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于知识呢?
wzlyleei
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形成的集体人格,知识只是对上面表述的基本认知,知识不等于文化
4wing
文化中包含已知和未知,知识是人在文化中抽离出来的某些成熟的认知。或者说知识是被验证过的一部分文化与其分支。所以,文化不等于知识。文化类比于产品,知识则是这个产品的说明书。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则属于处女文化产品。当然就没有知识这个说明书的存在了!这样理解可以吗?
Milo-寒彻
——什么是文化,我比较认可以下解释,"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不等于知识。文化与知识相关,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很难准确量化,社会生活中,常常用受教育程度衡量文化水平。比如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会套用学历,称为“大学文化”“高中文化”等。
糕糕要去旅游
这是2017年4月23日我在微博上与葛剑雄老师打招呼时写的一篇与文化有关的文字,不想,都快两年了,他却一直没有理我(哈哈,大人物们都太忙了),今天拿出来分享。有微小改动。
昨天早些时候看了部叫做“健忘村”的电影,又联系到您在“开讲啦”里面讲到的关于“文化传承”方面的问题,忽然间搅起了一些感悟,也是关于文化和传承的。
我在这里武断的把文化归结(理解)成了人类在把握和控制物质的过程中产生的非物质积淀,即心得和记忆(记忆可以看作是内在的储存和外在的技艺与物质的留存)。
影片中失去记忆的村民等同于傻子,我以为这有很强的预示:一个没有任何记忆(包括对于生命与人的大历史和自己个体的小历史的记忆,记忆是智慧的肉体)的人,又倒退回了人生(生命)最开始的地方(记忆是对经历的记录,是生活进步、生命进化的账目、日记和痕迹)。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进步和发展是自然和生命一直要走下去的路,是归宿,是生生与自强不息的永动,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是必然。究其原因,我们每个人的此时此刻,都是,且也只能是在此时此刻之前所有年年月月、分分秒秒的促成与造就。而昨天和今天、过去和当下、水下和水面在这样的情形里也就可以画上等号了。让今天的一切减去过往的所有,我想那结果正好为零。
历史何以要被铭记,那是因为巨人的肩膀和采摘如果随意被丢弃(遗忘),不只是道德上要被视作作孽、无耻和暴殄天物,在行为上更等同于屠杀。
我们遗落了多少我们前人的文明与创造,那里面倾注了多少前人的心血、精力和劳作,他们的生命正是以这种方式留存,我们的今天正是有他们心智与生命的加入,而传承本身就有着感恩和孝道的意味。
继承之事,“继往”的肩上挑着“开来”。我以为,四大文明到今天惟留有我们的一支,这是一个原因。
最后,仍然是关于“文化”,在我之前对“文”的理解里,“文化”之“文”是人文之中“成文和不成文(即知道、认识、掌握)的总和,“化”是消化、变化和转化,文化即“知识就是力量”的意思。
继承和发扬一种文化,是在发扬一种类型思想体系的精神到物质和生命的生产力,是对生命的升华。生命是会死的,惟升华了的生命才会不忘和不亡,如果物质因其自身的不变性而不亡,精神则会因其自身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改变而不灭,这也是精神和物质生存于一体的共同语言。
土匪佬
当看到外国人拿起毛笔学写我国的方块汉字,又看到外国领导人吃饭向我国学习使筷子,就更加深了对我国文明的自豪感……
Cherry岑宝
文化不完全等知识,知识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更多的是人文情怀和民风民智的综合体现!
yy6002
文化就等于知识的重量,知识博远深浅建立在大众的视线中,大众是文化最低的撑杆,须知你的知识程度多高,需要你对大众帮助有多少,知识不能私有,而是扩张,与大众站在同一个平等线上,才有机会更快的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准!
