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最后吕后杀韩信是否抗旨了,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西汉演义

《西汉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套装共17册)》为套装书,分别包括:《博浪椎》、《陈胜王》、《芒砀山》、《项梁起义》、《指鹿为马》、《鸿门宴》、《项羽背约》、《追韩信》、《暗渡陈仓》、《智下三秦》、《...

林林

最新跟帖
suhelovely

suhelovely

后世人都认为“孺子可教”的张良在当时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时期是“谋略智慧绝天下”的头号人物,但是论其“私谋”,他还是输给了绝世悍妇的吕雉。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诱使刘邦说出这句话的张良足够聪明了。张良在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过程中,逐渐与韩信成为了莫逆之交。但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张良对刘邦的心思早就是心知肚明了。说的难听点儿,就是张良怕刘邦功建天下、分封诸王之后,会“卸磨杀驴”,借机杀害之前建国的功臣,这其中韩信对于刘邦政权的建立可谓是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关键作用。

所以根据刘邦在面对得之不易的刘姓天下时,极有可能会治罪杀害之前功高盖主的韩信,于是张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引诱刘邦许下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承诺,直接目的就是为保韩信一命。

但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要想让你死,你就不可能活着”!之后的吕后很机智地巧妙躲过了张良“天、地、铁”的限制,最终设计使韩信落入圈套,派人用厚布袋将其裹之,然后在“不见天,不踩地”的情况下,“不用铁器”反用竹签将其乱竹刺死。

至于吕后杀害韩信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我个人觉得吧,分两点来看:

第一点,其实张良对刘邦的引诱,也就是换得的对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这个口谕吧,可以这样理解,“刘邦下令,任何人都不能杀韩信”,从这一点来说,毫无疑问,吕后的私杀韩信,其一,吕后犯了干涉朝政的大忌;其二,吕后公然违背了皇帝的诏令;其三,吕后对开国功臣滥动私刑。从以上分析来看,吕后属于公然抗旨,是在打皇帝的脸。

第二点,我们来反向理解一下,对“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进行咬文嚼字一下,严谨来说,“杀人可以,但是必须不见天、不挨地、不用铁器刀具”,如果单纯从这12个字的口谕来看,吕后的确是打了擦边球,其一,用铜钟将韩信罩住,避开了“见天”;其二,用布袋将韩信和铜钟包裹后半悬空中,避开了“见地”;其三,被吊在布袋中的韩信被活活用竹签刺死,避开了“见铁”。由此可见,吕后招招巧妙却也招招致命。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吕后不算是抗旨。

最终,我们反过头再来看刘邦的表现:其一当时韩信惨死的时候,刘邦虽在外征战,但是听到了韩信惨死的消息之后,并没有出乎意料的紧张,反而只是连连叹息,然后仍旧低着头忙活着打仗;其二,在数月刘邦得胜而归的时候,面对张良和文武百官皆叹惋韩信惨死时,刘邦也只是“且喜且怜之”,由此看来,刘邦对这位曾经帮助他打下三分之二汉朝天下的功臣韩信来说,也确实是有些“不尽君王之道”。

爱立信

爱立信

应该是没有抗旨。吕后是将韩信诱杀与铜钟之下。

杭洲

杭洲

韩信必须死!甭说刘邦曾写下过什么赦书,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是这个结局。

韩信天生会打仗,一生征战,攻无不克,未尝败绩,汉朝江山有一大半都是他打下来的。但韩信也只会打仗,却不会玩政治,他就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当江山已定,王朝重心从战场转移到朝堂的时候,韩信的这个弱点便成了一把催命长刀。他的功有多高,这把刀就有多锋利,最终让他身首异处,父母妻三族全被诛杀。

韩信 剧照

有人说杀韩信是因为刘邦鸟尽弓藏,这个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与萧何为何活得好好地?

所以,韩信之死一定有其非死不可的作死之道。最终他是在当初一力举荐他的萧何的谋划之下身首异处,留下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了千年。

那么,刘邦当初对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的承诺到底是怎么回事?韩信究竟有何作死之道?萧何是如何帮吕后谋划杀死韩信的?吕后又是如何破解刘邦对韩信“五不死”的承诺的?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两千年,翻开一代战神韩信之死的历史之篇。

韩信之死 剧照

韩信到底有多牛?他的功究竟有多高?这么说你就懂了,国士无双这个成语就是因为他才有的!

公元前206年,一直郁郁不得志,年二十五六岁的韩信在萧何的举荐下,受刘邦登台拜将奉为大将军,从此开启了一代战神横扫天下之路。

韩信拜将之后,首先“汉中献策”,直接确定了刘邦集团的军事行动方针。然后又立即帮刘邦谋划诛灭了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夺得三秦之地,使刘邦迈出了统一天下的第一步,是为“还定三秦”。

夺得三秦后,刘邦意气风发,于是不顾韩信的劝阻,一意联络各路诸侯共率56万大军去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而韩信则被留在后方围攻三秦的最后一城:雍王章邯据守的废丘。

但让刘邦没有料到的是,在彭城之战中,他的56万大军遇到项羽的3万铁骑竟然被败得摧枯拉朽,此一战让刘邦尝到了起兵以来的最大惨败,几无翻身之力。

关键时刻又是韩信站了出来,他将刘邦溃散的人马全部收集然后与刘邦会合,之后又率军阻击项羽,使楚军无法西进,让刘邦在荥阳(位于今河南郑州)稳住了阵脚。

随后,刘邦被项羽步步围困,又是韩信率军向北去开辟战略空间,他几年征战,一手缔造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千古传奇,先后灭掉了魏、齐等数个诸侯国,征服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域,实现了对项羽的战略包围,使项羽的失败已呈不可逆转之势。

最后,又是韩信统领30万汉军,在垓下全歼项羽的10万楚军,使项羽绝望自刎,让刘邦成功夺得天下。同时,韩信在此战中又一力缔造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成语和传奇。

以上功绩足见韩信的军事才能,说他以一己之力打下汉朝半壁江山也毫不为过。今天我们见到的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如战无不胜、国士无双、独当一面等等都是因为形容韩信所以才有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刘邦赐韩信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捆他之绳,无杀他之刃。

