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作品]兴唐传

评书传统书目。长篇。又名《大隋唐》、《兴唐传》,据清乾隆年间话本小说《说唐》改编而成。 北京流传的评书《隋唐》以清末“评书大王”双厚坪所说内容最为丰富、完整,惜其底本未能传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评书...

陈荫荣讲述

最新跟帖
追逐阳光

追逐阳光

如果皇上不愿杀韩信,吕后又能奈何?

wenfeiyang

wenfeiyang

为什么要杀韩信,难道因为他可以去偷塔

lailye

lailye

韩信有一块“免死金牌”,是汉高祖刘邦当年为了笼络他而作出的承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

刘邦遵守了诺言,没有杀韩信,但他的老婆吕后却要了韩信的性命。


公元前196年,吕后、萧何二人假借刘邦平定陈豨叛乱归来,用计将淮阴侯韩信诱至未央宫,在未央宫内的钟室内,她命人将韩信吊在一口大笼子中,并让十几个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将韩信刺死。

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就是为了规避当年汉高祖刘邦许给韩信的承诺,也算是给了刘邦一个面子。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吕后是没有抗旨的,吕雉不愧是汉高祖刘邦的“贤内助”,把刘邦想干又不能干的事情,近乎完美地解决掉。


其实,当年刘邦给韩信立下的“五不杀”誓言,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形势所迫。

至于吕后为何要杀了韩信,这还得从刘邦与韩信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说起。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他出生于贫穷的百姓之家,穷苦到什么程度呢?他的母亲去世时,他家里甚至连安葬费都拿不出来。

虽年少落魄,但韩信拥有一腔志向,成年后,他仗剑投奔了项梁。只可惜运气不佳,在军中默默无闻地混了几年,毫无建树。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了项羽,但项羽一向自负且傲娇,压根没正眼瞧韩信,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也始终得不到施展拳脚的机会。

屡次碰壁之后,韩信开始改变思路,决定“良禽择木而栖”。


纵观当下时局,敢于同项羽明争暗斗的就是刘邦。于是,当项羽于咸阳分封诸侯东归后,韩信跟着刘邦进入巴蜀之地。

本以为跟了刘邦就能大展拳脚了,可让韩信没想到的是,刘邦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虽说韩信干这个活儿有点大材小用了,但他是个踏实人,他高效率地将工作干得井井有条,成功地引起了刘邦大总管萧何的注意。

于是萧何就主动找到韩信,交流之际,萧何发现这个小伙子有主见有思想,是个可造之材。


接触久了,萧何跟韩信就成了知己一般的朋友。萧何明白韩信壮志难酬的苦衷,便承诺要在刘邦面前举荐韩信。

没想到,却闹出了一个乌龙。

自从萧何答应举荐自己后,韩信每日翘首以盼,可是左等右等,依旧没等到升职的消息。韩信十分失望,他以为刘邦不买萧何的账,自己注定是再无出头之日,便决定离开。

而另一边的萧何呢,他还没来得及向刘邦举荐,突然又听闻韩信跑了,他赶紧提缰跨马,一骑绝尘地追韩信去了。


刘邦的大军见此情景,便向刘邦汇报说是萧何逃跑了。本就手下不多的刘邦十分崩溃,这萧何就像他的左膀右臂,如今萧何跑了,刘邦可愁坏了。

过了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虽然心里乐开了花生气,但他佯装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

萧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刘邦疑惑问道:“你去追回来的是谁?”

萧何答:“韩信啊。”

此时的刘邦对韩信充满了好奇,能让萧何不顾一切去追赶的人,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在萧何绘声绘色地一顿猛夸之下,刘邦被他成功“洗脑”,他决定给韩信封坛拜将。

成为大将军的韩信,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给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和萧何、张良齐名的汉初三杰。

不过,韩信虽然给汉朝立下功勋,但他也有自己的“脾气”。

一次,刘邦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可当他追到荥阳时,突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

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他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心里虽不爽,但想到战事关键,再加上韩信确实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于是就封韩信为“三齐王”。

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

这封赏够大了吧,可韩信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惊喜,似乎还是不太满意。

于是,刘邦又一口气赐了韩信五块免死金牌。也就是“五不杀”: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见光不杀,见铁不杀。

如此一来,韩信就有劲儿了。他迅速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一统天下。


平定了天下后,刘邦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韩信的势力过大,刘邦担心养虎为患。再加上他之前给韩信承诺的“五不杀”,现在想来后悔不已。

但君无戏言,刘邦整日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不断削弱韩信,韩信从齐王变楚王,后来又从楚王变淮阴侯,最终成为了侯爷。

韩信一路被贬,对刘邦产生了抵触情绪,也不怎么愿意搭理刘邦,反而跟陈豨联系日益密切。

公元前197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亲自率兵出击,韩信一边装病不去,另一边私下派人密报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


按照韩信的计划,只要等到陈豨的消息,他便让家臣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没想到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位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起来了。这位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便跑到刘邦的老婆吕后面前告密,揭发了韩信谋反的内幕。

吕雉是个聪明又狠辣的女人,她早就看穿了刘邦的心思,如今抓到了韩信的把柄,她自然是要替自家男人来解决这道难题了。


于是,吕雉决定先发制人,力求铲除韩信。她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上是在为刘邦解围!

吕后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她没有直接去找韩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她和萧何约定好了计划,让萧何出面去请韩信。

萧何见到韩信,对他说刘邦打败陈豨回来,请韩信去庆功。

韩信听萧何这么一说,内心已经绝望,出于对萧何的信任,他对萧何所说的话没有半点怀疑,便直接去了。

结果这一去,无异于“请君入瓮”。

韩信进宫后,他没有见到凯旋而归的刘邦,而是看到笑得很得意的吕后。


吕后早已等候韩信多时,见他踏进宫门后,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丝毫不怵:“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怎么杀我?”

