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的一个大战役。公元前261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国廉颇为将,固寨坚守,以待秦兵粮尽自退,然后挥师追击。秦王识穿了廉颇的计策,用范雎的反间计,离间赵国君臣。赵王中计,改任赵括为将,使...

罗希贤

最新跟帖
wzc8811

wzc8811

据研究古代历史的专家说,基本没有这种事儿。

橘江月→my way←

橘江月→my way←

这是叫阵或者说是阵前斗将,是庄严肃穆神圣的。首先显示双方诚意大国风范,为纳降对方作铺垫。再次是展示将士勇猛胆魄和交战锲机,如果大胜能鼓舞斗志士气,连胜能给对方造成心理压迫,碾压势强胜直接摧毁瓦解对方斗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至于说是用弓箭射杀,一般的将领会使用弓箭但不一定善长,更别说斗将这等庄重场合,谁会做没把握的事,不是拿生命名誉来开玩笑。再说对方会时刻戒备,没有放冷箭的机会,除非是战场冲杀。再者当时强弓硬弩较少,射程达不到理想状态,更构不成震慑的目的。

kisonlee

kisonlee

不请自来!

古代打仗,主将单挑的例子并不多,但并非没有。本人这几年在读隋唐史和通鉴(隋唐部分),对此有所了解,在此列举一二。第一,隋将史万岁为敦煌戍卒时,一次突厥来犯,双方约定单挑,突厥一方派出自己最猛的勇士,隋方史万岁出阵,上去没废话一刀剁下人头回来,突厥大溃,此后,突厥人一听到史万岁的名字就会跑路不打了。第二,初唐名将秦琼是李世民帐下金牌打手,遇到对阵的骁将耀武扬威的,直接派秦琼单骑上前解决之。第三,也是最有名气的,高宗朝时,薛仁贵初征突厥,对方也是提出单挑,派出十来个勇士挑战,薛仁贵没有废话,三箭射死仨,吓的突厥直接跑了。这就是有名的“三箭定天山”。第四个,安史之乱中,名将李光弼奉命剿灭安史叛军,敌骁将刘龙仙对李光弼指爹骂娘,仆固怀恩力荐裨将白孝德出阵,白孝德不辱使命,旋斩刘龙仙而归,敌士气大堕。后来五代十国中的李克用,李存孝,王彦章,史书中皆有单挑记录。有兴趣的可查阅史书或百度,不难获之。

但是,古时对战,主将单挑不是常态,单挑的时候多是为了打击对方的士气。

bluebubble

bluebubble

讲究诚信

桃之妖妖_tz

桃之妖妖_tz

不能吧评书演义当真啊。

记得三国演义里有一节,应该是五出岐山吧。诸葛亮大军与司马懿大军相遇,互相以弓弩射住。。。。。。然后开始谈判。

对,只有这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就是主将是在谈判,其他人拉拉队的情况。

其他时候往往是指挥者的令旗或者其他象征给出命令,大军冲锋。。。。。至于武将武斗,不存在的。

旅行与摄影

旅行与摄影

战争规则不懂

夏天里的雪花

夏天里的雪花

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单挑的由来,比较常见单挑是在春秋时期,到战国单挑就很少见了。因为春秋时毕竟周王室还是有一定权威的。那么底下的诸侯国说到底还是一家人,轻易不灭国,所以战争也具有一定的游戏性质。而且单挑的也不是高级军官,多是偏陴之将。说白了就是打手,职业运动员。但到了战国发生了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也就是动真格的了,大家你死我活。都忙着变法,去搞军国主义了。单挑这种闲事基本上就没人搞了,单挑输赢跟最后的战争结果也没有啥直接关系。更像开战前搞个表演赛。只有民间一些人说书唱戏的时候。喜欢把这个拿出来当战争主要进程讲,一半是图热闹,一半是无知,理解不了真实战争的本质。再有就是政府有意识的愚民,引导你往这些扯淡事情上去。所以说中国的这些国粹基本都是为了符合统治阶级的胃口。别太当真了。

qwinnie

qwinnie

因为两将都全身披甲并不能一箭致命,箭的速度比子弹慢多呢,一般武将都能躲过甚至接住射来之箭。一箭毙命一般都是暗杀被射杀者并不知有人暗中射杀他。披甲者只要中箭不是要害一般中十余箭也不会丧命。如:宋初辅超攻北汉太原中八箭亦末丧生。

风语战士

风语战士

男人么,都是要面子的,宁可单挑被打死了,也不能在小弟面前认怂啊

薇蒂vivid

薇蒂vivid

你说的是小说,兵对兵,将对将。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历史记载,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计谋一下子歼灭了赵军四十万。

quarter

quarter

古代战争史是一段非常让人喜爱的历史,有非常多经典的战役。以少胜多的有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旗鼓相当的有长平之战、汉中之战等。总之这么多的战役给古代战争史上添了一笔浓厚的印记。那么我们想一个问题,如果打仗的时候,对方武将出城来单挑,为什么我方不射箭将其射杀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整个古代战争史中,武将出来单挑的记录还是占很少比例的。

