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老妖怪
为什么不呢?兵无定势!

小逸
古代战争大概有个规矩,双方排列在战场,总是先派大将出战,一个大将输了,退回自己阵地,再派第二个大将出战。先出战的称正,副先锋,元帥管调度。输的一方可挂“免战牌”,先是三天,后是五天,第三次是十天。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不出战,孔明送女人衣服耻笑司马,但司马懿就是不打。这大概是古代战争的方法。在战场上放箭当然可以,但这叫“冷箭”,不光彩,暗箭伤人。三国演义中关羽和黄忠交战,黄忠马失前蹄,但关羽不杀黄忠,叫黄忠换马再战。黄忠射箭是百发百中,但黄忠只是虚开弓,不放箭。是报关羽不杀之恩。这就是古代人的战争方法。

荆棘
读书少就别乱想,这事在历史上多了去了。弓箭骑射单挑甚至是日本武士的传统,流镝马知道吗?技术特点就是两个武士骑马快速接近,报名后用弓箭瞄准,进行单挑射箭。中国的传统就更早了,养友基弓箭单挑干掉斗越椒和吕锜;薛仁贵三箭顶天山就是弓箭单挑,吕布辕门射戟也是一次弓箭示威。能连续准确射箭的弓箭手更是古代的人肉加特林,古代那些杀敌上百的强敌大多有连续射箭的本事,李世民老爸李渊还有七十箭干掉七十个敌人的战绩,北宋的王舜臣一次射出过一千多支箭,一个人就杀退了敌军。古代科举考试大刀长枪都被淘汰过,只有弓箭始终是必考内容。能射箭时大家就会射箭,尉迟恭以马槊闻名,但杀李元吉他用得也是弓箭

nextp
武将之间单挑在历史上其实几乎没有出现过,在讲究礼仪的春秋时期,也只是做到“约战”的程度。
春秋时期遵守礼仪的一些将领,会挑选一处适合双方大军展开的地方,然后公开公平的对决,兵力对比也是相同。
而到了春秋末年,那真的就是尔虞我诈开始了,此时春秋无义战,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开始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战争的形势就变为了侵略,变成了最大程度的消灭敌人。
到了战国时期,讲究阴谋和阳谋成为了各国的共识,此时出现的一种主流作战思想就是“出奇制胜”。
当时的名将几乎都是通过这种奇招兵法来取胜,而孙武则是军事理论化的重要人物。
正是孙武的兵法理论,使得后世的将领开始不断的想方设法取胜,取胜成为了战争的最重要的目的。
而战国末期,更是出现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的作战思想,代表国家就是秦国。
此时的秦军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伺机去消灭六国的军队,以歼灭为主,夺地为辅。
正是秦军这般作战,才导致了六国一年不如一年,最后被秦军一一击破。
秦末的时候,其实军事理论已经非常成熟,此时的将领都必须要读兵书,熟读兵法。
像秦末名将韩信和楚霸王项羽,其实都是用兵高手,他们用兵也是越来越不讲究礼法,怎么让对手难受怎么来。
而韩信更是开创了出奇制胜的典范,韩信战前都必须分析敌我态势,会尽可能的获取情报,从而对作战的地点和作战方式做出选择。
韩信是真正的战术大师,其用兵之道最为关键的就是知己知彼,未战而庙算也。
到了三国时期,作战同样是没有礼仪规矩可言,各个割据势力之间,都是尔虞我诈。
三国时期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谋略盛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我们的国际外交手段,基本都在三国出现过。
不过到了明朝中期,智谋在战场上的作用开始被武器装备所渐渐淡化,地形和气候对作战的约束也大不如以前。
而清朝时期则过于讲究骑射,过度的相信人力在战场上的作用,所以清朝末年无论再怎么智谋超群,都不能战胜列强的军队。

zhongmeizhi
武术练到超越时,身边的任何物体都能感应到这是事实,不要讲古代,就是近代,在解放军还没进入云南德宏潞酉时,江东乡有个王象豫,杀了多少抢盗的土匪,也制服了多少土匪,它身上虽带枪,它杀人不用枪,是长刀,当它遗到土匪拿枪打它,它用眼就能感应土匪拿枪,弹着点能落在那,多数都是结近对方身边,对方还不服,用长刀把对方砍死,正面跟本沒法杀它,后土匪合伙它家舅爹,把它用酒搞得不省人事,然后抽出它长刀,一刀把它头砍了,它身子还往床上一窜跳出房门外,然后到下,这都是事实,南无阿弥陀佛!