吕雉自信地说道:“陛下没有办法,本宫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环顾四周,发现宫门已全部关闭,窗户也被黑布覆盖,黑漆漆的一片。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

韩信厉声道:“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罢,宫内人启动机关,用早已埋好的陷阱将韩信吊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又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韩信临死前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这句话不说啥事没有,一说反而给蒯通招来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晓后,把蒯通给抓捕了,甚至扬言要要煮了他。幸好蒯通是个奇人,口才特别好。一番辩护之下,刘邦居然还真的把他给放了。

韩信死后,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


在韩信墓前的祠堂中,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萧何。韩信曾说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有萧何的鼎力相助,韩信才得以施展抱负才华。

“存亡两妇人”,指的则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在他年幼饥寒的时候恩赐饭食得以活命,吕雉则巧设陷阱夺他性命。

吕后避开了刘邦的“五不杀”承诺,“完美”地解决了处置韩信的难题。


“五不杀”不见于正史,只见于传说和戏剧。从“五不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怜惜韩信之死,感韩信功高震主,终为帝王所不容。

韩信虽是军事骄子,却是政治盲人。他功高震主,却不知收藏锋芒。选择了忠心事主,就应该坚定不移。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在这一点上,与韩信同为三杰的张良、萧何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们二人虽然只封了侯,却知足常乐、得以善终。

哦!Pegasus

哦!Pegasus

装笼子里,拿布盖上,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拿竹枪戳死,一代兵仙战神就此陨落。

其实,古代这种承诺,免死金牌,铁卷啥的太多了,皇家想杀你,总有办法。

打滚的团子

打滚的团子

在《西汉演义》中,刘邦许诺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同时还有“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但其实这些都是杜撰的,正史中并无记载。



在正史中,刘邦并没有许诺不杀韩信,虽然他一直都很忌惮韩信,只不过因为韩信帮助他建立汉朝,是功劳最大的三个人之一,他一直都不忍心杀韩信,而吕后看透了他的心思,帮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结果他选择了默认。

不过,话说回来,吕后虽然杀掉了韩信,展示出了自己狠毒的一面,但韩信也确实做了些不太好的事情,给了吕后杀他的理由。

01,刘邦为何不可能许诺不杀韩信,有几件事是刘邦绕不过去的坎。

当初,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两人还进行了深入交谈,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中对,刘邦因此坚定了与项羽夺取天下的决心。

后来,韩信率军出川作战,先是还定三秦,紧接着又消灭了魏国、代国、赵国和燕国等几个国家,可谓功勋卓越。

不过,在消灭诸国的过程中,刘邦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情,他几次派人将韩信的精锐部队调去对抗项羽的楚国,导致韩信屡次在不利的局面下面对敌人,要不是他有着超凡的军事才能,恐怕是很难击败诸国的。



尤其是在韩信消灭燕国之后,韩信和夏侯婴大半夜跑到韩信的军营,陈韩信睡觉之时将他的兵符给夺走了,然后带着主力部队走了,只留下老弱病残给韩信,让他带着这些人去攻打齐国。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兵力不足,面对的又是强大的项羽,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一直担心韩信逐步做大之后,会自立为王,从而脱离控制,甚至与自己为敌。

因为刘邦有这种担心,再加上韩信性格上的缺陷,所以他与韩信的矛盾最终在灭齐之战后爆发,当时刘邦派遣郦食其去劝降齐国,已经说服齐王了,韩信的谋士蒯通认为不能将功劳让给别人,于是发兵攻打齐国,将齐国给消灭了。

而在灭掉齐国之后,韩信又在蒯通的建议下,以稳定齐国局势为由,要刘邦册封他为代理齐王,这当然是出于大局考虑的,夹杂着写小心思,但依然惹恼了刘邦,刘邦本不打算封韩信为王的,但张良认为应该先稳住韩信,于是册封韩信为真的齐王。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这件事让刘邦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韩信之前几次拒绝派兵救援,尤其是再荥阳之战和彭城之战时,他危在旦夕,派人向韩信求援,但韩信出于战略考虑,都没有发兵,他两次差点死在项羽之手,他由此确定韩信很难被他控制,但由于他当时需要韩信帮他消灭项羽,因此没有与发作。

后来,刘邦与项羽的大决战爆发了,韩信作为统帅在垓下与项羽进行了激战,最终将项羽给击败了,项羽逃走后在乌江边自杀,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而就在项羽死后不久,刘邦再次紧急来到韩信军中,将他的兵符收走,然后下令册封他为楚王,让他到楚国去就藩。

面对刘邦慢慢的猜忌心,韩信的心态倒也不错,他认为去楚国当个富贵王爷,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于是找到帮助过自己的人,一一给予赏赐,然后关起门来过好日子。

不过,韩信在楚国干了一件刘邦难以容忍的事情,那就是收留了跟自己关系很好的钟离眜,只不过钟离眜原本是项羽的手下大将,兵败后才逃往楚国。



那时候刘邦正在四处通缉钟离眜,韩信便将其藏在宫中,但纸终归是包不住火,刘邦最终得知了这件事,认为韩信有谋反的嫌疑,于是发兵攻打楚国,韩信不忍背叛刘邦,最终选择投降,还交出了钟离眜。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

但让韩信想不到的是,刘邦居然将他给捆绑起来,这让他十分伤心,便说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只不过刘邦不忍心杀他,最终只废掉他的王爵,改为淮阴侯,让他到长安居住。

从以上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心很重,他害怕韩信的势力,也忌惮韩信的才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绝对不可能许诺不杀韩信,但凡韩信真的有谋反事实,刘邦还是不介意杀掉他的。



02,吕后为何要杀韩信,难道两人有仇?

事实上,吕后与韩信本来是没什么仇怨的,但两人的交情不深却是事实。

我们都知道,刘邦起兵之后,将父亲刘太公、吕后及一对女儿留在了老家沛县,后来楚汉相争开始,刘邦因为偷袭彭城,惹怒了项羽,项羽带兵反攻彭城,将刘邦赶走,还抓了刘太公和吕后等人。

吕后被项羽关押了两年多,一直到前203年九月鸿沟协议达成,才被项羽还给刘邦,此时韩信已经来到刘邦身边三年多了,但人并不在刘邦身边,而是带兵在外征战,与吕后没什么交集。

转眼到第二年,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之后前往楚国就藩,而刘邦则建立汉朝并登基称帝,封吕后为皇后,封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

前201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来到长安居住,他这才第一次与吕后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故事也由此开始。

韩信来到长安后,虽然只是个侯爵,但毕竟是曾经的王,又是刘邦评选的对汉朝建立功劳最大的三个人之一,再加上他自认为才能卓越,是军中第一人,所以心气比较高,看不起刘邦身边那些只会干脏活累活的老乡们。



举个例子说,韩信知道刘邦忌惮他,他也不愿意跟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区区列侯同伍,所以经常以生病为由不去上朝,而是在家生闲气。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有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是他的小迷弟,也很会来事,便跪在地上迎接韩信,还说欢迎大王光临寒舍。

我们可以看出,韩信不是诸侯了,樊哙却依然将韩信当做王来对待,但韩信却不怎么高兴,走的时候竟然说,我竟然沦落到跟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了!樊哙听了不以为然,而是目送韩信离去。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大家要知道的是,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吕媭),韩信这么折辱他,他可以不介意,但老婆吕媭不介意吗,吕后又会怎么想呢?



还有一次,刘邦把韩信叫到宫中聊天,讨论各位将军的长短之处,刘邦问他自己能够统帅多少兵马,韩信说他可以领兵十万,他便问韩信可以统帅多少,韩信确实越多越好,上不设限。

刘邦有些生气,便对韩信说,既然你可以统帅这么多兵马,怎么还是被我抓住了呢?

