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hanabi
感情融入到笔亳,流露出了颜真卿悲痛之心,写字有灵魂支配才称书法。

camilletsang
两个字,气节。这玩意儿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鲍小豹
古代书法家,随便个应酬便签,流传到现在都是著名的“贴”,更何况这种自己家的东西呢

宅_小白兔
祭侄文稿自然是侄子抗击叛军牺牲以后颜真卿为寄托哀思悲愤而作,侄子去世了肯定非常伤心,这时候写的文章要是工整一字不错就见鬼了,文贴有许多涂改的错字,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哀思之情,颜鲁公的字已达最高境界,观字形而感其意。

希游记
因为他是书协领导!

水塘鱼
本来没有书法之说,书写罢了。当有了情感表达就成了艺术。为国捐躯,宁死不屈本是历代推崇,若没有右军的兰亭,必是颜鲁公。

roadfly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在安史之乱的大历史背景下,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天下行书第二”,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合称“天下三大行书法帖”。
祭侄文稿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迫”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东近”涂去)河关。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舍”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
时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农历是戊戌年。农历九月的朔日是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第十三叔、佩带银印章和青绶带的光禄大夫。加使持节、蒲州诸军事之蒲州刺史。授勋上轻率都尉和晋爵为丹阳县开国候的颜真卿。现今用清酒和多种美食来祭扫赞善大夫颜季明侄儿的亡灵。词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来就很出众,平素已表现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够得到幸福和作个好官,谁想到逆贼(安禄山)乘机挑衅、起兵造反。你的父亲(颜杲卿)竭诚尽力,在常山担任太守。我(颜真卿)那时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担任太守之职。仁兄(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给我传话(即担任联络)。你既已回到常山,于是土门被夺回。
土门打开以后,凶逆(安禄山)的威风大受挫折。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攻陷氏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那里还会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念及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被杀后只留头部,身体遗失).就是一百个躯体哪能赎回你的真身?呜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泽,派往河关(蒲州)为牧。亲人泉明,再至常山,带开盛装你首级的棺木,一同回来。抚恤、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容颜变色。 请等待一个遥远的日子,选择一块好的墓地。你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作客。呜呼哀哉!请享用这些祭品吧!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公元755 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谋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安史之乱”爆发。一时间让长期处于安逸的唐朝有点手足无措,举朝上下人心惶惶,不知如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正在这时颜真卿的兄长(非亲兄弟)严杲卿挺身而出,自愿出征讨伐叛军。
正是在这场叛乱中,颜真卿的兄长和侄子以及颜氏一门被害30 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子的首骨携归,在面对这样的惨痛,颜真卿是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但他所创作的祭侄文稿,如果单从艺术审美来看,却着实算不上一幅艺术精品,其中的文字时而疏密,大小不一,随手涂改之处更是一片狼藉,由此可见,颜真卿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并没有规划布局,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文家视若珍宝,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仔细看这篇文稿,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代表了他当时的心境,在文章的开端,颜真卿交代了时间,人物,以及各自的官职,线条流畅,时轻时重。
那么他在开端为交代这么多的官衔呢?难道是在炫耀自己的官大吗?
恰恰相反,颜真卿之所以将所有的头衔写在开端,是对这篇文章的庄严,隆重以及对侄儿的尊敬。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你生下来就很出众,自幼德行美好,你好像我宗庙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长于我们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树,常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颜真卿对侄儿喜欢和看重,认为侄儿是严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给予厚望的人,最后惨死在战乱中,这令颜真卿非常痛恨,甚至可能一度怀疑人性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将“方凭积善”写了又涂去。
颜真卿写到“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这里的“尔父”不同于前面字迹的纤细流畅,笔墨较为厚重,而“竭诚”更是在被涂抹两次后被最终确定,当时颜真卿又在想些什么呢?
我想也许他是斟酌什么词语可以准确的形容兄长以及当时处境的危险。之后,随着颜真卿的回忆,事情高潮到来,颜真卿笔触越来越厚重。
尤其是在说到“贼臣拥众不救”的时候,这个是颜真卿反复圈掉,却仍然清晰可见的字。在当时有一个叫王承业的人,他当时手里有众多官兵,但是他就是不去救援,导致“孤城围逼,父(“擒”用力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孤城被围攻陷,父亲(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后被杀。好像一个鸟巢被从树上打落。鸟卵自然也都会摔碎,哪里还会有完卵存在。
于是颜真卿大声的悲呼“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苍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难道你不感到悔恨吗?到底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一想到你(季明)遭遇这样的残害,就是一百个躯体也赎不回你的真身啊。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涂涂画画,笔触连线,笔迹就几乎只剩下一个线条,几尽看不清字迹,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颜真卿当时的悲伤与绝望
在结体上,全篇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笔法气势磅礴,悲怆苍凉,激昂遒劲,糙而不乱。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观其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
其一反“ 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其墨法苍润,流畅自然。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
这篇文稿打破了人们对书法追求笔译完美的新认识,好的书法不单单在于技法本身,而跟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很大关系,假如换一位书法大家去临摹,也许能写出字形,却未必能有此境界,毕竟“诗,心声也;书,心画也”

