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耽美]楚汉传奇

暴秦末年,秦失其鹿,群雄逐之,一时间机诡百出,兵戎遍布。沛县刘邦出自乡野,然知人善用;枭雄项羽勇武盖世,然刚愎自用。巨鹿一战项羽少年得志,成为反秦盟主。不想,刘邦意外轻取关中,自此兄弟反目,鸿门宴前生...

王培公,王亮

最新跟帖
皮皮

皮皮

西汉演义》中刘邦为了让韩信死心塌地,特意许诺五不杀韩信:见天不杀、见军不杀、见铁不杀、见光不杀。



演义——韩信

在明朝文学家甄伟的《西汉演义》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是韩信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但因考虑到功成之后如何身退,所以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当刘邦在遭遇项羽围攻的时候,韩信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救援,而是选择原地待命就好像被围攻的不是自己的主公一样。

韩信能坐得住,但刘邦可是坐不住啊,看到这个情况后是连忙询问自己的军事,他问张良这是怎么回事,韩信怎么突然不来支援了,是不是军中出现什么问题了。



张良也是聪明绝顶之人,无需掐指一算便已经猜到韩信的意图,于是他便告诉刘邦,不是他韩信军中出现什么问题了,而是他韩信想要封赏了。

在封赏了一大堆金银珠宝后,刘邦也是醒悟过来了,这韩信哪里是要封赏分别是要退路,于是干脆下令许诺五不杀韩信。

这句话倒是也不难理解,就是在只要有天日的地方,有刘邦在的地方,甚至是普通的铁器,只要满足以上条件之一,那么韩信就不可被杀,否则就是抗旨不遵。



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几乎涵盖了一切,兵器哪个不是铁器制作,并且何时能不见天日?谋杀韩信这样的大将他刘邦又怎能放心离开?所以对于韩信来说,这几句话就如同免死金牌。

在得到这封诏令后,韩信也不再原地待命了,转头便发兵攻打项羽,最终成功帮助刘邦夺得天下,自己也因有功被封为楚王。

猜忌是所有帝王的通病,混混出身的刘邦自然也不能例外,也不是说刘邦太小心眼,只能说韩信太神了,神到让刘邦都为之忌惮。



但尽管如此,刘邦还是不能动韩信,毕竟当初那诏令还是自己下的,现在自己先违约,那不就是打自己的脸吗?一国之君怎么能连这点度量都没有呢?

这时候刘邦的原配吕雉就站了出来,她知道刘邦是早就想对韩信下手了,但因为曾经的誓言所以一时间无从下手,于是吕雉告诉刘邦交给她。

尽管刘邦对吕雉的话半信半疑,但此时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只好同意吕雉全权接手此事,争取早日除掉韩信。



吕雉在得到同意后便开始谋划此事,终于在刘邦外出的时候抓住时机直接邀请韩信入宫做客,韩信以为吕雉不过是一介女流所以没有在意。

但没过多久韩信便后悔了,在其进入宫殿后吕雉便下令将屋门关住,随后便问韩信是否认罪。韩信过于轻敌,便告诉吕雉自己认罪又何妨,皇帝曾赐我五不杀。

谁知道吕雉等的就是这句话,在韩信说完之后便让一群宫女将韩信团团包围,此时韩信幡然醒悟,因为紧闭大门所以不见天日,此时刘邦外出所以不在宫内,而宫女们所持有的棒槌也都不是铁器,就连地上也都被铺上了地毯,当真是准备恰当。



于是一代兵仙就这样落得一个这么憋屈的死法,根据之前刘邦许下的承诺,吕雉此举倒也没有破坏规则,谋杀韩信整个过程明明白白。

但这其实是《西汉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虽说此书大多是根据史实续写,但就跟《三国演义》一般,框架没错但细节还是有些区别的。

印象中项羽帐下有五虎将,但其实虞子期是《西汉演义》所杜撰,历史上查无此人,这便是正史跟演义的区别。

那么在正史中,韩信的结局又当如何?也是被一群宫女给谋害的吗?



正史——韩信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韩信的筹划下,再加上汉军本就多于楚军数倍的兵力,两军在垓下展开决战,最终以项羽战败自刎而告终。

要说刘邦能登基做皇帝,这其中韩信可当真是功不可没,于是在功成之后刘邦便封其为楚王,就拿封地来看,刘邦也确实没有亏待韩信。

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因为无路可去便逃到了韩信的封地当中,虽说刘邦在外面下旨缉拿钟离昧,但韩信却还是将钟离昧暗养于自己宫殿当中。



当韩信被举报谋反的时候,刘邦便借巡游之名将韩信悄悄拿下,这样就算无罪也能定下一个罪状。

当韩信得知刘邦进入楚地后便明白这是来找自己事了,此时的韩信虽然并未谋反,所以便想面见刘邦解释清楚,而钟离昧的首级则是最好的见面礼。

钟离昧本就是亡命之徒,在得知此事后先是痛骂了韩信一番,告诉他刘邦之所以不敢进攻楚国,这正是因为他钟离昧在这,如今他一去世,那么楚国必然瓦解,说完就自缢而死。



于是韩信就带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了刘邦,事实果然如钟离昧所言,刘邦并没有打算就此饶了韩信,直接将他从楚国缉拿回洛阳。

虽说最终因为证据不足所以无法给韩信定罪,但韩信的爵位还是遭到了削减,直接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自此之后便需要长年待在长安之中,楚国封地则转交给刘邦的弟弟刘交负责。

