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江南》为什么能代替《咏鹅》作为小学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阿兹猫
为什么?江南是哪里?这不就明白了吗?
幔悠悠
我在儿子我儿子两岁时,我就教过咏鹅了
年那我
流传下来的未必就是好的。江南可采莲无论从那方面和咏鹅都没有可比性。
SusuX
为了学东南西北
行走远方
对于我那个年纪,不知道江南是哪里
Nerve110
我觉得挺失败的
拉拉我赐你
我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背过这首汉乐府·江南,我当时还给她录了视频,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是用这一首作第一首,而不是用咏鹅呢?
我觉得也许可以从诗本身找到答案。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1.大量重复,朗朗上口。
2.东西南北,生活中用得上的这四个方位词贯穿其中。
3.意向非常鲜明,孩子们通过朗诵后四句,能够非常清楚的感受到鱼在莲叶间穿梭的欢快自由。
不过,这只是我看到问题之后所做的分析,也可能语文教材的编写者有其他的考虑吧?性感先生免单
咏鹅因为幼儿园就会了吧。大多数父母都让孩子背诗,咏鹅都是第一选择吧,还有静夜思,悯农,等。这个做第一手我觉得是因为对刚上学的孩子来说,这首诗一是很美,二是好背诵,因为后面基本都是同句。
louis_wx
采莲艺术性更高
xiehao_
我觉得汉乐府·江南更适宜作为小年一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来学习。
理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现在大多数孩子在上学前,要么家长教,要么幼儿园或学前班学,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孩子都已经会了,其中基本上会包括咏鹅,所以替换下咏鹅还是有道理的。我的邻居孩子刚三岁多,一天早上上班时,家长在电梯里引着孩子说咏鹅,小家伙就是聪明,晚上在电梯里再碰到,竟然都可以背下来了。
第二,相对于咏鹅,则《江南》难度略高,有些拗口,字数较多。但既然大多数孩子对简单的古诗词都会背诵,因此提高教学的起点,思路没有问题。即使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咏鹅的学习,直接学《江南》,难度系数增长也不大。
第三,中国的古诗词同中国的历史一样,博大精深,深入学习既是传承,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少儿就应该多接触古诗词。对于三四岁的孩子不需要把诗词给他们讲得太深,要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保持对古诗词的兴趣。
江南两汉: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咏鹅唐代: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项小蕾Elephan
可是,我们那还是咏鹅…
C小姐在星空下
女儿今年上的一年级,当时我也觉得奇怪。觉得《江南》对一年级的孩子是不是有难度了?可孩子学过之后才知道,孩子还都挺喜欢这诗的,觉得生动有趣。再说鹅这首诗也是家喻户晓,很受孩子喜欢,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5我们已经教过孩子了,孩子也早就会背了,相对来说江南还比较有新鲜感。孩子们对新的知识更感兴趣一些!
再见每一天
汉乐府《江南》的诗句非常简单:“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平白如话,再明白不过了。
但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这首诗并没有作为小学生的蒙学古诗读本。古代没有,现在也长时间没有进入教材。进入一年级教材,还是这几年的事情。我们许多年纪大一点的人读到这首诗,还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
(古人采莲图)
那么,这么好的一首诗,之前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作为孩子的蒙学古诗读本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高频率进入孩子蒙学读本的那些古诗。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等。
说实在话,这些诗,和《江南》比起来,似乎要复杂得多。我们就拿骆宾王的咏鹅和汉乐府·江南对比分析一下,看看为什么说咏鹅更复杂一些。
其一,意象繁复。《江南》只写了鱼一个意象,对鱼没有任何细节上的描写。而咏鹅里写了鹅的各个细部:曲项、白毛、红掌等等。
其二,情态繁复。《江南》所写的情态,就只有一个:鱼戏莲叶。咏鹅里的情态则非常多,有鹅高歌,有鹅浮水,有鹅潜水等等,是一副立体的画。
其三,环境繁复。《江南》只有“莲叶何田田”一句。咏鹅既有绿水,还有清波。
其四,意思繁复。《江南》就是表现鱼儿欢乐的场景。而咏鹅表现的则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表现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咏鹅图)
既然《江南》更简洁,更容易让小孩子明白一些。照理说,蒙学教材、一年级起始教材,自然应该先选《江南》,再选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呀,为什么反而不选《江南》呢?
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江南》这首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复杂,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咏鹅静夜思春晓这些诗。
甚至可以说,连一些成年人都不太懂。至少我当年在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是没有搞得很明白的。
为什么说这首诗非常复杂呢?
第一,作者想写的东西,在诗中一句也没出现。
作者想写什么?想写采莲人。但是全诗没有一句话是写采莲人的。都是在写莲叶和鱼,连渔船这些东西都没有。也就是说,作者的“所指”和“能指”之间,有巨大的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读者来填补。这个读者最好还要有曾经采过莲的经历。由此看来,让小孩子来展开想象,把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补充完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鱼戏莲叶东)
第二,诗句有巨大的形式感,对形式感的理解,需要现代主义的思维。
什么形式感呢?就是最后的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四句就只换了一个字,其它都是一样的。从我们一般的思维来理解,这显得有些重复啰嗦。但实际上,这既是作为音乐的需要,同时也是作为诗歌“形式感”的表现。作为形式感的诗歌,在古典派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只有在现代派中才会出现。这一点,显然是小孩子不太容易理解的。
第三,这首诗具有“禅意”。
“禅意”是古诗经常追求的一种东西。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比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样的诗句都是具有“禅意”的。而“禅意”的获得,是需要顿悟的,讲是讲不清楚。既然讲不清楚,把它作为孩子的蒙学教材,显然就有些吃力不讨好。
不过,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之所以把这首《江南》放进一年级的教材里,大约也是现在的孩子,其想象力更加丰富了些。同时,就算不理解,让他们先记住,在将来自己的人生中慢慢理解,也是可以的吧。
(参考资料:汉乐府)
灵感飞扬
第一首不是一去二三里,乡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吗
吃货兔兔
谁知道,估计编书的喜欢看甄嬛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