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都是真实的吗?

lanterns
我们从书本上了解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吗?这个是不能完全确定的。
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客观历史的认知具有浓厚的主观性,还有某些局限性。因此,人类所能认识的历史,不可能完全准确真实的反映出客观历史的全貌。
西方有个名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有个历史课老师曾经做了个课堂实验:做了几个动作,讲了一个故事,然后叫同学们用历史学家的方法描述出来。结果,全班同学描述得各不相同。
我们对历史朝代的认识,都是后朝对前朝的单边描述,即: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在历史书中根本没有前朝申辩的权力。而且,前朝的历史已经事过境迁,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前的事,重新记载后与当初的事实,就难免失真之处。别说几十年前的事,即便是当代的历史学家写当代史,他能写得完全客观准确吗?原因是:学者不一定了解内情,另外,学者写得不好的地方,也会被人删掉。
历史上曾经有秉笔直书而掉头的个案,但是,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有忌惮的,也会违心的写出经过曲笔的历史。
总之:历史力求真实准确,历史的粗线条可以比细线条更真实些,但是,离完全准确真实则是有点距离的。读历史的人,要想获得真实可靠的历史知识,不能持懒汉的拿来主义态度,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读书人自己有很高的理论知识造诣,就可能从纷繁的历史书中悟出历史的真实出来。

Tracey走天涯
首先,每个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就有所不同。这个无法强求一致,所以由他们所记录下来的文字,本身就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东西。再加上,各方势力还有人对于事物和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又是完全不同的,再到解读者,他们个人的认知程度又不一样,理解和对待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和事件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比如我,最常见的果粉们,就爱拿着蒋介石的抗战来说事情,最后居然说,蒋介石能够坚持抗战没有投降日本鬼子,就算是天大的功劳了。这样的脑残粉你能和他们说些什么?它们会理解嘛?蒋中正,最起码,当时也是中华民国军事最高领导人,要是他都投降了日寇了?那么哪里来的抗日战争!这些不是应当应分的吗!

qiuqiubear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毕竟史书都是人写的,只要是人他就有立场、有喜好,有着统治者的意志,而且历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历史,永远是变化的历史,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不过是万千人扭曲改写后的,是许多事实和谎言的混杂体,所以对于历史要抱有多疑的思想来看待它,毕竟它是为人服务的。

进击的鄭大人
历史,是成功者根据自己意愿写的。只有,毛主席時代,親身经历过所写历史是真实的。

范小T
历史是要靠人去记录的,但人的思维是具有倾向性的,带着个人偏见喜好去写历史,必定有失公允!历史上这种事情太多了。若再加上历史的局限性,就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是与事实完全相反的情况。因此,我认为祖辈们传下来的历史记忆并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其中有很多都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并逐步地加一补充和完善,最终才能够把历史的真实性完整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ooomxpxooo
历史演绎是真实的,如朝代更迭,重要人物推动和阻碍历史前进。但是书本记录,口头传说,小说演义就很难说了,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如五代史演义,三国演义等等。有的是七实三虚,有的是三实七虚。历史是面镜子,有参考借鉴作用。冷观前朝万卷书,不可沽名钓誉章,才是唯物史观。

有颜猫
历史是时空发展的纪录,是客观真实的,这是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有些人认为历史是由人写的,‘’胜者王候败者贼‘’,历史由当权者决定,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不能反映历史的真象、是非曲直。历史是真实的,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评判。

mowang1987
认同某网友的观点,现实的历史是事实,书写的历史不一定能还原历史真相。比如大家都会认同孔子的仁爱是分等级的,而且我也可以帮助举证。史记载有孔子为伯夷,叔齐作傅,说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之说,就此足可证明孔子在借伯夷,叔齐之口,仁爱是要分等级的。以下不能犯上。非也,又说太史公日: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偏详矣。你看,此处孔子又把伯夷列为古之仁圣贤人。可又借伯夷,叔齐之口叹日: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再结合孔子多处言仁及其温良恭俭让的处世的方法。说明孔子,不是怪武王本人以下犯上,而是方法不仁,不应以暴易暴,太残忍了。最好的方法是纣王禅让。以孔子和弟子宰予辩三年丧考,宰予说没有必要而叹宰予不仁,大家也会认为孔子的仁也要分等级,不是平等的。非也。孔子说得很清楚,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要守三年丧孝以回报,不回报,就是不仁。父爱在先,子以爱回报在后,是符合天理的,岂是分等级呢?古时,圣者为王,爱民在先,又是为爱民而王位,民不应该回爱吗?这岂是分等级呢?纣王就变了,秦始皇变得很典型。只要求臣民爱他,要口呼万岁。他们是不管臣民死活的。当官的效仿皇帝,平民要无条件地服从,还要鸣锣开道。于是乎,孔子的仁爱是要分等级的。这对孔子来说,是个莫大的冤!孔子的弟子子思(子思只比孔子少三十六岁,系宋人,有网友说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我认为不可能,是误传)把仁已具体细化为克,伐,怨,欲。子思日: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乎?孔子日:可以为难矣,仁则吾弗知也。马融日:克,好胜人也,伐,自伐其功。怨,忌也。欲,贪欲也。包氏日: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我理解为:孔子认为可以,但是难做到,你这高的仁,我就不好说什么了。这就更证明仁,不只是约束平民的,更是约束统治阶级的。平民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得上贪欲吗?所以我个人坚决反对,把分等级的仁强加在孔子头上。分等级的仁是封建统治阶级强加级平民百姓的。

