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rock老七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写行、楷,独创了"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较颜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显得凌乱潦草,但却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身并不是一篇书法字帖,而是在悲痛伤怀中书写的一篇祭文。苏东坡曾说:“书法无意乃佳”,而这篇撇除一切书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最直接体现,其可贵就贵在“无意”,无为书法而书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这篇祭侄文稿在书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和渴涩生动的墨法,笔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结合,勾抹之处的斟酌变换,都让人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笔法的精妙和蕴藏的力量,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是其蕴藏的厚重情感。这篇文稿成于颜真卿万般悲痛之际,字里行间可见其对国与家的情感迸发,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使这篇文稿较一般的书法真迹更具重量。与其说我们能够在这篇文字中看出颜真卿的书法动力,不如说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爱国之士最真挚诚恳的灵魂。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宝。

imliuye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刚开始是跟褚遂良老师学习书法,后来又拜张旭为师。
因为颜真卿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经过潜心研究,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创造出“颜体”楷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可以与柳公权的书法相媲美,被誉为“颜筋柳骨”。
他曾有一部作品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涂抹的痕迹,而且字迹凌乱潦草,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帖呢?
我们先来了解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
凡是了解唐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颜真卿不只是书法家,他还是唐朝的名臣,而且还在有名的安史之乱战争中,参与抵抗叛军。
当年,在安禄山的叛军进攻之时,颜真卿是与任地方长官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儿子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
当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被俘。因誓死不降,导致颜家30余口人惨遭叛军杀害。
直到公元758年,颜真卿才找回侄子季明的头骨。
当他用双手捧着侄儿的遗骸时,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喷涌而出。
于是,颜真卿在此情此景下愤慨疾书,便形成了传世佳作祭侄文稿,而里面却几乎布满了涂抹的痕迹。
我们再来说说这部作品为何成为千古名帖,它的绝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一、表达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万般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家国的真挚情感。
这篇文稿可以说是颜真卿前辈,用血泪书写而成的,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承价值。
我们不能只看书法表面的好坏,而应该看到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当文字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灵魂,自然就具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
二、表现了艺术大师最高超的文采。前面,我们介绍颜真卿是一位书法家,又是唐朝的名臣,其实,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诗人。
如若不信,可以到《全唐诗》或者百度上去搜下,那里竟然有颜真卿的27首诗词,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通过祭侄文稿只有240余字,可以看到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和凝练,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是在那样的一种心情状态下和那么短的时间里,足以彰显颜真卿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堪称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唯有王羲之《兰亭序》能与之抗衡。
三、表露了即兴而发最自然的状态。祭侄文稿顾名思义是一篇祭文,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即兴而作。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之法,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无意”。苏东坡曾说:
“书法无意乃佳”。
他是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直到写完,心情略有缓解后,才发现有错字,或者意思过激的词语,于是就有了涂改的痕迹。
就是这样的作品才令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基因里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无论在任何时代都符合审美共同的标准,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被这种品质所吸引,同时会大肆加以弘扬。
被赋予情感与灵魂的,最具真实意义的祭侄文稿,自然会被当成中华民族之瑰宝而世代传颂。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晓@张宅宅
看来我这篇以后也得流芳百世了????????

