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穿越]隋唐演义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清】褚人获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神话作品。它寓传奇性、故事性、历史性于一炉,讲述了武王伐纣、灭商兴周的故事。根据原著编绘了这套黑白连环画对原著去芜存精,悉心编绘了十一篇故事,从而使全书情节更紧凑,人物...

祝竺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作品]兴唐传

评书传统书目。长篇。又名《大隋唐》、《兴唐传》,据清乾隆年间话本小说《说唐》改编而成。 北京流传的评书《隋唐》以清末“评书大王”双厚坪所说内容最为丰富、完整,惜其底本未能传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评书...

陈荫荣讲述

最新跟帖
村上一枝花

村上一枝花

这么文艺范的赦免书肯定不可能是正史。

这是个没有正史出处的故事,史记里没有,其他史料也没有,它出自《西汉演义》,没错,这是个小说里的段子,所以先声明一下,以免大家当正史看,事实上,正史是不可能有这么文艺范的赦免书的。

演义里是这么写的:“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意思是说,在天光下不得杀韩信,君王即刘备本人,其实还有男人的意思,不能杀韩信,各种铁器刀兵不能杀韩信。

也就是说,这三点基本上能让韩信高枕无忧了。

公元前197年,刘邦亲征陈豨和王黄,韩信称病未能同往,而其家中的一个叫乐说的人,与韩信结仇,就跑到吕后那里告韩信有谋反之意。

吕后早就有除掉韩信的意思,现在刘邦不在,正是大好时机,更何况有乐说这个告发之人,不杀韩信,正待何时?

但是她想到了刘邦的这三句嘱咐,不敢轻易带人杀掉韩信,这就有点戏文儿的味道了,说实在的,想杀你,谁还在乎给你的赦免书,丹书铁券都能给你一刀,这明显是文人们的文笔杜撰。

于是就叫萧何去忽悠韩信来宫里见吕后,萧何大家都知道,是韩信的老铁,韩信很信任他,于是就跟着进了宫。

韩信一进宫门,就被吕后命人五花大绑,然后被投入一个大铁笼子,罩上黑布,然后让一群宫女用竹枪拼命往里捅,把韩信活活捅死了。

这不就把刘邦的三个基本点给全破了么,还把韩信弄死了。

但是这样的说法真真是演义的手法,在封建社会,想让你死,别说什么君王许诺,哪怕你有丹书铁券,也能判你个满门抄斩。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SelphieDou

SelphieDou

看了这些回答,没有一个是事情的真相。

韩信被杀,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三不杀。而是抓住被夷三族的重刑。

这是秦朝的重刑,非常残酷的刑罚。汉朝初期仍旧用的是秦朝律法,当年刘邦入关中的约法三章只是临时的权宜之计。夷三族就是把韩信的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杀死,按照秦法步骤杀的时候程序是:

第一步先脸上刺字,叫黥。

第二步割鼻子,叫劓。

第三步斩断手指脚趾,叫断止。

第四步乱棍打死,叫笞。

第五步砍头,叫枭首。

第六步把尸体剁碎做成肉酱。

彭越也被夷三族,而且彭越的肉酱还送给其他诸侯去吃,最终导致黥布造反。

经常看到说什么刘邦说过,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金不杀之类的。那是民间杜撰的,不是史实。

韩信受到这么重的刑罚,功成末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

没有抗旨,这是刘邦的意思。原因有三,1,韩信曾经求封齐王,刘邦被迫允许,因为正根`项羽大战,怕韩信反水。2,功高震主,一个人的威望超越主公的时候,自古以来会有杀身之祸,他怕哪天被你取代。3,他被削掉兵权,并被贬为淮阴候的时候却时有想谋反的意思,曾打算作内应。而且被称作兵仙,带兵打仗天下无敌,换你养一只老虎,不怕哪天被反噬。所以,因为天下有一大半都是他打下的功劳巨大,不忍背负杀害有功之臣的罪名才借吕后之手除之。曾经有一个谋士让韩信中立互不相帮,可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韩信不肯,最终死于妇人之手。这人是谁,他就是蒯通。蒯通说韩信“君候面相不过封候,但背相贵不可言”也就说正面看你最多封候,但是从背后看你乃人中龙凤,取得天下都不是难事。可惜韩信不听,否则天下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久久丶小四丶Alex

久久丶小四丶Alex

刘邦许诺张良对韩信“三不杀”,所谓“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纯属子虚乌有,演义小说虚构,即便真有其事,刘邦也完全可以推翻自己的承诺。

韩信,与张良、萧何并为“汉初三杰”,以军事统帅水平著称,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堪称十大军事家,刘邦得韩信辅佐,才得以统一天下。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韩信的生死存亡确确实实和一个知己、一个妇人密切相关。

韩信之死

韩信之才毋庸置疑,但他的缺陷在于政治情商不高,他曾追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对他也是狂拍马屁,结果韩信当了真,逐渐恃宠而骄,特别是在统一天下的关键时刻,韩信提出让刘邦封他为王,让刘邦十分不爽,虽然封了韩信为齐王,内心却产生杀机。

当韩信率军击败项羽后,刘邦迅速收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

此时的韩信没了百万兵马,已经没有多少直接威胁,但刘邦仍不放过他,指使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趁机绑了韩信,但因为缺乏证据,只得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被贬后的韩信知道自己已被刘邦怀疑,而刘邦绝对不是善人,迟早会对自己下手,与其束手就擒,不如采取主动,于是他暗自下定决心谋反,并唆使陈豨谋反。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陈豨如约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前往镇压,韩信却假称生病没有随同,而是和陈豨互通有无,暗中配合,准备组织力量,趁机干掉主持朝政的吕后。

