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最新跟帖
●﹎℉

●﹎℉

关于韩信的死历史上说法很多,有说是被一帮宫女用竹签刺死的,也有说是用乱棍打死的,还有说是被武士直接处决的等等。韩信确实是被吕后杀了,这是不必争论的事实,但吕后是怎样拿下韩信,又是用什么方式处决韩信的,这就有很多版本。



首先,我还是给大家来说说吕后为什么要处决韩信。韩信本是项羽的一个执戟护卫,也就是给项羽站岗的,偶尔给项羽提点建议,项羽根本不搭理他。韩信一看跟随项羽没有发展前途,于是跑去投靠了刘邦。刚开始刘邦也没把他当回事,给个仓库管理员当当,韩信一想刘邦也不过如此,于是趁着月色跳跑,萧何知道后,骑着马,拼上命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由来。后在萧何的力荐下,韩信成为了大将军。



韩信确实是个人才,打仗特厉害,于是很多人也纳闷,韩信没念过军事院校,也不知道他的师傅是谁,难道是个军事天才?真的没错,韩信跟谁学的本事,我们并不知道,但他确实会打仗,是个军事天才。刘邦有了韩信,腰杆子也硬了,再也不怕项羽了,战神韩信名气越来越大。



人一旦名气大了,就会飘飘然,韩信也是如此。当刘邦与项羽对决之时,韩信却在荥阳附近按兵不动,这可急死了刘邦,叫来张良一问计,张良告诉刘邦,这不明摆着提条件嘛!于是便有刘邦封的‘’三齐王‘’和‘’五不死‘’的承诺。条件满足了,韩信一声令下,把项羽逼死在乌江边上。但刘邦的心里老不痛快,暗暗给韩信记上了一笔。



‘’五不死‘’包括‘’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等五条。对于这个承诺,刘邦到底有没有说过,无法考证,在那种情形下,也许刘邦为了让韩信放心,会答应他一些特权。但不管刘邦承诺了韩信什么,刘邦最后还是失信了,也许正应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那句至理名言。



建立大汉政权后,天下慢慢稳固,刘邦心里怎么可以容下韩信这样的人呢?韩信既会打仗,在军队中有极强的号召力,而且又不是很听刘邦的话,动不动耍点小性子,有事没事和刘邦谈谈条件。刘邦一想,不对啊!我还活着,韩信就敢如此,要是我走了,我的儿孙们还有活路?不行不行,必须除掉韩信。



有了想法,就要有人来实施行动,但韩信可不是一般人,没处理好,说不定会天下大乱。刘邦左思右想后,觉得吕后是最佳人选。跟吕后交代后,刘邦就亲率大军征讨匈奴去了,打匈奴其实也不过是个幌子,刘邦只是为了回避一下而已。



吕后可不简单,她把萧何拉进了行动小组,萧何可是韩信的伯乐,没有萧何的赏识,韩信也就没有今天的荣耀。韩信也许谁都可以不在乎,但他必须在乎萧何。萧何对韩信一番言词,直接把韩信诓骗到了长乐宫,一踏进长乐宫的宫门,韩信也就踏进了鬼门关,战神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关于韩信的死,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小说、演义等诸多文学作品说法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尽量去附和所谓的刘邦承诺‘’五不死‘’。



不过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却记载韩信是被‘’具五刑‘’了。‘’具五刑‘’是及其残忍的一种刑法,具体就是:先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割掉鼻子,再用竹条鞭笞而死,再割下头颅悬挂告示天下,再把尸体剁成肉酱,拿到市面上去买。这可比文学作品描述的残忍太多了,有记载彭越也是用此刑而死的。

bibby

bibby

导语: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那么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分诏书的意义

这诏令应该不是为了保韩信的命,而是稳住韩信不起造反的心作用的。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

“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符”也就是通“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

“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

这也是“丹书铁券”即所谓的“免死金牌”的来源,但是这时候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

诏令里提了“见铁不杀”,但是也只能理解成,刘邦不能杀这些功臣元老,又没说别人不能杀,

所以说吕后杀韩信,很有可能是刘邦默许的,因为韩信威胁到了刘邦的地位。

那么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因为吕后早就看出来刘邦对韩信的忌惮戒备,其实早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时期,便已三番四次多有显现。

其一,是刘邦和项羽对峙于荥阳、成皋一线时兵力损失严重,而此时在北方战场连续击败魏、赵两国的韩信,已然积蓄起了二三十万兵马。为了填补主战场的亏损,刘邦带着夏侯婴直入韩信军营抢下兵权,带走了他大部分的兵力。

其二,是韩信攻略齐地时,不顾刘邦谋士郦食其已经与齐国议和成功的既成事实,发兵突袭夺下整个齐国,导致身在敌营的郦食其被田广、田横投入大锅活活烹杀。事后,更是以方便管理齐国为名,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齐王。

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虽然表面上大大方方得同意了韩信的请封,但对于韩信列土封疆的野心,刘邦内心中是视其为拥兵自重的要挟,颇为咬牙切齿的。

其三、是项羽乌江自刎,垓下之战刚刚结束,刘邦在回军途径韩信驻军的大本营定陶时,顺势拿走了他的兵权。并且还把韩信的封地,由人多地广且有渔盐之利的齐国,该封到无险可守、民贫地瘠的淮北楚地。

然而,韩信这个楚王没当多久,就因私藏项羽部将钟离眜一事被告谋反。刘邦采纳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将前来参拜的韩信一举擒拿,降其为淮阴侯,安排在长安监视居住。

可见,在“飞鸟未尽、狡兔未死”的情形下,刘邦尚且对韩信猜忌如此,等到最大的劲敌项羽一灭,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的身家性命便就要岌岌可危了。

吕后是怎么杀韩信的?