七匹狼
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及评书演义里最常见的“战争场景”。
《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战争,全是英雄主义的表演,什么关羽斩颜良文丑,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等等,明明是一场场激烈惨酷、流血漂橹、伏尸千里的血战,竟被小说家们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斗戏。
如此说起来,小说里渲染的所谓二十万、八十万大军,还有什么意义呢?全是来烘托场景的。无怪乎赵子龙出入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地!不是无人,而是普通士兵全跟纸扎的一样,毫无用处!
提这个问题的仁兄,很可能就是上了小说评书的当,以为只要评出(好比隋唐)几十条英雄,按其武功高下排好名,基本上打仗就靠运气了。好比排名靠后的秦琼别碰上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那便是好运;而宇文成都别在战场碰到第一条好汉李元霸,那也便是好运……以此类推,武功高低,是生是死,都按英雄榜名次预先决定了!
可是,古代打仗就靠几位名将,其他小校官兵全都是摆设,只配擂鼓叫阵?
自然非是!
打仗在任何时代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兵多的一方总占天然的优势,不是手下有一两员功夫排名在前的英雄就可了事的。正因为需要集体,所有才有严密的军事组织(军、阵、营、哨、队等)以及要经常排练的阵法,所谓“排兵布阵”也!两军对垒时,也总以大队人马的冲锋为最主要的战法。
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如果也跟普通将校一样冲锋在前,轻易地与敌交手,一旦折损了,岂不是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从另一方面来讲,像关羽这样的大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就是蛮斗,尽夸他刀法好了,全没见到他用兵之妙,“好主意”(帅才所需讲的兵法)全被诸葛亮一人包圆了!
事实上,在古代战场上被射死的人,很少是一箭穿胸,而多像上图一样,被“箭射成了一只刺猬”!古代的箭就像今天的火箭炮,必须齐射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如果己方大将太前出,过于靠近对方,敌人忽然下令来个齐射,这位大将岂不当场变成一只死刺猬?在万箭齐发的覆盖之下,他根本没处可逃。须知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借就是十万枝呢!
苏轼这句诗写得好:“三千强弩射潮低”!想死的可劲往前冲吧!
好,再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没有大将在两阵中央“杀它三百回合”,那何来一冷箭射之呢?况且箭的射程相当有限,其准头与杀伤力与其所射的距离为负相关,也就是距离越远越不易射准,杀伤力越低。基本上在二三十米开外,箭就只能是概率性杀伤了。
那种以为,只消神箭手搭箭在弦,一箭射去,对方大将应弦而毙的场景,辄又是上了电影的当了!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性武器”,要发挥其杀伤力,要在于“万箭齐发”。
一支箭改变历史的情况,不是没有,那也只是万箭齐发时造成的偶然性战果,比如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见军情紧急,将头伸出船舱外探视,忽被一箭不偏不倚射中脑壳,顿时挂了!可是这一箭是瞄准他射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箭雨中不知名的一支偶然射死的。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一片面包
一是射程难及,二是武将行规

