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提到的作品

[作品]全唐诗

《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

中华书局编辑部

[作品]劝学

《勸學》是福澤諭吉一生將近六十種著書中,全盛時期的主要著作。他在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二月到九年十一月用了近五年時間,寫成十七編出版成冊。最初原打算只寫初編一冊,為了應讀者的需要,繼續寫下第二編、三....

福泽谕吉

最新跟帖
顽石

顽石

行书更能表达情绪,而自古文人审美的取向,就决定了以性情表现突出的作品更能获得他们的青睐。

兰亭、祭侄、蜀素、寒食的排名无不如此。从中可体会到喜、怒、哀、乐的对应。

而书法最难达到的境界:是寓法于情;融情于理之中。祭姪文稿的境界及高度,也正是如此。

常人作书,总是多了一些刻意,一点作做,一些拘束;而私下作书的肆意,又了法度、少了理性。

因而“祭文”的形式,得到了文人们认可的法度、情绪以及忠勇的最好结合典范,不言而喻:这就是“天下第二行书”的由来。

个人浅识!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感谢浏览!

Maybe

Maybe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看上去写得凌乱潦草,勾勾抹抹,但却被赞誉为千古佳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凌乱潦草,这些勾抹,都被后世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这些潦草和勾抹不但不是这篇作品的不足和瑕疵,反而是其作品中的精华和艺术感染力上的加分因素。

这些潦草凌乱和勾抹说明了此作确系颜真卿在悲愤状态下所书,说明了颜真卿将内心的情感,情绪的波动倾注在了笔墨之中。这些勾抹恰好说明了此作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所作,非常符合书法艺术“书贵自然”的审美观点。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因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和颜真卿本身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所拥有的重要地位,具有其独特性,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书法作品。一来此作创作背景极为特殊。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一时间叛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北方郡县纷纷被叛军所占领。只有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抵抗住了叛军,颜真卿据城死守的抵抗精神引起四方的响应,被尊为勤王军的首领。

当时任常山太守的颜真卿兄长颜杲卿,同颜真卿遥相呼应,同叛军展开殊死斗争。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则负责他们兄弟之间的信息联络。颜杲卿使计将镇守土门的安禄山党羽李钦凑诛杀,夺取了土门这个战略要地。颜杲卿派遣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颜泉明身上肩负两项使命:一去报捷。二去请援兵。

但颜泉明至太原时,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承业私改奏章,将功劳攫为己有,并拒不派援兵。此时,安禄山回兵围攻常山,将颜杲卿困在常山城内,经过数日激战,常山粮断水竭,落入敌手。颜杲卿和颜季明被俘。叛军持利刃于颜季明脖项之上,威逼其父颜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遂砍下颜季明的头颅,后又将颜杲卿杀害。

后颜真卿派侄子颜泉明寻找颜杲卿和颜季明尸首,结果仅寻得颜季明的人头,颜杲卿尸骨也不完全。当时的唐王朝,奸臣杨国忠专权,对颜家的满门忠烈竟视而不见,后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肃宗才予以旌表。颜真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祭文。

颜家满门都是传统道德观中所认为的忠烈之士,是儒家精神在庙堂之臣身上的典型体现,所以后世从内心里认可他们的忠义精神。

而颜真卿是个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又恰好遭遇了这巨大的不幸,一个满门忠烈的大书法家因侄子为国尽忠,在悲愤之下写了一篇祭侄文稿这件事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

所以在评价颜真卿的这篇书法大作时,不能单纯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因为它背后蕴含有多重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

可以想像,颜真卿书写时祭侄文稿时,情绪一定是极度波动的,颜真卿是和着血和泪写出的这篇文章,他极度思念兄长和侄儿,他痛恨误国的奸臣。在这种悲愤难抑的状态下,他写出的书法不可能去考虑什么技法、章法之类的东西。在那种情感状态下,颜真卿能完整地写完这篇祭文,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我们还用正常的书法艺术标准去分析它的什么笔法和技巧之类的东西,那是违反人性常识的,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事情。