这下算是让韩信彻底不满了,要杀要剐你一句话的事,但你削我爵位让我受辱就是你不对了,于是这下韩信算是真打算谋反了。



陈豨本是阳夏侯,在经过白登之围后得以受封相国,但也是因为军功而得到了刘邦的猜忌,所以韩信便决定拉拢陈豨作为自己的同伙。

因为韩信本就拥有不弱的谋略,再加上陈豨此人确实对汉朝有些失望,于是一拍即合的便同意了韩信所言,两人决定韩信作为内应,陈豨则负责外攻。

当陈豨在外宣布叛汉后,刘邦便带上一众武将前去征讨,此时正好皇城空虚,韩信便找到一些死囚准备密谋造反,首要目标自然是后宫当中的吕雉以及太子刘盈。



但可惜叛乱还未发生便遭到了告发,吕雉紧急之中找来萧何商议如何解决此事,最终两人一致决定将计就计,直接将韩信处死。

吕雉先是对外宣称陈豨叛乱已被刘邦解决,并且此时刘邦已经回到宫中,于是作为朝臣的韩信自然只能先将谋反之事压在一边,先进入后宫恭贺刘邦。

在等到韩信入宫后吕雉便直接下令让准备好的甲士将韩信逮捕,并且当机立断直接将韩信在长乐宫中斩杀。



相比较演义来说确实是正史更加靠谱一些,堂堂一代兵仙,怎么可能被几个女子给抓起来并杀害,还是甲士更加具有说服力。

就这样作为兵仙的韩信就被吕雉给杀害了,事后当刘邦真正回来的时候,对于此事也是高兴之中带着怜悯,你们觉得他是在高兴什么?同时又是在怜悯什么?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历史喵在此谢过诸位啦~

Angela乖

Angela乖

前言: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功成名就之时被吕雉处死于钟室,在他死前一个“悔”字,表明韩信至死都不认为自己该是如此下场,那么韩信被杀真是因为吕雉自作主张?刘邦在之前有没有写下或者说过,在将来的某一天绝对不会出现三不杀的情况?

张良会保韩信?没有史料记载

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从刘邦举起反秦大旗到奠定大汉基业,张良为刘邦谋划的地方很多,如鸿门宴脱险,如韩信要齐王之权,再如暗度陈仓等等,汉初三杰的作用刘邦点评的很到位:运筹策帷帐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张良是韩国贵族,韩信是淮阴的游侠,萧何是沛县的县吏,在刘邦起始前未见有交集,打天下时一个负责出谋划策,一个负责行军打仗,另外一个负责后勤保障。这样来说碰面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在韩信被诛杀之时,张良不要说不在跟前,即使在跟前也不会为其当说客,一来没有那情分,二来韩信的所作所为还真不是冤杀!

吕雉杀韩信,是将危险降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前面提到张良不会为韩信求情的原因中,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什么呢?就是韩信确实与陈豨暗通款曲,不仅有书信往来,更有具有的操作动作,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张良再帮其辩解,要么就是张良想当老好人,沽名钓誉;要么就是与韩信同伙,怕韩信咬出自己而心虚。正是没有这样的情况,张良断不会帮韩信求情。为什么要吕雉与丞相萧何共同动手才能除掉韩信?因为此时刘邦在平定陈豨之乱,朝中吕雉与萧何留守,光有吕雉出面,其局面相对僵硬,而让萧何借陈豨被诛庆功为由,一来萧何有举荐韩信之功,多少有点交情。二来理由比较温和,就是到朝廷内去赴个宴,又能怎么样?你韩信有丞相亲自去请,这么大的面子还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前面的工作萧何已经做好,等待韩信到达后,吕后完成下部分内容即斩杀韩信于钟室。

吕雉杀韩信是自作主张,还是形势所迫?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刘邦平定陈豨回来后,听闻韩信被诛的反应:且喜且怜。为什么要喜?韩信的狂妄不是他被杀的致命原因,从伪云梦泽就可以看出,刘邦没有找到杀掉韩信的重要理由,所以才有降低韩信爵位的做法出现,这里的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吕雉与萧何等人的果断出手,避免朝廷的危局出现。而一个“怜”字,可以看出刘邦对于韩信的死多少还是有点感觉可惜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被杀,吕雉抗旨之说明显站不住脚。

总结:韩信称为“兵仙”确实不是夸出来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样的战绩是真实的,也正是项羽阵营的龙且被他打败后,项羽的好运开始减少,而韩信的人生逐渐开始走上坡路,可惜的是韩信的游移不定,在与陈豨私交之时,步步进入泥潭,最后导致身死的结局,与人无尤!


相关史料:

史记·淮阴侯列传

carol_pi

carol_pi

韩信的“三不杀”除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还有另外一种的说法“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另外还有一种“无不死”的说法,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是绳,没有杀他的刀”。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是怎么被杀的呢,说吕后和萧何商量后,将韩信骗到未央宫的钟室之中,用笼子把韩信装起来,外面蒙上白布,然后把笼子吊起来,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刺死,最后韩信的死状惨不忍睹。

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人民群众对韩信之死的深切痛惜,并未见诸于史书,更多的想描绘的是一种韩信的悲惨遭遇和吕后的狠毒妇人形象,不过这个形象吕后背得起。

韩信的蒙冤被杀

韩信最后被杀的原因是谋反,参与陈豨的谋反,话说刘邦怀疑韩信谋反不是一次两次了,第一次灭掉项羽后,认为韩信尾大不掉,可能谋反,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迁徙楚地为王。第二次,以追杀钟离眜为名,命人诬告韩信谋反,在彭泽擒拿韩信,废韩信为淮阴侯。第三次,陈豨起兵造反,又有人诬告韩信参与谋反,最后由阴毒的吕雉将韩信杀死。

