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露趴趴
套上麻袋吊在房梁上用竹签插死的!
米粒儿
没抗旨,传说韩信临死的时候,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之内,头被大钟罩住,向上看不到天,脚下悬空,向下碰不到地面。因为刘邦曾经说过:只要韩信“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最终韩信被用竹片刀或者桃木剑杀死,没有用兵刃,就不算是违背当年的承诺。
没有叶子的秋天
这就跟丹书铁券一样,最后的解释权在皇帝或者掌权者那,明朝多少功臣领了丹书铁券,基本都死了。。。
adamzhuang
。
极品小馒头
如果张良诱刘邦写下三不杀是真的,表明张良已经看出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甚至算出了韩信会被杀。刘邦不是个讲信义的人,谁信谁输,即使有五不杀还是想杀就杀,根本保不住韩信,张良怎么会信?关于吕后杀韩信是一定的,吕后的儿子要当皇帝,韩信是最可怕的人,自古就是这个老调,没有新意。韩信不懂自保,已经几次出现不利的苗头,还不学张良隐退,或者韩信早知会被杀,懒得反抗了。
等下去信物
二十年前地摊杂志看到的, 账帷一围,竹竿刺死了。没见天没见地五金不沾,信守承诺。
浅眠
这是民间故事的说法。
说是刘邦为韩信写下赦书铁卷: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后来吕后将韩信诱入未央宫中,要杀韩信。韩信说:“汉皇许我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就让人把韩信关在笼子里,上面蒙上布,这样既不见天,也不见地。然后让宫女用竹枪将韩信乱枪戳死。
这都是民间故事的说法,实际上司马迁《史记》的说法,刘邦对韩信已经起了杀心,但是碍于韩信的功劳与情面,一直难下决心而已。后来他出征时,吕后为了防止出现韩信造反的意外事件,自作主张将韩信杀掉。
其实吕雉也没有明显违反刘邦的意思,当时刘邦也有50%想杀韩信的心思,只不过吕后替他完成了这个决心而已,可以说夫妻俩在这一点上是有默契的,刘邦对韩信之死态度只不过是“且喜且怜之”。
刘邦之所以对韩信动了杀心,主要是因为韩信功劳太大,“功高不赏”,干过齐王,楚王的人,你让他再做淮阴侯,如何满足了他的胃口?
其二的原因是韩信的能力太强,一但他有了自己的军队,可以说汉庭之上,没人是他的对手。
其三是西汉建国以后,韩信对当年自己齐王,楚王封号被夺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
而且西汉建国以后形势很不稳定,异姓王有很多反叛,所以促使刘邦下决心清理这帮异姓王。而韩信是异姓王当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从这一点说,韩信的清理也是一势在必行,在这一点上。吕雉倒没有明显违背刘邦的意思。
WenTi_朱
吕后是用竹子杀的韩信,不算抗旨,这就是忠臣的悲哀,功高盖主!
六姐的足迹
是否抗旨要看汉高祖怎么看了,韩信是被尖木捅死,吕后正因为汉高祖下过这样的旨意,才会以尖木捅死
彩虹潜艇
这明显是民间传说,而且就算皇帝准了这条件,想杀你也很容易。随便找个石瓮,盖上盖子就能把你烤杀了。其他如饿死之类的简单操作就不用提了。
misstian
变成烤串了
小福
当然不算,程序越复杂结果越失败。我是刘邦真要保韩信的话就说免死减刑就得了,我啰嗦那么多就是因为不想给他免死让别人来个借口嘛
Hana要快乐
当反不反,必受其害。应学司马懿!
冰冰Snowflake
韩信就是浪死的!
1324124
吕后并没有抗旨,蒙着韩信的头不见天,抬起韩信离开地,棍棒打死。哪一条也没有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