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同情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遭遇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将进酒

大周王朝咸德年间,建兴王沈卫兵败于东北茶石河,导致中博六州险些被外敌侵占。其子沈泽川受押入京,沦为人人喊打的余孽。离北王幼子萧驰野闻讯而来,出手狠戾几乎要了沈泽川的命,谁知这看似文弱的沈泽川凶得很,回...

唐酒卿

[作品]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撰者元代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 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後为序。书中保存了唐...

辛文房

[作品]新唐书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其监修者则曾公亮,故书首《进表》以公亮为首。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旧例修书,止署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曰:‘宋公於我为前辈,且於此书用力久,何可没也?’遂...

欧阳修/宋祁

最新跟帖
微微笑

微微笑

李白,诗仙,酒仙。他一生写诗近万首,留存至今的,也有三千首之多。三千首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诗,都写到酒,诗人可谓“三步不离诗,三篇不离酒”。一首《将进酒》,无论从内容,语言,意境,风格上,都堪称是其代表作。这首诗也只能出自李白之手。

将进酒》不乏经典传颂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诗人就是诗人,他将诗歌艺术推上了历史诗坛的顶峰,让我们敬仰,叹为观止。似乎,唐朝没有李白,就称不上是辉煌的唐朝了。

(李白)

李白为什么要写《将进酒》?李白写诗随性,随遇,随意,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信手拈来,喷薄而出。但笔者认为这首诗,却是他深思熟虑之作。看似喝酒,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首诗应该是他最为成熟的作品,因为,在这首诗里他要表达的是一种积郁的心情,他对时局和人生的思考,他敞开心肺对世人的呼喊和警示。有人说,李白看似是在山脚下的木屋里喝酒,其实他早已登临山顶,俯视苍穹,心中包揽乾坤。

据郁贤皓《李白集》载,《将进酒》写于开元二十四(公元736年)前后。而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据此,《将进酒》应该是李白天宝年间离开京城后,游历江淮,后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可不是游山玩水所应该释放的心情。因为他这次离京,是被权贵排挤,近似于“流放”了。早在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进京任职为供奉翰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又因权贵的谗毁,被排挤出京城,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的政治抱负是很强的,但他一个文人,无力抗衡权贵势力,他感觉到自己怀才不遇,前途暗淡,这种打击对一个文人来说可想而知。他是在心情极度烦闷,失落感大增的情况下,重新开始了他早期就放任的游历生活。他与好友岑勋相遇,两人把酒言欢,后应邀一起前往嵩山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朋友相聚,李白心情好多了,什么金钱,什么权势,都是身外之物,随它去吧。但是,三人登高畅饮,触景生情,李白心中悲愤又起。他要写诗,但此时他写诗并不是要引起朝廷的注意,而是要发泄心中的不满,以及对权贵势力的蔑视。这个时候,他的头脑应该是清醒的。越是清醒,他越能写出看似醉意朦胧其实寓意深刻的诗篇。《将进酒》呼之欲出,应运而生。

这首诗秉承李白一向的风格,但却“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一泻千里。但字里行间,表达的却是李白的心情和当时的意境。他心中愤懑,借酒烧愁,他是悲愤的。李白的人生,可以说,是悲剧的人生。《将进酒》就是他悲剧人生的写照。

今人看来,李白的境遇值得同情。唐朝应该是历史上最为宽容和文明的朝代,但是,它却容不下大诗人李白,原来也仅是表象,悲呼!@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读书会 @美文

ankie

ankie

谢邀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将进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篇诗作: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话是有些自怨自艾。但是整体内容是昂扬奔放的。放浪形骸、自由豪放历来是李白的做派。李白终其一生都在游山走水,足迹遍及天下。与朋友呤诗赋词。甚至在唐玄宗的宫殿中,因为喝醉了,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是唐玄宗的第一大红人,朝庭百官想尽办法巴结大宦官高力士。可是李白如此对待他,这使得高力士情何以堪?

