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陈子彦福仔

陈子彦福仔

高祖许诺张良三不杀韩信,不是正史,《史记》《汉书》等正史并无相关记载,最初的出处,是明代钟山居士甄伟写的《西汉演义》,这部小说像《三国演义》的三分史实,七分杜撰,许多情节细节,也缘自作者的虚构。

显然,这一精彩的桥段,也是小说家的杜撰。

所以谈论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公正评价历史人物无关,只是就小说谈小说。要谈的就是作者为何要杜撰这个桥段,这个桥段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是否合乎情理。

回答这些问题,先要简述一下这段情节:

刘邦在张良的劝说下,从大局与长远利益考量,许诺韩信三不杀,分别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但后来,天下大定,他又后悔了。吕后心领神会,趁刘邦巡游之际,将韩信诓骗到长乐宫的中室之中,用麻袋装起来,在命令人用削尖的竹枪捅死。既除掉了刘邦的眼中钉,又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不见天,不着地,也没用铁的凶器。是一次很完美的政治谋杀。

类似的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

刘邦为笼络韩信为他效力,曾连夜签发手令封韩信“三齐王”,并许下“五不杀”诺言,分别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得到这样的赏封后韩信才去追击项羽,最终击败项羽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但是在《史记》里,韩信曾被人两次告发谋反,最终彻底失去刘邦信任,并且终因谋反之罪横遭杀戮,夷灭宗族,这显然与“三不杀”或“五不杀”的桥段没一毛钱的关系。话再说回来,我们还是就演义说演义。

韩信无疑是助刘邦打下汉家天下的最大功臣,但刘邦为何前允不杀,后又默许杀之呢?概而言之:因为刘邦有必杀之心,韩信有必死之由,吕后有谋杀之机,一切水到渠成,韩信非死不可。

首先,宿命地看,正应验了“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句谶言。可以说萧何最懂韩信,也最任信萧何。但萧何虽然爱才于韩信,但始终是把主子刘邦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所以,当看到韩信有反叛之心时,也是害怕诛连,便多次进言诛杀韩信,吕后巧杀韩信,难免不是萧何的谋略。

其次,韩信收留刘邦最痛恨项羽手下第一武将钟离眛,这钟离眛曾经追杀过刘邦。刘邦只要得手,一定会报仇雪恨。钟离眛投靠韩信,当然是信任他,而这一信任,也为刘邦留下疑心韩信有二心的把柄。

在刘邦一再不断施压下,韩信才杀掉好友钟离眛,这已是得罪了刘邦,并且也失云了刘邦的最后的信任,反而助长刘邦除掉他的决心。

第三,韩信目光短浅,不识时务。当刘邦释放将他从齐王楚王降为淮阴侯的时候,已是隐含杀机,换了明智之人,会选择辞官告老还乡,以退为进,或可博得刘邦同情,保全性命,富贵养老终生。

但韩信自恃立下汗马功劳,被贬已是吃了大亏,如何再自行退辞还乡?而委屈求全,让刘邦想起他的胯下之辱,难保韩信将来不作反贼,于是更加坚定杀心。

总之,当刘邦和吕后对韩信完全失去信任以后,韩信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被杀不可避免,只是时间与时机的问题。

吕后趁刘邦外出而不违“三不杀”而三杀之,其实更可能是二人的合谋,以掩天下人耳目而已。可悲的是,一代名将韩信最终死于一群妇人之手,更增添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悲情色彩。作为艺术虚构的情节,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与传奇性,而且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韩信政治上的愚钝,刘邦老谋深算的阴险,吕后的专横凶残,都是非常有力的。并且,小说写刘邦回朝,得知韩信已经被处死,心情很复杂,“且喜且怜之”,倒是非常形象、真实的,而且极符合人物复杂的性格与心理。

Lauccc

Lauccc

刘邦封韩信为“三齐王”,还御赐“三不杀”、“五不杀”,这些全都是民间戏曲、话本、传说中的桥段。

比如“三齐王”,原本是项羽灭秦后,将旧齐地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和济北王田安,名曰“三齐”。

楚汉相争,韩信灭齐后,刘邦为了让韩信继续攻打项羽,就封韩信为齐王。韩信的齐王,到了戏曲中就变成了“三齐王”。戏曲唱到了民间,又被传成了“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的“三齐王”。

刘邦为了激励韩信,不但封韩信为王,还赐韩信“三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也有说见铁不死的)。而“五不死”,就是在“三不死”之上,再加上没有捆韩信的绳,没有杀韩信的刀。

韩信受到封赐之后,这才继续攻打项羽,为刘邦打下了汉室江山。

但是韩信要了封赐承诺,还是没能避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江山一统之时,也就是韩信将死之际。

刘邦在反项羽之前,原本就想做个关中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最后竟然一统了江山,成为了大汉皇帝。韩信跟当初的刘邦一样,但求一王足以。但是,这在刘邦眼中,却是随时可以复制他成功之路的隐患。刘邦因此非常忌惮异姓王,甚至在临死之前,还特别嘱咐,此后异姓不得封王。

刘邦想杀韩信,却又念及韩信的功劳,再加上曾经对韩信的承诺,一直是不忍下手。

这件事,吕后却瞧在眼中,记在心上。刘邦能够走上反秦成功之路,也全靠吕后的策划、激励和支持,所以,吕后也非常不愿汉室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刘邦和吕后在诛杀异姓王这件事上,可谓是“狼狈为奸”。刘邦负责解决那些外部造反的,吕后负责处理那些朝内的隐患。正应了《史记》所言,“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趁刘邦伐陈豨之际,和丞相萧何一起诱捕了韩信。

吕后要杀了韩信,命令武士将韩信推出去斩首。

韩信见状大喊:“臣昔求铁券,皇上指天地许臣,‘见天,首不加兵,见地,领不加刃’,今罪臣身处天地之间,恐人言汉背誓?萧相国可以为证!”

