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如题,古代为什么一定要攻城?绕着走不行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刀锋上的文明

《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以人带史,突出趣味;以点带面,突出个性。各个章节单独成立,其中又是脉络相连,力避枯燥的考据和徒然的"求新",写作风格独树一帜。言起宋朝,人们首先会想起“靖康之耻”...

梅毅

[作品]明末农民战争史

* 第一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 * 第二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 第三章 起义初期明政府的对策和义军主力转入山西 * 第四章 起义中期的千里转战 * 第五章 明末农民战争一度转入低潮 * 第六章 张...

顾诚

最新跟帖
demica

demica

绕着走可以啊,历史上打不下的城池,很多都绕着走的,

比如清军入关五次绕过山海关,朱棣绕过济南、徐州两大重镇,直取南京,游牧民族打中原,也喜欢绕过城池。

一个城池是能不能绕过去,取决于两点,你的战斗力强,不会被切断后路,二,你的后勤保障跟得上。

为什么很多时候一定要打下城池呢?

就是因为如果你战斗力不是特别强,周围城池没打下,敌人就像一张网,你进去了,能不能随时撕开一个口子出来,如果能,那你自然可以绕过去。

但是,如果你不能帅军在敌人的地盘随意穿插,钻进去了出不来,那你钻进去干嘛呢?送人头嘛?

你钻进去了,别人后面切断你后路,你就是一支孤军,没有后勤,没有援助,你怎么办?

如果你是游牧民族的骑兵,进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那自然可以绕过去。

另一方面,就是你后勤补给能否跟得上。

为什么需要打城池,因为一般来说,当你攻打城池,对方必然坚壁清野,把城外粮食都收割,老百姓家里都掏空了,你军队打过来,肯定需要就地补给,而现在粮食、人口都在城内,你不攻下城池,如何得到补给?

但是,如果你实力足够强大,后勤补给跟得上,其他友军也跟上来了,你自然可以绕过去,还能围而不攻,困死他。

如果没这个能力,还是老老实实攻城吧!

JAL

JAL

古代城池往往是战略要地,是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也是名将角斗的舞台,双方你攻我守,各展奇谋,奉献了很多精彩绝伦的经典战役,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那么战争一定要攻城吗?不攻城,绕道走可以吗?

战争中是否一定要攻城,取决于战略意图,服从于战略需要,跟古代现代无关。

以控制战略区域为目标,则必须攻城

如果在战争中,进攻方的战略意图是控制某一战略区域,掠夺人口、土地等资源,则必须攻城,因为城池是人口最聚集、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又占据交通要道,一旦攻破重要城池,就可以此为据点屯聚大军,扼守交通要道,进而控制大一片区域。

什么样的情况下以控制战略区域为目标?双方在争夺天下时,光靠打游击战、运动战是不行的,必须要正面接战,攻城略地,打来打去,不就是为了抢地盘?

五代末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地区,柴荣两次亲征,亲率大军强攻寿州,因为寿州是淮南西部战略位置最重要的城池,经过一年多争夺终于攻下寿州,其他十几座城池便轻松拿下,控制了淮南地区,为北宋灭南唐奠定了战略基础。

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标,则围而不攻

攻城战中,防守一方一般而言占据天然优势,其战斗意志比较顽强,可以少敌多,攻城一方往往要付出数倍兵力才有可能攻占城池。

但如果进攻方的战略目标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好的办法不是强攻,而是围而不攻,吸引敌人派兵增援,然后布置外围力量歼灭敌人援军,此谓之“围城打援”,屡试不爽。

李世民指挥大军围困洛阳王世充,迫使窦建德率军驰援,李世民在虎牢关以逸待劳,大败窦建德,就是古代“围城打援”的经典案例。

以直捣巢穴为目标,则应该绕而不攻

重要城池既占据战略位置,防守一方必定高度重视,往往重兵布防,严防死守,进攻一方一味强攻未必奏效,可能会损失惨重,一旦对方派出强援,内外夹攻,轻则仓皇退兵,重则被人包了饺子,得不偿失。

如果进攻一方有着明确的进攻目标,眼前的城池只是其中一道障碍,那就不必非要攻下城池,可以考虑绕过城池,趁其不备或防守空虚,倍道兼行,直捣对方巢穴,往往收到奇效。

明初靖难之役,朱棣率军南下进攻战略位置重要的济南,遭遇朱允炆一方军队的顽强抵抗,始终无法攻克城池,甚至影响了士气。朱棣得到情报,南京守备空虚,便果断停止攻城,绕开济南,以骑兵星夜兼程,直捣南京,果然攻下南京,取得胜利。