但由于谋划不周密,造反的消息泄露了,吕后抓紧和萧何密谋,把韩信骗进了皇宫,韩信不知是计,一入宫内便被五花大绑起来。

吕后一声令下,韩信被砍掉了脑袋,诛三族。

所谓“三不杀”

根据明人钟山居士甄伟所撰《西汉演义》,刘邦曾对韩信许诺:“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有的传说版本是“天不杀韩信,地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这样的承诺无疑是给了韩信一道免死金牌,毕竟老天爷、土地爷和皇帝都不杀韩信,铁器也杀不了韩信,那就没谁敢向韩信下手了。

但吕后成功突破了这“三不杀”。

首先,吕后是女人,不是君,自然不属“君不杀韩信”;

其次,吕后把韩信吊在半空杀掉,自然不属“地不杀韩信”;

再次,吕后在长乐宫的锺室里杀掉韩信,而不是室外,自然不属“天不杀韩信”;

最后,吕后下令用竹剑杀死韩信,而不是铁剑,自然部署“铁不杀韩信”。

这个“三不杀”故事很精彩,但很遗憾纯属虚构。

西汉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杜撰的小说,跟《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本质上没有区别,除了基本人物和故事梗概与史实大致相符,大量细节都是作者虚构,反正老百姓爱看什么,作者就编造什么,像这种“三不杀”的故事,老百姓最喜欢了。

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明确记载,“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这说明韩信是被斩首的,绝不是什么悬在半空中,用竹剑杀死。

退一万步讲,即便刘邦有过“三不杀”的承诺,但以刘邦的流氓本色,说话完全可以不算数,毕竟做皇帝脸皮必须足够厚,足够无耻,否则刘邦也走不到统一天下的这一步。

更重要的是,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亲征返回后,知道韩信被自己老婆杀了,非但不怒,反而“且喜且怜之”,“怜”当然是装出来的,“喜”却是发自内心。

如此厚黑的刘邦,难道还会计较吕后是如何杀掉韩信的吗?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安妮88

安妮88

谢谢邀请!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了韩信是否抗旨?我回答的是,没有抗旨,本来就是刘邦的意图,没有刘邦的话,吕后是不会杀死韩信的。

韩信开始是投靠项羽的,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才投靠刘邦的,由于萧何的举荐,刘邦才了解了韩信,拜韩信为将军,韩信的“明修栈道,安度陈仓”这一计,使刘邦才真正地认识韩信,从那以后,韩信战功赫赫,让刘邦看到了希望。所以刘邦封韩信为三齐王,三不死,即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所以韩信死心塌地地为刘邦打天下。刘邦又声称,没有捆韩信的绳,没有杀韩信的刀。韩信听了这话,怎能不放心?

当消灭项羽以后,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做了皇帝,对待韩信就不一样了,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在自己的封地里,开始还是平安的,一天来了一个老朋友,就是原先在项羽手下一起共事的钟离昧,现在韩信是王侯,钟离昧前来投靠,因为是老朋友,韩信怎能不收留?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韩信将钟离昧捆起来送到刘邦那里,韩信开始还犹豫,不想出卖老朋友,这样一来,就有人在刘邦面前说韩信要谋反。韩信一看事态不对,就把钟离昧杀了,这样刘邦还是不放心,亲自去把韩信抓起来。韩信叹了口气,“天下的飞鸟打完了,还要弓箭干什么?没有敌人存在了,还要将军干什么?我的确该死了。”本来谋反证据不足,以前允诺不杀韩信,刘邦只得放了韩信,将王贬为侯,回老家淮阴做官吧!尽管这样,还想杀韩信,可是心理复杂的很,不允诺,打不下来江山,允诺了,又是杀韩信的障碍。

刘邦的心理吕后最清楚不过了,吕后就和萧何密谋,骗韩信去后宫,把韩信抓起来害死。在密室里看不到天,看不到地,不用铁器,用棍棒照样打死人。这样了却了刘邦的心愿。怎能叫抗旨呢?






破破

破破

这个所谓的“赦书”就是小说编的,原出西汉通俗演义,史书上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

而之所以这些以“评书”、“话本”为底本杜撰的“西汉初年故事”喜欢这样的桥段,在于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以及对张良这个智囊形象的拔高和对吕后这个女性形象的极致丑化。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话本”、“评书”世界里,多数情况下,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画是有典型套路的,比如对于“明君”的推崇,往往会让他成为一个比较虚化的符号,类似于《兴唐传》中的李世民。

对于“智囊”的偏爱,比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种“能掐会算”的摇羽毛扇子的智慧象征,往往集善于一身,并有各种先验的预测性奇谋,而他们的挫折,往往被冠之以“天命”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对于“福将”则突出其“小聪明”及“狡黠”,对于“猛将”则突出其“高傲”及“憨傻”。

整体而言,即极致性突出角色的某一个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以制造简单的戏剧冲突,以利于单一线索叙事。

而这之中,女性政治角色,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无论是吕后还是薛刚反唐中的武则天,都属于阴毒狡猾之辈。

而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中,各个人物恰恰各居其位,张良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吕后的阴毒,都囊括其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张良根本没有记载参与了诛杀韩信的密谋,而只有萧何和吕后合谋,还是由萧何亲自骗韩信入宫朝贺,刘邦战胜陈豨。

而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韩信应该确实与陈豨密谋,要里应外合谋反,而吕后和萧何作为当时留守关中的决策者,属于典型的应付挑战者。

