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算不算奸臣?

为何拦截北洋水师的军费?
提到的作品

[作品]琅琊榜

一卷风云琅琊榜,囊尽天下奇英才。讲述了 “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复仇故事。 从阳刚的侧面反映了男人之间的义薄云天、情义...

海宴

[作品]李鸿章传

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梁启超

最新跟帖
nicoliu2012

nicoliu2012

当甲午战争战败的阴云席卷大清朝廷,落魄的光绪帝此时已失去了方向,然而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伯父——恭亲王奕欣。光绪帝来到他的床前,轻轻地问道:“恭王以为,翁同龢如何?”恭亲王闻后老泪纵横,托起病重的身躯,攒足了气力对光绪帝说到: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人!……

翁同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所做作为该如何评价?

“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

话说,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时期典型的名门望族,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就曾是咸丰和同治的老师,翁同龢也没有给父亲丢脸,咸丰6年考中了状元。

在自身的努力和父亲的提携下一路高歌,先后担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直至进入朝廷决策的中枢位置。担任同治,光绪的老师,让他成为光绪身边最近的权臣,行宰相之职。

翁同龢给自己一步步建立起“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在担任刑部要职期间,顶着地方官僚权贵的压力,将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翻案成功;任军机大臣期间,严肃处理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在中法越南交涉案上维护了朝廷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当时朝堂上下的一致认可,甚至光绪帝都认为他是大清之楷模,朝廷之典范。

然而,当大清的国运被外来势力摧残,变的风雨摇摆时,当朝廷需要变革另觅生路时,翁同龢,这位咸丰年间的状元,却表现出了他的迂腐,甚至自私,将自己之前经营起来的能臣、正臣人设全部撕毁。

人设崩塌之——掣肘海军建设

1888年12月17日,在慈禧太后的鼎力支持下,由李鸿章主持,海军衙门编写章程,将前后购买与自产的22艘大小军舰和各类辅助舰船正式统一编建,成立了当时大清唯一的常备海军,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北洋水师。为此,清廷拟定每年以400万两的经费予以海军的开支建设。

令人惊愕的是,自成立开始北洋海军再无添置一舰一船,未购一炮一弹!而当时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却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下,不断购置军舰,提升海军实力。

那北洋海军的军费都到了哪里?有人说是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3000万两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无经费发展……

这未免言过其实!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实乃事实,但并不是全从海军经费中扣除,而是从中央到十八省各行分担,当然,海军的经费也不能例外。按照1889年海军衙门会办、庆郡王的奏折记载:“以今岁而论,每年交拨三十万两工程处应用颐和园,”以此可推断,北洋海军按理每年还能拿到朝廷拨款370万两,5年时间可得1850万两之多,这些钱足够再添一支北洋海军了!

那为什么朝廷的拨款依旧不能到达?因为,掌管户部这个钱箱子的人,翁同龢,不想给。

人设崩塌之——看不清大局,外带“公报私仇”

翁同龢的理由是:海军建制已成规模,每年耗银巨大实乃饷力受挫。说白了就是没钱。

这个理由还算中肯。因为1887年黄河发生过大决堤,数百万人受灾,当时翁同龢尽到了户部尚书的职责——施行一系列节省开支举措(慈禧太后同意),筹措900万两支援受灾地区。而这其中就有一条:暂时限制海军外购军火。也正因这一条,成为日后翁同龢卡住北洋海军喉咙的死穴;但在同治皇帝大婚、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寿诞,建颐和园这些方面,翁同龢倒是看得很清楚,大操大办奢靡至极。前后一对比不难看出,尽管当时国库存银稀薄,但还是可以支撑部分北洋海军的开支。

翁同龢之所以对北洋海军处处掣肘,是因为他和李鸿章处在政见的对立面——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代表,而李鸿章的背后却是“后党”。当慈禧太后决定将权利交由光绪皇帝,自己回颐和园颐养天年时,翁同龢便明白,这是他权利得以最大化的时机,也是削弱以李鸿章为首的后党集团的绝佳时机。同时也能了结他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

(李鸿章当初写犀利弹劾文章,致使光绪将犯了法的翁同书流放,翁心存也因此郁郁而终,翁同龢至此与李鸿章结下恩怨。)

就此,翁同龢抛弃了朝廷给予他的责任,向着权利、党争的深渊而去。

人设崩塌之——立清流之名,行结党营私

很不幸,翁同龢在追逐权利中,慢慢走上了东林党的老路——高举仁义道德,立清流形象,背后却干着结党营私,网罗言官的勾当。翁同龢逐渐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硬的政治主张,他们在面对外交关系和异己的问题上保持异常的统一。

当日军无理由地挑起战争,李鸿章主张借助外国势力调停,以和为主时,翁同龢集团迅速站了出来,将矛盾转移到了北洋海军身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朝廷耗巨资养海军,为的就是今天!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连东夷小国都无可奈何,大清颜面何在?李鸿章不敢一战,真乃朝廷之耻!辜负圣恩……