那么韩信真的谋反了吗,我认为是没有的,韩信这个人虽然军事才能很高,但是政治野心和政治水平是很一般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方诸侯,做个安乐藩王了吧。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他带领汉军出汉中到击败项羽的整个历程,他就像是一个时刻都有点邀功的小心思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呢,但凡有点政治野心,也都知道这个时候应该小心翼翼的压着,猛虎扑食的时候,永远是最安静的。

同样,韩信想造反,从来都不缺机会的,在齐国有,在楚国也有,最后何必到了无权无势的长安呢。甚至到了临死前,他都是有机会的,吕后想杀他,需要萧何骗韩信去未央宫,说明韩信在长安还是有自己的势力的,如果要造反,还会自投罗网吗,不要说政治水平什么的,这不需要将政治,这是有没有脑子的问题,都要撕破脸了,还要看你的脸吗,所以我认为韩信完全是被迫害冤杀的。

刘邦制造了韩信造反的舆论

韩信造反这种情况,完全是刘邦集团制造的一种假象,这种制造舆论的也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是把韩信引出他的根据地齐国,因为韩信在这里威望高,不好下手。其次是以钟离眜为借口,诬陷韩信造反,钟离眜逃跑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在齐国那会不找韩信,到了楚国找,这说明都是设计好的,就是把他往这赶的,而且刘邦得到了天下,就容不下一个逃命的钟离眜吗,那一心为项羽报仇的季布怎么就没事呢?都是因为需要下一步的布局啊。最后以陈豨造反为契机,再度诬陷韩信造反,置其于死地。

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从一开始,刘邦就容不下异性诸侯,只不过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才承认了他们的存在。皇位坐稳后,立马开始着手处理这些人,韩信很不幸成为第一个被处理的人,因为他是威望最高,势力最强,而且是刘邦最了解的一个,刘邦把韩信拿捏的死死的,韩信一辈子就栽在了刘邦手里。当然刘邦也十分惧怕韩信造反,所以在抓韩信的时候,巴巴的跑到彭泽去了,就是怕计策不成,还能舔着脸和好,韩信一中计,立马心里就有底了,可以按计划进行了。

最毒妇人心的吕后

吕雉这个人啊,其狠毒完全的诠释了“最毒不过妇人心”这句话,西汉诸侯王中,死的最冤的两个,韩信和彭越都是拜他所赐,一个直接上手杀的,另一个是说服刘邦杀的。

彭越造反了吗,一样没有,同样是被人诬告的,彭越这个人啊,不是一个好员工,在老板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他不想出大力,就告病,派属下将领带兵参战,但是这就惹火了刘邦,评判回来就要问罪,彭越认为也没多大事,我确实病了,去见刘邦最多也就是挨顿骂,但是坏就坏在他想处罚的一个手下,就诬告他准备谋反,就被刘邦逮捕发配去蜀地,结果出门没看黄历,被吕后撞见,带回来劝刘邦诛杀彭越九族,你说这人狠不狠。另外,这个陈豨这货简直就是诸侯黑洞啊,跟吕雉就是个搭档啊,因为他被杀的汉初诸侯王还真不少啊。

最后,在西汉初年,吕后的存在基本属于刘邦都无法随便处理的地位,俨然有唐代李治和武则天“二圣”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看来刘邦的话是圣旨,吕后的也同样是圣旨啊,何来抗与不抗之说呢,吕后能在汉朝获得超然的地位,这跟汉初的政治环境有关系,也是后来汉朝持续出现外戚政治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这是汉初朝堂政局的组成结构有关系,真正掌握权力的就是跟刘邦从沛县出来的这帮人,他们或多或少都跟吕后有点关系,也认同吕后在刘邦起兵后做出的贡献,而后面加入的人要么分封成了诸侯,然后被杀掉,所以汉初的政治,完全是以亲属政治为核心的,甚至贯穿整个汉朝,然后被冠以孝道进行美化,但是无法避免后期的外戚专权问题。

wonderkid

wonderkid

韩信不死,刘邦寝食难安!功高震主又不懂得激流勇退,可怜韩信一世名将却死于女人吕后之手,自古忠良无下场!

D&L

D&L

吕后杀韩信绝对不是抗旨。

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后,最担心的是跟随自己统兵打仗的功臣造反,威胁自己的统治。韩信作为当时最出色的军事统帅令刘邦最为忌惮,但韩信为刘邦打天下立了那么大功劳,怎么能说杀就杀,总得有个理由吧,在说刘邦曾经许诺韩信三不死,让刘邦想杀韩信也难以下手,所以吕后杀韩信没有抗旨。

高祖十年,赵相陈豨造反,刘邦亲自统帅大军前往征讨。这时候留在宫里的吕后接到韩信要谋反的报告;韩信造反是真是假暂且不论,只要韩信在就是对汉朝的一个威胁,必须马上处置,否则韩信真的造反,以韩信的军事能力,放眼天下,有哪个是他的对手。吕后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他不会存妇人之仁,对于大汉的潜在威胁必须一刀斩断。

吕后在长乐宫做了一番准备,然后把萧何找来商量对策,萧何以皇上平叛大获全胜为由召韩信入宫祝贺,萧何对韩信有恩,曾经力荐韩信当大将军,所以韩信对萧何很信任,跟随萧何来到了吕后居住的长乐宫,韩信敢于入宫也是自持有刘邦的赦书,觉得吕后一个女人对他也没有办法,可韩信低估了这个女人,一进宫就被埋伏的武士抓了起来。

这时韩信对吕后大喊:我有高祖的赦书,你不能杀我,吕后说:怎么就不能杀你,韩信说:高祖许我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吕后叫武士拿来一个大麻袋把韩信装进去,又用一个小布袋把韩信脑袋蒙上,然后吊到房梁上,问韩信:你能看见天吗?你能看见地吗?韩信此时无言以对。吕后叫几个宫女进来,这些宫女手里拿着竹剑,一齐向麻袋里的韩信刺去,一代兵仙就这样死于一群女人手里。