彭水之战大败以后,刘邦退守荥阳,而韩信则去征伐北方各路臣服项羽的诸侯,以开辟新的战略空间。

韩信经过几年征战,一路平定了魏、代、赵、燕、齐几方诸侯国,彻底实现了对项羽的战略反包围。

在攻下齐国都城临淄(位于山东淄博)后,韩信上书刘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且南边又与项楚相邻,不如就在此分封一个诸侯王,以安齐国局势。于是自请刘邦封他为齐王。

当时刘邦正被项羽紧紧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见信后火冒三丈,大骂韩信不率兵来救荥阳之困,竟然想趁势自立为王。

史记·淮阴侯列传: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见状立马上前劝告刘邦,说现在汉军正形势危急,不如干脆就封韩信为齐王,以安他之心,让他率兵攻打楚军。

刘邦经张良提醒后立时明白过来,于是便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然后征调他的部队去攻打项羽的楚军。同时,为了笼络韩信,刘邦还写下敕书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捆他之绳,无杀他之刃。

这便是刘邦对韩信“五不死”承诺的由来。但承诺大多都是用来背叛的,君王的承诺尤是,君王在这种情况下的承诺更是。韩信在军事上有鬼神之才,在这一点上却不知是否会有预料。

“五不死”都无法保住的取死之道。

1、情商低,初次见面就当场直言刘邦不如项羽。

韩信在刚被刘邦拜为大将军时,与刘邦有一场著名的谈话,历史上称为“汉中对”。刘邦集团之后的整个军事行动方针就是在汉中对时确定的。

在二人谈话时,韩信直接拿出项羽与刘邦进行对比。他问刘邦:“大王觉得你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各方面能否比得上项羽。”

刘邦沉默无言,半天后才说:“我不如他”!

韩信马上接口道:“大王英明,我也认为你不如他!”

刘邦:“……(心中有一万只马在奔腾)”

刚与领导第一次见面,就直言领导在各方面都不如他的竞争对手,由此可见韩信的情商着实不是太高。刘邦虽然不好明说,但从一句“汉王默然良久”的记载,就足可看出他当时的不悦。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韩信拜将,汉中献策

2、不识时务,紧急时刻携功要挟刘邦。

韩信在自请封为齐王的时候,他刚刚把齐国给灭了。但刘邦却正被项羽苦苦围困在荥阳,整个汉集团的当务之急都是想着如何解决当前的军事危机,以保全主公性命。

而韩信却在这样的紧急关头,不是马上带兵去解刘邦之围,而是先写来一封信讨封。刘邦看到这样的一封信如何不火冒三丈?于是从此前被韩信看轻的不悦迅速上升到了不满。

也就是在这一次,刘邦为了更好地笼络韩信,以摆脱自己目前的困境,于是在给韩信封王的同时,索性再赐他“五不死”。

其实以韩信的功绩得到这种封赏本也无可厚非,但他在这种时候作出这样的举动,却在刘邦心中深深地种下了一根刺。刘邦能赐“五不死”,自然就能赐“五必死”!

3、无政治头脑,盲目自信,当断不断。

韩信作为一代战神级的人物,一定是颇为自负的。在他刚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的时候,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说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必有性命之忧。

但韩信虽在军事上有鬼神之才,却毫无这样的政治见识,他自以为功劳高,而刘邦是个明主,必然不会动他,“自以为功多 , 汉终不夺我齐”。

殊不知刘邦是明主不假,但他的“明”自有他的标准,即明察自己的利害得失,明晓何人对自己有无威胁,再明确对他的生杀予夺。结果刘邦一“明”之后,韩信更必须得死了。

刘邦 剧照

4、既触怒了刘邦,还陷自己于不仁不义。

综上几条,刘邦对韩信已甚为恼怒。在韩信率兵灭亡了项羽之后,刘邦便马不停蹄赶到韩信军中,夺了他的兵权,然后将他改封为楚王,封地改为更便于自己控制的楚国旧地。

韩信早前在项羽军中时与一个名叫钟离眛的将领来往密切,项羽身死后,钟离眛就来投靠韩信。刘邦钟离眛到了楚国后,便让韩信逮捕他,但韩信却没有听从刘邦的命令。

钟离眛是西楚名将,多次给予刘邦沉重打击,刘邦恨不得吃他的肉。这样的甲级战犯、皇上不共戴天之敌,你韩信也敢收留? 在刘邦看来,韩信这是在向自己示威呀。

于是刘邦率兵到楚国准备攻打韩信,但韩信心理上压根就没打算谋反,又害怕刘邦的打击,于是便逼死了钟离眛,提着他的头孤身去见刘邦。不料刚到地儿就被刘邦下令捉拿,成了阶下囚。

从此,曾经怀瑾握瑜的韩信,如此反复无常,在触怒了刘邦的同时,又逼死朋友,将自己陷入了不仁不义之地,不仅失掉了王位、利益,也失掉了让人赞赏和敬佩的一切。

韩信逼死钟离眛

5、拙于交往,心高气傲没朋友。

韩信被刘邦绑在囚车上后,不由悲呼:“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听后,直接轻描淡写几个字予以回答:“有人告你谋反”。

可能也是韩信功劳确实太高,当时汉朝初立,刘邦也不好用莫须有之罪对这样的功臣下杀手。到了洛阳城后刘邦便将韩信放了,将他贬为淮阴侯。

但韩信即使被贬了,也丝毫没有被贬的觉悟,他自负一身才华,被贬后满腹牢骚,对刘邦越来越不满。并看不起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周勃、樊哙、灌婴等人。甚至敢坦然接受吕后的妹夫,对汉朝居功至伟的樊哙的跪拜,并当面直言:“没想到我这辈子竟然会与你这样的人为伍!”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以韩信这样的情商和政治觉悟,此时的他在洛阳城中已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了,如果他出了点什么事,即使别人不落井下石,但估计也是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

即使是当初一力举荐他的韩信,后来不是也积极帮助吕后出谋划策要害他性命么?