yan9743028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要是问到,为什么祭侄稿会被认为是千古名帖,我认为总的原因是:
颜真卿的祭侄稿,写出了中国书法新高度,拓宽了中国书法书写表达的内容。而透过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一窥颜鲁公高超的书法技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颜真卿的品德和气节!
下面分5个要点论述:
一、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不同
在颜真卿写出祭侄稿以前,中国书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秀雅华美。这四个字当然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在颜真卿出现之前,谁是中国书法最高艺术的代表呢?
毫无以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简单来说,就一个字——雅。这种雅气,是一种贵族的雅气、贵族的高贵。我们别忘了,王羲之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而是一个贵族公子哥,但是与我们印象里的纨绔子弟截然不同,王羲之虽说是富二代,但是,人家关心民间疾苦,常常忧国忧民,所以才有为街头卖扇子的老婆婆写字的传说。
但是,我们通观王羲之的书法,整体上,是一种不温不火的中和之美,即便是我们印象中应该龙飞凤舞的草书,在王羲之的笔下,都变得一个个温文尔雅、气度高华。
但是,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概括地说,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是——壮。这种壮,是理直气壮,也是壮美的代表。如果说王羲之“书生”,温文尔雅,那么颜真卿就是一位“硬汉”。
这一点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在他的书法名作祭侄稿里,而且颜真卿的楷书也透露着一股正气,因此有人说颜真卿的楷书,如关羽座帐,气势逼人。
二、时势造英雄
而联系到颜真卿生活的年代,唐朝,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繁华的盛世,也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颜真卿所处的年代,正是狂草艺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而唐朝所特有的奔放、热情开明的气质,让艺术家们无所顾忌的挥洒笔毫,展现他们的天性烂漫。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这样一个洒脱不羁的、释放自己天性、自由的时代,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也只有魏晋时期的魏晋风骨了,你比方说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王羲之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而王羲之的书法,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可比的书法大家。
在王羲之之后,中国的大唐盛世,也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由的、让艺术家们随性洒脱的一个时代。所以,颜真卿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从此也奠定了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肩的两座高峰的地位。
三、新时代的艺术变换
与王羲之不同,颜真卿此时此刻生活的大唐,对于艺术自由度的探索更加大胆开放。而中国书法也从一味的“雅”开始慢慢走向“壮”的审美。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颜真卿的祭侄稿成为了他一生书法的最高代表,因此有人说颜真卿书法——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
因此,从时代意义上来说,颜真卿的书法——祭侄稿,其意义就是呼应时代的艺术主张下的产物,成为那一个时代艺术的代名词。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技巧以及艺术的精神内涵上来说,这都是大唐盛世才能产生的杰作。
当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这幅在气度、格局上象征大唐艺术的珍宝,在某意义上,又是大唐衰落和耻辱的标志。因为它所标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正是大唐盛世的转折点。而这层意义,又为祭侄稿增添了更加深刻的丰富内涵。
四、激愤之作
中国书法,讲求无意于佳乃佳。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都是即兴的产物。但是与这些即兴产物下的艺术作品不同,颜真卿在创作这幅艺术作品时,所面临的心境要比之前的那些书法家复杂得多,也艰难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幅作品是颜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家卫国,打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被安史叛军残忍杀害的。所以颜真卿既怀有国仇家恨,又怀有痛心自责,将满腔怒火倾斜于笔毫一端,挥笔泪洒满篇。
因此,这样浓烈的感情、激愤难平的心境,是中国书法几千年以来,任何一个书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没有哪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心态是这样的难过、悲伤。
五、升华
当然,如果仅仅是表达颜真卿一个人的悲伤、难过的情绪,是不能让这幅书法作品成为千古名篇的,真正让他成为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于,颜真卿在这幅书法作品里情感上升到了一种家国情怀。
本身悼亡侄子的原因就在于叛军之乱,这一层家恨国仇自然就隐含于其中,而颜真卿又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其情感升华,自然不局限于个人的悲伤层面,对于侄子的悲惨遭遇,自然可以有深层次的升华。
所以,我们看到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仅是一幅“草稿”,他更是一个时代艺术主张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老人,对于国家深深的眷顾和热爱。

