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作品]唐颜真卿祭侄稿及其笔法
《祭侄稿》(又称《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书,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总共二百二十八字,三十三行,字数不多,但字字体现了颜真卿深厚的...

丹丹乐悠悠
祭侄文稿成为千古名帖那是在古代,若在现在,就是书协主席写成这样,也会被骂作丑书的!

懒猪ZX
颜真卿、字清臣,临沂人,官至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善正行书,结笔浓修,尤尚字学,可谓书之大雅矣。六一题跋云: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先后传世无穷。
鲁公作真书,大气磅礴,雄伟绝伦。草尤有浓云騶起,雷霆俱发之势。颜书传至今日,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之后,颜真卿找到侄子头颅后写的一篇祭文。从通篇看,圈圈点点,涂涂抹抹,可见当时鲁公的悲伤心情。就是这一篇无意佳乃佳的文稿,成为了天下第二行书。当然,足见鲁公深厚的书法功底。

Nature
一、首先我觉得是人品居上,众所周知颜真卿是颜回的后人,同时颜氏家族又是中华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家族之一,(颜氏家训)现在都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籍。所以颜真卿的出色是家学渊源,在加上大唐的包容并蓄,使得唐代出现了书法的第二座高峰,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所以颜真卿以人品立身,字也就呈现了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颜筋”。
二、祭侄文稿为什么可以在通篇几乎修改涂抹的情况下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颜真卿创作此文是的心情是一脉相承的,大家知道当颜真卿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这可以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父陷子死、巢倾卵复”,所以在书写时没有在注重书法创作时所遵循的准则,这恰恰显得作品更加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是即使心情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三、纵观天下三大行书,除第一外其实第二和第三的作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非常崇高的,颜真卿忠君报国,杀身成仁、苏东坡屡遭贬斥依然怀有赤子之心,在他们身上没有向命运低头的屈服,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光辉,所以天下三大行书,我认为,王羲之在由隶转行开创的承前启下的书体,颜真卿则是光明磊落舍身付义的倾诉,苏东坡则是中国读书人在贬斥流放仍然是关心民间疾苦,位居高位时则心怀天下苍生的高尚情操。
谢谢你为回答打分!极差较差一般不错很棒感谢你的打分,你的打分对我们很重要!
重新打分
创建于2017.9.4编辑

高手零零舞
谢悟空邀请。
祭侄文稿为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勇敢抗敌的经过,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本卷笔调圆浑厚重,端庄持敬,通篇自首至尾,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有变化,有的更是凌乱不堪,被涂掉又重写,然又一气呵成。表现出其内心情绪的强烈、悲恸已不可抑,是他内心情感加上其书法素养的完全展示。
黄庭坚谓:"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台湾知名学者、作家、美学艺术家蒋勋先生曾写过一篇颜真卿「祭侄文稿」见证历史的文章,从事件情感与书法素养做了完美诠释:祭侄文稿字体大大小小涂改无数,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是正因为如此,真正面对第一手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这样的审美经验书家本人也无法再次重复,后来者的刻意「临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五十岁书写的一篇祭文,一开始书写到年月日,「为干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岁次戊戌,庚午朔三日」,接着书写了自己当时的身分官职「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使,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书帖前面六行,像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缓缓述说主题,主题是叔父祭悼死去的姪子颜季明,「以清酌庶馐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兵变,大军势如破竹,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太子在甘肃即位,大唐江山靠几位重臣稳定。当时颜真卿守平原(山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第一线的常山(河北正定线西南)。颜杲卿孤城被围,阻挡了叛军南下,也舒缓了大唐整军备战的时间。常山城破,颜杲卿被俘,不肯投降,敌军以杲卿爱子颜季明的性命威胁,颜杲卿破口大骂叛军,被拔去了舌头,也就是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的来源。结果,杲卿父子都遭杀害。两年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寻找到姪子颜季明的尸骸,悲家国之痛,伤青春之逝,「惟尔挺生,夙摽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祭侄文稿」的第二段是充满感伤的回忆,家族里优秀的青年后辈,生命正要开始,却遭屠戮残杀。笔触飞扬 叹为观止祭文随着颜真卿的情绪进入悲愤痛苦的压抑,「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的第三段是乐章的高潮。「贼臣拥众不救」圈改涂去,改为「贼臣不救」,可以想见两次重复中颜真卿对历史小人误事的咬牙切齿,但是小人无名无姓,似乎连可以悲愤抗争的对象都没有。到了「父陷子死」是全文笔墨最重的部分,颜真卿书法美学沉着厚重磅礡大气的力度也达于巅峰。
「天不悔祸」是对颜季明年轻生命遭遇惨死的伤逝,「携尔首榇,及兹同还」,带回了季明的尸骸,「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祭侄文稿最后一段的笔墨变化非常大,从「方俟远日」等待有一天,也许战争结束了,可以为颜季明找一块墓地,「卜尔幽宅」,好好安葬这早逝的生命。写到这里,颜真卿情绪的悲恸纠结变成书法线条尖锐的高音,「魂而有知」开始,笔触流动飞扬起来,与颜体正楷的方正稳重不同,线条似乎逼压出书写者心里的剧痛,「无嗟久客」,不要在外漂荡太久啊,是最后对死者魂魄的一再叮咛。
结尾的「呜呼哀哉」干笔飞白,轻细的墨色像一缕飞起的灰烟,彷彿书写也随魂魄而去,颜真卿书法美学的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祭侄文稿」是难得的书法墨迹的珍本,也是历史文件血泪斑斑的杰作,与一般俗世「书匠」的人云亦云不同,是领悟书法美学最好的真迹。
如果大家想更广泛的了解,还可以看看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3月1日出版的图书《唐颜真卿祭侄稿及其笔法》

