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提到的作品

[作品]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十三篇涉及军事理论、实践各个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既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杨炳安先生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底...

孙武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三国

一部二十四史,得从何处说起呢?如果你计较这个问题,请准备蹲二十年“史牢”吧,因为除了“从头说起”,没有第二招;如果你不想受这么大的折腾,倒也不妨由着性子来,想从哪儿说起,就从哪儿说起。比如像我这样,直...

周泽雄

[作品]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编纂了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

孙膑

[作品]司马法

《司马法(图文版)》亦名《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宋代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策试的必读之书。现在一般认为,《司马法》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田穰苴所作,但从《史记•司...

司马穰苴

最新跟帖
sprit

sprit

大家可能是《三国演义》看多了,觉得古代战争都是武将在前面单挑,分出胜负后,胜利一方乘势掩杀。但其实,单挑是很少见的。真正的冷兵器战争,个人武力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主将自己再能打,充其量也就能杀死几十个人,面对千军万马,这点战果是微不足道的。想想项羽,太史公笔下的垓下之战把他的武力吹得没了边,到头来不还是兵败身死么?庞大的兵力、高效率的组织、合乎战场形势的指挥,这些加起来才是取胜之道。越是大规模的战斗,主将越不会轻易出动,因为指挥士兵才是他真正要做的工作。

真正的单挑也不是没有,但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春秋时期的战场上有“致师”的风俗,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了晋楚两国的邲之战,当时楚国的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共同驾驶一辆战车,各自提到了“致师”的内容:“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最后,他们这辆战车“皆行其所闻而复”:御者许伯驾驶战车跑到敌军营前,让车上的旌旗擦过敌营的壁垒;车左乐伯一面发矢射敌,一面代御操缰,让许伯下车去整理好马的颈革;车右摄叔杀入敌营,斩取敌军首级,并抓回一个俘虏。

这算是“单挑”的雏形,但一定要注意,它只有在春秋时期那种“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情况下才能奏效,而且当时的战争并不以杀死对手为主要目的。

三国时期也有单挑,但绝没有演义里写的那么多,更没有那么精彩,基本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双方都约定好的情况下,更类似决斗,孙策和太史慈确实有过,吕布和郭汜也有过,但这都不影响战斗结果。另一种就是乱军中的突袭,关羽杀颜良就是如此:“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注意是“刺”,而不是“斩”,那时候还没有青龙刀,关羽用的应该是槊。

另外,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和项羽还真差点有过一次单挑,情况也确实如问题所说,项羽差点射死了刘邦。当时两军在广武涧对峙,项羽想和刘邦单挑,刘邦没有应战,却把项羽骂了一通,项羽大怒,用弩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刘邦赶忙弯下腰,假装摸自己的脚,“虏中吾指。”总算掩饰了过去,如果那一箭射死了刘邦,还不知道历史会如何发展。

宏剑

宏剑

古代打仗,武将出城单挑?错!古人可没有那么傻。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或者在评书里听到的,以及一些小说里描写的古代武将单挑的画面,那些都是为了吸引眼球,刺激观众的视听效果而杜撰的。事实古代打仗与现代战争一样,武将作为军队里的指挥官是不会也不允许冲锋在前的,轻易将自己置身于险地。

那么古代打仗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拿最著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秦朝军队的军制、战术来举例说明。

据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最小战术单位为伍,由5个士兵组成。10个伍组成一个屯,2个屯组成一个将,5个屯组成一个主,2个主组成一个大将,由1000士兵组成。(这里的大将是秦军建制单位,不是将军之意)军队在作战时,伍、屯、主、将、大将等战术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5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队伍不会被轻易击破。起初春秋时期,有些军队军事战术比较呆板,只讲究正面冲击的威力,缺乏阵型变化。但到战国时期,这一呆板的战术思想被抛弃。战国时期的步兵阵,都能因敌因地因时而布成不同的阵形,根据《孙膑兵法》所载,步兵阵:即有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雁行阵、钩行阵、玄襄之阵等达8种之多。

除了步兵阵以外,秦朝军队还有强大的车阵。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战国时期,晋国约有战车5000乘,楚国仅4县就“赋皆千乘”,秦、齐二国各有战车二三千乘。从出土的秦兵马俑来看,每辆战车乘车卒约为8人,战车的防护措施相当完善,车前轴端装有矛头,马身覆有厚甲。假设秦时一次重要战役出动三千乘战车,则车兵约为2.5万人左右(不包括战车周围的步兵),这是一支相当豪华高机动性的作战军队了。