刘邦平叛回来后,得知韩信被吕后杀了,心里觉得有点怜惜韩信的才能,又为吕后为大汉除去了一个潜在的危险而高兴。

可见为了大汉江山稳固,刘邦也有心杀韩信,而吕后在刘邦出征的时候替刘邦杀了韩信,而且做了周密安排没有违背刘邦对韩信的许诺,自然不是抗旨了。

喜多多

喜多多

民间传闻三不杀、五不死其实不过是对于韩信之死的调侃而已,作为皇帝,刘邦不会许下这样的诺言,而吕后诱使韩信入未央宫将其杀害也是情有可原,并非是韩信冤屈。至于是否被关在囚笼中用竹签将其刺死,那就不得而知了,历史未能记载,以韩信的功劳,不至于死得那么惨。

韩信的过错一

韩信的一生在刘邦眼里只犯了两个错误,其中一个还是在刘邦不知情的状况下发生的。

在刘邦拜韩信为将以后,暗度陈仓的戏码就开始上演了,韩信作为统兵大将深受刘邦的信赖,统帅着汉军精锐平定燕赵两国,为刘邦打通北方的路线,同时招揽了张耳等人作为刘邦的助手,刘邦也不赖,战胜三秦以后,迅速地扫荡整个彭城以西,并且趁着项羽在山东的时候攻占了彭城。

如果不是彭城之战项羽将刘邦击溃,韩信的功劳也就止步在此了。可惜,刘邦接连被项羽击溃,面临危机,而驻守在燕国的韩信此时已经拿下了山东齐国,毫不掩饰地问刘邦要假齐王的位置。

刘邦很生气,但此时的韩信已经占据燕赵齐三国,足以左右楚汉的战局,刘邦再三思索以后决定给予韩信齐王的称号,如此韩信方同意出兵救援。

等到刘邦偷袭项羽成功后,已经将项羽压缩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只需韩信和彭越的援兵到了以后就可以完成合围,但韩信和彭越就是没有到,刘邦再次被项羽打败,丢盔卸甲,惨不忍睹。

刘邦终于明白韩信和彭越没有到的原因是因为书面证明还没有送达,所以他火速派遣人将封二人为异姓王的证据交到他们手上,韩信和彭越这才动身。

韩信和彭越的行为从现代角度上看就像是一个幼稚的儿童,现在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竟然有地方将领以皇帝的生命安全作为胁迫条件,迫使皇帝对其封王。但是以当时的角度来看,这种事情很普遍,对于韩信和彭越来说,异姓王就代表着兵权,只有封王了才能够在左右自己生命的棋局中不至于被动。

韩信的过错二

刘邦统一天下以后,有人告发刘邦,说韩信准备谋反,为了以防万一,刘邦在陈平的建议下,假装游云梦泽,在韩信前来会面的时候,让黄巾力士将其抓获,并当面将有人告他谋反的事情说给韩信听,韩信当然不会承认,他也没有谋反,所以他留下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经典名言。

但是刘邦并没有杀他,反而把他降为淮阴侯,圈禁在长安城,让韩信的行为处于刘邦的监视之下,并且常常与韩信讨论时事,可见刘邦对于韩信并没有产生杀心,他只是过于担忧韩信的能力,惧怕他潜在的造反意识而已。

但在陈豨前往赵国担任丞相的时候,韩信约谈了陈豨,这一次谈话内容涉及到了谋反的事情,陈豨在外,韩信在内,里外配合,夺取刘邦的天下。

结果陈豨真的反了,陈豨反了以后,刘邦就前去平叛了,韩信因为生病的原因没有跟随,反而留在长安城悄悄的组织力量打算夺取宫城,这事被家臣告发以后,萧何骗韩信说陈豨已经被平定,邀请他前往宫中赴宴,然后韩信被杀。

由此可见,韩信被杀跟汉高祖刘邦的关系不大,反而是萧何和吕后的行为值得商榷,按照历史的记载,韩信的确是有造反的心思和意图,但韩信在做齐王的时候,能够左右天下三分的时候不反,在做楚王的时候,拥有强大的楚军精锐的时候不反,为何在京城做着淮阴侯的时候确要造反了呢?

所以我更倾向于吕后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韩信活着,除了刘邦没有人能压住他,连樊哙都要跪拜韩信口称大王,足以说明韩信的威望有多高,一旦刘邦遭遇不测,整个大汉王朝都没有人能够掣肘韩信。

声海

声海

必须要指出的是,张良绝对没有诱使汉高帝刘邦写下这样的赦书,更不会去为韩信做担保。题主所言不过都是小说家的胡言乱语罢了。一:张良和韩信虽然同朝为官,却几乎没有接触

张良是打从起义之初就追随刘邦的从龙之臣,只是中间曾因为韩国的事情离开过一段时间,但即便如此,他辅佐刘邦,破灭强秦的志愿始终都不曾有所改变。再加上刘邦和张良彼此之间心有灵犀的特殊关系,纵然张良不在刘邦身边,却依然是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而韩信加入刘邦阵营的时候,刘邦已经是堂堂汉王了,而此时的张良却并未随刘邦进入巴蜀,而是追随韩王成留在了项羽营中,所以两人完全不可能有所接触。

公元前205年,刘邦命韩信独领一军兵出三秦,从此韩信与刘邦开始两线作战,同年,张良来归,去的还是刘邦所在之处,和韩信并无任何关系。

张良和韩信两大巨擘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攻下三齐旧地,命人向刘邦讨要封赏,正因荥阳之围而饱受精神摧残,以至心神俱疲的刘邦闻言勃然大怒,扬言要发兵干掉韩信,而此时恰在刘邦身边的张良则适时的踩了刘邦一脚,示意他目前情况特殊,时局诡谲,绝不是大动干戈的时候。