从艺术表达情感的角度来衡量,颜真卿的这件作品字里行间充满着充沛的情感,极具艺术感染力。在祭侄文稿的开头部分,颜真卿情绪似乎还可以克制,他以比较平稳地笔墨写完了文章的前十二行,在这十二行中,颜真卿简短地叙述了他个人的基本情况,并颂扬了其侄儿颜季明的生前事迹。

当挥笔写到“贼臣不救”时,颜真卿的心态已经失衡,写到“父陷子死”时,颜真卿悲愤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似决堤的洪水一样冲破了阻挡,情感从心底彻底迸发出来。这时颜真卿的字迹也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情绪的波动,也导致了手上控制力的下降,字形和行距变得忽大忽小,时而笔势凝重,时而又放纵,凝重时是在思念亲人,放纵时是在抒发痛惜之情。此时颜真卿的心思已不在笔墨上,而文章中错、掉字和勾抹的现象这时也在增多,至未尾写道“呜呼哀哉,尚飨”时,颜真卿情感的释放达到了顶点。

书法是艺术的一种,而艺术的天然属性就是要表达情感,要展现艺术家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自然地表达情感这个角度来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堪称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最具书法艺术感染力的顶尖之作。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上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连贯自然,毫无造作之感。颜真卿在书写这篇文稿时,已年届五十,其书法艺术已进入成熟期。在书法功力上和技法的运用上,已达到心手与笔墨相应的地步,所以,我们看到纵使祭侄文稿书写时受情绪波动影响比较大,但字里行间仍表现出不错的书写水平,再配之以连贯自然的书写气息和书家充沛情感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才成就这千古经典之作。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不可复制的经典书法佳作,它的艺术价值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它和欣赏它。

/江湖漂

/江湖漂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这么问:什么是书法,什么样的书法才能流传千古?

笔者曾将祭侄稿截图发给我的一位不懂也不喜书法的同事,让他说说心里的真实感受。他说,不好,完全看不出好,而且很乱,很脏,这要让语文老师看了肯定要给你撕掉。

这就是无书法临习基础和欣赏眼光的普通大众的真实看法。很残酷。

为何会这样?这正说明,书法不等于写字,而大众恰恰将书法完全等同于写字。

写字对美的要求: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绝不可凌乱,所以通过写字无法看出书写者的个性,更无从表达情绪情感。

书法对美的要求:以汉字为媒介,在一定法度之内,通过笔法的变化,表达作者书写时的意趣情操,情绪情感。不追求整齐划一,干净整洁。

可以看出,写字与书法的主要不同在于:写字以追求表面的整齐干净为最终目的,也就说以实用为上;书法追求的是表达作者的情趣,甚至三观,以表情达意为上,这和多数艺术门类相同。

理解了这些,再看祭侄稿,乍看凌乱无续,细审则恰恰很好的表达了颜真卿当时的感情和胸襟。他的美主要表现在:

一、笔法皆合中锋用笔的古法,如屋漏痕,锥画沙。可以通过力透纸背的笔画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章法布白率性而为,似无法实有法。随情绪的变化,整幅章法也在不停变化,整体由慢到快,由行到草,可想见作者悼念亡侄时思绪万千,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伤。后半部无行无列的章法开前人未有之先河。

三、墨法多变,涨墨鼻祖。往往一笔数十字,笔端墨尽方再蘸墨,由是墨色呈现涨、厚、浓、润、燥、干,这六种状态,且循环往复,给观者以浓者近,干者远之观感,似一幅水墨画。后世王铎将此涨墨法发扬光大,开宗立派。

最后,那些涂涂改改,圈圈点点都无意间暗合现代美学点线面,聚合分散等原理,成了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稿难得处在其为真迹无疑,后世杨凝式、苏东坡、王铎等人皆学其成为一代大师。

可见,祭侄稿在书法史上开一代新风,是情感与形式(笔法、章法等),意与理最佳结合的伟大书作,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不少学者认为其是第一)能够流传千年恰恰体现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熙嗰嗰

熙嗰嗰


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成为千古名帖,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因素五方面因素。

一、书家的功底。

二、书家的人品。

三、书家书此作品的特殊性。

四、作品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书家在作品里饱含的深情。

先来说第一点:书法界的宗师,除了蔡邕、钟繇、王羲之父子以及索靖等年代久远一点的人物,还有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位书坛泰斗。