吕后看向萧何。萧何见状,答道:“确有此事。”吕后怒了,你不能撒个谎呀,非要说实话,要处罚萧何。

萧何赶快跟吕后说:“将韩信绑于大钟之内,就是不见天地;以竹竿削尖,刺其心脏,心非首领,竹竿亦非兵刃。”

吕后听闻大喜。韩信就被绑在大钟之内,以竹子刺心而死。

这不正是所谓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规则自己定的,怎么解释都行。古代皇权想要除去一个人,赐再多的丹书铁劵,给再多的承诺也没用,想杀,还不就是一下子的事情。

上面这个韩信被吕后所杀的故事版本,奕天觉得是跟正史最贴近的一个版本,也是编写的最用心的一个故事。

根据《史记》的记载,吕后用萧何的计策,将韩信诱入宫中,“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直接就把韩信给砍了。

吕后、萧何、韩信,三人聚齐,斩于钟室,又和大钟有关,完美呀。只是韩信最后说的话不是乞命,而是懊悔:“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而吕后也是“遂夷信三族”。

韩信死时年仅35岁,非常年轻,而且谋略、兵法过人。如果拼寿命,刘、吕根本活不过韩信。他们一死,韩信就无人能敌,无人能制约。韩信万一在那时造反,那汉室的江山就成韩信的了。对于刘邦和吕后来说,是一定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那么,韩信的宿命早已经注定了。

Rinne

Rinne

汉高祖刘邦与张良约定,对于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或者“(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或者“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等等的情节完全是各种小说、演义故事(比如西汉通俗演义)中虚构的,《史记》和《汉书》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记载,就像是《三国演义》为了“剧情需要”而对正史《三国志》进行了大量改编以及增删一样。

这些虚构的约定,让张良的仁义、吕雉的阴险狠毒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确实符合正史中吕雉和张良的性格。在这个约定的限制下,为了不让刘邦食言,吕后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并且用尽了奇思妙想。比如有的说是她将韩信吊在长乐宫的大钟之内,钟罩着头就是“不见天”,吊在钟下,就是“不着地”。吕后又让人将削尖的竹子(或者桃木剑)将他刺死,以“不见兵刃”。有的说法则是吕后让一群宫女使用棒槌将他活活打死等等,反正各种恶毒的情节,都被用在了韩信身上。也让人深信,只有吕后这种蛇蝎心肠的人才能用这种卑劣而手段来,也正是这种病态的心理让她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但是呢,《史记》中对韩信之死的记载非常简单——“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并夷他三族。

zhanzhan

zhanzhan

吕雉杀韩信有许多版本,题目中所问的应该属于民间传说,属于口口相传的故事。从古至今,韩信之死纷纷攘攘吵了几千年,到底哪个是真,谁也说不清楚。在这里我为大家详细列出所有版本,仅供参考。我只相信正史,你们随意。

先说韩信之死的版本,韩信之死至今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版本,一个是京剧版,一个是民间故事版,一个是正史版。我一个一个说。

京剧版:韩信之死

京剧版斩韩信的前提是这样的,刘邦驾崩以后,吕雉和萧何担心韩信拥兵自重,率兵造反,于是定下一计,诱杀韩信。具体怎么操作呢?

萧何派人去请韩信到府上一聚,韩信来了之后,萧何对韩信说:吕太后(吕雉)宣旨要召见你。韩信不解,遂问原因。萧何诓骗他说:你帮助高帝刘邦平定天下,功劳最大。此次进宫,肯定是要重赏你。于是萧何领着乐呵呵的韩信进宫去了。

等到了未央宫宫门,萧何借故离开,让韩信一人进去。韩信进去的时候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呢?因为此次受封应该人数众多,但是一路上却没见到一个将军。正当韩信疑惑之际,他已经走到了内宫中。这时,门内传来一声怒吼:

胆大韩信,你私自闯进宫来,哀家正在沐浴之际!你私犯圣驾,该当何罪?

原来,吕雉骗韩信说自己正在洗澡,说韩信不守规矩,唐突圣驾。韩信赶紧辩解,说是萧丞相让他进来的。吕雉派人去宫外查看,并没有看到萧何(萧何早就溜了)。这一下韩信可解释不清楚了,不知道如何自辩。

吕雉怒道:你竟敢私闯圣宫,对我图谋不轨。来人呀,把韩信给我斩了。这时韩信应声说道:我当初身领大将军之职,率领天下兵马平定天下。高祖皇帝曾经允诺过我,凡有刀枪上刻有韩信二字,皆不得杀我。如今全天下的兵器都铸有韩信二字,看你用什么来斩我。

吕雉冷笑一声说道:是吗?来人呀,去厨房拿厨刀。韩信顿时大惊,为什么呢?原来当初只是将所有用于作战的兵器都刻上了韩信的名字,做饭的厨刀上可没有刻,真是千算万算,漏算了一项呀。

韩信于是唉声叹气道:当初我活埋母亲,天理难容。又在淮阴避祸时,错杀了指路樵夫陈仓,人神共愤。如今落得此下场也是活该。于是引颈就戮,而杀他的正是当年冤死的陈仓。陈仓十六年前给韩信指路,韩信怕陈仓泄漏他的行踪,于是杀人灭口。十六年后陈仓投胎转世,就是来报仇的。

这就是京剧版斩韩信,也叫《未央宫》,里面充满了各种离奇的故事和因果报应。很精彩,如果我写的不对,请熟悉京剧的朋友指正。

民间故事版韩信之死

这个版本也很离奇,但是比京剧版要靠谱一些。民间故事版经过整理被写进了《西汉演义》这本书,书里有民间故事的影子,但是已经摈弃了许多过于离奇的传说。那么韩信之死是怎么讲的呢?

刘邦与项羽荥阳罢兵后,刘邦违约追击项羽,邀韩信、英布、彭越前来围攻项羽,但是三人都没有应约。这时张良给刘邦出主意,说韩信不应邀是因为当初只封他一个齐王之名,而没有实际封地,所以韩信不会来。如果想要韩信来,必须给他封地。

于是,刘邦改封韩信的真齐王为三齐王,将齐国所有的城池都封给他。然后依葫芦画瓢,对英布和彭越也一样。这里解释一下这个三齐王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争议很大。

在民间故事版本里,三齐王的意思是天王齐,地王齐,君王齐,意思就是基本和刘邦一个地位,没有人能动他。另外为了使韩信更放心,刘邦还承诺韩信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得到这样的承诺后,韩信才领兵前来助战。

而在《西汉演义》中,三齐王并没有这样解释,三齐王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接近于正史的,具体来说三齐王就是指原来的旧齐王,都城在临淄。胶东王,都城在即墨。济北王,都城在博阳。即原来一分为三的齐国都给了韩信,而不是单单旧齐王的领地。

接着说故事,后来韩信勾结陈豨造反,陈豨于是在代地反动叛乱。韩信写了一封信,里面指导陈豨如何用兵,派一个心腹前去送信。这个心腹和韩信府上的仆人谢公著交好,于是谢公著设酒为这位心腹送行,两人喝多了,这个心腹将韩信写信联络陈豨的事情告诉了谢公著。