也许是看多了《三国演义》,感觉《三国演义》中武将之间互相单挑很有意思,更有喜欢编段子的人编出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样的名将武力值排行榜。但三国之中很多单挑的记录都是假的,比如三英战吕布,关羽战黄忠等等。而正史中记载单挑的极少,比较有名的是关羽杀颜良。并且这个杀颜良还是关羽冲过去一刀砍死了颜良,有点偷袭的味道。所以很少单挑,也就很少用弓箭射杀主将。

二:敢于出城单挑的人,实力很强,不怕弓箭

一般敢于单挑的人,武力值都是非常强大的,艺高人胆大嘛!一般武力值偏弱的人,是不敢出来单挑的。况且单挑是对三军的不负责,主将出事了,三军怎么办?一个军队最重要的是将军,一个好的将军肯定会考虑大局,不会逞一时威风。

三:有射杀的记录,但换来的是不好的名声

当然一般来说,对方来单挑,你就会不好意思射杀,毕竟名声在外。如果用弓箭射杀一个来单挑的武将,会被后世的人说不讲武德,到时候就会遗臭万年了。不过也有射杀的记录,比如宋辽之战中,宋朝就用过高科技弓弩射杀了来单挑的辽国的主将。

主要就是这三点原因,另外射杀敌人的武将不一定能够杀死,射不中对方,对方就会跑。到时候敌人会以你不讲武德的理由发动更猛烈的进攻,你如果败了,会死的更惨。

G~0~D

G~0~D

古人讲骑士精神,不搞暗箭伤人

cici

cici

你说的很正确,对方将来,放箭,绊马索,砍马腿等均可,杜甫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战场上以战胜为目标,很少有所谓小说家言,各种规格兵器,各种式样护甲,各自专属唯一马匹。然后君子协定,双方主帅个人比武,不准放暗器,不准多打少,累了退回休息,只差一名裁判了。

BetterMe,

BetterMe,

为什么不呢?古人可没你想象的那样傻!



我们在演义小说或者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看见这样的桥段:两军对垒之时,会有武将在阵前邀战,一般是这样讲的:“吾乃某某麾下某某将军某某是也,有谁敢与我一战?”

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用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殴他,竟然也是一样骑马奔出一骁将,说着:“某某麾下某某,取你狗命!”



然后两人跑到中间大战数百回合,最终敌将被斩落马下,由此,战争胜负立现!

其实,这样的情况其实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是很少出现的!



咱们不妨想想,如果单挑能够了却一场战争,那么这世界上还要军队干嘛?打仗不是西部牛仔单挑,更不是欧洲骑士决斗,那是一场团队表演,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所以,武将阵前单挑,其实十分罕见!当然,咱们不能说没有,因为在历史上,古人们打仗确实有着pk的传统。



在春秋时期,打仗非常的有规矩!

比如如果想要国家之间要打仗,必须要先下战书,再约好交战的时间跟地点,派遣使者说明一下为什么要打仗,而且必须是要正义的理由,还必须要奏响音乐款待使者,表现出一种“欢迎宣战”的气度来。

战争时间一般就一个早上,如果是大战的话,也不超过一天。头发白的和年龄小的,是不能杀的。敌军败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离,也就是50步,超过50步就不能追了。



而单挑也是其中的一项选择!因为那时候打仗的基本都是贵族,属于士大夫阶层,这也是为何会有战士这样的词汇。说起来有点像欧洲的骑士,所以打仗单挑也是会经常出现。

而后来随着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加上国家之间战争愈发的残酷,从单纯的胜负之分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生死之战,所以春秋时期的君子战便逐渐被淘汰了。



正所谓兵不厌诈,没有人会像那时候那般守规矩。武将阵前单挑便逐渐成为了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表演。谁知道会不会有人放冷箭!

像宋朝的杨继业杨老令公,其在陈家谷口就是被辽国大将耶律国宝用冷箭射中后俘虏的(后杨绝食而亡,并非碰死李陵碑)

不过,这样的情况还是会时常有之,比如在三国时代,吕布单挑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都是于史有据的,而隋唐时期,称雄一方的窦建德,就是因为单挑不敌被俘,导致自己十五万大军的溃败。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对自身武艺极度自信以外,激励士卒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当然,除了这些,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武将单挑比较繁盛的几个时代,比如三国,隋唐,五代,这些事情战乱频繁,兵员稀缺,许多人其实都是被拉壮丁来的,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

如果指望靠他们打仗赢得胜利,简直就不靠谱!所以双方主将决斗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一旦斩杀对方的将领,一个掩杀,胜负就定了。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情节的出现,才给那些小说演义良好的创作灵感,这才有了三英战吕布,关公战长沙这样的单挑桥段!