吕后“当机立断”杀死韩信,恰恰在前线战事没有结果之时,消灭了隐患,应该算是比较合格的政治选择。

而刘邦在战胜陈豨回朝听到韩信的死讯,也是且怜且喜,心情复杂,说明这个事件,并不是什么处心积虑地铲除异己,而是在网开一面后,一代名将部下仍要走向自己对立面的复杂情感。

所以,吕后无所谓抗旨,因为就不存在这么可笑的圣旨。

故事的开始

故事的开始

尽管刘邦对韩信允诺了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吕雉何许人也,她自然有办法在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下杀韩信!吕雉逼迫萧何写信邀请韩信到宫中述事,然后污蔑韩信造反,命令宫女将韩信眼睛蒙上,装入麻袋,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双眼被蒙,又吊在空中,因此是不见天,不见地,用木棍打死也满足见铁不死的原则。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吕后处死了韩信,他的心态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吕雉到处说刘邦是天帝之子,斩的那条小白蛇是妖怪,以此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韩信最开始投军时跟着霸王项羽,获得了将军钟离眛的赏识,被推荐给项羽做持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被项羽大声呵斥,认为他一个小兵不当谋画军争!最终韩信离开项羽进入汉营,意图扶持汉王夺天下!韩信名不经传,得不到汉王重用,丞相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月下追韩信,并用身家性命推荐韩信做汉军统帅!之后韩信率汉军出关,击败三秦,夺取关中之地;然后刘邦脱住项羽,韩信四处攻城掠地,扩大汉军实力。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朝!最终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忌惮,暗示吕后处决韩信,吕后逼迫萧何约韩信入宫,最终成功诛杀韩信!

gustave

gustave

吕后耍了一个特别损的阴招,在杀韩信时即没让他见到天、也没见到地、更没见到铁,所以吕后并没有抗旨,那吕后是怎么杀的韩信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事情的原委:

韩信是西汉著名的开国功臣,他的战绩非常辉煌,先后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一直到垓下全歼楚军,韩信算无遗策、无一败绩。

可以说刘邦的大汉江上,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韩信帮着打下的,韩信的这种恐怖实力,也给世人留下了天下莫敢与之争锋的深刻印象,萧何评价他是“国士无双”,刘邦也曾评价韩信: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不过,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虽然在打天下时是刘邦不可多得的良将,但是一旦天下太平了,他同样是刘邦巨大的威胁,因为他一旦反叛,根本没人能打过他。

因此,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韩信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韩信手中的军权和恐怖的实力,反而成了刘邦所猜忌和防范的重点。

而刘邦在夺得天下后,虽然封了很多异姓王,但时间久了,刘邦始终觉得如坐针毡,他担心那些异姓王随时会反叛自己,特别是韩信如果造反,那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混混出身的刘邦立即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开始全力对付那些异姓王,特别是专门把韩信贬为淮阴侯,收回了韩信大部分的权力。

相传,张良为保韩信不死,专门诱导刘邦写下赦书,也就是著名的“三不杀”,在张良看来,如果见天、见地、见铁器都不杀韩信,那韩信也就死不了了。

但谁也没想到,张良设的这个局竟然让一介女流之辈吕后给轻松破了,那是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的部将陈豨发动叛乱,自立为代王。

刘邦刚刚平定天下不久,为了显示自己强大的君威,就决定率部亲征,不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邦特意下旨让韩信一同跟随,毕竟身边如果有着“兵仙”韩信,就又多了一道保险。

可是韩信却由于刘邦之前的卸磨杀驴行为非常气愤,在韩信看来,有需要了刘邦才来找自己,用完了就把自己扔掉,难道把自己当成手纸了吗?

因此,心中有怨气的韩信,并没有跟随刘邦出征,他上书刘邦说自己身染重病,无法随皇帝御驾亲征,刘邦虽然知道这是韩信的借口,但也无可奈何。

毕竟韩信曾为大汉江山立下无数战功,如果自己逼得太紧,容易寒了将士们的心,所以刘邦虽然非常不高兴,但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嘱咐韩信好生养病,就带兵征讨陈豨去了。

那刘邦走了之后,留在都城主事的就是吕后和萧何等人了,也就在此时突然有人检举韩信与叛军陈豨勾结,打算里应外合灭了汉朝。

这个消息传出后,都城立时流言四起,韩信用兵如神,如果他要与叛军勾结,而刘邦还不在都城,那谁能打得过韩信呢?

吕后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召来萧何研究对策,在萧何看来韩信不可能谋反,因为韩信如果想要谋反,那肯定会在当年手握重兵时就谋反,根本不会等到现在。

现在的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失去了军权,就像老虎被拔了牙一样,虽然看起来很威风,但实际上未必有多大本领。

但萧何所说的一切也都是推测,毕竟人心隔肚皮,韩信到底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对于吕后这样的女人来讲,绝对是宁可错杀,也绝不漏放一人。

在吕后的坚持下,萧何不得不同意了捉拿韩信的决定,但此事虽然定完了主基调,具体怎么执行,吕后和萧何又犯起难了。

如果直接问罪拿人,一来没有证据,二来万一韩信临死反扑,搞不好会出大问题,就这样吕后和萧何反复研究后,决定由萧何亲自出马,诱骗韩信来宫中,再将其一举擒获。

当然了,研究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吕后也向萧何保证,绝对不会伤害韩信分毫,毕竟刘邦曾有赦书,自己也只想把韩信先行扣下,一切等刘邦班师回朝后再行定夺。

萧何虽然相信韩信不会谋反,但他更忠于大汉江山,加上有刘邦曾经的赦书,他相信吕后不可能抗旨杀了韩信,所以萧何就前往韩信的住所诱骗韩信。

到达韩信那里后,萧何按照事先定好的计策,对韩信谎称刘邦成功将陈豨抓住,现在已经班师回朝,邀请韩信等群臣前往宫中庆祝。

韩信谁都不相信,但他绝对相信萧何,萧何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并且萧何的人品非常好,非常令韩信佩服,所以韩信压根就没想到这里面会有什么阴谋。