韩信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便对刘邦说,陛下虽然不善于统领士卒,却善于领导将军,这就是我被你抓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能力不是常人能及的。

韩信虽然及时弥补了过错,但他骨子里看不起刘邦,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刘邦和吕后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总之,韩信在长安生活的时候,态度是十分傲慢的,对刘邦心有怨恨和轻视,对大多数功臣则是相当鄙夷的,而吕后作为刘邦在政治上的帮手,显然会对韩信产生不满,但也达不到一定要杀韩信的地步。

03,韩信为何该杀,而吕后又是怎么杀他的?

前200年,阳夏侯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并以代理丞相的身份,统率赵、代两国边防部队,他由此大权在握,掌握了许多精锐部队。



由于陈豨曾在韩信手下担任将军,对韩信十分敬佩,也是韩信的心腹之一,因此他在赴任之前向韩信辞行,两人在公园里漫步,韩信突然对他说,你掌管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汇聚之地,不如我们里应外合,干一番大事业。

陈豨自然不会拒绝韩信,赴任之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还收留了数千门客,只等韩信一声令下,他就揭竿而起。

这里要说一下的是,韩信之前面对项羽拉拢的时候不为所动,发誓不背叛刘邦,是因为他感念刘邦让他做大将军,还跟他同吃同住,对他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自从刘邦将他改封为淮阴侯,并对他严加监视开始,他就逐渐感到不满了,尤其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担心,因此产生了反叛之心。

前197年,赵国国相周昌发现了陈豨的阴谋,于是到长安禀告刘邦,刘邦便暗中派人去调查陈豨,发现陈豨确实有不轨之举。

在这种情况下,陈豨就不得不提前造反了,刘邦知道他实力强劲,便非常重视,将包括樊哙、灌婴、夏侯婴等几乎所有名将都带去攻打他,只留下萧何等人镇守在长安,他原本打算让韩信一起去的,但韩信以生病为由拒绝。



刘邦走后,京城变得十分空虚,韩信看到了机会,一方面写信给陈豨,让他一定要坚持造反,还是自己会在京城协助他;另一方面,韩信开始思考如果发起暴动。

当时,韩信在长安并没有多少兵力,只有数百人而已,为了扩大部队,他写了封假诏书让家臣去秘密释放长安城内所有囚徒和奴隶,将他们编入军队当中。

由于刘邦不在京城,所以韩信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冲入皇宫挟持吕后和刘盈,只要将这两人拿下,那造反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做完这一切之后,韩信就开始等待陈豨的消息了,只要陈豨击败刘邦,或者拖拖住刘邦,那他就可以起兵攻打皇宫了。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起初,一切都很保密,但很快就发生了一件事,让韩信功败垂成。

事情是这样的,韩信的一个家奴因为犯错而被他囚禁起来,打算找个时间将其杀掉,这个家奴的弟弟担心兄长的安全,便跑去找吕后告密,说韩信准备杀掉吕后及刘盈,并将韩信策动陈豨造反之事,以及韩信在京城所做的准备,都告诉给了吕后。



吕后得知消息后大怒,对韩信恨得咬牙切齿,刚好她那时候准备用杀诸侯王这种办法给自己立威,便开始想办法对付韩信。

吕后本想直接派人让韩信入宫,然后伺机杀掉韩信,又担心打草惊蛇,于是将萧何找来商议,萧何碍于他的权势,也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最终决定帮助吕后铲除韩信。

第二天,萧何就来到韩信府中,请他入宫参加宴会,韩信有些许疑惑,便问萧何为何请他赴宴,萧何就说,陛下大获全胜的消息已经传来,陈豨也已经逃至匈奴,大臣们闻讯后都入宫去朝贺,你怎么能不去呢?

韩信听完萧何之言,感到有些失落,又觉得萧何是他的引荐人,必定不会害他,便决定入宫朝贺。

韩信跟着萧何来到长乐宫,吕后早已经安排刀斧手埋伏起来,他刚踏进门去,刀斧手们就冲上去见他绑了起来,他见自己中计,便大呼“丞相救我”,可萧何早就跑开了,还故意装作没听见。

吕后让韩信跪在地上,细数他与陈豨莫某造反,还试图杀害自己及刘盈之事,韩信正准备辩解,吕后便让人将其拖到旁边的钟室杀掉。



韩信在被杀之前,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很后悔不听蒯通之计(蒯通曾预言刘邦必定不能容他,劝他自立为王,与汉、楚三分天下),现在却被女子与小人所欺骗,这难道是天意吗?

韩信刚说完,刀斧手就将其砍杀,吕后下令灭其三族。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大家注意,史书中说吕后杀韩信,用的是一个斩字,一般指的是斩首,必须用铁器,如果刘邦曾许诺不杀韩信,吕后也不敢这么做,而她这么做了,必定是因为刘邦没有许诺不杀韩信。

尤其是,当刘邦战胜陈豨并返回长安之后,并没有怪罪吕后,甚至对参与诛杀韩信的萧何进行赏赐,增加其食邑五千户。

如果刘邦曾许诺不杀韩信,那他也不会默认吕后和萧何杀掉韩信,更不会赏赐萧何,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己言而无信,这是作为帝王的大忌之一。



至于说韩信,他虽然有大功于汉朝,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他造反是事实,仅此一点就该杀,这没什么可说的。

而韩信的运气也不够好,被手下告密不说,遇到的对手还是狠毒的吕后,他要杀掉吕后和刘盈,吕后为了自保,就不得不先下手为强了,这事要是放在刘邦身上,不一定会下死手。

总结一下,刘邦其实根本不会许诺不杀韩信,他其实一直都想杀韩信,只不过下不了手罢了,而吕后在抓住韩信谋反的证据之后,就果断将其杀死,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也了却了刘邦的心愿,真可谓一举多得。

诺大米Roro

诺大米Roro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言,说是当年韩信灭掉齐国后,派人向刘邦讨封假齐王。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时就气得火冒三丈,直接对着韩信的使者大骂起来。

看到刘邦情绪失控,张良就赶紧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醒悟,便立马叫张良给起草了一份委任状,正式册封韩信为“三齐王”,即“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同时,在张良的见证下,刘邦又亲口立下誓约,许诺他“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见绳不杀,见君不杀”。

随后,韩信才满心欢愉率领大军到垓下围歼项羽。然而,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刘邦觉得韩信势力太大,便采用陈平的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给活捉,但考虑到先前曾答应韩信“五不杀”,便只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



五年后,代国陈豨谋反,刘邦决定亲自带兵出去平叛,但又害怕韩信在后方捣乱,于是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自己曾经许诺的“五不杀”,自然不能反悔。这时吕后看出刘邦心思,就对刘邦说:“这事就交给我处理吧,你只管放心出去!”

