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编纂了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

孙膑

[作品]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钦定为兵学经典“武经七书”之一。内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卷60篇,约2.3万字,是存世先秦兵书中篇幅最长者。 ...

孔德骐

最新跟帖
huangr

huangr

这个问题提到了“点”上,对普及历史常识有很大作用。

的解,古代打仗时,有人傻到出城单挑,不管是不是此城的主将,甚或就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小兵,攻城一方都会不吝弓箭的射杀在城下,这是涨已方士气之事,岂能让敌方夺了势头?所以,所谓出城单挑之事,本就不存在,评话、演义中的戏言,当真者在当时这么做就是傻,后世者这么信就是痴。而历史以来几亿几十亿人口,终会有些痴傻之人,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就不和这些人啰嗦,只和还迷糊的说点道道。

武将单挑,还是源于戏剧、评话,特别是戏剧。戏剧可追溯的年代甚为久远,直至可追溯到人类刚出现。除了打猎生存和繁衍后代,余下的时间总会吼两声、跳几下表达一下情绪,这是戏剧最初的形式吧。这可不是一说戏剧就想到“徽班进京”,也就二百多年的事。

戏剧舞台上要表现战争场面,可不是如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般,动不动可以拉出几万人的群演再现一番,也只能是把对垒双方的主将,或做成人偶,或由真人扮演一下,来代表双方军队厮杀一下,谁把谁打败了就好。这就是武将单挑出现的最初原因。后面为给胜负找个原因,就再加上武将个人武功高低来说明,于是不少人信以为真。而战斗最重要的是力气,力气大者赢的概率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艺人们自会加工,就有了楚霸王力能扛鼎,关二爷大刀八十二斤,到后来李元霸一对大锤更重达800斤,反正吹牛不上税,他说了你信了,就呵呵一笑圆满了,反正谁傻大家知道,高兴就好。

古人打了几千年仗,都是过去式,玩命的事自会激发出所有的聪明才智,能想到的招式自会都用上,大可不必今人再出主意,点拔一二战术战法,老祖宗们并不笨,要不也不会有今人的存在,早就亡国灭种了。现在想提点些古人的,其实多是“自作聪明”,是不是还应在了那个“傻”字上?自己想!

不过,攻城之战确有主将被射杀,并引发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辽在萧太后主政时期,大举伐宋,进攻澶州之时,辽军主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北宋的三弓床弩一箭射杀,从而使辽之攻势受重大挫折,萧太后五日不朝后,下决心与北宋签订和平协议,史称澶渊之盟,使两国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

萧挞凛为当时辽国第一名将,他并不是狂妄到自己去城下嘚瑟,而是不了解北宋的“黑科技”三弓床弩的射程,再加上运气实在不好,竟然被一弩射中。这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些极度偶然事件,并非常态,就如关羽刺颜良于万马军中一般,不可以以此解读历史和古代战争的。



波妞

波妞

那是电影

NDZ

NDZ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单挑这种情况实际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只是后期小说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个人武艺高强的确存在,但不大会一人出城单挑对方武将!

八条

八条

没见过古代打仗,但不妨碍我做一下分析:

一:首先弓箭可以射的够远。射人家武将是挑战的射还是身后助阵或者其他的人射。如果挑战的是神射手如养由基,李广,黄忠等百步穿杨的厉害角色。完全可以做到,但是这不符合交战的规则。但是一般箭手射不了那么远,偷袭不成反落个笑柄,影响士气,但是如果箭术够高,力量够大,则完全可以做到!但这样的人不多!养由基平叛,李广,薛仁贵射外族,项羽射刘邦,魏延射曹操,都曾做到过。但是不能说这些就可以百试不爽,是有其特殊时间地点环境促成!不具有代表性!

二:单挑情况多不多。我没有研究过古代打仗,但是我想单挑机会不会太多。排兵布阵,计谋韬略还是主要的,否则谁单挑打的过项羽此等战力超群的武将?

三:主动挑战要顾及脸面!叫阵的如果气势汹汹出来,不是光明正大的和对方比试,好像赢了也不光彩,暗箭伤人绝对没有堂堂正正地打败对方而来的痛快和振奋士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纯粹的军人见面比试一下武艺和技能,就像李云龙单挑鬼子军官是不是更大快人心,更能震慑敌人?

