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北极猴子

北极猴子

真情流露

有道无理

有道无理

谢邀。稿,就是草稿,不是祭文的正式文本。正式文本很可能是用正楷抄写的。但是,它的珍贵价值就在于它是草稿。因为它是颜真卿几乎一生书法技巧和风貌的毫无拘束的自然体现。书法讲求用笔、结字、章法自然,似不经意而为之最妙。祭侄文稿恰恰就体现了这一点。曾有人对其做过如此评价:“祭侄稿最为后世称道。此稿本为悼念亡侄而作,故激愤之情溢于笔端。用笔多作按、揉,时见率竟笔触,用墨枯润相间,真行草书相互夹杂,点划狼藉多变与结字大小差参相映衬。从书法审美角度说,祭侄稿创立了一种强烈的力和气势为主导的率真烂漫的书法美典型”。元朝鲜于枢评此文为“天下第二行书"。

emma890428

emma890428

功力深厚人的一次激情而就!

barryyiu

barryyiu

我不懂书法,只想从事理相通的事说几句。比如打篮球的飞人乔丹,好似有一只进球连过几个对手后到篮底,力已用尽,人又避盖帽已蹲低,奋力地将球反手抛上篮圈,这球进得特没水平兼狼狈。但打过篮球的没一个不服这技巧和功底。单看这球真的没看头;也许这就是我们大家看祭侄文的感觉。

牛奶星球呆小萌

牛奶星球呆小萌

我说句人话,书法为什么有其魅力,在于除了能像诗表达情感,而且本身走笔就势过程中,情绪的宣泄,都是不经意间流露,俗雅趣真,难能掩饰。训练只能练习你的技法,最终人格没决定了你的风格取舍,也就造就了每个独一无二的历代名家


火龙果在魔都

火龙果在魔都

书法的高,不是字的高,而是法的高。而法是性情、是学识、是一个人的生命力。

现在书法,是抄一首古人的诗,而那时的人,很少抄诗,他们更多谈些生活琐事,如祖坟被挖了,姨妈死了,老婆生病了,吃到苦笋了,等等。

颜老却是面对侄儿的死,悲痛愤怒,情到笔到,一气呵成,自然真切!在书法史上,他是这个系列中唯一高峰,无论是内容还是情感,还表达内容与情感的载体——书法,都天衣无逢,浑然天成,无人能及。

★南风§已逝

★南风§已逝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名帖,几乎都有涂改现象。前有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文稿中有涂有改,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后有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也是有涂有改,成了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篇草稿,内容情感深沉,动人心魄。作为政治家书法家的颜真卿,从落笔一开始,他对安史之乱的愤恨,对侄子为国捐躯的痛惜,通过手中那支笔将胸中悲愤挥洒到纸面上。纵览全篇字里行间,我们发现颜真卿的运笔速度相当快捷,文思到那,笔尖到那。运笔转折处亳不犹豫,下笔快,收笔重。字与字之间时断时续,该断则断,该连则连。全篇作品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又涂又改的书法现象。又涂又改现象,一反东晋以来秀逸妩媚的书法风格,反倒成就了颜真卿刚烈奔放、浑朴苍劲的性格书法。

晓风残月

晓风残月

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成就很高,特别是楷书。祭侄文稿是行书,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书法的造诣确实很高,古代行书的出现,第一是为了写文章的速度,要求流畅而又让人好认,一般不会从书法作品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为表达文章的思想服务的,从文章的角度来看,文稿凌乱潦草,涂涂改改,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写文章的人书法功底深厚,像颜真卿这样笔法潇洒,犹如行云流水的作品,在后人眼里,看到的就是书法胜过文章的价值了。对于作者,是不是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呢?

mailyucaiyun

mailyucaiyun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不仅仅是因为颜真卿写的好的关系,而且是鲁公忠义给后人留下深刻影响,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艺术鉴赏

结体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

祭侄文稿观其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其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小村拉贾

小村拉贾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为第二大行书,可见颜体行书之美,不是凭空瞎论的。

祭侄文稿之美除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其书写中投入的真情实感外,更多的还是颜真卿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

颜真卿的楷书在唐楷四大家中占重要席位,成为今人学习书法的首选范本,行书的篆籀笔法更是世人称绝,提按使转顺意得体,疏密聚散自然流畅,很多现代书法家无不临习效仿。

如果说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胡抹乱画,说明对书法的理解有误区,还没有领悟颜书的真谛,特别对颜体行书之美还没有发现,如果深入进去,自然会爱上颜体行书,大赏他的艺术之美。


沙茶殿

沙茶殿

公元755年10月,安史之乱发生了。事发之初,唐玄宗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安史之乱来。唐玄宗是一个喜欢艺术喜欢写诗心胸比较开阔的人,安禄山突然这样了,所以他非常着急....