黄二二就这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颜真卿是什么样的人?祭侄文稿的缘由?在说说成为千古名帖原因?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他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祭侄文稿的缘由来自那里呢?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大唐王朝沉浸在盛世繁华之中,歌舞升平的气氛在王朝里随处可见。他们只顾享受生活,却没有预料到,这时有两只黑手正伸向他们!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早已垂涎至高无上的皇权,对李隆基朝政腐败,和奸臣侫相杨国忠,怀恨不已。李隆基的贪淫好色,懈怠理政,看到了时机,经过密谋后以“讨国忠,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隆基大惊失色,不由向群臣问道:“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焉”?
也就在此时,平原郡(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不等诏令,早已挺身而出,发表檄文讨伐安禄山。
他独自带兵收复常山之后,急忙赶去寻找浴血奋战的颜氏一族,结果只找到了自己侄儿,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的头颅,可以想象得到颜真卿当时的心情,在痛苦和愤懑之间提笔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里面夹杂了颜真卿很多难平的情绪。
此刻的颜真卿,写了又改,涂了又抹,千般情百般爱都洒在字里行间,心情悲痛非常。我们在看这篇文章时,感觉潦草杂乱无章,其实他是率真无饰的手稿,也是难得一见的草稿。
为什么还能为千古名帖呢?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记录历史再现。唐朝的盛世之光,被安禄山一击,元气大伤深受其害。然而有幸遇到了颜氏一门忠烈,为国捐躯,体现了忠君爱国的崇高情怀,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备受儒家学者的尊崇。
书法、情感、文辞俱佳的手稿。真实的语言表露在文字里,没有遣词造句和华丽的文笔,而是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文辞正义凛凛,很能打动人心。
书法艺术再现。观看整篇文字,该书点划疏密,虚实相间,交相辉映,轻重缓急,转折黑白之间变化多端,形成了鲜明对比。用笔不拘小节,率意流露于笔端,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多处涂改,是时事造就而成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有多处修改涂抹,但不影响他的书法价值,所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
综合来说:颜真卿是位爱国者,书法家,统军将领。为了江山社稷家国兴衰,他不顾一切的参与平乱,是忠臣良将的代表者,值得我们深刻学习。
祭侄文稿是书法史上的一篇杰作,它记录不仅是安史之乱带来痛苦,而是书法和文词,让我们立起崇敬之意,他的言行,正如他的颜体楷书一样,标榜千秋,永远堂堂正正。

子非魚安晓苦樂
情绪,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见到了人的情绪,也就见到了这个人,也意味着作品有了生命般磅礴的力量。
凌乱成章,字法章法却步步比肩高手,这个何等功力,可以说像武功里的醉拳,看是不成样子却乱拳打死师傅。
只有到达宗师之境,才可在字里行间的精妙处辨别一二,这就是从古至今被受推崇的原因。
书法,这样的艺术,哪里是简简单单的事。拿命去书的作品,那更是艺术绝品,独一无二。
钢丝球原创