后来,韩信一天不见谢公著,等看到烂醉如泥的谢公著后进行询问,方才知道谢公著知晓了韩信叛乱的秘密。于是韩信决定杀了谢公著,后被谢公著察觉。于是为了保命,谢公著跑到萧何府通禀报了萧何。

于是萧何为了稳住韩信,在长安找了一个跟陈豨长相差不多的人,然后将此人斩首,诈称陈豨已经被刘邦击败,斩首示众,请韩信到未央宫庆祝。韩信被诱骗到未央宫,吕雉请出谢公著,当场对峙。韩信无法辩解,于是被诛杀于未央宫。

民间故事则更离奇,说吕雉为了不违背当初的“五不杀”承诺,将韩信吊起来,置于一口大钟下,然后让宫女用白练布勒死了韩信。

正史版韩信之死

正史版韩信之死出自《史记》,过程比较简单,情节跟《西汉演义》差不多。讲的是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之后很郁闷,耻于和周勃、灌婴同列,更耻于和樊哙交往。当他知道陈豨要去赵、代边境的巨鹿去任职时,策反陈豨,让陈豨发动叛变来保命。

陈豨在外叛乱,韩信在内酝酿宫廷政变。韩信的计划是释放宫中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偷袭太子和吕雉,一举拿下长安。这时韩信的一个下人犯错(至于是不是叫谢公著,书上没有写),被韩信惩罚。下人的弟弟跑到丞相府告发韩信,于是萧何着了慌。

萧何跑去找吕雉,两人密谋如何除掉韩信。后来两人定计,谎称刘邦已经平定了陈豨叛乱,在未央宫设宴庆祝。萧何亲自前去请韩信,韩信被蒙骗。等到了未央宫,吕雉遂以谋反的名义将他诛杀。

这就是所有韩信之死的版本,有离奇的,也有严肃的。但是我只相信正史,韩信确实造反了,最后被诛杀,不冤枉。你觉得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转发。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小Kitty

小Kitty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女人而兴,因女人而亡。这讲的便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韩信!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战神,精通兵法,擅于排兵布阵,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汉王朝,并且也为中国迎来第一个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同时成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功名!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继承了短暂而辉煌的秦朝的江山,消灭了与之争锋的楚霸王项羽。这其中张良、韩信、萧何三人的辅佐功不可没。而其中又属韩信功劳最大,知名度最高。一方面是因为韩信的功绩巨大。善于统兵布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韩信的前半生可谓是碌碌无为,在秦朝已经被灭亡时,韩信依然只是一个军中小卒。最开始韩信投靠的是楚霸王项羽,但是楚霸王项羽却对其冷嘲热讽。更是不会接受韩信的治军良策。随后韩信前往汉中地区投靠了汉王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全军准备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出川并且拿下秦地,随后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与楚霸王项羽展开争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楚霸王项羽惨败后自刎乌江。

韩信在刘备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中居功至伟。因此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对韩信赏赐颇丰,被封为异性王。

在韩信为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同时韩信与刘邦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大汉王朝建立的那一天起韩信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不可能善终。刘邦在筹备大汉王朝的未来规划的同时,也开始将屠刀砍向了曾经的功勋们。

大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与韩信交好的钜鹿郡守陈豨反叛,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平叛,韩信托病未随驾左右。而且韩信暗中与陈豨书信往来,但是试图趁京城之中防务空虚,意图不轨。但是韩信的一个手下因得罪韩信而怕被治罪。因此令自己的弟弟秘密进宫觐见吕后,并将韩信意图谋反的计划和阴谋如数告诉了吕后。以后连夜召集萧何进宫,准备应对之策。

萧何献计,令吕后以皇后之尊传召韩信入宫。就说战争前线传来捷报,汉高祖刘邦已经将反贼抓获。要宴请群臣。不知真相的韩信在传唤官的引导下进入长乐宫之中。随后埋伏在那里的刀斧手将韩信杀死。

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言。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与这些居功至伟的老部下们有过约法。其中韩信居功至伟,因此刘邦曾向其承诺,即使将来君臣不和,也会对韩信网开一面:承诺其“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原本以为有此约法三章。韩信便可高枕无忧,再无办法可以杀害韩信。

因此吕后在杀死韩信时,令宫女太监们将韩信捆绑后装入麻袋,吊在半空之中,然后用木棍打死。既不见天,下不着地,未用铁器便将韩信杀害。这也就避免了违背刘邦与韩信的约法三章。

当然这只是传闻,不足为信。但是韩信功高震主。确实不为皇帝所容。而且韩信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恃才傲物的怪才。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确实很容易触犯龙颜。也很容易因怨生恨,走上反叛的道路。

韩信的死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跟韩信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同时刘邦作为统治者也有过河拆桥之嫌。

但无论如何,韩信的才能和他辉煌的战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将韩信列为中国古代最知名的战神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兵仙”!

suhelovely

suhelovely

后世人都认为“孺子可教”的张良在当时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时期是“谋略智慧绝天下”的头号人物,但是论其“私谋”,他还是输给了绝世悍妇的吕雉。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诱使刘邦说出这句话的张良足够聪明了。张良在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过程中,逐渐与韩信成为了莫逆之交。但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张良对刘邦的心思早就是心知肚明了。说的难听点儿,就是张良怕刘邦功建天下、分封诸王之后,会“卸磨杀驴”,借机杀害之前建国的功臣,这其中韩信对于刘邦政权的建立可谓是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

所以根据刘邦在面对得之不易的刘姓天下时,极有可能会治罪杀害之前功高盖主的韩信,于是张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引诱刘邦许下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承诺,直接目的就是为保韩信一命。

但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要想让你死,你就不可能活着”!之后的吕后很机智地巧妙躲过了张良“天、地、铁”的限制,最终设计使韩信落入圈套,派人用厚布袋将其裹之,然后在“不见天,不踩地”的情况下,“不用铁器”反用竹签将其乱竹刺死。

至于吕后杀害韩信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我个人觉得吧,分两点来看:

第一点,其实张良对刘邦的引诱,也就是换得的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这个口谕吧,可以这样理解,“刘邦下令,任何人都不能杀韩信”,从这一点来说,毫无疑问,吕后的私杀韩信,其一,吕后犯了干涉朝政的大忌;其二,吕后公然违背了皇帝的诏令;其三,吕后对开国功臣滥动私刑。从以上分析来看,吕后属于公然抗旨,是在打皇帝的脸。

