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pawpawpaw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古人两国对决时是这样的过程:双方将领单枪匹马出来叫阵喝骂。一方趾高气扬地持枪喝骂,一方悄无声息地一马冲出军阵,抬手一刀立把喝骂之将斩于马下,于是胜方挥刀大呼,儿郎们,冲啊!于是士气大振,义无反顾地向敌方冲去,而败方则士气大损,狼狈逃窜......
那这个场景真的是这样吗?这事放在现在看真的是不科学。而且这样的情景大都是在评书、演义中能看到。真的战场上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战场上两军对决时,基本上是看:
一、士兵的训练程度。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战场不是拳击场,古时战场是冷兵器的天下。依靠个人的勇力大部分场合下是无法取得胜利的。那靠什么呢?靠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与使用兵器的熟练程度。来一点点争取战场的主动权。
二、将领的指挥能力。刘邦曾经问过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好奇的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吗?韩信不好意思地说道:”多多益善“。这个小故事讲明了,两军对决时,将领的指挥能力要大大高于个人的勇力。
三、古代兵书上说。教战之法,必明告吏士,申三五之令,教其操兵,起居进止,旌旗指麾,阵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列而合之,绝而解之,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宜,无绝人马之力......
种种判断推理,两军开战时,很少有单挑叫阵的事情发生。
那按照恒实你这样说,那古时打仗就没有两军对决的事喽?不!也有。但真实的情况不是像演义、评书那样写的罢了。
一、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军打仗时一般是阵战。为什么是阵战呢?这是因为当时指挥系统、通讯落后,只能满足每支部队的基本调度......所以在开战前,一般双方要约定开战时间地点,出战人数.......等等相关事宜。而正式开打之前,主将或者指派使者上前确认对方是否遵约而战。然后就开始打嘴仗,类似现在的新闻战一类吧。然后双方就开打。演义、评书等把这个过程写成了武将单挑,纯属是艺术加工而已......
二、史书确实有记载。江东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臧霸从讨孙权,先登入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象李广、秦琼、薛仁贵......啊,确实是有“先登入阵”的记录。但那个“先登入阵”是有先决条件的。就是身边总是环绕着一堆亲兵卫队,在誓死保护着主人。
三、单挑叫阵的结果。武将如果持个人勇力,基下场很大的可能就是:亲拨鹿角的夏侯渊,被老黄忠“一战斩渊,欢声动谷”。也有可能在单挑时,被对方在旗角下偷施冷箭......落得还没有开打,主将就先嗝屁的下场。
所以,古代行军打仗,真的有将领之间的单挑叫阵吗?的正确答案是会有!但不是每战都是这样。只有在两军实力相差相当悬殊时,弱者一方势图扭转战局,会要求单挑。在两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很少有单挑这样的情况发生。

冷秋
有!确实有。
第一,熟悉西方历史的人都知道,欧洲封建社会是贵族分封制,有名的叫做“我的领属的领属不是我的领属”。
打仗的时候,贵族地主率领自己的庄园或者采邑的农民去领主的城堡集中效命。
贵族地主有战马,有甲胄,他们是骑士,他们和领主一条心,必须打胜。
农民或农奴嘛,没马,没甲,带好粪叉去参战,主要是帮个人场。
所以,看看西方古代战争片,骑士冲锋陷阵,冲杀在前,骑士完了,战争结末。
第二,中国历史上也是。
以三国,两汉为例,那个时候也是部曲制,
封建地主率领一大帮子弟和农夫从属于某一方。
象刘备起兵,糜竺,糜芳家族,张飞家族部曲很多的。
象曹操起兵,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部曲力量大的很。
象更始帝刘玄起兵,各地封建地主率部曲参加的也多。
部曲是私人武装,不是谁也可以指挥的。上了阵,地主贵族身先士卒,胜了,气势如虹,败了,树倒猢狲散。
农民部曲拿个铁片子壮胆行,主要看将领。
所以,斗将正常。

张梦冉Miranda
斗将之说纯粹是臆說,完全是子虚乌有。要知道将领在战时的作用,是指挥,是审时度势,是根据战场上敌方的变化适时调整本方的应对。他最应该呆的地方,是离战场尽可能近的高地,便于观察战局的变化,别说是斗将了,就是冲锋陷阵都不可能。一旦将领上阵厮杀了,只有两种情况,要不是本方几乎完败,就是本方完胜。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情况,古时军队的主将,都是有亲兵马队的,其作用当然是保护主将的安全。当然了,他们的待遇肯定要高出很多很多。但到了打仗的时候,如果主将受伤,根据伤情的轻重,亲兵马队回去是要被打数量不等的军棍的,若是主将不幸阵亡,亲兵马队都要被砍头,如果他们还能回去的话。