特别补充一下,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人主要以楷书见长,并称“楷书四大家”。

排在第一位的颜真卿,道创“颜体”书法,用笔浑厚强劲,自似肥胖,却筋骨强健,机锋隐现,大气磅礴,极具盛唐气象。

再来说第二点:所谓字如其人,颜真卿本人体型肥大,铁骨铮铮,刚正不阿,,以义烈闻名于世。后被叛贼李希烈缢杀,宋高宗御赐其庙额为“忠烈”,尊之为神。

第三点:颜真卿作为楷书大家,行草书法传世很少,即以行草书法草就的祭侄文稿自然为宝中之珍。

第四点:祭侄文稿作于震骇史册的“安史之乱”。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阻击叛军,兵败后,颜氏家族三十余人惨遭安禄山杀害。颜真卿听到这个消息,悲愤莫名,赶到杀人现场收葬亲人尸骨时,侄子颜季明只剩下一颗头颅,于是老泪纵横,援笔作文,作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第五点:颜真卿作此文时,情绪失控,即字间行气,随情变化,不计工拙,无意姿态,随涂随画,率性而为,悲愤处,如雷声响、风暴现,可谓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元鲜于枢因此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余家法书第一。”

鲜于枢的评语得到了后来历代书家的公认。

所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乃是名负其实的千古名帖!

s822528

s822528

第一,因为这是颜真卿写的。他是名人,是大家,是忠臣,深受后世敬仰。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有把字写好的实力的,所以谁也不敢乱说他老先生是丑书;

第二,因为这篇文稿是有情绪的。这是颜老先生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的情形下书写的,尤其如“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等字,用笔之沉重,心情之激动,观者可感同身受。这不是一篇平心静气想把字写“美”的书法作品,真实就是它最大的“美”;

第三,这篇文稿背后是有历史的。它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缩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宝贵文史见证。在静态的笔墨线条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这是其难以比拟的附加价值。

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二行书”,并不见得是“艺术唯美”意义上的“天下第二”。在我看来,因为其作者的知名度和独特的经历,以及附加的宝贵文史价值,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无愧拥有超卓的地位,但却未必是临习学书的好模板。因为我们都不是颜真卿,也难有与之类似的书写语境。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地学祭侄文稿,也未必为佳。

等伱嗳ωǒ↘flower❤

等伱嗳ωǒ↘flower❤

大巧不工,悲深痛沉,将崩未决,书通神明


大约在我上高一时,高中课本学习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文章,同时也细致的研读了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感慨,当时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但是对这件天下第二行书的一点感受。这首诗很稚嫩,但却能够还原少年时代最本初的看法。


现在原封不动的将其分享如下、:


观祭侄稿有感
李艺泓
滴血砚墨挥狼毫,刳肝沥胆痛成章。
血泪相和三百字,其中感慨多沉伤。
万里悲喑风云变,哀情动容塞穹苍。
书罢老泪抹不得,青天黄泉何茫茫。———2004年写于兴国平川中学


这件作品,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起草一份祭文,书写的过程中悲从中来,沉重到难以承担。因而几乎是字字血泪,字字摧心断肠,字字哀哉痛哉。


所以,以颜真卿的如橼巨笔,天下无二的深厚书法功底,以其大忠大勇,无畏无惧的凛然正气,以其悲不自胜,沉郁纠结,强力控制悲痛,骨肉之情,时局之忧的情景和心境。


这件作品,在此极端的情感,大巧不工的书写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难能可贵的是颜真卿于无穷悲痛的雄浑激荡中仍能将崩未决,显得张力无穷,最终实现了艺术的超越,进入了书通神明的境界。无愧天下第二。

icesky

icesky

认真的评价:一是忠良书写。又是真迹!二是书写内容有历史意义!三是皇帝有捧忠诚,对视死如归的忠良,也是宣传需要!四纯粹讲字,这行书水平不值一提!与兰亭序相比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为第二行书,就是表彰颜公对皇上的赤胆忠心!也就是对国家的忠诚!