当然,秦军最具杀伤力的还是弓弩。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弓弩战就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使得数十万赵军无法突围,最终,赵国主将赵括被射死,秦军以弓弩取得了这场决定天下大局之战的胜利。从秦兵马俑二号坑的出土情况来看,每位弓弩手背部置有上下两个对称的负矢陶环,每个陶环装置铜簇多达100支。当时魏国有武卒“负矢五十”说法,而秦国弓弩兵配备箭簇的数量可以说远远多于其他各国军队。在秦军强大的弓弩兵面前,赵军始终无法接近,而事实上当时即使赵国军队取得了突围,双方发生白刃近战的机率也比较少。

当时秦军的战术主要是骑兵和车兵协同,配置成一支车骑混成部队。骑兵手持弓弩,战时可以在各种距离射杀敌军,弥补步兵的机动性不足。基本作战方式是:弓弩兵在阵前射出强大的箭雨,以阻击敌军前进之势,在敌军受到猛烈打击后,骑兵战车和步兵再从正面或两翼发起冲锋。

从秦军的作战策略与战术上不难推断出,古代打仗对方武将出城单挑的战法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因而被弓箭射翻的场面也是很难发生的,即使发生过,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偶发事件。

abby1208

abby1208

这是个好问题。对方武将来叫战,当然可以用弓箭来射,甚至可以改变战争进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名将薛仁贵——所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这是说,当时唐朝在和九姓铁勒打仗。铁勒的兵马号称数十万,就派了几十个人“来挑战”。薛仁贵直接“发三矢,射杀三人”,其他的人见状立马就投降了(旧唐书)。之后薛仁贵的军队所向披靡,平定了沙漠以北的地方。

这其中虽然夸大的薛仁贵的个人能力,但箭射来将的例子,古代多有,而一箭射翻的情况,史料中有多处记载。比如,澶渊之战,宋军就在澶州前线以床弩射杀辽方大将萧挞凛。

所以说,单挑前,可以先射箭。这是古代战斗中的一个环节。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直接射死对方武将的情况,并不十分常见呢?

关键是古代弓弩射程有限,叫战的将领会和对方箭阵保持一定的距离。

现代射箭,靶距70米。古代说箭射百步,以当时的步计,无论如何也在100米以内,甚至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内,可以确保一定的精度,也有把握射穿对方的铠甲。对于以前人来说,这是常识,所以叫战的将领不会走到这么近的距离去,如果在100米开外,甚至更远的地方,来箭的速度、角度、威胁性都大打折扣了——所谓强弩之末。这种情况下,挡避敌箭就是武将的基本素养——如果这种技能都没有,就别去叫战了。

如果箭要射更远,又要有一定精度,也不是不可以。

一是用箭阵。这是因为普通弓箭手确实可以射更远一些,但结果是精度下降,难以命中对方来将。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以布置大队弓箭手齐射。但由于涉及人员调动,箭阵部署,很多时候对方来将也会注意到。显然,他会主动避开有效射程。

二是使用器械。问题是一样的,布置大型弩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对方也会相应有所准备。澶渊之战时,辽军不了解宋方床弩的性能,主将没有站在比较安全的距离。明清之际,两军交战就不是射箭了,直接开炮都可以。如果对于火炮射程估计不足,甚至会造成主帅受伤的情况。

最后,当然可以找一个臂力惊人的人来射。一开始说的薛仁贵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小被炉

