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菲菲034
谢邀!
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军队士气高低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兵力与兵器的差异。所以在大规模交战前派出勇士进行单挑决斗也是一种兵法,如果获胜的话,己方士气大振,即使失败,也只不过损失一员下级将领而已。不过如《三国演义》里面西凉兵变时马超与许褚以及樊城之战时关羽和徐晃间的主帅对主帅的单挑是很难发生的,毕竟不能因为主帅一人的冒险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当然,这样的先例不能说没有。《史记》中记载在项羽和刘邦这对拜把子兄弟间就差点发生过一次。楚汉争霸时,项羽想和刘邦来个英雄式的决战。他向刘邦下战书说:“天下喧嚷多年,只因为我们两人相持不下。我愿和你单挑来一决胜负,不要再让天下百姓忍受煎熬。”项羽的武艺高强,刘邦哪有能耐和他比武?幸而老流氓出身的刘邦脸皮足够厚,他坏笑着回答:“我宁可斗智,不要斗力。”
在后来的《三国志》正史中,根本没有关二哥温酒斩华雄和三英战吕布的记录,因为当时刘备还不算诸侯,他投靠的是公孙瓒,而白马将军公孙瓒并没有会盟孟津去参加袁绍组织的讨董联合军。不过在后来董卓死后的长安混战中倒是发生了单挑,当时的主角吕布有勇无谋,李、郭汜也只是盗贼出身的老兵。于是千载难逢的主将级别单挑在他们这些大老粗身上发生了:吕布指名要和郭汜单挑,老郭脑袋一热忘了自己的武力值和小吕差了好几十便出战了。结果自不必多说,没几回合小吕用长矛刺中老郭,老郭的土匪手下们见势不妙一哄而上救下了主子,小吕只好恨恨而退。从三国时代开始,单挑的记录逐渐多起来。尤其以混战中的单挑居多,因为混战中的情况难以预料,若一方主帅率队偷袭另一方主帅,被偷袭的总不能不还手,这也勉强形成了单挑。不过作为主帅自然有亲兵誓死保护,否则以战事激烈,动不动就战死主帅谁也受不了。所以尽管吕布刺中了郭汜,最后也没能突破郭汜亲兵的阻拦结果他的性命。
日本人一直吹捧的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间的单挑也是如此:上杉骑着毛驴一样大的战马偷袭正在休息的武田,武田匆忙中用扇子去挡砍来的刀,手负了伤。最后武田亲兵赶来救驾,上杉撤退。日本战国时代留下单挑记录的还有前田庆次和直柄真隆,也都是在类似混战中发生的格斗。
其实在和宋朝同时代的欧洲,骑士间的单挑作战曾极为兴盛。这是由骑士精神的作用,以及欧洲贫瘠的土地不足以维持规模庞大的常备军的现实决定的。欧洲骑士把单挑发展到了接近愚昧的极致:圣女贞德就是因为在奥尔良之战中从马上掉下来,而遵守骑士精神把剑交给对手被俘的。不过随着人口的繁衍和火器的发展,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骑士单挑作战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单挑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表现,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一直作为战争的插曲而存在着。随着战争技术发展到大兵团作战和重视火器射击,那些刘、关、张和秦琼、罗成的传奇便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在演义小说乃至于文学影视和游戏作品中,我们才能见到他们那依然活跃的身影……