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人是忠臣吗?(当时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安禄山当时的权力很大,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掌握在他手中,势力遍及北中国。安禄山一发难,整个中国都吓蒙了,而第一个站出来平叛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颜真卿是平原太守,是安禄山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太守。他的堂哥颜杲卿也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首先起兵,发表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在一天之内募集士兵一万多。黄河以北的力量纷纷靠近他,在很短的时间就集中了二十万军队。二十万军队公推这个书法家作为主帅,一支伟大的力量形成了。

安禄山首先来到河北正定,因为他的叛军要经过正定,才能从洛阳向西安进发。安禄山到来后,颜杲卿一方面表面上表示归附—我是你的下级嘛,你要我参加你的部队,归附就是了;一方面与颜真卿联络一你只要鼓角一响,我马上就举起义旗,两股力量联在一起就了不得了。严氏兄弟一个在山东德州,一个在河北正定,谁来从中联络呢?就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

经过颜季明的联络,颜杲卿终于也起事了。由于寡不敌众,叛军攻下常山后,安禄山问被俘的颜杲卿:

我是你的上级,你为什么背叛我?你不讲道理。

颜杲卿反问安禄山:

皇帝是你的领导,你为什么背叛皇帝?背叛大唐?

安禄山急坏了,首先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然后把他的手剁下来,用最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这个英雄。继而,颜家三十几个人全部被杀害,颜季明也被杀头。

面对这种情况,颜真卿还是坚决平叛,不断地率领队伍打仗。平心而论,这个仗确实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少战斗力,又由于当时唐王朝的整体指挥有误,所以他只能慢慢地边走边打,边打边走,经河北这一带往南,向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

皇帝对他当然有高度评价。但颜真卿必竟没有胜利,两个城都被安禄山的部队攻下来了。朝廷在兵荒马乱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仪式和力量来纪念这个英雄的家族。

两年过去了,为了纪念自己家里的人,颜真卿写了几篇文章。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纪念侄子颜季明的那篇祭侄帖。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书法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

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现在一般书法家认为祭侄帖是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第二帖。当然也有像我这样非常激动的人,认为它是天下第一帖,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家族和颜真卿本人太大的生命投入。

一个文化人在历史变革中能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如果说前面的信号是一个文化人不太称职地成为一个二十万人的统帅的话,那么他后来用祭侄帖和另外两个书法帖来作祭祀的时候,则把这个悲壮的历史完全上升到了审美,上升到了文化,这是我们要永远尊敬颜真卿的地方。

颜真卿举起旗帜骑上马背,带着二十万人向着安史之乱的部队杀过去,那时他46岁。谁也没有想到又过了二十八年,74岁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个使命。原来各地的藩镇借平息安史之乱立的功,趁机在各地称王了。其中一个就是在河南许昌称王的李希烈,他和另外一支队伍联合在一起,力量很大,跟唐王朝唱对台戏。德宗皇帝觉得,如果纵容李希烈,其它藩镇也会跟着来,那唐朝就不像样子了。但皇帝想来想去,现在实在没有力量去打李希烈,只能对他安抚。

派谁去安抚呢?皇帝想到了74岁的颜真卿。理由是:

打安禄山最有功的应该是颜真卿,他比李希烈功大,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的教育他,说服他。皇帝出的这招棋,朝廷里所有有良知的官员都反对,因为李希烈反叛的倾向是太明确了,让一个老人家从长安千里迢迢去许昌招安,风险实在太大。

但是颜真卿觉得这是他的使命,尽管途经城市的将士都劝他千万不要去,说他那里完全是虎穴狼巢,你一个老人家,一个大书法家,怎么就去了呢?可颜真卿仍毅然前往。可以想象,李希烈一个谋反的小人,也比安禄山好不了多少。李希烈在城外摆出阵势,想给老人家一个下马威,但是颜真卿不是一般的文化人,也带过兵打过仗,岂怕这一套!李希烈只好认认真真地对待他。

颜真卿仔细了解情况,不断地说服他。李希烈要颜真卿做他的军师,颜真卿非常愤怒。李希烈用尽了流氓手段。一会儿伪装要把他烧死,把颜真卿推到火堆前。颜真卿当然完全不屈服。然后又好几次要把他推到坑前要活埋,颜真卿也不屈服,后来把他关在庙里。颜真卿明确给手下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坟基,我准备死在这里了。

朝廷最后把李希烈的弟弟围阡了。李希烈为了报复,处死了颜真卿,那一年(公元785年农历八月十三)颜真卿76岁。颜真卿用他的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一种政治灾难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的表率。后来,朝廷为颜真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礼,德宗皇帝停止办公五天。

我们历尽风霜,看到过太多太多的喜剧和悲剧,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泪流满面,颜真卿就是这样的人。看他的祭侄帖和生平,我们不得不泪流满面。尽管我们那么喜欢李白,喜欢杜甫,喜欢王维,喜欢白居易,看了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有一番激动和骄傲,但这个激动则属于中国文化的骄傲。而颜真卿既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英雄的骄傲!