囚车里的韩信

韩信之死。

韩信虽然近似于被刘邦软禁在了洛阳城,但只要他还活着,刘邦对这样一个已经对他心生不满的战神级的人物是绝对不会放心的。

与其说是吕后诛杀了韩信,不如说韩信在刘邦的心中早就处于非死不可的地位。刘邦此前写下的“五不死”敕书是配合当时的形势和韩信手中的兵权一起使用的,而此时汉朝已立,韩信亦无兵权,敕书自然也就失去了效力。

谋不谋反什么的并不重要,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怎样他都必须死!于是吕后便找上了萧何,让他谋划一起诛杀韩信。

韩信是萧何一力举荐才有后来的成就的,萧何了解他。同时萧何更了解刘邦的心思,于是略施小计便将韩信诓到了长乐宫中,被吕后派人团团包围。

到了这时,韩信还心存浪漫主义,他说皇上赐我五不死的,你怎么杀我?吕后说,你在殿中见不到天,脚踏地毯见不到地,此时你也见不到君王,我也不用绳困你,也不用刀杀你。于是命人一拥而上将韩信乱棒打死,之后又尽诛韩信父母妻三族。

结语,拜将台埋伏着断头台,封侯路隐藏着葬身路。

萧何当初一力举荐韩信,让韩信登上拜将台的那一刻,又何尝不是同时将韩信推上了断头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在军事上出神入化,但在政治上却单纯幼稚。所以他在军事上取得了滔天之功,却因为政治上的幼稚而把这份功劳变成了自己的断头之刀,最终倒在了这把屠刀之下。可悲,亦可叹!

haoyx1985

haoyx1985

我听茶室说书的讲过,刘邦认为韩信功劳很大,封了“见天不斩,贝地不斩,见韩信二字的刀不斩"。据传说,当时的刀上都刻有韩信二字。后来吕后用竹子削尖钉入韩信心脏至韩信死亡。

yyw2699

yyw2699



传说秦朝末年,群雄并起,刘邦和项羽对峙于河南荥阳,双方杀得难分难解。这时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在北方连续击败了魏赵齐,迅速成长为与刘邦、项羽相抗衡的第三股势力。

刘邦希望韩信赶紧过来,两军联手消灭项羽。韩信认为齐人好战、人心未附,如果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就可以安顿山东之地。到那时自己就可以出兵夹击项羽,一举平定天下。

刘邦气得直咬牙齿,这时身边的张良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刘邦马上就明白了,在当下韩信帮谁谁就胜出。项羽也在派人说服韩信三分天下,或者两人联手消灭刘邦。

于是刘邦不得不封韩信为齐王,韩信终于率领自己的大军南下,并布下十面埋伏之阵,大破项羽,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



张良参加起义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灭暴秦,恢复韩国。最终他加盟了刘邦阵营,完成了这个目标。

张良的师傅是世外高人黄石公,他明白刘邦不是一个可以共享天下的人。在大功告成之后,张良的后代只继承了一块很小的封地,张良本人则云游天下去了。

张良为了保全韩信这个大功臣,就要求刘邦不要杀死韩信。这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来源,他还要求刘邦立下相应的文书,以此来确保韩信的人身安全。

但最后吕后还是派萧何诱骗韩信入宫,以谋反的罪名杀死了韩信。当时刘邦正在北地镇压叛乱,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十分复杂,既高兴又悲伤,还有一点羞愧和可怜。



这个故事出自于《西汉演义》这一本三流的小说,原本就不是历史史实。作者也只是在讲一个非常听的故事,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罢了。

刘邦打小就是一个流氓,在流氓的心中是没有底线和规则的,但有目标,那就是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不择手段。

在刘邦的心中,只有他们沛县的那些老兄弟才是靠谱的,可以和自己共享富贵。至于像张良、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些外地人就不值得信任,只可以利用,必要的时候可以全部杀死,以避免节外生枝。

张良的头脑无非是最清醒的,他肯定他肯定是读过越王勾践和范蠡文种的故事,他非常明白刘邦和勾践是一种人。因此在目标完成的时候,他就选择了归隐江湖,不问世事。



像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些武将就没有这么高的修为,他们希望能够世代世袭自己的王位,保证自己的子子孙孙永享富贵。这是他们的梦想,而不是刘邦的梦想。

刘邦借巡游天下的名义,把韩信的楚王给免了,降为淮阴侯,把他放在长安看管起来。彭越的王位也被取消,因为发了牢骚,就被吕后剁成肉酱送给文武大臣们喝肉汤。英布后来被迫叛乱,被刘邦血腥镇压。

对汉朝最有威胁的这些高级将领都被一一处理掉了,刘邦才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容。他向天下宣布:非刘氏不能为王,否则天下共击之。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独裁天下的梦想,并把它转移换成了现实。

刘邦借吕后的手杀死韩信和彭越,就是在保全自己的名声。两个人不过是在唱双簧,刘邦唱白脸,吕后唱红脸。应该说这夫妻二人演技都非常高超,因此才被后人称为刘吕共治天下。

安娜小小思

安娜小小思

当然不是“抗旨”之举!

回望过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不过是历史的一次次“彩排”、“预演”和实实在在的悲歌,而且谁取得成功越快,谁死得就越快;谁获得的功劳越大,谁死得就越惨。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七计只用其三的文种命运如此;尽忠于吴王,助其成就春秋五霸“伟业”的伍子胥命运也如此;吴起、李牧、商鞅等等同样没有逃脱功成身亡的命运。

其实,不用怪越王勾践“只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不用怪“吴王不明!”,不用怪“赵王昏庸多疑,听佞臣郭开之言。”……

在那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眼就能看出谁是“真命天子”,谁是“草头王”的历史时期,你能不能活着,能活多久,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你对于你的王还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是不是会危及他的江山社稷。只要你对于你的王还有足够大的利用价值,即使你的王认为你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江山社稷,他也会让你活着,也得让你活着,所以,在朝代更替的古代,没有永远的“兄弟情义”和“君臣关系”,只有永远的江山社稷。

回到话题,我想了解历史并对历史有一定“敏感性”的人都应该知道,韩信尽管是从项羽那转投刘邦的,可是由于其巨大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现,在获得萧何“保举”做大将军之前,都没有得到刘邦好的待见,直到韩信拜将做了大将军之后,他的一系列神操作,才闪亮刘邦的双眼,得到刘邦的倚重,而且为了笼络韩信,刘邦甚至隐藏了对韩信想要替自己分忧做齐地代理之王的不满,时常与韩信一起“分享”自己好吃的东西,拿自己的好衣服给韩信穿,让韩信坐自己豪华的车子。

事实上,从韩信打下齐地向刘邦提出要求做齐地之王,替刘邦管理齐地的时候起,刘邦心里就已经埋下了提防乃至除掉韩信的念头,只不过当时刘邦手上确实没有谁能够比韩信更能战,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刘邦才不得不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及怒火,暂且留着韩信的项上人头为自己征战。

所以,西汉政权建立之后,刘邦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想方设法要除掉韩信,解决掉韩信这个自己的心头之患,而且是以子虚乌有的“有人”诬告韩信谋反的“罪名”,在张良等文武大臣的连保之下,刘邦尽管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还是剥夺了韩信所有兵权,将其贬为淮阴侯,可见刘邦对韩信已经是“恨”之入骨,非除之而不能后快了。

或许你会说刘邦立下了:“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特赦旨令,不是已经没有人可以杀韩信了吗?