嘿哟咩嗬
当然是假的啦~古代将领会带头冲锋,但是并不会在两军之间单挑。当然也不是全部如此,在早些时候也是存在单挑的事例,只不过被淘汰,越是大规模军事作战,越不会产生单挑的事例。
至于说三国演义里面,逢战必定将领单挑,那更是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作者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突出将军的英勇而已。所以说看三国要去看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
古代真正将军对峙,主帅大部分时间根本不会出击,而是坐镇中军,帅旗不倒,则拼杀不止。但是一旦帅旗到了,那么到的一方立刻失去信心,形成溃败之势,因为帅旗到了,主帅也就意味着已经出现了生命危险。
至于主帅下面的将军,当然是在军队之中负责冲杀,不过他们也不是在第一线,而是在部队之中,往往还会有亲兵保护。
古代鼓舞士气大多有两种办法,一是主帅发表演讲,鼓舞士气,二是将领在部队之中拼命冲杀,带领大部队前进。至于交战之前,两军之间将军对阵,大多不会发生。

漫沙西北狼
大家都说得很好,再让笔者换个直观的方式——用复原的战场示意图来模拟一下。
单挑型打法的日本军,面对蒙古军的惨剧。1274年10月,蒙古军在博多湾登陆日本,开始第一次入侵日本本土。
日军聚集了超过10万人,准备把上岸的2万多蒙古军赶下大海。
这是一场古典式打法和实战型打法的碰撞。人数占巨大优势的日军从先期失败中恢复过来,不过,接下来的战斗并没有按他们的想象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当时作战现场的典型情况。
当时日本交战流行法则是“一骑讨”,即单挑。先派勇将到阵前射出一支响箭“鸣镝”,然后自报家门往上十八代~以及官位封号等等等等(玩笑,稍微夸张了点),宣告战斗开始。然后对方也派出一员将领前往阵前报名,两人再开始单挑打斗。
但对手蒙古军已经横扫欧亚,他们吸收了金夏辽宋的作战优点,在日军面前摆开标准的军阵,静待对手随意表现。
日军将领见蒙古军无人出来单挑,便按当时日本传统,一马当先冲向对方,想迫使蒙军将领交战,或者干脆直接斩杀蒙古军主将。(见下图,笔者由1293年古画复原)
蒙古军以大型的木制阵盾为前排防御,步兵和弓箭手都布置在盾牌后方,主将在阵型中央指挥,骑兵队在后方待命。见日军开始进攻,蒙古主将立刻下令,战旗挥动以后,蒙古弓箭手从阵盾后前出第一排,以齐射箭雨欢迎日军。
日军发动全体冲锋,由于主将只顾自己勇猛冲阵,不考虑队形,骑兵勉强跟在他后方,步兵弓手全靠两条腿,都落在了最后。
蒙古军弓箭手完成几次齐射之后,退回成排的阵盾和步兵之后。日军将领冲来,没人和他单挑,面前只有一大堆依托盾牌严密防守的蒙古步兵。(见下图)
日军主将拿眼前的密集的盾牌长枪毫无办法,好不容易赶上的日本骑兵和主将一起,被从正面左面右面三方包围的蒙古军夹攻。近距离肉搏里,骑马武士根本无从施展。
蒙古军主将再次下令,待机的蒙古骑兵从两翼绕过进攻的日军前锋,直接攻击落后的日军步兵弓手。旷野上,蒙古铁骑对没有依托的日军步兵基本上就是屠杀。(见下图)
我们的分析来源于日本将领竹崎季长在元日战争之后托人所画的蒙古袭来绘词。图右骑马冲锋而中箭者就是他自己。该绘卷分为多个部分,最晚不迟于1293年作成,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中央上方为蒙古军爆炸的陶瓷炮弹)
从蒙古袭来绘词中我们可以分析蒙古军的布阵和队列,一排一排,整体严整有序。他们已经从与亚欧军队的交战里学习了很多,摆脱了纯骑兵的战法,更不屑于单挑这种打法。
从同一幅画卷中连续几幅图分析日军队列,我们可以看到日军主将冲锋在前,骑兵在后,步弓完全脱节。战法还处于原始状态,只能被对手完全吊打。直到第二次元日战争,才终于有了进步。
附蒙古第一次入侵日本图,如此复杂的战略里,单挑很难派的上用场:
单挑在我国战争史上的起源我国的单挑起源于周朝。
周礼·夏官记载当时有专门的职位“环人”负责执掌“致师”。
周禮.夏官.環人:「環人掌致師。」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
根据东汉末年郑玄的注解,“致师”就是把开战的意图传达给敌军。具体上,当时两军交战,三个最勇敢的武人会乘一辆马拉战车冲向敌阵。
御者驾战车直驰敌军营前,让车上的旌旗擦过敌营的壁垒;车左一面发箭射敌,一面代御者操纵缰绳,让御者下车去整理好马的颈革;车右于此时杀入敌营,斩取敌军首级,并抓回一个俘虏。
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一项操作,如果做到的话可以极大的显示勇武,鼓舞己方士气,震慑敌胆。而敌军往往也会派出致师的战车,两车会直接在阵前交战,这就形成了单挑的来源。
单挑在我国战争史上的地位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晰。战争只是为了取胜,不会拘泥于手段。我们来看看我国历史上单挑对战局的影响。