综上所述,张良作为刘邦的首席谋士,常年追随其左右,和韩信没有任何接触,惟一一次接触,就是刘邦册封韩信为齐王之时,但在此次事件中,张良则是坚定的站在刘邦一方的,而世代贵族,钟鸣鼎食,颇重信义,蹈死不顾的张良显然对韩信恃宠而骄,趁势要挟的行为,非常的痛恨而鄙视。

二:张良不仅没有保过韩信,而且对韩信的观感极差

在刘邦建国以前,据相关史料记载,两人的惟一一次接触(册封韩信为齐王)都是很不愉快的。首先,就两人的性格秉性而言,一个是毁家纾难,只为一雪国仇家恨的张良,一个是热心功名,不惜屡换门庭的韩信。这样一对相反相逆,南辕北辙的角色,无论如何都是走不到一起去的。

其次,就张良的行事所为而言,他极具古典贵族主义“忠人之事”的精神,有些许忠君报国的传统思想,所以,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明知道自己的离开会让刘邦对自己新生疑忌,却还是不变初心以“为韩王送沛公”的理由强行留下了。

反观韩信则不然,忠君爱国对他而言简直就是个笑话。他在意的只是哪里有实现自己封侯拜相,裂土分茅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何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原因。

如此行事作风,在张良看来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投机主义者,天下未定,大汉未建之时,固然是韩信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时候,可一旦四海澄清了呢?这种人就是颗定时炸弹。所以就此而言,张良不仅没有保韩信的想法,甚至于还可能提醒过刘邦要小心韩信。当然,是否确实如此,还有待考证。

三:吕后杀韩信,不过是夫妻两演双簧而已

至于吕后杀韩信之事,在我看来,不过是刘邦夫妻在演双簧罢了。韩信必须得死,不死也得放在眼皮子底下,这是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就拟定的战略。

但枭雄怎甘寂寞?被砍去了爪子的老虎也还是老虎啊?刘邦一再贬谪韩信不过是不想背负残杀功臣的骂名而已,但在英布造反之际,刘邦依然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

而想想远在长安,居心叵测,野心勃勃而又才华盖世,国士无双的韩信。刘邦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安心酣睡的。所以,在听闻吕后诛灭韩信之时,刘邦最初的表现是喜的高兴的,之所以会有后来的悲,这无非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把戏而已。又岂能当真?

所以,吕后根本不存在抗住遵的情况,诛杀韩信是他们夫妻两早已商议妥当的事情,区别只在于由谁动手罢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牛大宝

牛大宝

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个故事情节是小说家编造出来的。绝不是历史事实。

小说家为什么要编造这样的情节?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社会教化。让老百姓听话。吕后不是厉害人物吗?她也不敢违背皇后兼丈夫刘邦的旨意。体现的是皇权和夫权的至高无上。另外,把杀韩信之责推到吕后身上,体现皇帝的所谓“仁德”,女人的恶毒。在女权主义的视角下,又可以体现女人的厉害。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就吸收了这个情节。韩信进宫后,已经知道自己必死,他问吕后:“皇帝要杀我,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你想好怎么杀我了吗?”吕后说:“我知道皇帝当初承诺在五种环境下不能杀你。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于是,吕后命人用一块巨大的白布把韩信蒙起来,让宫女们用竹签把韩信刺死了。

这样的情节看起来很热闹,但背后的逻辑与所有相关人员的智商不匹配。首先是,张良和韩信虽然同时名列“兴汉三杰”之一,但二人之间并无多大交往。向汉王举荐韩信的是萧何,最后把韩信骗到宫中的也是萧何,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的说法。张良诱汉高祖写下“不杀”承诺的故事,不知从何说起。既然承诺“五不杀”,说明在做此承诺的时候,无论是张良还是韩信以及刘邦,都认为韩信有必死之理由。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但历史上被烹的狗和藏的弓,在开始的时候,都不会预料到自己必死的结局。无论是汉朝的黥布、彭越以及韩信还是明朝的李善长兰玉等都是一样的。如果知道了最后的结局,他们还会拼命帮主子打江山吗?

杀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不要说是“五不杀”了,就是五十、五百不杀的承诺,主子想杀你的时候,照样可以找到借口。更重要的一点是,当人人刀俎,我为渔肉的时候,谁会给你讲道理呢?

这个情节还反映了一个问题是,吕后是不敢违背刘邦旨意的。这对教化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现实中,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现实的史实摆在那儿。刘邦曾与功臣们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可是,刘邦死后没多久,吕氏就违背旨意,封诸吕为王了。可见,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人在势在,人亡势散。

还有一点,吕后与刘邦是两口子,是政治上的利益共同体。当吕后的行为从本质上维护了双方的共同利益之时,无论是否违反了刘邦曾说过的某句话,都无关紧要。吕后除掉韩信,是在刘邦外出平叛其间。刘邦回来之后,听说韩信已死,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且喜,说明在刘邦的心里,早就盼着韩信死了,且怜之,也不过是为他的才华感到可惜。在除掉韩信这事上,刘邦与吕后夫妻可以说是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韩信的死,比较主流的观点放在他的恃才傲物上。太史公司马迁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把韩信的缺点放在伐功矜能上,固然是有道理,但我觉得,韩信的更大问题恐怕还是与没有大的历史眼光相关。

秦汉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渐建立。虽然王候的割地分封看起来形式上与战国时期差不多,但本质上已经不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成为主流。但在韩信的心中,是支持旧的政治体制的。这是他在打下齐国之后请封齐王的原因。刘邦当汉王,是一种权宜之计。统一天下的决心始终是不变的。韩信的心里,就是想当一方诸候。这是他对当时政治判断上的巨大失误。也正是这种判断,导致了他在现实政治中,进退失据。既想割据一方,又不想统一天下。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魂燃

魂燃

刘邦对韩信允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只是传闻,而且也没有任何记载表明是张良诱使刘邦说的。

其实关于韩信的死是有两种说法

其一,刘邦曾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正因为这“三齐王,五不死”,导致后来刘邦想杀韩信迟迟没法下手,直到吕后出马,令萧何将韩信骗至宫中,吕后将宫室顶棚遮得严严实实,将地面用毯子全铺起来,然后指使十几个宫女用木棒将韩信打死。吕后巧妙的避过了刘邦封韩信的“五不杀”,将其杀死!