太白先生才华卓绝,生平的抱负是为朝廷建功立业。成就不世功名。问题在于太白先生作诗呤唱是超一流的天才,但是其做人做事却不怎么样。令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即是最好的例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太白先生认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没有得到实现而发出的感慨。但是太白先生终其一生,生活的潇洒飘逸,所以后世称其为谪仙人。

太白先生在(将进酒)所说的遭遇不是同情,这首诗和太白先生的其他杰出作品,为千秋万世所称道和仰慕。

qssbluesea

qssbluesea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又亦

又亦

唐朝依旧是个门阀的时代,阶层固化十分严重,就是科举依旧是个过场,远没有达到宋朝以后的唯才是举;李白本身是商籍,就算唐玄宗欣赏他,依旧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就算是在唐玄宗身边,也满足不了李白心中的理想,放还是一种互相保留颜面的做法,实际上唐玄宗此时已经认为李白狂妄,李白也认为自己需要换一个环境;否则李白大可以放低姿态,想办法继续留在长安。

可惜固化的社会到哪里都一样,李白看得越多,愁得越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将进酒》,是李白自我放纵和发泄的抒怀,想在诗歌与醉酒中忘记忧愁。

诗仙的诗句让人心中有种共鸣,同情?我们没有资格去同情,只能看见盛唐的一个烙印。

小小木太

小小木太

李白豪饮兴至,赋诗而叹!虽有怀才不遇之感,却也尽显豪气壮志凌云,放眼山河,多少的无奈,但心中抱负远大,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满腹书气才志的他于是写下了不朽的巨作《将进酒》,堪称经典之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清静

清静

做出同情这种情感判断之时,至少应该在了解其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从唐代文官制度看李白的「失意」——读赖瑞和「三官」三部曲有感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千古名作《将进酒》一诗中,以落拓不羁的笔触,把个人的境遇,人生的困顿,胸中的豪气描绘的淋漓尽致,蕴藏其中的不能抑制的情感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感染了每一个汉语的使用者。然而,诗歌是对真实历史的抽象描述,凝练优美的语句背后,往往湮没了那种情感所根植的社会事实,这对阅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因此,如果我们需要理解这之中的层层的隐义,就需要尝试把诗人的语境重建,在他们的语境中借以理解他们的所述,唯有这样,才有可能触摸诗歌背后的诗人之心。

对于李白来说,他那些动人至深的诗文,写作的目的往往不是简单的「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而是想「特请拜一京官,献可替否」(为宋中承自荐表)。这类目的,从唐代制度史上考察,并不是什么怪论。白居易也曾以其诗文投谒,可见一斑。唐代文官,最开始的基层官,一般是校书郎,或者是正字。晚唐诗人李群玉(813?-861),擅长写诗,令狐绹推荐李群玉的状表中,以「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称之,可见其当时诗名之盛。而李群玉向唐宣宗进诗「歌行、古体、今体七言、今体五言」四种三百首,宣宗读过之后特别称赞其曰「异常高雅」,因此就拜李群玉为宏文馆校书郎。这种待遇,是李白等人所不敢望之的。

这里需要向读者交代一下,按照唐代人自己的理想中的升迁图,通过科举或者制举之后,最开始的基层文官往往希望是校书郎(李群玉正是如此)、正字、参军、县尉,开元年间,则是巡官、推官、掌书记。不久升迁,到中层文官,就希望是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遗、补阙、员外郎、郎中、县令、司录、录事参军等,开元年间,又增加了判官一种。到了高层文官,则是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给事中、侍郎、尚书、仆射、州长史、州别驾。刺史、都督、都护、观察使、节度使、盐铁使、转运使等。这些官职,不仅硬性条件(诸如待遇问题)好,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都是「清要」之职,不是世家或者是名流出身,往往是没有机会担任这些官职的。李白没有选择考科举,显然他与这种不断迁升的考功体系是无缘的,凭借这种出身而介入治天下的可能也就没有了。由此而言,李白大概想走的是那种被天子直接征召起用的路子。