煮茶夜话(雪山)
首先回答,什么是历史?
答案有三,第一记载和解释作业一系列人类进城事件的一门学科。第二沿革,来历。第三过去的事实。
其次,书面上的历史,就是我们了解的历史,由于是人写的。不可能完全是事实的本身,这个历史,带有个人的喜好和偏见。同时这个历史,更多为统治者服务的。
最后对于历史本身肯定是真实的,然而撰写出来的,我们学习的历史,有可能跟历史本身有很大出入,或者不符。
总而言之,对于历史是否真实,需要辩证来看,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而具体分析,大致也能分出历史本来的面目。

丫丫lyy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很久之前发生的事,只能靠着有限的史料记载,有的只有支言片语,很难判断真伪。
我们知道在很长的时间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是真正的一言堂。所以史书记载的都是歌颂自己的,而自己丑恶的面目是不准许出现的。要想知道历史真相是现代史学家们的一个严肃的话题。

高原的一朵云
历史是人写的吧?什么人写的?地球人吧?
如果是地球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海之滨莫非王臣,没有王的许可,作为历史撰写者,真的事实那么容易发表和广而告之吗?正史肯定是统治者审核框定的结论,野史也许是民间传说,也可能是完全的杜撰。
所以历史应该是有正史,有野史之说的。犹如一体的两面,需要辩证才能看出全貌,任何管窥都只能是正确表达一部分,就好像盲人摸象。
当然历史上指鹿为马的行为是有记载的,更有家天下一言以蔽之的八股道统,所以历史的真实性需要辩证去看的,真真假假都有,唯有去伪存真才能看到历史的光辉。

超人先生
哎呦!不要说那么远了!还历史呢!就连近现代、眼跟前的事,都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更近些的,早晨才发生的事,不用到晚,许多个版本的,各种结果的,有褒有贬的,众说纷纭,你说,它历史能真的了?现在不是有一种非常时髦的说法吗: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了!这历史本身就是由人写的,而人从出生到死亡,看哪件事不是都戴着有色眼镜的!这样写出来的玩意儿,怎么可能会真!

「 码 头 」
真假参半。
历史嘛,了解的越少,越不以为意。知道的越多,越想去探个究竟。
现在判断一道命题的真伪,就是和参考依据对比一下,对比结果一毛一样的就是真,反则伪。
举个栗子:我说我身高一米八,你说我身高两米一。用尺测量结果:两米一。那么“我身高一米八”这个就是假的,“我身高两米一”是真实的。为啥?因为有客观存在的可靠的参考依据:刻度尺。
历史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记录。历史的客观可靠的参考依据是什么?没有。历史只有参考文献。
《史记》秦本纪里写秦之先人的诞生: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这句话有两个重点:
秦血脉是高贵的,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后人
秦的祖先女脩是吃了玄鸟的蛋然后生了崽
那么我们看一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总不能是假的吧。那秦是不是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的直系后人呢?我不知道。那子业是女脩吃鸟蛋生的吗?这个应该百分百是假的。
有的历史是经不起推敲滴,因为实在没有事实可以证明它是真的。
抛开政治谈历史,就是空牢牢。
史官都是为当朝君主服务的,撰写历史的时候,考量的是三个方面:当朝帝王的喜好忌讳,历史参考文献的可靠性,个人的价值观。什么公平公开公正,寡人就是天之骄子,君权天授,寡人出生的时候就是头上长犄角身上长鳞片的。

三根薄荷
历史上的记载都是正史,虽然能反应一定的事实但不一定完全真实,统治阶级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为自己阶段的历史进行修改,记录历史的官员也会加入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历史有时也是仁者见人

随风无影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是妓女。
以上哪句话是正确的?
答案是:都正确。
古代的史官不好做,是有生命危险的。
齐国的大臣崔杼弑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就杀了齐太史。
太史的两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
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吧。”
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
太史季走出来,正遇到南史氏执简而来,南史氏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件事的。
如果历史都是这样秉笔直书的,肯定是真实的。
但孔子不这样做,他修订《春秋》的时候,认为是扬善的,就保留,认为是宣恶的,就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删去。
孔子之后的历史,就成了开头那三句话说的那样。至于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只能自己主观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