总体而言,是否攻城取决于进攻一方的战略意图,但所有战争打到最后的决胜阶段,攻城仍是不可避免的最终选择,否则便是“只开花不结果”,战争也就失去了意义。

INSIDE彦页

INSIDE彦页

一定要攻城而不是绕城而走是因为攻城是必然性的,要是可以绕道的话,古人早就绕了,城池也就失去了作用,古人也就不会建立那么多的城池了?

中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其中常见的就是朝代更迭,一个王朝要替代另一个王朝的存在肯定少不了战争的,成者王侯败者寇,双方殊死搏杀,至死方休,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非常惨烈的。

在诸多战争的形式中,攻城战又是诸多战斗中最为惨烈的一种。因为在古代城池往往被高高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所包围。易守难攻,所以要想攻破城池一定要投入一定的兵力消耗城里的有生力量。影视剧中还原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在攻城的过程中,守城的士兵拼命射箭,扔滚木雷石,而攻城一方完全暴露在敌方的视野中,眼看战友被敌方士兵用石头砸死,乱箭射死,却依然要前赴后继奋勇进攻。面对如此大的牺牲,会有人问,既然每次攻城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他们为什么还要攻下去,选择绕过城池不行吗?道理其实很简单。

古代城市建在节点上,是必经之地

在古代交通条件并不发达,没有这么多省道,国道,高速公路,也就这么几个平原,可以说我国就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时候两地之间几百公里没有任何岔口,城市往往就建在这些节点上,扼住陆路水路咽喉,那真是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绕过城池对攻城的一方非常不利

想绕道走捷径,是对攻城一方来说更加凶险,因为受古时候地形限制,古代行军一定要有效率,前方进攻部队一定要和后方援军以及后勤补给部队保持安全距离。那时候可是没有今天这么多交通工具,路况非常差。如果贸然选择绕路,就免不了翻山越岭走一些崎岖的路,这样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战线也会拉得很长,如果此时后勤被守城一方出兵切断,没了粮草,必定军心大乱,败局已定。

就算真的能绕过去,而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把后背亮给了敌人,给了敌人机会任人宰割。如果大军行至敌军腹地,此时若是前方后方敌人前后夹击很可能全军覆没。三国时期邓艾奇袭成都,这其实就是非常凶险的一招,真被对方发现了,前边攻不下成都,后边又没有援军,一旦后边被包抄,就可能被一锅端。

城池内有诸多资源,攻城方攻下可以得到补给休整

古代打仗军队携带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城内却有很多资源,对于攻方来说,城池里有大量的军队,财富、粮草、器械囤积。攻下城池便可以获得城池里的财富。攻陷一座城池获得里边的资源,休养生息,再继续前进才是上上策。

攻下的城池可以作为自己的据点有很多好处

古代战争由于科技所限,军队移动几乎靠跑,物资运输全靠牛车。这就导致了一方面战争会带来巨大的物资消耗,另一方面战争需要庞大的物资转运人员。对于进攻方,没有城池作为掩护,战争物资很容易被敌人烧掉或掠夺。而防守方则可以根据城池有利条件进行坚守,如果进攻方将城池攻下,可以扩大自己国家的领土,另外还可以作为联络节点,补给节点,以便能更好地传递消息,运送物资。

城内有敌方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才,攻下城池能使对方势力减弱

城内有行政机构和经济中心,你不攻下来城池,这个行政机构就一直在运营,那么这块地方就不属于你,它还会阻止有效地反击。在一个区域的知识人员与管理人员很多都集中在城池里,里边有很多当官的也有很多管理人才。打下城池就可以使该区域的管理陷入瘫痪,城池的附属区域不攻自破成为自己的地盘,攻下一座城池可以使对方势力减弱一分。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这些,攻城损失的兵力就算不了什么了,所以古代要想扩张领土或者进攻敌方领土就要攻城,城池不攻下来不能贸然长驱直入,如果绕过去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成功的胜利,没有人不去绕,但是绕过去那城池内还不是你的地盘,还会给你制造很多麻烦,所以只有攻下城池才能向下一个目标挺进。