ngellie
在中国冷兵器战场上,两军先列好军阵,然后双方主帅叫阵单挑,在互打几十回合甚至大战上百回合后,两军士兵再开始互相冲击对战,这是大多数人对古代战场的理解。比如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有许褚和马超大战数百回合,这种双军对垒武将先单挑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冷兵器时期,在演义小说中尤其多,如《隋唐演义》、《水浒传》,甚至连神话故事居多的《封神演义》中,两军冲锋前都是双方将军先互相斗法。那么古代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呢?
冷兵器战争时受兵器限制,作战基本都是近距离接触,在这种背景情况下,团队聚集所产生的冲击力量,就是能否在战场上取胜的关键因素,而若要军队发挥强大的冲击力量,排兵布阵是非常重要的,当时在战场上胜利叫“集事”,而战事失利叫“败绩”。
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以车为战,两军对阵时列队成左中右三军,列队完成后马上开始冲击厮杀,车阵在最前列,步军紧跟其后作掩护,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阵法。两军冲击开始时,最先出列冲锋的是两翼军队,统帅坐镇中军,所以中军是不会冲在最前列的。若双方冲击弑杀一段时间后阵型没有散,就出现两翼对圆阵的情况了,然后坐镇中军的主帅,再根据战场情况适时的投入到战场中。到了战国后期,虽然战场上的兵种不断增多,但两翼先冲锋中军随后冲击的战场风格已经形成,所以两翼军队总是布置在军阵较为靠前的位置。随后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雁形阵”,这时的军队就不是三军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两军,左边羽翼称“左甄”,右边羽翼称“右甄”,当然也可以形成两针对圆的情况。
到了两汉及南北朝时,马军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马具和马具盔甲的制作工艺突飞猛进,这就让骑兵部队的装备和战术愈发成熟,此进步得益于游牧民族匈奴和鲜卑,他们对战马的马具进行了改良,对战争胜负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有深远的意义。这期间优秀的将领基本都是马术超群的骑将,他们会在两军对垒弑杀时勇往直前,穿梭在两军的军阵中,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两军主将的直接碰面,斩杀敌将肯定会鼓舞士兵士气,但这绝对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以阵法优势攻击敌方弱势,骑兵为主步兵辅助,是当时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所以小说演义中那种两军先列队,然后主将先单挑几百回合,而后两军士兵开始互殴的场面,在古代战场上是不多见的。
小说家们关于战场单挑描写,完全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也为突出英雄人物的勇猛。
古战场上交战的“回合”究竟是什么呢?小说演义中经常出现“回合”,这是古代战场交战的常用语,源于春秋时期。当车战开始时,双方会全速驾驶战车冲向对方,在和对方相持到一定的距离后,双方开始用弓箭互相射击;等到双方战车靠近时,就换矛一类的兵器互殴,战车擦身而过驶向远方;以上全过程就是“合”;双方立即回头继续冲向对方,并开始新的一轮弓箭对射;这就是“回”了;当两方战车再一次靠近时,就是新的一轮“合”,所以“回合”就是交战时双方的一来和一往,而先有“合”再有“回”。在如此重复的“回合”过程中,如果有一方失败则战争结束。
古战场“回合”源于春秋时的车战,西汉时战争多发生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中,战场作战方式也从车战变成了马战,之前战车互冲的作战方式也就不复存在了,但“回合”作为古战场交战词语,被一直沿用了下来。

维尼是丫丫
前秦之前有这种风气,类似于贵族之间的绅士风度,不一定是将领单挑,双方都会选一位武技精湛的壮士代表对决,胜的一方可以鼓舞士气,后来随着游牧民族匈奴的南下,弓箭长距离远射,不管汉族贵族单挑的风气,再单挑就造成白白的牺牲,后来就没落了。影视剧、小说里出现单挑的情节,是为了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一个人对决上千上万人、两人打了几百个回合的情节难以证实,也难以想象是真的。
笔者从事历史研究领域,有不同意见可以一起探讨哦,也可以加关注哦!