随后,吕后逼迫萧何将韩信骗到未央宫的钟室里,然后命令宫女将韩信蒙上眼睛后装入麻袋,接着将其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此时,韩信双眼被蒙住,看不见天;而他被吊在空中,也不见地;让宫女用木棍乱棒打死,也没有违背见铁不杀和见君不杀的原则。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用绳子绑住韩信,所以并没有违背刘邦的诺言。

虽然说,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神乎其神,但正史上却没有任何关于“五不杀”的记载,而且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韩信从来就不是什么信男善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不惜牺牲郦食其夺取齐国,不惜拿钟离昧人头脱罪可以看出来。

更主要的是,韩信作为最优秀的统帅,奸诈狡猾是他最基本的素质,欺骗对手、迷惑对手一直都是他的强项,所以他自然明白,君王如果想杀你,什么丹书铁券、誓言承诺,统统都可以随时作废,因为最终解释权都在他手上。而想让君王不杀你的真正办法,就是要让他明白,如果杀了你,给他所带来的坏处要大于好处。



也正因为此,韩信才敢逼迫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后来更是逼迫刘邦给他划分地盘后才肯到垓下围歼项羽。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韩信之间谁会真正信任谁呢?韩信又怎么可能天真的相信刘邦那所谓的“五不杀”,刘邦自己也不会搞出这样一件贻笑大方的事情出来。

后来,韩信在刘邦伪游云梦时,之所以敢独自去拜见刘邦,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实际谋反行为,而钟离昧也已经被他所杀,如果这个时候刘邦拘捕韩信,甚至把他杀掉,会让其他诸侯王没有安全感,甚至兔死狐悲。

因为,在这些诸侯王看来,这可能就是刘邦打算削藩的前奏,到时其他诸侯王很有可能为求自保而实现某种串联,甚至积极行动起来,如果是这种结果,那刘邦就算成功拘捕韩信,也会引起他难以收拾的后果。



只可惜,刘邦也是玩弄政治的高手,他身边更是有张良和陈平这种能够洞察人心的高手,所以他们将计就计,直接趁势将韩信活捉,但却没有杀掉韩信,甚至都没有治韩信的罪,只是把韩信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样做,等于公开向天下表示,自己并不是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只不过,因为韩信实在太厉害,留着他这个藩,他会睡不着觉。所以只能把他给削掉,但我依然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邦这样对韩信,并不算过分,而且还非常的宽大。因为,萧何、张良也都只是封侯。

同时,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后,也没有把韩信的地盘收归中央政府,而是把韩信的地盘分为两块分封给其他人。刘邦这种处置办法,会让诸侯们感觉,刘邦只是要收拾那些威胁自己的藩王。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张敖、彭越、英布就会觉得,只要自己谨慎做事、低调做人,就可以保留既有的地位。因为,刘邦并没有显示出要削藩的意图。

后来,韩信在淮阴侯的位置上,一直呆了五年时间。此时,燕王臧荼已经被杀、汉王信已被逼得亡命天涯、赵王张敖也被废、彭越已被剁成肉酱诛灭三族,刘邦的削藩计划已经快接近尾声,韩信是死是活已经显得不再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吕后就趁刘邦外出平叛之机,果断联合萧何将韩信杀死,将韩信手中的权力给瓜分掉。于是,萧何接替韩信成为大汉朝的相国,并将韩信的五千户食邑也给拿走。(“上已闻淮阴侯诛,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sunbull

sunbull

西汉演义》记载:“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

其实原本是“五不死”,那么这个五不死又是怎么来的?刘邦为什么会承诺这些?

当年韩信帮助刘邦鞍前马后,荡平天下,在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未曾想,韩信追到荥阳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意思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一听,虽不高兴,但是韩信确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如今关键时期,先答应了韩信再说吧,于是封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韩信似乎还不满意,刘邦看出韩信心思,就决定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这下韩信才满意,便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统一天下,然韩信势力过大,刘邦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答应的“五不死”,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看出刘邦心中所想,于是对刘邦说“陛下,您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吕后又是如何破解这“五不死”的?

因有人说韩信谋反,吕后决定召韩信进宫,可是贸然前往,韩信不一定会来,于是派萧何去请,韩信见萧何前来,于是放松了戒备,进了宫中,前脚刚迈进宫殿,就有人将大门关闭。

吕后开口便说:“韩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谋反罪,陛下念与你有恩,特让我来杀你。”

韩信也懒得解释谋反一事,直接说道:“你怎么杀我,当年陛下允诺我五不死,你可以问陛下。”

吕后:“这我自然知道,陛下没有办法,我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么地方!”

韩信四处打量,发现宫殿阴森,抬头往上看也是不见天日(见天不死),往下看并没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见地不死),此时刘邦也不在场(见君不死),这时韩信心里有些发慌。

韩信假装镇定称:“那又如何,天下没有捆我韩信的绳,杀我韩信的刀!”

吕后:“杀你自然是用不上这些,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么会召你进来。”

说完吕后就让身边的宫女拿着棒槌,活活将韩信打死,但是这个说法不严谨,说韩信一个大将军岂能被十几个宫女打死?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吕后在韩信进宫后,早已埋好的陷阱瞬间将韩信吊起,就这样,韩信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内,不见天日,脚离地面。

吕后让宫女拿着早已准备好削尖的竹子,对着韩信一顿击杀,最后韩信被竹子刺死。

那么历史上韩信究竟是如何死的?

楚汉之争结束之后,韩信很快就被解除了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有陈兵出入,后被人告发谋反,公元前201年,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建议,假装游云梦,趁韩信松懈,将其一举拿下,押送至洛阳,赦为淮阴侯。

韩信不满,随着陈豨谋反,刘邦亲自领兵,前去平叛,韩信与陈豨私底下有接触,据说原本想要突袭吕后和太子,结果又被人告发,吕后便于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将其斩杀,并灭了韩信三族。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破破

破破

这个所谓的“赦书”就是小说编的,原出西汉通俗演义,史书上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

而之所以这些以“评书”、“话本”为底本杜撰的“西汉初年故事”喜欢这样的桥段,在于对韩信之死的惋惜,以及对张良这个智囊形象的拔高和对吕后这个女性形象的极致丑化。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话本”、“评书”世界里,多数情况下,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画是有典型套路的,比如对于“明君”的推崇,往往会让他成为一个比较虚化的符号,类似于《兴唐传》中的李世民。

对于“智囊”的偏爱,比如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种“能掐会算”的摇羽毛扇子的智慧象征,往往集善于一身,并有各种先验的预测性奇谋,而他们的挫折,往往被冠之以“天命”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对于“福将”则突出其“小聪明”及“狡黠”,对于“猛将”则突出其“高傲”及“憨傻”。

整体而言,即极致性突出角色的某一个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以制造简单的戏剧冲突,以利于单一线索叙事。