致敬大唐书魂——颜真卿

冰洁雪儿

冰洁雪儿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浅薄的认知,在这里分享一下,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总的来说:首先是颜真卿的书法地位促就了这个祭侄文稿的闻名程度,其次作品本身就是个至情之作,一般书法作品不可与之比肩,最后祭侄文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对于研究这段乱世战乱问题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至情之作

首先,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本身是一个楷书大家,其楷书作品特点是:笔力浑厚,结构茂密,挺拔外拓。世人称之为”颜体“。而祭侄文稿是作为颜真卿的一个行书作品,书写的时间在在安史之乱期间,其兄长颜杲卿为保护颜真卿,托儿子给真卿传话,后自己与儿子颜季明与敌斗争,惨被杀害,看到侄儿的尸首后颜真卿悲痛至极,写下了这副作品。

文中的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让人感到此时的颜真卿心情难以抑制的悲愤,之后的” 呜乎哀哉!吾承天泽” 可以看出枯笔,这就是一气呵成之作!所以当我们看祭侄文稿,其实更多的是对这种感情表露的无限敬畏。字里行间,无不见作者之心境悲痛之感,其实这早以超出了书法作品本身。

祭侄文稿用笔艺术特点鲜明

前辈书家对祭侄文稿进行了很详尽的研究,通过他们的相关表述加上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副作品用笔有几个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先通观此稿,从头至尾楷行草三体兼备,前辈总结为篆籀笔法,就是其竖画的用笔,多用外拓笔法,可以看出弧形相向,就给人以强劲之感,粗细之间,行笔是忽快忽慢的,在墨迹重出可以看出浑朴苍穆,而在用笔细处则显露筋骨,这是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次在结体上,可以看出随情而变,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欹正相生,显得十分有“气”,同时在墨色上,有枯笔但又不突兀,这即与当时颜真卿的心境有关,同时也看出这种墨色变换本身的艺术特色。

这副作品本身可能只是一个草稿,但这种无意于佳乃佳使之成为了千古杰作,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书家都从中汲取了营养。这也许是你所提出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一些原因吧。

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点赞是最大的肯定,谢谢!

北部湾de渔夫

北部湾de渔夫

首先,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继欧阳询以后的又一代或又一书体颜体的创立者。其在当时或以后影响深远。而他的行书不多见。其次,作者是在极为痛愤的状态下所写。年纪轻轻的侄子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家捐躯。第三,文中回顾亡者经过,本身就是第二次经历无情的精神打击。写时心里流血眼里流泪。愤懑痛苦之情笼罩一切,他已经不在乎书法的运笔、章法、书体,纯粹是笔随意动,腕跟情跃,周围的风雨雷电惘然无闻,成此空前绝后的愤懑之作。出现了无意于笔锋轻重缓急,却恰好展示了笔者娴熟精到的运笔训练,无意于行距章法,却更显全篇响雷劲爆,飞流澎湃的滚滚气势!不为创作而运笔,而因需要轰炸出情感惊雷,笔墨成了一种载体和工具!书法因此成为一种凝固的爆炸,无声的惊雷,似乎火光四射,万道光芒,大海汹涌,茫然而不见涯际!

祭侄文稿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天下第二行书当之无愧!

絵雅

絵雅

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交代下祭侄文稿书写的背景及缘由,安史之乱时,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后来,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从背景就能得知,凌乱潦草的缘由,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颜真卿的书法功力,当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个毋庸置疑;其次是在如此激愤深情悲伤的情况下,对侄子的思念与悲痛,不是手在写,是心在滴血,用心在写,真情之作加之厚实的功力,自然就能写出名作。

再还要强调一点,颜真卿也是把控情绪的好手,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觉,由于情绪激动,就难以控制思绪和手中的笔,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残缺失败之作,而颜真卿把悲痛书写挥洒的淋漓尽致,潦草凌乱不过是艺术更高境界的升华。

最后,从这里也看出作品的真实度,如果是整整齐齐反而会让人怀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今天的机器印刷,人的话总会有失误。从书法角度讲,其帖子是上品,所以后人才无数次的琢磨品赏。

赶紧滴赶紧滴

赶紧滴赶紧滴

古代人对书法作品与现代人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我们现在对待书法作品,是从观赏的角度去对待。对作品的要求是具有艺术观赏性,如果不是名家大腕,谁敢把写错了又涂抹的字送去展览?这是名家大咖的特权。他们可以故意写错涂抹。并以王羲之、颜真卿作品中涂改作为他们涂抹的理由。称其为”自然天成”的艺术创作。

古代人对于经典的书法作品,他们是以学习为目的。书法作品不是悬挂在墙上观赏。而是持在手中观赏学习。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法作品中的书写技巧上。对于涂抹的地方他们并不留意。书法作为装饰物悬挂,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

古代人注重的是字帖中的书写技法,而非涂抹技术。现在是涂抹的技术是越来越高,而字帖中的书写精髄没有人去学。古今书法的差异,就在于糟粕与菁华的取舍,刚好相反。

isashasha

isashash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