一时之间,朝廷内外都觉得李鸿章怯战,认为李鸿章将北洋海军视为自己的财产等。一件对外的国事,转变为内部的权利之争。奈何翁同龢会对光绪说出这样的话:“李鸿章如果能打赢,乃是朝廷之福,皇上之福;如果李鸿章输了,则治李鸿章督军不利之罪……”

这时候的翁同龢,已经被权利蒙蔽了双眼,他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更应该摆正心态与认识,北洋海军是朝廷的海军,不是李鸿章的私人武装,如果一旦受损,虽说能直接扳倒李鸿章,但却给大清留下了致命危机。

人设崩塌之——为排异己,朝局不顾

或许,翁同龢最丑陋的嘴脸是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当日本政府指名道姓要李鸿章赴日本签署协议,在临行前,光绪帝问李鸿章“如何与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难为地回答道:“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户部恐无此款。”翁同龢此时接过话茬:“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

什么意思?只要能不赔地,要多少钱户部都给你筹齐喽。

当初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北洋水师建设,翁以饷力受挫为由断然拒绝。而现在落得丧权辱国时,却有骨气说出“钱没问题”的保证,奸人嘴脸真是暴露无疑。如果在当初,不以权党之争为主,不以家族恩怨为主,加强国之海防,将个人恩怨与欲望抛弃,全力辅佐大厦将倾的大清,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但却能在后世留有清誉,让后人瞻仰。

总结:

或许,在翁同龢的心里并没有奸臣之心,但却行着奸臣之实;虽身居高位,但却家国不分。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作为朝廷重臣,怀柔家国天下的慷慨情怀,更没有那种摒弃前嫌,为国献力的高尚精神。纵观翁的一生,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奸臣”有些言过,“误国之臣”些许中肯。

米米HIME

米米HIME

翁最多是书生之见,拦截北洋的军费是有多方面因素考虑的!其一,北洋组建于淮军,出自李鸿章的嫡系,卡住北洋的军费对遏制地方军阀扩大是符合当时清庭的利益的!其二,北洋海军腐败横行,每年国家拨款海军军费中北洋占绝对大头,而北洋军费开支中被贪污掉的更占绝对大头,别说炮弹开支,就连煤炭都是按照最大贪污方法来运作的(甲午时北洋海军用的还是高价买进的煤渣),所以减少国孥拨款也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与其被贪污腐败掉,还不如用在其他地方!其三,李鸿章属于慈禧太后的后党,与光绪的帝党有着根本的政治冲突,翁除非脑子抽了,否则不可能不抓北洋的辫子!其四,国家颓废,国库空虚,休说北洋就连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用的还是左宗棠自己的身家和借来的钱,北洋耗费国孥甚巨,如今既成也该克服下困难!综上所述,翁老头就算再蠢也会这么做。更何况李鸿章贪污有钱是出了名的,真要到了紧要关头翁肯定会以为李鸿章一定会动用自己的财产的,结果……!

再穷也要旅行

再穷也要旅行

之前贬低李鸿章的时候吧,经常把他的政治对手翁同龢给拉出来贴金;现在形势变了,对李鸿章的评价客观起来了(有些地摊文还天天嚎着“方知真中堂”),那翁同龢自然就开始贬低了,这我只想说......

翁同龢奸臣嘛也算不上,但是肯定不是什么干吏。

翁同龢自己是守旧派,而且和李鸿章有私人恩怨,就因此千方百计阻挠洋务运动和海军建设,而且在日本侵朝这个时候挑内斗,这没得洗,但是李鸿章说实话也不是现在人心中的“晚清诸葛亮”“鞠躬君臣死而后已”,时人经常是对这两位一起评价的,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认为甲午之败这两位一个也跑不了。

但是翁同龢也不是奸臣,他自己是晚清官场少见的清官,而且个人修养很高,他在任刑部右侍郎时处理了一些案件,尤其是在著名的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中,他表现出的风范值得称道。你想想,两代帝师成了奸臣,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翁同龢最大的问题是:他的能力根本不适应晚晴时内忧外患的中国(这么说吧,满分100,60及格,李鸿章算50,翁同龢估计就算30吧)。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开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绪帝将其开缺回籍。传统说法认为翁支持维新变法,推荐康有为,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之名加以罢黜;另外一个说法,则是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在于翁同龢对于北洋舰队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难所致,有次恭亲王奕䜣病重,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前往探望,光绪皇帝曾询问恭亲王奕䜣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亲王奕䜣对光绪帝表达反对意见,最后光绪皇帝在与慈禧讨论后决定忍痛罢黜翁同龢。政变后又遭严厉斥责,将其罢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抚翁曾桂署中暂住,然后回常熟故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乡。死后康有为誉之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很多人现在认为翁氏思想在甲午战争前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甲午战争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他走向更张旧制的道路,在戊戌变法中极力拔擢维新派人士。在1889年光绪亲政时,翁即向皇帝呈上冯桂芬的校邠卢抗议,主张稳重务实的改革,强调西学的重要,不过其本身十分重视儒学的根本价值,在甲午战争后极力将和谈责任推搪予李鸿章以免接触外交事务可见一斑。时人称之“为人好延揽而必求其为用,广结纳而不能容异己”。)