而这之中,女性政治角色,基本上都是负面的,无论是吕后还是薛刚反唐中的武则天,都属于阴毒狡猾之辈。

而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中,各个人物恰恰各居其位,张良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吕后的阴毒,都囊括其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张良根本没有记载参与了诛杀韩信的密谋,而只有萧何和吕后合谋,还是由萧何亲自骗韩信入宫朝贺,刘邦战胜陈豨。

而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韩信应该确实与陈豨密谋,要里应外合谋反,而吕后和萧何作为当时留守关中的决策者,属于典型的应付挑战者。

吕后“当机立断”杀死韩信,恰恰在前线战事没有结果之时,消灭了隐患,应该算是比较合格的政治选择。

而刘邦在战胜陈豨回朝听到韩信的死讯,也是且怜且喜,心情复杂,说明这个事件,并不是什么处心积虑地铲除异己,而是在网开一面后,一代名将部下仍要走向自己对立面的复杂情感。

所以,吕后无所谓抗旨,因为就不存在这么可笑的圣旨。

yjaxc

yjaxc

关于韩信的死法,江湖传闻非常之多。

因为既有三不杀即题主所说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更有一说是五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

为了满足这种种“不杀”的条件,也是煞费苦心。三不杀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可以装个袋子吊起来,用木签扎死,反正上不见天、下不见地,也没用铁器。

五不杀相对复杂一些,要弄个三层绣楼,把韩信放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二层,再装进不透光的麻袋,刘邦不出面,再用木签扎死或者用绳子勒死,总之不能用铁器。

为了表达韩信的被冤杀,文人们也是煞费苦心,甚至于韩信死后,长安城,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大地昏暗,日月晦明,愁云黑雾,一昼夜不散,长安满城人尽皆嗟叹:虽往来客商,无不悲沧”。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出自后世文人之笔,而非正史所云

正史中,刘邦在前线平叛,而韩信因为有跟叛乱者陈豨有合谋的嫌疑,被萧何以“豨已死,群臣朝贺”为名,请韩信入朝道贺。等韩信一到,就被埋伏在两旁的武士所擒,并“斩之长乐钟室”。

韩信被斩之时,仰天长叹——“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蒯通之计,恰恰就是教韩信谋反,与项羽、刘邦成鼎足之势。只可惜,时机一去不复返,韩信既万分后悔也无济于事。

所以,韩信死在钟室之中,至少是“见铁”的了,只可惜,那个旨并不存在,所以也无谓抗旨一说了。

故事的开始

故事的开始

尽管刘邦对韩信允诺了三不杀,也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但是吕雉何许人也,她自然有办法在不违背三不杀的原则下杀韩信!吕雉逼迫萧何写信邀请韩信到宫中述事,然后污蔑韩信造反,命令宫女将韩信眼睛蒙上,装入麻袋,吊在空中,用木棍乱棒打死。韩信双眼被蒙,又吊在空中,因此是不见天,不见地,用木棍打死也满足见铁不死的原则。刘邦在出征途中听闻吕后处死了韩信,他的心态是“且喜且怜之”!

韩信的一生可用一句话概括“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兵仙,韩信可谓千年难得一遇!韩信从小就志存远大,他不是读书练剑,就是谈兵论道,家道中落之后饭都吃不起!韩信作为贵族,不愿意去当农民,也不愿意去当商贾,更不愿意去当乞丐,最终一个洗衣服的阿姨见他可怜,每天给他一点食物充饥,以此维持生计。可以说没有漂母的存在,韩信早就饿死了,存活韩信的那个妇人就是漂母。

吕雉是秦末汉初的重要政治家,她做事果敢,行事毒辣,是一个十分厉害的狠角色!天下大乱之后,吕雉到处说刘邦是天帝之子,斩的那条小白蛇是妖怪,以此鼓励刘邦起兵反秦,谋一个帝王将相当当。吕雉权谋高超,击败了情敌兼政敌戚夫人,又笼络了朝中实权大臣;汉朝建立后,刘邦忙着平定各地叛乱,消灭各地异姓王,汉朝的内政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吕后为了保证大汉将山永固,替刘邦诛杀了不少功臣,处死战神韩信就是吕后一手操持的!

韩信最开始投军时跟着霸王项羽,获得了将军钟离眛的赏识,被推荐给项羽做持戟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都被项羽大声呵斥,认为他一个小兵不当谋画军争!最终韩信离开项羽进入汉营,意图扶持汉王夺天下!韩信名不经传,得不到汉王重用,丞相萧何看出了韩信的才能,月下追韩信,并用身家性命推荐韩信做汉军统帅!之后韩信率汉军出关,击败三秦,夺取关中之地;然后刘邦脱住项羽,韩信四处攻城掠地,扩大汉军实力。汉朝三分之二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朝!最终功高震主的韩信被刘邦忌惮,暗示吕后处决韩信,吕后逼迫萧何约韩信入宫,最终成功诛杀韩信!