依照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等书的记载,李白生平,做过一个「翰林待诏」的官。这个「翰林待诏」,在后人眼里,似乎就是「天子征召起用」的。但是实际上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翰林待诏」,其实并不是那种我们通俗理解上的、那种能参与政治事务的「翰林学士」,反倒是接近技术高工的「翰林待诏」。前者是出身科举或者制举,或者就是开国名臣。擅长文词,玄宗以前有这样一群人,但是没有这种名号称呼;后者是以琴、棋、书、画、医这些实用技能,不需要有科举或者制举出身。本来这两类人,玄宗初都称为翰林待诏,或者又称呼为翰林供奉,但直到玄宗开元二十六年,通过设立了学士院,把前者同后者予以区别,前者才固定有了「翰林学士」这个讲法。

这一点,很不起眼,但是很重要。因为这两类「翰林待诏」甚至对于未来在官场中的迁转也有着不同意义。前者这种待诏往往是带有自己真实的官衔,是升迁过程中的「中转站」,工作任务也常常是替皇帝撰写诏诰。而后者则是布衣之身,进入翰林要颇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官衔,工作任务就是用自己的技术奉承皇帝,并且,他们往往就是一辈子以此为生了,很少有擢为朝中大员,介入官僚政治的。而李白所担任的「翰林待诏」,由于李白本人不是出身科举或者制举,所以没有官衔,没有升迁,都是不足为怪的。借用敦煌残卷(伯2567,伯2552)上的讲法,李白可以称呼为「皇帝侍文」,也可以用赖瑞和先生的讲法,称呼其为「诗待诏」。其在翰林中的作用,直白点的话说,就是写诗娱乐玄宗。。由此来看,李白以白身被拜为翰林待诏,其实质与起用政治人才的「天子征召」相去甚远,指望从此一举登上政治高位,那是不可想象的。

永贞中,「二王八司马」的王叔文,其起家是做了十八年的棋待诏,逢迎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顺宗,得其欢心,才一举登高。但这种境遇在唐代都是比较罕见的特例,对比李白,可知其生平从未有过什么机会能够一遂其心愿的。

而理解了李白这种「诗待诏」的性质,那么就能够明白唐玄宗对其召之即来,「下輦亲迎」;挥之即去,「赐金放还」的举动并不是什么昏庸之举。(如果说李白同那种出身科举或制举的翰林一样,那么玄宗不可能做如此之事,迎接他的只不过是贬官。)正因为李白没有科举或者制度的保障,所以他的得意与失意,就是看当朝的皇帝对他的亲密不亲密,欣赏不欣赏。在意时,可以亲手为其调羹,觉得不满意了,下诏放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人对于凭借技术而成为「翰林待诏」的人是非常轻鄙的,这一点赖先生有着非常精彩的述评,此处不赘。由此来看,李白的在后世人眼里值得称道的「出仕」经历,在当时而言其遭遇是近乎「倡优蓄之」。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李白的《将进酒》,就能够更深一层的了解其诗作的内涵。

根据詹锳先生的看法,《将进酒》一诗作於天宝四年,也就是李白「赐金放还」之后的第二年。照此,诗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句,就不单单是用刘伶的典故,而更是追忆其当时与贺知章,怀素等八人相交,痛快喝酒而著有「饮中八仙」名号的快意之事了。并且,与八仙之时的快意对比,虽然李白在翰林时,能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落拓不羁,但是其「诗待诏」的特质,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放肆的同时,让其治天下的愿望一得伸展,而诗作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一句,恰恰正是被放还之后内心苦闷的写照了。

当然,赐金放还并不是意味着李白从此与政治绝缘了。他还有一条路子可以走,就是通过幕府介入到政治里。这一点他晚年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就足以说明了。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史料里并没有李白在永王李璘的幕府中担任何种官职的记载,一般而言,像李白这种有声名的人被辟幕府,往往担任巡官,不久即升迁为推官和掌书记——这是在幕府中,最基层的文官官职。今存新、旧唐书李白本传和唐才子传中,都对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之事十分模糊,所担任官职一无交代。中唐人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一文,甚至为墓主讳,直接把这段历史抹去。由此来看,李白在永王李璘的幕府的境遇,也并不是那么好。亦即这里似乎指明了一点,李白的政治才能恐怕并不见得高明。