库洛洛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其上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说的就是颜杲卿,而这篇被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与这一家有关。这篇文稿其实已经超脱了艺术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物,是传统儒家思想忠君报国的结晶,我感觉,不管是谁,颜真卿一家的事迹应该熟知,他们是最能体现传统文人精神的人,2019年1月15日,该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但是还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宝物,展示一次就损伤一次,在我看来,这样的宝物受损,就算所有台湾政府的人自裁都难以平民愤。
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但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御敌物资全部用完。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叛军俘获,送到洛阳。
安禄山见了颜杲卿,当面斥责他说:"你从前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于是得以任光禄、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颜杲卿怒目而视,对答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况且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安禄山非常愤怒,命人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被先截去了手脚。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祭侄稿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普哥变小普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里面也是有涂抹的痕迹的,但是祭侄文稿里面涂抹的痕迹更多,几乎通篇都是涂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颜真卿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行书大家,他的行书是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原因就是,他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书写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我们普通人练习书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个人笔画,如何写好一个结构,如何处理好书法的章法等这些技法层面的东西,这是最低层次的书法创作。
这种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技法,对于书写内容的关照不够,然而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统一。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把这种技法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书写着的情怀和追求,这也是书法被称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于他的侄子被人杀害,在寻找尸首的时候只找到了一个头颅,是在悲愤欲绝的心情下写的。
完全没有去关注技法,只是用毛笔陈述自己亲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时,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降流露出来,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内容、书法与人生高度统一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不为过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初看祭侄文稿,歪歪扭扭,涂涂改改,你一定会惊讶这竟然敢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到底有多好,一点薄见,与您分享。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欣赏书法作品的文章,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技法层面可以从“章法”“笔法”“结体”等入手欣赏。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结体上,有强烈的对比,疏密、轻重、粗细、正奇等等。以“疏密对比“举例说明,通过放大观察,疏密方面的对比不仅存在于整体的空间结构,在单个字的结体中也充满了矛盾。
除了技法层面,祭侄文稿在寄情方面的表现更加令人着迷!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看到侄儿季明的尸骨之后,撰文作祭。
我觉得这幅作品就像交响乐,你能够通过文本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肯定能感受到贝多芬想要跟命运叫板,“我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那你看到祭侄文稿,能否感受到颜真卿的情绪的变化,有对亲友的追思,也对叛贼的义愤,更有对家族覆灭的悲痛!
每一处涂抹,都是情感的具体呈现,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就是“情”!
我是“墨墨趣横生”,和我一起练字吧,与你一起分享练字的乐趣。

