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牡丹亭》、《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简·爱》《格林童话精选》 、《安徒生童话精选》 、《伊索寓言精选》、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朝花夕抬、呼啸山庄、《茶花女》、《镜花缘》、《封神演义》、《官场现形记》、《东周列国志》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线阅读
[作品]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书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现代品格,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本书的基本观点: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符号,同时还是思想本体,这...
[作品]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1966年之前,我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在安穩的環境中長大,在世界彈簧床錦標賽中拿到冠軍,周遊歐洲各國。可是這段生命歷程為我帶來受之無愧的讚賞,卻沒有為我的內心帶來永恆的寧靜。 一天,凌晨三點二十分...
226140790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是从白话文学运动开始的,它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形态的差异是区别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五四”,就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可能。高玉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正是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较新成果,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五四文学运动是从语言变革入手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事”有“五事”是纯语言问题,主张以白话代替文言,主张“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是五四思想先驱者们一致的文学革命策略。五四文学运动中因此集结了太多的语言学问题,例如,为什么要用白话取代文言,文言的本质是什么,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又是什么,现代白话与古代白话是什么关系,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学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为什么从语言变革的角度入手,新文化运动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等等。高玉立足现代语言观,对这些问题都作了阐释。他在这部论著中分析道,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白话,也不同于当时的民间口语,它在语言的思想层面上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它与中国古代白话和现代民间口语的区别不是文字上而是语言体系上。五四白话就是后来的“国语”,也即现在的现代汉语,它和古代汉语是同一文字系统,但却是两套语言体系。在语言工具层面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并无根本的差异,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语言作为思想思维和世界观的层面上。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古代性物质,现代汉语体系决定了现代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在以文言文为基本语言形式的古代汉语体系里,古代白话是作为工具性的语言存在的,而在现代汉语体系中,现代白话更多的是作为思想性的语言而存在的。五四白话文运动从语言变革入手,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白话代替文言,不只是语言工具的替换,更是思想上的深刻革命。“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不是涉及到民族的生存问题,不是迫不得已,这一根基是很难动摇的。”(29页)“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定型正是语言的定型,文化的转型正是语言的转型。”(34页)所以“从发生学上来说,中国现代汉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就形成了,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现代语言的现代性。”(56页)
在重审五四白话文理论和胡适的白话文学观时,高玉敏锐地洞察到,尽管五四白话文运动极力主张的语言变革是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但五四思想先驱者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在理论上把它阐释清楚。他们源于传统的语言本质观,认为语言只是工具,是一种可以独立于思想的物质性外壳,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把文学运动与语言变革的关系讲清楚。对于新文学为什么要用白话而不用文言,胡适的理由是很不充足的,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他说,“自从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这个结论就很有问题,不太符合文学史的事实。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白话文学固然很多,但优秀的文言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再比如,胡适反复强调“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这些论断也失之笼统和偏颇。文言文的“死”和白话文根本不是从“字”上来区分的。语言的死活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被使用,而是否被使用则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思想是否合时宜。新文化运动之前,文言文是正统的语言,还在被广泛地使用,根本就不能说它是“死”的语言。可以说,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变革入手是走对了路子,发动白话文运动是正确的,但胡适等人的理由并不是关键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文学观念的变更需要深刻的思想革命,而语言变革就是思想革命,“思想革命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绝对是重要的,而思想革命并不像五四先驱者们所理解的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行的运动,它和语言运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没有语言之外的思想革命。”(153页)可见,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理论上的成功,而是事实上的胜利。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理由只有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才能说清楚,只可惜五四先驱者受制于当时的语言学发展状况,无法将它讲清楚,而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受传统语言学关于语言工具观的影响,也未能将其中的道理揭示出来。高玉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观点出发,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作出的新的阐释,从学理上凸现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形态和本质特征的理解与认识。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翻译文学从语言系统到思想思维上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高玉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活动,提出了翻译本质“二层次”的理论观点,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翻译是技术问题;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翻译是文化问题。他指出,一方面,借助翻译,西方文学以翻译文学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学舞台上,它从文学观念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它不仅输入了西方的富于逻辑的清晰的表达方式(语法或文法),同时还输入了新概念新术语和新范畴,这其实就是输入新思想。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的影响不仅仅是增加了“形而下”的物质性词汇,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形而上”的思想性词汇。另一方面,西方文学翻译为汉语时,又受汉语及其汉语文化的制约从而中国化,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归化”。翻译从根本上是外部力量,外力毕竟是外在的,它的作用主要限于动摇中国传统文化,它给中国古代文学输入了很多新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思想成果何时被中国所吸纳以及怎样被吸纳,还取决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实土壤,取决于中国文学从外部到内部的种种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的揭示,高玉事实上也挑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但不是“全盘西化”的文学,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制约,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属于现代中国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第三种文学。
学衡派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面目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文化运动事实上的巨大胜利也就宣判了学衡派的失败,宣判了他们理论的不攻自破。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对学衡派的认识都存在很大偏误,甚至到了不与理解的程度。重新评定学衡派,给他们以恰当的历史地位是值得讨论的一个个案。高玉认为,学衡派在本质上是现代保守主义,但具有现代品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衡派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有质的差别,封建顽固派站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来反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而学衡派只是胡适、陈独秀等人所代表的新文化派和新文学派的反对派,他们并不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反对派。从学理上讲,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主张似乎比新文化派的激进思想还要合理和公允,但他们的理论为什么没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语言的不恰当认识和传达西方思想时所使用的文言表述方式。由于坚守文言文,学衡派在思想上不是超越了传统而是回归了传统,从而导致了自身的文化悲剧。
ww9981
1. 希腊神话故事[古希腊]
2. 牛虻[爱尔兰] 艾丽·伏尼契
3. 莎士比亚选集 [英] 莎士比亚
△4. 浮士德[德] 歌德
△5.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 歌德
△6. 悲惨世界[法] 维克多·雨果
△7. 红与黑[法] 司汤达
△8. 高老头[法] 巴尔扎克
△9. 欧也妮·葛朗台[法] 巴尔扎克
10. 斯巴达克思[意] 保 利
11. 双城记[英] 查尔斯·狄更斯
△12. 简·爱[英] 夏绿蒂·勃朗特
13.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 普希金
14. 当代英雄[俄] 莱蒙托夫
15. 父与子[俄] 屠格涅夫
16. 死魂灵[俄] 果戈理
△17. 泰戈尔文选 [印度] 泰戈尔
18. 罪与罚[俄] 陀斯妥耶夫斯基
19. 雪国·古都 [日] 川端康成
△20.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
△21. 巴黎圣母院[法] 维克多·雨果
22. 母亲 [前苏联] 高尔基
△2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奥斯托洛夫斯基
24. 老人与海[美] 海明威
25. 飘 [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26. 十日谈[意] 薄伽丘(和《神曲》并称的一本书)
27. 名妓与法老 [埃及] 纳吉布·迈哈弗兹
△28. 失乐园[英] 约翰·弥尔顿
29. 儿子与情人[英]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30. 虹 [英]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31. 恋爱中的女人[英]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32. 洛丽塔[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33. 毛猿[美] 奥尼尔
34. 孤寂深渊 [英] 拉得克利夫·霍尔
35. 贞洁的厄运 [法] 萨 德
36. 亚当·贝德[英] 乔治·艾略特
37. 蜘蛛女之吻[阿根廷] 曼纽尔·普伊格
38. 大街 [美] 刘易斯
39. 娜娜[法] 艾米尔·左拉
40. 缩影[日] 德田秋声
41. 泰蕾丝·拉甘 [法] 艾米尔·左拉
42. 衣冠禽兽[法] 艾米尔·左拉
43. 土地 [法] 艾米尔·左拉
44. 羞耻[法] 艾米尔·左拉
45. 萨朗波[法] 福楼拜
46. 高龙巴[法] 梅里美
△47.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 米兰·昆德拉
48. 为了告别的聚会 [捷克] 米兰·昆德拉
49. 不朽 [捷克] 米兰·昆德拉
50. 本性 [捷克] 米兰·昆德拉
“△”是喵觉得比较好看的,重点推荐。其他基本没看过,不清楚。
蛟川后人
1 从2种的抒情原则来看,西方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为:理性是古典主义抒情原则的灵魂,它既强调“古典”有崇尚“理性”,理性对于情感具有绝对的有限性。认为人类不仅有情感,更有理性。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要由尺度,并非一味的宣泄感情。它需要理性、意识的参与和评判。要“言有序”,即井然有序的表现情感。西方古典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不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要超越原始的情感状态,重新给予对象以认识、体验、评价。它有别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原则。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抒情原则如出一辙,也就是说都是属于“发乎情,止乎礼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
2 从2者的抒情传统来看,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即“诗”的出现;而西方文学传统则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举个例子,莎士比亚被西方人称为诗人,并不是因为他写了100多首十四行诗,而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戏剧。而换在中国,关汉卿、马致远的戏剧再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被称为诗人。
总的来说,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的文学成就是以戏剧为标准的,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是以诗歌为标准。
我笼统的写了2点,因为这牵扯到很多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问题。
Grace
1.