Dios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境界和文章内容的艺术境界相吻合。充分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书法作品的笔墨艺术处理手法精湛。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这两行字的排列由于多处涂改的影响,挨挨挤挤,大大小小,本来是两行,因为旁边附加了修改后的文字,变为四行,尽管看上去有些凌乱潦草,但乱中不乱,这几行上密下疏。恰似两枝风中摇摆的竹子,上实下虚,书法中塗改后的墨块就像聚成块面状的一簇簇竹叶。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部分字写的一片狼藉,塗塗改改,轻重相间,枯湿浓淡兼而有之,其中有几个字份量写的很厚重,最左边及兹同还这四个字书写时一贯而下,字字相连。说明他当时的心绪不宁,很悲愤。
二,巧夺天工的章法。(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为了理解整体的章法和意境,我把这幅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作了虚化处理。相当于一个远观效果。不受局部字形和其它细节影响,其目的是最直观的观察理解大的空间布白,大的视觉立体层次感。大的氛围,大的意象感觉。(见下图)并结合一张实物风景竹石图片作分析理解。
通篇章法就像一片乱石丛中的竹林。虽然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但疏密有致,欹侧相间,而且有前后进深感,书法作品中较浅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分布较远的竹子。颜真卿塗的墨块就像几块散落在不同位置的石头,有分量感,清代的王铎为了追求块面的效果,常常把有的字饱墨书写,把字的笔画并在一起,在作品中象一块块石头,很有分量感。
在书法作品中有几块大的空白区,和竹林中的没长竹子的大的空地面积相似。有松动感,有透气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图中竹林意境去感应祭侄文稿所表现的意境,有些相似的地方。
书法作品中的字像一排排竹子昂首挺立,竿如古代长枪,有刚直不阿,顽强不屈的气节,铁骨铮铮的品质。和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书法之意,精神境界相对应。
三,笔调的处理。整体精神笔调以动为主,凛然有势,无法平静的悲愤心情,使其字字发出愤怒的吼声。
局步用笔的笔调特点是点画较凝重,苍茫沉郁。以篆法入行,运笔涩进有顿挫感,有拖泥带水,不爽快的感觉,和他当时不爽的心情相合。线质如纤夫用力拉船时的长绳。圆浑有力、有质感。深得如锥画沙之妙。也有书论说笔画犹如"金刚杵"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气势,从心所欲的信笔挥写,局部变化丰富,主调一致。悲愤激昂的情绪跃然纸上,这些书写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和他多年积累的书法功夫相关。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四,强烈的节奏感。最后这几行字节奏感很强,如果诗歌朗诵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不能用柔和、舒缓的语调来朗诵。首先要领会其意境,用坚定、激昂、高亢的语调,才能表现出慷概悲壮的气氛和凛然正气。
同理,在此帖末尾这几行中,用笔果断、大气、雄强、厚重、笔速越来越快。轻细连绵的笔画和粗重的笔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正营造出了苍凉、悲壮气氛和颜真卿的凛然正气。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为笔者写意习作。
(下图为局部临写。)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初看祭侄文稿,歪歪扭扭,涂涂改改,你一定会惊讶这竟然敢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到底有多好,一点薄见,与您分享。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欣赏书法作品的文章,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技法层面可以从“章法”“笔法”“结体”等入手欣赏。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结体上,有强烈的对比,疏密、轻重、粗细、正奇等等。以“疏密对比“举例说明,通过放大观察,疏密方面的对比不仅存在于整体的空间结构,在单个字的结体中也充满了矛盾。
除了技法层面,祭侄文稿在寄情方面的表现更加令人着迷!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看到侄儿季明的尸骨之后,撰文作祭。
我觉得这幅作品就像交响乐,你能够通过文本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肯定能感受到贝多芬想要跟命运叫板,“我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那你看到祭侄文稿,能否感受到颜真卿的情绪的变化,有对亲友的追思,也对叛贼的义愤,更有对家族覆灭的悲痛!
每一处涂抹,都是情感的具体呈现,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就是“情”!
我是“墨墨趣横生”,和我一起练字吧,与你一起分享练字的乐趣。