宣统元年(1909年),翁同龢获得官方“平反”,追复官衔,并追加谥号为文恭。

也就是说,清政府官方对他评价还是不错的,只能这么说吧,在传统的封建王朝,翁同龢估计能得个不错的名声,但是,谁让他赶上乱世,而且是“三千年未有之奇变”呢。

钟小翔同学

钟小翔同学

这问题问得好。

笔者自诩对历史比较了解,对晚清政局也略知一二,但对这位常熟的翁师傅如何定位,还是再三思索。

说翁师傅是贤臣,那叫吹牛;

说翁师傅是奸臣,那良心过不去;

平心而论,翁师傅是一个人品道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咸丰六年(1856年),他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因其学识过人,故成为同治和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翁同龢为官清廉,不贪财,不好色,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奇葩。因此,刚才说他是一个人品道德高尚的人。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窦纳乐评价翁说:翁同龢喜欢以不变应万变。他的思想略显保守和落伍,但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颇有学者风度,令人尊敬,是一位守旧的中国政治家的最完美典型。

个人私德上不错,但在政治舞台上,翁师傅就不那么完美了。当年剿灭太平军时,李鸿章身为曾国藩的幕僚,曾为曾国藩写奏章,弹劾翁同书,导致后者被罢官免职。翁同书是谁?翁同龢的哥哥。哥哥被人撂倒,当弟弟的总要找机会为老哥出气。此后,翁同龢一直与李鸿章作对,甚至在国家的大是大非上,依然执迷不悟。所以,翁同龢把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至上,政治操守可以说非常低下。

翁同龢主管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主管钱袋子、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的军费问题,曾和翁同龢有过几次谈话。李鸿章为了要到军费,不惜低三下四讨好翁同龢,希望翁可以拨付足够的军费给北洋水师。

翁:你们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就不能省点吗?

李:只有保持足够多的军舰,才能以猛虎之势,威慑住日本,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优势。

翁:猛虎既然不战,那还要什么钱,给老虎省点饭钱不是很好吗?

于是,北洋舰队10年未添一舰。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舰队惨败。慈禧派翁同龢去质问李鸿章,结果一见面,李鸿章先质问翁同龢:翁师傅平时管着户部,我来要钱都被你驳回,现在弄成这个局面你才来问我军舰的事,早干嘛去了。

很明显,翁同龢理亏,但他当然不会承认,会如何回应呢?

“我管钱,当然要事事节俭,如果真的很要紧的拨款,你可以多上报几次。”

李鸿章被翁同龢的厚脸皮气到了,愤愤道:平时,你们都说我跋扈,说我贪婪,如果我继续要钱,还能活到今天吗?”

甲午战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朝廷的原因,有李鸿章的原因,有太后和皇帝的原因,但两朝帝师翁同龢私心太重,损公济私也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给翁师傅的评价是——“个人品德高尚,政治操守低下”的庸臣。也许翁同龢与李鸿章都没想到,两门斗了一辈子,若干年以后被编成了一幅对联打包一块儿骂了: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是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荒。(户部尚书在以前,就是大司农,管钱粮的,翁师傅也正好是常熟人)。两个人吵了半天,最后被后人一起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

梁启超:《李鸿章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笔

无忧泥

无忧泥

于满清王朝,翁同龢不是奸臣,因在主观方面上,其不是直接故意的,但其却是个十足的腐败的丧门星儒家分子,谁用他,谁就亡。

Gaby珊珊

Gaby珊珊

不算,翁同龢最差也只是一个庸臣,不能说他是一个奸臣,了解过一些翁同龢的问题后,就更加认为翁同龢不是奸臣,他的长处是处理内政,对于兵事完全是外行,若是在太平盛世也可为一代名臣。

纵观翁同龢的一生,我觉得他配得上清朝臣子,作为同期的军机大臣,很多人做的比翁同龢差远了。翁同龢身处晚清混乱的广场,秉持正统,用你光绪皇帝,不依附慈禧;在一个为官皆贪的朝廷,做到户部尚书而坚守清贫;与强国谈判被李鸿章暗算,依旧主动承担责任,有君子之风;不畏强权,不惧报复,依旧坚持彻查“杨乃武案”,还他们一个清白,秉持心中的正义。

翁同龢一生,我有专门的文章写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说翁同龢为奸臣的人,很多会将甲午之战的责任推卸给翁同龢,所以就将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斗争扒一扒。

翁同龢和李鸿章最大的矛盾在与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没有及时给北洋拨款,这件事情要从1886说起。