心享文化传播
秦桧,严嵩,郭沫若的书法也不错,但他们的人品和意境和颜真卿俨如日月与蝼蚁一般!因此颜真卿的书法令人仰望!很多人爱颜书,更是因爱他的为人!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中华历史上留下来的千古名帖(不是指碑刻),大部分都是手稿、诗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一篇草稿,又涂又改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些诗稿、手稿、草稿反而能够写得特别出彩呢?主要因为不经意间写出的草稿,书法尤为率意,无刻意之迹,达到了所谓的“无欲于佳乃佳”的境界。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要是问到,为什么祭侄稿会被认为是千古名帖,我认为总的原因是:
颜真卿的祭侄稿,写出了中国书法新高度,拓宽了中国书法书写表达的内容。而透过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一窥颜鲁公高超的书法技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颜真卿的品德和气节!
下面分5个要点论述:
一、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不同
在颜真卿写出祭侄稿以前,中国书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秀雅华美。这四个字当然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在颜真卿出现之前,谁是中国书法最高艺术的代表呢?
毫无以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简单来说,就一个字——雅。这种雅气,是一种贵族的雅气、贵族的高贵。我们别忘了,王羲之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而是一个贵族公子哥,但是与我们印象里的纨绔子弟截然不同,王羲之虽说是富二代,但是,人家关心民间疾苦,常常忧国忧民,所以才有为街头卖扇子的老婆婆写字的传说。
但是,我们通观王羲之的书法,整体上,是一种不温不火的中和之美,即便是我们印象中应该龙飞凤舞的草书,在王羲之的笔下,都变得一个个温文尔雅、气度高华。
但是,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概括地说,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是——壮。这种壮,是理直气壮,也是壮美的代表。如果说王羲之“书生”,温文尔雅,那么颜真卿就是一位“硬汉”。
这一点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在他的书法名作祭侄稿里,而且颜真卿的楷书也透露着一股正气,因此有人说颜真卿的楷书,如关羽座帐,气势逼人。
二、时势造英雄
而联系到颜真卿生活的年代,唐朝,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繁华的盛世,也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颜真卿所处的年代,正是狂草艺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而唐朝所特有的奔放、热情开明的气质,让艺术家们无所顾忌的挥洒笔毫,展现他们的天性烂漫。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这样一个洒脱不羁的、释放自己天性、自由的时代,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也只有魏晋时期的魏晋风骨了,你比方说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王羲之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而王羲之的书法,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可比的书法大家。
在王羲之之后,中国的大唐盛世,也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由的、让艺术家们随性洒脱的一个时代。所以,颜真卿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从此也奠定了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肩的两座高峰的地位。
三、新时代的艺术变换
与王羲之不同,颜真卿此时此刻生活的大唐,对于艺术自由度的探索更加大胆开放。而中国书法也从一味的“雅”开始慢慢走向“壮”的审美。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颜真卿的祭侄稿成为了他一生书法的最高代表,因此有人说颜真卿书法——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
因此,从时代意义上来说,颜真卿的书法——祭侄稿,其意义就是呼应时代的艺术主张下的产物,成为那一个时代艺术的代名词。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技巧以及艺术的精神内涵上来说,这都是大唐盛世才能产生的杰作。
当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这幅在气度、格局上象征大唐艺术的珍宝,在某意义上,又是大唐衰落和耻辱的标志。因为它所标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正是大唐盛世的转折点。而这层意义,又为祭侄稿增添了更加深刻的丰富内涵。
四、激愤之作
中国书法,讲求无意于佳乃佳。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都是即兴的产物。但是与这些即兴产物下的艺术作品不同,颜真卿在创作这幅艺术作品时,所面临的心境要比之前的那些书法家复杂得多,也艰难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幅作品是颜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家卫国,打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被安史叛军残忍杀害的。所以颜真卿既怀有国仇家恨,又怀有痛心自责,将满腔怒火倾斜于笔毫一端,挥笔泪洒满篇。
因此,这样浓烈的感情、激愤难平的心境,是中国书法几千年以来,任何一个书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没有哪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心态是这样的难过、悲伤。
五、升华
当然,如果仅仅是表达颜真卿一个人的悲伤、难过的情绪,是不能让这幅书法作品成为千古名篇的,真正让他成为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于,颜真卿在这幅书法作品里情感上升到了一种家国情怀。
本身悼亡侄子的原因就在于叛军之乱,这一层家恨国仇自然就隐含于其中,而颜真卿又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其情感升华,自然不局限于个人的悲伤层面,对于侄子的悲惨遭遇,自然可以有深层次的升华。
所以,我们看到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仅是一幅“草稿”,他更是一个时代艺术主张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老人,对于国家深深的眷顾和热爱。

小轩窗、
中国文人传统政治是爱国爱家,颜家反应出这点。

ljunyan
千古绝唱,五体投地。

zhangjingyi_7788
因为具备了前人今人书法品评的要素,符合书法的艺术特质,做到了形质的完美统一,万里挑一,举世公认的!所以是千古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