因为鲁迅的杂文对当时社会的鞭策和批判力是最强的。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大多是对中国不争社会的个人愤懑。且杂文内容精炼像把短刀,而小说和其他的文学形式大多太过婉转,还需要读者再去静下心来体会。而杂文就要直接的多,成文速度也比较快。
韩寒对时事的批评也是靠杂文,价值不同但意义相近。
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所周知,“曲笔”原是旧中国反动政治迫害的产物,鲁迅在《花边文学》的序言里,曾经这样说过:“那时可真厉害,这么说不可以,那么说又不成功……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能够苟延残喘,和读者相见的,那么,非奴隶文章是什么呢?”知道这个情况,我们就了解鲁迅的一部分杂文,所以采用“曲笔”,原是迫不得已的。有人把“曲笔”当作鲁迅笔法,好像鲁迅一贯喜欢用这种方法写作似的,这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只要有可能,鲁迅总是竭力把文章写得明白晓畅的。“曲笔”既是政治迫害的产物,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有成规可循的艺术手法,它需要适应不同的题材,对付不同的政治环境,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有全篇用隐喻的,如现代史。内容写变戏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向观众榨钱,今日这班人走了,明日那班人又来。全文没有一句话涉及当时的政治,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现代史。有全篇用反语的,还有说故事,引古喻今等多种方法。对于这类杂文,我们主要认识它的战斗作用和意义,而不必去学习它的隐晦曲折的形式,因为今天已经根本不同于鲁迅所处的时代。
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此外,他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构思和锤炼,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笔”。他曾这样说:“人家说这些短文就值得如许花边,殊不知我这些文章虽然很短,是绞了许多脑汁,把它锻炼成极精锐的一击,又看过了许多书,这些购置参考书的物力,和自己的精力加起来,是并不随便的。”①这种艰苦劳动、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让我们认真地学习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和艺术表现力,更好地发挥杂文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吧。
2. 提要: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在开始创作以前就有了丰富充实的准备,他作品的“时代病”的暴露、“自叙传”的形式、强烈的主观抒情都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他的早期小说真实地艺术地留下了异常复杂的时代侧影,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关键词:艺术风格 中外文学 熏染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从1921年的《沉沦》发韧到1935年出奔的收笔,中间整整跨了15年。在这段悠悠的岁月里,郁达夫经过时代的洗礼与古今文化的过渡后,在创作上走过了三个阶段:早期,1926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成立了创造社,并决定出版创造季刊。从这一年开始郁达夫先后写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后来,他陆续写下了茫茫夜、秋柳、风铃、茑萝行等自叙传小说。《沉沦》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自叙传为主,强烈的主观抒情,感情忧郁的抒情笔调以及鲜明独特的现代色彩,表现了作者典型风格的成熟。中期,1922年郁达夫回国后,由于贫困事业的境遇,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开始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写出了最早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小说以“故事”面目出现,使早期强烈主观色彩被明显弱化,显出客观与现实的趋势。晚期,1926年郁达夫南下广州,辗转后迁居杭州。这一时期以《迟桂花》为代表作,对艺术境界的刻意追求,是这一阶段最大的艺术特色。郁达夫一生创作小说50多篇,大致可分为以上三个创作阶段两种艺术风格,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与矛盾的人格理想,这样的分期与作者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基本一致的。下面主要介绍其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小说的艺术风格
1921年10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当时“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像吹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无数青年的心”。[1]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之一。继《沉沦》以后,郁达夫写下的早期小说还有茫茫夜、怀乡病者、秋柳等等。这些作品的基本特色是通过青年的变态心理的刻画和情爱的苦闷与社会苦闷的描写,表现了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受到时代窒息的青年的内心的呼唤,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彷徨,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他用大胆的描写反映了“时代病”,即青年的烦躁与苦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
⒈ “时代病”的暴露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出了“反对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口号,个性解放和表现自我的思想席卷了整个中国,广大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奋起打倒旧传统,怀有浪漫主义的冲动去歌颂爱情、憧憬未来。但他们大多数人都脱离群众,那就必然导致这场运动的失败,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以后,反动势力又猖獗起来,个性解放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但是又找不到反抗黑暗势力的有力武器和出路,于是苦闷和彷徨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时代病”。郁达夫对这种“时代病”的描写无疑是对旧制度、旧文化及反动势力的冲击,有其进步意义。
郁达夫小说中描写的“时代病”多是由于理想的破灭导致的。比如《沉沦》中的主人公的忧郁症,造成他这种忧郁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以为他一个人和别的学生不同”[2]而且“心思太活”[3],所以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进入美国长老会捐款创办的H 大学的预科以后,不满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礼拜三晚上有祈祷会,礼拜日不准外出”[4]等等,严重束缚了他个性的发展,“他的心里总有些反抗的意思。”后来他终于不甘服从退了学,又几经周转换了学校,但终于还是不得不退学,同时还由于家道中落等原因,使他蛰居在书斋里,“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培养成功的”。这说明主人公的病态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敏感和灵活的天性受到了封建的束缚,被社会所不容造成的,而后来他的“忧郁症”愈加严重,则是由于他在日本是出于“弱国子民”的地位,被人瞧不起、饱受凌辱的结果,显然这种时代病的根源在于社会。
郁达夫对于“时代病”的描写,往往和祖国的贫弱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说,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作品中病态主人公的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沉沦》的主人公在自杀前,还悲痛疾呼: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这呼声,是血与泪的结晶!是遭受了数不尽的屈辱和虐待后,发自肺腑的呼叫!主人公是一个悲剧,是由于国家的贫弱造成的悲剧。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茫茫夜、风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把这祖国的贫弱作为造成青年时代病的原因。在表现个性解放得欲望时,也显示出了爱国反帝的精神。在20世纪20年代初,文学作品中直接表现出反帝意识的作品还不多,因此《沉沦》等篇章在这方面就显得格外可贵。
⒉ 强烈的主观抒情
传统小说的写法,故事是小说的内核、情节是故事的具体叙述形式。郁达夫的小说,完全改变了小说的传统审美特征,将一种主观抒情带入了小说当中,“情之所发,不怕山的高,海的深,就是拔山倒海,也有所不辞”[5]。他说他写小说的状态“正如人感受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着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6]他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情节完整与否、清晰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了;他的叙述目的,只是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被这种情调所感染,这导致他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散文化。他的小说无论叙述是以第一人称还是一第三人称进行,都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在“看”,以主人公的心灵去“体验”,以主人公的口吻去诉说的。因此小说对事件的叙述,基本上不是情节的客观展示,而是伴随着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的倾诉,小说所展示的一切场景、冲突、细节,都带着主人公浓厚的主观色彩。读者直接感受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强烈的情绪—读者是隔着主人公的主观情绪目睹事件与生活场景的。如《沉沦》中叙述的事件,都是主人公“他”以病态心理感受着的:“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因而“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病态的感受使他更加孤独和自卑,而不道德的行为加重了他的忧郁症,他常常在难以自拔的忧郁和绝望情绪中哭诉:“中国呀中国!你怎么就不强大起来”,“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里生出来的爱情!”郁达夫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在这样一种主观宣泄式的语言中叙事,因此他的小说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方式。
⒊ “自叙传”的形式