Dios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境界和文章内容的艺术境界相吻合。充分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书法作品的笔墨艺术处理手法精湛。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这两行字的排列由于多处涂改的影响,挨挨挤挤,大大小小,本来是两行,因为旁边附加了修改后的文字,变为四行,尽管看上去有些凌乱潦草,但乱中不乱,这几行上密下疏。恰似两枝风中摇摆的竹子,上实下虚,书法中塗改后的墨块就像聚成块面状的一簇簇竹叶。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部分字写的一片狼藉,塗塗改改,轻重相间,枯湿浓淡兼而有之,其中有几个字份量写的很厚重,最左边及兹同还这四个字书写时一贯而下,字字相连。说明他当时的心绪不宁,很悲愤。
二,巧夺天工的章法。(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为了理解整体的章法和意境,我把这幅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作了虚化处理。相当于一个远观效果。不受局部字形和其它细节影响,其目的是最直观的观察理解大的空间布白,大的视觉立体层次感。大的氛围,大的意象感觉。(见下图)并结合一张实物风景竹石图片作分析理解。
通篇章法就像一片乱石丛中的竹林。虽然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但疏密有致,欹侧相间,而且有前后进深感,书法作品中较浅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分布较远的竹子。颜真卿塗的墨块就像几块散落在不同位置的石头,有分量感,清代的王铎为了追求块面的效果,常常把有的字饱墨书写,把字的笔画并在一起,在作品中象一块块石头,很有分量感。
在书法作品中有几块大的空白区,和竹林中的没长竹子的大的空地面积相似。有松动感,有透气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图中竹林意境去感应祭侄文稿所表现的意境,有些相似的地方。
书法作品中的字像一排排竹子昂首挺立,竿如古代长枪,有刚直不阿,顽强不屈的气节,铁骨铮铮的品质。和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书法之意,精神境界相对应。
三,笔调的处理。整体精神笔调以动为主,凛然有势,无法平静的悲愤心情,使其字字发出愤怒的吼声。
局步用笔的笔调特点是点画较凝重,苍茫沉郁。以篆法入行,运笔涩进有顿挫感,有拖泥带水,不爽快的感觉,和他当时不爽的心情相合。线质如纤夫用力拉船时的长绳。圆浑有力、有质感。深得如锥画沙之妙。也有书论说笔画犹如"金刚杵"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气势,从心所欲的信笔挥写,局部变化丰富,主调一致。悲愤激昂的情绪跃然纸上,这些书写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和他多年积累的书法功夫相关。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四,强烈的节奏感。最后这几行字节奏感很强,如果诗歌朗诵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不能用柔和、舒缓的语调来朗诵。首先要领会其意境,用坚定、激昂、高亢的语调,才能表现出慷概悲壮的气氛和凛然正气。
同理,在此帖末尾这几行中,用笔果断、大气、雄强、厚重、笔速越来越快。轻细连绵的笔画和粗重的笔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正营造出了苍凉、悲壮气氛和颜真卿的凛然正气。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为笔者写意习作。
(下图为局部临写。)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yan9743028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要是问到,为什么祭侄稿会被认为是千古名帖,我认为总的原因是:
颜真卿的祭侄稿,写出了中国书法新高度,拓宽了中国书法书写表达的内容。而透过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一窥颜鲁公高超的书法技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颜真卿的品德和气节!
下面分5个要点论述:
一、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不同
在颜真卿写出祭侄稿以前,中国书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秀雅华美。这四个字当然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在颜真卿出现之前,谁是中国书法最高艺术的代表呢?
毫无以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简单来说,就一个字——雅。这种雅气,是一种贵族的雅气、贵族的高贵。我们别忘了,王羲之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而是一个贵族公子哥,但是与我们印象里的纨绔子弟截然不同,王羲之虽说是富二代,但是,人家关心民间疾苦,常常忧国忧民,所以才有为街头卖扇子的老婆婆写字的传说。
但是,我们通观王羲之的书法,整体上,是一种不温不火的中和之美,即便是我们印象中应该龙飞凤舞的草书,在王羲之的笔下,都变得一个个温文尔雅、气度高华。
但是,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概括地说,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是——壮。这种壮,是理直气壮,也是壮美的代表。如果说王羲之“书生”,温文尔雅,那么颜真卿就是一位“硬汉”。
这一点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在他的书法名作祭侄稿里,而且颜真卿的楷书也透露着一股正气,因此有人说颜真卿的楷书,如关羽座帐,气势逼人。
二、时势造英雄
而联系到颜真卿生活的年代,唐朝,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繁华的盛世,也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颜真卿所处的年代,正是狂草艺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而唐朝所特有的奔放、热情开明的气质,让艺术家们无所顾忌的挥洒笔毫,展现他们的天性烂漫。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这样一个洒脱不羁的、释放自己天性、自由的时代,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也只有魏晋时期的魏晋风骨了,你比方说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王羲之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而王羲之的书法,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可比的书法大家。
在王羲之之后,中国的大唐盛世,也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由的、让艺术家们随性洒脱的一个时代。所以,颜真卿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从此也奠定了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肩的两座高峰的地位。
三、新时代的艺术变换
与王羲之不同,颜真卿此时此刻生活的大唐,对于艺术自由度的探索更加大胆开放。而中国书法也从一味的“雅”开始慢慢走向“壮”的审美。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颜真卿的祭侄稿成为了他一生书法的最高代表,因此有人说颜真卿书法——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
因此,从时代意义上来说,颜真卿的书法——祭侄稿,其意义就是呼应时代的艺术主张下的产物,成为那一个时代艺术的代名词。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技巧以及艺术的精神内涵上来说,这都是大唐盛世才能产生的杰作。
当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这幅在气度、格局上象征大唐艺术的珍宝,在某意义上,又是大唐衰落和耻辱的标志。因为它所标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正是大唐盛世的转折点。而这层意义,又为祭侄稿增添了更加深刻的丰富内涵。
四、激愤之作
中国书法,讲求无意于佳乃佳。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都是即兴的产物。但是与这些即兴产物下的艺术作品不同,颜真卿在创作这幅艺术作品时,所面临的心境要比之前的那些书法家复杂得多,也艰难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幅作品是颜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家卫国,打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被安史叛军残忍杀害的。所以颜真卿既怀有国仇家恨,又怀有痛心自责,将满腔怒火倾斜于笔毫一端,挥笔泪洒满篇。
因此,这样浓烈的感情、激愤难平的心境,是中国书法几千年以来,任何一个书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没有哪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心态是这样的难过、悲伤。
五、升华
当然,如果仅仅是表达颜真卿一个人的悲伤、难过的情绪,是不能让这幅书法作品成为千古名篇的,真正让他成为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于,颜真卿在这幅书法作品里情感上升到了一种家国情怀。
本身悼亡侄子的原因就在于叛军之乱,这一层家恨国仇自然就隐含于其中,而颜真卿又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其情感升华,自然不局限于个人的悲伤层面,对于侄子的悲惨遭遇,自然可以有深层次的升华。
所以,我们看到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仅是一幅“草稿”,他更是一个时代艺术主张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老人,对于国家深深的眷顾和热爱。