陈心妄想
古代武将会单挑,但是概率很小。像三国、水浒里面,两边军队排开,主将上阵单挑,嬴的那方挥军冲杀,敌人四散奔逃的情况,很少。这只是小说手法,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毕竟大家还是喜欢个人英雄主义,沉迷于关羽张飞这类“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猛将。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有十倍的兵力就围着对方打,五倍的兵力就A过去,两倍的话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相当就打,少的话能跑就跑,不敌对方就要避免决战。
基本上古代作战也是按照这个来的,如果兵力优势就直接打,怎么会通过武将的单挑来决定整个兵团的命运呢。
当然,武将也会单挑,比如英雄记就记载: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吕布通过约战对方主将郭汜,吕布单挑获胜,郭汜暂且退兵。不过这个在历史中还是很少见的。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立删,谢谢合作!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希望给在下点一个赞,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山居不记年”,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haiyun
国力人力,双方都有胜利的欲望的情况下,必须的单挑,单挑的永远都是将军,不会是统帅,他们就是大格局下的棋子,俗气点说是死士,将军的单挑最多改变局部地区的战役,影响一场战的成败基本上没有,战略格局上微不足道,个人看法!!

qwerlik
当然存在,三国志就记载过吕布与董卓部将郭汜阵前单挑的事。《三国志》注引英雄记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斗将能够鼓舞士气,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对胜负很有影响。但如果双方实力相差较大,就没有太大作用了,就像吕布能单挑打败郭汜,但他的人马远不及西凉军,所以最后还是被李傕郭汜赶出长安,惶惶然做丧家之犬去了。

oyll欧阳丽丽
斗将是影视作品和娱乐游戏里最喜欢大作文章的场景,两军对垒,两方主将轮流单挑,特别是《三国演义》里出现了“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张飞挑灯战马超”等斗将案例,印证了那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古话,大家总喜欢对名将的武力值进行量化排序,比如张飞和马超谁更厉害。
但在真实历史中,真正的斗将行为并不多,以上列举的案例都是小说里虚构的,三国里仅有的两场斗将也没有想象中精彩,比如吕布和郭汜的单挑,吕布一枪戳中了郭汜,郭汜看打不过赶紧跑路了。再如三国的战神关羽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勇武,在樊城之战和庞德的单挑中就败于庞德手下。
斗将是一种成本风险非常高的行为,随着军事互动规模越来越大,一旦斗将失败,对整个军队的士气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真实战场上,斗将的行为少之又少,从三国后到宋代,有史可查的只有几条。虽然少见,但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可能会发生。
比如绍兴元年,金军进攻宋西北防线,完颜没立率领下的金军在和尚原与宋将吴玠对峙,金军派出一位不知名将领向宋军挑战,吴玠派出的两名将领都被金军不知名将领打败。金军将领在阵前挑衅吴玠,逼他出来决斗。吴玠作为一军之主,不可能逞匹夫之勇,但底下的将士都是血气方刚之人,无法忍受这样的羞辱。其中一位叫曹武的低级军官主动要求应战,并向吴玠指出敌军的马在转弯时常会露出破绽,只要借到吴玠的好马,有信心打败对方。
双方开打后,各自骑着马平行前行,没有刀刃接触。突然曹武转向,金军将领切去,敌将马匹转向不够灵敏,仍直线向前,这样曹武就变为在敌将后方,占据有利位置,曹武趁机打中了金将的脑袋。经此一战,金军士气低迷,加上宋军占据有利地势,易守难攻,最终放弃进攻,率军撤退。
从这个真实斗将案例可以看出,第一,在真实战场上,即便是斗将,也绝少会有高级别的将领亲自决斗。个人武力决斗虽然听起来精彩,但风险极大,战争不是个人斗殴,统筹指挥运筹帷幄才是高级将领的主要职责。第二,对于斗将来说,战场装备极其重要,马匹武器都可能会直接影响斗将的结果,同时也讲究竞技智慧,寻找对方的破绽和弱点,而不是单纯的武力比拼。第三,斗将的结果对军队士气影响极大,因此,虽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但轻易不会发生。