忆霏_Win
武将单挑肯定是有的。
但这武将不会是主将,而主将也不一定是武力最强的。
这武将充其量是一名大将,武力是军队里的佼佼者。
武将单挑目的?一来振士气,二来试探对方实力。
至于为什么不拿箭射对方?
首先即使射死了对方一名武将,对对方来说也只是少了一个兵而已,并没有什么致命的损失。相反,因己方的不守信用,导致理亏影响士气,而对方悲愤相交增长士气。得不偿失。
另外,古代名将不多。以现在的商业圈来说吧,一个圈子里的老大,大多认识,甚至很多师出同门,基本的信任还是有的。两大集团的老大偶尔约定一下,某某地区的分公司之间PK一下业绩,无伤大雅。
武将单挑一开始可能会是常态,但兵不厌诈,随着时间推移,这事件只会越来越少。

飞翔的家猪
古代箭的有效射程仅50米左右,射到铠甲上不能造成致命伤,因此如果不能一箭穿喉,射中对方要害,那么二秒多一点后,对方的战马就杀到了,此时再放下弓箭换武器就来不及了,这是一种赌博,赌输了的后果很惨,如果没有李广那样的射击水平,就不要拿命去豪赌。
只有一种弓床可以具有穿甲功能。宋史•魏丕传说:“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 , 令丕增造至千 步。”宋代的1000步约合1536米。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中,这是远射兵器之射程所达到的最高纪录。据《契丹国志》等书记载, 在景德元年 (1004)的澶渊之战 中,宋军用床弩射杀辽军主将萧挞览,从而促成了宋辽和议。 但大型床弩较笨重 ,机动性差,多用于守 城。而且当床弩发展到极盛之时,火器已经在战场上崭露头角。随着火器的发展,床弩就逐渐退出了实战领域。但是这种床弩所使用的箭,其质量远大于今天使用的步枪子弹,再加上比Ak47还远的射程,因此其动能不可小觎,可以轻松击穿古代的铠甲,并造成致命伤。但也只能用于狙击,无法在战场上当面击杀敌方战将。

六号皮筋
如果在古代当真可以将主将诱骗出来,一箭射死,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屠戮了。
古代战场很多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所谓“春秋大义”,在春秋时期,行军打仗是有一套完备的作战礼仪的,它有一个很美的专业名词叫做“致师之礼”。
这套礼仪绝对不是暗含挑衅的意味,相反,它是一套纯粹的军事礼仪。
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战争的双方会派出各自的一对战车和对方进行“致师之礼”。战车之上共有三个人:
驾车之人
执长矛之人
持弓箭之人
这三个人会和对方战车上的三个人进行武艺上的切磋,切磋武艺之后,才会开始大规模的军团作战。
所以你会发现,春秋以前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兵马奇书,大家打仗都是客客气气的打招呼,然后最终才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作战。
所谓的各种军事计谋也并不是十分的突出,因为都是大规模的军团硬碰硬,几乎就是一场就决定胜负。
到了战国的时候,那些春秋时期所谓的战争礼仪已经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这个时候也正式开始涌现出来一批军事家、战略家、兵法大师。这些人开始陆陆续续的登上历史舞台,贡献着自己的军事才能。
各种兵法奇书也像雨后春笋般的疯狂滋长,成为了军事家必看的经典。
而此时的行军打仗也更加的看重将帅的生命安全,往往将将帅保护的极好。
古代行军打仗往往都是:先锋部队、中军部队、后勤辎重部队三级作战单位。而处于中军大帐的主帅不会轻而易举的到前方战线上去,因为他们知道主帅一旦毙命,整个军队也会瞬间军心大乱。所以,位于中军之中的主帅会被保护的很好。
主将单挑也许更多的表现在关于《三国》的影视剧中。但是,这在三国时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主将带领先锋部队冲入敌阵的,但是绝对没有主将敢独自一人冲出城外的可能。
明朝有“斗将”之称的常遇春,经常带领前锋部队奋勇杀敌,冲入敌阵,朱元璋为此经常呵斥常遇春,害怕他如此好斗丢了性命,免得他损失一名战将。就连帝王对于主将冲锋一事做颇为不满,因为他们知道行军打仗靠的不是一个人的斗战、斗勇。
行军打仗往往靠的是一个将帅统帅大军、应对大局的能力。
我们在历史书籍中能够看到最多的是什么?
攻城战、突袭战、防御战三个战役居多,什么“猛将单挑”、“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些往往都是虚妄之词,大家听听就可以了,当真的话就未免太让人啼笑皆非了。
这三种战役从春秋以后已经成为了军事战争的主流方式,其他形式的武将单挑的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更不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将主将引出来单挑的事情,放在春秋以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即便是放到春秋时期,也很少有主帅傻兮兮的跑到对方阵营面前挑衅,这种行为已经不是打仗,而是找死的行为。