£晓@张宅宅
看来我这篇以后也得流芳百世了????????

imliuye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刚开始是跟褚遂良老师学习书法,后来又拜张旭为师。
因为颜真卿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经过潜心研究,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创造出“颜体”楷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可以与柳公权的书法相媲美,被誉为“颜筋柳骨”。
他曾有一部作品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涂抹的痕迹,而且字迹凌乱潦草,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帖呢?
我们先来了解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
凡是了解唐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颜真卿不只是书法家,他还是唐朝的名臣,而且还在有名的安史之乱战争中,参与抵抗叛军。
当年,在安禄山的叛军进攻之时,颜真卿是与任地方长官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儿子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
当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被俘。因誓死不降,导致颜家30余口人惨遭叛军杀害。
直到公元758年,颜真卿才找回侄子季明的头骨。
当他用双手捧着侄儿的遗骸时,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喷涌而出。
于是,颜真卿在此情此景下愤慨疾书,便形成了传世佳作祭侄文稿,而里面却几乎布满了涂抹的痕迹。
我们再来说说这部作品为何成为千古名帖,它的绝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一、表达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万般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家国的真挚情感。
这篇文稿可以说是颜真卿前辈,用血泪书写而成的,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承价值。
我们不能只看书法表面的好坏,而应该看到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当文字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灵魂,自然就具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
二、表现了艺术大师最高超的文采。前面,我们介绍颜真卿是一位书法家,又是唐朝的名臣,其实,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诗人。
如若不信,可以到《全唐诗》或者百度上去搜下,那里竟然有颜真卿的27首诗词,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通过祭侄文稿只有240余字,可以看到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和凝练,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是在那样的一种心情状态下和那么短的时间里,足以彰显颜真卿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堪称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唯有王羲之《兰亭序》能与之抗衡。
三、表露了即兴而发最自然的状态。祭侄文稿顾名思义是一篇祭文,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即兴而作。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之法,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无意”。苏东坡曾说:
“书法无意乃佳”。
他是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直到写完,心情略有缓解后,才发现有错字,或者意思过激的词语,于是就有了涂改的痕迹。
就是这样的作品才令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基因里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无论在任何时代都符合审美共同的标准,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被这种品质所吸引,同时会大肆加以弘扬。
被赋予情感与灵魂的,最具真实意义的祭侄文稿,自然会被当成中华民族之瑰宝而世代传颂。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rock老七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写行、楷,独创了"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较颜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显得凌乱潦草,但却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身并不是一篇书法字帖,而是在悲痛伤怀中书写的一篇祭文。苏东坡曾说:“书法无意乃佳”,而这篇撇除一切书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最直接体现,其可贵就贵在“无意”,无为书法而书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这篇祭侄文稿在书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和渴涩生动的墨法,笔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结合,勾抹之处的斟酌变换,都让人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笔法的精妙和蕴藏的力量,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是其蕴藏的厚重情感。这篇文稿成于颜真卿万般悲痛之际,字里行间可见其对国与家的情感迸发,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使这篇文稿较一般的书法真迹更具重量。与其说我们能够在这篇文字中看出颜真卿的书法动力,不如说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爱国之士最真挚诚恳的灵魂。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宝。