因此国人对忠良,永远敬仰!

m_6029

m_6029

颜真卿祭侄文稿帖子是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在中国浩瀚的书法艺术宝库里,知名度和影响力仅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用之不尽的典范。

一件书法作品是否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艺术臻品,主要从以下关键词来判断即可。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1,情感。

情感是所有艺术的灵魂,给作品中凝注饱满情感是打动欣赏者的根本。

颜真卿跟侄子颜季明既有血缘关系,又有战友关系,他们的关系和感情非同寻常。在平定“安史之乱”时,颜季明不幸被俘,继而在756年遭到杀害。

颜真卿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情不自禁,提起笔流着热泪写了一篇悼念侄儿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祭侄文稿。

颜真卿《多宝塔碑

在书写时,颜真卿并没有考虑什么章法、布局等外在形式,他只是带着沉重而饱满的情感,用文字来表达亲情的断裂所带来的悲愤,同时对侄子的生平和功劳做了描述。由于太过于专心,即使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下意识地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

颜真卿像

2,自然。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的信手之作,直抒胸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由于情绪太过激动,甚至有些字写错了,他依然没有停下笔。直到他写完,他才发现有错别字,于是就用笔涂涂改改,没想到取得了另一种有虚有实,有轻有重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颜真卿《颜勤礼碑

3,文采。

文学性是评判书法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平常人眼里,颜真卿仅仅是一位书法家,或者是将军,其实,颜真卿还有一个身份——诗人。《全唐诗》收录了颜真卿27首诗词,尤其《劝学》、咏陶渊明等诗歌,是非常优美的古诗。在文采方面,颜真卿也是一把好手。

祭侄文稿只有短短240余字,通篇遣词造句凝练,没有一个多余字,彰显了颜真卿高深的文学修养。

历史上那些书法名帖,都是书法家自创诗词,是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祭侄文稿同样如此。

颜真卿诗歌劝学诗

4,情怀。

情怀可以提升境界和品味。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些情怀历来是中华民族基因里的高贵品质,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骨子里都认可这些品质,符合审美共性的特质,也会大力宣扬这些,因此,祭侄文稿会一直流传下去。

立冬joy

立冬joy

祭侄文稿之所以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就是颜鲁公的字确实好,无论楷还是行草,尤其真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后朝推为楷模,颜筋柳骨是书法重点研究对象。

祭侄文稿由于真迹原因,具有研究价值,不像碑帖属雕工刻字与碑上,有失真之嫌,达不到更好传神的效果,无疑真迹让观赏者看到书者的笔意、走势、轻重缓急,从中领略到古人的书法韵味和字形美。

内容上讲是对唐历史的最好见证,对唐史的研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虽没有《兰亭序》寒食帖工整,但美就美在不做作,自然写照。

artanie

artanie

不敢随便评论千古名帖。

看到一个他人的评论,截屏分享。

灰灰小吃货

灰灰小吃货

首先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楼主问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这个问题问的是很有水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很随意的一个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很有学术情怀的问题,也是很多小伙伴都在疑惑的一个问题。小编在平时的生活之中也被好多的小伙伴问到了这个问题,正好,这次通过悟空问答来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和认识。

艺术的最高标准其实就是自然,通过一些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心,顺着自己的内心良性的发展。书法其实也是这样,在古代,书法用的毛笔就是从灵长的动物中来的,竹竿也是自然界生长出来的,所以人拿着毛笔在写字就是一种和自然规律的一种对话,所以古人对待有字的东西是十分的敬畏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是天下第三行书,就是在颜真卿悲痛之下书写出来的,完全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一种无意识的笔法的呈现,可以说是颜真卿最高的水平。

最后,感谢邀请回答,如果感觉回答的有用的话,还望能给小编的回答点个赞,小编也会继续努力。有其他的问题也欢迎大家多在悟空问答上提问,让我们共同维护好这个交流的平台。谢谢。

给大家提前拜年了!!!