按理说刘邦乃西汉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应该是一言九鼎,他不杀韩信,就的确没有人能够杀韩信,敢杀韩信了。但是,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刘邦没有放下韩信“必须死”的执念,然后暗中授意其他人,否则,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愿意去冒如果刘邦不是真要韩信死,转过身来自己就得身首异处的风险。

最后,“我不能杀韩信,不代表我不能叫别人杀韩信”的刘邦,在天下人面前自以为高明地玩了一把“借刀杀人”,让吕后和萧何密谋,将韩信骗杀。这样不仅除掉了自己的心头之患,而且所有的不是以及骂名还得由吕后和萧何担着,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与效果,怎能会是抗旨,又怎么能是抗旨呢?

金小金

金小金

吕后并没有抗旨,吕后为了绕开这些诺言,将韩信装进了布袋之中并吊在房梁之上,命令武士用竹签刺死了韩信。韩信死的时候被袋子罩住,既没有被天所看见,也没有站在大地之上,最终也是被竹子所杀。可以说吕后为了杀掉韩信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在封建时代,像刘邦这种从草根出身的皇帝,他们的诺言并不可信。刘邦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对任何人都充满了怀疑。他从一个平民家庭出生,没有背景、没有靠山,最后在一群支持他的谋士、武将的帮助下,在贵族四起、群雄争霸的秦末杀了出来。虽然他已经取得了胜利,但是他内心的危机感、面对贵族的自卑感还是没有消除,一但有了什么风吹草动便立即警惕起来。


题主也说了,刘邦向张良做出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保证是在张良用计诱使刘邦的情况下承诺的,换句话说,其实刘邦根本不想做出这个承诺。既然刘邦本来就不想做出承诺,让刘邦以及刘邦最亲的身边人打破承诺就是一件极其容易且极其不在乎的事情。吕后能够用计将韩信装在布袋里吊起来用竹签刺杀,已经是代表刘邦给予韩信这位功臣最大的尊重了。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从自己的封地被召唤至京城,并且被刘邦软禁起来的时候,已经告诉了天下人,韩信,已经不受刘邦信任。在刘邦的眼中,韩信已经是一个危险分子。当陈将军在外地谋反时,韩信深知他们二者的遭遇极其相似,陈将军一死,马上就要轮到他了。但是,韩信依旧选择相信刘邦。当萧何受命邀请韩信前往皇宫的时候,韩信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于对刘邦的信任前往赴会。但是这一次竟是人生的尽头。


吕后用布袋以及竹签杀了韩信,服从了刘邦的指令,并没有抗旨。因为刘邦早以对韩信产生了怀疑,所以无论吕后用什么手段除掉韩信,刘邦都不会觉得丝毫不快,甚至还有一丝欣慰。在刘邦怀疑的前提下,韩信迟早都得被消灭,就算没有吕后,也会有其他人代替刘邦动手。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守护艾美丽

守护艾美丽

从实际上讲,张良不是要真正保韩信,否则,张良有办法解救韩信。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岂是包了全部杀法。除铁之外,杀个人的凶器多得是。见天地不杀,那就黑暗里杀。

韩信的难是一开始就已经造成了,一是居功自傲,一是见危不救,一是挟机要官,刘邦岂能容得了韩信。

张良要救韩信,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但如果韩信救下来了,张良就自已得罪刘邦了,那张良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张良估计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只能尽点力而已。

暴力牛仔熊

暴力牛仔熊

伴君如伴虎,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是所有贤臣能将的必然下场。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无一例外。

大凡能称王称帝的人,无一不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独裁者。当他在落魄的时候,他会利用一切阴谋诡计让你上钩,为其所用,一旦功成名就,他又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可能容忍你威胁他的地位呢?必欲除之而后快。

至于什么什么承诺,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况且一切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他手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人为刀俎,你为鱼肉,不服不行。功劳越大,对皇权威胁越大,功高盖主,不除不安。能力越大,死的越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你不杀他,他就杀你。权力之争,没有调和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圣主明君尚且不能容忍大权旁落,虽父子兄弟不能相保,更何况是异姓潜在对手呢?

作为韩信本来就是与刘邦磕磕绊绊,又有诸多令主不安的疑点!怎么可能让刘邦吕后这一对天生无赖夫妻放心重用呢。除死韩信只是早晚的事,只是火候不到。一旦时机一到,刘吕黄金搭当唱双簧,是空前绝后的绝配,杀人如麻不眨眼,已是他们两口子的绝活!又有萧何这一跳梁小丑助纣为虐,韩信怎么可能逃出灭亡的魔咒呢?

作为刘邦能分父亲一杯羹,弃妻儿如敝屣的白眼狼,把功臣视如捕猎者的鹰犬,怎么可能姑息一个对自己帝位有威胁的韩信呢?怎么可能与睡在身边的猛虎长期共存呢?

圣旨本就是刘邦口中的唾液,想怎么吐,就怎么吐,何谈什信誉和诺言呢?说不定吕后很可能就是奉刘邦密旨故意行刺的,只不过司马迁不好直言罢了!

流血的仕途,本来就是靠流血铺就的嘛,刘吕本就是沆瀣一气,蓄谋已久,有什么抗旨不抗旨呢?

莫说书的掉泪,替古人担忧啦!