从1886年开始,海军衙门除了每年要拨付四百万两银子用来海防和协防。还把各个省的捐款、造船的存款以及借的钱一共几百万两银子,全部当做北洋水师的军费。在十年之间中,海军衙门一共为北洋水师筹措了2000多万两银子,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讲,这么多钱已经是非常不少了。但是这些钱却一半被拿回去讨好慈禧太后了。

首先是为了保障慈禧归政后颐养之地的环境,慈禧发布懿旨勘修三海既北京的南海、中海、北海。李鸿章从北洋舰队军费中挪了四百多万两银子。后来为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的时候,海军衙门又掏钱,一共掏了300多万。再加上从其他地方了逼捐,以及从粮饷里扣出来的,一共有700多万的银子直接流到了颐和园。

这些银子的损耗是李鸿章自己将北洋军费给消耗了,这样一来北洋就没有钱买军舰,所以在1890年的时候李鸿章上书要求户部拨款用来购买军舰。但是在1889年的时候光绪皇帝举行大婚,排场极为奢华,花费了四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把户部的家底全给消耗完了,户部根本拿不出钱来购买国外的船炮。

在1890年发生黄河决堤的情况,户部的家底都被用来救灾,朝廷在1890年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李鸿章所需要的军费开支,在翁同龢面前能选择的只有一点点的费用,是用来救灾还是用来买炮弹 作为受过儒家思想教育的翁同龢当然会选择救灾。

翁同龢也确实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减少了北洋的军费,1891年户部没有支付钱给北洋,并要求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省银子解部充饷。户部减少了对北洋的军费支出,但是北洋不是没有钱,甲午海战过后,北洋海军在各个外资银行的存款还有700多万两,这些钱李鸿章并没有拿来订购军舰,也没有更新炮弹。

根据1883年2月17日中德两国签订的定远舰采购合同,定远铁舰是清政府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1883年底建成,造价为3117000马克(约合中国银62万余两),分6期支付,限14月将舰造成。也就是说北洋剩余的钱足够买下10个定远,若是除去相应的花费,买下5个也够了,所以在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增一艘舰艇,炮弹也是奇缺。定远舰上的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也只有两枚,其他小口径的炮弹也没多少,而造成这个的直接负责人是李鸿章。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第二个争论,也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北洋之战,翁同龢主战、李鸿章避战,而以最终的结果看,李鸿章是正确的,翁同龢误国。这便是翁同龢不知兵的结果。

然而当时和翁同龢一样主战的人不在少数,身在朝鲜的袁世凯也要求李鸿章增兵,牙山叶志超部也要求李鸿章迅速增兵,李鸿章重要幕僚盛宣怀也主战。如此同时光绪皇帝一力主战,翁同龢作为中枢重臣只提出“主添兵,调东三省及旅顺兵速赴朝鲜”,并提出以整顿朝鲜附属国内政的名义平息事端。翁同龢这样的处置并无不妥,也不存在妄自菲薄,自大无知的情况。

相反在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为了邀功声称牙山大战日本死亡上千我军仅死伤百余,后来北洋又电报朝廷称牙山军队第二次大捷、杀敌两千余。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清军惨败,在朝鲜没有取的一次胜利。由于李鸿章错误夸大了清军的战果,将大败说成大胜,势必造成中央对局势出现错误的判断。

翁同龢本来不知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表现很乐观,成为了主战派一员,光绪此时的想法和翁同龢一样,都被北洋上报的战绩所蒙在鼓里,所以一心想找日本决战。而李鸿章深知此时战场的具体情况,他清楚的知道日本的战斗力远超北洋,所以选择避战。

中日战争最终在七月一日正式宣战,到七月十日刘葆桢找翁同龢谈话时,翁同龢才知道叶军已经全军覆没,但是此时已经宣战,清朝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奋力一战。

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朝落败而告终,而被广为谈论的“黄海海战”只是甲午战争的一部分,虽然海战是很惨烈的一部分,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依旧在陆上,而北洋陆军的惨败才是甲午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之后,翁同龢找到了李鸿章,询问退敌之策,李鸿章对翁同龢咆哮带指责,认为是翁同龢克扣北洋的军费,致使北洋战斗力下降,李鸿章说的不是全无道理,但是李鸿章更多的是想推卸责任。因为中日之间的战争从陆军的作战情况已经可以看出来,实力差距太大,清朝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情况,深谙官场之道的李鸿章自然是早早的就想到退路。

北洋失败了,但是翁同龢和李鸿章的争斗并没有停止,胶州湾事件时,在翁同龢同德国人已经进行了一定的交涉的情况下,并由英国的介入,基本同德国达成了议和的倾向,李鸿章为了使翁同龢不能成事,竟然私自代俄国索求胶(李鸿章受贿俄国300万两),声称俄国即将插手,使原本明朗的局势又变得混乱,结果俄军以此出兵占领了大连和旅顺,而德国也割掉了胶东半岛。李鸿章最终使翁对德交涉失败,翁同龢承担误国罪名,中国也因此被西方列强国开始了瓜分的狂潮。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争夺很多人都以为是翁同龢小心眼,一直怨恨李鸿章陷害其大哥,其实李鸿章才是小心眼的那一个。据说李鸿章只要一想到翁同龢就会异常激动,并且李鸿章进行的很多事情,都是以拆翁同龢的台为主,翁同龢越是顺利,则李鸿章就越不爽。