好锣一面

好锣一面

古代作战一定要攻城,是有原因的,接下来试论原因。

一、占据交通要道,解决交通问题。古代的城池,一般都建在水陆交通要道。古代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便利,除了交通要道之外,别的地方可能就是山野小路。

大军行进,对于交通的要求相对较高,大队人马,要想顺利快速地行军的话,肯定要走好一点的道路。除了人马行进,军队中还有很多的粮草辎重,要想顺利运输,对于道路的要求也很高。

如果不走大道,走山野小路的话,一者容易迷路,再者难以保证速度,三者难以保证粮草辎重的运输,难以保证后勤供给。

同时,占据了一座城池,就相当于取得了对交通的控制权,相当于掐断了这片区域跟敌方的联系,隔断这片区域对敌方的物资补助和兵源供给。

二、出于对地盘和军事根据地的占据,及后方稳定的考虑。

攻下一座城池,就相当于己方控制了交通要冲,有了一块攻防根据地。后期,或攻或守,使用随心。可以用来休整军队,可以用来储备粮草,可以用来接应后续部队,以此为根据地,向前稳步推进。

如果不攻下城池,而是绕城而行的话,每一座城池中,都集中了敌方在这一片区域的防御力量,必然陷入四面皆敌的窘境。到时候,四面八方,全是敌方的力量,肯定会被对方包了饺子,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三、除了以上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比如破城之后,敌方的财物、粮草、作战器械等会被己方获得,城中的人口也为己方俘获或控制,相当于削弱了敌方的力量,同时增强了己方的力量。

而且,攻城胜利,攻城的将士会获得军功奖励;城破之后,兵荒马乱,城中居民、富户的财物无法掌控,士兵也会有相当的财物收获。攻城战的军功和钱财收获,对于提升士气也有很大作用。

所以,出于作战的战略需求,为了掌控交通,为了掌握作战根据地,为了后方的稳定;同时以战养战,增强己方,削弱敌方;以及作战过程中,通过用军功和财物对将士进行激励,提升士气。古代作战是一定要攻城的,不攻城则战事无以为继,无所收获。

附,古代城墙建设。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城墙建设,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后来,随着生产力提升及防护需求,改为用土石或砖等材料建筑。

中国早期的城墙,绝大多数是用土筑成,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包砖。

殷商时代,普遍使用版筑技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根据墙的厚度确定两板之间的宽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装泥土,用杵捣紧,完成后拆去木板木柱,就会成为一堵墙。

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有所提升,采用悬版夯筑法,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用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这样建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

小小周Star

小小周Star

其实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要攻城,游戏中也一样,占领或摧毁对方的基地就意味着取得了胜利。那么为什么不能绕着走?一定要攻城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获取资源

攻城掠地,其实掠夺的不仅是土地,重要的是土地上的资源,如人口、货币、粮草等等,尤其是人口,而这些资源大多集中在城里。如果得不到这些资源,就失去了掠地的意义,毕竟不是搞房地产,也不是开农家乐。


防守基地

古代战争频繁,朝廷和百姓的产业都需要得到保护,而城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关隘。因而只有占领了城池,才能驻扎自己的军队,保护城里的人员和物质,才意味这个地方是真正属于你了。其中长城就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军事防御基地。



战略补给

古代交通落后,粮草辎重都要靠人力运输,费时费力,占领了城池就有了一个可靠的战略补给点,也给了军队一个安全可靠的休憩基地,为后续战事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老美要在全球设那么多军事基地的原因。



避免腹背受敌

如果没有占领城池就继续深入到敌国的腹地,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从战术上讲,这是要竭力避免的。


攻取城池可以获取敌方资源、为本方提供防御基地、为之后的战事提供补给,并且避免腹背受敌。因而,攻城是古代战争必不可少的环节。

akira9326

akira9326

我试着回答,如下:

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其实这也是一个基本常识。

城池一般都建在人们过往必经的路口处,此处要么是山口、要么是谷口,甚至是河口,而两边则往往是不易通过的绝地或险境,扼守城池即能阻挡敌方过往。如果轻装侥幸从两侧绕过去,一则易陷入被前后夹击的不利境地;二则由于粮草辎重无法跟进,后续作战同样不力,最终难以达到出征的战略目的。

当然也可以无限远地从两侧另找道路迂回通过,但又会面临相同的窘境。一是太远不划算;二是道路上又会遇到城池。

欢迎同道者一起探讨!