其实,刘邦和吕后俱是市井出身,并不讲究春秋战国沿袭下来的那股子贵族作风,没有条条框框束缚,要杀韩信杀了也就杀了,不见得会纠结于什么死法上的精心设计。

当时刘邦正在北方赵、代两地指挥平定陈豨之乱,长安城内却有人告发说陈豨造反,韩信相约在京城做内应。

吕后找萧何来商量。萧何诈称刘邦打败并杀死了陈豨,要大臣进宫庆贺。韩信说自己生病了,萧何说那也得去。结果韩信进宫了,就被吕后命令武士捆起来,杀死于长乐钟室。

临死前,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通的,现在竟然死于女人和小孩子手里。结果吕后就以此为理由诛灭了韩信三族。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刘邦回来以后,又高兴又可惜。吕后就说了自己处死韩信的理由,蒯通曾经教过韩信谋反。刘邦大发雷霆,把蒯通抓过来,结果蒯通供认不讳,说自己的确曾经建议这个“竖子”造反来着,如果当初他听我的,现在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

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总结:吕后趁刘邦外出而不违“三不杀”而三杀之,其实更可能是二人的合谋,以掩天下人耳目而已。可悲的是,一代名将韩信最终死于一群妇人之手,更增添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悲情色彩。

而唐剑锋

而唐剑锋

韩信被杀,是咎由自取还是死于政治斗争?以韩信为代表的汉初武将集团为何几乎个个都不得善终?这就要从西汉建立之初的“异姓封王”说起了。



汉初分封的异姓王,有的是六国之后,有的则是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这些异姓王,以楚王韩信、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吴王芮为代表,组成了当时实力强大的武将集团。

武将集团的存在对于根基还未稳固的汉王朝来说是潜在的威胁。最重要的是,刘邦称帝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猜忌功臣勋将之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变得强烈,这些手握兵权的异姓王的命运都将是“殊途同归”,基本上都是不得善终,而韩信之死,既出于自保,也是野心所致,他的死,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韩信贵为“兴汉三杰”(其他二人为张良和萧何)之一,其治兵打仗能力自不必说,但他毕竟是武将,非谋士所能谋不能之事。更何况韩信有勇有谋,楚汉相争之时世人都溢美他“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作为“兴汉三杰”中唯一一位武将,韩信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如此声明赫赫怎能不遭高祖猜忌?同时,韩信与张良共事一主,引为莫逆之交、二人合作整理兵书、探讨兵法,因此,在韩信反相渐露之后,张良是竭力保全韩信。



韩信是一个德行兼备的卓越的军事统帅,他的反很大原因是被逼无奈。在逼杀素来于韩信关系较好的项羽将领钟离眛之后,韩信为自辩拿着好友钟离眛的首级去陈情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在车上韩信若有所悟的说了一句话:“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此事之后,韩信与高祖渐生嫌隙,他也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



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其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但韩信是个聪明人,诸异姓王杀的杀废的废,迟早有一天他也有可能人头落地,为求自保韩信深居简出不问政事。高祖十年(前197年),巨鹿郡守陈豨与韩信密谋造反,刘邦亲自引兵平叛,韩信因与陈豨有约,拖病没有随从出征。还派人告知陈豨可里应外合,然事为吕后所知,吕后乃命丞相萧何引兵包围淮阴侯府抓住韩信,将其押至长乐宫处死,并夷灭其三族。一代“兵圣”还未正式举兵造反便被迅速杀死在造反的路上。



韩信之死是汉初武将集团走向瓦解的标志性事件,诸异姓王之中只有吴王芮得以善终,这足可见刘邦对手握兵权的将领狠起心来是毫不手软,刘邦杀功,给了后世王朝一个教科书般的借鉴。一千多年后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用尽了各种手段大肆屠杀功臣。

张良与韩信素来交好,以韩信世之枭雄,若遭猜忌极有可能会反。但是,即便张良为救韩信诱使高祖写下赦免诏书,其命运都不可能会改变,随着诸异姓王纷纷被除灭,韩信深知其命之危,反与不反其实都要死。

漠漠lsy

漠漠lsy

其实这种所谓的“赦书”就是小说编的,原出西汉通俗演义,史书上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

而之所以这些以“评书”、“话本”为底本杜撰的“西汉初年故事”喜欢这样的桥段,在于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以及对张良这个智囊形象的拔高和对吕后这个女性形象的极致丑化。

很多人会问吕后为什么杀死自己恩公韩信?我们知道楚汉战争的主战场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集团在那对峙了将近两年多二十个月,最后是因为韩信占领了齐地,威胁到西楚霸王项羽的国都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威胁到项羽的粮道,所以项羽才被迫再和刘邦鸿沟议和,当时在鸿沟议和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把人质放过来,这样吕后和太公包括我们后来说的审食其,这帮人才回到刘邦的身边。那就是说如果没有韩信的话,那么可以武断的说,那么吕后可能一直是项羽手中的人质,就这个意义上讲韩信是吕后的恩公,那么吕后为什么最后要杀掉韩信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后对功臣极度恐惧,因为在西汉初年的政权之中是三股力量,第一是刘姓皇姓派这一派人数很少但是他们可以当皇帝,第二是功臣派这是一大帮人,第三是外戚派也就是吕后的外戚派(这个力量很小)。所以吕后就特别担心刘邦死后,怎样去掌控整个局面,尤其是数量庞大权力极大的功臣怎么掌握,他感到特别头疼,所以她的做法就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宁多杀一个,绝不少杀一个。

所以她就先杀彭越再杀了韩信,所以就在刘邦死后,吕后连续四天秘不发丧,而且密谋要把所有的功臣派一网打尽。最后她和谁商量的呢?吕后最亲密的战友审食其还有个就是郦商,但是郦商当时极力反对,一个周勃和樊哙带领二十万军队在赵代之地,你敢把京城的功臣派给杀了,这两股力量四十万大军杀过来,有你活头吗?最后吕后不得己,撤销自己杀功臣的决定就是她对功臣派极度的恐惧,功臣派力量之强大让吕后感到威胁到自己和儿子,所以功臣杀韩信。

昕昕蔚

昕昕蔚

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众人对吕后的评价向来不一,在野史里面更多的是贬低,但吕雉在《史记》里面却是一位贤惠又有才的女子。

她善于用计谋,辅佐刘邦成就大业,又协助刘盈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雄厚基础,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吕后,汉朝几百年的时间恐怕就要被改写。

刘邦曾允诺见天、见地、见铁不杀韩信,但吕雉却用计谋将韩信残忍杀害,吕雉到底有多心狠手辣,城府有多深,细细看她从贤妻良母到凶悍狠毒的政治斗争中你就会明白,她杀韩信不过用了小计。

由于刘邦的冷落,再加上戚夫人矫揉造作并在暗地里时常劝刘邦废太子。虽然常言说谁都想一直做个贤妻良母,但吕后若不彪悍谁为刘盈夺江山?

朝廷大臣虽然有很多人反对刘邦废长立幼,但刘邦还是要一意孤行,无可奈何的吕雉终于要下了最后一颗棋——逼迫张良献计。

吕雉的哥哥吕泽困住张良,终于想出了让刘邦打消废太子的念头。刘邦最看重的是商山四皓,如果刘盈能拥有他们四个人辅佐,加上朝中大臣的支持,刘邦必定不再有废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很难请,但吕雉一封书信与大礼却把他们请动了(不知具体计谋)。一日宴会,刘邦看到太子身边坐着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暗地里询问才得知是商山四皓。

刘邦大喜,觉得有四位老人相助,大汉的江山一定千秋万代,所以跟戚夫人说不再换太子。

戚夫人听罢,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翻身,应刘邦请求,也为了寻求刘邦死后的庇护,为刘邦跳了一曲楚舞。刘邦感慨,也知道自己死后吕雉不会放过这对母子,于是立刘如意为赵王。

玩心计戚夫人都比吕雉稍逊色,更何况是武将韩信呢?韩信虽勇猛有智,城府到底还是太潜,怎能斗得过吕雉呢?