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斗争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斗争。翁同龢膝下无子,但是做了光绪帝24年的老师,两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不一般,所以翁同龢所代表的清流,都是支持光绪帝;而李鸿章作为慈禧的大红人,自然是支持慈禧。所以翁同龢与李鸿章的斗争,实际上是光绪和慈禧的斗争。

国家高层的斗争,最终伤害的还是中国的利益,随着甲午战败,李鸿章被罢免,而翁同龢继续担任户部尚书,并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在1897年他支持李鸿章的幕僚盛怀宣创建中国通商银行,并由户部拨款100万两做为官款。

后来在戊戌变法中,翁同龢先初推举康有为得罪了后党,而现在又得罪了康党,为朝局所不容。又由于翁同龢对变法态度前后不一,被光绪帝所嫌弃,所以在戊戌变法的第四天,翁同龢被光绪皇帝革职。

翁同龢被革职回家,“后党”自然也趁机落井下石,这样既可以除去朝中的一个心腹大患,又可以断掉光绪的一只臂膀,而光绪皇帝并没有看出其中的阴谋,依着自己的性子将翁同龢罢免。结果在“戊戌变法”100天后,慈禧联合荣禄发动了政变,一举荡平了光绪帝的势力,慈禧重新当政。试想一下,若是翁同龢依旧在朝,慈禧想铲除光绪帝的势力就不那么容易了。

8月份发动的“戊戌政变”,后党重新掌权,但是慈禧并没有放弃对翁同龢的打压,在当年十月又下诏书,将翁同龢革职并且永不录用,可见慈禧对翁同龢的忌惮和怨恨。

翁同龢执掌户部十几年,但是为官清廉,在晚期贪墨成风的官场,也算是一股清流,相对比李鸿章私人财产达几千万两以上。翁同龢做为清流领袖,然而终究有些书生意气,在处理内政方面是一个好手,但是应对军事则只会纸上谈兵。

被免职回家的翁同龢由于一生清廉,而膝下无子,最后只有靠卖书画为生。1904年7月4日晚清一代名臣、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忧郁和凄凉中去世,去世前留下了“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亲向汝曹弹。”的绝笔诗。

近代史是一个分歧很大的历史,也是在网络上会有很多讹传的历史,但是历史到底是怎么样,只能说“非我所见者为真,亦非我不见者为真”。

Jerry

Jerry

翁同龢作为军机大臣,克扣北洋水师军费确实是误国的行为,但是在当时各方都缺钱的背景下,其实没有哪一支军队的军费是能够发齐的。而这么严重的财政问题的根源是清政府官员的整体腐败,清政府搞洋务运动,却一直是向朝廷要银子,而这些钱哪里去了,估计当时那群官员都心知肚明。

慈禧面对清朝末年的腐败局面,采取的是拉拢何收买的手段,也就是让他们腐败,只要他们听话就行。而说翁同龢克扣军费这一件事情,其实这钱没有进他私人的腰包,而是被慈禧拿去挥霍去了,但为什么翁同龢偏偏要大力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这里就是清政府的内部派系斗争了。

北洋水师一直被李鸿章视为私人财产,而翁同龢与李鸿章一直是对立的,翁同龢对光绪皇帝忠心耿耿,但是却不能和其他官员一起同心同德。并且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的,因为慈禧太后认为北洋水师建立起来了就行,完全不知道海军技术革新速度有多么快。

在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翁同龢上书要求惩治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最后使得已经自杀殉国的丁汝昌还要棺加三道铁索下葬,实在是令人感到痛心。翁同龢这个人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这种忠诚是建立在无知和私心之上的。所以当有人评价翁同龢魏奸臣时,我往往觉得不妥当,更恰当的称谓是“愚昧的传统官员”。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奸臣算不上,但罪人是逃不掉的。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将要领受赴日和谈这一千古艰难之事,为了让这位清流党眼中最合适的替罪羊能甘愿出行,光绪皇帝赏还了原先被拔去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开复一切处分,授头等全权大臣。

乾清宫大殿之上,面对光绪皇帝“如何与日本议和”的问询,李鸿章非常为难的表示:“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户部恐无此款。”此时翁同龢的无耻劲又不合时宜的冒了出来,身为户部尚书的他立刻接茬:“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只要不割地,再多的赔款户部都能想办法)。