《史记》记载,楚汉两军与广武交战。一代名将项羽在阵前对刘邦说:“这么些年天下争战不断,不过是因为我们两人而起,今天我愿意和你单挑决一雌雄,不用再劳动天下百姓来受苦了!”结果刘邦笑着拒绝,道:“我宁可斗智,也不斗力。”
可见,项羽想用单挑决胜负的想法没有被刘邦接受。
春秋以后,战争越来越专业化,大规模化。单挑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但是,单挑依旧是展示我方勇武的一种方式。
隋书记载,大将史万岁镇守敦煌时,遇到突厥入侵。他对敌人说:“士兵们有什么罪?要让他们送死。不如我们各派一个勇士来决出胜负吧。”爽快的突厥人满口答应,派出一骑挑战,结果史万岁亲自出击,斩杀了突厥的勇士。此举导致突厥人惊讶之下暂时退兵。但边患仍未能真正解决,直到唐初李靖千里奔袭,才真正击破了突厥的势力。
其他比较有名的例子,像吕布挑郭汜,庞德斩郭援,都不足以影响战争大局。而关羽斩颜良,更近似于冲阵,战术意义比普通单挑大的多。
对于普通百姓和说书人小说家,单挑可以增加刺激性,观赏性,娱乐性,当然受到大家的欢迎。
而对战场上刀口舔血的大将和士兵,活下来并且取胜才是最重要的。
决定国运的大规模战争里,定然不会有单挑的地位。
(最后附上官方军事书籍武经总要里交战布阵的图片)
如果您觉得不错,请关注,谢谢:D

嘟嘟兔
古代确实有在两军阵前让武将进行单挑这种现象存在。当然这种单挑很少像演义那样会对战斗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主要还是为了鼓舞一下士气。
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里,经常有两军对垒时主将出马进行单挑,单挑胜利的一方就取得胜利,追杀战败的一方。在历史上两军对战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的进行,但是单挑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在春秋时期,那时候打仗前交战双方常常会派出地位相当的人进行单挑,而且双方会约定单挑的方式,比如说比箭术还是比驾车,偶尔无厘头一些的还有人会要求比肉搏。比较鲁国和莒国之战。双方主将季友和公子拿就进行了一次徒手格斗。
在春秋以后,战争日益残酷化,单挑的次数就少的多了。不过为了鼓舞士气,或者说是活跃气氛,有时候两军主帅也会派出手下猛将进行单挑。
像安史之乱的河阳之战,史思明就派出了手下的猛将刘龙仙向唐军挑战。仆固怀恩向李光弼请战,李光弼认为这不是大将要做的事,最后众将都推选裨将白孝德出战。白孝德不负众望,果然杀死了刘龙仙。唐军趁势发起进攻,史思明败了一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将此时已经不轻易上阵单挑了,都是派出手下出马。而单挑虽然不具备决定意义,但是一旦单挑战败,士气受挫,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

走天涯
在不少小伙伴们的印象当中,古人打仗的流程一般都挺套路。
大致就是己方武力值爆表的大将出阵挑衅,找人单挑。随着谩骂、辱骂的不断升级,最后对方阵营里总有不长眼、不服的小哥上来迎战,双方你来我往,交战几个回合后,己方大将“唰”一刀劈下之后,对方便被劈落尘埃。
GAMEOVER。
随后,胜利的一方大将往往会再秀一个拉风的挥刀技,身后的兵卒们一看这个暗号,便打鸡血一般兴奋地喊着“冲啊”,无畏地冲杀了过去。
一人决定一场战争,让人不禁感慨,名将往往就是这样炼成的吧。
那么斗将这种打法在古代真的存在吗?有,但没这么夸张。
太信,你就被坑了大家之所以会对古代战争有如此的概念,是因为国人对《三国演义》中的单挑桥段实在是太熟悉了。
不管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吕布虎牢关单挑十八路诸侯、还是许诸裸衣斗马超,整个《三国演义》给我们灌输的一个概念就是,古代的仗就是这么打的,阵前单挑,谁的将牛,谁就能打胜仗。
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呀,小说首先要求就是看着爽,突出个人,强调英雄主义。这样你才能在热血沸腾中记住书中繁芜的名将,否则按照史料来写:蜀军克之,魏军攻破之,那谁还能记得住名将的风采。
但好看归好看,真假可就不一定了,毕竟罗贯中这种书贩子,在深度加工史料时,可是没有多大心理负担的。
而陈寿写《三国志》时,他就不敢走这种缥缈的风格。
整个《三国志》里,除了吕布单挑郭汜,孙策PK太史慈之外,很少再有单挑的记载。这也客观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斗将风行的场景,可能是有问题的,过于相信,很可能会被坑。
不过,历史上偏偏还真有笃信之人,《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东亚文化圈里影响深远,特别是日本民众,对此书更是痴迷非常,以至于有些武将们就真的以为中国古代打仗就是这么个流程。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策划日本入侵朝鲜,刚刚踏上朝鲜领土的日本将领遇到了明朝李如松将军率领的辽东铁骑。
带队的日本将官恰巧就是个三国迷,当其看到中国军队之后,便策马出阵,对着对面的辽东铁骑叫嚣道“谁敢和我一骑打?”