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上单挑的情节虽然有,但是还比较少。

黑色天使

黑色天使

单挑这种模式大约是从小说《三国演义》开始流行的。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单挑的经典战例,像三英战吕布,像张飞裸衣战马超之类的,但是那终究是小说家言,为了故事的好看,小说家牺牲了历史的真实,古代战争却不是小说中的样子。

如果古代战争像小说一样的以单挑决定胜负,那么古人还动辄几十万大军的互殴干吗,养军队很贵的,曹操为了筹措军费专门成立了盗墓小分队,还给他们封了摸金校尉的官职。

如果战争是几个人就能决定的事,那么拥有关张赵马黄这种顶级牛人的刘皇叔应该也是很牛的,但是他的前半生都是在各处奔走,无立锥之地。



单挑这事儿,古代是有的,但是不多,也不是主流。

单挑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一种叫致师的遗留。

致师是商周时期一种约定俗成的战争方法,商周时,战争规模相对较小,两军对战时,有时会出一个先锋小队,几十人数百人互相试探性的攻撼。

类似于后来电影中的突击班突击排。

春秋战国时,战车兴起,这种小规模试探性的对攻都少了。战车是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讲究配合。

致师这种单兵突击此时就显得有点鸡肋,毕竟战将再勇猛,终究一个人,势单力薄,对战争结果起不了多大作用。



不过个人单挑的行为,在历史上倒是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下。

有人为了扬名或者立威喜欢单挑,这种单挑也和古代致师一样,是一种小规模突袭。

西汉景帝时,吴楚叛乱,猛将灌夫率领着十余名士兵对吴楚叛军进行过一次单挑。

这次单挑使他在朝野名声大振,这次挑战的成果如何呢?

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两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还走汉壁,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

伤敌几十人,这算是很高的战果了,灌夫也身负十几处伤,和他一起出征的数十名手下都战死了。

灌夫一战成名。

三国时孙权和曹操在合肥大战,曹军大将张辽曾威震逍遥津。

他名声鹊起的原因,也是源于一次单挑。

为了震慑孙吴,张辽选择了八百精锐士兵突袭孙权部队,大约想来个斩首行动,张辽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这八百人一气杀到了孙权住的营帐前。

把孙权吓得够呛。

张辽的战果是怎样的呢?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



斩了数十人,还杀了东吴的两员战将,这是三国顶级战将在突袭时能达到的最强目标了,张辽这次突袭更像一次斩首行动,如果成功那绝对可以彪榜史册。

张辽被吴军发现,孙权仓皇逃脱被斩首的危局,重重兵将保护起来孙权,张辽的几百人也被被重重兵将围住,但是张辽依旧不慌不忙,向孙权发起挑战:

咱俩单挑?

孙权哪敢啊,命手下人把张辽等几百人层层围困,打算用人海战术绞杀张辽。

张辽不慌不忙的开始突围: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


突出重围,发现手下大部分士兵还被吴军围着,没杀出来,有士兵对着他大喊:


将军不要我们了吗?

于是张辽又杀了个回马枪,再次把剩余的士兵救出。


这次单挑,很好的震撼了孙权,意义大于战果。



古代的单挑,大致如斯。

至于小说中那种两方大将出场,互殴,一方大将把另一方的猛将挑于马下,大军掩杀过去,对方就败了,真的只是小说家言,为了好看进行的艺术想象。

在古代战争中单挑这种形式都出现的很少,那么趁着单挑,放冷箭射死敌方大将这事儿会出现吗?

也许会,但是大多数时候古人都防着冷箭呢。

弓箭是有一定的射程的,古人是很注意防备弓箭,尤其是冷箭。

唐朝时瓦岗散将,秦叔宝和程咬金曾投靠过王世充,后来他们发现王世充狡诈刻薄,恐怕难成大事,于是就想转投李唐。

他们走的时候不像小说《说唐》讲的那么复杂,他们走的光明磊落简单直接,在战场上给王世充磕了个头,转身就奔对面的唐营而去了。

唐书中对这段的描写很有意思:

与程咬金、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骑西驰百许步,下马拜世充

为何要西驰百步呢?

其实就是为了防备王世充军队里有人射冷箭。

对冷箭,古人很小心。

不过有时候也防不胜防,比如宋朝大将杨继业,就是在突围时被契丹大将耶律国宝一箭射下马来,被生擒。

这种是放冷箭。

评书故事中,两个单挑的武将,他们或者约定单挑时谁也不准放冷箭,或者战场选择在弓箭射程之外的地方。

在故事中放冷箭被目为一种很卑鄙的行为,被道德感很强的将军禁止。

但是,真实战场上,冷箭,没有被赋于这么多道德约束,战争是以胜利为导向的,只要能赢,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能三箭定天山,我干嘛和你大战三天三夜。



文:薛白袍

小小不明白

小小不明白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