郁达夫认为文学家的作品,多少总带有“自叙传”的色彩。翻阅郁达夫的几十篇小说,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我”,郁达夫认为以第三人称写出来的作品,往往会使“文学的真实性消失”。后来,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进一步明确了他的文学主张,他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他再三强调:“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品艺术紧抱在一起,作品里的个性是绝对不能丧失的”。这里所指的个性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即要保持独特的创作个性。读郁达夫早期小说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形式,同第一人称写“我”,即写作者,即使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也仍是他自己的化身。于质夫、黄仲则等等无不是作者的影子。大部分小说都直接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写本人的经历、遭遇和见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上就是他的一条生活轨迹,这种写法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受日本当最流行的“私小说”的影响,那些小说通常以个人的生活为素材,写身边的琐事,或一时的感想,带有浓厚的自传性。1923年他编茑萝集时就在后记中写道:社会“压榨机”造成了一代青年的苦闷,“我只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因此它“只要赤裸裸的把握的心境写出”,郁达夫之所以要采取自叙传的形式,市委了暴露自己,从而暴露出一代青年的苦闷,反映人生和社会。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性格、心理、感情方式都极其相似,《沉沦》集中三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感伤青年的典型,而且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典型。这个人物一露面就显得软弱,但又不甘沉沦,拼命挣扎,欲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想洁身自好又苦于情欲,他在探索理想,又耽于伤感,在绝望时他只能自杀。这些作品中都有郁达夫的影子,在《沉沦》的第三章中,对于主人公家乡的描写,以及他在家乡上中学时的种种经历,那简直就是郁达夫自己。然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具有自叙传性质的小说又超越自叙传,由个人向外,拓展到社会,具有时代、社会的典型意义。
二、郁达夫早期作品风格的形成
郁达夫是一个在创作上有着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在开始创作前就有了丰富充实的准备,在中小学时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到日本留学以后,阅读了近千部外国小说,在创作上受外国作家影响较大。郁达夫早期小说开创了“自叙传”的浪漫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成为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潮流。“时代病”的暴露,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都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作品,真实地艺术地留下了异常复杂的时代侧影,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⒈ 郁达夫少儿时期性格的形成
郁达夫于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他的家在他出生时就已经败落了。儿时的回忆在谁来说都是完美的一章,但对于郁达夫来说却尽是空洞,“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7]郁达夫在婴孩时期,母亲稀薄的乳汁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生长需要,然而,一个未曾发迹而又败落的家雇乳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终,郁达夫因为营养不良而常年生病,只是“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累得筋疲力尽,到了我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也因此以病死.”[8]他守寡的母亲不得不每天外出工作承担父亲的责任,两位兄长又在外地读书,而祖母则日夜“在动着那没有牙齿的扁嘴念佛念经”,在他孤独的童年里,日日和他在一起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他听、非常疼爱她的、却是一位忠心耿耿的使婢翠花。这个有着可爱名字的翠花才比郁达夫达十岁。
郁达夫回想他童年生活时,总要提起那时家境贫穷,似乎他的敏感、孤寂、多愁善感都直接因受尽贫穷折磨的童年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这种性格特征,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有所体现。如《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期间对于男女问题表现出敏感的反应都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
⒉中小学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熏染
郁达夫有着厚重的文学功底。郁达夫七岁进入私塾读书,在小学时就读过四史河许多唐诗而天性聪慧的他又很善于在其中汲取营养,郁达夫“九岁题诗四座惊”。小学毕业那年的夏天,又读了《红楼梦》和六才子书,在以后的学生时代古典文学给与郁达夫的几乎是精神上的支持。郁达夫第一次离家远行到杭州求学,由于前都花光在上酒楼和游览上只好转向收费比较便宜的学校。在那个学校的半年里,他很是寂寞,又由于是第一次离家远行,满怀思乡的情绪。只有用看书和写诗来消愁解闷。在自传中,郁达夫回想自己落落寡欢的孤独的中学时代时曾经写道:“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西湖佳话》中的每一篇短篇起码我总读了两遍以上,以后是流行本的各种传奇杂剧了,我当时虽则还不十分欣赏他们的好处,但不知怎么,读了之后的那种朦胧的回味,仿佛是当三春的天气喝醉了几十年的醇酒。”[9]很显然,这些古典诗集、传奇、杂剧中的情节使郁达夫陶醉,也给郁达夫以做诗的灵感,使郁达夫又独特的审美情趣。郭沫若曾经说过:“他似乎很喜欢清代的诗人黄仲则,它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在学他,他的短篇小说《采石矶》便是以黄仲则为主人公,而其实是‘夫子自道’”[10]。由此可见,郁达夫与古典作家的独异关系可见一斑,《采石矶》中黄仲则实际上有作者的影子,他这种对古典文学的深入学习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不仅滋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为其以后他入文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留学日本,与达夫接受了东洋、西洋文化
1913年郁达夫跟随其兄长郁华赴日本,考取了高等学校的预备班,会得了官费留学的资格。20世纪初的日本式中国学生的乐土,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及灯红酒绿的现代生活,为郁达夫在小说创作上提供了素材。最初,郁达夫学的是文科,但由于兄长的劝告,又专为学医科,郁达夫与鲁迅及其他人一样,最初是被西方的科学所吸引了,但是他的兴趣很快便转向西方文学上去,又改学文科。他在名古屋读中学时,看了超过1000部的小说,同时还接触了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特别是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思潮和西方感伤主义的影响,在他的审美情趣中不排斥感伤主义,甚至把感伤主义作为“文学的酵母”予以肯定。郁达夫的早期小说处处浸润着的是一种浓浓的、挥不去抹不开的感伤氛围。在作品中善于以景写情,也善于以情写情,用感情来统一风景和心理,着意给作品渲染一种忧郁哀愁的氛围。如怀乡病者中:“在这样的消沉状态中的于质夫朝了窗,看看白云往来的残春的碧落,听听硬化小片无风坠落的微声,觉得眼前起了一层纱障……好像在做梦似的呆呆地不知坐了多久……”。这段描写有景有人,把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景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哀景衬哀情,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哀愁的艺术氛围,作品中的感伤的呼号与叹息感染者同代青年。郁达夫的这种主观抒情以真实感染读者,颇能叩击人的心扉。其次,受19世纪强调主观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尤其从18世纪浪漫主义的卢梭那获得的自我忏悔的道德资源,1921年至1926年风靡日本大胆暴露私生活的“私小说”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西方早期现代派的内心独白等学习的重视性心理的描写,使郁达夫轻易学会怎么样去描写本质上传统但表面颓废和衰落的传统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用强健大胆的文句去写别人不敢写的人生。直接促使郁达夫提笔的却是北方巨人屠格涅夫,“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这在我也许是和别人不同的一种特别的偏嗜,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的绕腮胡长的满满的北方巨人的影响。”[11]
如果说,郁达夫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理解源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熏染的话,那么他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则主要是通过文学活动受到的影响,再加之郁达夫敏感及多愁善感的天性,很容易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感受顺利地写入他的文学作品,并且情感是自然、坦诚、率真的,是他心声的吐露。郁达夫一起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鲁迅并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的双峰”。如果说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开山,那郁达夫则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2]、[3]、[4] 郁达夫:《沉沦》,郁达夫经典小说集
[5] 郁达夫:文学概说,《郁达夫文集》第5卷 花城出版社 1982年版,第82页
[6] 郁达夫:忏余独白,郁达夫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页
[7]、[8] 郁达夫:《悲剧的出生》,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故都的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353页
[9] 郁达夫:自传之六
[10]
[11] 郁达夫:屠格涅夫的问世以前 ,《艺文私见》
郁达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满浪漫主义感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创作历程,也表现出“五四”以来一个复杂而不平常的现代作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一种单纯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挞自己,使这些作品对读者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又同意李初梨所说,“达夫是摩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并把郁达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概括为“卑以自牧”(论郁达夫、再谈郁达夫)。