这里所说的“一骑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单挑的意思,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日本将领这一嗓子吼完,对面总该有个应战的吧。
然而,令对面日军目瞪口呆的是,明军回应日军单挑的动作是,一顿火铳,顿时将叫嚣单挑的日军将领达成了筛子。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恰恰就是如此骨感。
那么古代什么时候会出现单挑这种行为呢?这就要说说斗将的雏形,致师了。
古代的单挑,致师
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为之威武以观敌。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之上,军队的士气很重要,这就跟俩人掐架一样,谁先怂了,那这架输赢也就注定了。
为了鼓舞士气,在两军对垒之际激发己方将士们的斗志,沮灭对方士气,军队往往会派出勇士出来致师。
而这里的勇士可不是个人的单挑, 而是一个团队。春秋时期,战车是战场上的大杀器,因此,致师往往是一个战车团队。
致师的规模一般是三人,车左,车右,御者,通俗讲就是一个司机,俩战士。
具体是这么操作的,一般战车是由四匹马拉着的,战前不管是人还是马,都会裹上厚实的皮革,罩上铠甲,全副武装到位,车上的两个战士手持长戈,有多长呢?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五米左右的样子,这么长的家伙伸出车外,戈这个东西像矛又带着镰刀形状,可以刺,可以割,也可以钩,借着战车的冲劲横冲直撞。
一般来讲,前面的战车开道,后面的士兵紧跟补刀那些跌倒、受伤的敌军们,因此战场的情况往往是战车领着士兵冲杀,很是拉风。
而后面的士兵也是本着战车不倒我不跑的原则,胜则跟上补刀收获军功,战车倒了就一哄而散,四散逃开。
在春秋时期,小团队形式的致师占据主流,直到后来秦汉时期,骑兵逐渐代替战车,致师团队才变成了骑将单挑。
不过这个时候的单挑就有些一厢情愿了,早先致师还是战车团队之时,不管对方愿不愿意你都可以一头扎进去,毕竟盔甲裹得严实,武器超长。
但骑将单挑,对方倘若真不愿意,非要硬冲的话,分分钟就被对方射成刺猬。
从历史上看,单挑的效果也都不理想
当年吕布约架郭汜,郭汜脑子一热,就答应了,成为了正史当中,唯一与吕布PK的将领。
郭汜被吕布捅了之后,全赖亲军拼命将其救下,这以后,郭汜是再也不敢玩这么冒险的动作了,后续大军一口气围了长安十几日,最终逼走吕布。
此时的单挑,多限于主将的个人冲动,遇到个对方不喜欢玩刺激的,那就没戏。
比如当年项羽约架刘邦,对方就很鄙视地拒绝了。
大家从战火里走出来,好容易混到领导层了,怎么能说冲动就冲动呢,冲动是魔鬼,冲动要人命。
因此后来的大将多在中军大帐之内,排兵布阵,身边有着亲军护卫,很少有人真去一线找人单挑的。
毕竟一个人混到大将,不容易,担着全军的安危,哪能那么容易,轻易给别人送人头呢?

yoko酱-在路上
“斗将”就是所谓的单挑,与《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描述的两军对垒时,将军们要先拼个武力高低不同,在现实中,“斗将”的现象其实很少发生。毕竟将在谋,而不在勇。决定战争胜负的更多在于主将的谋略,而且主将身系成败的关键,主将一失,必然导致全军覆没,“斗将”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还会被有识之士取笑。
首先,我们说一下,单挑没有成功的。在楚汉战争时期,由于战争旷日持久,“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此时,两军在广武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楚霸王项羽于是向汉王刘邦提出希望单挑来决定战胜的胜负。霸王项羽力能扛鼎,在交战中有过多次单人杀死近百人的记录,其武力在几千年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这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刘邦自然知道不敌,笑着回答,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
但是,在历史上发生过“单挑”,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斗将大部分都是虚构的,但这种现象毕竟是存在的,比如三国武力第一人吕布。董卓死后,余党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吕布在长安城北迎战郭汜,两位曾经的同僚,如今刀兵相见。吕布说你先让士兵退后,我们两个来一决胜负。于是,两人开始单挑。在打斗中,吕布到底是技高一筹,用矛刺中郭汜,郭汜被后军救回。虽然单挑取胜,但是却改变不了整个战局的胜负,勇猛的吕布还是被李傕、郭汜赶跑,沦落为丧家之犬。
当然,在还有通过单挑取得战争胜利的。隋朝时期的大将史万岁勇猛凶悍,在开皇三年,随从秦州总管窦荣定北击突厥。窦荣定知道史万岁武力绝伦,于是在两军对垒之时,对突厥的阿波可汗说,士兵无罪,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不如我们各派一名勇士决斗,以定胜负吧。阿波可汗答应了,于是派出一名突厥勇士。窦荣定派出史万岁出战,仅几个回合,史万岁就砍下了突厥勇士的脑袋。突厥大惊,连忙与隋朝议和,史万岁也被封为了车骑将军。但是,也要看到突厥固然震惊于史万岁武力,但是更主要还是隋朝的强大军事实力才是其退兵的关键。

土儿
斗将可以理解为两将的单挑,也就是两位敌对方将领在打仗前,先各自代表己方出战,两位将领在阵前一对一的单挑厮杀,这种行为就叫斗将,也叫单挑。
我们现在看电视,或者看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历史小说,经常会看到两军对峙时,两方各出阵一位将领,先单挑,很可能打出几个回合,有可能打上百八十回合,等分出胜负之后,然后身后的大军开始冲杀,一阵冲杀之后,战争就结束了。
比如三国演义中袁绍对阵公孙瓒的磐河之战时,袁绍让文丑出战单挑公孙瓒,公孙瓒作为主将与文丑并战,结果不到十个回合败于文丑之手,接着公孙瓒就逃走了,文丑策马追赶直杀入公孙瓒中军,公孙瓒手下四将迎战文丑,被文丑一枪刺死一个,其他三个逃走,公孙瓒军大败,感觉打仗完全就靠猛将的武艺,就能取得胜利一样。
还有白马之战,颜良率军十万迎战曹军,曹操手下的宋宪第一个单挑颜良,颜良三个回合就斩杀宋宪,接着魏续又上单挑颜良,又被颜良一个回合砍死,最后曹操手下大将徐晃也接着单挑颜良,却被颜良20个回合击败,于是曹军大败。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的单挑,比如张飞战吕布,许褚战马超,张飞战马超等等,太多了,但历史上真是这么回事吗?靠着武将单挑一下就能决定了战争胜负吗?