吕雉要的是让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谁都不能阻止,尤其是那些没有愚忠思想的人。吕雉要韩信死,她必定是让他死得干脆利落,并且对自己不产生任何影响,这才叫做心机,那么吕雉是如何做到的?

刘邦曾对韩信许诺说;“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那岂不是杀掉韩信比登天还难,但吕雉可以做到,并且做得几乎完美无缺。

刘邦外出平叛乱,吕雉在宫中听闻韩信要与叛军陈豨里应外合,内心恐惧。自己受冷落那么多年,忍辱负重就是为了让刘盈当上大汉皇帝,如果韩信叛变成功自己的努力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吕雉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恐惧却不慌乱,赶忙寻找萧何商量对策。韩信虽是武将,但防人之心是有的,城府不深但一定识时务,萧何不出,他怎会中计?

于是萧何亲自去约韩信,韩信才跟着萧何到了未央宫,但前脚刚踏进宫内,后脚就被人给捉了。

韩信自然用刘邦的诺言恐吓吕雉,但吕雉自从与戚夫人宫斗后就已经逐渐变得心狠手辣。她不会让任何人挡她的道,她早就想好计策,面对韩信的恐吓,她只是冷笑。

韩信被人用东西蒙掉眼睛,装到一个袋子里,用绳子吊在空中时,终于感受到了死神的来临,自己戎马一生,最终还是在未叛变时成了冤死鬼。

吕雉问:“卿看见天、见地、见铁乎?”韩信沉默不语,因为吕雉注定要他杀死。就这样,韩信被乱棍打死。

刘邦平定叛乱回朝得知韩信已死,想要怪罪吕雉却无以为由,不知刘邦是悲是喜,只是可惜了,能征善战的韩信。

究其到底,是不是违背了刘邦的旨意,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我觉得刘邦的旨意根本就不能让韩信不死,杀死他的计谋依旧很多,而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否真的依旧爱惜韩信?那就不知了。

chnpx

chnpx

秦朝末年出现了三个天才,第一个天才是项羽,凭借一己之力,灭亡了整个秦朝,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消灭了秦军主力,这个时候的项羽才25岁;第二个天才是刘邦,以48岁的“高龄”起兵反秦,仅仅用了7年就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第三个天才就是韩信,凭借横空出世的军事才能,协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最终却死于刘邦皇后吕雉之手,韩信死的时候年仅32岁。

关于韩信的传说一直有很多,比如民间传说,刘邦为了让韩信出兵对付项羽,曾经对韩信许诺“三不杀”,所谓的三不杀就是:

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可以理解为:不能在天下杀韩信,不能在皇帝面前杀韩信,不能用铁兵器杀韩信。

刘邦

除了三不杀的传说之外,还有“五不死”的说法,与三不杀有着类似的意思,所谓的三五死就是:

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可以理解为:见到天就不能杀,见到地也不能杀,见到皇帝也不能杀,不能用绳子捆他,不能用刀杀他。

这些民间传说,无一例外是对韩信的冤死表示同情,于是虚构出一些传说故事,所谓的三不杀与五不死,乍一看,还感觉韩信不会死,是保护韩信的护身符,实际上韩信还是被吕雉所杀。

这些所谓的三不杀和五不死,我翻遍了史书,也没有找到相关记载,甚至连小说中也没有记载,有人说《西汉演义》这本小说中有记载,实际上并没有,应该属于民间传说,是虚构的,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三不杀与五不死,只是一个谣言,是完全虚构的。

刘邦拜韩信为将

其实围绕在韩信身上,虚构的故事很多,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八个字很有名,但在历史上不存在,出身元朝的戏曲暗度陈仓和戏英布,常常让人误解这就是历史,实际上真实的还定三秦之战中,韩信没有率军作战的记载,《史记》中只有记载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计谋,然后攻取了三秦之地。

还定三秦之战很多人认为是韩信的第一战,实际这一仗是刘邦指挥的,而且能打进关中的关键原因是一个叫赵衍的人提供了一条可以绕到陈仓背后的小路,当时刘备已经被章邯率军堵在陈仓,无法攻克,赵衍就给刘邦献计,说有一条路可以绕到陈仓之后,刘邦同意了,派出一支军队绕过去,然后里应外合,打败了镇守陈仓的章邯,才最终进入关中,而这跟韩信没有关系。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虚构的,历史上不存在

再比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八个字同样很有名,但也跟韩信无关,垓下之战的总设计师是张良,刘邦与项羽签署了鸿沟协议之后,双方都准备撤军,张良劝刘邦抓住机会,攻打项羽,然后命令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率军合围项羽,起初韩信和彭越不肯来,后来刘邦封王并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后,韩信和彭越才来合围。

然后就是垓下之战,很多人以为垓下之战是韩信指挥的,其实不是,看《史记》的这段记载:

史记 高祖本纪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这是垓下之战汉军的排兵布阵,韩信率领30万军队在正面,孔将军率军在左侧,费将军率军在右侧,刘邦在韩信军后面,刘邦的后面还有周勃和柴将军率领的预备队,整个刘邦联军差不多有六七十万人,而项羽只有十万人。

垓下之战也不是韩信指挥的

韩信率先出战,没有取胜,然后左、右两侧的孔将军与费将军出击攻打项羽,楚军不利,韩信于是趁机再次攻打项羽,项羽大败,于是退回城中,当天晚上项羽听到了汉军在唱楚歌,以为汉军占领了楚地,于是当天晚上就无心再战,只率领800骑兵突围而走,最终逃在乌江连自杀而死。

从这个排兵布阵来看,汉军的主将是刘邦,韩信是前锋的位置,况且汉军是诸侯联军,除了刘邦之外,还有一些归属刘邦的诸侯军队,比如英布、彭越等,这不是韩信可以指挥的,只能是刘邦才指挥得动,所以垓下之战是刘邦指挥的。

历史上没有所谓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同样出自元朝的戏曲,是唱戏人虚构的故事,在历史上不存在,四面楚歌虽然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记载是韩信的谋略,有可能是张良或者陈平的谋略,在史记 淮阴侯列传中甚至都没有韩信作战的记载: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在第一时间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当时韩信是齐王,参与垓下之战,刘邦给了韩信30万军队当前锋,并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一夺兵权,二改封,刘邦这是防备韩信的手段,那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邦、韩信及其他将领