郁达夫才华洋溢,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虽身为“五四”新文学健将,思想上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但在文学创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纪末欧洲文学的影响,本人又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深深沾染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刘伶等竹林七贤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富有才能、力求进步的知识分子艰苦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心理和关于人性解放的强烈的呼声。胡愈之曾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的伟大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郁达夫的流亡和失踪)
3.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原贴:在线急求!文学作业!
_狮子尛C_
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平凡的世界、儒林外史、围城、隋唐演义、子夜、白鹿原、聊斋志异、资治通鉴、封神演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三侠五义、孙子兵法、周易、四书五经、喻世明言
外:飘、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茶花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呼啸山庄、悲惨世界、教父、牛虻、卡门、鲁滨逊漂流记、麦田的守望者、简爱、安娜卡列妮娜、奥德赛、羊脂球、苔丝、十日谈、百年孤独、父与子、包法利夫人、名利场、远大前程、老人与海、欧也妮 葛朗台
huilong
javier_meihan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是从白话文学运动开始的,它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形态的差异是区别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五四”,就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可能。高玉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正是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重新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较新成果,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五四文学运动是从语言变革入手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事”有“五事”是纯语言问题,主张以白话代替文言,主张“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是五四思想先驱者们一致的文学革命策略。五四文学运动中因此集结了太多的语言学问题,例如,为什么要用白话取代文言,文言的本质是什么,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又是什么,现代白话与古代白话是什么关系,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学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为什么从语言变革的角度入手,新文化运动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等等。高玉立足现代语言观,对这些问题都作了阐释。他在这部论著中分析道,五四时期胡适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白话,也不同于当时的民间口语,它在语言的思想层面上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它与中国古代白话和现代民间口语的区别不是文字上而是语言体系上。五四白话就是后来的“国语”,也即现在的现代汉语,它和古代汉语是同一文字系统,但却是两套语言体系。在语言工具层面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并无根本的差异,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语言作为思想思维和世界观的层面上。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古代性物质,现代汉语体系决定了现代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在以文言文为基本语言形式的古代汉语体系里,古代白话是作为工具性的语言存在的,而在现代汉语体系中,现代白话更多的是作为思想性的语言而存在的。五四白话文运动从语言变革入手,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白话代替文言,不只是语言工具的替换,更是思想上的深刻革命。“语言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不是涉及到民族的生存问题,不是迫不得已,这一根基是很难动摇的。”(29页)“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定型正是语言的定型,文化的转型正是语言的转型。”(34页)所以“从发生学上来说,中国现代汉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就形成了,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现代语言的现代性。”(56页)
在重审五四白话文理论和胡适的白话文学观时,高玉敏锐地洞察到,尽管五四白话文运动极力主张的语言变革是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但五四思想先驱者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在理论上把它阐释清楚。他们源于传统的语言本质观,认为语言只是工具,是一种可以独立于思想的物质性外壳,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把文学运动与语言变革的关系讲清楚。对于新文学为什么要用白话而不用文言,胡适的理由是很不充足的,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他说,“自从三百篇到于今,中国的文学凡是有一些价值有一些儿生命的,都是白话的,或是近于白话的”,这个结论就很有问题,不太符合文学史的事实。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白话文学固然很多,但优秀的文言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再比如,胡适反复强调“今日之文言乃是一种半死的文字”、“今日之白话是一种活的语言”,这些论断也失之笼统和偏颇。文言文的“死”和白话文根本不是从“字”上来区分的。语言的死活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被使用,而是否被使用则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思想是否合时宜。新文化运动之前,文言文是正统的语言,还在被广泛地使用,根本就不能说它是“死”的语言。可以说,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变革入手是走对了路子,发动白话文运动是正确的,但胡适等人的理由并不是关键的,甚至于可以说是不正确的。文学观念的变更需要深刻的思想革命,而语言变革就是思想革命,“思想革命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绝对是重要的,而思想革命并不像五四先驱者们所理解的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行的运动,它和语言运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没有语言之外的思想革命。”(153页)可见,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理论上的成功,而是事实上的胜利。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理由只有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才能说清楚,只可惜五四先驱者受制于当时的语言学发展状况,无法将它讲清楚,而很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受传统语言学关于语言工具观的影响,也未能将其中的道理揭示出来。高玉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观点出发,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作出的新的阐释,从学理上凸现了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形态和本质特征的理解与认识。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翻译文学从语言系统到思想思维上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高玉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活动,提出了翻译本质“二层次”的理论观点,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翻译是技术问题;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翻译是文化问题。他指出,一方面,借助翻译,西方文学以翻译文学的面目出现在中国文学舞台上,它从文学观念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它不仅输入了西方的富于逻辑的清晰的表达方式(语法或文法),同时还输入了新概念新术语和新范畴,这其实就是输入新思想。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的影响不仅仅是增加了“形而下”的物质性词汇,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形而上”的思想性词汇。另一方面,西方文学翻译为汉语时,又受汉语及其汉语文化的制约从而中国化,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归化”。翻译从根本上是外部力量,外力毕竟是外在的,它的作用主要限于动摇中国传统文化,它给中国古代文学输入了很多新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的思想成果何时被中国所吸纳以及怎样被吸纳,还取决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实土壤,取决于中国文学从外部到内部的种种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的揭示,高玉事实上也挑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但不是“全盘西化”的文学,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制约,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属于现代中国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第三种文学。
学衡派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面目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文化运动事实上的巨大胜利也就宣判了学衡派的失败,宣判了他们理论的不攻自破。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对学衡派的认识都存在很大偏误,甚至到了不与理解的程度。重新评定学衡派,给他们以恰当的历史地位是值得讨论的一个个案。高玉认为,学衡派在本质上是现代保守主义,但具有现代品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衡派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有质的差别,封建顽固派站在维护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来反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而学衡派只是胡适、陈独秀等人所代表的新文化派和新文学派的反对派,他们并不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反对派。从学理上讲,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主张似乎比新文化派的激进思想还要合理和公允,但他们的理论为什么没能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语言的不恰当认识和传达西方思想时所使用的文言表述方式。由于坚守文言文,学衡派在思想上不是超越了传统而是回归了传统,从而导致了自身的文化悲剧。