历史上凡是正规的战争,基本是不存在斗将现象,也就是两将单挑的行为。
首先,将领尤其是主将,作为一军的领导,是不可能随便置自己于危险之中的。
如果主将去斗将单挑,战死了怎么办?那一整支军队不就群龙无首大败而归吗,这仗还怎么打?再说了,宋朝之前的将领一般都是文武不分家,有的可能是文人带兵打仗,有的可能是武将带兵打仗,比如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还有韩信这样以计谋取胜的将领,他会跟你斗将单挑吗?当然不会。
即使是像项羽这样的猛将,也不会有斗将单挑的行为,就算项羽凭着勇猛愿意单挑,也没有人敢啊,你看项羽打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哪有斗将单挑,当然也存在项羽凭借勇猛一人对战杀近百人,但那不过是混战,两军混战之中,将领有可能参战,因为这会鼓舞士气。
就算是关羽阵斩颜良,那也是乱军之中斩杀的,还有张辽斩乌桓单于蹋顿和黄忠斩夏侯渊都是在乱军之中斩杀的,而不是斗将和单挑的。
其次,战争打的是综合能力,不是武将比拼武力。
个人的武力其实在战争中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中国历史的所有名将,没有一个人是靠个人武力打赢战争的,比如项羽武力惊人吧,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靠的是计谋和激发全军战斗力取胜的,白起战斗力惊人吧,就连长平之战靠的也是计谋,迂回包抄+分割围歼消灭40万赵军的。
武将的武力再厉害,就算一个人打一百人又怎么样,你的士卒总不可能和你一样厉害吧,打仗靠的是激发所有士兵的战斗力,才能取胜,不能仅仅靠一两个勇猛的将领,就连算是万人敌,比如项羽、关羽和张飞这样的,不善于打仗,即使武力惊人照样失败。
最后,历史上没有战争是靠斗将单挑决出胜负的。
无论你举哪一个例子,无论是上古时期的战争,还是春秋战国,秦汉时候,又或者是后世的唐、宋、元、明、清,春秋早期的战争,基本上是两军约好时间、地点,然后列好阵势,再开始厮杀,这应该叫阵法对阵法。
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的战争,开始流行计谋,或者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打赢战争,任何手段就行,比如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之战,还有秦末的巨鹿之战,汉朝时期的汉匈百年战争,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靠计谋及综合实力,基本上没有斗将和单挑。
在正规的战争中是没有斗将和单挑的,就连地痞流氓打架也极少单挑和斗将,只要能打赢,是什么手段都会用上的。
当然了,历史上也存在两个将领的单挑和斗将,那只存在一些小规模战争或者双方都是喜欢单打独斗的武将之间。比如春秋时期的鲁国公子季友与莒国公子赢拿,就以二人对战解决了一次小规模战争,不过那是公子季友使出的计谋,故意刺激公子赢拿单挑的。
还有三国时期的吕布与郭汜的单挑,郭汜率军攻打长安城,吕布当时已经战败,没有办法故意刺激郭汜与他单挑,虽然吕布与郭汜单挑赢了,刺中了郭汜一矛,但吕布仍然是输了战争,可见斗将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结果,这是三国时期正史上记载的唯一一次单挑。
另外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样比较黑暗混乱时期的,史书有一些关于斗将和单挑的记录,不过这些都存在疑问,大多可能是两军混战之中,两将交手,真正的两将单挑,应该是不存在的,不可能像电视或小说中那样,通报个姓名,再来打斗一番。
有可能存在一方的将领凭借自身的勇猛,引诱另一方将领来单挑,以方便赢得战争的行为,但另一方将领有主导权,比如陈庆之之子陈昕俘虏北魏骁将宝乐,李存孝俘虏后梁骁将邓季筠,后唐周德威生擒后梁猛将陈章,等等,虽然看上去是斗将和单挑,实际上更多战场上的形势影响,有可能是智取,有可能是形势使然,真正的单挑和斗将毕竟极少,也不现实。
所有在正规的战争中,极少有斗将单挑行为,偶尔在历史出现两将斗将单挑,也是在小规模战争或者两军混战中可能会偶尔出现的行为,根本不像电视或小说中出现的那样,不要被电视或小说所欺骗了。

残蝉躁晚
古代斗将肯定有,不过要分情况。
如果是一方据城或者关隘固守,一方攻击,那困守一方必定凭借城墙关隘坚守,你有本事就架云梯冒箭矢攻击,没本事你就退兵或长期围困,人家也不是傻子,凭什么离开依托的城墙开城出来和你斗将?