风轻云淡lmx
谁告诉古代打仗武将单挑?这不过是文人瞎弄出来的,加上影视剧一阵狂轰乱炸,形成武将单挑的打斗模式。当娱乐开心一笑而过就罢了。过去打仗是群鸥,昏天黑地一群人乱打,为什么要人多占便宜呢?你武功盖世,几百上千非汝敌手,参考史上最牛逼的项羽。几万人围上来打你一人,没辙了吧?站着不动让你杀,你都会活活累死的。

SophieDoll扣子
因!为!没!机!会!
所谓出城迎战单挑,完全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幻想,是根据演义小说而想象出的虚构情节。
所谓的武将单挑,是中国人民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一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战争形式。尤以《三国演义》最为脍炙人口,什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什么“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那故事讲的叫一个畅快淋漓,爽!
可惜这是假的。
演艺小说这么写,原因很简单——人民喜欢,你算个屁?你写关羽怎么排兵布阵,后勤带了多少粮食,怎么扎营怎么警卫,老百姓不愿意听,我们就愿意听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之所以说这种事情不合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古代战争是以武将单挑来决胜负的话,那么动辄带十几万几十万军队干什么呢?啦啦队吗?人多加油的时候声音比较大?
(真要是这样的话,带他们上战场岂不更好?)
实际上,古今的战争都是一样的,武将作为指挥官,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指挥位置(中军大帐),很少亲自上战场厮杀,毕竟冲锋不差你一个,要是你死了,军队怎么办?
不过武将单挑也并非完全没有出现过,比如颜良就真的是被关二爷斩杀的,夏侯渊也是真的被黄忠所杀。不过这两次都有特殊情况,颜良是认出了关羽,想和关羽说话,结果一不留神被他冲过来,一刀咔嚓了。夏侯渊更冤,他在山谷里,黄忠从山坡上冲下来,连人带马加上重力势能,动能超级大,一鼓作气冲到眼前,被咔嚓了。
但除了这种情况,武将被斩杀的情况还是相当少的,毕竟处于核心位置,只要没像颜良、夏侯渊一样被突袭,应该问题不大。
但也有一种人,死的纯属活该。
宋辽澶渊大战的时候,双方战斗陷入僵局,辽国大将萧达凛,看见宋军只守城不出战,心里急啊,于是想出了天才的一招——叫阵!
他自己单枪匹马的跑到了澶州城下,对着城上的宋军破口大骂,希望激怒宋军,让他们出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吃了没文化的亏,没想到宋军有秘密武器!
床弩是一种古代的重型武器,常用于攻城守城,威力巨大。它用绞盘蓄力,箭支极长,射程也很远,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工具。萧达凛当时在城下,万万没想到宋军装备有这种东西。城上的宋军虽然战斗意志不高,但是武器先进,拉动床弩直接一箭,把萧达凛连人带马活活钉在了地上!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单挑有风险,装逼需谨慎啊!