其二,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所以后来吕后将韩信骗至宫中,将其吊于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顶天立地,用竹刀,桃木剑将其杀死。

其实不管韩信是死于那种说法,有一点可以确定,韩信确被吕后杀害于长乐宫中。

而关于韩信的死,《史记》的记载是:“…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武士捆缚,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内,所以我更偏向于刘邦当年曾允诺过“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和“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说法意思基本一致。

那么韩信被杀的原因真的是韩信要造反吗?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毕竟韩信真想要造反在当年韩信平定齐国后就有很多机会可以这样做的。

当年韩信定齐之后,刘邦被项羽打的已成溃兵,而自己当时的实力是非常强的,连项羽都要来拉拢他,提出了可与他共分天下的建议,如此大好形势,韩信都拒绝了,仅仅就向刘邦讨要了一个“齐王”的封号便出兵攻打项羽,当时他的谋臣蒯通也劝他自立,他也拒绝了,这就说明韩信虽然骄横也很看重权位,但他对刘邦还是很忠心的,否则他临死前也不会大呼:“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是不是只有从未想过谋反的人才会如此后悔大呼?

所以韩信的死真是太遗憾太可惜了。

xiaoshuiniu

xiaoshuiniu

刘邦能够建立大汉,正如他所说,是因为他拥有张良、韩信和萧何。正是他们的有力配合,帮助刘邦打败了一切对手,建立了统一且强大的汉朝的。

我们都知道,刘邦当了皇帝,稳固了自己的江山之后,他就对异姓王痛下杀手了,其中韩信就是被他们杀害的。

当然韩信的死,是吕后一手导演的。既然吕后敢杀韩信,这件事肯定是经过刘邦默许的,否则,吕后一个妇道人家,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她肯定是不敢擅自杀掉刘邦手下,如此重要的武将的。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韩信就是刘邦杀死的。

不过题目上说,张良为了保韩信诱逼汉高祖刘邦写下了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其实这也就是一种谣言而已,要知道刘邦是个政治家,他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承诺的。况且韩信还是十分有指挥才能的一个将领,若是刘邦做出这样的决定,韩信造反的话,刘邦岂不是早就被韩信给杀了。

所以刘邦绝对没有傻到做这样承诺的地步。

再说了我们都知道张良一生,最擅长的就是明哲保身。他的一生最害怕的,就是得罪刘邦,因为刘邦也是唯一一个可以杀他的人。

谁都知道刘邦晚年的时候,要诛杀异性王,张良这个万事通当然也知道了。

为了他的个人的安危,他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呢?

大家都知道,张良在为刘邦打下江山来后,他就远离了政坛,回去修丹炼药,过去了隐士的生活,从此政治再也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

所以,他更不可能为韩信求情了。

再说了张良和韩信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情,他们只不过都是为刘邦效过力而已。甚至张良和韩信之间一直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韩信是武将,刘邦一直在想办法控制韩信。

关于如何控制韩信,基本上所有的计策都是出自张良之手。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好不了那里去。

要说萧何和韩信有交情,那还说得过去,毕竟韩信之所以能够当上大将军,有一个逆袭的人生,全部都是因为萧何的鼎力推荐。

不过,最后韩信的死也是和萧何有关。

那时候恰好陈曦叛乱,刘邦带兵出去平叛陈曦了。就是在这个时候,吕后听说韩信要造反了。

所以,吕后就找来萧何,商量对策,他们就是商议,如何把韩信给捉住。

萧何就告诉吕后,让她在长乐宫埋伏好刀斧手,他去请韩信,让韩信一起和他到长乐宫。

只要韩信到了长乐宫,他肯定就是会被吕后提前埋伏的刀斧手给杀了的。

所以,并不存在张良所谓的诱逼汉高祖刘邦写下赦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个说法。

即使有这个说法,也是小说家杜撰的,他们说韩信是被吕后用麻袋装起来,掉到空中,用棍子打死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韩信被杀死的时候,没有见到天地,和铁具的说辞。按照这种说法,所以,吕后杀了韩信,也没有违背刘邦的承诺。

邂逅

邂逅

这有什么抗旨不抗旨的,只是在替刘邦解决一个麻烦而已。

刘邦能够在乱世之中建立大汉王朝,能够从一个手提三尺剑的布衣到开国皇帝,靠的就是知人善用。可以说是把人用到了极致。

刘邦

他手下这些人,哪些人有本事,哪些人靠得住,刘邦心里跟明镜似的。

想当年,韩信不过是一个执戟郎中,只不过是一个治粟都尉,但是刘邦就敢把大将军给了韩信,这就是刘邦的魄力,更是韩信有本事。

自从韩信当了大将军,刘邦才在项羽的手里讨到一点胜纪。

所以,韩信的本事刘邦在清楚不过。

韩信剧照

很快,在韩信的用兵之下,刘邦可以和项羽分庭抗礼。

在韩信拿下齐国,在向刘邦要假齐王的时候,刘邦是动了杀心的。

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是杀韩信的时候。所以,刘邦忍了下来。小样,等着哪天一块算总账。

所以,不管韩信是作为齐王、楚王、还是后来的淮阴侯,早就注定了他的结局。

因为韩信足够强大,能够时刻威胁刘邦皇位的稳定。

韩信胯下之辱

吕后这个时候杀了韩信,刘邦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怪吕后呢?