古代的伏击战,一方在丛林、山谷布置好埋伏,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立即万箭齐发,几轮箭雨射死你一半的人,紧接着战鼓擂响,士兵齐冲,歼灭残敌,还那会和你客客气气的斗将?
夜间劫营抢寨,人衔枚马勒口,悄悄的摸到敌方营察前,发一声喊,砍开寨栅一拥而入到处放火,四处砍杀,也不会和你斗将。
只有在实力相当的两支敌对军队在野外相遇,两军在一箭之外迅速展开部队列成阵势,才会出现斗将的情况,因为两支军队谁先发动攻击,士兵都要被对方箭雨大量杀伤,如双方都不攻击,那要僵持到什么时候?
这时就要斗将了,先派出勇将斩对方一将,锉锉对方锐气,而自觉武功了得的战将也会主动请缨,以立头功,这时双方的战将就在两军阵前斗在一起了。

水波粼动
当然存在,但越往后世越少。
将军居中军,是主帅,是军队主要的保护对象,所以统帅是不直接出战的,出战的是猛将级别的。
翻开《三国志》你会看到好多这样的事例。
张飞曹操南征,刘琮投降曹操。整个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后刘备才发现。刘备往南跑,而曹操则一路往南追,此时刘备将老婆和孩子都扔了,他的两个女儿落到曹家手中。刘备带着张飞,诸葛亮等二十几个人逃命,关羽带着刘备的有生力量前往江夏。
此时刘备让张飞断后,张飞是怎么做?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张飞站在那里说谁来决一死战,显然就是一种“斗将”。如果曹操一方不理会张飞,拿箭或强弩将他射成刺猬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这么麻烦,更不用害怕。因为张飞在桥的那一边。
为什么曹操一方不这么做,这是春秋战国的遗风,对猛士的敬重。不过越往后世,这种情况越少,人也越不择手段。
春秋时期作战,追击敌军时射了三箭就不射了,不要死里整。有时遇到师徒关系追击时就会故意射偏等等。这些都是春秋战争中的礼仪,这就好比两人角力,不是致人于死,而是致人于败。
战争后来是越来越血腥,不是致人于死,而是将其绝灭,手段越发残酷。记得某一个知名的学者说春秋的战争像儿戏,像体育比赛,在知常容看来那不值得嘲讽,那是人性没有被完全泯灭,还有底线。
不过时代在变化,战争越发残酷是客观事实,比如张飞到了后世还这样做,一定会被射成刺猬。
关羽张飞这一次没有成功“斗将”。关羽那一次就是主动“斗将”。
袁绍和曹操火拼之时,袁绍大将颜良猛攻白马。此时由张辽作中军,关羽作偏将军的组合被曹操派出来。关羽的做法是这样: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这就是一种斗将,虽然不是颜良主动发起,但也算吧。不过有人说这是偷袭。反正不管怎么样,这肯定是一种“斗将”。
颜良一死,白马之围就被解了,关羽因功封侯。
结语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人类越来越文明离野蛮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往宽容,平等方向发展,不再像古代那样随意处置一个人比如奴隶的性命之类。社会成员之间血腥杀戮渐少,重礼成了共识,人与人之间往平和共存方向发展,这是社会的进步。
唯有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是变得越来越平和而是越来越残酷,越来越野蛮。“斗将”自然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更重要的是战争的野蛮化似乎被人们接受,认为理应如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嘲讽二千多年的宋襄公。
一文明化一野蛮化,这或许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吧。

燕儿不淘气
谢邀。真实历史上的确有过“斗将”,比如隋朝的史万岁和唐朝的薛仁贵等诸位猛将。今天谈谈隋朝超一流猛将史万岁参加的“斗将”。
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命令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三万步骑,经凉州道北击突厥。
5月24日,双方大军在敦煌附近的高越原遭遇。高越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带,非常缺水,隋军供水严重不足。
在沙漠中的人,缺水是一个重要的死亡因素。 如果一个人严重缺水,不只是会导致小便深黄和疲倦,还会是导致心悸。
如果失水超过体重的20%,会引起死亡。
最缺水的时候,窦荣定命令刺马血饮用,来缓解隋军缺水的问题。
因为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以上,血浆中93%以上的成分是水。
如果饮用足够的血液,是可以为人体提供水分,从而缓解缺水问题。
但是隋军骑兵少,马匹有限,而且也不能给马放血太多,否则无法应对可能的大战。
隋军缺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减员达到20%左右。
否极泰来。
幸好这时候突然天降大雨,使得隋军能够接雨水来饮用,大大缓解了缺水问题,全军一扫因缺水导致的疲乏,士气大振。
隋军乘势奋勇杀敌,数次挫败突厥,双方陷入僵持不下的局面。
这个时候,被发配敦煌戍边的罪犯史万岁,认为自己复出的机会来了。
他找到了上级敦煌戍主,还没开口。
敦煌戍主已经笑呵呵地说:“早知道你会来。雄鹰离不开天空,骏马离不开草原。战场才是你的用武之地。这是介绍信,去找窦将军吧。”
人生知己难求,何况是战斗中能把后背托负的战友(俩哥们儿艺高人胆大,经常抢劫突厥人)。
敦煌戍主真是知音啊!