小被炉


这是秦朝皇帝的卫队编制。

1、以带甲的弩兵为主体。

2、正前最外层放三排无甲的盾兵和戈兵。左右各有一排无甲肉搏兵守卫侧翼。

3、隔两列弩兵。阵中放一辆战车和10个跟车护卫的肉搏兵。

4、阵的前后角各放1/6列(约15个)带甲的肉搏兵。

遇到敌人。

200米外流矢压制保持距离。

150米内轮流射击,放出战车袭扰降低敌人冲击速度。

100米内全速射击。

面对面混战时,肉搏兵阻击近身敌人。带甲弩兵抽剑格斗。

遇到这样的军队。交战前叫对方主将出来单挑。明显是送人头。

但一般在军队安全距离外,派个使者过来沟通还是必要的。

1、友军,勿打。

2、来投降的。

3、非敌对势力,过路的。

4、跟主将有私交劝降。

5、跟主将有私交求放过的。

6、也不知道自己来干啥的,遵循战前沟通规则的文明军队。

阵前一言不合抽刀互砍也就是传说中的单挑了。

小说里描述的武将单挑,时代背景通常是乱世。

势力四起,投降,叛变,揭竿而起时时发生。

武器装备和军队组织情况都比较混乱,靠军服和军队组织来识别敌我比较困难。

打架前搞清楚对手是谁,来意如何,是否能争取过来尤为重要。

即便是明确的敌人,在乱世也很有必要借战前沟通的机会侦查敌情。弱鸡就吃了,强手就攀交情求放过,或者安排撤退。

三国》里的单挑,多是发生在诸侯蜂起的时候。敌我势力犬牙交错。

带家兵,族人揭竿的野生将军。和皇帝授权的地方武装将军满世界混战的时候。

这些将军往往有公务员背景,都在东汉政界这口锅里一起吃过饭。见面了摸清楚来意,侦查敌情还是必要的。

因为都是创业军队,组织编制,武器装备良莠不齐。往往是一个离职公务员,把老家的兄弟亲戚叫上就建立势力了。

两军见面时只有主将是见过世面的人。自然只有主将去面谈沟通。族人在后面站着等通知。

主将与前同僚面谈时候,一言不合被对面砍了。自己伙瞬间傻掉,逃跑。对面趁乱掩杀过来。

就是这么个混乱的局势,混乱的势力,混乱的军队组织。创造了无数的单挑良机。

以关二爷的作战记录分析,看看单挑的出现情况。

关二爷出道时候,只有一个政府军编制“马弓手”。单挑时候不明白这个套路。对面的政府军“将军”人头被取走。

等关二爷有“汉寿亭侯”政治身份。统领正规军时候,也不怎么出去单挑了,都是派“牙将”“副将”去对话。大军掩杀而已。

只有在军队混战,直属军队较少时才上阵“单挑”。

综上。

单挑基本是出现在一个庞大军队体系崩溃,各路军阀刚刚自立门户时候。

互相之间还有共同利益。

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同流,或者对阵现场谈崩了直接砍人的交战状况。

等势力稳固了之后,各势力的外交就主要是头领派文官了。谈不拢礼送。军队只管砍人就行。也不需要主将上阵沟通,再趁机单挑了。

孜然的枯茗

孜然的枯茗

在古代,那时候属于

封建社会,没有什么学校之类的,私塾也才从唐开始兴起,就有了科举制度。那么皇族贵族之类都是从师有名气的学者或者在朝大官如太傅太尉之类的!那么为什么从武将单挑要说这些呢?就是因为师出有名,在于名声,文官武将也是一样。

如果在双方约定单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放冷箭的话,那么给别人心中留下无耻小人的说法。得到这种称号在今后的仕途上,或者战场上都是会遭到耻笑。当然古代时期人是在乎名节,思想稍微比较单纯,特别是武将。并非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宫斗剧一样,扭曲人心!


然而在战场的双方约定斗将的时候,同时能鼓舞己方的斗志和士气,同时也能减少对双方人员的死亡率,经常双方武将斗将,一方将另一方武将杀死,可迅速的让对方投降或者溃逃。

然,文将在战场上斗智斗嘴,可就有意思多了。比如诸葛亮和王朗对战时候,直接骂死对方。
尊重古代人的那份耿直,和没有尔虞我诈的战场。男子汉大丈夫死在现场上,是一种光荣,因为他们觉得总比死在病床上或者朝野的陷害上好多了。

莫妮笑

莫妮笑

战场单挑,那是古老的传说啦,基本上在春秋的战场上才能看到。

我在今日头条有个专栏,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这里面就有一个类似单挑的场景,那种战术术语叫致师。就是交战时,派出一辆战车冲到对方阵前炫耀。

