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秋月云天
这个应该是第一,兰亭序无论是历史,无论是精神还是情感都没有办法想比拟。
真情实感溢于言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山河破碎,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中华民族那不屈的灵魂实体之展现。中华最宝贵的瑰宝,没有之一,其他都黯然失色。中华如果真的有灵魂,这就是灵魂的影子,这就是灵魂的足迹。
缅怀先烈,追思前辈。多少仁人志士看了无不心潮澎湃,愿意为了祖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个文稿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在逆境中屡屡发愤图强的力量源泉!
最后这如果落入仇寇之手,岂不是中华千年遗憾,所以必须早点收回来。

岳风
本人也深有此感。但同时也可以想象到当时颜公饱含深情奋笔疾书的情景,已然赋予了这个作品很真实丰满的生命力。而且正是在这种毫无粉饰和矫揉造作的情况下,靠的完全是平时扎扎实实的功夫,再加上颜公当时的地位名气,不火才怪。尽管其中有些少瑕疵,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草稿,但却能够被永久流传下来,就更难能可贵了。

年老力衰的mm
注意后面那个“稿”字,既然是草稿有几处涂抹修改又有何不妥,正是因为这个稿字,此贴才显弥足珍贵。

小袋鼠跳跳
是因为“无意于佳乃佳”,是因为“见心见性”,通过书法表达了他内心的哀恸和忠义,而这是最难的。

tina900722
字因人贵

塔普圆扑扑
言为心声,书为表情达意而作,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Mugglephilip
愚以为作品美感,和作者情性,心画是欣赏书法作品的两个主题。祭侄稿中既充满悲愤激情感人肺腑又处合法符合书法美学,两者兼合至极,故为书中极品!

饭小象
其实我觉得千古名帖的主要原因不是字写的好,是因为它感情深。

`Lohas ั๑ An
这个问题可以在一本书里找到答案
中正之笔 [美]倪雅梅著

觉悦禅喜
情感流露付之于笔端,而且字体近似于〈兰亭序〉。

far范儿
现在的书家是为了创作而创作,以往的贤臣是书与文并行更有急情迫入而成,后来没有类似的事情也就没有第二个祭侄儿稿了。

夜凉如水
首先:祭侄文稿,是以书帖的形式存在,而非碑帖。其次:该稿写作时,作者本人的心态处于一种悲哀、纠结的状况,而且当时的地位与处境也很微妙!
该帖并非刻意要写成千古名帖,也绝非刻意让后世仰望!大要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态势。颜体本以楷书为长,但一切皆因当时的心情复杂,所以才一气呵成此帖!
如同王羲之创作《兰亭序》一样,大家欢聚在一起,吃罢喝乐,心情愉悦的时候就灵感突发!信手写来,佳作天成。
此情此景,能让创作者灵感乍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受到的,这也许就是创作中的神韵吧!古人常有:见字如人!《易经》中也有用字测断的例子。凡事都有事出有因的关系!这也许就是我们凡人为什么创作不了名篇的境界吧!
但凡认真领悟真迹的意境,明白创作时作者的境遇,研究作者用笔、运笔的力道和结构!我相信对每一位书法创作者来说,都有可能成功!随缘结势,信手而为。

西早风色candy
翻了几个评论,很多都谈到历史价值、鲁国公品格等等。我说这都离题了,就书法而论,在我看来,古今也就王羲之等极少数人可与颜真卿并提。
当然王羲之还是略高于颜真卿,我也承认。王羲之对中华文字之美的把握可以说已近极限了,以至于后来者都无法脱离他的影响。但颜真卿毫无疑问,是在王羲之基础上,创新最大、成就最高的。其楷行草诸体皆精,而又都大气磅礴、雄壮瑰丽,后世无人能及。
祭侄文稿则更是“无意于佳”的代表作:静如磐石,凝炼厚重。动如雷霆,气概万钧!

曉_Nan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里面也是有涂抹的痕迹的,但是祭侄文稿里面涂抹的痕迹更多,几乎通篇都是涂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颜真卿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行书大家,他的行书是有开创性的贡献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1、该帖追叙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镇守常山,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之事,背后包含着颜氏一门忠烈彪炳千秋之报国故事,体现了忠君爱国的崇高境界与思想情怀,深受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崇敬。
2、该帖是一篇情感、书法、文辞俱佳的优秀之作;颜真卿在带兵收复常山之后,面对仅仅寻得的侄子颜季明的头颅,情难自禁,提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文辞正义凛凛,很能打动人心。
3、祭侄文稿其中删改涂抹之处,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之时,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真情实感充分流露,是颜真卿众多行书中最好的一篇。
4、从书法艺术性来说,该书点画密聚、虚实相间,交相映衬,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特有风格,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结体上,有强烈的对比,疏密、轻重、粗细、正奇等等。以“疏密对比“举例说明,通过放大观察,疏密方面的对比不仅存在于整体的空间结构,在单个字的结体中也充满了矛盾。 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万般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家国的真挚情感。
这篇文稿可以说是颜真卿前辈,用血泪书写而成的,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承价值。我们不能只看书法表面的好坏,而应该看到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祭侄文稿其中删改涂抹之处,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之时,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真情实感充分流露,是颜真卿众多行书中最好的一篇。

镜头浓缩世界
颜真卿不仅是著名的书法家,也是唐朝一位有名的弘股之臣,一身凛然正气。面对安史之乱被叛军杀害的侄儿,悲恨交加,对亲人被害的痛惜之情油然而生。一是颜真卿本身写的字就著于当世,加上满腔的情感,写就的祭侄文稿,不仅是一篇对亲人的祭文,也是一副著名的书法名篇。字如其人,颜字凛然,宏大,如颜真卿本人的风骨一样!如果说本篇没有那么多的涂改之处(我认为是当时颜满腔悲愤,有些语无伦次,不知如何才能表达对亲人的情感所致),列为行书第一也不为过(王羲之兰亭序写的应该更像行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