普哥变小普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里面也是有涂抹的痕迹的,但是祭侄文稿里面涂抹的痕迹更多,几乎通篇都是涂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颜真卿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行书大家,他的行书是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原因就是,他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书写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我们普通人练习书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个人笔画,如何写好一个结构,如何处理好书法的章法等这些技法层面的东西,这是最低层次的书法创作。
这种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技法,对于书写内容的关照不够,然而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统一。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把这种技法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书写着的情怀和追求,这也是书法被称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于他的侄子被人杀害,在寻找尸首的时候只找到了一个头颅,是在悲愤欲绝的心情下写的。
完全没有去关注技法,只是用毛笔陈述自己亲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时,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降流露出来,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内容、书法与人生高度统一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不为过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库洛洛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其上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说的就是颜杲卿,而这篇被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与这一家有关。这篇文稿其实已经超脱了艺术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物,是传统儒家思想忠君报国的结晶,我感觉,不管是谁,颜真卿一家的事迹应该熟知,他们是最能体现传统文人精神的人,2019年1月15日,该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但是还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宝物,展示一次就损伤一次,在我看来,这样的宝物受损,就算所有台湾政府的人自裁都难以平民愤。
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但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御敌物资全部用完。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叛军俘获,送到洛阳。
安禄山见了颜杲卿,当面斥责他说:"你从前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于是得以任光禄、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颜杲卿怒目而视,对答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况且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安禄山非常愤怒,命人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被先截去了手脚。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祭侄稿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玥玦玦
先说说颜真卿的贡献吧。
颜真卿之前的书法家,行书主要受”二王“书风的影响,用笔圆转流动,神采焕发,墨色温润,字体纤瘦、妍媚、典雅。而颜真卿的笔法与王羲之有极大不同,他的字雄横苍茫,墨色苍涩,字体肥腴、雄强。
颜真卿是我国书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巍峨的高峰,他与王羲之一样,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再说说祭侄文稿。
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以情感主宰笔墨。祭侄文稿是颜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完成的,情绪的跌宕导致了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情感升华的过程如同浪潮起伏,使书迹突破常态的轨迹。
此作自然随意,避免了刻意做作,虽似信手拈来,但感情却在随意的涂抹中得到了宣泄和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憾力。
作品通篇纵笔挥洒,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点画灵动飞跃,姿态纷繁,随着情感的激越变化和运笔的节奏起伏,意态丛生。最后两行,行笔的节奏达到全篇的高潮,从篇首的行书发展成摇曳欹侧、气韵生动的草书。
当然,关于此帖的圈点、涂改,我们不应去人为效仿,而是透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更加深刻地去感悟并吸收这种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也是一篇名作,请大家欣赏。

灰灰小吃货
首先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楼主问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这个问题问的是很有水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很随意的一个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很有学术情怀的问题,也是很多小伙伴都在疑惑的一个问题。小编在平时的生活之中也被好多的小伙伴问到了这个问题,正好,这次通过悟空问答来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和认识。
艺术的最高标准其实就是自然,通过一些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心,顺着自己的内心良性的发展。书法其实也是这样,在古代,书法用的毛笔就是从灵长的动物中来的,竹竿也是自然界生长出来的,所以人拿着毛笔在写字就是一种和自然规律的一种对话,所以古人对待有字的东西是十分的敬畏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是天下第三行书,就是在颜真卿悲痛之下书写出来的,完全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一种无意识的笔法的呈现,可以说是颜真卿最高的水平。
最后,感谢邀请回答,如果感觉回答的有用的话,还望能给小编的回答点个赞,小编也会继续努力。有其他的问题也欢迎大家多在悟空问答上提问,让我们共同维护好这个交流的平台。谢谢。
给大家提前拜年了!!!