两军对垒,两国交战如果实力相差悬殊,计谋起一定作用,但如果对方优势是压倒性的,你的一切是不是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个人再厉害,所处的阵营不行,单挑就更不必了,任你厉害如赵子龙七进七出又如何敌的过曹操手下战将如云!所以相比古代打仗其实和我们看到的对垒还是有差别的,射杀对方的机会不太多,作用不会太大!



chengguo

chengguo

既然问了这个问题,那咱们回答肯定要在问题成立的前提下,说那么多质疑问题的话没有意义。

不直接射翻出战武将,是因为做不到。

第一、武将与武将单挑,距离各方的后军很远,箭矢很难射到他们。

第二、武将与武将斗在一起,那么远的距离没人敢保证不射到自己方的武将,万一把自己的武将射死,那笑话可大了。

第三、这么远的距离,即使能射中,力量也不足,速度慢下来会被武将打飞,即使打不飞也射不穿铠甲。

快乐宝贝zr

快乐宝贝zr

战争,没有一定的模式、没有一定的方式、没有一定的思维,都竭尽所能地使用任何手段,都以血腥、狡诈、屠戮、占有、臣服为目的。

自古战争如出一辙,都是综合实力、综合国力的对决,总体没有什么单挑一说,也没有这么幼稚的思维。

拿现代战争来说,基本就是古代战争的翻版,只是武器发生了变化,各层次领导都按照情况在不同的纵深指挥作战。

文娱作品为了使内容赏心悦目,增添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内容,使作品有更多的爱恨情仇、使作品有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许多人拿小说当做真实历史,拿故事当证据,非常愚蠢无知,甚至拿神话故事当历史……

可悲的是许多大专家、大学者经常也引用小说、传说、故事等高台教化,极不严谨、极不负责,误导了很多人,但要纠正这些消极后果难上加难。

比如:后汉、三国时使用的是青铜武器,战马没有马镫等等

从古至今战争都是大同小异……

将军出来单挑?耍猴呢?

1942786961

1942786961

现实中这本身就不存在,战场上是你死我活的拼杀,并不是先礼后兵的擂台比武! 应该多找些类似论影视娱乐误导多少年轻人的话题来提问!

da~ning

da~ning

没有证据证明历史上将领单挑。将军的职责是指挥,而不是成匹夫之勇。电视上只要是将军就能以一挡百,只能说呵呵。大家觉得是功夫重要还是才能重要,孙武孙膑伍子胥。。现在的运动员拳击手天天训练

小娲牛

小娲牛

单挑,是极少见的事情

之所以老百姓对单挑印象深,首先是因为说书人,对军事上的事情并不清楚,清楚的人也不会到茶楼,酒楼去给人说书,挣那几个小钱。

第二点就是,尊敬的行军打仗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既繁琐又复杂,做起来很累,就算是有一个军队过来的人,给人说书,听起来也很无趣,吸引不了观众,也就挣不到什么钱。

对于设计评书的人来说,如何针对观众设计情节?,是一个大学问,每一个章节的最后都是一个悬念,吊着听众的胃口,让听众具有粘性,有回头率。

第三点是听众的要求,听众是希望听到新奇的,刺激的,够劲的情节,不想在自己每天繁琐无趣的生活之外,再听一段繁琐无趣评书

古代战场上,指挥官可以理解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帅才,坐镇后方,战略战术指挥,是必须懂得兵法的。

第二个层次是将才,负责前线具体指挥,需要敏锐的战场感觉,随机应变,抓住对方瞬间暴露的弱点采取措施。

第三个层次是偏俾将佐,他们是负责具体指挥,某一部分骑兵步兵,执行具体战斗任务的,有点类似今天讲的兵王的角色。这些兵王才是亲自参与厮杀,勇力惊人的,是所谓百人敌的角色。

古书上有所谓,百人敌和万人敌的区分,万人敌就是将才和帅才,百人敌就是冲锋陷阵的,像水浒里的霹雳火秦明那类的。

就是这些兵王,也必须服从整个战场的调度,是个高级卒子的角色。

不能说一方的兵王,看到另一方的兵王,棋逢对手,见猎心喜,就停下来跟对方硬刚。

打乱前线指挥的战略部署,回去一样要砍头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智勇双全,既能前线指挥,本身又武力过人,比如关羽,就是这类的,技能斩杀敌将,又能用计水淹七军,毕竟是少数。

赵云虽然号称智勇双全,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实在是因为三国演义,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指挥大兵团的作战,无法证明自己。

我们印象里,武将单挑之所以多,都是编写评书人的错。

这些作者,不曾在战场上担任中层以上的角色,却有机会接触武林人物。

武馆争斗,镖师护镖,都是江湖上小场面的战斗,这和战场上大场面的厮杀,是天量的差别。

以武器论,剑在江湖上,三五人几十人的战斗中,因为不涉及到严密的战争,所以还有发挥空间,但在大规模的战场上,件就只能配在指挥员的腰间耍帅了。

以人论,个人的勇武,在设计严密的战阵面前,作用不大。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杀的七进七出,我估计也是因为特殊的场景,刘备的军队在败逃,曹操军队在追杀,追杀的时候和正面对峙的时候当然不一样,不会保持严密的战阵,赵云才有机会发挥个人武力。