于是韩信就跟随萧何一起前往宫中拜见刘邦,可是当韩信刚迈入宫中大门,身后的宫门就被迅速关闭,随后就冲上来大批士兵将韩信团团围住。

见韩信已经被控制住后,吕后缓缓走了出来,当众宣布韩信谋反之罪,此时的韩信虽然知道自己中计,但也百口难辩,只能拿出当年刘邦的“三不杀”来拖延吕后。

但吕后早就想好了对策,她命令士兵将韩信的眼睛蒙住,然后把韩信装到一个布袋子里吊到空中,冷笑着问韩信:

“卿见天、见地、见铁乎?”

吕后的这句话一出,可把站在一旁的萧何吓坏了,他这才看明白,原来心狠手辣的吕后,从最初就想要了韩信的命,可事已至此,萧何知道再说什么都没用了。

布袋中的韩信在听了吕后的话后,意识到自己在劫难逃了,也明白了那个所谓的“三不杀”免死金牌,根本救不了自己,戎马一生的他也就没再说什么。

吕后见韩信沉默不语,为防止夜长梦多,就命令士兵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棍棒,把韩信活活地打死了,也有说吕后命令士兵拿出竹签子把韩信扎成刺猬的。

不管怎么样,吕后并没有违背刘邦赦书的内容,在杀韩信时,根本没有让韩信见到天、地、铁器,而刘邦回来,听到这件事情后的心情在史书上是这样描写的:

“且喜且怜之!”

所以吕后杀韩信不仅没有抗旨,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刘邦授意的,有人说韩信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所谓的知己指的是萧何,没有当年萧何的夜下追韩信,也就不会有韩信接下来的成就,但如果没有萧何的诱骗,韩信也不会死得那么窝囊。

而两妇人,除了杀死韩信的吕后外,还有一个就是曾在韩信落魄时,每天给韩信食物的一位靠给人洗衣服为生的妇女。

韩信的死,也告诫我们每一个人,永远不要功高震主,否则绝对不会有好下场,就算君王给了免死金牌,但想杀臣子总能想到办法。

大家觉得韩信的谋反之罪到底是被冤枉的,还是韩信却有谋反之意?韩信的死到底是吕后独断专行,还是刘邦在临行前早有授意?欢迎留言讨论!

gzeking

gzeking

刘邦许诺给韩信的,除了有“三不杀”,还有“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但这又如何,吕后照样杀了韩信。


公元前196年,吕后、萧何二人假借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用计将淮阴侯韩信诱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将韩信处死,并诛其三族,这个曾经为汉朝建立有着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就此命丧黄泉。

韩信是如何死的呢?据说吕后命人将韩信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规避当年汉高祖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

民间有传闻,当年汉高祖刘邦曾为笼络韩信,向其承诺“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一说为“五不死”,其大致意思,与三不杀类似,均是承诺无论如何都不会杀掉韩信。

而吕后杀死韩信的方法,则是完美的避开了刘邦的承诺,不仅把事情办了,还没有食言,没有违背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吕后是没有抗旨的,果然是汉高祖刘邦的“贤内助”,把刘邦想干又不能干的事情,近乎完美的解决掉。

虽说这种民间传闻有夸大的成分,比如“三不杀”、“五不死”,在正史中均无记载,但历史上的刘邦,确实有想将韩信处之而后快的想法,并且,韩信也有令刘邦忌惮的本钱,二者相遇,因此,为了大汉江山的长治久安,韩信是不得不死。


之所以会有刘邦许诺给韩信“三不杀"这传闻,主要是曾经的韩信,确实把刘邦逼急了。

韩信曾投奔过项羽,但并不受重视,也就是当了个小小的郎中,多次向其提建议,也没被采纳,而在投奔刘邦后,才开启了如开挂一般的人生。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韩信帮助刘邦东征西讨,先后灭掉魏、赵、燕、并平定了齐国,这个时候的韩信,是军功大佬,妥妥的第一功臣,于是,趁着齐国平定之际,韩信向刘邦上书,大意是,齐国叛乱不止,是因为齐国没有一个老大,不如我来当这个代理齐王,保证齐国以后不会再发生叛乱。

而此时的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想要脱困和项羽决战,就必须要韩信参战,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的信,瞬间就让刘邦的心态崩了。

老刘我快不行了,你不发兵来救暂且不论,这个时候居然要自立为王,反了天了!


这个王,刘邦是说一千道一万都不愿意封的,但此时形势逼人,即便是刘邦恨的牙根痒痒,也不得不听从张良的建议,让韩信当上了齐王。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司马迁·《史记

民间传闻,此时韩信在得到封他为王的承诺后,还不满足,刘邦又赐他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才心满意足,最终韩信当上了齐王,于是,发兵攻打项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在刘邦定鼎天下之后,韩信也逐渐势大,再加上刘邦的年岁已高,越发觉得韩信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若是自己百年之后,没人能压得住韩信,怕是这天下就会改了姓。

因此,刘邦借机将韩信的兵权收回,改封楚王,又借钟离眛一事,将韩信降为淮阴侯,但始终没有对韩信下杀手,不是刘邦不肯杀,实在是没那个自信杀掉韩信。


因此,民间就有传闻,说刘邦是因为当年那个“三不杀”的承诺,不肯食言给人以口舌,但吕后深知刘邦的想法,就借助陈豨叛乱一事,利用萧何,将韩信诓骗至未央宫。

到了未央宫后,吕后早就布下陷阱,韩信一进门就被困在一口用黑布蒙起来的大笼子中,到了这个时候,韩信依旧十分淡定,认为自己有“保命”王牌,吕后根本就没办法杀了他,但笼子缓缓被吊起,吕后又命十几名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

