 次。第一行首字、第三行末尾两字、第八行圈点的“方”字,第十行的“尔”字,第十二行的“尔”字,第十五行的“父”字,第二十行的“摧”字,均为蘸墨处,其后倾泻万里。
总之,祭侄稿是在特殊环境和非常情绪下写的,是颜真卿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愤之极的心声,是血泪凝成的不朽巨作。学习书法,不单要学习书家的书法技艺,而且要对书法创作有浓厚的感情,把技巧与情感有机统一起来。
而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就是在自然感情的流露下,以自己在书法上的扎实技巧与情感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了继王羲之后的有一大的书法艺术高峰,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二大行书。

mtu
谢邀。对于书法,我是外行,但我喜欢写字。王義之的《兰亭序》,我很熟悉。深以为好。我也很喜爱方圆正大的颜真卿的正楷。对于祭侄文稿,我却知之甚少,不便置喙。我最喜欢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瘦金体较适合硬笔书法。

sser
因为随意、自然,所以就不机械、疆化丶死板嘛。中华民族在灵性审美上远远高于西人,只有生动、灵活、多变的有灵性书法才被历史认可,那些呆板、死气的书法,虽然能骗人一时一地的傻子,但骗不了历史,更不可能成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