那是楚庄王攻打晋国时发生的一件事情。

现在我把这一段贴过来了,对全文感兴趣的,可以今日头条搜脑洞历史观,看我的专栏。

楚庄王派出一支战车,前向晋营致师。

所谓致师,就是现在所说的挑战。一般只派出一辆战车,冲到对方的营地前,耀武扬威一番,以示必战的决心。

这是一个危险度很高的任务,搞不好就是有去无回。

担任这次任务的主将是乐伯,驾车的是许伯,负责保卫工作的是摄叔。

做为战车的驾驶员,许伯首先就表了一个态。

“我听说致师者,战车一定要开得飞快得让旌旗靡倒,迅速迫近敌营后安全返回。”

做为主将的乐伯同样表了态。

“我听说致师者中的车左,不但要负责用利箭攻击敌人,在到达敌营前,还要暂代驾车人执掌缰绳,然后让驾车的人下去整理好马匹跟马脖上的皮带。然后再回去。”

乐伯表态的同时,给许伯加了一个工作:整理车容马容。

许伯毫不在意,当下保证一定按标准流程去完成致师的任务。

看到两位同行纷纷表态,摄叔一拍胸脯。

“我听说致师者中的车右,要负责攻入敌人的堡垒,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最后还要抓一个活的俘虏回来。”

这个显然是对自己高标准要求了。

三位许下诺言的致师者坐在一辆车上冲上了晋营。这三个人果然不负所诺。许伯将车驾得飞快,车上的旌旗飞靡。乐伯利箭频发,连射连中,将晋营搅得大乱。到了晋营前,摄叔跳下车,猛然冲到晋营里,横冲直撞,手刃数人,还一拳打昏一个拖了回来,扔到车里。

晋兵被这突出其来的致师者搞晕了,过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愤怒之下,连忙组织士兵前去追击。

而此时,许伯勒停战车,将疆绳交到乐伯的手里,自己大摇大摆的跳下车,从容不迫地整了整有些毛发不整的马匹,又仔细调整了一下马带。这才跳回车上,朝大本营飞驰而去。

这就不只是从肉体上伤害了晋兵,从精神上,也是一种侮辱。

晋兵大为愤怒,也不讲究单车对单车的单挑的规矩,数车齐出,朝乐伯们追了过去。

一路上,乐伯频频射箭狙击晋兵,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射术,乐伯没有胡乱发箭,而是专门射左边的马,右边的人。一时之间,晋兵被乐伯的箭术所惊,竟然无法迫近。

到了最后,乐伯发现了一个不太妙的事情。

箭只剩一支了。

这一回玩大了。要是让晋兵追上,还不得被他们扒了皮?

危难关头,乐伯眼前一亮,前面出现了一只麋鹿。乐伯连忙搭箭一射,正中麋鹿。

乐伯叫停战车,让摄叔将这头鹿献给后面的晋兵。

此时,追来的是晋国的大夫鲍癸。

摄叔抱着这头麋鹿,走到鲍癸的面前,“因为现在还不到时令,应该奉上的禽兽还没有出现,就谨以这只鹿做为你随从的膳食吧。”

这是一个极为有礼的言辞。根据周礼,“冬天献狼,夏天献麋鹿,春秋献兽物。”现在已经是秋天,本应该献上秋天常见的兽物,但现在只抓到了麋鹿,就只好请晋国大夫原谅了。二来,摄叔没说献给鲍癸,而是送给鲍癸的部下,表示这个东西不成敬意,不敢说成送给君下。

鲍癸愣住了,良久,他收下了这头麋鹿。然后让部下放弃追击,掉头回去。

“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又善于言辞令,这都是君子啊。”

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这群敌对的人没有倚仗武力就横行无忌,而是文质彬彬论起礼来。这种春秋士的风度着实让人敬佩而神往。

楚庄王一面议和,一面又挑战的行为把晋国搞晕了,同样,也彻底激怒了晋国人。这么多年,只有晋国人耍他国玩,什么时候被人这样忽悠过?