第二点,我们来反向理解一下,对“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进行咬文嚼字一下,严谨来说,“杀人可以,但是必须不见天、不挨地、不用铁器刀具”,如果单纯从这12个字的口谕来看,吕后的确是打了擦边球,其一,用铜钟将韩信罩住,避开了“见天”;其二,用布袋将韩信和铜钟包裹后半悬空中,避开了“见地”;其三,被吊在布袋中的韩信被活活用竹签刺死,避开了“见铁”。由此可见,吕后招招巧妙却也招招致命。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吕后不算是抗旨。

最终,我们反过头再来看刘邦的表现:其一当时韩信惨死的时候,刘邦虽在外征战,但是听到了韩信惨死的消息之后,并没有出乎意料的紧张,反而只是连连叹息,然后仍旧低着头忙活着打仗;其二,在数月刘邦得胜而归的时候,面对张良和文武百官皆叹惋韩信惨死时,刘邦也只是“且喜且怜之”,由此看来,刘邦对这位曾经帮助他打下三分之二汉朝天下的功臣韩信来说,也确实是有些“不尽君王之道”。

annieapril

annieapril

张良保不了韩信,韩信的死是必然的,怪就怪他能力太强,强到了让皇帝都感到恐怖的程度。

刘邦一生最大的对手是项羽,项羽死后,刘邦终于完全拥有了天下。但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那个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韩信,就开始成为了刘邦最大的威胁。韩信的存在,也成为了导致刘邦不安的最大因素。

而韩信这个人,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却没有自保之明,而是仗着功劳大,以为就可以得到特殊的待遇,谁也不肯放在眼里,怪不得一直得不到刘邦的真正信任。

在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一出场就向刘邦索要大将军的职衔,当然,这个还不算问题,毕竟能者高配吧。可是后来,韩信的野心就有点藏不住了。比如在攻入齐地的时候,韩信就放着刘邦被项羽围困而不救,反而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后来韩信虽然得到了齐王之位,但是刘邦与韩信的过节算是彻底结下了。

韩信之死,其实就是刘邦为了稳固皇位的阴谋。韩信封楚王不久,就被告发谋反。而鉴于韩信在军中以及众多开国大将之中崇高的威望,刘邦用计捉拿了韩信以后,并没有急着杀死韩信,而是将其释放,降为淮阴侯,以此逐步削弱韩信的影响。等到陈豨谋反的时候,刘邦借亲征之机,终于用吕后和萧何之手杀死了韩信,夷三族。

吕后和萧何杀韩信,肯定是在刘邦的首肯之下才杀的,并非擅自做主,否则不会这么顺利。而利用吕后与萧何之手,刘邦就会出现缓冲的余地,可以最大程度减轻其他开国重臣对刘邦和汉朝的猜忌,从而避免群雄皆反的情况。

不过,所谓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是无中生有的,韩信所处的境遇,早晚难逃一死,谁也保不了。就算刘邦有这样的承诺,至于刘邦要不要践行诺言,也取决于刘邦。当然,在维护皇权的问题上,如果刘邦放过了韩信,那才是奇迹。

MiyanaLeung

MiyanaLeung

总有这些把小说故事当历史来问,下面就来普及普及历史一些冷知识。

何来抗旨和赦书之说

汉承秦制,在汉朝建立之初其政治制度基本上照搬的秦朝的政治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的清清楚楚,命为“制”,令为“诏”。这个时候的“旨”字就压根没有和皇帝的命令挂上钩。刘邦称帝之后还是继承了秦制,所以当时刘邦的命令称为制诏。

什么时候皇帝的命令开始称旨的呢?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孔光传里面才有旨作为皇帝命令的意思。所以这吕后何来的抗旨之说呢?最多只是抗诏而已。

赦免之意虽然先秦就有,但是赦书则是魏晋时期才有的文书了,这些都穿越了安插到了刘邦手上,是件多么神奇的事情。

西汉的皇帝可以随意下命令吗?

现在的人看多了电视剧,就误以为皇帝金口一开一切就可以了。西汉皇帝的正式命令得怎么下达呢?当时有一个官叫做御史中丞住在皇宫里面,皇帝有事情就交代给御史中丞,然后御史中丞再报告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报告给宰相。宰相有什么事报告给皇帝则是反着这样的流程最终报告给皇帝。宰相在这个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真的要有这种“三不杀”的正式命令,那时候的丞相是萧何,张良真的要保韩信的话,起码得知会一声萧何吧?从后来萧何联合吕后干掉韩信就可以看出萧何不会给自己设立这么大的障碍,他们都是聪明人。所以真的要有这件事,萧何是张良得说服的关键人物。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都知道这是一件虚构的细节之事。正因为走正式的命令很麻烦,有泄露秘密的风险。所以萧何才和吕后诱杀韩信于宫中,而不是派兵去抓了韩信再来杀。

更别说张良这么聪明的人了,他早就看透了西汉初期的形势,早已不问政事,退居到不知道多少线,隐掉了自己的存在感,这样怎么会没事去做这种惹麻烦上身的事情。

木之美-mly

木之美-mly

汉张良为保韩信,计诱汉王封韩信。

。汉高祖削异姓王。

指公元前(203年)十二月项羽败亡,次年汉王刘邦称帝后,削除异姓王的战争,从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先后解除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張敖,赵相国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唯有长沙王吴臣保存,钟离昧失踪,传说被吕洞宾所度(八仙之一,汉中离)。

。现在对这些异姓王解职被杀戳不作一一介绍。单说楚王韩信,韩信在楚汉相争中四十多场战役确实功髙盖世,自从张良周游六国路遇韩信,书荐韩信为汉王所用,可韩信,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何用他人推荐,带着母亲,衣衫烂褛面見汉王,汉王一见是个乞丐,也不以为然,命他当个军营器戒库仓管,当了一个多月,觉得此处无出息,带着母亲月夜出走,有人报告了丞相箫何,箫何得信,才有箫何月夜追韩信(京剧),此事,张良在途得息韩信出走,连夜回营,怕他投奔他处,被别人所用,那损失太大了。求见汉王,问王上我书荐韩信为啥不用,如奔他处对我不利,汉王说:没有你的书呀!然后再去见韩信问:你为啥不将我书呈给汉王,韩信说:大丈夫何须他人所荐。张良方明白,韩信之髙傲,張良再次求见汉王,商量如何留住韩信,张良谏言:大王你在南门外,搭一高台,高三丈请王上拜韩信为大将,行三拜九叩首大礼,给足韩信脸面,韩信是有义之人必然留下,这時的刘邦为了已自的江山,确实是礼贤下士,言听计从,从此韩信当上汉王的大将军执掌兵权,在各场战斗中累立大功,也不断得到封赏,在韩信的功勋最高峰,被封三齐王(举称齐天王,齐地王,齐君王),齐君王相当于一字并肩王,并封赐他犯法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可是,到了楚霸王项羽最后终于败在韩信手下而灭亡。刘邦称帝后。