艾小玛玛

艾小玛玛

因为绕着走更危险,并不是古人不想绕,而是不敢绕,也不能绕。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古人都会选择直接攻城,这样看似很笨,实际上却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己方的安全与胜利。

比如,横扫欧洲大陆的蒙古铁骑,在攻打南宋,无法攻破襄阳城时,也没有选择绕道,而是足足攻打了六年,直到襄阳城破,才长驱直入,灭了宋朝,就是因为他们承担不起绕道的风险。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绕道到底有什么风险。

在古代,可没有今天的高速公路,除了各个城池之间的官道,几乎没有别的路可走,而且只有官道才平坦开阔,适合大部队快速行进。

而我们国家的地形地貌,整体来看,山地丘陵特别多,森林植被特别茂密。所以,如果想绕过城池,势必要跋山涉水。

如果人少还行,可古代攻城掠地,是要带大队人马的,粮草辎重也特别多,想要独自开辟出来一条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兵法上,讲究兵贵神速,如果绕路,会导致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战线也会拉得更长。

而对方更熟悉附近的地形,万一发现了己方的意图,派出奇兵,可以随时拦腰折断己方队伍,导致己方兵败。

另外,就算想办法绕过了城池,成功向下一目的地进发,还会导致己方陷入孤军深入的局面,把后背留给了敌人,相当于主动进入了对方的包围圈之中。

很容易导致己方被前后夹击,如果真的面临这种腹背受敌的局面,不但粮草补给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援军很难过来支援,最终会导致全军覆没。

所以,绕城而行,看似风险更小,实际上是极度危险的一招;而循规蹈矩的攻城,虽然表面上看非常惨烈,反而风险更低。

并且,攻下城池后,可以提供充足的战争补给,古代的城池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比如,粮草、兵器、士兵等等,都可以为我所用。

可以说攻下了城池,也就获得了一个超级“补给站”,使己方能够更放心的向前进发,万一前路遇阻,也可以随时回撤到城中休整,相当于多了一个“战略堡垒”。

同时,古代的城池,大多建立在重要战略地带,往往易守难攻,可一旦攻下来,就可以取得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鼓舞己方士气,削减敌方意志。

有时候,往往一座城池的得失,会影响整个战争的局面。比如,诸葛亮北伐时,因马谡大意轻敌,致使具有战略意义的街亭失守,进而导致了诸葛亮不得不撤军,宣告北伐失败。

当然了,在古代战争中,也有一些绕城行军的例子。比如,朱棣靖难之役,攻打济南时,因久攻不破,就绕城而行,直取南京。

可朱棣敢放弃济南,长驱直入,也是有特殊历史条件的,当时各地藩王及守将,大多不愿陷入皇家内斗之中,自然不会有人主动攻击他。

综上,古人其实并不傻,他们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攻城,是受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因为就算古人克服孤军深入的危险与无后勤补给的窘境,古代士兵的训练水平和人员装备,也很难支撑他们翻越高山、趟过河流、穿越沙漠、走过无人区……

pierre1314

pierre1314

可以是可以,问题在于背后的钉子不拔掉肯定会劫你的粮草或者断你的后路!

Coffee媽

Coffee媽

第一,古代财富大多都集中在城市里,不攻城就得不到足够的战利品,打仗不抢战利品还打个毛线,老老实实种田放羊不好吗?

第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后勤都是战争的重中之重,一方如果直接绕城而过,后勤线就直接暴露在对方的攻击下,一旦对方从城里出来袭击辎重部队,没有后勤的军队还没开打就败了一半。

昆明好娃娃龙静静

昆明好娃娃龙静静

在古代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军队攻城的画面,一般攻城的战役,人员伤亡是极其惨重的,投入的器械也特别多。

据统计,要顺利的攻下一座城池的话,攻城的军队至少要是守城军队的3倍以上才能拿得下来。

既然攻城会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为什么不放弃攻城而直接绕过去呢?