鲁迅的创作观念和文学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其意义是相当重要的,谈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的考察与分析。在分析鲁迅的语言观与他的文学创作的关系时,高玉认识,鲁迅尽管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过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但他凭借天才般的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领悟到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鲁迅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但他反对“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观点,而且主张青年少读甚至不读古书。在文学创作中,鲁迅主要从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借鉴了古文,也就是说,他主要是受了文言表达方式、修辞艺术、文字技巧的影响,而在思想层面上,他主要借鉴的是西方思想,是基于“拿来主义”主张的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学习与移植。鲁迅早期也用文言进行过创作,鲁迅的文言作品显示出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的过渡性特征,即一方面试图借助西方思想和精神来破坏和反抗传统,另一方面因为使用了古代汉语的话语表述方式,语言的束缚使他的思想在根本上无法走出他想超越的中国传统,他的文言作品因而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紧张感。直到写作《狂人日记》,鲁迅才彻底从这种矛盾与冲突中摆脱出来,完成了现代性的转变。鲁迅的转变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转变,在这转变过程中,语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汉语代替古代汉语不只是语言形式的更换,而是思想思维的更新。现代汉语发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就决定性地发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才正式确立起来。
现代文学就是现代汉语文学,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可以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隐秘关系,也可以重新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在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得与失、优点和不足、经验与教训,并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如何吸收传统、如何借鉴西方、如何完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上提供有益的启示。
leechi
青春文学中都会挺多的,文学评价要高一点的话可以选择张悦然,韩寒等人。其他的还可以看看儿童文学,杨红樱写的就比较到位。
关于阅读,推荐可以到APP里(如果有这个条件的话)去下载Ireader软件,里面基本都会有你想要的书。
米花糖
现当代文学复习;
1 古代文学:先秦—清末(1840年前)
近代文学:1840—1917年,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现代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到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当代文学: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以后的文学。
2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重在“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3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力倡导白话文。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端。
4 文学革命的意义: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特征。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茅盾等,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强调“为人生而艺术”。
6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
7 从鲁迅那里,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主要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
8 鲁迅在历史转折关头参与历史发展的宣言,中国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狂人日记》
9 《狂人日记》
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贡献与价值: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
10 阿Q神胜利法:指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所采用的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11 阿Q的三个特征:贫(无产者)、愚(思想落后)、弱(受到封建意识的毒害和人群的欺凌)
12 《祝福》之祥林嫂形象分析:
①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与封建夫权、族权相结合的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
②祥林嫂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现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残酷毁灭的过程中
13 鲁迅唯一涉及爱情的小说——《伤逝》
(1)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
(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
(3)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5 《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
16 鲁迅的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互看结构模式”——这是鲁迅对历史人的喜剧和悲剧性认识。以看客的麻木和残忍来观照中国人的沉睡和不觉醒。看客在鲁迅小说中是一个庞大的“无个性群体”,常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的群像,他们对进步力量的无知,构成了封建吃人礼教的舆论传播工具和帮凶。
17 鲁迅的国民性: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由于生活在同一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格等。
18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那种不把人当人看、蔑视个人价值与尊严从而造成几千年“吃人”历史的专制主义。
19 鲁迅的贡献:
1、在创作方面:开创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新传统,推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化。
2、在我国现代文学的理论探讨与思想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3、在外国文学译介和中国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贡献。
4、进行社团活动、组织培养新文学队伍方面的贡献。
5、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20 鲁迅的精神
1、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2、韧性的战斗精神;
3、博才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21 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22 冰心的知识点:
(1)圣母颂 “母爱”
(2)童心曲 “童真”
(3)自然赞 “自然”
23 许地山的知识点:
作品特点: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
24 鲁迅之乡土文学:所谓“乡土文学”,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25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兴起的原因
小说主张再现作家的生活和内心处境,不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描写,侧重作者心灵、心境的大胆敞露,揭示个人内心隐秘和灵与肉的冲突,尤其是处在变态社会中人的变态性心理,以此向封建旧道德和礼教宣战。
26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 作者是郁达夫
27 郁达夫的知识点
主题
1、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地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特点
1、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2、感伤的抒情。单纯的感伤抒情格调,忧郁、颓废、忏悔情绪。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感伤美和自然美
3、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28 80年代伤痕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一批通过对文革生活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揭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了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的作品。
29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了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30 知青小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多为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31 梁晓声的知识点:作品歌颂知青的悲壮的英雄主义。
32 改革小说:改革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前半期形成高潮。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
33 风情小说:以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
34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35 贾平凹的知识点: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小说,开始引起文学界注意。