囹

这不见正史,多出自传说戏剧。应该是“五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据说这“五不杀”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话说萧何月下赶韩信,刘邦在汉中听说萧何也逃了,如失手足,焦急万分。后来萧何又满身汗水地回来了,见了刘邦,刘邦生气地说:“听说你也逃离我了,急得我一整天没吃饭。你跑什么跑?”萧何说:“我哪能离开大王您啊!就是您手下人都跑了,我也不会离开您。”刘邦稍得心慰,就问:“那你干什么去了?”萧何说:“我是代大王追韩信去了。”刘邦问:“韩信是谁啊?”萧何道:“就是以前我举荐的治粟都尉。”刘邦骂道:“那么多武将跑了你不追,却去追一个管粮食的小官,傻逼吗?”萧何道:“其他人跑了没什么,韩信跑了可不得了。”刘邦问:“有啥不得了?”萧何道:“大王若只想在这里稳稳做个汉中王,韩信当然没什么用;大王如果要想取得天下,非有韩信帮您不可。”接着萧何就向刘帮详细介绍了韩信的才能,要刘邦金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兵帮刘邦打天下。刘邦就实地考察了韩信,韩信的汉中对策,让刘邦非常欣赏,就决定封台拜将,拜韩信为大将军。能出将入相,自然是韩信人生最大的追求,但这时韩信内心却有一层隐忧。据传,原来韩信出生淮阴一没落贵族之家,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也因气带病,哭瞎了双眼。韩信从少年时候起,就担负起了养家重任。他带母亲隅居一小山村,以砍樵为生。邻居有一高世隐者,独自一人,精通兵法术数。韩信在养家之余,时常到高士家帮忙,高士由此感激,就教韩信兵法奇谋,如此一过数年。一天教授之余,高士看韩信勤勉好学,热衷功名,就告诉韩信说:“后山是龙脉所在,那个山洞是龙口,正是风水宝地。我若先死,你把我葬在那里,你必将大富大贵;若你母亲先死,你把她葬那里,你必将出将入相,留名后世。”韩信谨记于心,又过了两年,看看高士病重,要不久于人事。韩信心里犯了合计:“先生说是这样说,但他毕竟是外人,把他先葬那里,谁知能富贵谁呢?倒不如把母亲先葬那里,出将入相,岂不是我终生所求?”想到这里,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韩信谎说要为母亲治眼疾,背上母亲就去了后山。经过一翻努力,韩信背着母亲终于到了那个山洞。他把母亲放入山洞,就出来了。这时开始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韩信跪在洞前磕了三个响头,一道明晃晃的闪电闪过,随着一声特大炸雷,山洞轰然被震塌。当韩信返回看高士时,高士已奄奄一息。他知道韩信已活葬其母于山洞,就对韩信说:“为日后富贵,你竟活葬你母,必为天地所不容。天理昭昭,天地昭昭,活葬其母,得天理不能得地理,得地理即天理难容。日后你必不得善终!”高士说完就去世了,韩信葬了高士,从此就开始出外闯荡,他甘受胯下之辱,感恩漂母赐食,投项羽,随刘邦,最终为刘邦赏识。韩信心中正是有了这层隐忧,为了日后能得善终,据说他也曾在即将随汉王刘邦入蜀时,询问过张良。张良就给韩信留下一条破解隐忧的计策。在刘邦决定要金台拜将韩信时,韩信就直接向刘邦说了自己心中的隐忧。接着韩信对刘邦又说:“大王啊,我听说自古以来,功臣帮天子创下大功业,功高震主,天子都要杀害功臣。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大王真要用我,日后我为大王建下大功,大王要对我做到五不杀。”刘邦当时急于要韩信帮自己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别说五不杀,只要能帮他得天下,就是上百上千不杀也能答应啊。因此刘邦就问韩信那五不杀。韩信就说:“大王对我要做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刘邦听了当即就应允了,并表示取得天下后,要公告天下,让天下尽知。于是韩信就接受了金台拜将,随后统帅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三秦,下魏取代,破赵降燕,拔齐灭楚,最终帮助刘邦打下了汉家江山。论功劳,汉高祖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但是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韩信也有了私心。攻下齐国后,韩信要刘邦封自己做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军围困成皋,危在旦夕,急需韩信来帮忙解困。当听到韩信的使者说了要当代理齐王的事后,不由大怒,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身边的张良、陈平以目相示,又暗暗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会意,马上改口说:“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于是就派张良带印绶到韩信那里,正式封韩信做了齐王,这样韩信方出兵帮刘邦解了围。后来刘邦联合韩信、彭越攻打项羽,最终只有刘邦一路出兵同项羽作战,韩信、彭越两方则做壁上观,迟迟不发兵。结果刘邦被打得大败。刘邦就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张良就说:“楚军即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各自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要灭掉项羽,项羽看到了韩信的重要性,就派使者武涉游说韩信,让他叛汉联项,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说客蒯通又游说韩信,说他在三家举足轻重,不如举国自立,谁也不帮,然后再图天下。韩信虽心有所动,却仍感刘邦知遇大恩,不愿背叛刘邦。蒯通见说不通,只好长叹一声离开了。临走蒯通对韩信说:“等汉王得天下,你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后来垓下一战,项羽大败,被逼自刎乌江,刘邦得了天下。该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收走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在楚地不久又组建了不少军队,这让刘邦很是不安。更让刘邦不安的是,一直在全国通缉的原项羽大将钟离昧,因以前与韩信关系很好,被韩信收留了。钟离昧劝韩信反叛刘邦以自立,韩信犹豫不决。刘邦知道征讨韩信很难取胜,就听从陈平计,明里打着巡游云梦泽,召各地诸侯到陈地相见。韩信觉得刘邦不会害自己,不听钟离昧劝阻,钟离昧自杀,就带着钟离昧人头前去拜见刘邦。刚到陈地,刘邦就让兵士绑缚了韩信,并将他带回了长安。到了长安,刘邦以反叛之名,贬韩信为淮阴侯,随后就释放了他,但只准他留住长安,不准他到封地。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以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而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辈同列了!”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就劝陈稀不要相信刘邦,准备蓄谋反叛,他将在长安作内应,陈稀答应了。过了两年,陈稀果然反叛了,刘邦前往镇压,由吕后和太子在长安监国。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准备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并动员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家臣的弟弟就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消息。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最终由萧何亲自前往,以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让列侯群臣都来祝贺为由召韩信入宫。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自然听从,就随萧何入了宫。刚入宫中,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据说韩信搬出了与刘邦“五不杀”之约。吕后就说:“五不杀自然算数,但你韩信反叛是实,要受国法处置。”于是就把韩信关于钟室,用口袋装了韩信,并把口袋悬于空中,让宫女以竹刺刺死了韩信,并被夷三族。如此处置,也算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光,不见君,不见铁了。


“五不杀”不见于正史,只见于传说和戏剧。从“五不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后人怜惜韩信之死,感韩信功高震主,终为帝王所不容。但是韩信虽是军事骄子,却是政治盲人。既然懂得感恩,其忠心就不应该有动摇,面对功高震主,就应不居功自傲,就要低调行事,不要在名利地位上过分汲汲以求。张良、萧何与韩信同为三杰,二人只封了侯,却知足常乐,因此二人也得以善终。从韩信之死,对我们后世又有哪些警戒呢?



savelovemoon

savelovemoon

吕后,不愧是政治场上的高手,在杀韩信时,不但让韩信当场无话可说,就连刘邦都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公元前196年,西汉开国功臣陈豨反叛,刘邦为了早日解除逆贼的威胁,故御驾亲征平叛

刘邦走后,韩信就开始宠宠欲动,准备假传诏书,放出牢里的囚犯,奴隶,意图内乱,袭击吕后和太子!不料还没等机划开始实施,就被自己的弟弟上书告发!

吕后知道后,准备借此机会铲除韩信,但又怕韩信托故不到,便找来萧何商量,萧何说:要想杀韩信,绝非易事,除了他自身的武艺与聪明才智外,还有汉高祖对他的承诺,也是办成这件事最大的障碍!吕后问:何承诺!萧何回答说:汉高祖曾经在与项羽决战于荥阳的时候,因为敌我双方实力悬殊,高祖不得不退守于荥阳,此时荥阳已被项羽围的水泄不通,如有迟疑,荥阳必被攻破!情急之下,高祖不得书信一份给韩信,来解荥阳之围!可韩信呢?在收到信后,不但没有发兵的意思,反而还在那坐地起价,要高祖封他为齐王!高祖无奈,只能答应韩信的要求!可本想这个时候,韩信会迅速发兵,可不久又等来了韩信一封书信,信中说,粮草还未筹集齐备,兵械也不完善,再等几日,我定率军杀到!此时高祖心里如鲠在喉,可军情万急,又不好发火,只能打破牙齿往肚里咽!