大夫魏锜跟赵旃同时请求去楚营致师。

这两位同时跳出来,确实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对晋国心怀不满的人。

魏锜想担任公族大夫,而赵旃想当卿。无奈晋国人才太多,他们的要求又太高,要求进步的请求一直没有批下来。难免对晋国有些怨恨。心里都巴不得晋国大败,然后问责撤一批下去,他们好上位。

这两位的请战要求都被批了回去,他们又没有先穀那样擅自行动的胆量。最后,这两位不约而同想了一个办法。

魏锜表示我不去楚营致师,但让我去楚营出使一下,打探一下情况,搞清楚这个楚子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这个可以有。魏锜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魏锜就朝楚营进发了,靠近楚营后,就弯弓射箭,大喊大叫地挑战。

楚国人也不含糊,连忙派了兵车出来追,楚国的重量级大夫潘党亲自前来追击。追到一半,魏锜眼见就要被追上了。此时,大概是巧合,或者是郑国生态环境保护得好,野生动物多,前面竟然也出现了麋鹿,还是六只。魏锜灵机一动,楚国人搞鹿遁,难道我不可以吗?

于是,魏锜连忙朝这群鹿发箭,箭术水平稍差了一点,只射中了一支。魏锜将这头鹿端给了后面追上来的潘党。

“您有军事在身,你的打猎官员恐怕不能提供给你新鲜的野味。就把这头鹿献给您的随从。”

说完,魏锜抬头看潘党,心里却七上八下。谁知道这个楚国大夫讲不讲礼呢?

潘党微微一笑,当然明白对方是在模仿乐伯,要是自己不放人。那岂不表示自己不如晋国大夫懂礼了吗?

想到这里,潘党一挥手,收下麋鹿,放走了魏锜。

魏锜刚逃走,晋国的另一个大夫赵旃就来了。

魏锜是打着出使楚营的旗号来致师,这位赵旃就更奇葩了,他是打着结盟的旗号来进攻的。

到达楚营,已经是夜里。赵旃就在楚营的外面铺了一张席子坐在地上,然后命令自己的部下进攻军门。

介绍一下,这位赵旃是赵穿之子,从这种鲁莽的行事风格来看,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这么点人,就敢来踏营,眼里还有楚国人吗?

收到消息,楚庄王大怒,立马率领兵马前去迎战。赵旃一看,果然把楚军惹毛了,也不准备在楚营前露营了,席子也不收就跑。

这一天很热闹。发生的事情很多,一时之间,无法理清头绪,但晋营里的人已经感觉不太对劲了。

看到魏锜跟赵旃先后出营朝楚方而去。上军军佐郃克摇了摇头,“这两个人都心怀不满,现在他们去了楚营,只怕要出事,我们再不防备一下,肯定要吃亏的。”

对于郃克的担扰,主战派头目先穀翻了翻白眼,不以为然地说道:“郑国人让我们跟楚军战,我们不敢听;楚国向我们求和,我们又不答应。军队没有一个固定的战略,多加防备有什么用?”

这是什么逻辑?这简直就是闹情绪,开玩笑嘛。

士会一看不对劲,也劝道:“还是防备一点好。如果赵旃、魏锜这一去激怒了楚国人,楚国人趁机攻打我们,我们就会全军覆没。做了防备,楚国不来,我们再解除防备,缔结盟约,他们也没什么话说。本来诸侯相会,守卫都不会撤除的。如果他们怀着恶意来,我们有准备也不至于失败。”

先穀依然否决了这个建议。

先穀的爷爷先且居,太爷爷先轸都是名噪一时的名将,尤其是先轸,可以称之为军事家,怎么传到先穀这一辈,种子就坏了呢?当年先轸指挥城濮之战,一举成就晋国的霸主。现在这个霸业要败在这孙子身上了。

在晋国大夫讨论不休的时候。赵旃正狼狈地逃命。他本人就没有那么好运碰到什么麋鹿了,嘴皮子也不会说。就一直被楚军追着不放。最后实在没办法,赵旃丢下战车,钻进了树林里,想借着林深草密逃之夭夭,却不料被楚庄王的保镖车右屈荡追到林中,两人扭打在一起。赵旃技不如人,最后使出一个金蝉脱壳,被对方扒下了战甲才逃了出去。

对赵旃的遭遇,只能说一声,不作不会死。

两位晋国大夫挑起了楚军的怒火,但真正让大战暴发的却是另一辆战车。这一辆战车本来还是晋营派出来调和矛盾的。

晋国的大夫们看到赵旃们去了半天都没有回来,担心这两位是不是真的去惹楚军了,就派了一辆兵车想把这两位叫回去。

大概是走得比较急。车开得比较快,扬起的尘很大。楚军的斥侯一看,车尘滚滚而来。这不是大军来袭是什么?于是,连忙派人回去报告。

“晋国大军杀过来了!”