魔幻鲍鱼的地盘

魔幻鲍鱼的地盘

史记》里曾有这样一句话:“韩信死,蒯通生”。这两个故事是放在一起的,本质上太史公说韩信的品行很好,本可以“周召”之公,却要在天下安定的时候谋反,真不知是怎么想的。《史记》里,吕后杀韩信,就是让武士捆了杀掉了,大概率是用刀砍死的,并没有小说中说得那么精彩。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兵家四圣之一,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当时的世人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过出。”就连汉高祖刘邦也对韩信高度赞扬“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胜,吾不如韩信。”

在西汉通俗演义里,有个和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有得一拼的故事。讲的就是刘邦承诺韩信“三齐王、五不杀”即: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国王齐,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见光不杀、见铁不杀。一般概念里,真是就没人可以杀韩信了。

但这事放在别人那里是难事,放在吕后那里就不算事了。吕后是谁呀!吕雉是刘邦的皇后,后又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统治者的第一位,吕后为人有谋略,吕后杀韩信实际上是助了刘邦之力,为的是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的局面。难怪刘邦死后,吕后能独霸朝政几十年。

在史记.准阴侯列传中,韩信的死法只有15个字即“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说陈豨造反,韩信相约在京城做内应,结果韩信的舍人告密吕后。吕后找萧何商量,萧何诈称刘邦打败并杀死了陈豨,要大臣进京庆贺。韩信当时说自己生病了,萧何说那也得去。结果韩信进宫后,就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杀死于长乐钟室。韩信临死前,后悔当初不听蒯通的,现在竟然死于女人和小孩子手里。结果吕后又以此为理由诛灭了韩信三族。

刘邦归来后,吕后就说了处死韩信的理由,蒯通曾经教过韩信谋反。刘邦大发雷霆,把蒯通抓了过来,结果蒯通供认不讳,说自己的确曾经建议这个“竖子”造反来着,如果当初他听我的,现在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蒯通说冤枉死了,刘邦说你劝韩信造反有啥好冤的。蒯通说当年天下大乱,胳膊长的抢天下,群雄并起,谁知道谁会得天下。我当时辅佐韩信,又不是你,我劝他当皇帝有什么不行。刘邦听后觉得好像有点道理,那就放了吧!吕后日:“信言恨不用蒯通之计。”

自古以来,当皇帝的最怕自己的根基不牢,对谋反的人哪怕功劳再大也逃脱不了杀头。尽管刘邦对韩信承诺过“三齐王、五不杀”,但到了有人想动摇自己当皇帝的根基,这些承诺都自然会抛在脑后,何况小说里说的更顺理,刘邦不在家,不见天不见地不见光,那就用绸布,裹了悬于半空,然后用竹钎扎死,这不就是五不见吗!这个吕后还真是有谋略呀!

小熊_D

小熊_D

对于“兵仙”韩信的死,正史记载是被吕后和萧何用计骗进长乐宫的钟室后,派人斩杀掉的。对于题中所说,张良为保韩信诱汉高祖写下赦书称:“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这个相当于“免死金牌”般的承诺,乃是出自于《西汉演义》一书,不见记载正史中。而且当时刘邦给韩信封赏的是“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不管韩信在军事领域上如何出色,其最终都因“谋反罪”而惨死在吕后的手上,这是历史不变的事实。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其功劳之大,足以抵得上张良与萧何的功劳相加。刘邦对其评价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萧何称赞他“国士无双”。王侯将相他一人全任,在朝中地位仅次于刘邦。并且汉初的一半以上军队都是他训练出来的,刘邦都经常要向他“借兵”。可以说,没有韩信,楚汉战争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定。

他出身卑微,父亲早亡,母亲独自一人将他带大。谁知他长大后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故而未被推选为官吏,自己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只能依靠混吃混喝而勉强糊口度日。到最后,连他母亲病故,都没有钱安葬,只能自己寻了一块又高又宽的山地,埋葬了母亲。镇上的屠夫见他长得高大,又喜欢佩剑,整天无所事事,到处晃荡,于是就对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就是“胯下之辱”的典故。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反秦,项梁也跟着拉起了反旗,韩信带着宝剑去投靠了他。在此期间,韩信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到项梁死后,韩信到了项羽账下听用。他几次给项羽献计,但均未得到重视,只被封了个郎中的小官。到了刘邦入蜀后,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又跑去投靠了他,可惜这次仍未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直至他与萧何结识后,这个局面才得以改变。

萧何与韩信深交后,对其才能非常赏识,就想着推荐给刘邦,但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后来项羽势力发展壮大,一番“鸿门宴”下来,刘邦被封为汉王,排挤出了中原大地。刘邦手下的很多将领知道这个消息后,纷纷当起了逃兵。韩信觉得刘邦这么久没有重用自己,不是什么明主,于是也跟着跑路了。萧何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将韩信追了回来,并且直接面见刘邦,将韩信的才能告诉了他,说服他封韩信为大将军,才算将韩信给留了下来。这期间还有着一则故事:刘邦虽然被萧何说服,封了韩信为将军,但他心里是看不起韩信的,于是就出了个难题给他。刘邦取出一块方巾,让他在上面画士兵,画得了多少个就给他统帅多少人。谁知韩信在上面画了一个城门,一面帅旗刚从城门探出大半。刘邦一看,韩信这是要做大帅啊,果然是才能过人。此后,刘邦才开始重用韩信。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问计于他:如何定国安邦?韩信遂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自此,韩信助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建立了汉朝。

在项羽自刎后不久,还没待韩信庆祝。刘邦就趁着他外出军营之际,径直率军至汉军定陶大营,急不可耐地直入韩信军中,以印信收缴了韩信的兵权,并且当众宣布这一消息。等到韩信得到消息回营时,刘邦已经完全接管了军权。但为了安抚韩信,刘邦还是将他封为了“楚王”,封地定在了下邳。韩信对于刘邦的“无赖”做法非常愤怒,但军权被夺,又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地去了楚地。从此,君臣二人的关系也就有了嫌隙。

韩信去到楚地不久后,昔日的好友钟离眛前来投靠他,韩信没有多想就收留了他。奈何这个钟离眛是项羽生前的得力干将,刘邦对他恨之入骨。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命韩信逮捕钟离眛,但韩信以“未见钟离眛前来”为由,回绝了刘邦。直至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此时刘邦正在筹划削藩事宜,听到有人告发韩信,就与陈平密谋,利用“游云梦泽”之计,将韩信招来,逮捕了他,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只回了一句:“有人告发你准备造反。”