家有家宝肚子饿
感谢提问。
单挑的文化起源古代打仗时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才会安营扎寨,摆好阵势,偶尔会有大将进行挑战。而在三国时期,吕布曾经约战郭泗,孙策也单挑过太史慈,历史上确有此事。
主将单挑,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只不过那个时候是叫“致师”,
逸周书·克殷:“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 ,帝辛从。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 孔晁注:“挑战也。”。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以大卒驰帝纣师。
致师最主要的目的是打击敌方士气,而到了战国时期以后,礼制崩坏,致师不再是一场赏心悦目的表演,而是实打实的分胜负、分生死。
这样一来,也就有了阵前单挑的行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出去单挑的从来都不是主将,而是麾下武力值过人的年轻武将,毕竟主将万一输了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古代确实有喜欢让大将出阵挑战以削弱敌人士气的,如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让秦叔宝等人出战,杀死敌方将领,提振己方士气。
行军打仗不会以单挑分胜负但是阵前挑战只是个例,真正的古代行军往往不用挑战,而是主将通过阵营搭配、武器等等因素去作战,毕竟打仗也是放大版的群架,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
在冷兵器时代,主将是一直军队的核心,真正的灵魂人物,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战时,主将都在军队的中枢位置。
主将的安危牵扯着军队的胜负,往大里讲,主将有时还与国家的兴衰有关,因此主将不会以单挑来论胜负。
事实上,古代大规模战争的胜负中,大多数是凭借主将的排兵布阵以及用兵奇诡而取胜的。如西汉时期,霍去病擅长用骑兵进行突击,韩信用计背水一战,三国时期吴国都督周瑜以火攻大败曹操等。
古代大将单挑仅仅是为了提振士气,士气高昂往往能增加胜率。但是对于一支军队来讲,个人的胜负显得太过渺小。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还是主将的派兵布阵以及用兵之道。
yumegiwa
有单挑,但是很少!
古代打仗确实有单挑一说,可能是从春秋时期的“致师”演化来的。但是单挑很少出现,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也要身份,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加上那时候人少,一个国家就几个城池,打仗几千人的算是大仗了。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火枪大炮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配合,所以单挑很少。

lupin3
宋朝历史中也有,明朝也有

陈鹏口腔
这种阵前单挑情况还真有存在的,但是呢,并不是在将领与将领之间也不是在双方交战时,更多是在平时对峙之时,士兵与士兵或者敌对将领的护卫与护卫之间玩游戏。
在古代,漫长的战争无休无止!一场战争打下来短则一年多(攻城战至少一年),长则几年几十年的,比如蒙古攻金打了21年,蒙古攻宋打了45年。这就意味着可能有人一辈子上了战场就回不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军人的军心士气就很难保证。这时候,这时候很多人根本就不再把生命当成一回事,对于他们来说,早一点死或者晚一点死根本没啥区别。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游戏,那就是阵前单挑。
阵前单挑往往是由双方士兵挑起的,他们会通过叫阵的方式让人出来单挑,而对方也会有人来应战,这种单挑更多是一种游戏,生死止于一身,打赢了得到己方将士的叫好,打输了也无伤大雅,反正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日月火然
小说家之言

Mola沫拉
兵来将挡,水淹土攘。这句俚语来源于远古部落战争。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大规模战争的形式较为规矩,一般经历挑战~宣战~应战~布阵排兵~头目(同级将士)单挑~士兵混战~决定负胜~谈判……
随着人性的杂变发展以及兵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兵法指导书籍泛滥,兵道被人们普遍认为应当充满多端诡计。