常规的理解都是说韩信功高盖主,太会打仗,刘邦担心韩信不好控制,但这并非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是:韩信屡次突破刘邦的底线,不仅自讨封赏,而且还不听刘邦指挥。

韩信是刘邦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军,韩信跟彭越、英布等人不一样,彭越、英布虽然被刘邦封王,但他们是靠自己在秦末天下大乱中起兵崛起的,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出来的,他们算是独立的创业人,用现在的话说,是独立的小老板,而韩信不是,他是刘邦的直接手下,用现在的话说是职业经理人。

独立的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在现在很好理解,一个是自己打拼,自己解决一切,包括军队、补给、根据地,这就是英布和彭越,另一个是依靠大老板提供的军队、平台、各种物资来打仗,这就是韩信。

韩信

没有刘邦提供的平台、军队以及各种物资,韩信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刘邦是把韩信当成下属来看待的,韩信有功,刘邦当然可以封赏,但是在关键时刻,以卡脖子的方式来要挟刘邦封王,这等于是逼宫的性质,刘邦作为一个非常独立、很有手段的君王,是不能容忍这种行为的,别说刘邦,后来所有的皇帝都不可能容忍手下有这样的将领,这才是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

所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韩信兵权,改封韩信为楚王,但这个时候,刘邦仍然没有置韩信于死地,直到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刘邦不是不知道这是诬告,如果韩信想谋反,早就反了,但刘邦必须得对这事做出回应,如果明着把韩信召来,担心韩信就地谋反,于是刘邦听取了陈平的计谋,以游览云梦泽为借口,把韩信召来,直接就绑了韩信。

直到这时,刘邦也没有杀韩信,而是把韩信贬为淮阴侯,谋反可是重罪,如果韩信真有谋反罪名的话,这个时候刘邦就应该杀了他,但刘邦没有杀,因为刘邦心里清楚,韩信没有谋反,这是诬告,只能先贬为淮阴侯,并把韩信软禁起来。

吕雉

当然了,如果这个时候刘邦直接杀了韩信,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毕竟刘邦是皇帝,有这个能力与权力,擅自以谋反罪名诛杀异姓王的话,刘邦也担心其他人造反,所以没杀韩信,只软禁,也许刘邦想用一种柔和的办法来处理韩信。

之后,韩信就被软禁在京城,从韩信的角度来看,他为刘邦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结果不断被贬,当然心存怨气了,从诸侯王被贬为淮阴侯,韩信心里也很后悔,后悔没听蒯通的话,所以韩信被软禁在京城时,确实做了一些谋反的两手准备,韩信与陈豨有私下来往,而陈豨在公元前196年起兵谋反,这样韩信谋反的罪名就被坐实了。

当时刘邦在外讨伐叛乱的陈豨,而留在京城的吕雉得知了韩信与陈豨私下勾结的事后,就准备先下手为强,吕雉很聪明,他派萧何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然后下令让卫士直接斩杀了韩信,并没有通报刘邦,这个时候的刘邦还在外征战,吕雉是先斩后奏的,刘邦后来回到京城听说了韩信被杀,脸上露出一种既可怜又高兴的神情。

吕雉直接杀了韩信

而民间传说韩信是被吕雉在长乐宫中派出宫女所杀,在宫殿中杀韩信,可以避开“见天不死”的承诺,因为宫殿中见不到天,宫殿中铺着地毯,可以避开“见地不死”的承诺,因为有地毯见不到地,当时是吕雉杀的韩信,所以也见不到皇帝,是“见君不死”,吕雉杀韩信没有捆他,所以避开了“没有捆他的绳”,传说是宫女有竹竿捅死韩信的,所以也避开了“没有杀他的刀”,这整个传说故事都是虚构的,看起来很巧合,实际是人为虚构的,以显未吕雉并没有违背刘邦的承诺,才如此巧合。

而真实的历史就是:吕雉直接派卫士在长乐宫钟室中斩杀了韩信,哪有这么多讲究,只是没通知刘邦罢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传说的虚构。

星云小栈

星云小栈

赌咒发誓许愿那些都是骗人的,不管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皇帝诸侯都一样,先把你笼络住再说,以后有什么变故随机应变!

为了利益一切都可以出卖,晋惠公向秦穆公许诺的河西之地在他继位后马上反悔;澶渊之盟后宋徽宗背弃辽国,与金签订海上之盟,合作灭辽;东晋名将刘牢之三次背信弃义落的自尽的下场;蒋介石背信弃义屠杀共产党等等!

所以如果没有实力,就不要相信别人的许愿承诺,命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自己的命!

laptop

laptop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刘邦作为大权在握的皇帝,吕后要是没有他的默认,敢杀吗?作为上位者,想要杀人,还会怕找不到借口?

所以归根结底,韩信之死是皇帝刘邦想要杀他,吕后只不过是其手中的刀罢了。

(焦恩俊版韩信)

刘邦曾在张良的建议下对韩信承诺:见天不杀、见底不杀、见铁不杀、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因为是小说演义杜撰,所以有很多种版本,但终归是对韩信做下了承诺,相当于一面免死金牌。

但权力的斗争哪有那么简单!早几百年前,范蠡就看透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急流勇退,最后得以善终,成了陶朱公。

无独有偶,萧何在辅佐刘邦成功后,也采用了自污的手段保命。

但韩信不同,他长于军事战阵,短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甚至于在这方面有些优柔寡断。当齐王和楚王的时候,手握军权,麾下兵精粮足,他不造反。及至被贬为淮阴侯后,势单力薄却要打算开始造反。

造反就造反吧,他还做事不密,被吕后知道了。于是便有了萧何给吕后出的主意:借口刘邦得胜还朝在宫中庆贺,将韩信骗入了长乐宫中,一举成擒。

吕后也不违抗圣旨,用口袋罩住他的头,调在半空中,最后被宫女用竹签活活捅死,一代英雄就此殒命,留下后人无尽的叹息!

爱蘑菇的二小姐

爱蘑菇的二小姐

我是梁一杂说,我来回答!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了历史一段美谈,也成就了刘邦的大业!无论是看史记还是看电视剧,当看到韩信被杀后,都感觉非常遗憾,从种种史料来看,韩信绝对有独立的实力,却没有造反的心,对汉朝可谓是忠心耿耿,但由于个人军事实力太过强悍了,而帝王又心胸狭窄,所以变成了一个威胁,所以,被吕后诛杀了。


那么,韩信到底有没有抗旨?其实,韩信自始至终都是没有抗旨不尊。


题主说: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所谓的“三不杀”,这些都是后人为了增加历史的乐趣,添加进去的,张良虽然富有谋略,但也不可能为了保韩信,而引诱汉高祖刘邦写下如此赦书,再说了,刘邦一代帝王,被受毛主席夸赞的帝王,张良怎么就能诱骗的了呢?真当刘邦是二流子,傻吗?