沁蕊
一、单挑这种事发生的机率比较少。历史上不是没有,只是比较少,更不要说大规模战争。如果你是一国之君或一方主帅的话,你会允许一对一单挑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么?武将单挑这类事常出现在演义小说当中,目的是突出人物个性。
二、就算百年一遇,双方都同意单挑。武将两人一般是在双方阵地中间对战,要么都在双方射程之内,要么都不在。所以,机遇是对等的。如果你射对方,对方当然也能射你!
三、尚武精神和契约精神。虽然古代战事存在夜袭和偷袭等战术,但是当明面对阵时,你千万不能耍无赖的,不仅让敌方嘲笑,对己方和友方也会形成不良印象。如果一个主帅出而反尔,他的部下会怎么想?主帅威信又何在?如果你原来指望敌人会投降,这么一来的话敌人肯定会拼死抵抗的,事情反而会朝更差的方向发展。
四、就算主帅比较无耻,想引对方出城,再趁机干掉。但是,参与单挑的肯定不是主帅,往往是部将。就算你阴谋得逞,对方顶多损失一名良将,主帅和主力尚存,而你方就变得言而无信,师出无名,这是非常糟糕的下策。
放心吧,主帅不会亲自出马单挑的,且不说主帅有可能是文官不会武;就算是武官出身,也不会傻到亲自出马。就算亲自出马,对方也必须是主帅吧,这样才对等。大家都在射程之内,你敢乱来么?
五、有一种情况是可以的。就是双方混战时,你派一个弓箭组悄悄接近对方主帅,趁机放冷箭。这种情况往往是双方全军血拼或被偷袭的时候。正常约战对阵时,双方主帅就是坐阵后方的。

wishiloveu
在众多影视剧中,交战双方摆开阵仗准备短兵相接之前,总会先礼后兵这个环节。一方的武将出来或是挑衅或是劝降,所为者就是扰乱对方军心。让人困惑不解的是,此时若是以弓箭射击敌方将领,擒贼先擒王,对方岂不是会不战而败?古人为何不如此行事呢?
首先,单挑一事在现实中的发生概率较小,就算是上前挑衅,时间也极短。单挑本是致师的延续,所谓致师,起源于周礼,郑玄曾解释“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这既是为鼓舞己方士气,也是为挫败敌方士气。在齐晋之战前,齐国的勇士就曾单独乘战车进入敌方阵营。不仅夺得敌方战车,还抓获晋军,把车系在桑根上,此举震慑敌方也激励了己方。
随着礼崩乐坏,致师这种传统的战前仪式衰败,作为“单挑”流传了下来,不过使用者已是寥寥。将军虽然上战场厮杀,不过更重要的功能乃是指挥,是一军的灵魂所在。虽说有身先士卒之说,但那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将领是很少去战争一线厮杀的。就算是前来叫阵,时间也极短,不会给对方可趁之机。
单枪匹马来挑战的将领并非没有防范。既然敌方将领敢只身挑战,就说明他肯定有所防备,有士兵在不远处护卫。如果对方明放弓箭,将领多半武功不弱,应该可以躲过,至于放暗箭的,这种可能性不大。中国人向来讲究公平,讲究光明正大,如果以这种方式杀害对方,反而会落得下乘,日后在史书中也会是一大败笔。同时,放暗箭还有可能导致局势混乱,对己方也未必是好事。
三国时,魏与东吴作战,本是乐进对战凌统,结果曹操却派人放冷箭偷袭凌统。东吴的甘宁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放箭来伤害乐进,射中乐进的面门。曹操此计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古代的箭矢杀伤力虽高,但若没有射中要害,对人是没有性命之虞的。夏侯惇反攻吕布之时,曾被箭矢伤到左眼,但是并不影响其作战。而曹操在侵占了张绣的婶娘时,被张绣倒戈相向。曹操的马匹都身中数箭,曹操仍能安然逃出,可见要想一击致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不能一箭击退对方,反而可能会因为暗算之举让对方士兵义愤填膺。如此一来反而是涨了对方的志气,在战场上一举一动都要有所考量,不能莽撞行事。
另外,将军对战之时将领并非只有一个,除了主将外还有副将和谋士等人。只杀掉对方将领一人对赢得整场战役的意义并不大,因而,很多人都不会如此行事。
敌方挑衅时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出其不意的结束对方生命,省得给对方反戈一击的机会。但在现实中远不是先下手为强这样简单,尤其在两军对战时,更要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