其实我国古代打仗,一定要攻城,而非绕路,这并不是古代人不知道变通,而是有必须这样做的道理和原因。

1、攻城为了抢夺资源

古代行军打仗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而已。而土地、人口、财富就是引起双方战争的直接原因,他们所需要的这些东西都在城池里才有,守城将士们自然也不会就这么白白让给他们,也会为了保护自己的亲人、土地、财产等东西而奋起抵抗,所以攻城就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2、 攻城是为了强占战略要地

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有一定的战略地位,想要进入城池的另一面,就必须把眼前的城池拿下,要不然就得绕过很长的一段路程才能绕到城的后面。

在古代,这样做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打仗都讲究速度和效率,所谓兵贵神速才是制敌的最有效方法。就像东方六国攻打秦国的时候,那他们就必须要打通函谷关才能进入秦国腹地,否则是无法越过关卡到达咸阳的。

3、不攻城给自己造成危险

就算不计成本而绕过城池的话也就等于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潜在的危险。

那就是绕过城池会让自己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还会把自己的运输粮道暴露给敌人,一旦敌人在后方掐断给养,不久就会造成军心动摇,引起恐慌,大大减弱军队战斗力,结果就只有等着被敌人收拾的份了,这可是军队大忌。就像三国时期的马谡偏偏要驻军山上,结果被敌军发现破绽,切断了全军的水源,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4、攻下城可以作为自己的粮草后勤补给

城池如果被攻下了,那么城中的人口,物资,钱财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胜利的一方,那么攻城军队就可以就地修整以恢复元气,不至于让将士们长期露宿在外,这样也可以安抚军心,如果后方粮草供应不上,还可以就地补充粮草,缓解因为断粮而引起的恐慌,甚至还可以就地征兵,以补充攻城时损失的人数,并且修复攻城时毁坏的器械,为下攻打一个城池做准备。

双方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大后方,能保证运输补给的安全,只有让将士们吃饱、放心,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才能上下一心的攻城,这样才能克敌制胜,保障大后方的安全直到如今的战争依然适用。所以,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争,攻城方的军队宁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攻下城池,也不愿意不费一兵一卒的绕过眼前的城池。这样做就可以消除后顾之忧了,防患于未然了。

leenan

leenan

古代城市掌握着该地区的绝大部分资源,金钱、武器、粮食、技术人才、布匹、图书、美女、人才等等,只有获得城市才能获得上述资源,军队才能补充战争资源。

城市里是对方的绝大部分力量,军队、官员等,只有攻破城市将对方的力量消灭,才能削弱对方的力量。

如果绕过城市,那该城市驻守的军队可能会尾随在后面给予对方强大的一击。

所以,综上必须攻占城市,即使是在近代共产党也没有放弃城市,而是通过占领农村孤立城市达到最终占领城市的目的。

夏南

夏南

绕着走,不是不可以,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很多次。

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为快速占据秦国河西地区,就绕过函谷关,从山西龙门渡口(山西河津县)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继而占据临晋、元里等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祁山堡久攻不下,所以诸葛亮就绕过祁山堡,留少许兵力牵制,而后他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陇西。

魏灭蜀一战,钟会在攻打汉中时,因汉、乐二城久攻不下,钟会就用小股兵力牵制住二城蜀军,然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绕过二城,只趋阳安关口。再之后,因姜维坐镇剑阁,魏军无法直入成都,就在两军陷入胶着状态时,邓艾险中求胜,率精锐部队绕过剑阁,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直扑成都。



西晋末年,前赵大将刘曜多次绕过函谷关,从蒲津渡口西渡黄河进入关中,最终攻破长安城,俘虏晋愍帝,灭亡西晋。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时,因朱棣无法攻克由明将铁铉镇守的济南,遂决定留下少许兵力牵制于他,然后亲率主力北上,继而破东阿、汶上、邹县。

明朝末年,皇太极曾绕过宁远、锦州等地,率军从蒙古突入中原,攻打明都北京。

如上所述,历代还是有很多在战争过程中,绕过城池,去攻击另外一些城池的情况。

但是,从历代绕过城池的战争来看,要想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这必须要满足以下一些条件:

第一、实力够强。这是想要绕过城池的第一条件,如若实力不够强,就想绕过城池,他必然会腹背受敌,到那时很大几率会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魏灭蜀一战,钟会为何敢绕过汉、乐二城?还不是因为魏军的实力要远远强于镇守二城的蜀军,当时钟会统兵10余万,而蜀军仅万人,因此钟会这才敢绕过二城,直扑阳安关口。



第二、粮道无忧。历来战争,将领们不敢绕过城池,而是选择一座一座去打,其原因除了害怕腹背受敌,就是因为害怕粮道被断。古代战争能赢的一方,无外乎兵源、粮草要比敌方充足,可以说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若粮草不足,则势必军心不稳,而一旦军心不稳,则无需敌方动手,其内部就会自行崩溃。而若想粮草充足,除了本国的粮草筹集要及时,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只要粮道不失,粮草就能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