如此,再来读《将进酒》,内中有句曰「天生吾徒有俊才」(传世本一般写作「天生我材必有用」,属于后人改动),这里的「俊才」,大概只是说其文字水平很高而已。与常人理解里,那种治天下的「才」,毫无相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将进酒》一诗虽然文辞优美,情真意切,十分动人,但是也就仅仅限于此,要是把这种看成政治人才的自挽与书愤,那就陷入了被构造的幻境——「文学才干高的人,政治才干也高」。更进言之,对于李白通过《将进酒》中写出的个人遭遇,并不能产生那么大同情心来,因为这并不是「不得时、不得位」的事,而是说走了这样一条干谒政治的路子,就必须要面对这样的结果。这一点,读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也能够明白。

范文言,「公自量疏远之怀,难久於密侍,候间上疏,请还旧山。元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後患,惜而遂之。」很明白的把李白赐金放还之事,塑造为自己的上疏求自放,而有意的不提这实际上是「斥去」(旧唐书·李白传)。这足以昭示李白的在翰林作用,对于当时的政治事务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也能够看出李白所谓的「翰林待诏」的地位,恰恰符合我们上文的讲述。依此附言,范文中的「遂直翰林,专掌密命。将处司言之任,多陪侍从之游」几语,除了「侍从之游」,算得上是实话,「专掌密命」、「司言之人」就是典型的谀墓之词了。

总之,当我们了解了唐代官职的升迁运作体系,把李白的遭遇放入这一体系中来考察,就能够明白,李白的遭遇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不得时」、「不得位」——因为我们使用「不得时」、「不得位」这种词汇时,往往认定了被形容者具备「时」与「位」需要的出身或能力,而李白恰恰并不是由科举或制举进入的「翰林院」,在「翰林院」中也并不是担任那种政治人才的「翰林学士」,甚至其本身可能也缺乏政治才干,只有文才高于世人。而也正是因为此,看上了其诗才的唐玄宗,在开始可以特地将其招来,宠遇甚厚;不久之后又可以「斥去」、「放还」。所以,对于李白的这种境遇,个人而言并不会产生通常意义上的同情成分。

然而,李白用其生花的笔触,把这种境遇凝结成了《将进酒》这篇非常动人、非常豪放的诗歌,让那种奔腾,跨越时空的界限扑面而来。并且,只要是个汉语的使用者,就不可能不受这种奔腾的感染。这无疑又非常令人敬佩与追慕,因为面对曲折而惨淡的人生,李白这种奔腾的豪情,会给予人以极大的力量,在其黑暗的夜空里,迸出一片璀璨的星星来照明前路

北极猴子

北极猴子

我同情马云

寻找lara++

寻找lara++

我只是羡慕李白,人间谪仙人,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尽换美酒,何等豪迈不羁,何等潇洒风流。

我等不过凡夫俗子,有何资格同情谪仙。

leslycheung

leslycheung

近代大诗人余光中曾专门在诗中写过一首关于李白的诗: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同是唐朝大诗人的诗圣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李白大杜甫11岁,杜甫如同现在普通人追星一样,喜欢追寻李白踪迹和写写诗给偶像。据统计,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可考证的就多达15首,李白很少回复,还有些不可考的。

最近看到,有人竟然同情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遭遇?李白需要我们同情吗?我们有资格同情李白吗?带着这三个疑问,且听笔者娓娓道来。李白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后无来者。

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人”,号“谪仙人”,还是位剑仙。李白十五岁开始写诗赋,社会名流见之赞叹有加,他喜欢道家,好剑术,喜侠客。李白十八岁开始独自行走在西南巴蜀等地,行侠仗义,增长自己的见识和阅历。二十六岁时开始游历大唐的大好山河,结识李邕和孟浩然等名士。