笼子用黑布蒙着,这就是不见天,被吊起来,这就是不见地,用竹竿刺死,就是不见铁,这样一来,吕后就完美的避过了刘邦当年许给韩信的承诺,无论是所谓的”三不杀”,还是“五不死”,都没有触犯,韩信也就如此憋屈的死去。

不管刘邦究竟有没有承诺这所谓的”三不杀“和“五不死”,有一点可以证明,就是刘邦确实是想杀韩信,早在当年荥阳时,韩信曾逼着刘邦封他为王,就已经为君臣的关系破裂,埋下了伏笔,事实上,韩信之所以被杀,也是有着不得不死的理由。


首先,韩信在荥阳时要求当这个王,已经触碰到了刘邦的底线。

在韩信的心目中,是想把天下恢复成春秋战国时代那种分封制的样子,这在他最早时向刘邦献“还定三秦”的计策时,就能看出来。

韩信曾经在里面说过一句话,叫做“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在他看来,你刘邦当皇帝可以,我给你打天下也可以,但是你不要搞郡县制,更不要搞到我头上。

打下天下后,你当皇帝我当王,这样大家都开开开心心,更重要的是他韩信也有这个实力,配得上当这个王。

韩信从来不是什么淡泊名利的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不错,但是韩信也帮刘邦打天下了,这样双方互不相欠,那么根据韩信的战功,就应该封他当个王。

但韩信的这个想法,是与刘邦有冲突的。


刘邦对于异姓王这个东西,向来是极为反感,开国时不得已封了几个异姓王,但先后都被刘邦用各种理由处死,包括后期的“白马之盟”,刘邦要求所有人发誓,异姓不得封王,否则天下共讨之。

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目,异姓王这种东西,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王位可以由姓刘的来当,如果是异姓就算了。

但是,在当年的荥阳,刘邦面临的尴尬就在于,不得不封韩信,其一,有求于人,韩信不来,自己说不定就死那儿了;其二,韩信功高,不封他,怎么也不过去。

于是,就在这种极为尴尬的局面下,刘邦咬着牙,将韩信封为齐王,但刘邦心中的愤怒和无奈,是从未停止的,因此才会在后来,想方设法的将韩信从王爵降为侯爵,再降为淮阴侯。

其次,君臣关系已经破裂,刘邦不会容忍韩信这样一个心生不满的人存在。

被收了兵权,降了爵位,从齐王变成淮阴侯,韩信会不会不满?必须会,肯定会,是个人都会心生不满,何况韩信?

虽然韩信选择忍了,但刘邦知道,自己和韩信,已经不是当年的关系了,曾经的感情,现在已经破裂了。


史书上记载,韩信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多次参与谋反,比如在汉六年(公元前201年),项羽的降将钟离眛投奔韩信后,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韩信为了让刘邦放心,还搭上了钟离眛的性命,再比如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一事,又牵涉到了韩信。

韩信真的要谋反吗?这个在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事实上,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谋反与否,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已经对自己心生不满,只此一点,就足够了。

韩信是什么样的存在?军神!战功第一!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就连刘邦都自叹不如,有个十分出名的典故,叫做“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司马迁·《史记

这样的一个对刘邦已经不满的韩信,如此大的一个威胁,不除之而后快,难道留着过年吗?非要等到没人能够驾驭住韩信,让天下改姓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邦老了,而韩信正值年轻。

众所周知,刘邦的年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比秦始皇嬴政,只小三岁而已,也就是说,在汉朝建立后,刘邦真的是老了。


杀韩信的那一年,刘邦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有道是,人到六十古来稀,尤其在古代,六十岁已经是垂暮之年了。

而韩信呢,在被杀的那一年,才刚刚三十四岁。

六十岁的汉高祖刘邦,心里十分清楚,他已经没多少日子可以活了,而眼前的韩信,却正值壮年,并且,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还是最年轻的。

杀韩信的那一年,张良55岁,萧何48岁。

也就是说,能压制住韩信的三个人,年龄均大于韩信,并且还不是大的一星半点,如果没有意外,单拼寿命的话,韩信稳赢。

与此同时,韩信在军中的威望,已经是无人能及了,就连对刘邦“救驾有功”的樊哙,见到韩信也得恭恭敬敬的。

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有一次去见樊哙,樊哙知道韩信要来,跪在门口迎接,并口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此时的韩信已经不是王了,从地位上来讲,他可是远远低于樊哙的。

但即使如此,比韩信大十几岁的樊哙,还是恭恭敬敬的跪在自家门口,对着韩信自称臣,由此可见,韩信在军中的地位有多高。

三十四岁,正值壮年,军中威望极高,并且用兵如神,而自己则是垂垂老矣,随时随地就可能驾鹤西去,再加上这个人对自己已经心生不满,一旦自己死了,那么......

如果你是刘邦,此时此刻,你会不会杀韩信?

必须杀,肯定杀,马上杀,越快越好!

在这几种理由的趋势下,韩信最终被处死,与其说他死于吕后之手,倒不如说是在刘邦的授意下,韩信才会被杀,不然,大汉的军神,怎么是一个吕后说杀就敢杀的呢?