。刘邦善于权变,无愧为一代政治家,为了自已的江山不受任何威胁,为他打下江山的有功之臣多死在他的钢刀之下,开头已经表过。可是,对韩信如何处置,刘帮也伤透脑筋,要杀他从内心深处也受到自责,没有韩信,那有江山,不杀韩信,夜不能寐,所以刘邦採取惭进手段,先削兵权,免三齐王为楚王,再免楚王为淮阴侯,到此地步还是不放心,但是,仍然不敢去捉他,动他,方法不当可能弄巧成拙,凭韩信的威望,他虽没了兵权,但揭竿谋叛他的旧部还是一呼百应。他如造反朝中无人可挡,刘邦带着这个问题还不敢同外人商量,只能同自已的妻子吕氏(吕王后)商量。

。吕后建议刘邦借年高体弱为名退居二线,对韩信问题有我负责处置,万岁可避君臣脸面,吕氏确实绝毒,他的办法,解铃必需系铃人,箫何是韩信最信任的人,只有于箫何出面才能将韩信骗到京城让他自投牢笼。故传箫何进见,讲明诓骗韩信进京,箫何知此不是好事面有难色,吕氏面空一报说:韩信不是你在月夜追来的吗?现在还是要通过你请他退出,箫何听了没法,他知道吕氏心狠手辣,如惹怒了他亦有生命之忧,所以箫何才答应出使韩信,韩信见故人来访殷勤接待,茶罢箫何对韩信说:主上有事不决,请侯爷进京商量,韩信见丞相亲自而来,信以为真,所以立马整顿行礼,跟箫何进京,到了京师箫何将韩信直接带到未央宫楼上,见吕氏已等在那里,一进门韩信被武士擒拿,吕氏对箫何说:没有你事了,去罢,箫何退去,吕氏对韩信说:你一世聪敏今天你没有了到吧!吕后这一阴谋,使韩信中计。韩信既不问又不辨,心知肚明朝廷是要我死,因为我功髙盖主。开口问太后我在死前能说二句吗?吕氏说:允许。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接着吕氏说:韩信大汉是有你的功劳,但是为了大汉的江山今天委曲你了,万岁曾赐你犯法可三不杀,現在你要谋反(韩信也不辩,辨也无益),我仍然可以遵守万岁旨意,这里是未央宫楼,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杀你也不用铁,你还有话说吗?韩信说了句:大丈夫视死如归,虽已身休汉王,韩某没死战塲上为国损躯而死在妇人之手,来吧!就此一代英雄被竹扦戳死。载后汉书:韩信传略有改动。

麦当娜娜

麦当娜娜

当韩信被捆绑之后,说出高祖曾经的赦书时,吕后如何应对?

我知道刘邦写下赦书,但不是张良诱劝的。

刘邦承诺“三不杀”:成由萧何

项羽改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带领萧何等人,向巴蜀前进。

就在这时候,韩信投奔刘邦而来。刘邦给他一个小官;韩信非常失望。

几个月后,韩信有志无时,便悄悄离开汉王军营。

萧何获悉韩信出走,不顾公务繁忙,亲自骑上马前去追赶。

第三天晚上,月光之下、清流河边,萧何终于找到韩信。

萧何耐心劝说,很久,韩信不为所动。

寻找萧何的夏侯婴赶来后,与萧何一起劝说韩信。韩信还是沉默不语。

月亮已经从正空、慢慢西沉。萧何、夏侯婴异口同声承诺:汉王再不重用,我们三人一起离开。

韩信与萧何等人一起回到汉王军营。

萧何去见刘邦,把月下追寻韩信的情景详细禀报。刘邦满不在乎。

萧何说:大王如果想要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说:那就用他吧。你去把韩信召来,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毕恭毕敬地对刘邦说:大王要想用好韩信,必须做到两件事。

第一、建造拜将台,选择良辰吉日,大王沐浴、斋戒,隆重举行仪式,大王亲自拜将;

第二、大王亲自承诺不杀韩信,并写下赦书。

刘邦对萧何的请求,一一答应。

拜将台建好后,选择了良辰吉日,在全军将士众目睽睽之下,刘邦亲自授拜韩信为大将军。

拜将仪式后,刘邦将写有“三不杀”的赦书交给韩信。

“三不杀”内容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接下来,韩信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在垓下十面埋伏,一举歼灭项羽,为刘邦平定了天下。

萧何为韩信提供了发挥军事天才的平台;韩信能否身怀赦书、善始善终呢?

吕后用计诛韩信:败也萧何

刘邦对于韩信,且疑且用且削权。

每次自己的军队被消灭干净,刘邦就会快速赶到韩信军营,拉走军队。有时候韩信还在睡觉,军权已经被剥夺。

项羽被消灭后,刘邦把他降为楚王,不久,信口指责韩信谋反,贬为淮阴侯。

刘邦让韩信住到京城,实施居住监视。

公元前197年,韩信原来的部下陈豨反叛。

刘邦亲自前去镇压,韩信借口生病没有随军。

韩信暗中派人告诉陈豨:放心行动,我在京城配合。

韩信和家臣密谋,半夜假传圣旨赦免罪犯和奴隶,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

密谋不密,家臣弟弟告发韩信计划叛乱。

周密起见,吕后召见萧何,询问如何平叛。萧何为吕后设计了一招毒计。

萧何亲自来到韩信家中,告诉韩信,刘邦已经处死陈豨、平定叛乱,回到长安了,命令列侯群臣都到长乐宫祝贺。

韩信误以为真,跟随萧何来到长乐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五花大绑,带进长乐宫的钟室。

眼看要被杀死,韩信大喊:我有高祖赦书,可以免死。

吕后问道:怎么免死?

韩信说:高祖承诺我“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你们不能抗旨不遵。

萧何想起来,“三不杀”就是自己向高祖请求的。

萧何对吕后耳语几句,吕后满意点点头,走到门外安排一番。

几个军士拿着小口袋、大麻袋进来,先用小口袋把韩信的头蒙起来,然后装进大麻袋。

吕后命令军士把大麻袋吊到屋梁之上。

吕后问韩信:你能看见天吗?你能看见地吗?