回到洛阳后,刘邦忌惮韩信的势力,加上萧何等人求情,遂将其赦免,改封他为淮阴侯。这样一来,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已经算是彻底破裂。为了防备刘邦,韩信只好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

后来,陈豨在钜鹿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反,而韩信则托病请假了,并与陈豨串通,打算发动家臣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作为策应,逼迫刘邦投降。可惜,他的计划泄露,被一位家臣的弟弟向吕后告发了此事。吕后不愧是出色的政治家,得知韩信准备造反的消息后,临危不惧,找来萧何商议对策。最终他们散布消息,说刘邦已经平叛回来,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要来祝贺。以此为借口,将韩信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然后命人将其杀害,并且夷三族。

一代兵仙,就此陨落。

“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的由来。

当年韩信帮助刘邦鞍前马后,荡平天下,在与项羽对战的时候,项羽不敌,韩信一路追赶,未曾想,韩信追到荥阳时就按兵不动,下令所有部队士兵原地待命,这可把刘邦急坏了,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张良和萧何跟刘邦说“韩信这是故意而为,意思是想让主公封赏呢!”

刘邦一听,虽不高兴,但是韩信确实身经百战,战功赫赫,如今关键时期,先答应了韩信再说吧,于是封韩信为“三齐王”,所谓“三齐王”就是指“与地王齐,与天王齐,与君王齐”,韩信似乎还不满意,刘邦看出韩信心思,就决定赐他“五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这下韩信才满意,便下令追击项羽,后刘邦灭掉项羽,结束了楚汉之争,统一天下,让韩信势力过大,刘邦整日忧心忡忡,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君无戏言,答应的“五不死”,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绊脚石。

刘邦的妻子吕雉,也就是吕后看出刘邦心中所想,于是对刘邦说“陛下,您这件事就交给我处理吧!”

吕后是如何不抗旨而诛杀韩信的?

话说,陈豨在钜鹿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平反。韩信请假没跟去平反,反而是要发动家臣袭击刘邦最看重的吕后和太子,以此来要挟刘邦撤兵。可惜,这件事被一个家臣的弟弟得知,并告知了吕后。

此时,都城中兵力空虚,如果韩信公然造反,那以他的才能,可能会被其所趁,必须要先发制人才有希望赢。于是吕后找来了刘邦的心腹萧何,两人共同商议对策,最终萧何献计,用“刘邦已经平叛回来,让各诸侯前来道贺”为由,骗韩信前来。可惜,韩信对这个消息持怀疑态度,就没去。吕后无奈之下,只好让萧何亲自去请。萧何是韩信的恩人,两人也是好友,韩信对他很是信任,见他亲自来请,就信了萧何,跟随他来到了长乐宫的钟室中。

谁知,还没等韩信反应过来,钟室的大门就被关上了,吕后这时也带着一帮秘密训练的宫女出来,问韩信:“你可知罪,密谋造反,犯下谋反罪,陛下念在与你有恩,特让我来逮捕你,还不快快伏诛?”

韩信一听,情知不好,于是大声高喊:“大王允诺我“五不死”,你这是要抗旨不遵,让大王食言而肥,让天下人取笑大王吗?”

吕后一听,也是大笑一声:“我既然亲自前来诛杀你,自然有破解之道,你且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韩信一看,只见钟室内门窗已关,阳光不透,殿内阴森可怖;(见天不死)往下一看脚下,竟是铺满了厚厚的毛毯,丝毫不见地板;(见地不死)再一看,刘邦也不在现场,(见君不死)这条也不存在了;至于“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这两条,还没等韩信想明白,只见吕后一生令下,那几十个腰大膀粗,武艺高强的宫女,手上拿着一个麻袋和木棒,一拥而上。先是将韩信用麻袋套住,然后乱棍齐下,活活将其打杀了。

想韩信堂堂一代兵仙,为汉朝立下无数汗马功劳,竟死得如此凄惨,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结语

其实,对于韩信是否有谋反之心,我们很难说得清楚,但刘邦确实有点“狡兔死走狗烹”的嫌疑。并且韩信的死也是过于凄惨。先不说刘邦有没有给他承诺那“五不死”,就算是有这么个承诺,那也不能当成保命的东西啊!刘邦和韩信一样,都是出身平民,并没有那么多贵族“一诺千金”的品格,想要你韩信死,还是照样不手软的。况且是吕后这个出色的政治家出手,考虑到了一切,韩信也只能伏诛了,实在是可悲可叹的结局。

薇不拉

薇不拉

旭哥翻遍文献资料,也没有发现这样的赦书。

所以,这极可能是世人对智者的偏爱,相信张良能够预知未来,而杜撰的一个故事,不是有“壮诸葛之智近似妖”的说法吗!

但是韩信确实是被吕后在长乐宫钟室里杀害,萧何作为同谋参与了此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此而来。

很多人都认为,吕后杀韩信是蓄谋已久,并得到了刘邦的默许;而且在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既定方针下,韩信必死。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古如此。

但旭哥却认为,韩信之死,是吕后和萧何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雷霆手段,和刘邦剪除异姓王的政策没有关系。而且,如果韩信自己不作死,是完全能够善终的。

旭哥将从韩信被吕后杀害的原因,刘邦为什么不必杀韩信,以及韩信是如何自己作死的,来论政自己的观点。

吕后为何杀韩信?

公元前200年,陈豨被刘邦封为代国丞相。离开长安前,特地去拜访了自己的老领导韩信。

韩信告诉陈豨,刘邦生性多疑,你独自在外掌兵,假如经常有人诬告你谋反,刘邦必起疑心,那时你就要祸事临头。如果真有被逼谋反的一天,我必在京城里应外合,助你一臂之力。

公元前197年,刘邦派人追查陈豨的部下违法之事,多有涉及到陈豨。恰好此时,太上皇去世,刘邦便召陈豨进京,陈豨害怕有去无回,于是自立为代王,起兵造反。

同年9月,刘邦御驾亲征,韩信却以有病为由,没有追随刘邦出征。

实际上,韩信另有打算,他立即派人和陈豨联系,并和家臣商议,准备假传诏书,赦免长安各官府的罪犯,连同自己的府兵,一起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以响应陈豨。

但恰好,韩信的一名家臣得罪了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这名家臣的弟弟就将韩信的阴谋上告给了吕后。

这才有了,吕后和萧何将韩信诱骗到长乐宫,并处死韩信的事情。

由此可见,韩信之死并不是吕后和丞相萧何蓄谋已久,而是面对韩信可能起兵谋反,率兵袭击吕后和太子,事关社稷安危,非常之时,吕后和萧何采取的非常措施。

此时,刘邦远在代地平叛,根本无从知晓京城里发生的事情,所以,也就谈不上刘邦默许吕后杀韩信。

刘邦一定会杀韩信吗?