此时高祖知道韩信要什么,他立即回书一封告诉韩信,本王赐你: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又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且终生有效!最后,韩信收此信件后,才答应解荥阳之围!所以,即便到现在,高祖任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吕后听完萧何的叙述之后,觉得更应该杀韩信了,这不但是为高祖出一口气,同时也是再救自己,万一韩信放出了那些囚犯,奴隶,到时死的就是我们了!萧何觉得有道理,便只身前往韩府请韩信入宫!

未时时分,韩信被萧何成功骗进了未央宫!就在韩信脚迈进宫殿的一刹那,所有门窗禁闭!此时,就看到吕后坐于正中,语气严肃且沉稳的问道:韩信,你知罪吗?韩信最初还一脸茫然,可在吕后的一再逼问下,韩信承认了自己的所做所为!吕后看他承认了,便让人将他围起来,意图将其灭口,可此时韩信脱口便出,当年高祖对他的承诺,可吕后早有准备而来,便故意问她何承诺?韩信一五一十的说出了高祖当年的承诺,还问了旁边的萧何为其作证!吕后看了看萧何,对着韩信说道:你看你现在还能看到天吗?韩信愣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脚沾到了地了吗?韩信,低头看了一下!吕后又问,你能看的到高祖吗?韩信这时才感觉到,上当了,当他准备抽身到内外的时候,房顶上突然掉下来一个铁笼子!将韩信围在了里面!韩信看到自己,已无法脱身,便借故问道,你没有杀我的刀!岂能杀得了我!吕后,听后向天长笑道,杀你岂用刀耳!说罢,韩信周围就出现了十几个拿着削尖木签的宫女!随后,只听噼里啪啦,韩信便倒在了血泊中!至此,一场暗杀韩信的任务,以未违抗刘邦圣旨而宣告成功!

吕后杀韩信的方式没有抗旨,但杀韩信却抗旨了!

公元前197年,吕后伙同萧何,在未央宫,以竹签刺身的方式,将一代名将韩信秘密杀害!

根据刘邦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的承诺!韩信即使犯了天大的罪,只要刘邦在,只要能看到天,能踩到地,没人能杀得了韩信!可吕后想了一个办法,他用毛毯放于地下,将门窗全部用黑布挡住,且准备的杀人工具,不是刀而是削尖了的竹签子!

在韩信到达未央宫时,他脚先踩的不是地,而是地毯,在韩信两脚进门后,守卫立刻关上了门窗,又拿黑布遮挡,这时韩信也望不见天,当他准备离开,到门外时,一个大铁笼掉了下来,直接把韩信关在了看不见天,踩不到地的地方,接着十几名宫女,拿着不含铁的竹签子,在韩信身上一顿猛刺!瞬间,韩信倒在了血泊中!

如果说,按照刘邦给韩信的承诺,吕后用的方式,几乎一条圣旨都没有违抗,不但没有违抗,反而还有功!但除去吕后杀韩信的方式不说,只要她杀韩信就是妥妥的违抗圣旨!为何!

首先,吕后的地位是后宫之主,即便有生杀大权,也不能杀,你只能将其先关押,然后等刘邦回来再去处置!先不说,这样的后果有什么,就吕后这一行为,就犯了两条罪,第一擅杀大臣之罪,第二,僭越之罪!这两条罪,任意一条都是在违抗刘邦的圣旨,因为这些刑法任何一条都是刘邦制定的!违法,就代表着违抗!所以,吕后杀韩信,完全是在抗刘邦的旨意!

第二,刘邦给予韩信的承诺,虽然是被迫,但只要有,就得遵守!即便破,也得刘邦本人!吕后作为,后宫之主,对于刘邦的承诺,肆意违背!且不说,她用什么方式避开了刘邦的圣旨,只要她有这个动机,其实就已经违抗了刘邦的圣旨!

吕后杀韩信,抗不抗旨,全有刘邦一个人说了算!

吕后杀韩信,看似是在为自己解围,实际还是在为刘邦解围!

因为,在刘邦眼里,韩信的才能不下于项羽,甚至比自己都强!所以,在得了天下之后,他认为,除去韩信,是对自己现在,乃至未来最大的好处!

刘邦为何这么怕韩信呢?

首先,韩信的谋略,刘邦害怕!

韩信,是“兵家四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兵仙!与孙武,吴起等大家同名!而且他为刘邦制定的汉中对策,申军法,设还定三秦之计,直接让刘邦成为既项羽之后第二大诸侯!所以,一旦韩信有起兵的资本,那对大汉江山,将是沉重打击!

第二,韩信的指挥才能,刘邦害怕!

有一个典故,是刘邦和韩信等议论各自指挥才能的!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司马迁·《史记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第三,刘邦害怕韩信会篡改大汉江山!

根据史料记载,在196年,韩信被吕后处死的时候,他才35岁,而刘邦呢,则已经60岁,且刘邦在一年后,就死了,所以,刘邦如果不杀韩信,在他死后,刘姓宗族,将无人是韩信的对手,况且韩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这说明,他从来不把这大汉江山看成是刘邦一人的!而是有能者居之,除此之外,还有陈豨叛乱时,韩信曾告诉陈豨让他好生备战,他会在长安里应外合!此时陈豨也夸韩信,暗藏大志!所以,刘邦很害怕,韩信会篡改他的江山!

在刘邦害怕韩信的同时,早就想除之以绝后患!只是碍于没有机会,而没有动手!恰在此时,吕后秘密帮他完成了!

在刘邦,整天为除韩信,劳心劳肺的时候,吕后却帮他秘密完成了!

当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会有什么反应,他会怎么处置吕后!

第一,刘邦暗自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但表情会显得悲伤!

第二,刘邦会当面斥责吕后,暗中,再予以安抚!

第三,刘邦对吕后行为,会做一些相应的处罚,暗自再给予优待!

所以,刘邦对于吕后抗旨不抗旨的定义,完全在于许与不许之间!就看,舆论更利于哪边了!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吆!