36 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作家不再满足于用社会政治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而是开始思索深层的民族文化问题,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继承,称之寻根小说。
37 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潮流。“
38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对普通人们庸常生活的关注与描写,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注与体验。
39 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庸常人生的平时叙写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
40新历史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同根异生,只是把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大致限定在民国时期,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 。
41 《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作者 胡适
42 初期白话的贡献:
1、运用明白易晓、自然现成的白话语言作诗
2、讲究自然的音节,不求对仗和旧韵
3、追求诗体的大解放
43 初期白话的不足:
1、诗歌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诗歌的意味
2、语言上散文化倾向,使诗歌失去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44 现代诗歌奠基之作:郭沫若的《女神》
45 《女神》的主题内涵
一 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1)“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2)“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创造。
(3)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了上述主题。
二 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沫若的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中国”、“新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三 歌颂“偶像破坏者
公开宣称“我又是一个偶像破坏者呦”,“便是天上的太阳也在向我低头”。
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四 对“劳工神圣”的景仰和颂扬
五 对大自然的礼赞
46 《女神》的艺术特色
1、个性化
2、抒情性
3、自由精神
4、浪漫情怀
5、创造性
47 《女神》意义上的不足:不足:过于强调自由的形式,缺乏诗性和韵味,适宜朗诵,不宜品味。
48 新月派的任务:“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
(代表人物 闻一多 徐志摩)
49 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1、“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
2、提倡以“和谐”、“均齐”为新诗的审美特征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音乐美:音节的整齐与和谐
绘画美:辞藻的美,视觉鲜明的色彩感
3、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
50 新格律诗: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闻一多最早提出)
51 徐志摩诗作特点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3、词藻华丽,风格清丽,呈现出明显的色彩美
4、章法整齐,形式灵活
52 祥子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1、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
祥子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
1、二三十年代动荡的社会背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2、车厂主女儿的诱骗。
53 虎妞的形象:
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
1、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虎妞本身又是刘四爷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
2、虎妞对于祥子,有感情,要控制祥子。
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54 老舍的文学贡献:
1、多层面的描绘出中国市民文化的复杂性。
2、揭示了文化转型期中国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在小说叙述上显示了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化,又融合了西方小说的技巧。
4、语言纯净、通俗,具有北京地域特点
55 京派:“京派”是鲁迅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朱光潜、沈从文。他们将“和平静穆”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56 海派:海派是沈从文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概念。以30年的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
57 《边城》沈从文边的“牧歌”情味和感伤情绪:
1.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
2.《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3.乡情风俗、自然景致与人事命运浑然一体的优美境 界,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情调。
58 沈从文独特的文学价值:
1、远离时代主流的文学价值观
2、对乡土中国的关注:民族性的思考
3、从容、静穆的民族文化品格的追寻
60 《家》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巴金
①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②觉慧——家的掘墓人:作为封建专制的叛逆者,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他是最能打动青年的心的形象。他身上既有热情、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与弱点。
③觉新——家的守墓人:这部小说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是觉新,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不无批判。
61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第一人:张恨水(名气最大、作品最多、水平最高)
62 张恨水大家族兴衰之《金粉世家》:
1.《金粉世家》中的金家具现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特征。
2.《金粉世家》中家庭败落的叙述更侧重于世俗的金粉生活的渲染,而不是社会制度的控诉。
63 冷清秋的形象:新旧参合
身份:女学生与女才子
性格:世俗与清高
选择:反抗与隐遁
64 《金粉世家》的价值
1、浮世绘般地描写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 中国世俗生活与观念的变迁
2、描写了缺少革命性因素的旧家族的命运
3、提供了女性主体选择的特殊(传统型)个案:冷清秋
4、继承并发展了章回体的传统叙述体式
65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66 《雷雨》的悲剧性下层妇女被离弃的悲剧
上层妇女个性受压抑的悲剧 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
青春幻梦的破灭的悲剧 劳动者反抗失败的悲剧
67 钱钟书的代表作:《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
中国近代文坛中唯一一位通晓古今中外文学的才子。
68 《围城》的知识点
①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以深邃的人生洞见和幽默灵透的文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
②这本书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盲目。
艺术特色:1)善用比喻
2)高超的讽刺手法 、对人性弱点的嘲讽;对学风的嘲讽
3)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69 张爱玲小说基本内容:
2、摹写各式婚姻:《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琉璃瓦》、《十八春》
3、摹写男女同居:连环套、《红玫瑰与白玫瑰》
70 张爱玲《金锁记》中金锁的比喻意:黄金的枷锁,被黄金欲压得变形/异化了的人
71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1、情调悲凉,大多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2、 “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融为一体。
3、 张爱玲的作品还具有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4、 语言介乎新旧雅俗之间。
72 朦胧诗:它指称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一股新诗潮。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73 顾城: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他诗歌的魅力是来自那种童话般的迹近“纯洁”的幻想。
74 朦胧诗艺术审美特质:
1、意象化
(1)扬弃具象化直述,以繁复意象传达心绪
(2)意象的自由迭加,形成意象的多义性阐释
2、象征性: 以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比拟或暗示不可感知的抽象事物,使诗歌的意象具有隐喻性而带来含蓄美。
3、跳跃性: 按照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来安排时空秩序,造成诗歌结构的流动跳跃
75 余华——先锋派小说《活着》
存在主题: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思想内涵:1、生命的脆弱易逝。在死亡面前,生命显得轻若鸿毛。
2、命运的变幻无常。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3、“活着”成为人终极的目标与理想,人们忍受着生活赋予的种种苦难。
76 余华没有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在一片赞扬声中突然转向,其原因有三:
其一,来自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作为先锋,必须始终保持和社会、大众、传统、世俗的距离,甚至对立,因此,遭到误解和忍受寂寞成为必然;一旦被接受,又会失去先锋性,这是先锋作家和先锋文学共同面临的不可逾越的悖论和局限性。)
其二,世俗的诱惑。(任何作家都希望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作为先锋作家,时刻都有背叛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无处不在的世俗诱惑:世俗利益和世俗生活时刻在向作家招手,一个作家,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完全拒绝这种诱惑。)
其三:来自作家自身。(作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先锋作家更是以创新为标志的,其情绪、心态、思想、观念不可能不变。因此,余华和其他的先锋作家的转变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南方123