严密的战阵只属于正面对峙,是开局和中局阶段,但是影响追逃的速度,而追逃属于残局阶段。

connie-聶

connie-聶

古代也有敌方将领出阵单挑的,如新唐书-秦琼列传中记载:“每敌有骁将鋭士震耀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同时,另一个猛将尉迟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对手绝不会是敌方主帅。这样做主要起到一个炫耀己方势力,震慑对手心理,鼓舞己方士气的作用。项羽曾经要求与刘邦单挑,被聪明的刘邦拒绝了。

可乐瓶子c

可乐瓶子c

历史上,古今中外都不缺乏武将单挑的例子。甚至的确有主将阵亡而逆转战争胜负的情况。但和演义小说中的情形完全不同。

一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礼仪--致师

中国实际上是有武将单挑模式的,但时间比较久远,而且也不是必须的流程。在春秋时期,这既不叫"单挑",也不是隋唐演义的"斗将",而是"致师",一种军事贵族的决斗方式。


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国魏锜与楚国养由基致师,魏锜阵亡,所部退出战斗,这就是典型的致师。

致师是军事贵族的权力和荣誉,按照周礼,双方身份相当,各自驾驶战车出战决斗。车上除了主将,还有御戎(驾驶战车)和车右(持长戟或戈,防止敌人等车),而主将所持的武器,就是弓箭。胜者取得胜利,不得再战。败者推出战斗,敌人不得追赶。

由于春秋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征服,而不是灭国,并不要求大量杀伤对方步卒,否则对方将没有能力缴纳足够的征。(赔款性质的赋税,包括财富和人口)而秦国往往不愿遵守这样的中原习惯,也因此被鄙视为戎狄。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致师这种方式被淘汰。但也成为后来武将单挑的历史来源。

二 秦汉以后的武将单挑实际上是一种高端武力突袭

在冷兵器时代,大将除了指挥能力外,也是一种具备更强个人战力的高端技术人才。配合亲卫的保护,能够作为战阵中的核心支点或者突破尖刀。对方为了打破这一支点,或者双方对攻,就可能造成阵前斗将。但这不是单挑,更像小团体突袭作战。

最典型的就是官渡之战中,关羽斩杀颜良(没诛过文丑)。

«三国志»中记载,"羽飞刺颜良于马下,斩其首"。就是关羽从侧面骑马突袭颜良,用长矛刺死对方,并下马砍掉对方首级。可见春秋以后的武将相遇有偶然性,也无法在简单决定胜负。至少中国在东汉已经彻底抛弃了斗将单挑。

三 是否使用弓箭,是技术与战争形式决定的。

中国人很早开始使用弓箭。曹操在为«孙子兵法»作序时,开篇就说"操闻上古有弧失之利"。这里用弓箭来代指武器.武力和战争。可见中国人是十分重视远程打击的。在春秋的致师过程中,双方不可能隔着战车肉搏,而且也不体面,穿着组甲(平行排列甲片的早起铠甲),相互射箭就是最好的方式。但真正胜利,往往要射中对方面部或脖颈要害。这还是在组甲缝隙较大,防护不足的情况下。

随着致师退出历史舞台,加上铠甲的发展。在混战中单对单的用弓箭或者弩箭来狙杀对方重甲和层层亲卫防护的主将是非常困难的。演义中从来不乏神箭手,但事实上,弓箭是依靠组成密集箭阵进行范围压制或杀伤。用抛射后箭头下坠的力量难以精准射杀,而直射距离有限,阻挡重重,更降低了成功率。且不论将领的特殊定制铠甲,即便唐宋的重步兵,都有大量浑身挂着十几支箭而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

四 关于日本的武将单挑

日本的确是有武将单挑的历史阶段,但既不是被三国演义忽悠,也不是日本人高尚守规矩。是受限于日本当时的战争能力和文化信仰。在战国时代之前的日本,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宋代,日本的战争水平十分低下。其"一国"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个城市的面积。只有一个城堡和部分领民。拥有几十名专职战士,加上大量农民足轻已经算是强大了。在同时期的中国,相当于村长之间的战争。损失不起人口,而且大部分农民足轻吃不饱。用削出斜面的毛竹战斗。武将的作用就被极具放大。

同时,武士道开始成为主流精神支柱。物质不够精神来补是非常正常的。武士道精神在织田信长时期发展到顶峰。斗将,胜败都光荣。之后丰臣秀吉自大的常胜大军在明军面前被痛殴,也就不足为其。

第五季的叶子

第五季的叶子

古代人最重勇士。最佩服的也是勇士。敢独自出战的人几个是没有真本事的。不想现在,人那么无耻

TNT

TNT

首先古人讲究信义出城约战是相互尊重,偷袭被世人所不齿会给以后攻城增加难度!如果是精锐部队同归于尽后果太严重!其次武将单挑是演绎小说,一般战场上很少有单挑的要不然直接单挑决胜负岂不是儿戏!一般打仗考的是权谋,国力!