如此,对于一个敢绕过敌方城池的军队来说,他要想饶过,就必须保证粮道不失,而若是他们敢绕过,其必然就是能够至少八成的几率保证自己粮道不失。魏灭蜀一战,钟会敢饶过汉、乐二城,除了实力够强,就是因为这二城早已被钟会团团围困,他根本就不用担心自己后方的粮道会有被切断的可能。

第三、敌方可调动的主力被牵制。历代绕过城池的军队,其目的就是想借着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防御薄弱的城池,继而取得更大的战果。因此,试想,如若敌方可调动的主力依旧还在,且还能自由的去支援任何一个地方,那这绕城池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此,要想完成饶城池的操作,其还要做的就是地方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其无法自由的去支援其他地区。



魏灭蜀一战,邓艾之所以敢绕过剑阁,直扑成都,其原因就是蜀汉的主力,即姜维的部队,被钟会的部队给牵制在了剑阁,无法去支援其他地方,这才有了邓艾绕过剑阁,奇袭成都,灭亡蜀汉的壮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敢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其所需具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就是实力要比敌方强,二就是粮道要确保能始终被自己所控,三就是敌方的可调动的主力部队要能被自己的军队所牵制。

同时,一般情况下,会绕过城池的,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直取敌方的都城,继而俘虏敌方皇帝,如邓艾绕过剑阁,是为了取蜀汉都城成都;朱棣绕过济南,是为了取京都北京。其实想来也是,如若在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有机会只取敌方都城,俘虏敌方皇帝,这谁不愿意去试一下呢?如若成功,那就可以极大的减少自己一方的伤亡,并且还可以再最快的时间占据敌方全境。

当然,纵观历朝历代,其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的战争,还是少之又少的。历代战争,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占据敌方城池,及要地为主的,而非亡其国,因此不太可能去绕过城池,去进攻其他的城池,毕竟如若后方的城池没被占领,即使你能占据其他城池,这城池还是有一天会被敌国重新夺回的。



此外,不是每次战争,进攻方都有强于防御方数十倍的实力的,也不是每一次防御方都能被进攻方压制的死死的,甚至是主力都被牵制。而如若做不到这些,他们即使是敢绕过城池,也要时时刻刻面临着粮道被截,腹背受敌的威胁。

首先,如若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去牵制所要绕过的那座城池的部队,那么一旦其绕过这座城池,去进攻其他城池,其结局很有可能就是在进攻这座城池时,后方那座没被占领的城池突然带兵袭来,而后与这座城池的军队对其实施两面夹击,如若到那时其结局恐怕就只有全军覆没了。

其次,当敌方的主力部队没被牵制之时,而后方敌方城池的军队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其所面临的另外一个威胁,就是粮道被断。而如上文所说,一旦粮道被断,其粮草供应势必就会成问题,而粮草有问题,用不了多久,其军心就会崩溃,等到那时,敌方不用进攻,其就会自行崩溃。

因此,中国历代战争,多数时候,进攻方多不会去绕过城池,进攻其他的城池。其主要原因有二点,其一没必要,多时候战争就是以争夺城池为主,完全没必要绕。其二就算饶了,也没有多少成功的机会,一是粮道可能被断,,陷入自行崩溃的局面,二是可能被敌方主力部队包抄,陷入全军覆没的结局。

高_小花丶

高_小花丶

简单说两条:

(1)后勤跟不上。

(2)绕城进攻就相当于进入对方包围圈。






issue-q

issue-q

答:在你死我活的中国古代战争史里,打得最惨烈的战斗,往往都是“城池争夺战”。比如战国年间的晋阳之战、邯郸之战,两汉年间的昆阳大战、唐朝年间的睢阳大战、南宋末年的襄阳争夺战、明清年间的松锦大战,都是千军万马为争夺一座城池展开厮杀,留下触目惊心的伤亡。

当然,除了“城池争夺战”外,古代战争史上以“绕城”为方式的“大迂回妙笔”,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好些“现代军事爱好者”惊叹之后,也跟着恍然大悟:古人打仗就是死脑筋,干嘛非要逮着城市死打,绕过城池不就出奇制胜嘛!