也许有人会说,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韩信谋反的事情是被杜撰出来,用以掩盖杀害韩信的真实原因。

韩信被杀的真实原因是功高震主,消灭异姓王是刘邦夺取天下后的既定方针,韩信作为曾经的齐王、楚王,注定一死。

刘邦真的非杀韩信不可吗?旭哥不这么认为,原因有两点:

其一,韩信和其他被消灭的异性王有本质的不同;

韩信从一开始,就是刘邦的部下,后因功高被封为齐王,但韩信手下最主要的战将,曹参和灌婴,却是刘邦沛县起事的老班底。所以,韩信虽然被封为王,但却无法脱离刘邦自立。

这也是为何,刘邦能轻而易举的屡次夺去韩信的兵权,一道旨意就能轻易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因为在本质上,韩信还是刘邦的部下。

而其它几位诸侯王却完全不同,像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都是乱世的枭雄,都有自己的势力,来回在刘邦和项羽之间摇摆,刘邦不得不用封王的手段,来拉拢这些手握重兵的枭雄,为自己争夺天下。

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后,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就成了刘邦的最大威胁。当初王位给的就心不甘情不愿,这些诸侯王又都是乱世的枭雄,难保他们的忠心始终如一,所以,只有逐个剪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刘姓江山。

这就是韩信和其它诸侯王的不同之处,韩信本质上是刘邦的部下,刘邦可以驾驭和控制,而其它诸侯王,是真正割据一方,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对刘邦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所以,成了刘邦逐个击破的对象。

其二,韩信已被贬为淮阴侯,无兵无权,没有威胁;

韩信在被吕后处死的时候,早已不是称雄一方的诸侯王了,已经被贬为淮阴侯,手中既无兵,也无权,成了没有尖牙利爪的老虎,完全对刘邦构不成威胁。

人们常把刘邦和朱元璋放在一起比较,除了都出身于社会底层,还都大肆屠杀开国功臣。这完全是不对的,可以说朱元璋是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但绝不能将这样的污名加到刘邦身上。

因为,纵观西汉的开国功臣,也仅有几位对刘姓江山构成潜在威胁的异姓王被诛杀,其它开国功臣几乎全部以善终收场。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异姓诸侯王都被诛杀了,像长沙王吴芮,因为封国小,实力弱,并对刘邦忠心耿耿;赵王张耳,是刘邦的拜把子兄弟,极为信任;两人就都得以善终。

可见,刘邦只是诛杀了有威胁的诸侯王,自己信任的和没有威胁的,都能够得以善终。而韩信正是属于没有威胁的一类,所以,刘邦根本没有杀害韩信的动机。

韩信自己的取死之道

曾有人评价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婴儿。

旭哥认为,恰如其分,这也是韩信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根本原因。

韩信干过的蠢事有一箩筐,简单罗列两件事,看看韩信是怎样把自己作死的。

第一件事:

刘邦的高级谋士郦食其,本来已经说降齐国,但韩信怕郦食其抢了自己的功劳,不顾郦食其的安危,继续率兵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田广活活煮死。

因为此事,刘邦正在气头上,而且这个时候,刘邦形势危急,被项羽围困荥阳,韩信不是派大军来支援,而是派人来向刘邦要齐王的位子。

韩信这样趁人之危的举动,刘邦这时候心里能爽吗?

第二件事:

这也是直接断送了韩信性命的事情,已经被贬为淮阴侯,无兵无权,相当于被软禁在长安。

韩信却完全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和境遇,还企图响应陈豨的叛乱,完全是以卵击石。

就算是刘邦和吕后无心杀害韩信,但这个时候也无可奈何,只能举起屠刀了。

所以说,韩信本可以善始善终,却因为自己的幼稚,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可叹一代军事奇才,落得了个悲惨的下场。

鲍勰等于鳃

鲍勰等于鳃

韩信可称的上智商高,情商低的典范!

军事上,天下无人可敌,政治上,天真幼稚。确实只是一个统兵之人,而非统帅之人。

对于刘邦,萧何视为知己,做到了忠信,岂不知位极人臣,功高盖主,下场必然只有一个!

初时,索要齐王,而非是听蒯通之劝,立于刘邦,项羽势力之外,自立为王。如果那样,项羽,刘邦谁也不敢小觑韩信,而轻易伐之,韩信可以趁势趁时做大,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要提前几百年!

但韩信对刘邦充满了幻想:想我韩信为汉王立下不世之功,只要汉王护佑谁奈我何?忘了先贤: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古训。而刘邦岂有始皇帝的容人之心?韩信的下场就必然已定了。

刘邦之对于韩信的三不杀,其实是要杀韩信的。否则,他是不会搞出个三不杀条款的。帝王就是帝王,他的想法和做法一定是传之二世而至万世的,因此,对于功高盖主之臣,一定会荡涤的。因此,除了三不杀以外,杀死韩信的方法就有成千上万种了。

因此,刘邦之意就是,除了上面的三不杀之外,其它的杀法,任何一种都是合理的!