但,题主提到了这个“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三不杀”。


其实,还有另外两种说法是“见天不杀,见兵不杀,见铁不杀”或“见地不杀,见兵不杀,见铁不杀。”


大概意思就是:见天、地,就是脚落地不能杀,眼见光不能杀,铁兵器不能杀,士兵也不能杀。


史记》记载是,吕雉趁刘邦带兵外出,利用韩信对萧何的信任,萧何为了自保,便将韩信骗来进皇宫,理由:刘邦出兵得胜归来,作为臣子,必须进宫祝贺!


韩信视萧何为恩人,对萧何是极为信任,因为这段历史,也成就了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



韩信跟随萧何进宫后,发现不对劲,直到看到吕雉后,便明白了一切,原来是要杀自己,萧何帮了自己一回,也骗了自己一回,终究还是抵消了恩情。


吕雉阴冷地问:韩信,可知今日宣你进宫,为何?


韩信微微一笑:还能为何?不就是放心不下韩信,想要韩信的一条命吗?


吕雉冷笑说:韩信不愧为韩信,你是自己动手还是我帮你动手?


此时的韩信依然非常自信,民间传说毕竟有“三不杀”护身,便说:兵不能杀我,铁不能杀我,见天地不能杀我,奈我何?


吕雉哈哈哈大笑,说:这有何难?


一声令下,十几名宫女跑了出来,两名宫女手持布袋,将韩信套起来,然后又将布袋中的韩信吊起来,这便是不见天地了。


剩余的宫女统统手持锋利的竹管,等待吕雉下令。


伴随着韩信的一阵惨叫,一代军师天才被十几个宫女用竹子给刺死了,吕雉也完美地避开了所谓的“三不杀”。


当刘邦回宫后,听说韩信被吕雉杀害了,留下了鳄鱼的眼泪!



其实,韩信被杀,一部分是自身原因,一部分是刘氏集团的需要。


自身原因,韩信有不良历史;


当年,刘邦与项羽达成划界而治时,张良对刘邦说:“此时追击项羽为最佳”。可是,当时刘邦兵力不行,便约好其他诸侯王及韩信,但此时的韩信控制着齐地,位置相当完美,可以自立为王,可以袭击项羽,亦可以牵制刘邦。


当韩信接到刘邦通知后,韩信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下令全部军队原地待命,又派士兵禀告,说齐地难治,需要确立一个管理人,不如先立他为“假齐王”。


刘邦一听,妈了个巴子,这不是赤裸裸威胁吗?正要发作,后面的张良给了刘邦一脚,刘邦瞬间明白过来,直接将杯子重重“啪”的一声放在桌上,吓得信使大气不敢出。


紧接着,刘邦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真的,立马任命韩信为齐王。


韩信这才率兵而出,制造十面埋伏,将项羽逼到乌江自刎!


从此,刘邦内心对韩信产生了防备之心,所以,建立汉朝后,韩信的死,读者并不意外,只是遗憾而已。



另外,是朝廷的需要。


诸位都知道“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韩信在兵学史上称为“兵仙”,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其军事能力是相当突出。


刘邦曾经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答: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多多益善!


这就是韩信的自信,对于韩信来说,兵不怕多。若你是刘邦,当听到“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你心里会怎么想?


刘邦统一了全国,自然没有那么多仗要打了,然后,韩信带兵能力极其谋略却依然存在。刘邦清楚,虽然统一,却还是多事之秋,万一有图谋不轨的人或其它诸侯,联合韩信谋反,以韩信的军事能力,项羽尚不能赢,何况自己呢?


刘邦的疑虑不是多余的,后面确实有人劝韩信谋反或自立,可韩信只适合当将军,不适合当诸侯,拒绝了自立的意见,选择相信刘邦。


所以,从这两点上看,刘邦立国后,韩信是必死无疑的,因为韩信的军事能力太突出了!


以上就是对“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出处,过程及解释,最后吕后杀韩信时,韩信并没有抗旨,反而是因为遵旨了,韩信才被杀了。


从史书上可以看出,韩信并没有谋反,至少在他死前是没有谋反之心的,他是国士无双,是忠臣!


谢谢阅读,请点个赞,以资鼓励!

若有不同意见,欢迎来怼,有怼必回!

白晶晶打怪兽

白晶晶打怪兽

这肯定是有人编的,理由很简单:刘邦信任吕后,张良只会为刘邦考虑,不会替韩信考虑。

张良与韩信

张良和韩信外加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这三个人是刘邦明确说了不如这三个人。他们受到格外的礼遇,韩信被封为楚王,萧何被定为功第一,可带剑,入朝不趋的待遇。张良则被刘邦给出一个条件,让他在齐地挑3万户。

韩信是通过萧何的举荐才当上大将军,最后指挥大军打败项羽。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

张良与韩信没有深交情。

张良是内臣,谋士,韩信是将军,如果内臣与将军关系很好,你猜刘邦会怎么想?

这是第一点理由。

第二点理由就是韩信封代理齐王之事。

刘邦被项羽打成缩头乌龟,希望韩信过来帮忙。结果韩信的兵没有过来,使者过来了。使者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刘邦封韩信为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气的骂娘,结果张良和陈平两个提醒他,刘邦才顺势封了韩信为齐王。

如果真有交情,张良早就将真实的态度告诉韩信。那样历史或许就改写了,楚汉相争或许成三国之争了。

第三点理由就是张良完全不信任众将。

有一次刘邦看到一些将军全在宫前议论,刘邦问他们,这帮人在干什么?

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说他们想谋反。最后张良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他完全可以说这帮人想让你早点给封地,为什么却说出“谋反”两字呢?仔细想想就知道张良是完全站在刘邦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张良的立场和个性怎么可能会让刘邦写下赦书?

刘邦信任吕后

刘邦到后期,对谁都怀疑,连萧何都怀疑他要谋反。他对吕后是越来越信任。韩信因他而死,彭越本来可以不用死,但她建言杀掉。这些都表明刘邦对她的信任。

吕后杀掉韩信,刘邦的反应是很奇怪的。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司马迁很牛,用2个字就将刘邦复杂的心情写出来了,喜、怜。喜是作为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考虑,一心腹大患除之自然喜。怜是从人性的角度考虑。

这里根本没有记载吕后抗旨,刘邦大怒。

这种说法起源于哪里?剖符

什么叫剖符?