小结: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讲,当时的刘邦是有必杀韩信的理由的,至于韩信他是否参与谋反,这一点已经并不重要,那些只不过是托词和借口而已,刘邦是确确实实要杀韩信,只不过自己不便于动手,最终假借吕后之手,把韩信诓骗到未央宫,将其处死,诛其三族,至于所谓的“三不杀'和“五不死”,都是民间以讹传讹而已,所以,吕后杀韩信,说破大天,也不算抗旨。

姗未迟

姗未迟

吕后杀韩信,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并没有违反所谓的“三不杀”。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确实,这三个限定条件排除了很多的死亡环境。

毕竟只要抬头能看到天,脚下踩着地,你就不能杀我,而且刀兵锋锐之物,也不能加之我身。

但人实在是太脆弱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方法能够致人于死地,并非一定要用铁器。

很显然,吕后就想到了其中一种方法。

吕后把韩信叫到宫殿之中,把韩信吊了起来,并且用竹签把韩信刺死了。

抬头看不见天,看见的宫殿的屋顶。

脚下踩不到地,因为被吊在半空中。

无数尖锐的竹子刺入韩信的身体,足以致命,却没有任何的铁器。

所以韩信虽死,但并没有违背刘邦任何一条赦书。

所以吕后也并不算抗旨。

诺大米Roro

诺大米Roro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言,说是当年韩信灭掉齐国后,派人向刘邦讨封假齐王。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就气得火冒三丈,直接对着韩信的使者大骂起来。

看到刘邦情绪失控,张良就赶紧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醒悟,便立马叫张良给起草了一份委任状,正式册封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同时,在张良的见证下,刘邦又亲口立下誓约,许诺他“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见绳不杀,见君不杀”。

随后,韩信才满心欢愉率领大军到垓下围歼项羽。然而,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刘邦觉得韩信势力太大,便采用陈平的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给活捉,但考虑到先前曾答应韩信“五不杀”,便只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



五年后,代国陈豨谋反,刘邦决定亲自带兵出去平叛,但又害怕韩信在后方捣乱,于是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自己曾经许诺的“五不杀”,自然不能反悔。这时吕后看出刘邦心思,就对刘邦说:“这事就交给我处理吧,你只管放心出去!”

随后,吕后逼迫萧何将韩信骗到未央宫的钟室里,然后命令宫女将韩信蒙上眼睛后装入麻袋,接着将其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此时,韩信双眼被蒙住,看不见天;而他被吊在空中,也不见地;让宫女用木棍乱棒打死,也没有违背见铁不杀和见君不杀的原则。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用绳子绑住韩信,所以并没有违背刘邦的诺言。

虽然说,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但正史上却没有任何关于“五不杀”的记载,而且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韩信从来就不是什么信男善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奸诈狡猾是他最基本的素质,欺骗对手、迷惑对手一直都是他的强项,所以他自然明白,君王如果想杀你,什么丹书铁券、誓言承诺,统统都可以随时作废,因为最终解释权都在他手上。而想让君王不杀你的真正办法,就是要让他明白,如果杀了你,给他所带来的坏处要大于好处。



也正因为此,韩信才敢逼迫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后来更是逼迫刘邦给他划分地盘后才肯到垓下围歼项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韩信之间谁会真正信任谁呢?韩信又怎么可能天真的相信刘邦那所谓的“五不杀”,刘邦自己也不会搞出这样一件贻笑大方的事情出来。

后来,韩信在刘邦伪游云梦时,之所以敢独自去拜见刘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实际谋反行为,而钟离昧也已经被他所杀,如果这个时候刘邦拘捕韩信,甚至把他杀掉,会让其他诸侯王没有安全感,甚至兔死狐悲。

因为,在这些诸侯王看来,这可能就是刘邦打算削藩的前奏,到时其他诸侯王很有可能为求自保而实现某种串联,甚至积极行动起来,如果是这种结果,那刘邦就算成功拘捕韩信,也会引起他难以收拾的后果。



只可惜,刘邦也是玩弄政治的高手,他身边更是有张良和陈平这种能够洞察人心的高手,所以他们将计就计,直接趁势将韩信活捉,但却没有杀掉韩信,甚至都没有治韩信的罪,只是把韩信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样做,等于公开向天下表示,自己并不是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只不过,因为韩信实在太厉害,留着他这个藩,他会睡不着觉。所以只能把他给削掉,但我依然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这样对韩信,并不算过分,而且还非常的宽大。因为,萧何、张良也都只是封侯。

同时,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也没有把韩信的地盘收归中央政府,而是把韩信的地盘分为两块分封给其他人。刘邦这种处置办法,会让诸侯们感觉,刘邦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胁自己的藩王。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张敖、彭越、英布就会觉得,只要自己谨慎做事、低调做人,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为,刘邦并没有显示出要削藩的意图。

后来,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时间。此时,燕王臧荼已经被杀、汉王信已被逼得亡命天涯、赵王张敖也被废、彭越已被剁成肉酱诛灭三族,刘邦的削藩计划已经快接近尾声,韩信是死是活已经显得不再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趁刘邦外出平叛之机,果断联合萧何将韩信杀死,将韩信手中的权力给瓜分掉。于是,萧何接替韩信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并将韩信的五千户食邑也给拿走。(“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小Kitty

小Kitty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女人而兴,因女人而亡。这讲的便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韩信!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战神,精通兵法,擅于排兵布阵,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汉王朝,并且也为中国迎来第一个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同时成就了他自己的一生功名!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继承了短暂而辉煌的秦朝的江山,消灭了与之争锋的楚霸王项羽。这其中张良、韩信、萧何三人的辅佐功不可没。而其中又属韩信功劳最大,知名度最高。一方面是因为韩信的功绩巨大。善于统兵布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韩信的前半生可谓是碌碌无为,在秦朝已经被灭亡时,韩信依然只是一个军中小卒。最开始韩信投靠的是楚霸王项羽,但是楚霸王项羽却对其冷嘲热讽。更是不会接受韩信的治军良策。随后韩信前往汉中地区投靠了汉王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全军准备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出川并且拿下秦地,随后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与楚霸王项羽展开争夺。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楚霸王项羽惨败后自刎乌江。