artanie
不敢随便评论千古名帖。
看到一个他人的评论,截屏分享。

立冬joy
祭侄文稿之所以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就是颜鲁公的字确实好,无论楷还是行草,尤其真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后朝推为楷模,颜筋柳骨是书法重点研究对象。
祭侄文稿由于真迹原因,具有研究价值,不像碑帖属雕工刻字与碑上,有失真之嫌,达不到更好传神的效果,无疑真迹让观赏者看到书者的笔意、走势、轻重缓急,从中领略到古人的书法韵味和字形美。
内容上讲是对唐历史的最好见证,对唐史的研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虽没有《兰亭序》寒食帖工整,但美就美在不做作,自然写照。

m_6029
颜真卿祭侄文稿帖子是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在中国浩瀚的书法艺术宝库里,知名度和影响力仅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用之不尽的典范。
一件书法作品是否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艺术臻品,主要从以下关键词来判断即可。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1,情感。
情感是所有艺术的灵魂,给作品中凝注饱满情感是打动欣赏者的根本。
颜真卿跟侄子颜季明既有血缘关系,又有战友关系,他们的关系和感情非同寻常。在平定“安史之乱”时,颜季明不幸被俘,继而在756年遭到杀害。
颜真卿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情不自禁,提起笔流着热泪写了一篇悼念侄儿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祭侄文稿。
颜真卿《多宝塔碑》
在书写时,颜真卿并没有考虑什么章法、布局等外在形式,他只是带着沉重而饱满的情感,用文字来表达亲情的断裂所带来的悲愤,同时对侄子的生平和功劳做了描述。由于太过于专心,即使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下意识地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
颜真卿像
2,自然。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的信手之作,直抒胸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由于情绪太过激动,甚至有些字写错了,他依然没有停下笔。直到他写完,他才发现有错别字,于是就用笔涂涂改改,没想到取得了另一种有虚有实,有轻有重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颜真卿《颜勤礼碑》
3,文采。
文学性是评判书法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平常人眼里,颜真卿仅仅是一位书法家,或者是将军,其实,颜真卿还有一个身份——诗人。《全唐诗》收录了颜真卿27首诗词,尤其《劝学》、咏陶渊明等诗歌,是非常优美的古诗。在文采方面,颜真卿也是一把好手。
祭侄文稿只有短短240余字,通篇遣词造句凝练,没有一个多余字,彰显了颜真卿高深的文学修养。
历史上那些书法名帖,都是书法家自创诗词,是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祭侄文稿同样如此。
颜真卿诗歌劝学诗
4,情怀。
情怀可以提升境界和品味。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些情怀历来是中华民族基因里的高贵品质,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骨子里都认可这些品质,符合审美共性的特质,也会大力宣扬这些,因此,祭侄文稿会一直流传下去。

icesky
认真的评价:一是忠良书写。又是真迹!二是书写内容有历史意义!三是皇帝有捧忠诚,对视死如归的忠良,也是宣传需要!四纯粹讲字,这行书水平不值一提!与兰亭序相比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为第二行书,就是表彰颜公对皇上的赤胆忠心!也就是对国家的忠诚!
因此国人对忠良,永远敬仰!

等伱嗳ωǒ↘flower❤
大巧不工,悲深痛沉,将崩未决,书通神明
大约在我上高一时,高中课本学习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文章,同时也细致的研读了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感慨,当时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但是对这件天下第二行书的一点感受。这首诗很稚嫩,但却能够还原少年时代最本初的看法。
现在原封不动的将其分享如下、:
李艺泓
滴血砚墨挥狼毫,刳肝沥胆痛成章。
血泪相和三百字,其中感慨多沉伤。
万里悲喑风云变,哀情动容塞穹苍。
书罢老泪抹不得,青天黄泉何茫茫。———2004年写于兴国平川中学
这件作品,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起草一份祭文,书写的过程中悲从中来,沉重到难以承担。因而几乎是字字血泪,字字摧心断肠,字字哀哉痛哉。
所以,以颜真卿的如橼巨笔,天下无二的深厚书法功底,以其大忠大勇,无畏无惧的凛然正气,以其悲不自胜,沉郁纠结,强力控制悲痛,骨肉之情,时局之忧的情景和心境。
这件作品,在此极端的情感,大巧不工的书写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难能可贵的是颜真卿于无穷悲痛的雄浑激荡中仍能将崩未决,显得张力无穷,最终实现了艺术的超越,进入了书通神明的境界。无愧天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