在北洋海陆军亟需银子的时候,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既不关心也没兴趣设法筹银,而如今北洋海陆军败绩要谈赔款的时候,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这时候跳出来拍胸脯保证户部有办法能筹到钱,小人嘴脸表露无遗。李鸿章决定当着皇帝和皇太后的面报复一下翁同龢,遂提议让翁同龢也作为议和大臣随他一起去日本陪靶,没想到李鸿章玩这手的翁同龢当即慌了手脚,使劲摇头推辞“若余曾办过洋务,此行必不辞,今以生手办重事,胡可哉?”以自己没办过洋务为由把自己的责任摘了个干干净净。

当李鸿章费尽心力忍受着日方的刁难最终得出的议和条款提交御前讨论之时,战前慷慨激昂的翁同龢此刻也只有能力在日记中留下“不欲记、不忍记”六字而已。和李鸿章的权力斗争翁同龢胜利了,他成功的报了当年李鸿章弹劾其兄翁同书,气死其父翁心存的家仇,并通过所掌握的舆论话语权给李鸿章扣上了“汉奸”和“卖国贼”的帽子。不过,在某种意义上,不分国恨家仇,为报家仇而不顾国难,甚至利用国难报家仇的人才是甲午战争真正的民族罪人。

qingxi

qingxi

翁同酥,说起这位仁兄,其实更多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好名不惜自贱,忠心实则自利!

翁同酥这个人确实他这个手底很干净,看起来就像一个清官一样,并且整天满口的忠君爱国,挂在自己的嘴边,但是事实上这个人如果真的要去找一个类似的人的话,可能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电视剧《琅琊榜》里面,玄镜司的首尊,夏江!

人活于世,无非为了两种东西,名和利,对我们更多的是能够看到利益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人到底拿了多少钱?拿了多少好处?这种计算方式最简单最直接,但是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某些人犯错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名誉!

翁同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钱,可他喜欢名誉,他希望自己在青史留名,自己成为大清朝的顶梁柱,可是身上自己也就那么点本事搞钱,搞不过李鸿章带兵,带不过李鸿章,跟皇帝比亲近,他还比不过李鸿章!如果是别人,会选择自己去建功立业,去和别人一争高低!我对于这个人来讲,他跟别人比较的方式是给别人下绊子是抹黑对手,然后让对手的名誉一样在向自己的地位渐渐凸显出来!

所以我可以看到温同苏这个人简直就像一只泰迪一样,只要看见李鸿章立刻就开始发情,然后往别人身上狂怼!李鸿章建立北洋派,他就在旁边支持南阳派,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它就支持陆地防御,李鸿章要给北洋水师拨银子,他就把银子给扣下来奉献给慈禧,慈禧拿的是钱还可开心,(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哎呀,我有钱花了!今后如果出了事情也可以挂到你头上,翁同酥说钱,你拿着,名誉我收了,之后倒出来的恶名,我概不接受。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其实中方根本就没做任何的准备,包括战争开始之前大量采购开花弹,这件事情就已经看出,北洋水师在这之前已经没有实力支持一次大型的战争,在接下来的平壤战役里面,淮军只有一天的军事补给。

对于其他的人来说,这场战争关乎着中国的国玉,关乎着接下来百灵中国是否能够崛起,可对于翁同酥来讲,这场战争是抹黑对手的一个手段,只要对手的够在这场战争里面输了,并且输的很彻底,那自己就是大清朝的首府大臣!此消彼长,个人名誉将会达到一种顶峰,所以拼了命的在那里折腾北洋水师!

有人说他忠心于爱新觉罗家族,所以在削弱李鸿章,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已经证明了,接下来如果大清王朝自己的军事力量不建设起来,那自己这个国家永远都被别人架在火上烤!有了李鸿章没有了淮军没有了北洋水师他靠什么去防守?从大沽口到北京城的这段距离!

接下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你有看到一个名字叫做翁同酥的老家伙,待在城门楼子上跟人家共存亡吗?没有啊!这个人的丑陋面目在这一刻完全剥落的一干二净!

就好像《琅琊榜》里面玄镜司的首尊下降一天到晚喊着自己是忠于君上的,可到最后他支持玉王发兵反叛,就已经把他这张伪善的面容给撕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人如果不算奸臣干出了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都不能算奸臣的话,那我想不清他们对于奸臣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置国家危亡于不顾,不惜自作下贱,去干这种偷鸡摸狗抹黑别人的勾当!最后被人发掘,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不承担任何责任拂袖而去这种人,就是奸臣!