那么,这“绕城”的奇招,放在古代战场上,真就是万能灵药?首先能现身说法的枭雄,就是西汉年间那位“东帝”——挑起“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

公元前154年,蓄谋已久的吴王刘濞,悍然发动了“七国之乱”。为了夺汉王朝的权,62岁的刘濞也下了血本,除了煽动了六家实力强大的诸侯,还动员了自己属地里的二十万大军,与同样强大的楚军组成联军,以优势兵力直扑关中平原的门户睢阳(今河南商丘),却是一头撞到铁板上。狂攻了睢阳好些天,却是寸步难行。头破血流的刘濞,却是又开了脑洞:既然攻不下,要不咱绕道?

这一绕,就紧接着踩进鬼门关。吴楚联军在刘濞的勇敢指挥下,掉头转攻下邑(安徽砀山县),却是又被打得稀里哗啦,还被汉军趁机断了粮道,几十万大军连挨揍带挨饿,不出意外全线崩溃,被汉军名将周亚夫一路碾压到江苏镇江,落得全军覆没。震惊天下的七国之乱,至此不到三个月就彻底歇菜。绕过城池出奇制胜?其实死的更快。

为什么死得快?复盘这一仗的战略地图就知道,刘濞猛攻的睢阳,当时就是汉王朝的交通枢纽。睢水与汳会两大古河流都流经此地。从睢阳延展出去的水陆交通线路,可以连接起长安、临淄、寿春、吴等“汉朝一线大城市”。特别是汉朝东部诸侯想进长安,都必须要经过睢阳。想要拿下汉都长安,那必须要先拿下睢阳。绕开睢阳?一是没路可绕,二是就算想强绕,那就等于进了对方的口袋,被对方依仗优势地理位置摁住暴打,一如脆败的刘濞。

当然,像汉代睢阳这样的战略要地,还属于地理位置特殊的一类。那倘若对方的防线没有这么险要,自家又有绝对优势的机动能力,“绕路出奇制胜”是不是就靠谱了呢?这事儿很有发言权的,是中世纪一个威震东北亚的强大王朝:大辽王朝。

自从北宋立国后,大宋与大辽间的战争,很快打到白热化。而比起经济富庶且弓弩建筑技术强大的北宋来,当时的辽国也有几大优势:一是坐拥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优势,掌握了南下中原的绝佳跳板。二是辽国拥有强大的养马产业与大规模的精锐骑兵部队,足以发起迅烈打击。更重要的事实是,北宋没有燕云屏障,虽说边境上城池林立,但一马平川的平原,正方便辽国骑兵“绕路奇袭”。于是,辽国“实际统治者”萧太后,也彻底下了决心,赌了一把大的。

1004年九月,辽国集中二十多万大军,凭着强大骑兵优势呼啸南下。而这次辽国的打法也与之前不同,对宋朝的边境重镇能打就打,打不下就绕。结果数月的拉锯战里,北宋祁州等边城沦陷,但瀛洲大名等重镇却顽强守住了。但在平原上撒欢的辽军,不但绕过了北宋各坚城,还绕过了宋军主力组成的定州大阵,一路杀到澶州城下。然后经过讨价还价,终于达成《澶渊之盟》,以“认宋朝做大哥”“每年收三十万银绢”等条件,实现了宋辽的“百年和平”。

乍一看去,这该是场成功的“大迂回经典战例”,但看看细节,就知道其中有多险:辽军虽然一路突破到澶州,但极少攻克宋军城池,等于是孤军深入。而被打了闷棍的北宋呢?此后不但稳固了澶州防线,且各路部队也形成合围,辽军的后勤补给也出现问题,甚至河东宋军还主动出击,把战火燃烧到辽国境内。虽然谈判桌上,辽国口气异常强硬,但几十万辽军其实已“入坑”了。

所以,如果当时宋辽不谈判,坚持在澶州打下去会怎样?《澶渊之盟》签约37年后,北宋名臣富弼出使辽国,当着辽国皇帝辽兴宗(萧太后亲孙子)的面儿,就好好盘了盘这事儿:当时咱们谈判的时候吧,大宋各位将领都嗷嗷叫着不想谈,非要接着打,真要听了他们的,那就是“北兵无得脱者”。你辽国几十万大军一个也回不来。所以能签《澶渊之盟》,就是我大宋真宗皇帝对你辽国的大恩啊!