倒萨

倒萨

汉初三杰的威名流传千年: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人皆有超世之才,共同辅佐刘邦打下了赫赫大汉,但是结局却不甚完美,其中俩谋臣文士好歹还混了个善终,而韩信这位武人,终究连善终都没办法得到。

事实上,历代百姓都兵仙韩信的陨落十分惋惜,这固然有司马迁笔法功底惊人,完整描绘了兵仙韩信的人生功绩,令读者们纷纷叹服于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从而对韩信的黯然退场极为惋惜;也有后世有关韩信的通俗演义不断加工演绎,使得韩信这种悲剧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的一方面原因。

兵仙韩信平生最大的伯乐便是萧何,当年韩信不堪项羽手底为区区侍卫,愤而投刘,但在刘邦军中,也依然不得重用,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刘邦的功勋故旧还没办法全安插进入要害职位呢,他一个随随便便来投的外人,凭什么一来就要居高位呢?这放到现在社会,也很容易理解:没有哪个在公司待了好多年的老员工会受得了这种情况,那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单位空降了个新来小年轻,一上来就是自己的领导。

但是韩信不一样啊,他就认定刘邦也是个和项羽一样的货色,没办法表现出自己那被埋没的才华,于是韩信越想越气,鬼使神差的,他居然卷入了一场来自刘邦军中的士兵啸营案件之中——按律当斩。韩信当然没能逍遥法外,只不过被押缚处斩之时,韩信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一身的男人——萧何。

萧何见到韩信 就如同天雷勾动地火,两人短暂的交流之后,“汉王刘邦难道不想要谋取天下吗?”韩信问,“当然想。”萧何答。“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杀死我这样的壮士呢?”韩信不慌不忙,在断头台上神色如常。萧何做了决定——刀下留人!萧何打算和他好好谈谈,二人进行了交谈,之后萧何觉得这个人当得起“国士无双”。于是向汉王刘邦举荐了。

刘邦很欣赏萧何,所以对于萧何的举荐,也很看重,一口气就把这位死囚升为都尉——治粟都尉。这个是管军粮的要职,刘邦觉得,怎么着也算对这位死囚足够看重了吧。但韩信知道后,一言不发,既不感谢也不埋怨,只是不声不响的开始打包行李,他准备跑路了,连夜的那种。萧何知道后,差点没急得哭出来,连详细禀告刘邦都顾不上了,赶快去追,也是连夜的那种。

当刘邦听说萧何跑了的时候,刘邦的内心是崩溃的,所以一旦发现萧何其实没跑,只是连夜去追韩信,顿时就明白了韩信的重要性——不由得他不信,萧何都那样了。于是刘邦直接把这个一天将军没做过的、比自己整整小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韩信,拜为大将军。可以号令刘邦这个汉王麾下的诸将——几乎每个将军都比他资历老、岁数大。

韩信的军事天才般的能力使得他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续的大胜让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有些飘飘然了,竟然在一次刘邦处在生死关头(被项羽几乎要逼死)时候,要挟刘邦“封假齐王以镇齐地”,刘邦当场暴怒,几乎要立刻生嚼了韩信,最后还是在萧何的劝说下,换了一副大气的面具:男子汉大丈夫,要什么假王,要封就封真王!但要说刘邦心里没有气那是假的,之后无论是驰入军夺兵还是云梦泽削爵,韩信再怎么迟钝,也多少嗅到了刘邦对他露出的别样的味道。

天下安定下来之后,韩信曾经的部将陈豨叛乱,刘邦御驾亲征期间,吕布接到韩信门客的举报,说韩信打算纠集亡命之徒死士若干,进攻皇宫。吕后非常害怕:韩信当年曾经肆无忌惮的对刘邦说过,他这样的人,将兵那是多多益善。

所以赶紧招来萧何问策,萧何想到了一妙招——伪造刘邦得胜回朝,令百官来贺,再由自己带韩信来宫里,而一旦到了宫里,韩信再大本事,也是插翅难逃。吕后照办,于是韩信被诛杀,夷灭三族。刘邦真的回来后,什么态度呢?刘邦“且喜且怜”,什么叫“且喜且怜”,那就是“媳妇儿干得好啊”的态度啊!无论从什么角度,刘邦都早就对韩信动了杀心了,韩信那么年轻,等自己一死,朝廷没有人镇得住他,以后这天下还不得姓了韩啊。

至于明清演义所谓刘邦曾经许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其实,并不存在于正史之中,只是小说家语。就算真有,吕后也有办法杀了韩信,毕竟规矩都是他们家定的,一定想要他死,总归是有办法的。

uslove009

uslove009

三不杀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说,其真实性不好考证,但是无论三不杀是否真实存在,吕后都没有违旨,具体请看下文分析。就算真有三不杀,吕后也没违旨

传说中的三不杀是刘邦给韩信的一个承诺,具体来说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意思很明显,就是指在能看见天,地,铁的情况下不能杀韩信。

那么吕后杀韩信为什么没抗旨呢?

因为吕后是将韩信装在袋子里后悬吊在大钟上,让韩信眼不见天和地,然后又命人以竹器杀韩信,吕后的做法没有违背三不杀原则,所以不算违旨。

如果三不杀是虚构的,吕后就更不算违旨

刘邦得知吕后杀韩信时表现的又喜又惜,这说明刘邦心里也想杀韩信的。

所以就算刘邦没下旨杀韩信,吕后的做法也不算违旨,因为她只是帮刘邦做了想做的事。

实际上吕后很可能是看出了刘邦想杀韩信才动手的,毕竟韩信的军事才能对于刘家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其实就算吕后违背了三不杀原则,在刘邦看来也不算违旨的,因为比起刘家天下的安危,三不杀原则显的微不足道。

村上一枝花

村上一枝花

这么文艺范的赦免书肯定不可能是正史。

这是个没有正史出处的故事,史记里没有,其他史料也没有,它出自《西汉演义》,没错,这是个小说里的段子,所以先声明一下,以免大家当正史看,事实上,正史是不可能有这么文艺范的赦免书的。

演义里是这么写的:“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意思是说,在天光下不得杀韩信,君王即刘备本人,其实还有男人的意思,不能杀韩信,各种铁器刀兵不能杀韩信。

也就是说,这三点基本上能让韩信高枕无忧了。

公元前197年,刘邦亲征陈豨和王黄,韩信称病未能同往,而其家中的一个叫乐说的人,与韩信结仇,就跑到吕后那里告韩信有谋反之意。

吕后早就有除掉韩信的意思,现在刘邦不在,正是大好时机,更何况有乐说这个告发之人,不杀韩信,正待何时?

但是她想到了刘邦的这三句嘱咐,不敢轻易带人杀掉韩信,这就有点戏文儿的味道了,说实在的,想杀你,谁还在乎给你的赦免书,丹书铁券都能给你一刀,这明显是文人们的文笔杜撰。

于是就叫萧何去忽悠韩信来宫里见吕后,萧何大家都知道,是韩信的老铁,韩信很信任他,于是就跟着进了宫。

韩信一进宫门,就被吕后命人五花大绑,然后被投入一个大铁笼子,罩上黑布,然后让一群宫女用竹枪拼命往里捅,把韩信活活捅死了。

这不就把刘邦的三个基本点给全破了么,还把韩信弄死了。

但是这样的说法真真是演义的手法,在封建社会,想让你死,别说什么君王许诺,哪怕你有丹书铁券,也能判你个满门抄斩。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