史万岁骑马来到隋军大营,递上介绍信,请求立功赎罪。
窦定荣早就听说过史万岁的骁勇,心生一计,答应了史万岁的请求。
在5月25日,窦定荣派出了使者到突厥军中,对突厥可汗提议说:“打仗的士兵们又没有什么罪过,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呢?不如我们双方各选一名勇士,通过决斗来定战争胜负吧!”
陷于僵局的突厥,自诩为神狼的子孙,认为刚刚丢下锄头的隋军农民们,又哪里能是马背上突厥勇士的对手?
如果通过斗将轻松地赢得胜利,岂不是可以减少草原儿郎的伤亡。 于是同意斗将。
阿波可汗挑选一名武功盖世的草原武士前来挑战。
这位突厥武士不愧为秀场的明星,一出场就来了个马背倒立,整个动作行云流水。
围观的突厥大军欢声如雷,都以为突厥勇士必胜。
窦荣定则派出罪犯史万岁单挑突厥勇士。
只见史万岁策马而出,一骑出尘。
隋军观众们认为,这可能又是一场大战三百合的好戏。
但是高手过招,生死一线,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突厥士兵的助威声尚未停止,只见错马相交的瞬间,史万岁出手如闪电,当场斩落敌首,并迅速掉转马头返回。
而突厥勇士的座骑茫然不知主人已死,仍然搭着无头的主人向着隋军冲来。
看到此情此景,突厥军队惊惧万分。
他们心中的大英雄竟然连一个回合都没有挡住,就命亡沙场。
突厥大军仿佛一群被扼住了脖子的鹅,呐喊的声音卡在了喉咙,旋即灵魂开始颤栗,不敢再战,引军退去。
如果说此前的罪犯史万岁,只是震慑突厥民间部落,那么此次高越原单挑则威振突厥军方。
至此,敦煌小兵史万岁的凶名遍布草原。 高越原单挑突厥的胜利,彻底洗白了敦煌小兵史万岁的有罪之身。
此役后,史万岁因功被授予车骑将军,东山再起。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
高越原单挑突厥不是小兵传奇的终章,仅仅是兵王史万岁雄霸四海征程的开始。
一丹流青原创,更多原创见隋唐荷尔蒙!

monya1122
“斗将”,古代文人心中英雄气概的体现。武将:“你行你上…”
大家看电视剧,特别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古装战争剧。总能看到两军对持,各出一员大将阵前“斗将”,也就是派代表单挑。艺术源于生活,小说取材于现实,那么真实的古代战争中是否存在这种单挑的情节呢?
答案是有,但是并没有艺术作品中那么夸张,动不动就是两方将军阵前对枪。其实,“斗将”更多的是文人对英雄气概的崇尚。
斗将行为的前身:“致师”小说中经常有大战前,两军大将先冲到阵前打上三百回合的情节。但是我翻阅二十四史,却发现正史中少有记载。而有一种行为,却与其特别相似,可以称得上斗将的前身,那便是“致师”。
周礼.夏官司马中曾有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慝,环四方之敌。”“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意思是指在牧野之战开始前,周武王派人去纣王的军队前挑衅。这种挑衅对方的任务,一般是由军中探马或者斥候来完成。目的多在于侦探敌情,扰乱敌方,并不是单纯的阵前打架。
在当时的战场上,战斗主体还不是职业化、集团化的军事部队。大多数是没有经验的农民,他们没有多高的军事素养。而此时,探马或者斥候去侵扰敌军,虽然并没有实质性伤害,但是对于自己军团士气却是很好的鼓舞。军团士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斗将的主体,不一定是将军。《孙子兵法》有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说白了就是将领特别重要,确实,古代真实的战争时期将军一般都在视野辽阔的大后方。一方面观察战事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旗语或者锣鼓发布指令,指挥战斗。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战场上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便是对敌军将领执行斩首任务。理由很明显,一旦将军战死,哪怕有百万大军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士兵们见主将已经不在了,势必会认为战争已败,争相撤退。
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澶州之战爆发,北宋在宋真宗御驾亲征抵抗辽军。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因此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后援不足,大辽不得已签下了澶渊之盟,两朝握手言和,大辽退兵。由此可见,阵前斗将是不可能的,双方保护将领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将全军核心暴露在敌方年前。
斗将何必非要舞刀弄枪:说客大家眼中的两军决斗,应该都发生在战场之上,但是有时候事关胜负的“斗将”却发生在朝堂之上。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出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分析局势告诉秦穆公:当时秦国的势力已经很强,如果晋国吞并中型国家郑国,那么秦国的下场会怎么样呢?远交近攻的道理,让秦穆公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这不得不说也是一场精彩的“斗将”。
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墨子论战公输盘,两位工程节的资深专家,在楚国比拼攻守器具九个回合。最终,墨子获胜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其中的精彩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真实战场。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结语:文学作品中常有两军“斗将”,剑拔弩张的局面加上紧张刺激的背景音乐,确实能让人看的荷尔蒙上升,血脉喷张。但是仔细想想,如果单挑就可以决定胜负,何苦在兴师动众呢?
传言楚汉相争,刘邦久居城内不出。项羽说:“我自披甲持戟与你决一死战!”可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能力。” 不得不说,刘邦开局一只碗,逆袭为大汉天子还是名不虚传的。

Nemo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文学作品中描绘了一个个的英雄人物的影响。为了凸出人物形象,作者往往着重描写武将单挑的场景,看的人热血沸腾,恨不得也冲上去大战三百回合!