ouyangnola
易勋
熊猫小姐雪莉
游你游我
这简直是太容易了:
国内的先推荐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然后推荐各家经典:《论语》《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专业知识:《水经注》《梦溪笔谈》《资治通鉴》《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
文学作品:《毛泽东诗词》《鲁迅全集》《窦娥冤》《聊斋志异》《离骚》《围城》
国外推荐:
理性与自由的法典:《论法的精神》
世界政治学最著名的古典文献:《社会契约论》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
舞台中的上帝:《莎士比亚全集》
著作《理想国》《伊索寓言》《荷马史诗》《法学阶梯》《一千零一夜》《国富论》 《战争论》《安徒生童话》《资本论》《悲惨世界》《老人与海》《几何原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格林童话》《堂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
东经九十度海岭
minminzizhang
李小绾
hxining
原贴:中国现当代文学
anntsang
这个文学作品很多啊,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个应该是作为一个高中生必读的。《三国》和《水浒》都读过好多便,很喜欢。当然近现代的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鲁迅的《呐喊》、林雨堂的《京华烟云》、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等。都是很优秀的文学巨著。其中好多都已经被拍成电视搬上银幕,但是读书肯定是区别于电视的,建议还是读原著较好。
国外的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等,也有很多翻拍成剧或是电影,都很经典。建议可以读一读,看一看。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Bingo
题主希望推荐几本文学书或名著。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要阅读大量的书籍。
由于一直喜欢读书,平时我也会阅读很多小说。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特向题主推荐这么几本:
回想起来,这本书还是在我初中时读过的,共分为三部。
当初,我一捧起来,就马上沉浸其中,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地看,终于看完了,至今孙少平、孙少安的形象还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从孙少安的经历中,我也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鼓舞。
这部小说曾荣获茅盾文学奖,前几年被改编成电视剧。作者路遥,简直是在生命在写作。写完这部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书中以大时代为背景,描写了出身于农村的两兄弟孙少安、孙少平,在大时代的洪流中起起伏伏,他们个人的情感经历也令人感慨不已。
这本书是国外经典文学名著,曾经荣获了普利策文学奖。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由这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乱世佳人》口碑极佳,是一部经典之作,曾荣获奥斯卡金奖。
书中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背景,刻画了斯嘉丽、瑞德、艾希礼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斯嘉丽虽然具有很多女性的缺点,但又有很多超凡的优点。在旧时代和新时代的更迭中,她挺身而出,重建家园,实现了自我价值。
书末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成为一句流传广泛的名句,也代表了斯嘉丽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的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经典小说,供参考。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lanterns
姜戎的《狼图腾》,这真的是一部经典著作。狼图腾中的狼,以一种颠覆我们视角的全新形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冷静,智慧,温情,为了自由尊严可以以命相博。中国国民中的强悍勇武,锐意进取,团结合作,勇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部作品敢于直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性格弱点。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sunny耀
我最近看了《武则天秘史》,不到3天就看完了,这本书写的简介完整,可以系统的了解武则天的一生,了解这个女人,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跌宕起伏的人生。值得一看。特别推荐。
还有一本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可以让心灵安静,仔细梳理人生,生活的更从容。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kojiwang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于人类有着深深的热爱,这种爱不仅表现于他对具有善良、勇敢、坚韧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赞美和颂扬,而且特别表现在他对人类的苦难的深深同情。
《猎人笔记》
是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对二十一世纪的读者来说,它仍是一部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富有教益的不朽之作。
《贵族之家》
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亡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作家通过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个人幸福问题。
《父与子》
贵族子弟基尔沙诺夫大学毕业后,带着他的朋友、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到父亲的田庄作客。巴扎罗夫的民主主义观点,同基尔沙诺夫一家、特别是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春潮》
小说以作者的一段真实经历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俄国的“多余人”的看法。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却称其为中篇小说。
《罗亭》
通过对拉松斯卡娅、皮加索夫以及罗亭后来相随的那个爱好科学的先生的描写,展示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地主保守、庸俗、无聊、反动的生活,同时,通过描写波克尔斯基和罗亭,使读者看到了19世纪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的活动。
《初恋》
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
书籍分享:
https://cloud.189.cn/t/ErMvIbeua2Qj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璐璐
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我高二念过之后就恋恋不忘的好书。那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一、简介作家
钱钟书 (1910-1998) ,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 名作家、 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 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 (1935年 ) 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 国牛津大学 埃克塞特学院。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 一级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 育有一女钱媛 (1937年 -1997年 )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享年88岁。
二、主要内容
书籍的内容基本上分了四个段落,第一段讲了方鸿渐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 对上海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描绘,顺带也议论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 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抗战时内地的民生风情可见一斑;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 内,作者对学术界狠狠挖苦和讽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鸿渐婚后的生活,这一 段是全书中较弱的,作者对婚姻本身讲的不多,多注重于全书的收尾工作,完 善人物形象,交代主要人物的命运。
三、推荐理由
很多人用围城来形容婚姻,但是当时作为高中生的我并未理解它这方面的内涵。所以今天我能说的也就是 “围城”的其他理解。围城更像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满足的欲望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 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 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 欢乐与痛苦, 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都是因为超出了自己双脚所占的地面尺寸,最后获得的可能是虚无。所以人们应该明白丈量幸福的尺寸只有爱、自由和创造。
于很多高中或者初中学生而言,我也推荐去阅读《围城》。因为其中有很多美好而形象的比喻。比如说钱钟书先生描述夜时,他说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 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他在谈到哲理时会说忠诚诚实人的狠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 种不期待的伤痛。这些比喻很形容是我们初高中学生可以效仿和学习的。
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应该阅读《围城》了。你可以从中发现新的理论点,开出新的世界同时也能够让自己来审视当代的婚姻,倡导更合理的婚姻观念。你也可以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你的解析。相信阅读《围城》一定会给你带来特别的感受和见解。
欢迎看过《围城》的朋友,可以给我留言评论探讨。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孤舟蓑笠翁
我目前读了将近900本书,而最开始读的,就是文学名著。这些书是文学故事,读起来不枯燥,非常适合作为培养读书习惯的入门书籍。
而从我读过的文学名著里,重点推荐下面这几本。
01《牛虻》这书说它小众吧,因为很多人都没读过。说不小众吧,好歹也是一本名著。而且,受到小时候看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影响,我对这种勇士般的书籍有很深切的偏好。所以,读读这本书,你会明白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还能散发出强大的意志力和能量,激励着你奋发前进。