当然,表面工作还是要做一做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且喜且怜之。”说的就是刘邦听到韩信被杀以后的态度。

首先,高兴是肯定的,但是也不能表现得太明显了,不然不是叫兄弟们寒心嘛。

但是内心是真高兴啊,一个心腹大患没有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韩信注定就是刘邦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刘邦剧照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下:如果韩信不死,真的会反吗?

我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等于零。

韩信的志向绝对不是一个帝王,而是一个驰聘沙场的将军。

但是刘邦作为皇帝,会允许他的国家里出现一个能力比他还强,实力比他还大的王吗?我想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

刘邦要的是稳定,不能有任何的可能将来威胁到汉家天下。

写在最后,吕后杀了韩信,算是给自己的儿子铺平了道路。至于圣旨不圣旨的,那还是自家人一句话的事。

草头蕾

草头蕾

对于高祖皇帝允诺韩信的三不杀。大多出现在演义以及戏曲之中,因此现在对种说法真假程度不得而知,假设刘邦赐予韩信三不杀,吕后最终依旧将韩信杀死,吕后在杀韩信的过程中是否违抗了刘邦的旨意呢?

首先张良有没有为保韩信向刘邦提意见

张良与韩信的关系还算不错,韩信的能力是张良与萧何一同发掘出来的,他的能力最终也在击败项羽的大舞台上展现出来,对于张良是否有想保护过韩信的措施,很抱歉我在各大史书中并没有发现。


因此张良想要设计保护韩信的事件实则是子虚乌有,对于刘邦赐韩信三不杀的事件,只是在戏曲中广有流传,正史中却从未有过提及,因此我并不赞同张良曾相刘邦设计保护刘备。


对于刘邦赐韩信三不死,是为了表彰韩信灭三秦,降大楚的旷世功勋而赐予他的,与张良并无太大的关系,韩信的能力确实让刘邦惊讶,然而随之不久而来的便是恐惧,韩信功高震主,不知收敛。


刘邦不想落下杀功臣的骂名,因此这件事情只有吕后才能够帮助刘邦,吕后是一位极其富有心机的 女人,韩信怕刘邦而不惧吕后,最终却被吕后杀死。

其次来说吕后杀韩信

汉高祖十一年,异姓王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吕雉留守长安,而陈豨于韩信一直有书信来往,多是劝韩信一同谋反,但韩信十分犹豫,当时刘邦当了皇帝后开始杀功臣,导致人人自危。但即使在当时,韩信仍没有决定要谋反。


此后韩信手下有一人犯了错误,准备要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后,向吕雉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出了一个主意,就说刘邦已经灭了陈豨。


群臣庆祝,邀请韩信前去,当时交通不发达,韩信也不知道前方战事,欣然前往长乐宫。 当韩信进入宫中后,吕后让预先埋伏的武士将韩信捆起来,韩信破口大骂,才发现上来萧何的当,于是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名句。


吕后当机立断,把韩信杀了,并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上开国大将多没有好下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享福,连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韩信,都被诬谋反蒙冤被杀,可想而知其它开国大将的下场。

再次来说吕后杀韩信的详细过程,由此来分析其是否抗旨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召入长乐宫中,吕后一想三不杀该当如何处置,萧何建议还是不杀韩信为好,可吕后为了大汉江山只能动手,最毒不过妇人心,韩信入宫后,被吕后斥责,韩信出眼不逊,吕后大怒。


命武士将韩信绑起来放入麻袋中挂在大殿之上,用竹子将韩信的血放干后,才将其放下来,如此说来吕后并没有抵抗刘邦的旨意。三不杀是指: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吕后将其放到麻袋里并没有看见天。


将其吊在宫中的大殿上也没有见地,至于杀韩信使用竹子放血使其至死的因此也没有见铁。因此我认为吕后并没有抗旨。

综上所述:我认为根本没有三不杀,即使有吕后也会想尽办法将这位功高震主的韩信杀死,并且不会留下把柄,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HiHiHi_Sea

HiHiHi_Sea

此种说法属于小说演义,正史里面没有记载。即便刘邦真的说过这样的话,那就相当于一块免死金牌,那么说免死金牌到底管不管用呢?

我个人认为是不管用的,四大名著《水浒传》有一段关于对柴进的描述,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从柴荣手中夺取的天下,所以在小说里面,赐予柴氏子孙丹书铁券,然而政府官员为了一块地,就可以轻易地将柴进下入大狱,一个政府官员就可以无视丹书铁券将柴进下入大狱,就更不用说皇帝本人了。

有人说水浒传也是小说呀?对于这段描写能不能相信呢?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每一个故事点,都有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子在里面,所以说从侧面就能反映出,家国天下的专制制度。

韩信之死就不得不提一下吕后这个人。

中国封建社会,属于家国一体。西汉王朝为刘邦所建立,刘邦死后吕后也成为了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后。

韩信这个人可谓是谋战的鼻祖,萧何评价为国士无双,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就没有西汉的建立,但是也为韩信留下了一个隐患,功高震主。

西汉初年,刘邦设立了七大诸侯国八大诸侯王,韩信便是其中之一。

楚汉之争时,韩信曾经派使者,请求刘邦封自己为王,此时刘邦与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韩信无论支持哪一方,那么战争的局势就会倒向哪一方。刘邦听到韩信请求封王的消息以后大为震怒:我日思夜想韩信前来救我,没想到他却在此时请求封王。此时的韩信难免有些以功相协的味道,刘邦无奈只能封韩信为王,此时的刘邦在心中已经对韩信暗暗不满,也为韩信以后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听从陈平计,伪游云梦计擒韩信,同时把韩信贬为淮阴侯。那么说刘邦这样处理到底对不对呢?