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这种行为在《史记》中经常出现。

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史记·三十世家·绛侯周勃世家

还至雒阳,赦信以为淮阴侯,而与功臣剖符定封。於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史记·陈丞相世家

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史记·三十世家·曹相国世家

这种有没有用?当时或许有用,但是最后都是无效的。不过奇怪的是韩信的传记中没有出剖符。

amazonian

amazonian

关于刘邦鸟尽弓藏,最后清算韩信的那个故事,韩信死前说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三不杀”约定,吕后依旧下令处死韩信,吕后此举算不算抗旨?

其实这个问题更像是汉代的法律问题,先说答案:不算抗旨。

假如“三不杀”真的存在,要注意的是,韩信在死之前说的,是当年与“汉王”定下的三不杀约定,而不是“陛下”,这意味着称帝的刘邦并没有再次提过此事,古代皇帝能给臣子真的不死的保障,一是免死金牌,二就是立下不可杀的诏书,但是刘邦一样都没做,韩信一样都没有,就只是一句刘邦汉王时代的空话。

而即便拥有免死金牌,只要皇帝翻脸,判一个谋反罪名给金牌拥有者,那么金牌也是失效,所以当立法权和司法权都在一个人的手中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皇帝。既没有金牌,更没有诏书,韩信说出这个话来,是想争取什么呢?其实韩信说这个话,就是想要试一下皇家要不要面子,但果然结果就是:不要面子。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三不杀”的前提之下的,事实上到底有没有?

正史没有对此有过记载,这个故事的来源是明代小说家创作的《西汉演义》里的剧情,说白了,就和所谓“华佗建议曹操做开颅手术然后被杀”是一样的,都是杜撰的故事。

话说当年韩信心高气傲,被项羽小看了就去找刘邦,但后来没想到又被刘邦小看,真正懂韩信的人是萧何,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事。韩信是感激萧何的,可这份感激最后也葬送了他,因为萧何后来就用这份信任诱杀了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

可萧何是奸臣吗?他为何要杀韩信?

其实如果“三不杀”约定真的存在,对于韩信来说,也已经无效了,吕后杀他也不算抗旨。韩信经过刘邦一系列地打压还有质疑,加上身边有蒯通这类的献计谋反的说客,汉高祖时代的陈豨的叛乱,韩信有一定程度地推动和参与,说白点就是韩信谋反。

谋反者,自古以来都是死罪,即便是免死金牌,丹书铁券,皇帝免死诏书,都清楚地记载了这样的规则。

而关于韩信从刘邦手下崛起,到横扫天下,再到被刘邦猜忌打压,最后走上不归路,这个中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胯下受辱,这个典故堪比当年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作为主角,从容受辱注定其心智不凡,这也是萧何即便没有看过韩信打仗,但是都要力荐韩信的原因。

韩信的真正崛起是献策还定三秦,韩信的策略让刘邦打破了项羽对其的钳制和封锁,这个时候,刘邦才真的把韩信当作大将军,这个时候的刘邦与韩信的合作还处在磨合阶段,就像一对恋人谈恋爱,众所周知,一开始肯定是轰轰烈烈,眼中唯有彼此的好,尚且看不出坏。

公元前205年,汉王与几位诸侯王的联军大败于彭城,刘邦的老婆吕后与父亲刘煓还没在身边捂热就被俘获,而也是这一年,韩信大破楚军,等于是报了兵败之仇,但也极有可能,这一刻让刘邦开始嫉妒韩信的才能不凡。

彭城之战本是刘邦联合魏王、赵王、齐王等等几路兵力的以多压少之战,而这一战的结果却是刘邦战败,被夏侯婴驾着马车逃跑,另外几个人纷纷投降项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信大胜,对于刘邦来讲,这说明什么?

说明韩信也有一呼百应的能力。

再后来,韩信用计击败魏豹,魏王除,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姬就是在这一战中被带回。除了魏豹,韩信仍旧马不停蹄,灭掉赵军,其中在灭赵王一战中,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有着很大的风险,广武君李左车是后来给韩信献策对于燕国“先恐吓,再劝降”的人,可在此之前,他还是赵国的人,献策短韩信粮道,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韩信大致会折戟于此战。

但谁知道成安君很自信,一步步被韩信计诱,韩信把汉军分布成背水的格局,无退有死,赵军就在这样占据地理优势的条件下被韩信转守为攻,最后被打败。

但是在公元前204年,灭魏、灭赵,降燕之后,刘邦曾经做出一个举动,那就是冲到韩信的营中,夺取了韩信与张耳的兵权,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刘邦的一种敲打,或者是未雨绸缪,但是征服天下还是不能少了韩信。

对于韩信来说,其实汉王刘邦已经对他表露出不满,韩信自己也知道,可是第一次被夺兵权后,韩信依旧没有过多的布局,后来灭齐一战后,项羽的心腹中的心腹,秦末大将龙且都死在了韩信的手里,韩信竟然以此要求刘邦给他封个齐王。

这可能有蒯通从中怂恿,但是给韩信后来被打压埋下隐患。

其实韩信本来有机会不寄人篱下,项羽被韩信打得惊慌失措,对于和刘邦一对一打,项羽是从来不怕,所以派出说客面对韩信,大意就是共享天下。而韩信的说客蒯通,在这个时候也开始进言韩信,让韩信三分天下,因为韩信有这个能力。

韩信错就错在,自己是一个高傲,不分场合好面子的人,对项羽当年不算过分的冷落无限怨恨,对刘邦这个不怎么算君子的老板,却又盲目信任,韩信因此失去了三分天下的机会。

在汉军围剿楚军的时候,刘邦又再次被项羽打败,刘邦的战绩的确是秦末一道很让人无语的风景线,为了让韩信出兵,刘邦再次分封地盘,公元前202年末,韩信一记四面楚歌,三十万汉军围困楚军,项羽兵败自刎。

随后便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滑稽的一面。

未等胜利多久,刘邦冲到韩信面前夺掉兵权,韩信也没有了齐王之封,还被迁为楚王。韩信自以为是认为刘邦会信守承诺,殊不知这就是刘邦最没有的东西,两次从刘邦手里扣来的王爵和地盘,一时之间全都没了,最重要的是,韩信没有反抗之意。

一步错,步步错,历史上的韩信不知为何对刘邦有天然的信任感,几次想反,但是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被封为了楚王,刘邦也并不放心,夺取兵权只是第一步,对于韩信,刘邦自然要慢慢炮制。先说大汉朝建立之初,当时其实是极其不稳定的,看后来英布、韩王信、陈豨等人的反水就可以知道,刘邦并没有完成集权的过度,而韩信,则是这锅乱粥乱起来的核心人物。

毫不夸张地讲,得韩信者,得天下矣。

于是刘邦再次降韩信为淮阴侯,虽然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让韩信保住了命,而韩信真的下定决心反刘邦,也是在这个时候,但是韩信却选择了最没有兵权和最没有实力的时候。