韩信无言以对,但是,还想起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对吕后说:高祖有旨,见铁不杀。

吕后冷冷说到:不会用铁器的。

萧何对着门外喊了一声:来人。

6名宫女应声进入,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根2尺竹剑,竹剑尖锐锋利。

吕后轻轻一挥手,6名宫女围着吊在空中的大麻袋站成一圈。

吕后再次挥手,6名宫女一齐用竹剑向大麻袋中韩信身上胡捅乱戳。

鲜血从麻袋中流到地上,韩信痛苦的呻吟渐渐停息。

杀人无数的战神韩信,被几名手无寸铁的宫女用竹剑戮杀而亡。

这就是“败也萧何”。

吕后没有抗旨

吕后采用萧何计策,让韩信看不见天、看不见地、也看不见铁;同时,天、地、铁也都看不见韩信。

所以,吕后杀死韩信没有抗旨。吕后心机太深啊!

刘邦回到京城,知道韩信被杀,“且喜又怜之”,表明刘邦也是允许杀死韩信的,只是心中感到有点可惜罢了。

自由的人人

自由的人人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战神级的人物,在那个时代,只有项羽才能与之匹敌。但是,这样一位军事天才,下场却极其惨烈。传说,韩信被吕后用麻袋吊起来,让宫女用竹签子刺死。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刘邦之前许诺韩信“三不杀,五不死”。

传说所谓“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而“五不死”,即为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然而,这份圣旨,完全是彻彻底底的“合同诈骗”。吕后将韩信抓起来,用麻袋吊在梁上,一帮宫女手执竹签,将韩信刺死。这样一来,既没有违反“三不杀”,也没有触及“五不死”。

故事要从楚汉战争时期说起,话说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刚开始也对这个年轻人没有信心,只是萧何愿意担保,于是刘邦愿意做一个惊天豪赌。但不久就证明,刘邦这个惊天豪赌彻彻底底地赢了,就是因为捡了韩信这个宝。

韩信可谓是军事界的奇才,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他,带着刘邦手下的散兵游勇,打了一个接一个的漂亮仗。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个走位一个闪现,帮刘邦拿回了关中之地。

韩信灭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强齐,名闻海内,威震天下!韩信接连斩获一个又一个诸侯国,大有与项羽、刘邦平起平坐之势。

就在这个时候,刘邦却迎来了更大的麻烦,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要想逃脱困境只有向韩信求援。于是,刘邦三令五申去要求韩信派兵增援,意思就是我现在被项羽堵在放学路上了,兄弟快来帮我一下。

可是,刘邦的信件一个接一个的送到韩信桌子上,韩信仍然按兵不动。韩信回了刘邦一封信:“齐国反复无常,狡诈多变,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果有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韩信这句话的意思不在乎想说,我现在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你不给我一点好处怎么能成呢?

刘邦接到这封信,顿时火冒三丈,大骂韩信无信无义,我刘邦现在被项羽围困,你不想着救援反倒想着自立为王。刘邦气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就在这时张良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如果是平常人,正在气头上被张良踩了一脚肯定是继续破口大骂,可刘邦一下子就明白了张良的意思,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急转弯。

刘邦对韩信使者说:大丈夫横扫诸侯,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于是,刘邦袖子一甩,封了韩信一个真齐王。于是,韩信没过多久就出兵援助刘邦,把刘邦从项羽手心救了出来。可这回,韩信可算是和刘邦结下了梁子。

就这,韩信还不踏实,他心想我现在给你打下天下,将来你得了天下再给我穿小鞋怎么办?于是,明里暗里地向刘邦透露出这点意思。

张良可算是个洞察人心的明白人,他一下子就看懂了韩信内心的不安。为了让他安心为刘邦效劳,张良让刘邦给韩信写了个“合同”,这个合同就是“三不杀,五不死”。于是,韩信心里可算乐开了花,勤勤恳恳的帮刘邦打天下。

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韩信以为已经签了个永久“合同”,就可以当做免死金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的媳妇吕雉,她可是一个玩合同的高手。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南征北战帮刘邦打下了大半个江山,还逼死了刘邦最怕的项羽,当汉帝国的大门徐徐拉开,韩信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转而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

大汉开国以后,刘邦就将韩信的齐王降为楚王,削去了手中的兵权,变成了一个穿着锦绣华服的木偶。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刘邦后来又借机将楚王贬为淮阴侯。

这次,韩信真的怒了,韩信由一个“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的齐王,变成了和屠夫樊哙一样的列侯。大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创业路上韩信出力最大,现在却被公司降为普通员工,你让韩信的心里怎么好受?

汉十年,陈豨率先甩手不干,举兵反了刘邦。刘邦让韩信与他一同收拾陈豨,但陈豨与韩信是好友,韩信借口说身体不舒服按兵不动。其实,这次刘邦御驾亲征就是在测一测韩信还是不是听自己的话,而韩信在这件事上表现的情商简直低的吓人。

憋了一股火的韩信差人告诉陈豨,你只管起兵,我一定会全力帮你。韩信半夜用一封假诏书,释放了狱中的罪犯,要他们与自己合力攻击汉宫中的吕后和太子。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连夜就传到了吕后耳中,因为韩信的家奴和韩信有仇,于是举报了韩信。

吕后听到这件事又惊又怕,但吕后这个女子,确实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他连夜召开萧何商讨。此时的萧何,并没有过多的顾及与韩信的情义,因为他想要的是太平,不是折腾。于是,由萧何出面把韩信叫到长乐宫中。

传说,韩信一进宫室,房门便被紧紧锁上,一道道锦缎遮盖住门窗,韩信被捆在麻袋里吊了起来。韩信破口大骂,吕雉你个不知深浅的妇人,皇上曾经许诺韩信“三不杀,五不死”,你怎么敢违抗。

吕后嘴角一翘,笑了笑说:“我实在不敢违抗皇上旨意,可如今幔帐遮窗,你不见天,缚与梁上,你也挨不着地,不敢用兵器杀你,但我会用竹签将你处死。

韩信大笑一声:“我真是糊涂,没有听蒯通的话,现在被一介女子欺骗,这难道去天意吗?”

@历史方位 认为:“三不杀,五不死”是关于韩信之死,最广为流传的说法。如果从这个传说的结局分析,吕后真的没有抗旨,因为这份合同本身就有漏洞,吕后用这个合同的漏洞将韩信处死,巧妙的避开了刘邦之前的允诺。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韩信真的是这么死的吗?