此时,楚庄王正在外面抓赵旃呢,要真是晋军全军出动,楚庄王就得陷入晋军的包围当中,再联系昨天夜里发生的事情,说不定就是晋国人设的圈套。

于是,坐镇营中的孙叔敖连下了两个命令。

“列阵迎敌!”

“进军!宁可我们逼近敌人,不可让敌人逼近我们!”

孙叔敖本来是主张撤退不战的,但一旦楚庄王下了决战的命令,孙叔敖就坚决执行这一命令。在执行力上,楚军超过了晋军。

一场决定中原霸主归属的大战就这样无意间被触发了。

后面内容太多,就不复制了。

petel

petel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根本就没有武将单挑,这又不是黑社会抢地盘,找两个大哥互相打一顿。

大家想想看,绝大部分战争都是一次就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低也是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怎么可能由2个人单挑来决胜负?

这种战争,非到一方被斩尽杀绝,通常不会停止。

以战国的大战为例,长平之战之类都是倾全国之力玩命,谁输谁的国家民族就完蛋了。

赵国战败,被秦军杀了45万。一时间,赵国满街都是哭声,母亲哭儿子,媳妇哭丈夫,女儿哭父亲。

这种你死我活的战争,怎么可能以单挑决胜负。

古代武将中即便最勇猛的人,也不会去单挑,充其量像吕布一样作战时候一马当先而已。

所以,中国古代战争不存在单挑一说。

倒是我们的邻居日本有这回事。

日本战国时期,大名往往盘踞一个县,地小人少。

有时候大名和邻居大名发生利益冲突,往往就用武士单挑方法解决。

为啥?

一来周边都是强敌,我们两人拼的你死我活,最后都是被第三方摘桃子。

二来大名之间通婚很厉害,邻近的大名多有血亲,也没有必要把事情做绝。

三来大名的兵力本来就有限,少得不过几十个亲信武士家一群足轻而已。这点家当,不能随便拿出去拼,拼光了没办法恢复。

天尊

天尊

在古代,双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的事,的确是存在的,但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事了,在此之后基本就很少有单挑的事发生。

并且当时还不叫单挑这个词,而是一个较为文雅的词-----致师。

致师是鼓舞士兵士气的一种形式,胜利的一方士气肯定会大涨,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各国人口都较少,打仗也是贵族之间的争斗,因此大多是小打小闹,几千上万人的规模就已经是极大的战役了,毕竟大家人口都不是很多。

而且在打仗之前双方要下战帖,约定时间、地点、单挑的将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君子之战,先约定怎么打,双方按规定来,并且出来致师的人的身份背景要旗鼓相当。

在早期时武将们也比较注重自己的名声,其实也就是由于武将大多都是耿直boy。所以在此之前也算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大家都一致遵守这个习惯。因此就不会有搞偷袭、用弓箭射杀将领这样下三滥的情况发生。

之后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这个约定被破坏了呢?对此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由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强大了起来。

当时是人口数量也呈现逐渐上升态势,打仗不再是几百上千的来,而是以大规模的团体作战为主,总体说来,哪边人多,哪边胜利的可能性就更大。

并且当一个国家强大之后,就可以不要去遵守往常的惯例,他们可以肆意妄为,用武力去征服别国,以往的战争规则就这样发生了改变。

当有一个人破坏规定之后,这个规定基本就作废了,因为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不仁我也不义,既然已经有人不遵守了,谁知道对方会不会遵守,我还干嘛要遵守?只是我遵守,要是对面不遵守,那我小命就玩完了。

第二个说法是由于在孙武的《孙子兵法》出来后,人们才放弃这个约定的。孙子兵法大家都知道,就是教你怎么打仗的时候玩心眼耍心机,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以获胜为最终目的。

所以在春秋之后,世风日下,再无义战,极少再出现单挑的情况。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但其实这些都不是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的最重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后来并不遵守这个约定了,人家将领也会站在较远的位置,你弓箭射程根本够不着。

古代弓箭的射程并不是很远,虽然能百步穿杨,但百步之后势不能穿鲁缟,基本就没有杀伤力了,因此只要不是离敌方太近的距离,就不会出现被射杀的现象。

而且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戒备了,这样的偷袭方式并不会成功。

其实不单挑才是合理的,因为一个将领可不是街上的大白菜,坏了一个又去捡一个。要知道自古以来,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领并不用去单挑,而是能拿出一个打仗可以赢的方案,并最终推动成功的执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电视剧里面的单挑,纯粹也都是让当年的评书演义,给带偏了节奏,两边儿一拥而上一通乱战,有什么看头?