小叶zz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难题来回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颜真卿是晋唐以来第一个变法者,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除二王书法以外的又一高峰。
颜真卿绕过二王、初唐至盛唐所有书法家的清刚俊逸一路书风,“师师之所师”,以六朝碑版为师,创造出行草书“平画宽结”的典范风格,和以二王为代表的“斜画紧结”的书法风格双峰对矗。对北宋至明清以来,大字大作品的创作,开创了新的道路。
我们把颜真卿书法,二王书法,以及淳化阁帖中晋唐人书法的大体面目,作个比照。
(王羲之书法选字)
(王献之书法选字)
(淳化阁帖晋唐人书法选字)
王羲之大报、妹至帖
(王羲之二谢帖)
从这些代表作品来看:晋唐书法,总体上,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笔画取斜势。从书法结构上来说,就是“斜画紧结”。
“斜画紧结”的优点是,字的造型生动;缺点是,字的结体必然形成纵势,这样势必会减弱横势,结体横向打开不够,比较拘谨。
到了明清及当代,创作纵长的大幅作品,如大条幅,中堂,对联等,纵向的字多了,字行就会形成一行一行的长条,在章法上失去了优势。
这是因为:晋唐书法,尤其是古人所说的“稿行书”,即手札,绝大多数作品,一般只有两个巴掌大小,是掌在手中,铺在案头,近距离把玩欣赏的,写的精巧而有韵味,适宜一笔一画,一点一滴的去观赏品味,二王一路书法,就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但当作品变大,大到手札作品的几十倍,几百倍,被悬挂起来,远距离,全幅面观赏,笔法,结构,章法就都要适宜大幅作品完完全全的不同要求。
石涛说:
“小品须得趣,大幅务必得势”。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而颜真卿的书法,横画比较平正,横平以后,竖画自然就比较直,横平竖直,转折处接近直角,使得字的造型堂堂正正,特别端庄正大。字的结构横向展开,宽阔,恢宏,博大。正恰适“大幅务必得势”的字法,章法需要。
二、颜真卿引篆籀笔法入行草书,开创碑帖结合的先河,和二王书法分庭抗礼。其在大字、大作品书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从字例看:王羲之《兰亭序》那种起笔处的复杂盘绕的小动作,在颜真卿书法中被完全取消,而是代之以逆锋入纸,顶锋行笔;王羲之书法笔画中段的写法,是快速一掠而过,笔画的两边光滑。
而颜真卿书法的笔画中段,则行笔涩缓,笔画两边形成毛糙。自北宋大幅式作品渐渐兴起,颜真卿的笔法,字法,以及以横向为主的结构,厚重茂密的章法,几乎是后来所有书法家绕不过去的法源。
写大字,大纸,大笔,饱墨,从技术角度来说,绝对不可能刻画造作出细微的笔画造型;
写大字,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行笔快速,写出的笔画光滑无质感。
而颜真卿的笔法,字法,章法,正好是治愈这种毛病的一方良药。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
写颜字的人,向来不曾绝迹的。宋元之世,无所谓碑学,要写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那时书家,没一个不从颜字转出来的。苏轼、黄庭坚,各得一体,皆是名家(黄的用笔,纯是颜法,苏是得力于东方画赞的),况其下焉者乎?
颜体风格的继承者,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王铎,清何绍基,数不胜数。个个声名赫赫,影响巨大。
三、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
自古至今,传统书法风格,从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来说,有两种:“优美”和“壮美”。
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和二王以及晋唐以来的“优美”书风相比较,以一人之独创,这就了一个流派。从后来的书法传承上看,以二王为代表的“优美”书风,在北宋以后,基本上被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壮美”书风代替。
至于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文稿就是文稿,涂抹改动,属于正常;王羲之《兰亭序》同样也存在涂抹改动,但都不会掩盖其书法风格本质上的辉耀千古。
反而,古代许多大书法家,抄写古诗文、自作诗文的作品,但为了有意求美观,写的工工整整,但其艺术水准,往往都没有“不求工而工”的稿子更有魅力。
谢谢阅读。觉回答得还行,就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