但是事实上,武将单挑在历史上是很少出现的。
在实际作战中,将领是指挥者。一旦将军死了,指挥系统就会失灵,军队就会溃败。兵者,国之大事也。能当上主将的人都不会如此儿戏,他们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更不会拿军队的存亡开玩笑。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武将单挑呢?
第一、双方主将都对自己的武力非常自信,想通过斩杀主将一举获胜。必须的双方都愿意才能斗将,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都在“看戏”,而主将则捉对厮杀。霸王项羽就曾经想和弱鸡刘邦单挑,想要通过斩杀刘邦来击败汉军。可惜刘邦没那么傻,没有接收项羽的邀战。
在三国这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史书上记录的斗将也是屈指可数,我所知道的就是《三国志》记载的孙策和太史慈的单挑这一次。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这是一次遭遇战,双方事先都没有想到,并且两人的交手也是浅尝辄止,手下们赶来的时候也就作罢了。连以勇武著称的江东小霸王都如此谨慎,何况其他人。
由此可见,斗将不是将领们喜欢做的事情。
(小霸王孙策,剧照)
这个时候战斗已经进行到白热化了,双方自然谁也不会避让。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个时候斗将不可避免。当然,亲兵们也会插手他们的战斗,这种情况与其说是单挑斗将,还不如说是双方主将参与进去的混战。
(两军混战)
大军团会战,双方都有主帅统领。将领的指挥作用被弱化了,即便将领战死,主帅也能指挥战死将领手下的军队。
如果遇到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有时候双方阵营会派出战将单挑,通过斩杀对方大将来鼓舞士气,以求一鼓作气击败敌军。但是这里的斗将只是提升己方士气和打击对方士气的策略,是双方主帅博弈的一种手段。单挑胜负的本身并不能左右战役的胜利。
(大军团会战)
古代打仗的时候,双方排好队伍然后进行主将单挑的情况是有的,但是相对两军集体冲杀来说,单挑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华子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过一些笔友的分析,确实也很有道理,我这里就另辟蹊径,直接介绍“斗将”,虽不一定是武艺最厉害的,但一定是有根有据的。
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记载,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
甘宁粗暴,喜欢滥杀人,既常常使吕蒙不满意,又时不时地违背孙权的意图,孙权对他很恼怒,吕蒙总是陈情请求说:“天下还没有安定,像甘宁这样的斗将狠难得,应对他宽容忍耐。”于是,孙权厚待、重用甘宁。
甘宁号称“斗将”,完全是于史有据可查。
甘宁的好斗是出了名的,年轻气盛的他直接单挑久已成名的老前辈汉寿亭侯关羽。
关羽号称有三万兵马,亲自挑选精锐兵卒五千人,说要夜里涉水渡河。鲁肃与各位将领商议对策。甘宁当时有兵三百人,于是说:“能否再给我增添五百人,我前去对付他,保证关羽一听到我咳唾之声,就不敢渡河,如他敢渡过来就要被我擒获。”鲁肃当下选一千人给他。甘宁连夜赶到上游设防。关羽闻甘宁来,见对方有了准备便放弃了渡河计划,而在岸上扎营,此地后称“关羽濑”,“关濑惊湍”是湖南益阳古资江的十景之一。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
曹操派朱光为庐江太守,屯驻皖城,还派细作秘密过江,招募诱惑江东的反政府武装,妄图里应外合,进攻孙权。孙权亲征皖城,吕蒙推荐甘宁为升城督。攻城时,吕蒙亲自擂响战鼓助威。甘宁手持练索,身先土卒,攀缘上城,最终攻下皖城,俘朱光。张辽闻迅,率援军而至,到夹石(今桐城北),听说皖城已失,只得退去。
后从攻皖,为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吕蒙为最,宁次之,拜折冲将军。
曹操率大军号称四十万攻打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迎击,派甘宁率三千人为前部督。甘宁选精锐一百多人,二更时裹甲衔枚,潜至曹操营下,拔掉鹿角,冲入曹营,斩得数十首级。夜色中的曹军士兵受到惊动,误以为东吴大军来袭而起身备战,甘宁于是撤退。从此,孙权对甘宁更加看重,并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这种升城督、前部督,可不是坐在帐中的统帅,他们是要身先士卒,去拼命杀敌的。吕蒙早年也曾亲自斩杀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立下大功,曹营的乐进也有“先登”的称号。单挑绝对有,但无论如何个人武勇只是一个方面,将军(特别是高阶的将帅)最重要的还是对整个作战行动、战略战术负责,必须想办法带队打胜仗。如果真是自己一味好勇斗狠,团队无法获得胜利,那么他也就得慢慢会退出历史舞台。
“豪杰自不群,俗眼盖盲瞽。刘表既不识,那复论黄祖。翻然脱羁衔,渡江得英主。垂手立功勋,雄名诧千古”,甘宁久经沙场,威名赫赫,在宋代时被奉为神明,南宋时加封为"昭毅武惠遣爱灵显王",得以建庙享祭,庙前聚集的乌鸦都被称为"神鸦",而在一些小说作品中甘宁更是被称为"吴王",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竹青"故事。
甘宁是不是您心目中的“斗将”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点击关注,更多有理、有据、有趣的历史知识和思考在等着和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