韩信在刘备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这场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中居功至伟。因此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对韩信赏赐颇丰,被封为异性王。

在韩信为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同时韩信与刘邦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大汉王朝建立的那一天起韩信的结局便已经注定不可能善终。刘邦在筹备大汉王朝的未来规划的同时,也开始将屠刀砍向了曾经的功勋们。

大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与韩信交好的钜鹿郡守陈豨反叛,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平叛,韩信托病未随驾左右。而且韩信暗中与陈豨书信往来,但是试图趁京城之中防务空虚,意图不轨。但是韩信的一个手下因得罪韩信而怕被治罪。因此令自己的弟弟秘密进宫觐见吕后,并将韩信意图谋反的计划和阴谋如数告诉了吕后。以后连夜召集萧何进宫,准备应对之策。

萧何献计,令吕后以皇后之尊传召韩信入宫。就说战争前线传来捷报,汉高祖刘邦已经将反贼抓获。要宴请群臣。不知真相的韩信在传唤官的引导下进入长乐宫之中。随后埋伏在那里的刀斧手将韩信杀死。

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言。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与这些居功至伟的老部下们有过约法。其中韩信居功至伟,因此刘邦曾向其承诺,即使将来君臣不和,也会对韩信网开一面:承诺其“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原本以为有此约法三章。韩信便可高枕无忧,再无办法可以杀害韩信。

因此吕后在杀死韩信时,令宫女太监们将韩信捆绑后装入麻袋,吊在半空之中,然后用木棍打死。既不见天,下不着地,未用铁器便将韩信杀害。这也就避免了违背刘邦与韩信的约法三章。

当然这只是传闻,不足为信。但是韩信功高震主。确实不为皇帝所容。而且韩信从始至终都是一个恃才傲物的怪才。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确实很容易触犯龙颜。也很容易因怨生恨,走上反叛的道路。

韩信的死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跟韩信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同时刘邦作为统治者也有过河拆桥之嫌。

但无论如何,韩信的才能和他辉煌的战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会将韩信列为中国古代最知名的战神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兵仙”!

annieapril

annieapril

张良保不了韩信,韩信的死是必然的,怪就怪他能力太强,强到了让皇帝都感到恐怖的程度。

刘邦一生最大的对手是项羽,项羽死后,刘邦终于完全拥有了天下。但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那个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韩信,就开始成为了刘邦最大的威胁。韩信的存在,也成为了导致刘邦不安的最大因素。

而韩信这个人,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却没有自保之明,而是仗着功劳大,以为就可以得到特殊的待遇,谁也不肯放在眼里,怪不得一直得不到刘邦的真正信任。

在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一出场就向刘邦索要大将军的职衔,当然,这个还不算问题,毕竟能者高配吧。可是后来,韩信的野心就有点藏不住了。比如在攻入齐地的时候,韩信就放着刘邦被项羽围困而不救,反而要挟刘邦封其为齐王。后来韩信虽然得到了齐王之位,但是刘邦与韩信的过节算是彻底结下了。

韩信之死,其实就是刘邦为了稳固皇位的阴谋。韩信封楚王不久,就被告发谋反。而鉴于韩信在军中以及众多开国大将之中崇高的威望,刘邦用计捉拿了韩信以后,并没有急着杀死韩信,而是将其释放,降为淮阴侯,以此逐步削弱韩信的影响。等到陈豨谋反的时候,刘邦借亲征之机,终于用吕后和萧何之手杀死了韩信,夷三族。

吕后和萧何杀韩信,肯定是在刘邦的首肯之下才杀的,并非擅自做主,否则不会这么顺利。而利用吕后与萧何之手,刘邦就会出现缓冲的余地,可以最大程度减轻其他开国重臣对刘邦和汉朝的猜忌,从而避免群雄皆反的情况。

不过,所谓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是无中生有的,韩信所处的境遇,早晚难逃一死,谁也保不了。就算刘邦有这样的承诺,至于刘邦要不要践行诺言,也取决于刘邦。当然,在维护皇权的问题上,如果刘邦放过了韩信,那才是奇迹。

suhelovely

suhelovely

后世人都认为“孺子可教”的张良在当时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时期是“谋略智慧绝天下”的头号人物,但是论其“私谋”,他还是输给了绝世悍妇的吕雉。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诱使刘邦说出这句话的张良足够聪明了。张良在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过程中,逐渐与韩信成为了莫逆之交。但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张良对刘邦的心思早就是心知肚明了。说的难听点儿,就是张良怕刘邦功建天下、分封诸王之后,会“卸磨杀驴”,借机杀害之前建国的功臣,这其中韩信对于刘邦政权的建立可谓是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

所以根据刘邦在面对得之不易的刘姓天下时,极有可能会治罪杀害之前功高盖主的韩信,于是张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引诱刘邦许下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承诺,直接目的就是为保韩信一命。

但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要想让你死,你就不可能活着”!之后的吕后很机智地巧妙躲过了张良“天、地、铁”的限制,最终设计使韩信落入圈套,派人用厚布袋将其裹之,然后在“不见天,不踩地”的情况下,“不用铁器”反用竹签将其乱竹刺死。

至于吕后杀害韩信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我个人觉得吧,分两点来看:

第一点,其实张良对刘邦的引诱,也就是换得的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这个口谕吧,可以这样理解,“刘邦下令,任何人都不能杀韩信”,从这一点来说,毫无疑问,吕后的私杀韩信,其一,吕后犯了干涉朝政的大忌;其二,吕后公然违背了皇帝的诏令;其三,吕后对开国功臣滥动私刑。从以上分析来看,吕后属于公然抗旨,是在打皇帝的脸。

第二点,我们来反向理解一下,对“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进行咬文嚼字一下,严谨来说,“杀人可以,但是必须不见天、不挨地、不用铁器刀具”,如果单纯从这12个字的口谕来看,吕后的确是打了擦边球,其一,用铜钟将韩信罩住,避开了“见天”;其二,用布袋将韩信和铜钟包裹后半悬空中,避开了“见地”;其三,被吊在布袋中的韩信被活活用竹签刺死,避开了“见铁”。由此可见,吕后招招巧妙却也招招致命。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吕后不算是抗旨。

最终,我们反过头再来看刘邦的表现:其一当时韩信惨死的时候,刘邦虽在外征战,但是听到了韩信惨死的消息之后,并没有出乎意料的紧张,反而只是连连叹息,然后仍旧低着头忙活着打仗;其二,在数月刘邦得胜而归的时候,面对张良和文武百官皆叹惋韩信惨死时,刘邦也只是“且喜且怜之”,由此看来,刘邦对这位曾经帮助他打下三分之二汉朝天下的功臣韩信来说,也确实是有些“不尽君王之道”。

大大卷卷卷

大大卷卷卷

不算抗旨。韩信死的时候,上看不见天,下看不见地,脑袋上蒙着布袋,也没见铁器。虽然是吕雉动的手,可刘邦反应很耐人寻味。他还大赏了萧何,因为主意是萧何给吕雉出的。

其实,早在韩信获得三齐王、获封五不杀的时候,他就死定了。



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


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是大汉战功最多的名将,后世称之为“兵仙”、“神帅”。


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刘邦夺取关中;他“背水一战”,在井径之战中大破赵军,平定河北;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帮刘邦解决劲敌项羽。



可以说,韩信几乎成了后世“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


当年,项羽最得力的将领龙且,率领20万大军追击韩信,结果,兵力不足的韩信,利用潍水的地形优势,以调虎离山的计谋,直接给他来了个包抄,不仅取了他的人头,还让20万大军死伤大半。


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认为一个将领能受胯下之辱,说明为人胆小懦弱。但他不知道,能受胯下之辱,说明韩信能屈能伸。



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更是他争夺天下的关键。


韩信助他亡赵国灭齐国,战楚霸王,而且,韩信还忠心耿耿,交出钟离昧,不理三分天下之计,可谓难得一见的忠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神,死于妇人之手,而刘邦的反应就更耐人寻味了。


吕后诱杀韩信,刘邦反应耐人寻味


韩信战功赫赫,刘邦将他封为“三齐王”,即天齐王、地齐王、君齐王,可见恩宠。


张良还想尽办法让刘邦写下了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殊不知,越是恩宠,韩信的死期就越快。



作为一个无所不克的战神,韩信手上至少有十万大军,刘邦虽因韩信成事,可当坐拥天下后,他不可避免地有所猜忌。


关于韩信之死,坊间流传很多种说法。


比如,为了除掉韩信,吕后做了一个“钟室”,让人把韩信吊起来,上不见天、脚不沾地、让宫女用竹竿把他捅死。


当然,这个说法杜撰的成分很多,剧情出自《西汉演义》的野史。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么写的:“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临死前,韩信感慨:“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得知韩信死讯,刘邦的反应则更耐人寻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刘邦“且怜且喜之”。


短短5个字,耐人寻味,内涵颇深,果然君心难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死后,刘邦立刻给萧何加封了。


首先,他把萧何从丞相升为相国。当时,西汉丞相分左丞相和右丞相,但相国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危机人才。


其次,他加封萧何食邑五千户。原本,萧何就食邑八千一百户,如今又加封,可见薪酬涨得也非常快。


最后,他给萧何加了一个都尉,并送了500士兵,进一步提升萧何的地位。



为什么韩信一死,刘邦就加封萧何呢?


因为诱杀韩信的妙招,是萧何帮吕后想的。


作为一代战神,韩信的谋生本领差到让人忍不住感慨。


年轻时,韩信吃饭都成问题,最后是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开启传奇人生。而战功赫赫之后,他又因为萧何的设计,最终死于吕后之手。



韩信死后,史书开始说他密谋谋反,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所以,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谁也不知道,但是韩信的性格,注定了他非常吃亏。


从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



获封三齐王,死期将近


韩信获封三齐王后,有一次去樊哙家串门。


当时,樊哙三拜九叩,迎韩信进门,言语间也非常尊敬。


但韩信的反应是“羞于樊哙为伍”,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其实,樊哙是刘邦的铁杆粉丝,之所以三拜九叩,并非尊敬韩信,而是尊敬刘邦。



樊哙几乎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了,在刘邦病重时,樊哙可以在没有任何通报的情况下,直闯寝宫。


这事,换个人,估计能被刘邦杀无数次,但樊哙啥事没有,可见亲近程度。


然而,韩信却公开说羞于为伍,刘邦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因此,在获封三齐王后,刘邦又把他贬为楚王,又贬为淮阴侯,不在朝中任职,后来,刘邦还夺了他的亲兵队伍,让他赋闲在家,并对他重点防备。



当年战败龙且后,项羽派人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却直言永不叛汉,还诛杀好友钟离眛,向刘邦表明忠心。


可叹,一代战神最终没有一个好结局。


你认为,韩信如果真的三封天下,刘邦还能建立汉朝吗?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