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

感谢邀请。

翁同龢并不算奸臣,毕竟他能做到清流派的领袖,甚至是帝师,说明他的学问和品行都不算差。

但是,翁同龢绝对是个伪君子,因为他实在是记仇。起因是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因为平叛不力被曾国藩弹劾,弹劾的奏折由李鸿章代笔。所以翁同书被判处大辟之刑,后改为流放,后翁同书病死于流放之地,翁同龢父亲也因此病死。

这对翁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此翁同龢就恨上了李鸿章。但是翁李二人既然同朝为官,应该放下私人恩怨,就好比潘鼎新和张之洞就有私仇,但是中法战争两人都能放下成见,张之洞派冯子材支援潘鼎新,并嘱咐冯子材服从潘鼎新的调遣;潘鼎新也没有为难冯子材,粮草、饷银都没亏过冯子材,而且冯子材能成为镇南关之役的前敌总指挥也是潘鼎新协调各个山头才促成的。

但是翁同龢罔读圣贤书,不仅处处跟李鸿章作对,还搞出一个停购船械案来卡北洋海军的脖子,导致北洋海军在装备上迅速落后于假想敌日本。当然不仅装备上落后,海军连日常维护保养都做不到,战舰基本上都快报废。

另外翁同龢作为清流,往往在道德上指责别人,现代话叫道德婊,虽然他就不怎么道德。就好比光绪和慈禧之间的帝后之争,翁同龢作为帝师,自然是帝党的领袖,所以他就视慈禧比较重视并大力支持的李鸿章为后党的干将。因为在翁同龢看来,光绪是皇帝,那么什么事都得听光绪的,但是怎么可能。光绪充其量是个热血青年,先不说没有康熙、乾隆两位大帝那份沉稳和隐忍,政治阅历就不如慈禧,所以慈禧给光绪把把关也没什么了不得,毕竟老妈吃过的盐比儿子吃的大米饭还多,老祖宗说的并没有错。

另外如果从李鸿章的角度来说,他是干实事的,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支持他干实事的靠山才行,那么慈禧支持他,慈禧就是靠山。其实不仅是慈禧,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譞这两位皇叔也是李鸿章的靠山,因为这两位都是洋务派的大腿。光绪这个热血青年还是算了,只不过面子上要过得去。

醇王阅师图卷,飞桥上穿黄马褂三人中间是奕譞,两边分别是李鸿章和善庆。而且这次校阅南北洋水师给了奕譞极大的刺激,他不仅观看水师演习,还跑到旅顺机器局参观,并和工人一块吃饭。从此奕譞就大力支持海军建设,成了李鸿章的铁杆后台,奕譞逝世之后李鸿章还命海军给他降半旗致哀。

只不过翁同龢不这么看,慈禧支持洋务,洋务派领袖是李鸿章,李鸿章又依靠慈禧,那么李鸿章就是后党大将。所以私仇再加上翁同龢所谓的政见不同,就导致翁同龢处处给李鸿章下绊子,上眼药。其实这并不是李鸿章的悲哀,因为中国历史一直都是这样,能办实事的斗不过会耍嘴皮子的。

更可恨的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把甲午战争作为扳倒李鸿章的手段,因为甲午战争陆军先不说可,山头众多,淮军、湘军、镇边军等多个山头,海军最起码是李鸿章一手组建的吧,所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是比日本人更希望海军失败的。

而且海军的最后时刻,清流想的不是如何去救援海军,而是变着法的污蔑海军以及海军将领,比如说丁汝昌搂着妓女喝酒,海军官兵在甲板上打露天炮,刘公岛遍地烟管窑子等谣言都是从清流这出去的。而且海军最后荣誉投降,其实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都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海军官兵已经通过他们的战斗证明了他们的英勇和忠诚,但是在海军还没有覆灭的时候,污蔑海军、借机扳倒李鸿章得命题作文已经写好并且掌握了话语权,因为清流有舆论优势,而且这个话语权流毒至今。

几乎全部战死的海军陆战队将士,伤员不愿被俘受辱,用刺刀切腹自尽,而且他们被日军称为开战以来最嚣张的中国军人。

所以,翁同龢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君子,所以说他罔读圣贤书是没错的,因为圣贤从没教导过政治斗争可以不顾国家大义,这一点张之洞和潘鼎新就做的不错,因为两人能为了国家放下私仇。翁同龢就没有,他在国战面前的表现绝不是圣贤教诲的,虽然他满嘴仁义道德、忠君爱国,但是他终归是一个被私仇占据了所有思维的伪君子。只不过他并不是奸臣,虽然他是个道德婊、伪君子,但是他终归还是忠于光绪,忠于大清的,这一点不能否定。

全文完

Lucky_ma

Lucky_ma



翁同龢肯定不是奸臣,这算是抬举他了,更不是能臣,“庸臣”也许是既适合、又不适合他的评价。

奸臣是什么?秦桧在靖康之难中被俘虏到金国,秦桧周转于宋金之间,献媚讨好金国,并且在金国谋职,后来回到宋朝,在宋高宗那里溜须拍马,赵构竟然让他当了宰相,在岳飞北上收复失地的时候,忽悠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让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秦桧在宋朝翻云覆雨二三十年,秦桧,是奸臣。严嵩官至内阁首辅,可谓是权倾朝野了,结党羽,除异己,却又深得嘉靖宠信,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被时人称作“小阁老”,严嵩,是奸臣。因此,奸臣可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奸臣的首要条件便是,要有优秀的政治智慧与说话艺术。



可是翁同龢呢?