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当然还是要主角出场,不用单挑的方式,怎么能体现男主的光环呢?

ohmyoh

ohmyoh

古代正规的战争是两军对阵摆好,交战将军互通姓名,再开始舞刀撕杀,打的是“文明君子”之战,搞偷袭是无打战道德的,是“小人之仗”,被交战双方看不起,是正儿巴经的死板!

随着现代战爭的升华,偷袭伏兵等只要能取胜什么手段都能用上,这叫灵活机动!

ChristinaPark

ChristinaPark

中国古代战争打仗时,武将排列阵法,主将列于其中,对方出马挑战,是不能使用暗器和弓箭射掉的。因为两军对垒,先定输赢,比武论高低,才能显示武将的风度。若先用暗箭伤人,属于小人之举,虽然赢了对方,感觉不光彩,在军中树立不了威信。

渡

因为古代所谓单挑都是假的。

中国古代战争分为两个时代,战国之前,准确的说是春秋末期之前,那时候打仗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叫做兵礼。具体的兵礼百度《司马法》,里面有具体介绍,我就稍微讲几点。

首先是战车制度,战车是春秋时期贵族专用的战具,也是春秋时期的主要作战兵种(战国中期开始沦为辅兵 ,西汉中期完全消失),战车上有五人,其中一名车夫,两名士兵持戈戟攻击两侧,一名士兵持弓射击,一名车长(一般是军官)负责战车的总指挥,车下有五十到两百名士兵负责护卫战车,对就是护卫战车,这部分士兵一般不能直接参战,后来这些车下卒演变为步兵。顺便一提,春秋时期只有车上士才是真正的士兵,这些人全都是贵族,那个年代参军是贵族的特权,普通的老百姓做的车下卒是不算士兵的。春秋时期因为遵循礼制,出战全都是这种战车的形质,因此通常用“车x乘”来计算兵力,因为直接参战人数少,所以就有了给你单挑的条件。春秋时期还有一些兵礼,比如作战一定要等到双方都到达指定地点,摆好阵势,双方指挥官都同意开战,才能开战,而且作战过程中遇到比自己级别高的敌方车长还要停下来行礼,对方还要回礼。还有,有任何一方败退,胜方只能追击五十里,再追下去就犯规,等等规定。

说回正题,春秋时期是一个武将单挑极其频繁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其实打仗更多是为了炫耀武力也不是征服和侵略,而既然是炫耀武力,那不论是作战还是派人单挑,其实都没什么区别了。

规则的第一个打破者是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晋国面对楚国退避三舍,也就是九十里,楚国追出了应该追的界限五十里,于是造到了齐国的口袋伏击,被打了个几乎团灭。之后晋国又多次使用这种“兵法”对付敌国,比如崤之战伏击秦国,这种情况在春秋还不算普遍,而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开始进行歼灭作战,打的都是侵略战争,动则爆发灭国大战,那个时候单挑已经不好使了,所有将领都会纵观全局打的都是谋略兵法,没有人会再去傻到单挑。

战国之后,中国冷兵器战争才进入了真正的战争时代。

战国之后的武将单挑有没有呢?有的。

但都发生在特殊情况。

那三国时期举例子吧,三国时仅有的两例单挑,分别是吕布对郭汜和孙策对太史慈。吕布与郭汜争夺权力,双方约定单挑定胜负,于是吕布打败了郭汜,然而郭汜不甘心,带着兵回来把吕布打败了。孙策亲自前去探路,在神亭岭和同样探路的太史慈相遇,两人交手,结局未知,有说平手后太史慈离开的,有说孙策擒拿了太史慈之后把对方放走的,但不论如何,之后太史慈和孙策都在战场上再次对阵了。

你看,都已经没人拿单挑的结果当回事了,那还要单挑干嘛呢?

林娟

林娟

楚汉之争时,项羽部下到刘邦营垒前挑战,被刘邦部下楼缓一箭一个射杀,项羽亲自上阵把楼缓吓跑。

小小不明白

小小不明白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