饕餮来了
所谓的“斗将”就是敌我双方各派出一个将领进行单打独斗,这种现象在古代打仗时并不常见,只不过是个别现象。由于《三国演义》等古装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剧中大量“斗将”的现象才让人产生了误解,以为古代“斗将”是最正常不过的事。
真实历史上的斗将厮杀,要比演义中那些夸张的描述还要凶险很多。斗将就是要一鼓作气,一击必杀,给敌军造成心理上无形的压力。
新五代史中记载,后唐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宋史·毕再遇传载灵璧之战中,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宋将毕再遇以左刀格其铁简,右刀砍其脑,金将坠马而死。
《明史》记载,明将傅友德守徐州,元朝扩廓遣将来攻。傅友德单骑奋槊,力刺元将韩乙于马下,元军遂败去。
《三国演义》中对斗将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双方大战数十回合,甚至上百回合。而正史中所提到的斗将是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
演义中的斗将就如金庸先生小说里的华山论剑中的高手过招,他们可以比过几天几夜也不见分晓。而真实历史上的斗将则更像是古龙作品里的高手对决,一两招便分出胜负。
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
在崇尚武力的年代,并不是如同演义中所描述的情形,两军对垒时斗将是寥寥无几的。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主将的指挥才能,而不是主将的“匹夫之勇”。
在冷兵器时代逞匹夫之勇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些勇武之人正因为逞一时之勇而付出了代价。下面观景就给大家讲一个“逞匹夫之勇”的小故事。
东晋十六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个当时很有名的万人敌,他叫张蚝。张蚝臂力过人,是能抓着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着走的那种。
张蚝在投靠诸侯张平后,不但深受其器重,还被张平收为义子。在张平与前秦的战事中,张蚝所向披靡,因此称为“不败”将军。
为了对付张蚝,前秦方面特别派出了邓羌和吕光两位名将出手,最后才合力将张蚝活捉。张蚝虽然勇猛但也害怕被杀,就投降了前秦。此后便成为了苻坚的爱将,因其战斗作风勇猛,生活作风严谨,还成为前秦军中之典范。
就是这样一位“勇猛无敌”的将军,却在淝水之战中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张蚝带领一对人马与东晋精锐的北府军对峙,他狂妄自大的老毛病又犯了,率先冲向敌军。
一场惨烈的厮杀就这样开始了,让这位万人敌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把北府军打败,还被杀的丢盔卸甲,险些丢了卿卿性命。
在历史上像张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即使力能举鼎,力大如牛,在真正的战争大场面中,个人武力对战争的胜负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武将有过斗将的经历,例如隋唐时期是名将尉迟敬德、秦叔宝、薛仁贵等人。而五代十国中的李存孝更是单挑独斗的好手。
根据新五代史中记载,后唐李存孝救援李罕之于泽州,梁将邓季筠出战,李存孝舞长槊,二马错蹬,将之力擒。
话说李存孝来到泽州城下,梁军对李罕之喊话道:“您常依仗的不过是太原的势力(即李克用军),现如今潞州已经归附于唐,唐朝大军已包围太原,沙陀族(指李克用)将找不到巢穴可以躲藏,您还有谁可以依靠而不降?”
李存孝听后不怒反笑,我这是来解围的,不是来听你们劝降的。如是就亲率精骑5百围绕梁军营寨示威,当他看到梁军有一将领长的肥胖就心生一计。
李存孝对着梁军大呼道:“我们沙陀族之所以找巢穴,是为了用你们的肉来给将士们吃,快找个胖的来和我一战,我们还等着杀‘猪’吃肉呢!”
梁将邓季筠虽然身材肥胖,但却是梁军中的一员骁将。当李存孝说他是猪是怎么,邓季筠被气得火冒三丈,就请求出战。邓季筠提枪策马快速向辱骂他的李存孝冲去。
李存孝舞槊迎战,两人一照面,邓季筠一枪刺向李存孝心脏部位,想要来个“一枪毙命”,但武艺高强的李存孝根本就没有把他放眼里,提槊一拔把邓的枪隔开,在两人错马时,伸手将他生擒。
结束语:
在以武力至上的年代里,历史上对于斗将现象的记录却是寥寥无几,这里面印证了“匹夫之勇”并不能在现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些莽撞之人反而讨不到好处,甚至因一时兴起而丢了性命。反观一些历史上的名将,他们虽然不喜欢“独斗”,但却能带领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聪聪
影视剧看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