玥玦玦

玥玦玦

先说说颜真卿的贡献吧。

颜真卿之前的书法家,行书主要受”二王“书风的影响,用笔圆转流动,神采焕发,墨色温润,字体纤瘦、妍媚、典雅。而颜真卿的笔法与王羲之有极大不同,他的字雄横苍茫,墨色苍涩,字体肥腴、雄强。

颜真卿是我国书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巍峨的高峰,他与王羲之一样,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再说说祭侄文稿。

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以情感主宰笔墨。祭侄文稿是颜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完成的,情绪的跌宕导致了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情感升华的过程如同浪潮起伏,使书迹突破常态的轨迹。

此作自然随意,避免了刻意做作,虽似信手拈来,但感情却在随意的涂抹中得到了宣泄和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憾力。

作品通篇纵笔挥洒,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点画灵动飞跃,姿态纷繁,随着情感的激越变化和运笔的节奏起伏,意态丛生。最后两行,行笔的节奏达到全篇的高潮,从篇首的行书发展成摇曳欹侧、气韵生动的草书。

当然,关于此帖的圈点、涂改,我们不应去人为效仿,而是透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更加深刻地去感悟并吸收这种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也是一篇名作,请大家欣赏。

LOVE阿兜

LOVE阿兜

我初学书法时也存在这个问题,很可能所有初学书法者都会有这个问题。如果初学书法者说不存在这问题,就有可能是在附和着说违心话。

直到多年以后,能够逐步认识到书法的笔法原理和神采风韵,才终于明白祭侄稿原来果真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二行书,虽然只是一件反复涂改的草稿。

为什么?因为祭侄稿有三个特点:一、笔法精彩;二、结体多变;三、章法自然。

一、笔法精彩:祭侄稿虽然是一件不经意间写出的草稿,但颜真卿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师,笔锋横涂竖抹之间,中侧锋并用,写出的笔画圆润遒劲,如锥画沙,无论实笔还是飞白,笔笔到位。涂改凌乱的文字之中,几乎没有败笔,显示了极为深厚的笔法造诣。

二、结体多变:因为祭侄稿是随手写的草稿,字形大小相杂,涂改明显。但整帖的单字结体和总体章法,却写得自然而又变化多端,甚至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如果把稿文中的单字一个个单独列出,就可以发现无意间写出了很多极为奇特精妙的好字。

三、章法自然:由于祭侄稿是无意间随手写的祭文草稿,而且颜真卿当时心情十分悲愤,根本不可能像往常给人写碑文那样注意书法的优劣,真正做到了苏轼所说的书法创作要“无意于佳,乃佳耳”的高级境界。无论是祭文的行列,还是文字的大小修改添补,完全是一种忘我自然的状态,却发挥出笔法、笔势、章法的独特最佳效果,是文、笔、情相生相发的自然组合,达到了极笔性的最佳艺术状态,最终成为一件千古难得的行书佳帖。






赶紧滴赶紧滴

赶紧滴赶紧滴

古代人对书法作品与现代人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我们现在对待书法作品,是从观赏的角度去对待。对作品的要求是具有艺术观赏性,如果不是名家大腕,谁敢把写错了又涂抹的字送去展览?这是名家大咖的特权。他们可以故意写错涂抹。并以王羲之、颜真卿作品中涂改作为他们涂抹的理由。称其为”自然天成”的艺术创作。

古代人对于经典的书法作品,他们是以学习为目的。书法作品不是悬挂在墙上观赏。而是持在手中观赏学习。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法作品中的书写技巧上。对于涂抹的地方他们并不留意。书法作为装饰物悬挂,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

古代人注重的是字帖中的书写技法,而非涂抹技术。现在是涂抹的技术是越来越高,而字帖中的书写精髄没有人去学。古今书法的差异,就在于糟粕与菁华的取舍,刚好相反。

絵雅

絵雅

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交代下祭侄文稿书写的背景及缘由,安史之乱时,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后来,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从背景就能得知,凌乱潦草的缘由,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颜真卿的书法功力,当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个毋庸置疑;其次是在如此激愤深情悲伤的情况下,对侄子的思念与悲痛,不是手在写,是心在滴血,用心在写,真情之作加之厚实的功力,自然就能写出名作。

再还要强调一点,颜真卿也是把控情绪的好手,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觉,由于情绪激动,就难以控制思绪和手中的笔,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残缺失败之作,而颜真卿把悲痛书写挥洒的淋漓尽致,潦草凌乱不过是艺术更高境界的升华。

最后,从这里也看出作品的真实度,如果是整整齐齐反而会让人怀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今天的机器印刷,人的话总会有失误。从书法角度讲,其帖子是上品,所以后人才无数次的琢磨品赏。

isashasha

isashash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