公元前196年,陈豨叛乱,刘邦亲征平叛,征韩信,韩信拒绝。

趁着中央空虚,韩信偷偷聚集武装力量想要控制长安宫廷,天意弄人,计划还没开始就被泄漏。于是吕后和萧何合计,诱骗韩信进宫,韩信总说项羽妇人之仁,但其实他又何尝不是。韩信念在萧何的提携之恩,进宫。

最后韩信被逮捕。

西汉演义》里对这个剧情的描写是,因为刘邦定下“三不杀”,韩信能看见天、地,那么就不能杀他,而韩信能看到铁兵器,也不能杀他。吕后直接就把韩信眼睛蒙上,然后让人用木棍把韩信乱棍打死。

其实细细一想,即便韩信不谋反,吕后这套操作好像也不算是抗旨。

毕竟韩信看不见天地,也不是铁器所杀。

而韩信之死,其实也不能全赖在刘邦身上,刘邦嫉妒韩信是真的,但是韩信是补齐他短板的重要人物,刘邦更想要做的是降服。韩信之死,更多的是吕后的主意,刘邦知道韩信的死对他没有好处,韩信心软,给点阳光就能灿烂,刘邦抓住了这个弱点。

但刘邦想要的,就是吕后不能要的。

所以韩信最后大喊:我最后被一个女人害死,真是天要亡我啊!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liuhaozys

liuhaozys

二十四史之《前汉书》《史记》,这等正史,没有记载什么三不杀韩信,只是说“吕雉伙同萧何,诱骗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将其杀害。”


刘邦是且高兴,且怜悯。

但明代甄伟所写的《西汉演义》中唯独记载:“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不仅仅是三不杀,还多了两不杀。

“吾之所打下天下,靠得是三人,一张良,运筹帷幄,二萧何,调度后方,三韩信,攻城拔地”。刘邦如实地说。

可见,韩信的厉害。

韩信打项羽,中途就按兵不动,刘邦那个气啊,“到底怎么回事?”萧何懂了,说道:“他那是在向大王您讨封。”

刘邦那叫一个气,被迫无奈,封给他个三齐王:和天王齐,和地王齐,和君王齐。不仅如此,刘邦还加重“砝码”,顺便给了“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了君王不杀,见铁不杀,没捆绑他的绳子不杀……


韩信这才卖力干活,但等刘邦当了皇帝,就后悔了。

君之一诺,重千斤,吕后肯定没违背,那是怎么杀的韩信?

见天不杀,遮住天不就得了?

见地不杀,在地上盖一层厚厚的毯子。

见君不杀,我吕雉来杀你。

见铁不杀,木棒总能打死你吧?

没捆绑你的绳,把你装袋子里,总行吧?

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智慧是无限的,于是乎,韩信被装在了袋子中,一群宫女人手一把削尖了的竹子,“扑哧……”韩信死了。

正道是“生死一知己,生死两妇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卷阿

卷阿

其实吕后要杀韩信,并不是因为她要杀韩信,而是刘邦要杀韩信。正因为有了刘邦的授意,吕后才会无视刘邦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赦书去杀韩信,所以在韩信之死的事件中, 吕后只是充当了刘邦的工具而已。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确实有功于他,而韩信是否要谋反,或者是否会谋反,刘邦并不能肯定,但在刘邦的心中,这些都不重要,只要韩信有谋反的可能,最终都会被刘邦诛杀。实际上韩信从被贬到最后被杀,是一个逐渐使韩信走向死亡的过程,很可能一开始刘邦并没有杀韩信的意图,但到了后来就走向了不得不杀的结果。

汉朝建立以后,韩信作为汉朝最大的功臣被刘邦封为了楚王,一时间也是风光无限。但这种风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韩信就被刘邦从王爵贬到了侯爵。根据汉书的记载,项羽有位部将钟离眜投靠了韩信,而钟离眜当时正在被刘邦全国通缉。后来有人告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本来打算起兵对抗刘邦,但怕把事情闹大,这个时候韩信身边就有人献策,建议韩信把钟离眜交给刘邦,这样一来

就可以取悦刘邦,自己也能化险为夷,韩信便听从了身边人的建议,逼死了钟离眜,带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了刘邦。韩信本以为把事情跟刘邦说清楚了,刘邦便会放过自己,不想刘邦当场就扣押了韩信,后来将韩信贬为了淮阴侯,并没收了韩信的封地,将韩信软禁在了京城。

其实我们从这个事情的过程中能看出,韩信并没有谋反的想法,即便是刘邦大兵压境,韩信最终也没有真的起兵对抗刘邦,而是选择了向刘邦妥协。其实以韩信的军事能力来说,如果他真的跟刘邦对抗,刘邦也不是韩信的对手,在能战胜刘邦的情况下,韩信选择了妥协,这也是他对刘邦做出的最大限度的退让。但韩信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军事能力超强,但政治能力超差,他不知道自己一旦没有了兵权,失去了抵抗刘邦的能力,最后就会被刘邦诛杀。只要他手上有兵权,能对抗刘邦,他反而是死不了的。

那么这个事件中,刘邦是什么想法呢?其实当韩信带着钟离眜的人头来到刘邦面前的时候,刘邦应该知道,韩信是不会反叛他的,但他仍然囚禁了韩信,夺去了韩信的兵权(没收韩信的封地,韩信手下就没有兵了),并将韩信软禁在了京城,这就说明刘邦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想除掉韩信,有没有人告韩信谋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邦其实已经打定了注意要除掉韩信。

在韩信被刘邦囚禁以后,对于杀不杀韩信这个问题,刘邦也是犹豫的。毕竟韩信为他立下了大功,没有韩信他也不可能战胜项羽,而且他也明白其实韩信没有谋反他的想法。出于感情因素,也是出于对韩信的感激,刘邦选择了留韩信一命。

但事情既然已经做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感情便在扣押韩信的那一刻就彻底破裂了。虽然刘邦一开始没有杀掉韩信,但是到了后来还是起了杀心,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使韩信心生怨恨,心生怨恨的韩信会成为大汉王朝最大的潜在敌人。

其实刘邦要杀韩信,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了,强到刘邦都压制不住。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作战从来都没赢过,每次都输。在最惨的一次彭城之战中,刘邦在拥有56万大军的绝对优势下都被项羽的3万精骑打败,可以说项羽带兵作战能力远胜于刘邦。直到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任命韩信为战役总指挥才打败了项羽,韩信创造了项羽一生唯一的败绩,是唯一打败了项羽的人。我们从刘邦、项羽、韩信三者带兵作战的情况就能看出,项羽和韩信的军事水平是同一个档次的,而刘邦的军事能力相对于项羽和韩信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真打起来只会被项羽和韩信完虐。