结合史料我们会发现,所谓“三不杀,五不死”只是野史的记载,从来没有一本正史这样记载过。关于韩信之死,《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也就是说,吕后让萧何写了一封信给韩信,把韩信骗到皇宫,一刀斩杀在钟室,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复杂。而为什么有“三不杀,五不死”这样的传说呢?我认为,这是民间百姓为了变法对韩信的怜惜,以及对吕后奸诈的艺术化的描写。

韩信之死虽然简单,但是他的家人可就没这么痛快。

韩信家族被判“夷三族”罪,这是秦汉时期最重的刑罚,祸及父母、兄弟、妻子三个辈分。而刑罚过程更为残酷:

依刑法志,先黥、劓、斩左右趾、答杀之;其后,袅其首,菹其骨肉于市。——汉书·刑法志

被判“夷三族”罪的人,先要被脸上刺字,然后削鼻斩趾,而后被乱棍致死。就这还不算完,还会被枭首、削肉弃骨。

最后,@历史方位 说:韩信之死,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自古皇权和臣权都是难以平衡的矛盾体,尤其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过渡的时期,功勋卓著而又能征善战的韩信,不仅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而且会对立足未稳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新兴朝代的建立,就会伴随着功臣的覆灭,这似乎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历史魔咒。

@历史方位 原创作品,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赞关注我哦!您的一个小小的赞许,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码字不易,来个赞呗!

工农我都占

工农我都占

肯定抗旨了,赦书的意思就是不能杀,最后吕后把韩信杀了,无论出于何种理由,肯定和刘邦的旨意是不一样的,吕后是玩了个文字游戏。

统治者做事考虑事情的角度是现实利益,不是谁说了什么。可以说只有刘邦能控制住韩信,韩信未必心服口服。保住大汉江山是吕后的头等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所谓的舆论更是不能影响吕后杀韩信的决心。站在吕后的角度看,她杀韩信是正义的,不过她也需要找一定的托词,这样既能稳定大汉江山,还能平众人之口。

刘邦作为大汉王朝的建立者,保卫大汉江山是第一位的任务,不管任何人只要威胁到他的皇位,威胁到大汉江山,他都会毫无犹豫的杀掉他。他在打江山时需要有人帮助,他肯定会有各种承诺,让人放心,他所有的承诺都是为了能够稳固地位。政权建立了,原来的功臣大将成了不稳定因素,他有心消灭他们,只是没有下定决心,吕后帮了他一个大忙,既能消除不稳定因素,还能不背骂名。

吕后杀了韩信稳定了大汉江山,很值,用一个人换取政权稳定,对她来讲,用骂名换取现实利益,这笔买卖划算。

大大卷卷卷

大大卷卷卷

不算抗旨。韩信死的时候,上看不见天,下看不见地,脑袋上蒙着布袋,也没见铁器。虽然是吕雉动的手,可刘邦反应很耐人寻味。他还大赏了萧何,因为主意是萧何给吕雉出的。

其实,早在韩信获得三齐王、获封五不杀的时候,他就死定了。



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


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是大汉战功最多的名将,后世称之为“兵仙”、“神帅”。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刘邦夺取关中;他“背水一战”,在井径之战中大破赵军,平定河北;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帮刘邦解决劲敌项羽。



可以说,韩信几乎成了后世“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


当年,项羽最得力的将领龙且,率领20万大军追击韩信,结果,兵力不足的韩信,利用潍水的地形优势,以调虎离山的计谋,直接给他来了个包抄,不仅取了他的人头,还让20万大军死伤大半。


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认为一个将领能受胯下之辱,说明为人胆小懦弱。但他不知道,能受胯下之辱,说明韩信能屈能伸。



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更是他争夺天下的关键。


韩信助他亡赵国灭齐国,战楚霸王,而且,韩信还忠心耿耿,交出钟离昧,不理三分天下之计,可谓难得一见的忠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神,死于妇人之手,而刘邦的反应就更耐人寻味了。


吕后诱杀韩信,刘邦反应耐人寻味


韩信战功赫赫,刘邦将他封为“三齐王”,即天齐王、地齐王、君齐王,可见恩宠。


张良还想尽办法让刘邦写下了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殊不知,越是恩宠,韩信的死期就越快。



作为一个无所不克的战神,韩信手上至少有十万大军,刘邦虽因韩信成事,可当坐拥天下后,他不可避免地有所猜忌。


关于韩信之死,坊间流传很多种说法。


比如,为了除掉韩信,吕后做了一个“钟室”,让人把韩信吊起来,上不见天、脚不沾地、让宫女用竹竿把他捅死。


当然,这个说法杜撰的成分很多,剧情出自《西汉演义》的野史。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么写的:“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临死前,韩信感慨:“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得知韩信死讯,刘邦的反应则更耐人寻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且怜且喜之”。


短短5个字,耐人寻味,内涵颇深,果然君心难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死后,刘邦立刻给萧何加封了。


首先,他把萧何从丞相升为相国。当时,西汉丞相分左丞相和右丞相,但相国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危机人才。


其次,他加封萧何食邑五千户。原本,萧何就食邑八千一百户,如今又加封,可见薪酬涨得也非常快。


最后,他给萧何加了一个都尉,并送了500士兵,进一步提升萧何的地位。



为什么韩信一死,刘邦就加封萧何呢?


因为诱杀韩信的妙招,是萧何帮吕后想的。


作为一代战神,韩信的谋生本领差到让人忍不住感慨。


年轻时,韩信吃饭都成问题,最后是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开启传奇人生。而战功赫赫之后,他又因为萧何的设计,最终死于吕后之手。



韩信死后,史书开始说他密谋谋反,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所以,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谁也不知道,但是韩信的性格,注定了他非常吃亏。


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



获封三齐王,死期将近


韩信获封三齐王后,有一次去樊哙家串门。


当时,樊哙三拜九叩,迎韩信进门,言语间也非常尊敬。


但韩信的反应是“羞于樊哙为伍”,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其实,樊哙是刘邦的铁杆粉丝,之所以三拜九叩,并非尊敬韩信,而是尊敬刘邦。



樊哙几乎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了,在刘邦病重时,樊哙可以在没有任何通报的情况下,直闯寝宫。


这事,换个人,估计能被刘邦杀无数次,但樊哙啥事没有,可见亲近程度。


然而,韩信却公开说羞于为伍,刘邦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因此,在获封三齐王后,刘邦又把他贬为楚王,又贬为淮阴侯,不在朝中任职,后来,刘邦还夺了他的亲兵队伍,让他赋闲在家,并对他重点防备。



当年战败龙且后,项羽派人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却直言永不叛汉,还诛杀好友钟离眛,向刘邦表明忠心。


可叹,一代战神最终没有一个好结局。


你认为,韩信如果真的三封天下,刘邦还能建立汉朝吗?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布丁小熊

布丁小熊

题主所问源自《西汉演义》,其实“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源自流传更广的说法“三齐王”、“五不杀”。在福垊回答吕后是否抗旨前,我们先来看看神马是“”三齐王”、五不杀”。

三齐王、五不杀

当年刘邦被项羽打得撇丫子狂奔的时候,韩信却在齐地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刘邦总算找到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时,韩信的使者赶来,刘邦大喜,以为是雪中送炭,谁知道雪上加霜。使者要求汉王刘邦要封韩信“三齐王”,刘邦大骂,张良就跺他的脚。于是刘邦就封韩信“三齐王”,即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国王齐。于是韩信跃马扬鞭,支援刘邦,最终项羽身亡,汉王为皇。张良敬佩韩信的文韬武略,算出韩信将有一劫。就以匈奴为大患为由,要刘邦爱惜人才,并写下赦书。刘邦一向听从张良的,于是就写下了“五不杀”的赦书,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光不杀,见铁不杀”。

那为什么吕后要杀韩信呢?