●﹎℉

●﹎℉

关于韩信的死历史上说法很多,有说是被一帮宫女用竹签刺死的,也有说是用乱棍打死的,还有说是被武士直接处决的等等。韩信确实是被吕后杀了,这是不必争论的事实,但吕后是怎样拿下韩信,又是用什么方式处决韩信的,这就有很多版本。



首先,我还是给大家来说说吕后为什么要处决韩信。韩信本是项羽的一个执戟护卫,也就是给项羽站岗的,偶尔给项羽提点建议,项羽根本不搭理他。韩信一看跟随项羽没有发展前途,于是跑去投靠了刘邦。刚开始刘邦也没把他当回事,给个仓库管理员当当,韩信一想刘邦也不过如此,于是趁着月色跳跑,萧何知道后,骑着马,拼上命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由来。后在萧何的力荐下,韩信成为了大将军。



韩信确实是个人才,打仗特厉害,于是很多人也纳闷,韩信没念过军事院校,也不知道他的师傅是谁,难道是个军事天才?真的没错,韩信跟谁学的本事,我们并不知道,但他确实会打仗,是个军事天才。刘邦有了韩信,腰杆子也硬了,再也不怕项羽了,战神韩信名气越来越大。



人一旦名气大了,就会飘飘然,韩信也是如此。当刘邦与项羽对决之时,韩信却在荥阳附近按兵不动,这可急死了刘邦,叫来张良一问计,张良告诉刘邦,这不明摆着提条件嘛!于是便有刘邦封的‘’三齐王‘’和‘’五不死‘’的承诺。条件满足了,韩信一声令下,把项羽逼死在乌江边上。但刘邦的心里老不痛快,暗暗给韩信记上了一笔。



‘’五不死‘’包括‘’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等五条。对于这个承诺,刘邦到底有没有说过,无法考证,在那种情形下,也许刘邦为了让韩信放心,会答应他一些特权。但不管刘邦承诺了韩信什么,刘邦最后还是失信了,也许正应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那句至理名言。



建立大汉政权后,天下慢慢稳固,刘邦心里怎么可以容下韩信这样的人呢?韩信既会打仗,在军队中有极强的号召力,而且又不是很听刘邦的话,动不动耍点小性子,有事没事和刘邦谈谈条件。刘邦一想,不对啊!我还活着,韩信就敢如此,要是我走了,我的儿孙们还有活路?不行不行,必须除掉韩信。



有了想法,就要有人来实施行动,但韩信可不是一般人,没处理好,说不定会天下大乱。刘邦左思右想后,觉得吕后是最佳人选。跟吕后交代后,刘邦就亲率大军征讨匈奴去了,打匈奴其实也不过是个幌子,刘邦只是为了回避一下而已。



吕后可不简单,她把萧何拉进了行动小组,萧何可是韩信的伯乐,没有萧何的赏识,韩信也就没有今天的荣耀。韩信也许谁都可以不在乎,但他必须在乎萧何。萧何对韩信一番言词,直接把韩信诓骗到了长乐宫,一踏进长乐宫的宫门,韩信也就踏进了鬼门关,战神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关于韩信的死,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小说、演义等诸多文学作品说法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尽量去附和所谓的刘邦承诺‘’五不死‘’。



不过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却记载韩信是被‘’具五刑‘’了。‘’具五刑‘’是及其残忍的一种刑法,具体就是:先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割掉鼻子,再用竹条鞭笞而死,再割下头颅悬挂告示天下,再把尸体剁成肉酱,拿到市面上去买。这可比文学作品描述的残忍太多了,有记载彭越也是用此刑而死的。

和平南

和平南

刘邦曾经许诺给韩信“三不杀”;【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但所谓的“三不杀”只存在于小说《西汉演义》中,并且“三不杀”也不是张良为了保护韩信,反而是张良为了营救刘邦。



三不杀来历

楚汉战争进入到白热化时期,刘邦依靠着关中强大的民力和物力与项羽僵持在荥阳、成皋一线,项羽也渐渐感觉到了后勤补给无法供应。恰在此时,韩信在齐地消灭了楚国大将龙且的20万大军,因此项羽感觉到了害怕,并且派遣了谋士武涉游说韩信。

武涉到达齐国后,向韩信说;“如今您能够获得如此高位,全是因为项王和汉王争霸天下。如今只有您能够左右天下局势,投汉王则汉王胜,投项王则项王胜。但如果项王败,汉王下一个目标就是足下。当今之计,对足下最有利的就是背汉联楚,以期三分天下。”

韩信听了武涉的劝说后,觉得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而且还毫不吝啬的册封了自己为齐王,所以拒绝了这一建议。后来自己的谋士蒯通也曾经向韩信建议三分天下,但韩信不置可否,表面拒绝蒯通的建议,但内心犹豫不决。




公元前202年,刘邦命令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但韩信、彭越迟迟不肯发兵救援。而刘邦追击项羽不成,反被项羽击败,危在旦夕之际,张良向刘邦建议划分大量的土地给二人,于是二人出兵救援刘邦。

到了《西汉演义》中,张良看透了韩信害怕狡兔死、走狗烹,所以为了稳定韩信,便请刘邦定下了“三不杀”。

得到“保证或者土地”的韩信也如期发兵,最终项羽在韩信、彭越的攻势下土崩瓦解。



韩信死的不冤枉,吕雉也没有抗旨

韩信打败项羽后,刘邦因为怨恨韩信曾经按兵不动,所以立刻免除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韩信也因此也对刘邦心存芥蒂。

到达楚地之后,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眛,刘邦因此非常不高兴,命令韩信处死钟离眛。刚开始韩信并没有照办,并且意图谋反,但刘邦率领诸侯大军到达楚地后,不知韩信感觉到了害怕,还是认为自己没有罪,所以杀了钟离眛亲自献给刘邦。

刘邦见到韩信自投罗网,非常高兴,于是立刻绑了韩信押回了都城。



韩信在都城的日子非常郁闷,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才沦落到如今的地步,所以在陈豨出任钜鹿郡守时,约定好了二人一同谋反。

陈豨谋反后,刘邦亲自带兵出征,韩信在都城内开始活动。这时吕雉得知了消息,与萧何商议处死韩信。



萧何献计,谎称刘邦平叛归来,并且处死了陈豨,号令百官前来祝贺。韩信果然中计前来,于是吕雉将韩信绑起来,送到了长乐宫的钟室内。

既然刘邦和韩信约定见天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那吕雉便将韩信套在麻袋内,让宫女用削尖的竹竿捅死了韩信。也有一说是用木棍活活打死了韩信。



从韩信经历来看被杀的原因和过程,韩信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谋反之心,所以死的并不冤枉。其次吕雉也没有抗旨,下令杀韩信的并不是君,而是一妇人,其次在宫室之内,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最后就是宫女杀死韩信并没有用兵器,而是用了竹竿木棍。

qiaojing

qiaoji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