❤Argent陽陽

❤Argent陽陽

这种印象显然是受了演义、小说的影响,好像是古代打仗都是君子战,一方将领与另一方将领约战,进行单挑,谁把谁杀了胜负就出来了。如果这样,那还要士兵干什么,难道都是陪衬品。孙武在《孙子兵法》里早就写明了“兵者,诡道也。”也就是打仗从来都是费脑子的,不是凭谁的蛮力。春秋时代的宋襄公满脑袋浆糊、满嘴仁义,不半渡而击,但也没有兵对兵、将对将。韩信在垓下围歼项羽的时候,脸面都不露,都是手下兵将出击围攻。宋金采石矶之战,宋军主帅虞允文还是书生,要是这么约战还不被一枪挑于马下,哪还有大捷?

古人打仗,是很注重谋略的,所以兵书如《姜太公兵法》、《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吴子等等都是讲奇谋妙计,没有谁说武术技击的。霍去病北击匈奴,就是长途奔袭、大迂回作战,利用连续高速机动寻找匈奴的弱点进行打击,可不是与匈奴主力决战,更不会是与匈奴的将领对决。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就连三国演习也没怎么描写双方将领的对战,而是一系列的计谋,直至最终火攻的实施。诸葛亮二出祁山时,攻击陈仓就是典型的进攻城池之战,他与魏军守将郝昭之间都是进行战术对抗,然则20余日,费尽心机也没有攻下陈仓,最终只能无奈退兵。

中国的正史对于任何事件的描述都是言简意赅,没有什么细节。这样一来,人们就很难知道战争的具体情况。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演义的流行。(S)

落颜书

落颜书

古代打仗,双方武将单挑的情况,虽然少,但确实存在。

武将单挑时,一箭将对方射翻的情况也是有的。

春秋时期就有武将单挑,两军对阵,先派出一辆战车向敌军挑战,叫做致师。

史记里就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单挑事件。

发起挑战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当时楚军与汉军在荥阳长期对峙,刘邦龟缩不出,天天守着军营睡大觉。项羽心想,你个龟孙,你不出来我怎么收拾你。恼怒之下,派出骁将前去叫骂挑战。

没想到刘邦军中有一个擅长射箭的娄烦人,一箭就把挑战者射翻在地。

项羽恨的牙痒痒,一连又派出几名骁将。结果全被射成了刺猬。

霸王的肺都气炸了,提起霸王枪,跨上乌骓马,亲自来到阵前挑战。

那个娄烦人正要放箭,霸王怒目而视,一眼就把他瞪得阳物不举,再不敢直视霸王。

另一个著名的单挑事件,就是关公匹马斩颜良。三国志记载,关公远远望见颜良麾盖,纵马向前直冲敌阵,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河北诸将莫能挡者。这个单挑太霸气了。一个人单挑一支军队。真武圣人也。


从这次单挑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是两个武将在阵前单挑,使用弓箭射击的可能性比较小。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双方单挑,距离不会超过一箭之地,也就在百米左右。而马的速度非常快,三、四秒就能跑一百米,转瞬之间就到眼前,可能这边箭还没瞄准,就被人家长枪捅了个大窟窿。

那么,别的人在旁边放暗箭行不行。这当然是可行的,就是难度比较大,一不小心会射到自己人。但历史上还真就有艺高人胆大的。谁呢?明朝大将李如梅!

想当年,大明朝援朝抗日。辽东总兵官李如松率领辽东铁骑入朝作战。一战收复平壤,歼敌一万余人。随后,亲率家丁亲兵三千余人奔袭汉城,不想在碧蹄馆遭遇日军主力四万余人,陷入重重包围。


大将李如松

战斗最激烈时,李如松亲自上阵,左右开弓,箭无虚发。

正在此时,一个日寇骁将,金盔金甲,策马直冲而来,眼看李如松就要命丧当场。

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利箭呼啸而来,将那日寇射翻在地。明军由此突出重围,安然撤退。

射箭的正是李如松的亲兄弟,李如梅。

小小不明白

小小不明白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