沙茶殿
文化就是习惯
°
我是才如史迁,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文化,是人类在谋生和求存过程中,形成的某种逻辑和体系。因此,文化最大的特征是求存。中国文化是中国人面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综合因素产生的,西方文化也大抵如此。
东西方文化的本质不同东西方文化有本质的不同,兼容性很差。东方文化强调秩序,强调修身,强调内敛。西方文化强调竞争,更加外放。
如果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东西方的标准是决然相反的。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赚了很多钱,我们要看他是否有道德,是否有修养,即便你身价百亿千亿,也学了很多知识,但钱的来路不好,大家都会认为你没文化,譬如煤老板、房地产开发商、贪官污吏。为什么大家对他们印象不好?因为缺少公德。2008年,房地产巨头深圳万科为震灾捐款200万,并规定属下员工赈灾捐款上限为10元 ,王石因此遭社会大众的批评,你能说他没有知识吗?
西方呢?最大的文化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口袋里。只要有钱,就是最大的文化。丝毫不管你的钱从哪里来,侵略、抢劫都是可以的。现在的大牌资本主义国家,哪个不是靠侵略起家的?
东西方文化都已经衰落近100多年来,西风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衰落。国人崇拜的是首富,崇拜的是福布斯富豪榜、富润排行榜的大佬,学习的是成功学,心态严重功利化。西方文化和科学文明事实上也开始走向衰落,因为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人类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未来的人类要可持续发展,要求存,必须从人类文化最底层寻找逻辑,而对于个人,评价他是否有文化,也不再是唯钱、唯知识。
仙蒂小姐
知识大部分知之识之到头脑里,文化大部分文之化之到心灵里。
YT
文化就是思想,大家都认可的思想就是文化,思想是可以改进的,思想是活的,文化是死的思想,你能灵活运用这些死的思想,符合当下情况,这些思想文化就是活的。
155201508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灵魂把握真理的“五个能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是“科学”,即从物质世界中探索而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不变的必然规律,以及从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专业技术;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劳动生产中获得的“技艺(技能)”;三是“明智”,即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犹如人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四是在重大罕见的、超乎寻常的关头能前瞻未来、顺应趋势的“智慧”;五是从终极意义来反思人生和社会后的“大彻大悟”。很显然,“科学”和“技艺”属于知识范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后三者则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直至终极追求。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从科学实验到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可以从学校或书本中获取。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中去感悟。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从“修”到“悟”的历练过程。要读懂中国文化,需要有一个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与复杂人情世故中去感悟的过程。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很难领会文化的真谛。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就各类专业知识而言,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用,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同类知识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都具有相通性。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却具有不同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它常常刻在人们骨子里,流淌在人们血液中,内化为潜意识进而转化为特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就我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学习其他民族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借鉴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但绝不能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知识需要以文化来统领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人生最终是为了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当前,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几乎已进入全程被其绑架的状态。如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现代人都生活在技术的座驾上,技术几乎绑架了人曾经习惯于思想的大脑。比如,今天的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达到须臾难离的程度,互联网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人们内心世界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和强大,反而经常会迷失方向。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文化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决定了文化具有惰性与惯性。强调知识应以文化来统领,并不是要厚文化而轻知识。事实上,文化表现为历史经验的沉淀,知识表现为永不停息的开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文而不明”、文化被无知所蒙蔽的现象不乏其例。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可见,文化的历史惰性需要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与时俱进,文化中的混沌观念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觉醒,文化中的主观臆想也应随着新的科学认知而走出自身的误区。我们常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其糟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据知识的更新祛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
当今时代,虽然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科技进步依然是日新月异,尤其对物质本质、宇宙本源、生命本性等的探索不断深入,甚至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相关科学成果不断涌现,人类认识的疆域在不断拓展,知识在不断增加。这些新知识的增加不可避免将对人类的文化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柳霁晏
知识是人类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思考实践得到对事物的认知识别;文化是把得到的知识用与教化人,高尚人们做事行为和认识道理。应该说知识是文化要素,文化是精练后的正道知识。
淑女兔
文化是字及符号合成的。知识是知及识(认得,识得)。如:知道怎样做木工,并识那种是椅,那种是框。所以是两种概念。
galsi
文明一个群体所遵守的次序,文化一个个体所遵守的次序,知识等于认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