如此在辽国地盘上,当辽国皇帝的面儿“打脸”的话,当时却叫辽国君臣集体失声,半句反驳都没有。因为富弼说的,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而从军事角度说,这场大战,也生动说明了“绕路”背后的古代战争真相:古代战场上,那些重兵防御的坚城,其实并非孤立存在的,相反一个个坚城,组成的是整套配合严密的防御体系,一如宋辽边境上,宋军随后的布防与合围。每一次看似简单的“大迂回战略”,都不是简单粗暴的“绕路”,否则看似绕开一个城,其实却踩进更大的坑。

哪怕被无数战争史专家奉为“大迂回神作”的“蒙古灭金”战役,其实也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后人常津津乐道蒙古军“大迂回”的经典,其实这其中的战场条件就很难复制:金哀宗登基后,放弃了河北、山东、关陕大片土地,收缩兵力防守河南潼关,等于是摆出被动挨打的态势,自然方便了蒙古军放开手脚,展开战略大迂回。

但即使这样,当蒙古骑兵渡过汉江,与金军与禹山大战时,经过长途奔袭的蒙古军鞍马劳顿,也一度在战场上受挫。幸亏金军没敢乘胜追击,错失了绝好机会。待到蒙金双方在三峰山决战时,火速赶来救援的十五万金军,却因金王朝的腐败无能,明明“主场”作战,却连粮草补给都接济不上,作战的金军士兵竟然三日吃不上饭。这样的部队,又有什么战斗力?果然在三峰山大战里全军覆没,成就了“大迂回”的威名。

可如果细看的话,真正害死这几十万大军的,并非精妙的“大迂回”,却是这奄奄一息的大金王朝,那腐败到让人发指的政治。

而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一切坐拥“坚城”“天险”的古代王朝。在古代战争条件下,位置优越的坚城固然重要,但对战略要地的经营、维护、运转,才是对防守一方的最大考验。就以北宋来说,宋辽战争时虽然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屏障,但凭着宋真宗年间还算清明的政治,北宋依然可以通过高效的指挥,以澶州为中心迅速构筑坚固防线,迫使辽国乖乖坐下来签字谈判,尽管“和平条款”有些亏,却也实实在在把对手打疼。

而到了一百多年后,情况就反过来了:当志大才疏的宋徽宗脑子发热,和金人履行“联金灭辽”后,北宋一开始捡了大便宜,靠着金兵帮忙“收复”了幽州,等于白捡了这块战略要地。可接下来的事情就坑了,为了经营好幽州,北宋大力往当地调兵调粮,北方各地的储粮消耗个精光。可由于此时北宋已极度腐败,各级官员趁机吃拿卡要,调兵也调得乱哄哄,原本太平的北方防线,一下混乱不堪……

结果,这无比重要的幽州要地,反而变成个无底洞,叫北宋把一批批钱粮兵马扔进去。待到“盟友”金兵翻脸杀来,北宋苦心经营的幽州防线一触即溃,中原大地更是土崩瓦解。繁华多年的北宋,这下被金人摁在汴京暴揍,活活上演靖康之耻——对于这类烂到家的王朝来说,再好的战略要地都不再是礼物,相反却是促其早死的毒药。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天子守国门”的大明王朝。后人常骂“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但在崇祯上吊前,清军就多次绕过山海关破关南下。虽然因为山海关的牵制,清军每次都是抢了就跑。可明军在战场上,却表现出了令人发指的低能战斗力,以至于没见到清军的面,各省明军就常撒腿跑没。于是,撤退的清军,也经常在路上扔下木牌,上写着“百官免送”的嘲讽语句……

为什么会有着雷景象?且不说明末同样烂到家的政事,就说说此时明军里的几个细节: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话说,由于军队里克扣成风,哪怕精锐部队,士兵也常吃不饱,校场检阅时吹一阵风,就常见有人当场倒地。崇祯年间的兵部官员也常给崇祯叫苦说:所谓最精锐的京营,士兵全是北京当地的无赖,平日只知道骗钱粮,一打仗就跑精光……

这样的王朝,就算把全天下的雄关坚城,全搬运到北京周围。这悲情的崇祯皇帝,该上吊还是要上吊。

古代打仗“能不能绕路”的话题,看上去无厘头,却深藏了这么多战争里的学问,以及超脱了战场的兴衰教训。时代在变,科技条件在变,但这一类教训,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刀锋上的文明》、宋真宗传、吴楚七国之乱、中华交通史话、《明末农民战争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littlefisher

littlefisher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