所以如果韩信手上有兵的话,刘邦恐怕根本就打不过韩信。当项羽这个最大的敌人被消灭后,刘邦最大的隐患就是他封的三个异姓王了:韩信、彭越和英布,韩信是兵仙,彭越是游击战之王,英布则是项羽死后的天下第一猛将,这三个人都是汉朝最大的威胁,对于刘邦来说,如果不除掉这三个人,自己的江山必然不稳。

尤其是韩信,不仅军事能力出众,而且还很年轻,死的时候也才35岁,而刘邦比韩信大了至少16岁,韩信正常情况下会活到刘邦死后很多年。站在刘邦的角度来说,虽然自己在世的时候韩信不会反叛自己,但是他无法保证韩信会不会在他死后反叛大汉王朝。而且即便刘邦本人也打不过韩信,而刘邦的后代,他大汉王朝的继任者就更打不过韩信了。

因此韩信会不会谋反,有没有谋反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韩信本身就是汉朝巨大的威胁,这是刘邦要除掉韩信的内在逻辑。

当这个逻辑启动的时候,就意味着要么是刘邦的大汉王朝玩完,要么就是韩信的死亡。虽然韩信的兵权被夺走了,还被软禁在了京城,但刘邦也不能保证在他死后,韩信会不会跑出京城,会不会起兵对抗大汉王朝,况且刘邦已经夺走了韩信的封地,把他的爵位从王爵贬到了侯爵,还将其软禁了起来,韩信已经对刘邦心生怨恨了。既然怨恨已生,那韩信就是汉朝的隐患,为了消除这个隐患,刘邦最终选择了杀死韩信。

于是就有了吕后诛杀韩信的这一幕。当韩信来到宫中被吕后抓起来的时候,他的末日就已经到来了,虽然有“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赦书,但这个赦书只是给韩信的死法少了几种选择而已,要杀他办法其实非常多,比如可以把他带到一个房间,让韩信喝毒药而死,韩信不喝毒药也可以强行灌。又如可以把韩信关到一个房间,也不跟韩信接触,就让韩信活活饿死等等。

于是吕后就遵照刘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诺言,将韩信装进麻袋打包好,悬挂在房梁之上,最后用竹签戳死了。

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不在京城,当刘邦回来听说韩信被杀后,也只是对韩信表示了怜悯,并没有追究吕后等人的责任。其实在他的心中,诛杀韩信就是他想做的事情,又怎么会追究吕后等人“抗旨”的责任呢?吕后其实是得到了刘邦的授意,才杀了韩信的,所谓的赦书在吕后眼里也只是一张废纸而已。

jixiang

jixiang

这是小说《西汉演义》里的说法,《西汉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当不得真的。所谓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样的说法大概率是后人写书的时候瞎琢磨出来的,更和张良不会有什么关系。

说实话,张良在秦朝末年之后大多数时间都追随在刘邦身边,甚至放弃了为自己的祖国复国。可见,张良就是刘邦的小迷弟,而韩信和张良之间几乎没有交集,他没有理由为了救韩信而给刘邦这么多限制,哪天万一韩信想造反这不是束缚了刘邦的手脚吗。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我相信他不会做出这么坑自己偶像的事情来的。

那么吕后杀韩信到底是抗旨了吗?

应该说吕后杀韩信并没有抗旨,而是在她权利的范围内,做出的一次巩固西汉政权的工作罢了。

刘邦虽然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和秦始皇、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是不能比的,他没有独揽大权的能力。作为皇帝,他既受到了异姓诸侯王们的威胁,又不得不与自己的妻子吕后分享西汉的统治权,可以说他们既是夫妻又是同事和战友的关系。

这么说吧,刘邦算是大汉王朝的总裁,而吕后呢,就是大汉王朝的副总裁。作为副总裁,刘邦不在的时候,吕后可以代替刘邦行使很多权利,包括当刘邦不在的时候辞掉被刘邦放弃的高管韩信。但是,假如当时刘邦没有把韩信雪藏起来,估计吕后也不会这么做,毕竟总裁的人,副总裁还是不敢动的。但是刘邦将韩信剥离出大汉王朝的核心管理层之外的时候,也就预示了韩信早晚会被清算。

除掉韩信是刘邦想做又不忍心做的事情。

刘邦这个人早年的时候曾经当过游侠。回到老家以后,做起了当地的地痞流氓,所以他这个人有时候会义气用事。韩信曾经帮他打下了大半个天下,如果没有韩信,刘邦顶多也就是做一个偏居一隅的汉王,所以他对韩信是非常感谢的。即便是他担心百年以后年富力强的韩信可能会起兵造反,也不忍心杀掉他。

正好这个时候刘邦出差,在这个档口,大汉王朝的二把手吕后趁机把他做掉了,对于刘邦来讲让他省去了一个心病。

所以,刘邦回到长安以后,听说韩信死了又高兴又怜悯。

吕后权力大,很多地方可以做刘邦的主

吕后虽然是刘邦的妻子,但作为汉王朝的二当家的,所作所为也是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只不过吕后树大根深,刘邦奈何不了。

所以,就在刘邦去世之前,曾经命令陈平将樊哙杀掉。樊哙是刘邦的一旦挑,吕后是樊哙的大姨子。因为这种关系樊哙与吕后以及吕后身后的吕氏家族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后来剿灭诸吕的时候,樊哙家族也遭到了清算。

刘邦杀樊哙,就是希望断掉吕后的左膀右臂,避免大汉王朝的军权掌握在吕氏手中,可惜他已经无力回天。

刘邦当时已经是弥留之际,陈平这么鸡贼的人肯定知道应该怎么站队,于是没有杀掉樊哙。

吕后在刘邦死后,虽然名义上只是太后,却是大汉王朝实际的掌舵人,所以司马迁毫不保留的在《史记》中将吕后与刘邦、秦始皇、项羽、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人相提并论,单独立了一个本纪,而真正的皇帝刘盈,却没有本纪。所以,在当时的人看来,刘邦之后汉帝国的继任者是吕后。

所以,吕后不仅仅是一个皇后这么简单,她在很多地方可以做刘邦的主。

juette

juette

吕后杀了韩信确实是抗旨,但吕后是通过矫了韩信的旨,最后才杀韩信的,从另外一方面看这种行为得到了刘邦的默许。众所周知,刘邦建大汉后,实际上并没国泰民安。这时候的刘邦还要继续依靠异姓诸王巩固国家,刘邦也一直认为帝国初建,“异姓心异”,所以在刘邦心里认为大汉帝国依旧坐在随时保证的火药桶上。于是强大的韩信、彭越、黥布、藏荼等等,依然是刘邦的心病。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