02《大江东去》、《艰难的制造》这两本书算是一个系列,而《大江东去》写得更好。能看到这条问答,相信你也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我们都经历过或听说过那些年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创业故事。而这本书,就以小见大,从一个小人物开始写起,在浩瀚恢宏的历史长河中,描绘出精彩的故事。
03《尘埃落定》阿来的这本书我非常非常喜欢,仅从我自己来讲,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将云南边疆地区的土司文化呈现了出来。自古以来,边疆地区就是历代朝廷管辖的痛点,明清两代都有苗族叛乱,和中原地区似乎格格不入。并不是边疆地区是化外之人,人家也不是什么冥顽不化的群体。人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古代中原人所不能理解的。而阿来在这本书里,将这个文化描述了出来,让你感觉又亲切、又有趣、又惋惜、又感叹。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熙_家族
OK,题主要我们推荐的是文学或名著,而不是文学名著,所以我的理解是文学类和其它领域的名著都可以
先说文学类的吧,不知道题主喜欢看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如果是国内的我首先推荐四大名著:光是一本《红楼梦》就让中国人讨论了上百年,如果真有心做红学研究,这一本书就够看一辈子了;如果要广泛涉猎的话:讲忠义的《水浒》、讲成长的西游、讲谋略的《三国》都是经典杰出的版本。除四大名著之外,我国的文学名著还包括《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金瓶梅》、《封神榜》、《老残游记》、《狂人日记》、《阿Q正传》......严格意义上这些还只是小说,如果您想看剧本,我向您推荐《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
如果想看国外的,如果外语功底好,建议看原版;如果外语差,建议看翻译正规的正版书。我个人以为:《双城记》、《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雾都孤儿》、《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源氏物语》、《伊豆舞女》、《雪国》......都值得一读
如果想看史学类著作:国内的我首推《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既记载朝廷政治军事,又记载民间商人、侠客、滑稽戏演员等各种奇人异事的史书,堪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除《史记》之外,还有其他历朝历代的官方史籍和《史记》并称二十四史。另外还有先秦时期的《左传》、《春秋》、《战国策》,严格意义上《战国策》不是一本纯粹的史书,而是分析当时的天下格局对策,对我们当今分析国际形势也有借鉴意义。至于国外的嘛,我首推古希腊修昔底德的《历史》。
如果想看经济类著作,我想您推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凯恩斯的货币论,这三部著作被誉为改变人类经济史的最重要的三本著作;如果想看军事类著作,我向您推荐《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作者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分别被誉为东西方的战略之父;如果想看国际地缘政治类的著作,我想您推荐《海权论》和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美国与权力平衡;如果想看自然科学类著作,我想您推荐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如果想看农业和手工业手艺技术方面的著作,我向您推荐《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如果想看哲学类著作,我向您推荐王阳明的《传习录》;如果想看医药学著作,我想您推荐《本草纲目》;如果想看人物游记传记,首推《徐霞客游记》
别问我为什么看过这么多书,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其实我先看的目录,绝大部分只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真正静下心来细读的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oplygt
常人推荐名著一般会推荐法国、英国和俄国,时间节点多是十九世纪,我就来推荐几位美国二十世纪作家吧,基本都是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
1、福克纳
主要作品:《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福克纳是美国建国以来最强大的作家没有之一,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意识流三巨头,迷宫般的技巧下面掩藏着美国最沉重的文学主题——南方农奴制的罪恶与衰亡。
2、纳博科夫
主要作品:《洛丽塔》、《微暗的火》、《黑暗中的笑声》、《普宁》
极其先锋但又无法归类的天才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艺术冒险,复现、戏仿、镜像、错位、拼贴……所有后现代手法都能在他作品里找到。
3、海明威
主要作品:《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战地钟声》、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
海明威的中短篇可以买全集,他是文学史上短篇功力最深厚的作家,冰山理论最集中地体现在短篇里,至于长篇嘛,随便看看就好。
(左:巴勒斯,右:凯鲁亚克)
4、威廉·巴勒斯
主要作品:《裸体午餐》
垮掉一代的主将,善用剪裁和拼贴的手法创作,作品表现人类社会中丑恶、陌生、不安、无逻辑和混乱的东西,对一切既定形式的否定,使他超越了美丑的范畴。
5、凯鲁亚克
主要作品《在路上》
凯鲁亚克是垮掉的一代的领袖,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时代青年精神的徬徨、忧伤、迷乱和对新的信仰的寻觅,流露出深沉的忏悔意识。
6、冯内古特
主要作品:《五号屠场》、囚鸟/冠军早餐
黑色幽默代表人物,他摒弃了传统的结构和标点,喜用语无伦次的语言和和类科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态和重大事件,戏谑、荒诞中充满了可贵的真诚。
7、诺曼·梅勒
存在主义在美国的遗响,梅勒的作品多以战争为背景来反映更为深广的社会和历史问题,体现出深刻的洞察力、饱满的激情和独特的原创性。
8、约瑟夫·海勒
主要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的主要代表人物,海勒在结构上一反常规,用脱节的事件、零碎化的时间、不合逻辑的对话、对英雄史诗的滑稽模仿来表现对“制度化疯狂”的绝望。
9、托马斯·品钦
主要作品:《万有引力之虹》
品钦的作品常常使用一种数学模型般精密的语言来对信息学、工程学、军事科学、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等现代文明进行解构,以全新的视野和感受来重新表达。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northern_3
谢谢邀请。对我来说,这个题目很难。阅读是很个人的行为,自己看得入,看得高兴,读出心得才是王道。这样吧,说几本从去年到现在,我在读的文学作品吧。
一、尘土是唯一的秘密:狄金森诗选,徐淳刚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很多朋友觉得外国诗歌很难理解,不及中国诗歌美和典范。这里有复杂的原因,翻译是一大坎,不同文化的生命体验是一大坎。狄金森的诗歌,短章,意象与语言的精纯浓缩程度极高,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获得中国读者的青睐。
二、《伊斯坦布尔》,帕慕克著,何佩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把自己的生平和家族史,放到一座历史名城中,与之水浮交融地写,写出对一种文化和历史深深的依恋和怨恨,情感与哲思互为交织激荡,平实的叙述中,语言绚丽,作家的想象力、精沉心力,异彩纷呈。读此书,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级作家,其表达水平,其内心的元素,与我们普通人的文字,甚至与我们常见的所谓“著名作家”相比,距离何其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中国式叙事之外的散文范本。
三、《生活与命运》,瓦西里•格罗斯曼著,力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是一部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同等份量的伟大小说。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中心的壮阔历史场景。它最可贵的地方有两个,战争场景的描写极度真实,文字把你仿佛真的带上了战场,在战壕中闻着战争一切的味道。作者本人真是在战场上呆过,一个伟大敏感的心灵遇上伟大的时刻,它的化学反应就真异于常人了。小说中人物众多,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人”,尤其是苏联方面的高级将官、后方的官僚政治,都一一展现眼前。一部人性的“清明上河图”。如果不习惯读外国小说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人名多且长,但是这些小节可以略忽,感受其中的真实最重要。
四、《玫瑰的名字》,翁贝托•埃科著,沈萼梅、刘锡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此中译本是近期我重新购买的,第一个中译本是二十几年前购得并阅读的了,而现在这个译本是直接从意大利文译过来,译者与作者有过专门的接触交流,应该更忠实可信。这是一部“烧脑”的书,很好玩,很剌激,语言当然也很漂亮。丰富的异国异教情调,豪华的欲望场景、悲苦肮脏的密室,肉体与灵魂的交战,信仰的过度“以为其是”带出种种的悲剧。埃科笔下,中世纪全然黑暗,这过度受启蒙运动历史观的左右,与二十世纪史学界呈现出来的中世纪差距较大。但不妨碍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黑暗的时候并非仅仅出现在欧洲中世纪。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sophie_into
文学小说,比较喜欢的几部外国著作,不算名著,只是读起来比较惬意,不会让人沉浸在悲痛中,也不会让人有压抑之感,让你平平淡淡,感受生活。
第一部:追影子的人
主要描写关于友情、爱情的故事。读起来很温暖。
第二部:《追风筝的人》
主要也是以“友情”为主线来描写与儿时的随从一起放风筝的故事。
第三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主要是让人热爱生活,对人生有感悟的一部走心的文学作品。文笔不算优美,故事情节也不算精彩,但是文字里蕴藏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第四部:《孤独小说家》
主要讲的是一位作家在妻子遭遇车祸,离开人世,独自抚养儿子的故事。故事主要描写“父与子”的故事。
以上四本小说,都是温情类的,虽然比不上名著,但是从人生旅程的角度来看,会让人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感受可能不会触及你的心灵,但是会告诉你一个关于“爱”的世界。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小柒婆
自古至今,古今中外文学巨著不胜枚举,都看也不大现实。个人先推几个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当然要首推。可能你已经都看过,但是这些名著看一遍和看多遍是完全不一样的。
除此以外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等等。《山楂树之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前几年翻拍成电影已经红极一时,但我觉得看原著才能体会到其中一些灵魂的东西。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鲁迅的《呐喊》等等。当然如果你喜欢武侠,可以看看金庸的,每一部都很经典。
国外的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简奥斯汀的《鲁滨孙漂流记》、哈代的《苔丝》、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其中大部分都被拍成电视或电影,都可以看一下。
原贴:推荐几本书文学或名著?
影草鮇轻
lamp
Capricorno
朗姆酒冰汽
胡渣先森880911
泡沫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