李白二十七岁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三十岁谒宰相张说,结识其子张垍。多年后李白进长安,结识卫尉张卿贺知章等人,李白的诗文折服了贺知章,贺知章称其为是“太白金星”“谪仙人”。玉真公主倾慕于李白,提供住所,主动帮他引荐朝廷高官。李白一步步接近大唐统治阶级高层。

唐玄宗李隆基见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如此称赞,便找来其诗句观看,顿时十分仰慕,立马召李白进宫,玄宗降辇走路迎接,还为他“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两人相谈甚欢,玄宗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如此宠信,不知多少人羡慕嫉妒,生出中伤诽谤。

玄宗对李白的赏赐接连不断,渐渐地,李白对这些生活感到厌倦。天天写写诗喝喝酒聊聊天,啥也不用烦,想要什么有什么,荣华富贵唾手可得。皇帝叫他拟诏书,李白不愿意,直接说自己醉了写不了,然后权宦高力士为其脱靴。杜甫也在诗中描写李白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认为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还可以寻仙问道,可以干成更大的大事。最终李白在长安呆了三年,被“赐金放还” ,还不是贬谪。事后李白直抒胸臆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最后说回《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写的,他豪饮高歌,抒发人生感慨。李白当时的待遇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吗?烹羊宰牛、千金散尽、金樽、斗酒十千、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集合在一起,李白的待遇和才华,古往今来,有几人有资格同情?李白这只不过是和大家诉诉苦,说不想这事了,喝喝酒就行了,真说什么同情,李白自己还不愿意。各种人世间人人所求的东西摆在李白面前,他都不要,只想喝醉酒。

我上班迟到都得想尽理由来搪塞老板,哪敢像李白那样说“喝多了不上班”,我怎么敢同情李白,我配吗?李白一生,有无数从高到低的疯狂粉丝,皇帝宠信和公主倾慕,钱财不缺,还有举世皆惊的才华,什么大祸事都没有。这样的李白,你同情吗?你敢同情吗?


紫熙

紫熙

俺有资格同情诗仙?

ctcmanunited

ctcmanunited

支持、赞赏将进洒。

yu_xin一起旅行

yu_xin一起旅行

你同情李白在《将进酒》中的遭遇吗?

(原创)《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被贬"赐金放还"后,心中烦闷,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而挥毫而就。

"将"读(qiang),就是请的意思。《将进酒》本是汉乐府旧题,题的意思是"劝酒歌",也就是在饮酒的时候某种感情奔放而歌。

这首诗是作者怀大才而不遇发出的怒吼。感叹人生苦短,应该及时畅饮行乐,不要白白浪费掉自已的一生。也含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意。读者在这里自然想得到诗人失意受挫的苦闷心情。但是,从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作者昂然兀立于世,貌视一切,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这种形象正是诗人大手笔性格的流露,是感人心灵的千古概叹!

把酒与朋友相聚,是人生一大幸事,特别是象李白这样怀天地之才的大文豪而不遇,于是把酒抒怀,将心中所累积的郁闷迸发出来。大有必吐,不吐不快之势。

于是乎虽怀才不遇,然而"天生我才必有用"。其时写此诗时,诗人本已悲慨到极至,但不发出悲哀的语言,而是放荡不羁,滚滚而来,一泻千里,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诗人开篇明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天",这奔流直下,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岂道不是诗人滚滚而来的诗兴奔涌而来!然而人生是短暂的,它短暂得像早上是青丝,晚上则如白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 可见作者是如何的豪饮豪唱。到了最后"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才画龙点睛,道出了饮酒是为了消除这积累起来的万古愁忧。

我不是同情太白先生的遭遇,而是敬佩他的豪放。在受到压顶打击下,想到自己的才能(天生我才必有用)终能得到利用的这种希望。这种顽强的自信心理。

然而,现在还是"与尔同销万古愁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hw491228302

hw491228302

很同情诗仙处境,为饮酒舍其心爱的座骑,五花马,换洒喝。世上那有这样的好酒客,唯诗仙太白莫属。

qujia323

qujia323

他写诗的主题是酒为主中心作为主容

阿三

阿三

不同情,如果他太顺就没有流传千古的诗篇

蒋萌神

蒋萌神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