翁同龢的履历看上去是很漂亮的,咸丰六年的进士头名,更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帝师。你说翁同龢是奸臣罢,他又曾劝同治“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当然这可能是场面话。在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是主战的,在议和的时候,翁同龢又说宁愿增加赔款,也不能割地。这似乎不符合我们印象中的奸臣形象吧?

在光绪即位以后,翁同龢仍然稳居帝师的位置,并且得到光绪的赏识与重用。我们看看翁同龢在这段时期的官路:光绪元年,任刑部右侍郎;光绪二年,皇帝讲官,很快又迁户部,当经筵讲官,然后又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又升为刑部尚书,可是很快又调到工部;光绪八年,任军机大臣,后来被撤,光绪二十年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等等。翁同龢的官路看上去是很顺畅的,可是如果深究起来的话,你会发现是因为皇帝不知道要将他摆在什么位置更为合适,翁同龢毕竟是皇帝的老师,因此不管怎么样,皇帝肯定会重用。



光绪开始亲政的时候,是“每事必问同龢”,可是当康忽悠光绪发动变法的时候,虽然有过短时期的权力膨胀,可是光绪竟然很快便对翁同龢彻底失望了,说翁同龢“断难胜任枢机之任”。等到变法失败后,因为当时康跑路了,翁同龢又被推出来当替罪羊,说他辅导无方,然后被革职,并且永不叙用。翁同龢还没来得及高兴,便重重地摔下来了,也没机会翻云覆雨,更没闹得朝纲震荡,你说他怎么算得上是奸臣?

翁同龢既然不是奸臣,那么是什么呢?翁同龢是很自视甚高的,因此得势后确实很傲慢,也得罪了很多人,经常被弹劾。可是,他的“得势”并不是真的得势,不然谁敢参奏他?翁同龢本想当中兴清朝的忠臣与能臣,偏偏又忍不住偏向“奸”,当我们以为他会成为奸臣的时候,偏偏他又没那本事,又偏向了“庸臣”。

可是,你说他是庸臣罢,他又当了两代的帝师,身居高位。因此我说,庸臣这个评价是既适合、又不适合翁同龢,翁同龢可谓是不像庸臣的庸臣。

yao_liu3

yao_liu3

翁同龢当然是奸臣,而且是巨贪。不过跟普通贪官所不同的是,普通贪官贪得是钱,这货却贪名!不可否认这货在财上算得上两袖清风,可这货打着不与那些“贪墨者”同流,携私报复,置国家利益而不顾,可以说这货是甲午战败的直接责任人。能不算奸臣?

turbing

turbing

没有一点真本事,只会内斗害国,是他主管户部,六年不向水师拨银子,升级换代,典型的想让牛干活,不给牛吃草,才造成大惨败,是一个动嘴皮子添B的货色,,也算是个见接的奸臣,,,不如李中堂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加菲默之小杨

加菲默之小杨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奸臣、忠良之说常见于活跃于民间的戏曲和评书等艺术形式,譬如人们熟知的杨继业和潘仁美、岳飞与秦桧等等。由于接收知识渠道不同,中国人的知识系统事实上已经一分为二:一套是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历史观和伦理观;一套是民间建构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完完全全单纯的奸臣与忠良之说,人都是复杂的,是有多面性的——晚清大臣翁同龢也是如此。

翁同龢

中国史学界有个传统,研究历史人物总是从某个历史事件入手,譬如晚清历史,就被分割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等几个大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有若干历史人物被定位为爱国者与卖国贼、主战派和投降派、保守派和革命派、帝党与后党等等。在这种简单的历史划分中,翁同龢被传统史观定位为甲午战争的主战派和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的支持者,由于支持改革而被慈禧太后驱逐,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控制晚清局势数十年的慈禧太后

据清代史料记载,主持北洋军务的李鸿章向户部尚书翁同龢申请款项更新军械,屡遭驳回。中日朝鲜冲突初起时,翁同龢却积极主战,获得时誉好评。黄海之战后,李鸿章与翁同龢在天津见面,李鸿章“怒目而视,半晌无一语”,对翁同龢说:“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翁同龢说:“为什么不再请款呢?”李鸿章愤怒反问:“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休,今日尚有李鸿章乎?”翁同龢无言以对。

翁同龢政敌李鸿章

1898年6月中旬,军机大臣翁同龢随光绪在颐和园办公,这时正是戊戌变法的开端期。15日早上,翁同龢来到军机大臣值班处,准备与众人一起觐见皇帝,这时一位太监传旨说,翁某不必觐见。翁同龢预感到不妙,果然上谕随即传出,翁同龢开缺回籍,上谕中还有这样评论翁同龢的话:“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作为同治和光绪的老师,朝庭对翁同龢这个评价相当低。并且据学者孔祥吉考证,这份上谕出自光绪亲笔,也就是说,赶走翁同龢是光绪自己的主意,与太后毫无关系——他对这位老师,已经不再需要。

这就是真实历史,真实的翁同龢。

shmilywrtcj

shmilywrtcj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