答案肯定是不对的,给韩信封王他就不高兴,难道把他贬为淮阴侯他就高兴了吗?刘邦对韩信这件事没有做彻底,事实上刘邦对韩信这件事根本就没有解决。刘邦没有解决,吕后把这件事给彻底解决了。

那么吕后是怎么解决的呢?

刘邦率兵讨伐陈豨谋反,吕后留守。

然而刘邦平反期间,吕后得到举报韩信谋反。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三个选择。

第一 仔细调查研究

第二 向刘邦汇报

第三 边汇报边调查研究

然而吕后这三项她一个都没有选择。

它直接与宰相萧何商量,于是萧何写信给韩信称刘邦已经平反归来请韩信前来参加庆功宴。

这时候韩信开始纠结了,他有两个选择去或者不去。

最终韩信选择了去,其理由如下

第一 古代的时候信息不发达没有手机没有微信韩信根本就不知道刘邦到底有没有得胜归来。

第二 写信的人是自己的恩人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过多叙述,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三 如果不去的话别人会更加怀疑自己谋反。

最终韩信还是去了,他这一去可就再也没有回来。韩信来到长安长乐宫以后直接被两个武士给控制住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韩信这个人了。

韩信之死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刘邦迫于无奈分封为诸侯王,我们都知道知秦朝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西汉初年,刘邦分封的几大诸侯王,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分封的,这大大削弱了刘邦的统治,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 韩信功高震主,韩信已经被封王,已经没有再可以封的了,俗话说月圆则亏水满满则溢,物级必反,韩信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顶峰那么如果想要明哲保身,只能放下自己的功名利禄或许还可以保全姓命,但是韩信没有急流勇退,只能落了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

以上内容是我对此问题的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乖乖北瓜虫

乖乖北瓜虫

正史上,查不到这方面的记载,应当说,谈不上抗旨。

波斯老蛋去取经

波斯老蛋去取经

吕后杀韩信,绝对是抗旨了,但这是抗的她老公刘邦的旨。吕后敢抗旨,是因为她猜透了刘邦的口是心非,才替刘邦消除了心头之患。

韩信

刘邦为何给韩信写赦书

开疆拓土中的刘邦,为了用韩信,是都能委屈求全的。也只有韩信,能够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和平定天下各大军阀。但是,能打仗的韩信有个小毛病,喜欢倚功跟刘邦讲条件、要封号,这让有点小家子气的刘邦很生气。

韩信在平定齐地的战役中,先是不顾刘邦的谋士郦食其与齐国谈判的实际,悍然出兵,让齐人用大锅煮死了郦食其。这事让刘邦很气愤,但基于“兵无定势”,能打胜仗就行,刘邦一口气还没忍下去,韩信又问刘邦要求封他为“齐王",这个要求把刘邦直接气炸了,被人要挟的滋味不好受啊!

刘邦

幸亏有张良在,上去就踩了刘邦一脚,刘邦瞬间明白,立刻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为了稳住韩信,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还许诺下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赦书。这三不杀,既是许愿给韩信,也是做给众将看的,他刘邦不会亏待功臣,你们好好打仗去吧!

刘邦给韩信写赦书,是身不由己、口是而心非的,作为妻子的吕后很了解刘邦的为人。试想,项羽拿住刘邦的父亲,以烹煮他要挟刘邦时,刘邦竟然嘻皮笑脸的要碗用他父亲煮的肉汤喝。人到了这个份子上,说的话还能信吗?难怪恶心的项羽都不杀刘邦的老爹了。

吕后

吕后为什么要杀死韩信

用人之际总是求贤若渴的,能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刘邦在坐上皇帝的宝座后,韩信这些能力强、会打仗的将领们就让他睡不好觉了。在打仗时都要封赏,仗打完了有功之臣们更要伸手要封赏,不给的话,人心隔肚皮,就难猜了。就凭这样的想法,刘邦瞄上了要这要那的韩信。

刘邦必须先下手为强,以游幸云梦泽为由,抓捕了前来接受召见的韩信。但各种事实证据面前,韩信没有造反,又有刘邦三不杀的赦书,刘邦也无法将他置于死地,只能降职处理。作为皇帝的刘邦,是不想落下诛杀功臣的历史罪名的。

韩信

吕后随刘邦转战南北,多次在战败时被丢弃,甚至被刘邦从逃亡的马车上用脚踹下去,只为了让马车跑快些。吕后为刘邦操碎了心受尽了罪,因此,她要帮刘邦看好守好这个江山。

不得不说吕后是相当聪明的,为了替老公解心头之恨又不背罪名,她认真研究了三不杀的内容,找出了对策:将韩信用绳子捆起来用布包起来押到钟房内,这是“不见天”;再用绳子将韩信吊起来,这是“不见地”;最后让宫女用削尖的竹子将韩信刺死,这是“不见铁”。这三招,全部规避了刘邦对韩信许下的诺言,这种变通执法真可怕!

刘邦与吕后

结语

吕后杀韩信,是抗了刘邦写在纸上的旨意,却合乎了刘邦心中的旨意。诛杀功臣,刘邦夫妇一唱一合,做得真绝!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地位和利益,当功臣成了心中的威胁时,所有的许诺都可以变通,真是可怜了韩信!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