三齐王韩信又得到了“五不杀”的赦书,就更加专横跋扈,无法无天了。前200年,韩王信在大同叛乱,并引来了匈奴。汉高祖(汉太祖)刘邦命韩信打韩信(韩王信)。三齐王公然反对,要韩信打韩信,这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的,谁会打跟自己同名同姓的人。韩信心说,你刘邦咋不打刘邦啊?结果刘邦闹了个白登之围。此时刘邦动了杀机,然而君无戏言,更何况还是玉帛金字的赦书呢?刘邦就找张良,问为之奈何?张良对韩信惺惺相惜,就装病而且还是哑巴病,手哆嗦!吕后看到刘邦陪小三玩得开心,就想让老公回到身边就对刘邦说:“想不想听听妇人之见?”然后如此这般一说,刘邦称妙,大呼:“最好的女人,还是老婆!”

要命的“妇人之见”!

吕后以刘邦打败韩王信还有匈奴为由,邀请韩信庆贺。昔日韩信拒绝刘邦后,当时后悔了,尤其是他听说刘邦得胜归来。就奉命庆贺,一番酒宴过后,韩信走路就摇晃了。吕后表示对韩信另有赏赐,感谢韩信为他老公打下了天下,表示要赏赐金钱,尤其是美女。不过赏赐美女是玩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在半个时辰内,喝醉酒又蒙上眼韩信在铺有地毯的宫中摸到多少美女就给他多少美女,而且美女的发簪都是金子做的。为了避免偷看,双臂向前伸直,加以捆绑。蒙眼捆绑后,吕后就宣布韩信的罪状。韩信一下清醒了,立即说出了五不杀。吕后大笑,蒙上眼你啥都不见了,再说你脚下还有地毯!而且要杀人你的不是铁就是你喜爱的金子!韩信就这样被50个宫女,用金簪所刺杀。

福垊的看法是:很显然吕后抗旨了,吕后通过一些小把戏就把韩信玩死了。然而这是演义以及福垊杜撰的情节。福垊认为韩信三齐王的传说,应该源自项羽封的十八个王。其中齐国故地细封为临淄王(齐王)、济北王、胶东王,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三齐王。正史中的韩信的确为吕后所杀,不过根本就没有什么三不杀五不杀,而是杀韩信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谋反。那么韩信谋反了吗?真谋反了,他试图趁刘邦攻打陈郗放出囚犯,攻入宫廷。结果被吕后发现,萧何就假传刘邦得胜归来,让他来庆贺。然后被吕后所杀,而且夷三族。

俏鸭梨

俏鸭梨

所谓的“三不杀”,不见得真有其事,既便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儿,也不能真当一回事儿。朱元璋赐了大臣那么多的免死铁券,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来用。由此可见,皇帝想杀一个人不愁找不出理由。

史书记载,刘邦平息陈豨叛乱回来后,吕后对他说:我把韩信杀了。刘邦的表情很耐人寻味:且喜且怜之。这就说明刘邦希望韩信死,只不过是稍感可惜而已。

由此可见,韩信之死不过是刘邦与吕后演了一出双簧罢了,明显是吕后做了一件刘邦想做但又不好意思做的事情。既然有刘邦的默许,自然也谈不上抗旨一说。

刘邦从来就没有对韩信放心过,用着、防着、怀疑着。每当刘邦打光了兵马就把手伸向韩信,好多次韩信还在睡梦中兵马就被刘邦调走了,韩信连拒绝的理由和机会都没有。刘邦之所以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解决了自己的兵源问题,又不给韩信形成尾大不掉的机会,可以说是高明至极。

刘邦称帝后,马上把拥有73座城池的齐国从韩信的手中夺了过来,直接转手给了长子刘肥。为了安慰韩信那颗受伤的小心灵,刘邦又象征意义的封了韩信一个楚王。仅一年后,楚王也不让当了,直接以谋反的罪名抓回京城,放在眼皮底下看着。所以刘邦一直在朝信的头上罩着一张无形的大网,随时都可以把网一收,韩信束手无策。

最终韩信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此时的自己就像是一只被拔光牙齿的猛虎,只能在笼子里焦燥不安的转着圈。既然是老虎,刘邦自然不会放心,虽然没有了牙齿,但爪子一样可以伤人。但是,此时的刘邦很为难,如果把老虎留下,可能后患无穷,因为这只老虎正值壮年,自己死后怕没有人能看的住。如果把老虎杀了,但又怕遭人诟病,毕竟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这只老虎的功劳。怎么办呢?丢给老婆吕后处理,知妻莫若夫,吕后心狠手辣,这点小事根本不在话下。

韩信知道自己离末日不远,于是联络已经起兵的陈豨,想做最后的拼死一搏,结果不慎走露风声,正好给了吕后擒杀他的理由。韩信一辈子最感恩的人就是萧何,最信任的人也是萧何,这也是吕后可利用的一个人性弱点。所以吕后请萧何出马,把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武士一拥而上把韩信五花大绑,之后投入麻袋,悬于长乐钟室。这时,一群手持长竹竿的宫女鱼贯而入,韩信仰天长叹,悔之晚矣。一顿竹尖大餐下来,兵仙战神已经被一群女人戳成了一面筛子。

总结:吕后为刘邦解决了后顾之忧,刘邦甚是欣慰,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治吕后的罪呢!如果真有抗旨一说,吕后不会把韩信处理的如此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因为吕后抓住韩信后,一没有请示刘邦,二没有查实罪证,吕后之所以敢于擅自做主,屠戮功臣,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这是刘邦想要的结果。如此一来,所谓的“三不杀”圣旨即便属实,也不过是一张毫无意义的废纸罢了。如果刘邦去怪罪吕后,岂不成了笑话!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